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精选

2019-12-30 23: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精选

  《教养生活细节里》是一本由蔡颖卿著作,45.00元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一):妈妈淡定 孩子未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类心灵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花朵就是人的教养。教育孩子对每个当妈妈的来说都是一辈子需要学习功课,虽然每个孩子性格各异,每个妈妈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过程虽有不同,却不难发现真正优秀的妈妈一般努力做到淡定从容,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从而成就孩子的未来。在教育孩子成长的同时,为每位致力于带娃的母亲提供了新的借鉴指导,这何尝不是作为母亲的一种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呀。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观察这个世界,他们是天生的观察家,在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获得成长。而父母是他们最初的观察和模仿对象,尤其是母亲的影响尤为重要专家研究表明,母亲是怎样的人,孩子有70%的基因会像母亲。《淡定的妈妈有力量》从“身教”“食育”“行导”“言谕”四个方面,利用家事生活以实作启动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灵感。透过持家的美感亲子齐心同工美好图景,以期与大家共创安静稳定的生活,并从中探寻工作生命成长的美好连结。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自孩子出生的那刻起,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可谓是操碎了心。君不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孩子犯错时,母亲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有之、斥责批评的有之、拳脚相加的有之、不理不睬的有之、包办一切的有之、理性疏导的有之、谆谆教诲的有之等等。可是,母亲不同的行为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你都观察过吗?“如果,一位忙碌的母亲还想要把一道菜为孩子烧得特别好,或摆得特别漂亮相信她的心情大概不会是紊乱不平的。那种稳定,决定了一个家庭和乐的气氛与心灵的安全感。”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安定的妈妈有力量。 作为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教养专家,先后出版家事生活美学系列、生活美学系列、教养美学系列等17本畅销书籍作者蔡颖卿,在这本书中为我们传递“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吃饭、好好说话”的生命热情和淡定教娃的理念方法。我想,这也是每位母亲期待向往的。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二):妈妈的安定 孩子的未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养。教育孩子对每个当妈妈的来说都是一辈子都需要学习的功课,虽然每个孩子性格各异,每个妈妈教育方式有别,过程虽有不同,却不难发现真正优秀的妈妈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共性,那就是淡定从容。《安定的妈妈有力量》从“身教”“食育”“行导”“言谕”四个方面,利用家事生活以实作启动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灵感。在教育孩子成长的同时,为每位致力于带娃的母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何尝不是作为母亲的一种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呀。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之所在。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观察这个世界,他们是天生的观察家,在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中获得成长。而父母是他们最初的观察和模仿对象,尤其是母亲的影响尤为重要。专家研究表明,母亲是怎样的人,孩子有70%的基因会像母亲。带出什么样的娃,如何带娃,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日常的言谈举止。《安定的妈妈有力量》从“身教”“食育”“行导”“言谕”四个方面,利用家事生活以实作启动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灵感。透过持家的美感、亲子齐心同工美好图景,以期与大家共创安静、稳定的生活,并从中探寻工作与生命成长的美好连结。给人的感觉,书中没有空洞说教,以作者亲身的实践感受娓娓道来,如叙家话,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精神洗涤。尤为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以家庭实作,来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非常可贵,当下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父母包办一切的结果,就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差,这正是当下父母需要警觉地方。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自孩子出生的那刻起,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可谓是操碎了心。君不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孩子犯错时,母亲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有之、斥责批评的有之、拳脚相加的有之、不理不睬的有之、包办一切的有之、理性疏导的有之、谆谆教诲的有之等等。更是为孩子成长对虎妈式教育、羊妈式教育、棍棒式教育、甚或是鹰爸式教育等各类教育方法都想拿来一用,母亲不同的行为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你都观察过吗?“如果,一位忙碌的母亲还想要把一道菜为孩子烧得特别好,或摆得特别漂亮,相信她的心情大概不会是紊乱不平的。那种稳定,决定了一个家庭和乐的气氛与心灵的安全感。”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安定的妈妈有力量。 作为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教养专家,先后出版家事生活美学系列、生活美学系列、教养美学系列等17本畅销书籍的作者蔡颖卿,为我们传递出了“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吃饭、好好说话”的生命热情,以及从容做妈、安定带娃教娃的理念及方法。我想,这也是每位母亲期待和向往的。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三):《安定的妈妈有力量》:孩子也能读的蔡颖卿——我想弥补未尽的家庭教育

