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换子疑云》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换子疑云》的影评10篇

2022-04-07 03:30: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换子疑云》的影评10篇

  《换子疑云》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安吉丽娜·朱莉 / 盖特林·格里菲斯 / 米歇尔·冈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换子疑云》影评(一):解密《换子疑云》背后的真实历史--转帖

  对于这类真实事件,我一向会去想办法寻找事实的真相,以及影片没有说到的东西。花了一些时间,在国外网站上寻找到了一些资料,补充一些也许你也同样关心的问题。

  最关心的肯定是Walter Collins是否被找到,很遗憾,虽然他母亲始终充满希望的用余生去寻找,但事实是没有找到。这里不得不提一段历史,这个虐待、杀害20多个小孩的杀人狂实际上是和他的母亲并且胁迫他的侄子共同作案,他母亲曾经承认亲手杀死了Walter,但后来她又翻供拒绝承认。

  杀人狂是从加拿大带来了他14岁的侄子,将其殴打和性虐,直到有一天一个家人向警方告发了这个恶魔,警察才找到了这个小孩,并且从他口里得知了令人发指的连环杀人案。而在审讯期间,杀人狂的母亲供认自己其实是他的祖母,因为他是她丈夫和女儿乱伦的产物(混乱家庭产生的怪胎)。

  这个杀人狂在被处刑前,戏耍了其中两位母亲包括Christine,说如果来见他会承认自己的罪行;当Christine真的去见他时,他却拒绝了她的面见并且声称自己是无辜的。

  Christine Collins赢了对警察队长的诉讼并且导致他无法再从事警务工作,当时得到了10,080美元的赔偿,但这位队长没有支付过,而且还是以退休的名义离开警察局(也就是说该有的退休福利都享有)。

  电影最后有个原以为遇害的小孩意外出现,是事实,但出逃中得到Walter帮助等等是艺术的加工,是虚构的。

  Christine Collins丢失儿子是在1928年,罪犯被绞死是在1930年,而她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现在报纸上是在1941年,此后她的身份以及电话记录就从加利福尼亚消失了,按照美国法律,不出意外的话,她应该死于当年。从1940-1997年,加利福尼亚的死亡记录上有16个Christine Collins的名字,与此同时全美的名字记录是60个。

  很残酷的事实,我宁愿想象为她儿子最后还是找到了她,两人改名换姓选择了隐居,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过上自己的生活。

  《换子疑云》影评(二):女人为何容易情绪化

  昨日,看《换子疑云》到凌晨,有些女人天生就是为了自己孩子而活,不得不说,安吉丽娜的演技实在是太棒了,她的一皱眉一哭泣一失控一平息,无不迸发出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强大保护欲。牧师跟她说正义,她不听,她说,她只想要自己的孩子;警察给她讲权势,她不懂,她说,她只想要自己的孩子;精神病医院的医生跟她耍暴力,她不怕,她说,她只想要自己的孩子;杀人犯跟她玩弄变态,她跳进去,陪他变态,她只想要真相,真相对于这位母亲是绝地,是比死更可怕的折磨,她无所谓,只要让她知道孩子到底在哪。最后,她抱着“可笑的希望”继续寻找下去。

  有时,很难明白女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存在,如果不将这样的情景摆在她面前,没有人知道她真正的角色。

  当男人们告诉女人们大道理的时候,当男人们藐视着女人的情绪化时,这部电影是否能让人窥见到神经质的女人背后的点点真相。

  《换子疑云》影评(三):一些琐碎的想法

  沉重的色调中,柯林斯夫人最后明亮而自信的嫣然一笑深深留在脑海中

  而精神病院的桥段让我想起飞跃疯人院

  强权之下,百姓真真是比鱼肉还鱼肉

  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加州,虽然以前看过一些揭露政府机构黑暗的片子,但感觉都没有这个来得强烈

  让我感慨原来一向吹捧自由民主人权的美国也曾有过这么腐败堕落无能的机构

  突然对中国的未来有了点希望,呵呵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柯林斯的胜利也在很大程度上仰仗媒体和群众

  但是看到那些举着痛斥LAPD的牌子在警局外示威的浩荡游行的队伍,想到初中政治学习的,在我们伟大祖国组织游行需要公安局批准云云。。。

  只能想,我们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呢

  那个连环杀手,真是让我震惊,为什么世间会有这等人存在呢?

