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寄往月球的信》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寄往月球的信》读后感锦集

2019-12-27 23: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寄往月球的信》读后感锦集

  《寄往月球的信》是一本由【美】劳雷尔·布雷特兹-劳格斯蒂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201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寄往月球的信》读后感(一):《寄往月球的信》:亲情友情梦想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寄往月球的信》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玛米的10岁小姑娘,她通过写信的方式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告诉正在绕月飞行的迈克尔‘柯林斯。

  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并不会登上月球,而是绕着月球转,在地球信号无法到达的月球背面独自航行,这段时间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48分钟。也正恰逢这段时间,因为爸爸妈积怨以久的矛盾冲突突然暴发,10岁的玛米被独自留在家,家人一个个离开,就连她的猫也突然跑出了家门。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和从未响起电话,玛米也经历了人生中最孤独的时刻

  玛米之所以选择给迈克尔‘柯林斯写信,一方面是因为暑假作业要求给三位宇航员中的其中一位写信,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其他两位登上月球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不甘于从众的玛米选择了留在太空舱,并独自绕行的迈克尔‘柯林斯;另一方面,玛米也相信此时经历人类孤独时刻的柯林斯也最能理解她所经历的孤独。

  玛米不喜欢从众,很有自己的小主见,在小说的一开始就有所体现,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严格意义上更为成功的两位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作为写信对象,而玛米选择了完全人选择的柯林斯。而关于长大了想做什么的问题男生们都说想要当宇航员,女生们都梦想嫁给宇航员,而玛米其实并不知道,但她并不想跟其他女生一样千篇一律限定了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走什么路。

  跟已经参加工作了的姐姐埃莉诺谈论起她的工作了解到姐姐对于现在从事的秘书工作并不是特别喜欢,更想做空姐时候,玛米说:“那你为什么不继续努力呢?努力当空姐。”这困扰姐姐多时的问题,在这10岁的孩子面前似乎变得简单了。成年人在面临工作的选择、家庭以及生活的时候,往往考虑得很多,生活开销世俗眼光都能左右他们的选择,所以往往犹豫不前,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空谈。孩子却更能保持初心,梦想做什么就努力去做吧,哪怕会失败,哪怕会损失一些东西,那万一梦想成真了呢?

  说到梦想,玛米的妈妈玛琳也是抱有梦想,但被命运捉弄的人。因为大学的时候意外怀上了埃莉诺,导致她不得不辍学来生养孩子,便从此过上了全职主妇的生活,接连养育了三个孩子。但跟爸爸的那次冲突暴发中,被日常生活磨灭了锐气的妈妈才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见和平静。她通过离家出走来宣告自己不甘于只做一个家庭主妇,她认为自己能做得更好。小说结尾父母和好,他们共同决定,妈妈秋天去上学,可能再去找份工作,不再做家庭主妇。妈妈43岁的年纪改变原来的生活轨道,重新上学,无疑是辛苦的,让人非议的。但玛米觉得那会让妈妈觉得开心,因为如果不是因为怀孕,妈妈会读完大学,紧接着去工作,过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这次的决定能让妈妈不再只做家庭主妇,她会去实现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关于希望,迈克尔‘柯林斯的事迹也确实给了玛米很多的力量。他读书的时候是班里的第185名,但他今天却走到了这个位置,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三位宇航员中的一员。这对于看书速度极慢,天赋不好的玛米来说,无疑是增添了十足的力量。只要认准了自己梦想的方向,为之而不断努力,即便天赋并不突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梦想。这也更加坚定了她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决心

  小说中关于亲情和友情的内容也让人动容。邻居巴斯特是玛米最好的朋友,从5岁开始他俩就经常在一起,可以算是半辈子的朋友了。巴斯特博学、爱看书,当知道玛米也对登月和柯林斯感兴趣的时候,他特别开心,他说:“以前不关心是以为你不感兴趣,现在我知道你感兴趣,就更感兴趣了。对你重要的事情,对我也同样重要。“这是得知好朋友也有共同爱好喜悦。当他们开始建造他们自己的“阿波罗11号”时,玛米眼中积满了泪水,因为在她的一生中,她从未见过这样美丽的东西。亲情的部分惯穿整部小说,虽然因为一次矛盾冲突而让玛米孤独面对空荡荡的家,但亲情依然在,大家都因为爱因为牵挂到家中,大家也都重新开启全新的生活。

