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向东流》读后感100字
《大河向东流》是一本由荞麦花开著作,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一):张绍林作序:1998央视版《水浒传》之解析版
序:1998央视版《水浒传》之解析版
文/张绍林
拜读荞麦小友大作,甚慰。20年前旧作被如此透彻之分析,可见小友用心之深、用情之切。
通读全书,赞文学功底之深厚、影视分析之独到,旁征博引,酣畅淋漓。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凭借对《水浒传》原著与剧版的吃透,将98版《水浒传》从人物性格、思想转变、动作设计、演员甄选等各方面,无不分析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大到战争场面,小到一句台词、一个眼神,都将背后的深意与渊源一一剖析,让人读后有拍案叫绝之感。
此书堪称98版《水浒传》的解析版,观剧看书两相对照,不仅能使观众对《水浒传》原著与剧版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从书中一窥国学、表演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确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深耕之作。
祝大作早日付梓,为水浒研究再添新篇!
央视版《水浒传》总导演:张绍林
2018年5月14日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二):一首《执鞭坠镫》,契合荞麦兄新作!
近日,听荞麦兄讲座,读荞麦兄大作,深受启发,感慨万千,时而拍案叫绝,时而蓦然思忖,同鸣共振之余,不觉忆及十二年前胡诌的旧作一首(《执鞭坠镫》)……看官见笑,着实不懂写诗。另,注册豆瓣十四年,第一次写书评,值得纪念!
《执鞭坠镫》
——观《98水浒》有感之仿七言排律(2007年8月11日)
世人无不怪宋江,怎识三郎心最伤。
梁山好汉义为重,精忠报国又何妨?
劫富济贫安天下,除暴安良为吾皇。
不畏朝廷多奸党,替天行道黄旗扛。
青史留名真豪杰,万世景仰非大王。
怎奈落草无名望,招安正道是沧桑。
涌金门内热血洒,乌龙岭间雄魂荡。
至今一百单八将,英雄苦胆后人尝。
★语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七回 :“若得与兄长执鞭坠镫,愿为一卒,报答救命之恩,实为万幸。”
★镫,挂在马鞍两旁供骑者踏脚的东西。执鞭坠镫指手持马鞭、放置马镫,表示追随左右 、任由差遣的意思。
★亦作“执鞭随镫”。谓服侍别人乘骑,多表示倾心追随。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三):李雪健老师评价拙著《大河向东流》
拙著《大河向东流——1998央视版〈水浒传〉剧集艺术评析》,托圈内朋友转呈李雪健老师寓目。全书27万字,内中写雪健老师所演宋江专文,13.5万字,占全书一半篇幅。雪健老师托儿子用微信转告我朋友,朋友再转给我:
洋洋洒洒《水浒》长文都看完了。爸(按即李雪健老师)说当演员这么几十年没见一个人为一部戏一个角色写这么长的文章,这真是头一份,敬佩。又说,文章再平俗点儿就好了。妈(按即于海丹女士)说,作者的历史知识功力了得,同意爸说的再平俗些(他是不加思索就用了这二个字),通篇文章看着有些累,思维跳跃很大,知识、信息量、比喻很大。要向作者致敬,他向98版《水浒》致敬的文章独树一帜耳目一新,央视、制作人、导演、演员都欣慰、知足了。谢谢雪健老师青目^_^!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四):忘不了的黑宋江
