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10篇

2019-12-18 2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10篇

  《生活中心理学》是一本由[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一):人活在世,一定要学点心理学傍身

  《生活中的心理学》这本书,从情绪、自我管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到恋爱婚姻教育孩子、如何面对中年危机、如何度过老年生活,再到日常中可用的心理治疗法等十个方面,非常全面的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给我们提供了面对心理问题的相关心理学方法,可以说它是一本在我们人生中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用到的书。 在这本书的前言里,作者这样说道:“随着当今社会人口越来越多,规则价值观也越来越多样化,个体幸福成了合理愿景,心理学知识也变得必不可少,因为这种希望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它是:改变自己也是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 身为心理治疗师的作者和他的朋友每天都与病人接触陪伴建议指导和帮助病人面对心理上的困难痛苦,所以这本书的建议都是作者从大量实际案例总结出来的。这些建议并不是给到读者严格、具体操作方法,而是鼓励读者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故步自封或受限于无效的行动,让读者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自己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他倡导:读者在作出具体尝试后,在实践反思,然后带着经验继续尝试。 作者在前言的最后一部分说:他希望这是一本能让读者更博学、更有智慧的书。博学和智慧是两个很宽泛的词,咋一看,会感觉法理解,不知从何理解,之后作者在这本书里对这两个词做了具体的定义。这里面的博学和有智慧,并不是现代的那种“成功”“优秀”的有毒榜样,博学只是增加对自己和人性认识,而智慧则是知道如何运用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翻开《生活中的心理学》这本书的目录,第一章就是理解情绪。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事,然后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情绪是心理的条件反射,我们有必要理解情绪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如何有效化解自己的情绪。 在这本书里,作者主要介绍破坏比较强的三种情绪:愤怒忧愁、和焦虑。介绍了这三种情绪是什么、引起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三种情绪。 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介绍如何与自己相处,告诉我们自信是怎么一回事、自卑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如何正视自己的缺陷培养自己的自信。第三章介绍如何与他人共处、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肯定自我、捍卫自我,如何克服怯场。 我曾在多个社交场合都听人说过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只是一句空洞口号,我们可以脚踏实地的把它落到实处。这本书的前三章都是介绍基本的自我建设,“成为自己喜欢的人”就是做好自我的建设,比如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的自信、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四章谈到恋爱和婚姻关系,第五章谈到如何教育孩子,第六章谈如何面对中年危机和老年生活……这些都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这本书找到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第九、第十章是介绍一些日常可用的心理治疗法,以及心理治疗的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感兴趣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二):《生活中的心理学》——与自己和平相处

  我有一个梦想:经常能和家人一起去游山玩水听听那些不一样的故事,看看那些不一样风俗习惯。随着年龄增长家庭的组建、孩子的出生,越来越多的无奈困扰着我,我越是想更快的摆脱现状,就越是深陷其中。

  当我看到《生活中的心理学》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它就是那本在对的时刻出现的那本对的书,对我来说,真是意外的惊喜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这本书是由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主编、多位心理学家联袂编写的心理学著作,多次再版,备受大众喜爱。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法国认知行为疗法的领军人物,首度将正念冥想引入精神治疗领域

  相比于其他心理学中晦涩难懂解释,《生活中的心理学》的作者大部分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很多说明和建议都是身为治疗师的作者们从大量实际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结合案例与小测验,让我们更容易捕捉生活中那些看似高深莫测事情,也许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能将我们拖入泥潭麻烦

认知行为疗法是由A.T.Beck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处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让自己获取书中的养分,如果只是看看而不行动,也许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了。拿到书以后我翻看了一下,我决定把这本书当做枕边工具书使用。因为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心理自测题,这不仅是有趣的方法,更是积极自我反思的第一步。回答自测题时,我们会暂时停下阅读问问自己,“我是怎么做的?在这种情况我会做出何种反应?”如此开始自省、自问,改变也因此发生

  特别是看到书中的其中一个与自己相处的章节时,我知道了我为什么会陷入焦虑、烦闷无奈的情绪中了,书中详细列出了造成困境源头、出现困境的原因、解决困境的办法以及小测验,罗列的非常详细,只要按照步骤实施就行了。虽然按照步骤一步步来不会马上就见效,但是我已经开始行动了,这就已经表明事情正在往好的方面转变。本书作者的最终目的也正是鼓励读者能通过看书去行动起来,只有敢于面对困难了,我们才能获得大概率的成功。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人在尝试中可能有时会干错,但若不尝试便会永远犯错”。

