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90年代中期》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90年代中期》经典影评10篇

2019-12-03 23: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90年代中期》经典影评10篇

  《90年代中期》是一部由乔纳·希尔执导,桑尼·苏尔季克 / 凯瑟琳·沃特斯顿 / 卢卡斯·赫奇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90年代中期》影评(一):与这个世界磨合

  胶片质感的90年代中期。人家的也是我们的年少时代躁动不安自我感觉良好自卑矛盾,然后会发现,其实多数人的青春一样成长中会发现很多认知里没有的事物,会颠覆很多“印象中”的美好,即便是如此,我们也必须要慢慢与这个世界磨合,因为,这就是人生啊 顺便推荐下我的公众号:小赵电影 ,可看剧

  《90年代中期》影评(二):评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一代一代人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90年代中期》影评(三):另类清新

  看名字以为是一部通过人物成长经历反应美国90年代中期的时尚社会问题等等。看完才发现这是一部反面典型教育片。 片中小男孩的原生家庭畸形不幸的:没有父亲这个教导男孩如何成为男人的角色,母亲又是做皮肉生意可怜人,哥哥没有扮演好一个大哥的角色,他从不把自己所了解音乐、街头文化传授给一开始试图接近自己的弟弟,仗着自己年长经常对弟弟拳打脚踢,在真正的街头冲突中却没有一点ganster“不怂,就是干。”的痞气血性,这让在一旁目睹事情经过的小男孩产生深深失望,反而滑板青年黑人在小男孩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明事理的大哥哥的角色。

  《90年代中期》影评(四):在迷失寻找父爱 LOST

  电影是好电影,需要细细的阅读真实表现了滑板文化,以颓废风格将观众唤回到过去的年代

  在靠近电影结尾的地方有一些陈词滥调情节,这部电影友情和成长的主题仍然成功唤起了观众的共情

  男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小了!演员本身13岁,但是稚嫩的脸,和其他人的身高对比让我觉得他只有不到10岁。这种片子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合法,当然在美国也被列入限制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忘了带ID的我差点进不去)。全片充满大麻酒精,性,打架,非法驾驶,甚至性,都跟13岁这个年纪格格不入。如此冲突却又让人感觉合情合理。在LA的夕阳棕榈树的夏日傍晚,没有什么事是不合理的。

  在迷失中寻找父爱 ,Be lost!

  《90年代中期》影评(五):很好

  对于这部电影,我可能是最最有感触的人了。因为在上海长大的我,在90年代虽然是一个小孩,但对那个年代的故事却有很多与电影里相似回忆。比如电影开始不久路途公交车使用的月票,就是那时的产物记得小时候每次挤公交都非常羡慕那些有月票的人,因为他们不用买票,售票员来了只要神奇的喊一声月票就行了。后来不记得从哪年开始月票被取消了,变成了无人售票,现在又变成了公交卡。

  那个时候有很多外国人来上海,上海人也很热衷于换美金。有一天爸爸跟我说他学会了一句外国话,叫掐里吗尼,他还很得意重复着掐里吗尼,掐里吗尼。我死活听不懂是啥意思结果我爸说就是换钱的意思,哦,原来是change money!我恍然大悟后差点笑个半死。

  《90年代中期》影评(六):短评写不下了

  结尾放四年级视频的时候我以为那是像《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那样的情绪高潮戏,但没想到就此结尾,几乎完全没料到,认为不是太恰当的结尾点。

  但随后的片尾钢琴曲却仿佛是在做outro,情绪突然散逸下去,并且有了回望感,真正的滑板街头青春mid90s是属于伤感记忆的。

  白人人界限消失。街头属于所有街头少年

  有几个镜头非常好看。比如在两条公路间少年们滑着滑板迎风飞过。或fuckshit走进房子里拿酒又出来的长镜头

  故事本身很简单,但令人有点困惑的是导演在讲好了这个故事的基础上似乎并无凸显某种深意野心类似《伯德小姐》或更宏大的《少年时代》的感觉就消失了。

  不过也许这个故事就是适合这群孩子到了中年或老年后,各自在不同的地方回想起,曾经有那段共同的滑板岁月,结尾视频保存在每个人的备份里,想到这里配合片尾曲就很动人了。

  另外Lucas Hedges真的性感啊为什么镜头那么少。

  (但因为不怎么了解美国九十年代文化,所以不知道导演为何完全不截取校园文化片段,全部放在街头了!小小少年学坏过程hhhhhh)

  开头的餐厅里在放《kiss by a ross》啊啊啊啊啊我太喜欢了!!!!