  这是一部关于梦想、亲情和友情的儿童读物温暖的友情、矛盾又牵绊的亲情、追求梦想的决心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去积极面对人生困境,去过更美好的生活。不仅推荐跟玛米同龄的孩子来阅读,更推荐在生活和工作中处于迷茫期的成年人来阅读,或许能在文中得到更多力量,寻找到改变自己的方向。

  《寄往月球的信》读后感(二):人生孤独的时候不要怕,总有爱在守护

  《寄往月球的信》讲述了一个叫玛米的10岁女孩,给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迈克尔·科林斯写信讲述自己对他的崇敬以及自己在暑假中遭遇“家庭变故”的故事

  小主人公玛米在完成特别的暑假作业(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写信)的同时,也度过了一段“特别”的暑假生活——父母矛盾恶化,姐姐缺乏责任心,10 岁的玛米被独自留在家,不仅面对家人相继离开的糟糕境况,就连她的爱猫“金宝”也突然跑出了家门。

  面对空无一人的家,玛米经历了她人生中最孤独无助的时刻。如同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在地球信号无法到达的月球背面独自航行,这段时间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 48 分钟。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重要年份——1969年。1969是很重要的一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越南战争人权运动,以及上世纪70年代女性的自我觉醒。

  这本书中其实涵盖了那个时期出现的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尖锐社会矛盾,就是家庭问题。一直以来,女性都以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弱势地位,即男性附属品而存在,困在家庭和婚姻牢笼中,无法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想要的生活

  正是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下,女性自我意识苏醒出现了,(这两年大热的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那一时期。)于是“娜拉”出走了。

  玛米父母的矛盾积存已久,最终因为“月球漫步派对”的不同意见爆发,妈妈的出走让所有家庭成员措手不及,随后家人一个个离开,年仅10岁的玛米,一个乖顺、柔弱的女孩,要如何照顾自己?如何守好这个家?妈妈会回来吗?爸爸妈妈会分开吗?他们还会永远爱我吗?

  故事里的玛米在应对紧急突发状况时,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看着爸爸的车尾灯在停车标志那亮了亮,接着就消失了,换做别人,他们也许会更恐慌,还会恐慌更长时间的。但是我能怎么办呢?大人所作所为根本不像大人,要我说,他俩都像发疯的小孩子。那么就必须有人让一切正常运转,就像他们还在这里一样。”

  “你知道的,”我 想起跟巴斯特去图书馆的时候读到的东西,“迈克尔.柯林斯看到乘坐“水星-宇宙神6号”的约翰.格伦后,决心要当宇航员,虽然他并没有马上被录取,但是他不断努力,最后终于成功了。所以你看,有时候试下一些事情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总有一天,我会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也会想清楚自己如何在离开的同时也可以留下来,我的意思是,我想到你为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留在飞船里,为此不得不离开你的妻子柯林斯夫人、你的女儿凯特以及其他的孩子。

  所以,我想现在去大千世界闯荡冒险的方式一定有很多很多,去做对自己重要的事情,同时又可以留在最重要的人身边。也许,这就在于如何引领自己,如何将自己在乎的人放在心里。家不应该成为自己前进过程中的束缚。”

  这是一个聪明坚强勇敢,充满爱的女孩。当然书中除了讲述这个可爱正能量少女外,还有一个她离不开的,一直默默支持鼓励安慰她,陪她一起面对一切的好朋友——热爱阅读和科学暖男巴斯特。

  书中巴斯特作为次要角色的存在,极其重要,他永远站在玛米的身边给她力量和信心,细心的提供帮助和建议,和她一起为宇航员祈祷研究宇宙飞船,为宇航员们的平安回家感到激动欢呼作者在书的开篇写道的:“献给塞斯,我的哥哥,也是我第一个朋友。我们小时侯,你让我看到了我自己从未注意到的东西,现在依然如此。”相信,巴斯特的原型应该就是作者哥哥形象