  这本书对我最有影响莫过于与自己相处、教育孩子、心理困境这几个章节了。因为这些都是我目前急需改变的。以前总是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情,最后得到的教训就是什么也没干成。习惯性放弃不能让人学到任何东西,只有在反思与行动的交替行为中,才能得到最大的成长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表示自己属于“间歇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

  我相信《生活中的心理学》这本书能帮助大部分的人重新认识自己。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三):给生活一个答案

  前些时候疯狂地想要写一部悲伤结局小说,却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动笔。于是去家附近的书店里,试图可以在《答案之书》中找到一定的方向虔诚地翻开这本神奇的书,只见上面写着:相信你的直觉

  合上书后,暗暗在心底对自己说:赶紧开始去做这件事吧。

  直到现在,我却只写了一个大纲和开头,并没有将故事补充完整。因为突然之间,没有灵感动力去把故事写出来。

  如果之前有身边的人曾读了《生活中的心理学》这本书的话,大抵能从我那会的状态,推断出当时的心理状态:忧愁。对这个冬季和自己现状的忧愁,急于找到一个出口去散发这些情绪。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状态逐渐恢复,忧愁的事被解决了,那些冲动自然而然就淡下来了。

  针对忧伤这种情绪,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不要忘记忧伤带来的创造性艺术家如此,诗人尤甚。保罗·魏尔伦在《秋之歌》中写道:秋声音悲鸣,犹如小提琴在抽泣。悠长难耐的阴郁,浸透了我的心……忧伤的创造性,让诗人的秋可以奏出忧郁的蓝调,你看这多美。

  以往时候,面对一些被称为负面情绪的时候,总是想着赶紧地去调整,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样的思绪不对的,它会逐渐地消磨你的人生。却不曾想过书中的这个结论:每种情绪都有必要性

  就像大多引起共鸣,传唱度高的歌大多是苦情歌很喜欢的一个歌手采访中被问到,为什么没办法进行创作,他回答到:因为家庭幸福,工作满意,没有创作的灵感。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需要忧伤的创造力去让自己沉浸这种情绪中,这样的做法亦不可取。而是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有些行动可以侧面地反映出当下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他是开心还是难过的状态。

  以前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喜欢跑到书店里,翻开《答案之书》去为自己做一个直觉的决定,现在读了《生活中的心理学》这本书,私自将这本书作为答案去回答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为在这本书中涵盖了一个人整个生命历程讲述了大部分情绪和心理状态。当遇到问题时,翻看对应的章节,里面用具体的方法来告诉你,当下的问题,可以怎么样去解决和规避,甚至可以因为阅读这本书提前练习,让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一个较好的状态。

  书的主编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首度将正念冥想引入精神治疗领域。全书共有十章,从浅入深地将心理的状态和调整的方法做出讲解

  开篇以理解情绪开始,之后讲述学会与自己相处、与他人共处,到后来再谈到了恋爱与婚姻、教育孩子的问题,面对人生考验时的办法、针对心理困境的解决,到后期学会改变,在日常实践,最后谈及到了心理治疗。

  从整本书的布局可以看出,书中基本涵盖了一个人生命中过程,可能会遇到的情绪,各个年龄段面对的问题都会有一定的讲解。和大多数工具书一样,在一些章节的末尾会有心理的测试,通过测试的结果可以去判断自己情绪和心理状态,再配合书中的拓展练习,可以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到一个舒服位置

  以往时候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总会有一些困难。因为没有心理学的基础,一些书籍中的理论和心理案例选择,让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大。《生活中的心理学》则不同,之前阅读过一本类似的心理学书籍。在那本书里,实例的选择和知识点的讲解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实在困难,没有相关知识铺垫的读者,很容易放弃不再阅读。但《生活中的心理学》这本书不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整本书的排版,配合橘色调的标题,较短的段落,以及章节中选取的小故事接地气且有趣,会让读者愿意继续看完整本书。