  太可怕了,真的太可怕了

  《换子疑云》影评(四):天朝制度与老美制度之我见

  事情很凑巧,昨天,我刚刚从新闻上听说缅甸宣布对facebook和twitter解禁,缅甸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对内管理最严厉的国家之一,而现在他们的人民终于可以合法的注册登录全球用户超过6亿的“脸书”了,至此,地球上对facebook仍然封禁的只有4个伟大的国度了,分别是伊朗,朝鲜,古巴和***(=、=忘记了)。而今天我就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的内容和朱莉的演技我就不说了,朱莉虽然成了大婶,但是女神样毋庸置疑(本片中是不是过于瘦了些)。

  首先,我看到他的儿子walter失而复得,整个L.A.P.D.却坚持这是她的孩子,我当时觉得这也太荒谬了,心想这种情况只可能发生在科技不够发达的20世纪20年代了。如今照片视频啥的,这种情况就算在TC也绝壁不会发生把,没想到看完来到豆瓣逛一圈,看了很多豆友的评论,然后自己又查了些,我沉默了。

  然后,我看到洛城的警察随便一句话,就把那么多可怜的人关进精神病院,或者干脆直接枪毙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些事情不就是如今在TC发生的吗。20年代的老美确实有许多和现在TC相似的地方,但是我今天主要想说的是TC与老美的一些不同之处。

  其次,美国的制度是联邦制度,每个州的法律都有些不同独特之处,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所谓的三权分立制,美国的总统,联邦法院和国会分别管理不同的事务,互相合作互相制约。这也是为什么洛城警局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朱莉妈妈得到了justice。反观TC,看到一个豆友的评论让我顿生感慨,公检法抱一起喝酒划拳称兄道弟。我有亲戚进过监狱,他出来之后跟我说,他进去的时候里面就关着一名政治犯,罪名是非法集会,组织了自己的政党,人数发展到数千人之众,到他十几年之后给放出来那个政治犯还关着。

  还有两天就过年了,惊闻TC又出鞭炮炸桥门,实已失望至极无力吐槽,不知不觉写这么多了。最后新年愿望是希望我大TC早日解禁脸书,好让我等屌丝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文笔着实拙劣,豆友们不小心点进来看了的话,您就将就下啦~

  《换子疑云》影评(五):真实的谎言

  真实的谎言

  ——论电影《换子疑云》的警世意义

  越是荒唐的结论越需要逻辑和证据支撑。在部分权威机构看来,维护一个既成的谎言比重新去发掘真相显得容易得多,所付出的代价也要小得多。美国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2008年的电影《换子疑云》,就讲述了这么一个类似卡夫卡式的荒谬故事,而这是根据一个发生在美国上世纪二十年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

  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在片中扮演单身母亲克莉丝蒂娜•柯林斯,她与五岁的儿子沃尔特(加特林•格里菲斯饰演)居住在洛杉矶,他们有一幢不大不小的房子。克莉丝蒂娜是一家电话公司的业务主管,手下有无数的女性接线员。当某天克莉丝蒂娜由于替班而晚归时,她发现自己的儿子并没有在家。经历了接警警局的冷漠、推诿,克莉丝蒂娜以永不妥协的态度引起大众的注意。在媒体的鼓噪和教会对警察机构无能、腐败的责难下,警方终于迎来了挽回声誉的机会。在失踪5个月后,克莉丝蒂娜被警方告知她的儿子在伊利诺伊州被发现。在警方趁机大肆向公众表功的场合,她见到了那个孩子,但从第一眼起,她就知道这并不是她的儿子。