  整篇故事流畅完整,尤其是模仿孩子的口吻想象中的世界情真意切对照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人类最孤独的48分钟”,作者巧妙的也给小说中主人设置了“人生中最孤独的时刻”,在经历害怕、无助和混乱后,通过一系列的自我鼓励和好朋友的支持,最终小主人公迎来了美满结局——亲爱的家人们一一回归,正如三位宇航员成功着陆一样。小说的最后,玛米仍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但她第一次确信,她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只要努力,就只是时间的问题。

  小说的作者是劳雷尔·布雷特兹-劳格斯蒂(Lauren Baratz-Logsted),美国的独立书商,《出版人杂志撰稿人。她为各种年龄段的读者创作了过超过 25部作品,包括《僵尸修道院》《双生女》《天使的选择》等。

  作为一本儿童读物,这本书充满了孩子们温暖的友情,积极克服困难信念精神,很感人,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而且对了解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历史性事件,以及一些科学知识,有很好的帮助。

  但是对于国内大多数孩子来说,由于国情不同,书中的一些美国家庭生活情形理念,需要家长帮助进行解读

  不要害怕走得太远,因为论何时何地,那些爱都始终守护着你。愿所有孩子,在成长中,都能勇敢,怀有梦想,自由追梦。

  《寄往月球的信》读后感(三):《寄往月球的信》——孤独,让人变得更加温暖

  你还记得,10岁的你,是如何排解孤独的吗?

  时间往回倒退17年,10岁的我,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大多数时间都是孤独的。我还记得,独自玩耍的我总爱自导自演自言自语幻想着天空中有城堡彩云之上有欢歌、空气中弥漫着精灵、而下一秒自己就会变成无所不能仙子了~太多太多的天马行空古灵精怪,都装在孤独的、10岁的小脑袋里。

  刚拿到《寄往月球的信》的时候,看封皮书名,我以为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小朋友,寄给月球上外星人的信。很期待信的内容是什么?又带着好多疑问,是什么契机、什么原因让她有话可说,信整整写了一本书的长度呢?直到读进去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主人公玛米写给即将登月的宇航员的信,虽然一开始玛米只是为了应付假期作业。

  时间得回到1969年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登月的那个夏天,10岁的玛米在班上总是孤独的那一个,因为不管她说什么做什么,总会引来哄堂大笑,大家似乎已经习惯想法另类的她隔离出去,所以在老师布置暑假作业时,在别的同学都选择给会出舱登上月球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写信的时候,唯独玛米选择了只是负责绕月飞行的迈克尔·柯林斯。他与玛米一样,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写信给他,于是玛米选择了他。而他也即将在地球信号无法到达的月球背面独自航行,经历人类最孤独的48分钟。玛米也通过写信的方式将自己暑期所经历的一切告诉了正在绕月飞行的迈克尔·柯林斯。

  本书的作者劳雷尔·布雷特兹-劳格斯蒂,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写到了书里。可以说《寄往月球的信》既是一部虚构儿童文学,也是一部作者的回忆录。所以说,艺术源于生活。

  文中玛米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暑期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告诉了迈克尔·柯林斯,虽然一开始只是为了应付假期作业。到后来则成了一个习惯,习惯将孤独说与陌生且同样孤独的人。

  虽然文章没有出现过大段描述孤独的文字,但是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孤独且温暖。

  孤独和年龄无关,但孤独并不是一种负面的感觉,10岁的玛米告诉我,可以在孤独中乐观的度过并成长。10岁的她总是能开解自己,接受孤独,并在孤独中成长为温暖的人,这是27岁的我无法匹及的。

  我总是会把事情越想越糟,但在玛米的小脑袋里,事情总会有解决办法,没有看起来那么糟,这也许跟家庭的影响有关系,玛米的妈妈是一个非常有浪漫情怀的人,所以10岁的玛米很豁达,很通透,超出了我们对10岁小孩认知