  书的封面中写着它的目标人人都能读得懂、读得透、用得着的心理学。通读后,这个目标,个人认为是达到了。翻开书的扉页后,面对当下的疑虑,会找到一定的办法去解决,答案交给你了,接下来怎么做,还是得认真去实践书中的方法!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四):自信远比你想象中的更重要

  自信为什么重要?就像身体健康很重要一样,如果没有自信,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让我们难受

  有位朋友说:我一直很自卑,虽然在别人看来,我从偏远农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省会城市,还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我总觉得自己啥啥都不够好。因为自卑,高考成绩低估了20分,报志愿也报低了;因为自卑,我在感情上很被动,不敢去接近优秀的人;因为自卑,工作上有好的机会我不敢争取,觉得自己够不到,其实我的能力可以做到。

  不自信带来什么?每一件好事发生,他都觉得不会长久,总之不相信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因为不够自信,在人生的不同时刻留下遗憾,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也有人说:“要怎样增加自信呢?一直找不到可行的办法,自信又那么重要,想改变又感觉不太容易,很苦恼。”

  最近读了《生活中的心理学》一书,其中对自卑产生的原因、如何增加自信等做出了深入浅出探讨。这本书涉及的面非常广,通俗易懂全方位分析了我们通常遇到的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心理困境等等各种难题,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难得的是,侧重于实际生活中如何将改变真正落地,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由于结合了基础的心理学知识,有丰富的实例,加上有图表测试辅助识别各种情绪,小白也可以一读就懂,读完就可以拿出来用。

  说到底,自信就是信任自己。我们喜欢自信、有魅力的人,想要超越自卑、成为更好的自己。

  自信远比你想象中的更重要。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行为与自信与否息息相关。满怀自信的人,通常会主动迈出第一步,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机会。缺少自信的人则会倾向否定自己,习惯于选择退缩、逃避,或者对没有做过的事情不敢尝试,即使他的能力可以做到,也会有意无意自我设限。没有自信,会将希望寄托外界,将人生的主动权拱手让人。

  缺少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没有建立稳定的内部评价体系

  追溯到过往,与家庭教育有关,譬如家长关注点主要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将考试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会让孩子非常在意外部评价,孩子做事都在考虑如何讨好父母;一旦外部评价不好,就会觉得自己这个“人”不好;久而久之,没有建立起稳固的自我内部评价体系。

  2、追求完美主义,期望过高。

  如果倾向于事事追求完美,对结果的期望超出实际,那么现实和期望的落差会造成心理上有较大失落。如果每次都希望得到100分,那么必然会感到失望,影响到信心。

  3、害怕面对意外。

  习惯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有舒适感,不敢面对不确定性,对不一样的结果有畏惧感。

  关于自信,《生活中的心理学》有这样一句话:

  “缺少自信并非无法改变,每个人都能通过行动增强自信,这是一种日常的训练。”

  自卑只是一种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行动可以强化信心。

  实际生活中,如何增加自信呢?《生活中的心理学》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区分“人”和“事”。区分你自己和你所做的事,不延伸否定的范围。你所做的事,并不代表你整个人;一件事没有完成好,不等于你不好。

  第二,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常见的误区是:等我放大招、做成一件大事,我就可以有自信了。养成自信,不需要放大招,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只是把一件又一件小事做好,日积月累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 洛克菲勒说:“我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主要归功于我对别人的信任和我激发他们信任我的能力。”

  洛克菲勒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一家工厂打工,拿着整个公司最低的薪水,做最底层的职位,他专注于本职工作,每天都做好手上的小事。有一天他上班时意外受伤,他发现是工具的问题,于是改良了工具,使得工作效率提高一倍,同时又减少工友们受伤的概率。通过做好小事,他逐渐获得了上司的认可。

  把眼前的小事做好,就了不起。不急于求成,将大目标分解成小行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小事上得到正面的结果,会强化行为,有助于增加自信。

  第三,记录你的小成就,及时给自己正面的激励。当你完成一件值得的事情,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经常这样做,是对自己的肯定。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判。

  自信是一种选择,自信需要练习,如同肌肉需要锻炼,通过有效的行动和正面激励可以强化信心。

  即使你一无所有,也可以自信,每个人本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自信不需要什么资本。