  而以杰杰•琼斯警官(杰弗里•多诺万饰演)为首的警方正沉浸在成功的自得中,先是对此根本不予理会,当克莉丝蒂娜一再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不免恼羞成怒,以克莉丝蒂娜思子心切影响判断为由,强迫她暂时认下这个男孩。在场的那个孩子也坚持说自己就是沃尔特,这也让克莉丝蒂娜有所感触,忍不住分神。警方趁机拍下两人合影登在报纸上大肆宣传。勉强把男孩领回家的克莉丝蒂娜旋即找到了这个男孩不是沃尔特的确证,而且从沃尔特的同学、老师、牙医处都找到了确凿的证据(其实母亲寻找不是儿子的证据本身就十分荒谬)。

  克莉丝蒂娜的反复“上访”和“无理缠访”乃至“擅自”向媒体曝光的行为,令警方不断面临难堪的境遇。专断的警方宣布克莉丝蒂娜产生了错觉,继尔认为她是个不负责任的母亲,直至以精神不正常秘密把她关进了精神病院。另一方面,一位一直在电台布道的牧师古斯塔夫•布里格拉伯(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认为这是洛杉矶警局腐败导致的恶果,所以他坚决的站在了克莉丝蒂娜一边,试图用克莉丝蒂娜的例子来攻击当局的腐朽。事情越闹越烈,很快就演变为引发人们游行示威的公众事件,而此时的主角克莉丝蒂娜的去向也引起公众的怀疑。

  事情的转机来自一桩偶然事件。警局的莱斯警官奉命去一处农场带走一个非法入境的加拿大男孩,而正是这个良心备受煎熬的男孩曝出了一个惊天罪恶:他告诉警方,一个可怕而精神变态的男人多次强迫他一起绑架并且杀害了不少男孩,沃尔特就是其中之一。影片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反复运用交切镜头,把凶杀案审判和市政听证会两个重要的事件拼接在一起,把故事渐渐引向结尾。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时期的人似乎总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联想我们社会当下发生的许多公众性事件,这个影片具有十分应景的警世意义。它不光从事情的本身可以找到许多共同的“偶然”或“巧合”的情节和素材,更令人拍案惊叹的是,权威机构在处理事件中的手法居然不乏相似之处,仿佛时光倒流。

  克莉丝蒂娜.柯林斯在火车站见到男孩的一刹那,就知道这个男孩不是她儿子,但在众多媒体记者面前吹下牛皮的警方,以冷静的口吻告诫克莉丝蒂娜,这是由于亲情的煎熬,失子母亲心目中的孩子往往与实际眼中的儿子有相当的差距,这没有什么好感到羞愧的,只需要时间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了。这样,警方的“理智”狠狠地撞了一下母亲“情感”的腰。警方当然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个男孩是克莉丝蒂娜失踪5个月的儿子,因为经过失踪儿童心理辅导“专家”的帮助,这个男孩自称就是沃尔特,也说得上自己的家庭住址,并且见到克莉丝蒂娜后主动叫了一声“妈”!在警方的提示下,克莉丝蒂娜也不得不接受自己因思子心切可能精神有点问题的观点,勉强搂着明显不是自己儿子的男孩配合警方需要让媒体照了相,并把男孩领回了家。

  母亲是不会认错自己的孩子的,这其实不需要证据。但在“理性”的社会里,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证据,因为法律怀疑的恰恰是容易受各种动机影响的情感。所以作为母亲的克莉丝蒂娜需要寻找这个男孩不是她儿子的反“证据”。证据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她发现这个男孩做过包皮环切手术,而她的儿子没有做过;第二,儿子失踪前一日她亲自在家里墙上划下身高的记号,而五个月后从警察局领回的这个男孩竟矮了几英寸!现在轮到警方回应质疑了。不过面对几乎是排除性的证据,坚决捍卫结论的警方仍然镇定自若,他们找来了权威专家,就是那个起初认定男孩就是克莉丝蒂娜儿子的家伙,他亲自跑到克莉丝蒂娜家提供帮助,他解释说,第一,在脱离母亲监护的5个月里什么都可能发生,包括拐骗者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为她儿子做了包皮环切手术,因为毕竟对其个人卫生有好处;其二,5个月的悲惨生活遭遇有可能使人的脊椎萎缩从而导致身高缩水等预见性创伤。在“专家”不容置疑的意见面前,克克莉丝蒂娜需要另寻证据来质疑,而这些证据比比皆是(为什么推翻权威机构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呢?),第一,沃尔特的牙医告诉她,警方找回来的孩子门牙间宽度与沃尔特明显不符,非经手术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异;第二,这个男孩居然说不出自己老师的名字,而且竟找不到自己原来的座位。那个老师甚至发话说,“如果他是你儿子,我就把手中的教鞭吃了。” 现在又轮到警方反证了。这次警方没有再派出权威专家,而是居高临下地祭出道德伦理的大棒。杰杰•琼斯警官怒斥克莉丝蒂娜:“你只是过惯了一个人自由自在的惬意生活,好不容易甩了孩子,但现在警察把儿子找回了,就想把包袱推给国家,你要么是个不负责任的母亲,要么就是个疯子,患有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妄想症!”