  我们都是在孤独中成长的。像玛米和迈克尔·柯林斯一样,独自一人的时候,事情也一样可以做的很好。在全家人相继一个一个或因这事那事都离开之后,玛米可以自己洗澡、办派对、做蛋糕等;在其他两位宇航员登月的时候,迈克尔·柯林斯可以独自驾驶飞船绕月飞行,执行自己的任务。这看似孤独,实则都是令人开心的,因为成长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所以,无惧孤独,才能活出真我,不用随波逐流,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在孤独中成长为更有力、更温暖的自己。

  孤独,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没有人不孤独,儿时的我,独自上学是孤独的、独自玩耍是孤独的、独自渡过漫长的假期也是孤独的;现在的我,不被人理解的时候是孤独的、跟不上大家步伐的时候是孤独的、想家的时候是孤独的。但是,这些孤独,都是加速成长的动力,是使人变温暖的催化剂。

  《寄往月球的信》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儿童小说,虽说是儿童文学,但成人从中也可以读出好多感悟,孤独是第一感觉,温暖、乐观与爱也是穿插其中。

  所以你看,活得通透时,孤独不过是促人成长的一种形式罢了。

  《寄往月球的信》读后感(四):孤独,让人变得更加温暖

  你还记得,10岁的你,是如何排解孤独的吗?

  时间往回倒退17年,10岁的我,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大多数时间都是孤独的。我还记得,独自玩耍的我总爱自导自演、自言自语,幻想着天空中有城堡、彩云之上有欢歌、空气中弥漫着精灵、而下一秒自己就会变成无所不能的仙子了~太多太多的天马行空、古灵精怪,都装在孤独的、10岁的小脑袋里。那时可能不大懂什么是孤独,但独自一人的时候,总被天马行空围绕着。

  而今天要说的主人公——10岁的小玛米,是一个在孤独的时光中变得温暖的人。

  刚拿到《寄往月球的信》的时候,看封皮和书名,以为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小朋友,寄给月球上外星人的信。很期待信的内容是什么?又带着好多疑问,是什么契机、什么原因让她有话可说,信整整写了一本书的长度呢?直到读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主人公玛米写给即将登月的宇航员的信,虽然一开始玛米只是为了应付假期作业。

  《寄往月球的信》的始末,得让时间回到1969年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登月的那个夏天。主人公,10岁的玛米在班上总是另类的那一个,因为不管她说什么做什么,总会引来哄堂大笑,大家似乎已经习惯将想法另类的她隔离出去,所以在老师布置暑假作业——给即将登月的航天员写一封信时,别的同学纷纷选择了会出舱,登上月球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唯独玛米自己选择了只是负责绕月飞行的迈克尔·柯林斯。

  迈克尔·柯林斯与玛米一样,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写信给他,于是另类的玛米选择了他。而他即将在地球信号无法到达的月球背面独自航行,经历人类最孤独的48分钟。玛米通过写信的方式将自己暑期所经历的一切,告诉了正在绕月飞行的迈克尔·柯林斯。

  《寄往月球的信》的作者劳雷尔·布雷特兹-劳格斯蒂,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写到了书里。可以说《寄往月球的信》既是一部虚构的儿童文学,也是一部作者的回忆录。所以说,艺术源于生活。

孤独且温暖的倾述

  《寄往月球的信》中玛米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暑期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告诉了迈克尔·柯林斯,虽然一开始只是为了应付假期作业。到后来则成了一个日常习惯,习惯将孤独说与陌生且同样孤独的人。

  在全家人一个个相继或因这事那事都离开之后,玛米可以自己洗澡、办派对、做蛋糕等;在其他两位宇航员登月的时候,迈克尔·柯林斯可以独自驾驶飞船绕月飞行,执行自己的任务。这看似孤独,实则都是令人开心的,因为成长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都是在孤独中成长的。像玛米和迈克尔·柯林斯一样,独自一人的时候,事情也一样可以做的很好。

  虽然文章没有出现大段描述孤独的文字,但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孤独且温暖。

孤独和年龄无关,但孤独并不是一种负面的感受

  《寄往月球的信》中10岁的玛米告诉我,可以在孤独中乐观的成长。10岁的她总是能开解自己,接受孤独,并在孤独中成长为温暖的人,这是27岁的我无法匹及的。

  我总是会把事情越想越糟,但在玛米的小脑袋里,事情总会有解决办法,没有看起来那么糟,这也许跟家庭的影响有关系,文中玛米的妈妈是一个非常有浪漫情怀的人,所以10岁的玛米很豁达,也很通透,超出了我们对10岁小孩的认知。