  正是因为有了自信,你才告别一无所有,自信是最大的力量源泉。

  记录你的小成就,增加自信,未来可期。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五):学会控制情绪,不做一点就炸的火药桶。

《生活中的心理学》引言:

  出来工作有几年了,我自以为自己已经很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可是却还是有几次失控,特别是近期,常常是领导下班前一个小时交待了一项工作,就能惹得我分分钟炸毛,我感觉自己的情绪就像个行走的火药桶,都不用引线,轻轻一碰,就炸了。

  于是,我找来了这本书――《生活中的心理学》,希望看过之后,能给我自己一点启发,至少能够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本书也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关于本书

  《生活中的心理学》是由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主编,多位心理学家联袂编写的心理学著作。

  全书486页,共分为十个章节,分别是《理解情绪》、《与自己相处》、《与他人共处》、《恋爱与婚姻》、《教育孩子》、《人生考验》、《心理困境》、《学会改变》、《日常实践》和《心理治疗》。

  内容详实,涵盖面广,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专业知识的精华呈现给我们,几乎所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在该书中都得到了清晰、透彻而精练的表述。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大或小,家里有一本这样的心理学书籍,随时翻阅,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他人,可以说是再好不过的一本实用书籍了。

关于情绪问题

  《生活中的心理学》归纳总结了人的三种负面情绪进行阐述,分别是愤怒、忧愁和焦虑,我们经常一听到负面情绪就心生排斥,努力压抑自己,但是其实这样做并不对,有时候长期的压抑,就像是在吹气球,你一直往里吹气,却不放气,最后气球只会承受不住爆炸了。

  我们得明白,自己愤怒、忧愁、焦虑的原因,同时分析自己的情况是普通、到达临界点,还是极其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被引爆情绪。

  书中还教会我们一些疏导情绪的方法,比如说你愤怒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饿了,就去吃东西;累了就去休息;真的被人惹得生气了,暂时离开现场,等到情绪平复再说话。

  书中还提到,哪些情况下,需要治疗愤怒的情况,长时间处在愤怒状态,却找不到原因和解决办法,这个时候就可以求助心理医生和专家了。

  同时还需记住所有的情绪,不论正面负面,都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不要想着找到恶的源头,能把它们连根拔起才能获得安宁,这本就不现实,相反的是我们应该停止挖掘,更好地活在当下。在宁静中耐心地理解自己、重塑自我。虽然总是不完美,总是未完成,但也总是充满乐趣,让生活更舒适愉悦。日常实践

  除了这些书中还给我们介绍了几种日常实践的方法,分别是放松法、冥想法、健康习惯、管理情绪、改变思维和健康睡眠。

  首先,我们来学一学,最基础的就是“控制呼吸”,当你紧张或者愤怒、焦虑时会感到呼吸加速,这时可以使用腹部呼吸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很快让人平静下来,身心都得到放松。

  第二个让人放松的方法,是“肌肉放松”,通过收缩和放松身体的不同部位,比如握紧拳头随后放松,或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某个部位,就比如我之前上瑜伽课,做完整套训练,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老师让我们躺在垫子上,跟着舒缓的音乐和老师的声音,一起放松脚趾、脚踝、小腿、膝盖、大腿、前后肌肉等等,舒服得都快睡着了,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也是一种很有用的放松方法呀。

  第三个方法是“冥想”,当内心充满情绪,被自己的念头和感受纠缠得无法脱身时,冥想能够让人从其中抽离出来,集中注意力在当下最重要和正在做的事情上。

  第四个方法是“视觉心理法”,闭上眼睛,找到脑海中的图像,比如能激发你积极情绪的,可能是一个物品、场所和景象,对于我来说,大概是一顿火锅了,哈哈哈,在一顿美味的潮汕火锅面前,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如果不行,那就两顿。

  看完整本书,我整个人都仿佛豁然开朗了,明白了所有情绪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哪怕是愤怒和焦虑,出现了我都不再感到厌烦,首先要做的是接受他们,清楚明白自己是它们的主人,是我的大脑或心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我要学会控制它们,就像控制我的手脚一样,让它们为我所用,而不是随性做事,或者把坏情绪对着别人发出来,这样的改变,都是因为这本《生活中的心理学》,如果有情绪方面的困扰,我真的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