  克莉丝蒂娜没有任何问题,容后面再论述。但错也不在那个撒谎成精的孩子,他也是一个遭到拐骗的儿童,过早的流浪社会使他拥有了韦小宝般的精明与世故,以及渴求亲情的慰籍的愿望。他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警察中观言察色,掌握了警方大张旗鼓要找的男孩沃尔特的个人信息,更是准确挠中了舆论压力下警察局急于洗清腐败无能名声的痒处,于是不惜在警方的引导下,投警方所好扮演了沃尔特的角色。当这个男孩终于找到自己真正的母亲时,他回过头来对媒体说,是他们让我说我是沃尔特的。臊得经验丰富的警官连忙掩盖说:“瞧瞧,调皮的小男孩为了免受家长责罚,总喜欢把过错推给警察。”

  媒体的推波助澜一开始倒起了反作用,让警方无法冷静地思考,逼着警察通过迫害克莉丝蒂娜来掩盖自己的错误。但这也不能怪媒体,媒体的情绪化和不包容可能会使被被批评者失去正常的判断,从而做出可笑或可恨之事。在大量的群体性、公共性危机事件中,我们都不难找到媒体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心态,但作为拥有权力的机构承受批评是其应当担当的压力。当权威机构以科学的理性振振有辞地论证着一个虚假的命题时,往往与常识和良知越离越远。吾等以现在的眼光看影片中警方煞有介事地圆谎时,不禁怀疑世上是否真有此事。但我们试回顾一下“华南虎”事件,不难发现两者的相似性。权势机构需要维护自身的权威时,它会不顾一切常理和良知来掩饰自己犯下的错误,甚至以令人发指的犯罪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影片中警方就淌着这一条不归路越走越远。对警方构成强势监督的是社区宗教团体和媒体,正是这种足够强大的外部监督力量,帮助克莉丝蒂娜免受权威机构的进一步陷害。而在胥敬祥案件中,同样,如果不是有强势的检察机关介入,凭嫌疑人个人的努力很可能没有这么理想的结果。因为犯错的权威机构出于维护自己的权威是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的,这是一种极端集体主义的惯性使然。依我看,河北聂树斌杀人案迟迟没有调查结果,就遇到了这种强大的铁幕。在著名的佘祥林杀妻案中,假设没有其它力量的制约、监督,犯错的机关是否会利用自身掌握的强大资源,以“科学”的方法论证归来的疯女人并非他的妻子呢?

  权威机构对付不屈不挠的质疑者还有一个可怕的办法。当双方的论战结果使权威机构处于明显不利的后果时,缺乏制衡的权威机构的狰狞和可怕就会暴发,它会以不容置疑的决绝宣布对手精神有病,以此来证明自身拥有的不容置疑的理性和正确。影片中警局就是这样做的。人类在“发现”精神病这一异己现象的同时,就将这一发现的滥用发挥到了极致。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引用了两位作家的话,其中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在《作家日记》中写道:“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据此,福柯认为:“因为人们出于这种疯癫,用一种至高无上的理性所支配的行动把自己的邻人禁闭起来,用一种非疯癫的冷酷语言相互交流和相互承认。我们有必要确定这种共谋的开端,即它在真理领域中永久确立起来之前,它被抗议的激情重新激发起来之前的确立时刻。”经过对人类疯癫史的考察,福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的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可怕的是,影片中警察局正是不光彩地把人类发明的疯癫现象滥用到对异己的迫害上。权威机构为了维持秩序和稳定的需要,有强大的冲动把一切与己作对、影响其权威的人归于非正常和精神病,以此获取道义上的力量和合法伤害的权力。在当前社会中,就有不少政府官员动辄把反复、越级上访者宣布为精神病,甚至还有像孙东东这样的所谓专家学者在学术领域为他们摇唇鼓舌。