孤独,是加速成长的催化剂

  孤独,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没有人不孤独,儿时的我,独自上学是孤独的、独自玩耍是孤独的、独自渡过漫长的假期也是孤独的;现在的我,不被人理解的时候是孤独的、跟不上大家步伐的时候是孤独的、想家的时候是孤独的。但是,这些孤独,都是加速成长的催化剂,可以让人变得温暖而有力。

  所以,无惧孤独,才能活出真我,不用随波逐流,才能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在孤独中成长为更有力、更温暖的自己吧。

  《寄往月球的信》虽说是儿童文学,但成人从中也可以读出好多感悟,孤独与温暖、真诚与善良、乐观与爱...

  孤独不过是促人成长的一种形式罢了,不怕,任它来。

  《寄往月球的信》读后感(五):这本书的一次分享内容搬运

  虽然决定要给大家分享这本书,但是当我真的开始准备文案的时候,其实有些不知从哪里下笔。一个长篇的故事里会出现很多人物和情节,作者想传递的东西也可能很多,每个人读后又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各位都是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我只能分享一些我的思考和理解,还有作者的一部分写作初衷。

  好了,下面我们来开始聊聊这部小说。

  故事的发生在1959年的美国,这一年也就是阿波罗11号载着三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那一年。

  小说的英文原名叫做I LOVE YOU, MICHAEL COLLINS,直译就是《我爱你,迈克尔·柯林斯》。小说是通过主人公小女孩玛米写给柯林斯的书信的形式来行文的。

  提起登月计划,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阿姆斯特朗,和他那句著名的: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而迈克尔·柯林斯是谁,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确实,人们总会记得第一名的名字,而第二第三,虽然也都十分优秀,却很少有人知道了。柯林斯是当时登月计划的三名宇航员之一。但是他和另外两人不同的是,他是指令仓驾驶员,在另外两位宇航员踏上月面的时候,他必须独自留在指令仓中,继续绕月球轨道飞行。

  相信头几天,我们国家成功登陆月背的新闻大家都看到了。月球的背面是信号无法到达的。柯林斯在绕月飞行中,也经过了一段月球背面的轨道,需要运行48分钟,这段时间里,地球的任何电波都无法到达指令仓。这段时间,也被成为“人类最孤独的48分钟”。

  故事一开始,小主人公玛米是一个小学女生。的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给阿波罗计划的三位宇航员中的一位写信。全班同学都选择了踏上月球的两位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却无人问津。于是,玛米选择了他。那时候,玛米其实还不了解登月计划,更不了解柯林斯。

  她在给柯林斯的信中讲述了自己的生活。虽然故事的背景设定离我们比较远,但是其实,孩子们生活中面对的事情仍然是相似的。

  首先是父母之间的矛盾。非常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可能导致争吵。玛米的妈妈想要在家中办一个登月派对,但是爸爸不想。就这样一件小事,却导致了妈妈负气出走,跑去了玛米的姨妈家。但这时候的玛米还不知道,所有看似因为一件小事就爆发的人,其实都已经默默忍受了很久,这件小事,只是压死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玛米的妈妈离开后,爸爸努力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也在努力扮演一个好爸爸。他自欺欺人地说,妈妈只是一时生气,很快就会回来。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他终于不得不承认,事情大条了。他决定去找回妻子

  玛米有两个姐姐,一个已经工作,自己在外面独自生活。另一个在上中学。父母离开之后,家中就只剩下玛米和二姐了。

  玛米求助于大姐,大姐过来之后,姐妹三人久违地一起吃了饭,对玛米来说,这个家好像又变得像个家了。

  但是,姐姐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她不能一直待在家里。她离开以后,玛米的二姐也很快去了男友家。甚至,玛米的猫也在一个早晨突然冲出家门,不知所终。玛米彻底变成了一个人。就像在月背航行的柯林斯一样。