忘不了的黑宋江 水泊梁山虽然有一百单八将,然而从小到大,让我恋恋不忘的,刻在我的脑海中的,却只有一个人——及时雨宋江宋公明,也就是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黑宋江。 小时候对宋江印象深刻,主要是由于恨,恨他为什么不能像铁牛一样无法无天,带领众家兄弟杀上东京去夺了那个“鸟位”,恨他为什么要拉上众家兄弟走上招安那条不归路。长大后,虽然也怪宋江,但毕竟年岁渐长,阅历渐丰,思想不再像以前那般稚嫩,对宋江的恨竟然慢慢地消失不见了,留在心中的更多的是理解,一种不太成熟的理解,但真正让我彻彻底底地理解了宋江,得归功于荞麦君的这本大作《大河向东流》。 荞麦君可以说是对宋江情有独钟,专门在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深度解读宋江。 晁盖等人劫生辰纲一事败露后,得知消息的宋江“担那血海般的干系”为他们通风报信,荞麦君对宋江这一行为的动机作了精彩的分析,但令我和我表哥(忍不住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表哥)印象最深的还是点睛之句“在体制外预留余地”。就是因为这句话以及他引用的那些精彩论据使我对他解析松江的专文看得如痴如醉,最终我对宋江的理解也变得深刻了,喜欢上了这个黑宋江。 对我之前一直存在的疑问:宋江为什么不去造反。荞麦君是这样入骨三分的解析的。他说,宋江本质上是一个儒生,是把儒家经典读到骨子里的一个儒生,儒道是他毕生的坚守,不似吴用,只是把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术”,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儒家经典里是没有造反这一说的,因此宋江穷其一生都没有想过要取代那个高高在上的赵君家。 那有人可能会说那宋江那句有名的“敢笑黄巢不丈夫”又该如何解释呢?从前我自己包括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都是将这句解释成宋江此刻有效仿黄巢作乱臣贼子之意。但是荞麦君却提出了他的独到的见解,他说此时宋江是在笑话黄巢,笑话他不安分守己,而要去做一个人人得儿诛之、玷污祖宗的乱臣贼子。为此荞麦君还解释说剧组为了使宋江这首诗的前后思想保持一致,还特地删去了那句“血染浔阳江口”,在他上浔阳楼题诗之前,还特地原创了一个他救济一个算卦老人的情节。读罢荞麦君此论,真是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为此我还准备把他的这一犀利的见解告诉给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看她作何反应) 因此骨子里不敢反朝廷是宋江不带领众家兄弟造反的原因。但是这个原因不足以使我爱上宋江。真正使我爱上宋江的还是荞麦君对晁宋路线之争以及对后来宋江在征方腊战场上时的私自议和所作出的精辟分析。至于如何精彩,我就不再赘述了,因为上面已经啰嗦了很多,荞麦君这段全书最精彩的分析,大家还是看原书比较合适。保证大家看过之后回味无穷。 总之,在我看过这本书后,我是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黑宋江,甚至一度想把网名改为“我爱黑宋江”。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五):旁征博引显其学 文质兼备示以雅 读荞麦花开《大河向东流——1998央视版〈水浒传〉剧集艺术评析》有感
北宋苏轼作《石钟山记》,告诸世人:“石钟山”其名众生言之不确,盖因士大夫不肯夜泊绝壁下,故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世所以不传;寺僧、李渤之流以斧斤考击而求,失之于陋;郦元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失之于简。 读《水浒传》原著、品央视版《水浒传》剧集和识“石钟山”名来源之理何其类似。水浒故事可谓人人皆知,通读《水浒传》原著者少也,不亦类乎士大夫,知其名而不好之;通读《水浒传》而又善读之能言之者更少,不亦类乎渔工、水师,知其理而不能言;善读之且能言之、品评之者少之又少,不亦类乎寺僧、李渤之流,言之却谬之千里;少之又少中既懂原著《水浒传》,又善品能言剧集央视版《水浒传》者可谓寥寥无几,不亦类乎郦道元,言之或不详、或不实;寥寥无几者中其翘楚,不亦类乎坡翁,既好知之、品评之,且言能确之、详之! 私以为今人甚似渔工水师、士大夫、李渤、郦元和坡翁也。