  更为要命的是,专制的权威机构拼命维护体制内的错误还不只是卫护其神圣性,而是怕民众的觉醒和自主思考,这样的独立精神正是冲破一切外强中干的威权的力量所在。这部看起来是在讲述一宗儿童绑架案的影片,其实是描绘了一个在那个年代渴望独立的女性被男性社会认为是一种威胁的事实。伊斯特伍德引用当时决定要把克莉丝蒂娜.柯林斯送进感化院的一位官员的原话来概括这个角色:“你的身上肯定出了什么问题,你是一个独立的女人。”“而这,”伊斯特伍德说,“是无法被那个时代所接受的!”

  专制政府最忌讳有独立思想的人,正是这种不合事宜的思想,慢慢冲破制度的桎梏,唤起民众的觉醒,从而引导人民走向自由之路。

  《换子疑云》影评(六):盒子最底下的东西

  我小时候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和妈妈走在马路上

  一回头妈妈不见了

  顿时觉得整个世界的色彩都不见了

  身边走过的人就像定格了

  当妈妈再次出现时

  一切又都回来了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系

  从来就不止一根脐带那么简单

  如果说这世界藏着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线的话

  母亲跟孩子联系着的那根必定是最浑厚,最坚韧的

  我对最后JOLIE那句HOPE尤为感动

  从她为了工作与孩子最后一别开始

  就仿佛打开了潘朵拉的魔盒

  但是不管怎么样人世间一切具有毁灭性的事件之后

  总在盒底可以找到那么一个叫做希望的东西

  就像在你我的眼里世界不管再怎么黑暗

  总归是有点点星光的存在的!

  《换子疑云》影评(七):不错的片子,不错的主角

  angelina julie,让我们从贝奥武甫中看到了她的妩媚、妖娆,刺客联盟中的矫健,也从这部片子中看到了一个单身母亲在失去儿子后的悲伤及经历各种情况后的顽强。

  根据1928年加州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刚看片头的时候觉得平淡无奇,越往后,越觉得精彩、感动,特别是在法庭上律师的辩解、群众的鼓掌、法官的宣判。

  尽管多年后,她依然没有放弃希望,追寻自己儿子的讯息,但是本片已经落幕。虽然不圆满,但是留给观众的印象十分深刻。

  tw:中文译名太愚蠢了,人家是婴儿吗?

  《换子疑云》影评(八):“等待”与“希望”

  很多时候压抑并不等于沉闷,当无奈连结着现实,权利凌驾于正义,强大的外力试图掩盖原本清晰的事实,这时所产生的压抑感,所刺激的是人类对于正义的强烈欲望。

  有些人虽然在好莱坞闯荡了大半辈子,然而蓦然回首的一刻却往往发现自己实际上只生活了一个时代,那些的人可以说是一种悲剧,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显然不是那样的人,他不但不想成为一个被遗忘的悲剧,也不想做一个被定格在某一个时代的人,真正的强者是能够不断改变自身定位从而去适应所生活的时代的人。老牛仔曾经引领着经典的西部片时代,经历过火爆的动作片岁月,当双脚立足于这个全新的时代时,他也同样适应着社会类剧情片的大潮。

  《调包婴儿》从题材上来说依然延续着“后911时代”好莱坞电影的典型气质,影片每时每刻都流露着强烈的人文情怀,故事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单亲母亲,她艰苦地抚养着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教导孩子为人处事的方法,然而孩子始终是需要母亲去关爱的,母亲繁重的工作总是束缚着自己给予孩子更贴切的爱,终于有一天,孩子独自一人出走了,从此杳无音讯。又是一个失踪的孩子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影片的焦点所对准的不仅仅是母亲丢失了孩子后的那种情感状态,老牛仔在这里所要着重表现的是那个时代对于女人的不公与黑暗。