  很多90后、00后应该同我一样,不论是不是独子,总归是在“无微不至”的照料下长大,自小不懂生活为“何物”。我们生活在物质条件逐渐丰裕时代,是幸运的;我们也生活在教育观念尚未成熟年代,是“无福”的。

  “成熟的父母是孩子的福气”蔡颖卿如是说。而对于大多数没能拥有“成熟父母”的三四线、偏远地区的90后、00后们来说,家庭教育有时甚至是缺失的,更不必说所谓生活教育、美感教育了。大概正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这种缺失和不完整,当我翻开蔡老师新书,当我读到一些闻所未闻的观念,领悟到蔡老师的生活方式里折射出的价值观时,竟有一种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感觉。

  例如,蔡老师在书里的举例:一个小女孩想吃水梨,母亲只说太麻烦,不肯买,女孩失望继续央求着。其实,女孩的失望不只是因为没能吃到水梨,而误会母亲连为她削个水梨都觉得麻烦,继续央求也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是重要的。我们以及儿时的我们,一遍遍乞求着看似任性要求,其实不过是在央求着:你爱我吧。

  对于这个故事,蔡老师是这么说的:拒绝话语如果有个合情合理的简要说明,不只能让状况明朗,也有助于缓冲因为拒绝所引发的失望。如果母亲说明了今天的情况,如等会儿是要在车上而不能回家,或时间太赶,不可能吃还要削切的水果,那小女孩也不致误会母亲。

  读到此处,忽然觉得释怀,原来父母并不是不够爱我,只是他们没有学会正确的拒绝方式而已。在父辈母辈的童年里,物质极其匮乏,对他们的父母而言,能把孩子养活养大已是用尽全力。所以,90后的父母们绝大多数是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家庭教育的,当他们成了我们的父母,也自然就没有家庭教养的观念。我不该亦无权对他们有任何的苛责,我的父母已把他们能得到的最好的都给了我。而对于那些没能学到、困惑于心的东西,好在长大成人后,我可以通过阅读蔡老师来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小时候,因为深深记得自己被拒绝时的失落,哪怕是遭到为难请求,也不会说一个“不”字。我一度把此归结于自己性格的缺陷,也是从这个故事里才学到:我只是一直没有被好好示范、好好教导而已。没见过正确的拒绝别人的方式,自然没办法有样学样。

  蔡老师说:“生活常规有些是明约、有些是默契,大家知道唯有以常规教导孩子往更能得到尊重、与被疼爱的路上走才会幸福。这是所有大人责任,也是我们应该给孩子的生活礼物。”由于时代的局限,也许有些父母没来及准备好“生活礼物”给我们,那就通过阅读、观察,自己给自己准备吧。在这种不断学习、努力克服原生家庭缺陷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是在自我完成一场缺失的家庭教育。如此,当有一天,你我为人父、为人母时候,或许能成为蔡老师口中的“成熟的父母”,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有福”的人。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四):循循善诱,不如言传身教

  书的副标题是:安定的妈妈有力量。

  作者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将自己变成,你想让孩子成为的人。榜样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一生

  具体的方法,当然是在生活中渗透。最好的陪伴,是与孩子一起完成生活的小事放手不放眼,给予引导,引发其思考

  作者是位女性,她也用女性的温柔耐心,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利用巧思让还孩子产生浓厚兴趣。制作的过程一定很幸福

  还有一些非常美好的观点,比如,旧物改造环保理念),家庭的饮食文化营造和谐美满的气氛息息相关等。

  是一本受用的书。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五):让自己安定下来成为一个好妈妈

  《安定的妈妈有力量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是我目前遇到的最好的一本育儿书。这本书把我从怀孕生子到现在四年多的观察反思实践都给总结出来,并且指导了我的下一步思考和行动。有些我没有想到,或者想到了没有做到,或者做到了但可以更好,都做了总结。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做一个好妈妈的力量和理由。我是一双儿女的妈妈,我很希望把最好的给他们,同时不牺牲自己,让自己从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成长。这本书是我从一个新妈妈到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一阶段成长的最好的总结和指导。