  妈妈和哥哥的人物描写真的有点少!少到人物有缺失感了!但如果解释成这个少年在13岁时就是不太注意妈妈和哥哥也能解释通,但对观众就不太友好了并且失去回望感。

  我真的好啰嗦......

  《90年代中期》影评(七):意味深长

  很多时候 看电影 我们不应该抱着去研究态度去看 有些东西 以你的理解去研究 肯定会让你对电影产生误解

  这部电影 并没有讲什么深刻道理 没有什么大反转 剧情杀

  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想到的是我小时候美好的童年 那些旧时的记忆浮现眼前 我们身处在中国 无法体会美国加州的文化 但是我们之间也有连通性

  儿时的小伙伴一起在公园里滑溜冰鞋 在街道上玩那种二轮滑板 偷偷地跟着大孩子一起去水上世界冲浪 跟着邻居小孩去探索那些小荒地 一起去捣蛋 砸消防栓玻璃橡胶水管 那时候 我们也不富有 但是每天都喜笑颜开 在租的十几平米的小平房里 每个角落摆放着东西 那些映着红花的白铁盆 大红大紫被褥 粉得老气床单 和妈妈一起对着相机拍照 等等

  现在回味起来 真的很美好 以前的所有东西缺一不可

  如果说跟我一样 有类似经历的人能体会到电影里的真谛 一切都有美感

  小男主 出生于单亲家庭 哥哥有暴力倾向 他很缺乏安全感 所以想要找到小伙伴 找到依靠 他认为那些玩滑板的孩子很酷 但是他的妈妈认为这些人都是流氓 不敢正经事的人 在中国也一样 一些家长会让小孩不去和那些所谓的酷的孩子在一起 认为会带坏他的孩子 可是家长们又不拿时间陪伴孩子 相反 那些酷的孩子却真心对待他们

  孩子很简单 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 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 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他们善良 勇敢

  电影里男主角就是这样的孩子 而那些酷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酷也是有原因的 从电影里你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坏 男主很小 但却没被特殊对待 朋友也不应该如此吗?

  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觉得很美 很美 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也许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90年代中期》影评(八):90's : 童年以后,青春期以前

  90's : 童年以后,青春期以前

  用16mm胶片机派拍出的无滤镜复古色调,Wu Tang, Cypress Hill 和 Mobb Depp唱出的专属于九零年代的剧烈节奏,为这部半自传影片奠定了相当得体基调。仿佛名角登台,还未开口,扮相先声夺人

  90年代,电脑手机还未横扫世界,人们社交生活也还几乎未被电子产品侵占,这是本片发生重要前提之一,也是那个年代的魅力之一。

  剥掉90年代这个壳,影片讲述实际上是一个可怜少年的成长困境

  缺失的父亲,严肃的母亲 (母亲这个角色本来定的人选是Michelle Williams,后来因为档期问题换成了现在的 Katherie Waterston),霸道的哥哥,压抑的家庭让十二岁的Stevie急需一个逃生的出口。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朋友,友情替代亲情。他开始玩滑板,开始抽烟喝酒讲脏话,开始体会到融入尊重关爱,以及最重要的-释放

  有些释放是显性的: Stevie拎着一瓶酒咕咚咕咚不停往肚里灌;被哥哥半夜暴打,却被威胁不许发出声音,只好用枕头蒙住头捶墙大喊;和好哥们众人面前大打出手(长期生活在暴力哥哥阴影下的报复转移);在车上和妈妈吵架,高声骂着脏话叫她闭嘴。

  有些释放则是隐性的,片中的两次重大事故(滑板高空坠落车祸)都是以Stevie的受伤流血告终。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事故后Stevie都表现得极为平静甚至安定,而不是痛苦,因为无论是高空坠落还是车祸,本质都是碰撞,也意味强度更大的力量喷发,释放和宣泄。

  导演既仁慈残忍,他给Stevie一颗暂时的解药(友情和滑板),但药效一过Stevie似乎就得靠伤害和摧毁(别人和自己)才能镇定下来。绕来绕去又回到了源头:不幸的是,原生家庭压抑了他; 更不幸的是,原生家庭还教会了他暴力。

  tevie就这样跌跌撞撞地结束了童年,纵使血迹斑斑,因为导演是回头去看,所以总是美丽动人的。

  《90年代中期》影评(九):生活其实一点都不Chill

  十五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滑板,战战兢兢走到城市里大家聚集的spot的时候,我也是如此害羞,我只能躲在广场的角落练着蹩脚的ollie,一直到有个哥们滑到我的跟前对我说:嘿哥们,一起下来玩啊。