  整个故事在这里被分割成两条线索来进行讲述,第一条线索以朱莉饰演的柯林斯夫人为主要人物,重点讲述她丢失孩子以及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所遭遇的一系列阻碍与令人震惊的非人待遇;另外一条线索则是在第一条主线进展了将近三分之一后才开始注入的,主要是农场连环杀手杀害儿童的案件,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缓缓呈现在了观众们的眼前,当柯林斯夫人的儿子沃尔特的照片被指认出现的那一刻,两条线索正式交汇,悬疑元素的加入令影片的节奏较之先前的内容有了倍速提升。

  这是一段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离奇经历,好莱坞导演一旦接手这样的年代似乎都会习惯性地会用古典气质来演绎这个时期的故事,德·帕尔马的《黑色大丽花》这样做了、大卫·芬奇的《十二宫杀手》也这么做了,到了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手里,同样也没有例外。这几部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影片的剧本都是基于真实故事进行改编的,有着现实人物作为依据,因此选择一个相对稳重的方式来进行讲述也能显得更加合理一些。《黑色大丽花》与《十二宫杀手》所关注的核心都在案情本身,两位大导更多的还是在制作自己说擅长的犯罪片,对于看惯了快节奏犯罪片的观众来说,缓慢拖沓的古典节奏往往有些难以接受,这也同时导致了两部佳作受众面上的狭隘。

  伊斯特伍德用同样的古典风格来讲述同样古老的案件,也着实令人捏了一把汗。但是“姜还是老的辣”,在《调包婴儿》中,所有与案件本身有关的调查过程几乎全部被省略掉了,从案件出现的那一刻起,凶手的身份便已经直接浮出水面,这样一来更多的时间都可以去关注事件中的受害者,从而将人文情怀发扬光大。这是伊斯特伍德导演的作品中一种惯用的手法,他总是试图从普通人,或者说是从弱者的视角去剖析那些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人间悲剧。《父辈的旗帜》中退伍老兵的回忆,《硫磺岛来信》中日本士兵的书信,这些角色都是生活中最普通的凡人,但是他们却承受着重于他们自身重量百倍的外界压力,正是他们的这种平凡,让老牛仔的这种控诉变得异常具有冲击力,也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别于其他相同题材的类型电影,切入点的不同是老牛仔作品长胜的法宝。

  与伊斯特伍德之前导演的《神秘河》一样,《调包婴儿》同样带给人以一种绝望感与无助感,这种感觉是压抑的,但是却丝毫不会让人感觉到沉闷。影片在描绘柯林斯夫人丢失孩子后的人物状态的同时,加大力度地在抨击那个时期的洛杉矶警局。通过警察队长对于柯林斯惨无人道的待遇来揭露政府的腐败,执法者在镜头下无异于一群拿着俸禄的行尸走肉,他们可以肆意将正常的女子扔进精神病院,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她们的行为试图纠正警察所犯下的那些错误。女人在那个时代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一位警官的陈述同一个在夜间工作的女子的陈述摆在一起,到底哪个更有信服力?所以当一位在电信公司工作的妇女试图告诉警方他们弄错了自己的孩子时,她5分钟内就被扔进了那个专门关押正常人的牢笼。警方居然还可耻地把这种行为称作“护送”。

  作为本届奥斯卡的入围影片,《调包婴儿》将主要角逐最佳女主角的奖项,安吉丽娜朱莉也将同梅丽尔斯特里普、凯特温斯莱特、安妮海瑟薇、梅丽莎雷欧几位当红影星一同为了这座奥斯卡小金人厮杀到底,无论最终的结果会花落谁手,这部影片对于朱莉来说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朱莉过去所出演的电影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商业价值为首的动作电影,以人物刻画为主的社会类剧情片并非她的强项,因此出演柯林斯夫人这样一个角色对于她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然而朱莉已经身为人母,这也是朱莉的优势。