  开篇一句话是“妈妈开心全家开心。妈妈焦虑,全家焦虑。妈妈是喂饱家庭气氛的,同时维持家庭稳定的生活节奏。“”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妈妈不开心、很焦虑,怎么办呢?在我成为新妈妈的时候,从孩子在肚子里就开始焦虑,性格发生变化脾气见长,好在家人给予我很好的包容;生完孩子后,坐月子期间由于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家人照顾孩子的细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与婆婆第一次住在一个屋檐下如此长的时间,沟通不畅,甚至有些抑郁。后来与其他妈妈交流,发现很多妈妈和我经历很相似

  我一直觉得安定对于新妈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分分钟进入暴走状态。我的孩子算是很好带的,但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调整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分配。生二胎后,更是一个巨大的坑。时间明显不够用,觉得安定对于我来说再也不可能有了。经济越来越窘迫,开始把压力转移到另一半身上。当时如果看到这本书我可能会好很多,这本书会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实际操作靠自己努力,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目标非常明确,一定要让自己安定下来。

  我一直觉得有了孩子以后,对妈妈的考验非常大,因为妈妈需要经过很大的心态调整,拨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长,应付孩子长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要调整自己的工作来配合孩子占去的时间和精力,这个过程把新妈妈每天逼疯三五次是正常的,这个过程也让妈妈迅速成长,不管是心理还是个人时间管理上的成长。书中很多静心分享,让自己慢下来,跟着孩子的节奏。

陪孩子认真缝一条小猫咪围巾手刻纸片圣诞烛杯家中厨房好玩的工作前后的教导

  从这些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带来的安定的力量。培养好习惯,遇到事情镇定自若,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等。

  所以妈妈们,让我们接受孩子带来的一切变化,包括由此带来的职场变动(毕竟孩子再也塞不回去了),用心对待孩子,他们长大了就不会再和我们有如此密切互动了,就像我们现在和父母的关系一样。

  在这里也分享一下我的做法:一是亲力亲为,所有新妈妈都要尝试一下亲自照顾宝宝吃喝拉撒,尤其是有工作的爸爸妈妈,会发现面面俱到真的很难,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和体力逐渐就跟不上;二是抓大放小,慢慢放低自己的要求。既然已经知道自己亲力亲为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就要体谅帮忙带孩子的老人保姆,不要吹毛求疵;三是尽量与孩子接触交流,因为是双职工家庭,都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还时不时加班,所以尽量在时间安排固定与孩子的接触,比如根据各自工作的时间安排,我来接送孩子、保证母乳喂养两年,爸爸给孩子洗澡、剪指甲、讲睡前故事,既保证孩子对父母的亲密接触和交流,又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和习惯培养。而且在心态不好的时候,我避免和孩子的过多接触,以减少不良影响。因为认可孩子奶奶为人处世方面的理念,所以这方面我淡化自己的存在,在习惯培养上奶奶要弱一些,我和孩子爸爸全力推行,引导加强制,以把好习惯培养成下意识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六):有一种教育,叫生活教育——读《安定的妈妈有力量》

  在知乎上有一个话题: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经常在周围听到,送到美国或者买某某学区,进某某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由此萌发的疑问,站在个人(非民族,非人类)的角度,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其中一位网友回答:

  “最好的教育应该来自家庭……”

  蔡颖卿说,“‘生活’两个字才是我所了解的‘教育’”。

  教育的本真源于生活,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教育场所。

  01 孩子需要真心情愿的陪伴

  周末公园,孩子在草地上玩耍,旁边的大人在低头捯饬手机。

  “妈妈,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一个新同学,她……”

  孩子兴冲冲的跑进家门,想和你分享她在学校的点滴。

  “一边去,我还要做饭呢,累死了!作业写完没?”

  “爸爸,陪我玩一会吧!”