  十五年后,现在我30岁了,仍然不变的是滑板依然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已经不是最重要了,频率也已经从每天滑变成了每个月一两次,今天在skatehere上看到这个电影的资讯,于是就有了这些文字,这也是这么久以来真正静下心来对自己说说话。

  其实蛮期待电影里的主角可以在影片中完成一个漂亮动作,因为有一帮技术这么好的朋友,没理由不给他给他至少一个漂亮的ollie吧,可是给了又如何呢?如果不是一个滑手,我甚至都没有兴趣看完这个电影,五星给的是滑板、回忆和思考

  身边老友都是曾经一起滑板的好朋友们,滑板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是每一个热爱滑板的人的共识。因为滑板,我得到过赞助,也学会了英文,去了很多国家旅行,也有了现在的女友,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好友们。

  THANK YOU SKATEBOARDING ! !

  但是朋友们:

  生活的本质其实一点都不chill,更不能逃避。 明明想成为Rey,可精神上却是“fvcksh*t”~ 不要每天让“Enjoy your life”来麻痹自己,不要让很chill的生活变成你的起点,而应该是你的动力

  有些人会是滑板的pro,但我们的更多人都有责任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pro!

  “我们经常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最差的,但是如果你看看身边别的人,你也不会想跟他们交换生活过的。”

  最可怕的是我们现在已经觉得自己过的很好了!

  《90年代中期》影评(十):盛夏的年代

  对于那些无比向往的时代,单纯回到特定的地点已对渴望的心无济于事,老旧滑板上的裂痕、沾染血迹的T恤还有掷向远处的带冰块可乐,没有这些物件,没有一个时期人的思考方式,再真实的还原都对于渴望无济于事。能做的只有尽力以那个时代的思维,在脑中重演第一次完成某个滑板动作时的喜悦,还有掷出可乐时的惊心动魄。乔纳希尔就以这种方式,缅怀了他无比向往的时代。

  4:3的画幅还原DV的质感,旁观者视角固定机位横摇,中景框的运动镜头,略高于主角的低机位,像一个路人或者邻居,无意中关注着滑板少年的成长与挫败,又在不经意间夹带私货,夜晚的远景,极度浪漫的打光下第一次成功的滑板动作,还有第一次与伙伴穿梭于车流时所调配的夕阳所带有的不真实感呈现记忆中的时代而非一味的还原,是成就其基调和铺垫追忆关键,去除类型元素后的似真似幻恰是每一位向往者对一个时代最原始冲动。但去除前半段《少年时代》式的平缓,后半程类型元素和对反叛情绪的过分记录,又将影片的格调拉回了原点,那些所谓的痛点:朋友的嫉妒兄长欺凌,母亲的责骂早已沦落为青春片的类型元素。前面小男孩内向自卑的性格,以及不断试图融入群体时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被之后张狂暴戾还有堆加的类型元素消解,剩下的只有一发入魂的OST。

  冰淇淋肥胖,是属于我盛夏童年的记忆,独自躺在午饭后的凉席上,昨夜飞蛾突袭过的纱窗仍旧触目惊心床沿墙壁之间,卡着至今不知存不存在的橡皮玩偶。当很长一段的生活阶段被更长的生活所覆盖,除去了过于私人化的琐碎之后,弥漫在思绪周围的,就是某种似真似幻、意识流的片段,而这样的片段,在电影创作中往往更能还原一个时代并赋予它更多的私人情感。姜文的盛夏《阳关灿烂的日子》中,原本京城小巷的脏乱被记忆中的整洁肃清所代替,这种遵循记忆而非事实的创作方式,赋予了这样一部回忆体电影本真和纯粹。费里尼的《阿玛柯德》同样如此,漫天的尘菌、大雪后的孔雀、雾中的群魔乱舞,都是那个意大利边陲小镇中费里尼导演独有的记忆,它未必真实但半世纪的沉淀,让那种“虚假”更直击观者之心。如水般的铺陈是回忆体电影最让观者沉溺的呈现方式,也是追忆似水年华时平缓的脉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