  影片中的柯林斯夫人由于生活在那样一个女人并不受到尊重的时代,还需要独自一人拉扯孩子,总是以一个弱者形象出现在荧幕之上,她想要反抗,想要争辩,但是却苦于自己没有地位,因此这个角色与警察队长争执的时候总是压低着自己的嗓门,她想要吼出来,但是却必须压抑着。只有在自己的家里她才可以用足全身力量喊出那句压抑了许久的心声——“你不是我的儿子,我只是想要回我的儿子。”这些表演朱莉都十分到位,但是却也难说会令观众感到压抑。我们的内心渴望看到这个人物对于不公待遇的那种怒斥,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不可能看到这种爽快的咆哮,这是令人纠结不已的。当约翰麦克维奇饰演的牧师来帮助柯林斯夫人时,这种压抑感瞬间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泄点,压抑感一泻而出之后所留下的是对于那个时代的最强控诉。

  《调包婴儿》自始至终都有着一份深沉感、压抑感,伊斯特伍德试图用一种绝望的气息来打造最终的希望,他成功了,镜头最终锁定在了小镇的街道之上,来去匆匆的人群在街道上川流不息,是否有一天这里也会出现沃尔特的身影,尽管柯林斯夫人直到影片结束的那一刻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但是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四个字里的,“等待”和“希望”。

  《换子疑云》影评(九):你才重修,你们全家都重修!

  一个星期就这样浪费了

  重修

  于是先去我们学院楼报名,被告知制图不是我们开的课,去找机械学院

  于是到机械学院,人家直截了当报出一个地址,27号楼六楼

  于是到了27号楼六楼,结果叫我去找自己学院教务员,看跟哪个老师的课

  于是我又回到我们学院,人家说,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看课表,哪个老师的课不冲突就报哪个

  瞬间I want to destroy something beautiful,可我没有Tyler

  虽然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华工,可它用一件又一件鸡毛屌操的事情超越我的想象

  这就是中国体制内的办事模式与办事效率

  体制只能解决体制内的问题,体制本身的问题要靠体制外的力量

  今天刚好看了Changeling,不争气地哭了,胸中有一股气血在涌动

  我爱你,母亲

  希望在中国,即使是如此的现实下,一位母亲遇到Changeling中相同状况时,依然可以相信,公道自在人间

  就算我再不满,可你要问我下辈子我要能选的话,我想生在哪,答案毫不犹豫就是中国,但请不要让我觉得不值得

  爱之深责之切,有句话说得好,可恶的不是那些插队的,这种人什么时候都会有,真正可恶的是那些在你就要开口指责时,拍拍你肩膀叫你不要惹事安于现状的人

  靠,我什么时候也成了标题党?

  《换子疑云》影评(十):心有多宽路就有多远

  如果没看这部片子我会后悔一辈子。

  从头到尾安吉丽娜饰演的是个智慧、幽默、勇敢、善良、坚强、高贵,值得尊敬的单身母亲,她教会了我很多。比如,儿子在学校打架,她说“永远不要主动打架,但要做个赢家";比如儿子问父亲为什么会离开他,她说“因为在你出生的那天,他(父亲)收到了一个包裹,是个比你稍大一点的盒子,你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是一种叫做责任的东西,对有些人来说,责任是世界上最最吓人的东西,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儿子沃特听罢失望的说“噢,因为盒子里有吓人的东西所以他离开了吗,听起来真傻。”多有趣又多引人深思的对话!

  之前没看过介绍,所以沃特被少年连环杀手杀害、克莉丝汀为坚持寻找爱子被利欲熏心的警察当局陷害,甚至被丧心病狂的警官关进精神病院...母子的一系列惨遇让我泣不成声。尽管克莉经历了丧子之痛,仍然坚强的与邪恶斗争,让人钦佩,何况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二三十年代,那是个思想封闭、资讯闭塞、权力至上的社会。

  最终结局不出我所料:正直战胜了邪恶,罪恶之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我心里一直祈祷并相信沃特还活着,虽然最终他还是没有出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