  “嗯”,正想着自己工作的爸爸随口答应。刚玩了一会儿,因为自己的不小心,爸爸碰掉了孩子搭好的城堡。孩子哇哇大哭,爸爸暴跳如雷,一场争吵即将开始……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拥有越来丰富的物质条件。各种游乐场所,各种游戏玩具充斥着孩子的生活。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用物质代替陪伴,用金钱衡量礼物。其实有时候孩子可能需要的只是父母的一个拥抱,而不是扔过来的一部手机。孩子想听的是一个故事,而不是打开的电视机。孩子想去公园玩耍,而不是待在家里发呆。

  蔡颖卿老师说,“如果我们愿意坐在孩子身边,就要真心情愿地跟他们在一起,无论工作或者生活,在忙碌的脚步中,更不要浪费难得的相聚,不要让他人介入,不要让3C产品分心,好好地与孩子体会此时此刻的意义。”

  陪伴,不仅是一种形式,它也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纽带。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彼此,靠近对方。

  02 先学会体贴再学爱

  上下学的路上,小朋友在前面健步如飞,家长提着大包小包的跟在身后,气喘吁吁。

  餐厅里,家长为孩子忙前忙后的照顾吃喝,孩子低头玩着游戏。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我们可能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告诫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友爱同学,却往往忘记了身为父母的自己。体贴他人,从身边做起。

  林语堂先生说,“一个自然人必然会爱他的子女,但只有受过文化洗礼的人,才会孝养父母,敬爱老年。”

  舍不得孩子受苦,是为人父母的通病。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时刻牵挂着父母的心,担心他吃不好,穿不暖,做不到,受伤害。孩子的一路前行是跌跌撞撞,做父母的一路尾随是胆战心惊。我们无数次的目送,无数次的准备,不过是想把自己的所有给予孩子最好。但孩子生而为人,我们不能抹杀他接触世界的机会,我们不能阻隔他与社会的联系,我们能做到的是给他们穿上防备的铠甲,留给他们重新再起的勇气。

  蔡颖卿老师说,“人生从上学的那一天开始,就启程了负担慢慢加重的旅程。无论是身体或精神,我们都会需要有人与我们分劳同担,却很少有机会能完全卸重于他人;当得到长辈的怜爱体恤时,一个人的体贴之心与伦理尊重之感立刻从精神落实到行为上”。

  爱是由近及远,体贴是由我到他。从关爱身边的人开始,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才有能力更好的改变自己。

  03 真心话的力量

  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拒绝是常态,作为一个二宝妈,我经常就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就拿最近一件小事来说吧!

  大宝儿希望可以早点吃完饭可以出去玩,放学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忙碌,吃饭,收拾,出门。因为楼梯里没有照明灯,大宝和孩子都希望可以拿到大的手电筒,每次都是小宝贝拿到手电筒。这次是大宝先拿到了,开心的出门,小宝儿开始不依不饶。我抱着泪流满面的小宝,完全是手足无措,我希望转移她的注意力,未果。一路上,我不停的讲家里原则,如果只有一个,谁先拿到就谁拥有先玩的权利。小宝抽抽噎噎的似懂非懂,也慢慢的接受了。

  出门骑电动车,大宝儿要做前面,小宝抢到了,大宝儿不开心,一路无语。回来的时候,小宝又坐在前面,大宝更郁闷。回家闷闷不乐,我也很为难,只有一个位置,无法平衡,这是我经常遇到的两难境地。以前的时候,我会用强硬的态度告知孩子,不可以这样。现在,我会静下心来,告诉她妈妈的心情。我的担忧,我的困扰,我的想法,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她能体会到你的困惑,你的焦虑,你的亏欠,孩子的情绪会稳定下来。

  蔡颖卿老师说,“先弄清楚自己的真心,拒绝的理由听起来才不会模棱两可或不可思议。多数孩子怕的并不是被拒绝,而是怕自己的意志没有理由的被排斥”。

  沟通中,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担心示弱会暴露自己的内心,降低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可往往真心话,才最有力量,因为真实,才最有说服力。

  生活是我们的常态,无论我们学习多少技能,习得多少本领,最终,我们的时间还要在生活中度过,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关心生活里的小事,珍视每一个瞬间。

  生活中,少点戾气,多点平和。对待孩子,少点忽视,多点耐心。

  每一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都可以问心无愧的说,自己是一个好父母。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七):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安定的妈妈有力量

  文|婵琴

  01

  你很难想象一个人若内心混乱、充满焦虑、层出不穷的欲望、无端的恐惧、频繁的躁动,又如何让自己安定,给身边的人以力量?