  好在,玛米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她邻居家的男孩巴斯特。在这些天,巴斯特一直支持着玛米。巴斯特很喜欢看书,也是个航天迷。他告诉了玛米很多关于阿波罗11号的知识。也多亏他,玛米开始了解登月计划和柯林斯这个人。

  读书的时候,柯林斯是个中等生,527个同学中,排名185。而且,决定成为一个宇航员之后,他也不是一开始就被录用。这给了玛米勇气,她开始相信,即使自己的成绩不那么好,在学校也没那么受欢迎,她仍然有可能做出一番厉害的事情。玛米在写给柯林斯的信中说:

  我以为被选出来乘坐“阿波罗 11 号”登月的人,在学校的表现会更好一点儿。我也以为你在班里的排名会更靠前一点儿,比如第一名,至少要前三名。不过另一方面,我也因此觉得自己更有希望了。如果像你这样在学校表现平庸的人都有机会去那么远的地方,那么我这样阅读速度很慢,还作过弊的人大概也有可能有所成就。阅读对你来说也

  是个难题吗?我想应该不会。我猜你肯定跟大家一样,可能在别的地方差一点儿,才排在第 185 名。

  也正因为这个理由,当玛米的大姐告诉她,自己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要重新开始,去当空姐,却仍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玛米说出了这样的话:

  “那你为什么不继续努力呢?”我说,“我是说,努力当空姐。”

  “你知道的,”我想起跟巴斯特去图书馆的时候读到的东西,“迈克尔·柯林斯看到乘坐‘水星 - 宇宙神 6 号’ 的约翰·格伦后,决心要当宇航员,虽然他并没有马上就被录取,但是他不断努力,最后终于成功了。所以你看,有时候实现一些事情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说出这些话之后,作者接着这样写道:

  对我说的话,她似乎有点儿惊讶。虽然她回答了“嗯”,但她的语气似乎在说,我让她思考了之前从没想过的事。

  的确,作为成年人,我们活得总是有点纠结,但是在孩子的眼睛里,大人烦恼的事情或许根本就最简单不过。

  虽然家人和猫都不在了,但是玛米仍然决定,她要自己把派对办起来,或许,到时候,大家就都会回来参加派对了。

  玛米和好朋友巴斯特开始自己研究做蛋糕,和各种食物。他们竟然真的有模有样地做出蛋糕和菜。至于最后的结局如何,就留一个悬念给大家吧。

  整个小说是用23封书信组成的。用一个个片段展现出了玛米的生活,她的家人朋友,和她自己眼中的世界。故事里的很多地方都能带给人们很多启发,不仅限于孩子。这本书也能帮助家长们了解孩子,借小女孩玛米的眼睛,来看看孩子们的世界。

  小说中对很多细节的处理非常细腻动人,能让我们对人物的心情感同身受。比如,小说一直提到家里的电话。妈妈离开家之后,爸爸表面上装作无所谓,但是听到电话铃响,他的反应是这样的:

  他刚说完电话铃就响了,他跳起来去接。

  “玛琳?”(妈妈的名字)他问。然后又说,“哦。”他把电话递给我。“找你的,是巴斯特。”

  之后,电话第二次响起时是这样写的:

  我吃着麦片,他盯着杯子,这时电话铃响了,我俩都跳了起来。爸爸一跃而起,跳到墙边,桌子都晃了起来。

  “玛琳?”他一把抓起电话说道,“哦。”他把电话递给我。

  “巴斯特?”我说。

  爸爸点点头。“还能是谁?”