似坡翁者,坡翁乡人(蜀地)荞麦花开也;好读善析《水浒传》原著和剧集者,伟人小平故里(广安)荞麦花开也。 荞麦花开的《大河向东流——1998央视版〈水浒传〉剧集艺术评析》,张绍林导演评其为“赞文学功底之深厚、影视分析之独到,旁征博引,酣畅淋漓。”,李雪健老师“当演员这么几十年没见一个人为一部戏一个角色写这么长的文章,这真是头一份,敬佩。又说,文章再平俗点儿就好了。” 荞麦君慧眼识珠,张导“视为知己”,雪健老师“似谏实褒”。此何谓也?俗称“98《水浒》主要由于‘删减过多’等原因,不得不在‘四大’(86《西游》、87《红楼》、94《三国》、98《水浒》)中‘叨陪末座’。”荞麦君抉隐索微之、钩深致远之、条分缕析之,视98《水浒》为上品,为98《水浒》正名,不愧巨眼之称,张导自可欣然。雪健老师称“文章再平俗点儿就好了。”试揣度之:一叹经济大潮下,快餐文化中,艺术庸俗化,思考简单化,众人喜“奶嘴文化”,闻“大雅之音”则昏昏然,见“俗语浪曲”则勃勃焉;二谏荞麦君“《阳春》《白雪》和者数十;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和者仅几。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雅文化难以市场化,文内“含金”未必“多金”;三赞荞麦下笔有法度,不与流俗同,自可成一格。“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 ,初心不改,良秉犹在。 古人云:“同而不同处有辨。”“事以互勘而愈明,人以并观而益审。”合于我者我引用之,与我不同者我辨明之。荞麦君可谓深得其法。《大河向东流——1998央视版〈水浒传〉剧集艺术评析》既有98央视版《水浒》剧集与83山东版《水浒传》、2011版《水浒传》一析优劣;也有剧集与施耐庵原著《水浒传》、金圣叹70回本《水浒传》的互勘,还有与《黑话水浒》等作品认识上的比较,更有刘勰、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的举证。通过对剧集与剧集、剧集与著作的互勘并观、反复论证和深入剖析,阐明了剧集的精髓、表演的精细、艺术的精华。荞麦君剖析精到,用功之深,用笔之准,让人信服。 《文心雕龙》其名,用白话一言蔽之,或是“中心思想和文采兼备”。《大河向东流——1998央视版〈水浒传〉剧集艺术评析》可谓“文心雕龙”“衔华佩实”。全书评析让我印象最深刻、俗眼未见的地方略述几处:1.剧中潘金莲洗澡意图。005页——006页。按,剧中剧中潘金莲四次洗澡镜头,笔法不重:①第一次洗澡,是潘金莲初露面,镜头给的左侧面,香肩云鬟,水汽蒸腾;神情则不见异常。②第二次洗澡,是兄弟重逢后,镜头给的右侧面,潘金莲用木瓢舀了一大瓢热水,从头淋下,头脸尽湿;神色则怅然若失——这个跟第一次洗澡对比,则可见英武魁伟、口齿大方的叔叔归来,已在她心湖荡起波澜,她心如潮涌了。③第三次洗澡,是叔嫂关系进一步深化后,嫂嫂给叔叔做冬衣,叔叔给嫂嫂送彩缎,镜头给的后背,潘金莲向右侧首,她的侧脸,缓缓勾起一个微笑,似甜蜜,似陶醉,她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臆想里。④第四次洗澡,是叔嫂决裂后,镜头给的左前侧正面,潘金莲洗澡时狠劲儿搓身,打水,鼓腮磨牙,瞪眼喷气,满脸不愉不忿之色。——也就是说,剧集安排潘金莲每一次洗澡,其形态情态都不同,对于情节的推移都有着重大的不可替代的妙用。2.宋江2根指头和撅屁股。李雪健宋江的动作细节还有指点着什么说话,是无名指小指卷曲,食指中指伸着。如:①第12集,济州缉捕使臣何涛拿来缉捕文书,宋江看完文书,一手拿着,一手伸出两根指头指点着文书。②第12集,酒桌上,宋江把跟班张文远介绍给何观察,一手拉着张文远,一手又是伸出两根指头指点着张文远。③第14集,宋江对雷横道:“我以为雷都头对东溪村了如指掌,捉拿晁盖,凭都头的手段如瓮中捉鳖呀……”说着伸出手指头指点,还是食指中指两指头。④第14集,阎婆惜拿来纸笔让宋江写休书,宋江指着阎婆惜道:“若真是张文远的主意,我便成全于你们。”又是伸出食指中指两指头。⑤第37集,梁山水军捉住官军统制刘梦龙,阮小七正要砍杀,宋江发令放了,伸出两根指头道:“留他一条性命,让他回济州向高俅复命!”——读者试想,若是整个叉开手指指点着,是不是霸气过甚,若是只用食指指点着,是不是也略觉别扭?