  爸爸说“还能是谁?”的语气里带着一股嫌弃,好像巴斯特是什么讨厌的人似的,我觉得不该对巴斯特这么刻薄。不过我知道爸爸为什么会这样,错不在巴斯特,但如果刚才是妈妈打来的就好了。

  电话第三次响了起来:

  我将早餐用过的餐具拿到水槽里,几乎是同时,电话铃又响了。

  这次,爸爸并没有一跃跑过去。因为他已经上过两次当了,一次是昨晚,一次是刚才,两次都不是妈妈打来的,他已经放弃了,认定打电话来的不是他心里想的那个人。

  但是非常不巧,这次真的是妈妈打来的……

  爸爸洗碗了碗,妈妈也挂断了电话,当玛米告诉他电话是妈妈打来的之后,爸爸的反应是这样的:

  他的笑容转瞬即逝,就好像他根本没笑过似的。他迅速朝我走过来,一脸严肃地紧紧抓着我的双臂。他没有抓疼我,爸爸从来没伤害过我,从来没有,也从来都不会,但还是有点儿吓人。

  “为什么不跟我说?”他说。

  “我没来得及,她才说了几句话就挂了。”

  “她好不好?”他急切地问。

  我想了想,她都不跟我们在一起,怎么可能会好呢?但是她听起来……

  “还好,”我说,“她还好。”

  他闭上了双眼,抓着我的力度小了一点。“谢天谢地。”

  几段简单的动作和语言,就把爸爸的形象写的十分传神,他从希望逐渐失望和失落,他心理的担心和焦急。以前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经常有家长问我,怎么能让孩子写好作文,读书为什么能帮孩子提高作文水平。除了思想上的拓宽,这样生动的描写也是非常值得孩子学习的。用细节勾勒人物,远远比堆砌大量形容词来的真实动人。

  我们总说文以载道,家长们给孩子选购图书的时候,也常常希望孩子能够从书中学到一些知识,或者养成某种好习惯,改掉坏毛病。这种心态人人都有,也无可厚非。

  如果你家的孩子是个淘气包,而一本书的广告语写着,这本书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当然会东西。但是,让我们来理性地想想,真的能有一本书,读完之后就能让孩子获得立竿见影的成长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希望孩子阅读,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他的阅读习惯,让他从阅读中得到快乐,帮他打开视野,看到这个世界,而不应该是一味地功利主义。

  那么,从作者和编辑的角度,一本书中可以包含很多的道理,却不应该以说教为主,喧宾夺主。这本小说做到了这一点。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了1959年的美国,那时候,整个美国都在为登月而亢奋不已。可能就像申奥成功之后,或者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中国一样。

  这个背景下,当老师问同学们将来的梦想的时候,同学的回答却是值得思考的。所有的男生都想成为宇航员,所有的女生都想嫁给宇航员。

  另外,刚刚说到玛米的妈妈离家出走,派对只是一根导火索,背后真正的原因呢?

  原来,妈妈大学还没有毕业就结婚生子,之后,她不得不放弃了学业,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她的整个生活开始完全围绕着家庭和孩子,但是她的心中其实是不甘的,她相信自己是一个更有价值的人。而她和爸爸的矛盾的焦点,其实就在于这里。故事的最后,玛米说,妈妈和爸爸已经商量好,妈妈会继续读书,还会去工作,她也要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了,尽管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

  小说中通过姐姐埃莉诺对玛米说的话告诉了我们这些:

  “她本来想上完大学的,她想成为更重要的人。”

  我想了想埃莉诺的话,我认识妈妈有十年了,但我从来没在她身上看到过这一点。不过,我也开始怀疑爸爸是否也是如此,也许他也想上完大学吧?大概,在某个时刻,他也会想要更多,也许他现在仍然这么想? 但他显然不像妈妈那样,他从来没在埃莉诺或贝丝面前表现出来过。

  在我的记忆中他总是说:“男人的作就是照顾家人”,或者“男人的工作就是让饭桌上有食物可吃,让家人头顶有遮风挡雨的屋顶”。但如果有选择的话,他大概也想要更多吧?

  性别的刻板印象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在一个采访中,主持人问作者,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以探索太空为主题的故事中,却选择了一个女孩做主人公。通常我们的印象中,男孩会对这个话题更感兴趣。

  作者说,她确实又一些想要突破刻板印象的想法。这一点,也在行文中多出体现了。

  对孩子来说,希望他们能在这样的作品中获得鼓励,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不应该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枷锁。

  小说的开头,玛米没有回答那个想成为宇航员,还是想嫁给宇航员的问题。

  作者说:小说的最后,玛米仍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但她第一次确信,她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当她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她可以相信,自己能实现那个梦想。我希望小读者也能这样确信自己的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