这个人物这个身份,还非得两根手指指指点点不可。后来我仔细看,原来要卷曲无名指小指捏住袖口——这真是宋江啊!看官初未曾留心,下跪撅屁股此为演员李雪健为宋江其人设计的特色动作特征,而这一特征事实上是贯穿全剧多个场合的,宋江几次向不同人下跪,都有这一高撅屁股的特点,初不仅限于跪皇帝也。15集,宋江跪在老父之前,听着老父痛责,屁股高高撅起;30集,宋江拦截宿太尉座船,跪表忠心朝廷之意,屁股高高撅起;32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率弟兄们跪拜上天神主,屁股高高撅起;36集,忠义堂上宋江率众兄弟跪听朝廷招安诏书,屁股高撅;38集,忠义堂上宋江率众兄弟二度跪听朝廷招安诏书,屁股高撅;39集,陈桥驿滴泪斩小校,何成兄弟自刎而死,宋江跪地伏首,双手垫额,屁股高撅;39集,宋江出征前金殿面圣,下跪皇帝,屁股高撅(按此动作揆诸原著,“扬尘舞蹈,山呼万岁”,还算不得夸张,甚且是收敛了);42集,宋江南征方腊回朝,下跪皇帝,屁股高撅。——由此可见,宋江跪地屁股高撅,绝非一“奴性”两字可蔽,忠孝仁义,宋江四维,缺一字即不为宋江:跪上天,是为诚;跪天子跪宿太尉(天子代表),是为忠;跪老父,是为孝;跪何成,是为仁义。宋江做人里里外外,坦诚如一,肝胆赤心,可表天日,他做人的这四根柱子,是“李雪健”,通过深用匠心的特色动作设计,而独为赋予人物的。3.对剧集宋江题反诗情节的见解。4.《国剧水战之冠》对剧情水战的描摹。5.《一个好汉有一个好汉的身手》中对好汉打斗情节的理解和文字再现(剧本、原著没有的内容)。等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自序“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余套用之:“剧评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剧情、史料、文话精熟也;识者,眼力独到也;才者,文笔精妙也。” 小平同志说:“改革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时间证明,小平的路是伟大而正确的。荞麦走自己的路,书中有‘钱’销量无钱何妨,时间会证明吧!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六):是谁把英雄的故事一说再说
人民群众期待好的文艺作品,好的文艺作品同样期待有眼光的受众。无论一部作品的流行度多么高,其大多数受众往往是只能看个皮毛的外行,这是受社会人群结构和文艺欣赏水平限制的必然结果。我们外行当然也有观看文艺作品的权利,但对作者而言,无法深入体会到其在创作中的用心的人气、追捧、赞颂,让作者在欣慰之余,只怕也会感到一丝丝遗憾。我不信俞伯牙在钟子期之外就没有听众,好的琴声,自然人人都知道好听,但高山流水,千年佳话,可见创作者与赏析者的通达会心,何其难得。用98水浒剧里的情节来比喻,燕青的箫声,李逵也觉得好听(尽管铁牛傲娇得直到快死了才承认),但铁牛心中的好听,与李师师心里的好听,肯定不是一回事儿,所以,铁牛是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兄弟,而李师师才是琴箫合奏的那个人——小乙哥人生如此,端得羡煞人也么哥。
从童年起,《三国演义》《水浒传》就是我的至爱,连环画、评书、小说原著,乃至零食所附送的英雄卡片,样样不落。又混迹论坛十余年,虽本身不才,亦颇认识几个在坊间讨论演义、水浒的顶尖高手。90年代央视电视剧《水浒传》,我从播出那时起就看过,但感受一直平平,到今年读了荞麦花开君赏析《水浒传》电视剧的大作《大河向东流》,才不禁感叹,原来自己之前相当于没看过。
当名著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逃不过的第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是否“忠于了原著”,在这个方面,很不幸,老版《水浒》剧遭遇了巨大的批评。毫无疑问,电视剧《水浒》的编剧、导演、主演们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这只要既看过原著又看过电视剧,就会一目了然——事情很明白,问题是,该怎么评价好?
这首先要看《水浒》原著是否是一部完美到一字不可易之的著作。不同于《三国演义》有坚实的历史事件做基础,不同于《红楼梦》出于天才文人一人之手(后四十回且不论),《水浒》作为一部民间传说层层累积而成的作品,成书过程的复杂导致了其各个章节质量的良莠不齐,如荞麦君所说,市井人情的故事是《水浒》第一等笔墨,山寨日常为第二等,大军征战的笔墨则最次。张爱玲小时候读《金瓶梅》到某些章节觉得“怎么不好看了”,我虽远不如张氏早慧,小时候读到王庆、田虎章节,也简直觉得面目可憎,直欲弃书。
再要看《水浒》书中一百单八将是否有各个露脸的必要,有人盛赞《水浒》,说一百零八人有一百零八人的面目,谬赞甚矣,请问,天目将彭玘是何面目?白面郎君郑天寿是何面目?铁笛仙马麟是何面目?没羽箭张清除了飞石技法惊人外,其性格特征是什么?《水浒》中个性鲜明的人物,荞麦君说有二三十人,我看也就一二十人,算上梁山好汉外的王婆、潘金莲等人,才能到三十之数。如果拍成电视剧,平均主义地个个展现,实无必要。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与原著不同不是改编作品的原罪,创作成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改编是可以的,甚至是应该的。问题在于,改编之后的这部作品,逻辑是否自洽,情节是否精彩,主要人物是否保持了原著中的核心价值?如果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是”甚至“比原著更好”,改编作品就不该只因与原著不同就受到责难。
在荞麦君大作的指引下,我这几天重看了98版《水浒》电视剧。我的感受是,如果我期待的是一部忠实地将原著影像化的电视剧,这部剧会让我失望,但如果我不那么“原教旨主义”,把这部剧当成一部独立的文艺作品看待,那么它非常美好——何止美好,简直流光溢彩。
在情节方面,电视剧大刀阔斧地对原著情节进行了砍削和拼接,砍去了原著中寡淡无味的情节,并进行重新组装和必要的增补(例如原著中李逵寿张乔坐衙与梁山泊双献头的两个单元故事被合并到一起)。其结果是,电视剧的各个情节既衔接紧密又连贯流畅,原著中那些无聊的、雷同的、索然寡味的、面目可憎的情节,或者不见踪影,或者焕然一新了,后者用荞麦君的话说就是“点石成金”。
在人物方面,电视剧同样做了大量的砍削和合并,比如小李广花荣手里的双枪,无疑是从董平身上移植过来的。这就好像裁军,某个师裁掉一个团,把另外一个要裁掉的师中最值得保留的团留过来,成为结果的这个更精炼的师,就是电视剧里的小李广花荣。另外,长枪变双枪,还避免了与林冲相比“同样用枪而枪法逊之”的比较,成为水泊梁山双枪第一人,与林冲两不相犯。
“参差不重”,这是荞麦君进行文艺批评时很重视的一点,书中多次提及,同时这也是金圣叹批水浒时常强调的一点。读书、观剧,喜悦处莫过于“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此情节与彼情节的不同,用荞麦君的话叫“不重”,剧中情节与书中情节的不同,用荞麦君的话叫“陌生化”。如果处处照搬书中情节、人设,那将多么呆笨无趣,尤其是书中还有那么多无聊的情节、庸俗的人物和落后的观念,全都搬下来,会好看吗?
电视剧最精彩的改动,莫过于将主要人物的特征进一步鲜明化了,就好像拍出照片后,进行后期处理,裁掉无干的细节,增强关键的对比,以达到“构图简明、色彩清晰、主体完整”的结果。剧中对小说人物的处理亦复如是,裁掉影响人物主要性格的情节,增强人物主要性格的展示,并增强一致性。例如林冲的善良,李逵的憨直,阮小七的自在快活,宋江的理想主义,这些都是书中人物有的性格,但书中人物又有与之相反的另一面性格,整体上显得灰暗庸俗(尽管更真实),剧里强化了性格之后,人物个个个性鲜明,洒脱利落,简直要从屏幕里走出来(有的是跳出来)。
是了,“洒脱利落”,这是整部剧的神骨。情节紧凑流畅,人物慷慨鲜活,感情深厚真挚,剧里的梁山,是男子汉自由自在地活着的理想中的江湖,很符合我们小时候听《水浒》故事时那种对江湖有点天真的向往(当时哪能从原著里读出那么多灰暗和厚黑)。这部剧的众多镜头画面如此灰暗压抑,但整体的精神却如此光明昂扬,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
写到这里,觉得总是灰灰暗暗的电视剧《水浒》与主要人物总是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确实有颇多相似之处。张顺死后宋江连呼开炮与兽医死后团长连呼开炮的情节雷同且不说他,荞麦君指出过,宋江那种理想主义,与龙文章的理想主义,很有相似之处,而我觉得,阮小七的自由自在的精神,与迷龙那热爱生活的气质,同样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当宋江、龙文章觉得人生除了“快活一日算一日”的自在生活外,还该有更高的追寻,而带着阮小七、迷龙们去拼命的时候,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让人扼腕叹息。阮小七会被世人骂为贼,这不是宋江最痛心的吗?迷龙贪图老婆孩子的小日子,这不是龙文章“命都不要,就要安逸”的指斥对象吗?《团长》里有个孟烦了,为迷龙们请命(原著里还有上官戒慈),让龙文章失去精神支柱而轰然倒塌。《水浒》里没有敢这样对宋江说话的人物,于是宋江只能一个人扛,直到招安事成而身心俱疲地垮掉。从某种意义上讲,孟烦了怼龙文章、用尽恶毒言辞击碎龙文章的信念,其实也是在替龙文章思考、分担,龙文章会觉得,兄弟们的命,不是他一个人在操心,虽然这个死瘸子总是唱反调,但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扛。而宋江,大家太信赖他,都交给他,他的压力会有多大,他的痛苦会有多深。
剧里宋江对兄弟们的感情很深沉,看明这一点又将之写明、写透的荞麦君,可谓慧眼如炬。我看他这本《大河向东流》时常忍不住大呼过瘾,到全书读完,最直接的八个字感受是:洞察锐利,文采飞扬。然后翻到封底看到《水浒》剧导演张绍林对此书的评价也强调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洞察敏锐,不禁会心一笑,心有戚戚。
荞麦君是我在知乎上结识的网友,在他赠我这书之前,我即已拜读过他许多篇文章,为其对世事人心的洞明和文笔的老练漂亮深深折服,尤其是他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刻见解,行文旁征博引,纵横议论,汪洋恣肆,横无际涯,读之常有酣畅淋漓之感。
在知乎上看到的荞麦君的文章,内容多材料分析、对比发论,而读到《大河向东流》书里处处可见的对《水浒》剧中率性热血好男儿的热情赞颂,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荞麦君那种理想主义情结,他欣赏林冲,欣赏武松,欣赏阮小七,尤其欣赏宋江,剧里宋江那种悲剧性的气质,像诸葛武侯,像海青天,像龙文章,这些理想主义者个个聪明绝顶,对世间的蝇营狗苟和运作规则心知肚明,但他们选择了坚持理想,不与同流合污。他们的人生中有形而上的追求,虽九死而犹未悔。荞麦君同样非常欣赏的还有林黛玉(他的红楼造诣也相当高),绛珠仙子这颗七窍玲珑心,什么人情世故不明白?但她心里有更高贵的价值。
他们明明可以自降身价去获得很多利益的,但他们偏不去做,守着自己心里的一份理想。用荞麦君的话说,“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用我的话说,“肯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用梁衡先生在《觅渡》一文中写瞿秋白的话说,“一个漂亮女孩偏不肯去演戏,一个高个男生偏不肯去打球”。在世俗价值观的眼里,这些人够傻的,够迂的,明明有那么大本事,为什么要浪费呢?理想主义者的可贵,就可贵在“能而偏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由此,我知道荞麦君为何如此钟爱这部《水浒》,钟爱到写了本赏析它的书,因为这部剧里面,有理想到像童话的兄弟情义和男儿本色,如此透明纯粹,干净利落,像刘关张,像三剑客——远远超出了《水浒》原著中世俗到灰暗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