  反之,一个人心里有光、眼中有爱、能安静地站在属于自己的生命位置上为工作、生活、情感甘愿付出、无私滋养,如同泉水给人以清凉,如山脉给人以稳重,也如大地给人以庄重之感。这算是安定的一种。

  我喜欢所有于情感、事业、亲子相互交织生活的过程中,借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人以定力和安静的人。

  这样的人可能话不多,但足够精炼、干脆;可能不会随大众滋长物欲横流的价值感,但他们有能力用同等金钱预算,让生活过出两三倍的质感;对于自身成长、下一代的养育,他们摒弃急功近利,但会注重内在身心灵成熟平衡之发展。

  他们相信爱心、耐心、责任的意义,胜过所有肤浅以吃喝玩乐的方式打发人生际遇光景。他们未必是完美的人,但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以行动完成了自身价值与济世态度的人。

  台湾的蔡颖卿女士无疑当属其中。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是作家、美学家、养育专家、还主理一间教养生活空间。

  多年以来,她以女性独有的敏锐、细腻、柔情、慈爱之耐心,散播自身教育心得与生活实作,让所有读过她文字,参与过学习、实践的人都能从中受益并得到启发与经验。

  其散播的观念,均来自日常生活中安静的观察与智慧的思考。她以年岁的坚定、成熟的心态讨论生活、教育,并保持观念的更新、思维的敏慧,让每本书都呈现不一样的气质。

  她说,《安定的妈妈有力量》更像是年终岁除得到的一份自省礼物。

  02

  这本书是她曾经写过的专栏集合,时间跨度六年,是她生命中极其重要的跨度。从“知命”之年的起点向“耳顺”的六十走去,期间社会环境与价值改变不断更新。她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正成熟。

  好在她终究是一位耿直、真诚、勇气俱佳的敏智之人。最终她稳稳站在属于自己的生命位置,以思想的坚定、生活的实作,赋予文字新的生命,让文本在不同阶段都能变得鲜活、明了。

  全书既有对教养“传承”的继承,也有对生活实作的“创新”。她谈及自己的母亲能同时照顾工厂及四个孩子,使生活不曾感到缺乏,同时也要求自己做到。

  “母亲不只是手巧,更因为热情于服务他人,所以看到别人吃总是比自己享受更快乐”。一个又一个十年之后,蔡颖卿女士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也继承了母亲良好的品格。以家事为单位,规模从小演进到大,传递儿女生存的能力与自创幸福的目标。

  在日复一日的家庭服务与诚意照顾中,凡事她皆亲力亲为并让孩子们共同参与,从而了解生活景况,培养相应责任感的同时,也建立了家庭凝聚力,安定、轻松、幸福的气息。

  它借以食物炉灶烟火之名义,让每家人在创造与安全、生存与供给中感受爱与温暖。厨房无疑是最佳领地。

  它的热闹与有序更能体现一个家庭“安定”的气氛。唯有大人安定,孩子才能具足安全感;唯有大人专心,才能滋养孩子足够多的小事回忆。童年的滋养,会让孩子在爱与自信、安全与责任的成长过程中,对幸福有相对高级的定义。

  早期,她通过在厨房调教两个女儿,设计并实践生活的梦想。现在,她更是透过与许多亲子的分别相处,领受无穷的创造力,并从自己的厨房走向社会关怀的途径。

  她相信维持一个家的传统,可以视为麻烦,也可以珍为礼物。这份礼物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主人动手劳作、不辞辛苦去完成。即便物质充裕、商业点子不停翻新的今天,金钱能买到丰馔美食,却无法买到亲子齐心同工的习爱过程。

  03

  所以你在书中,能看到她用小番茄、凤梨花、细丝带制作精致的蔬菜花桌饰;也细致入微教你如何完美剥出一只虾、怎样放下手机、关上电视陪孩子认真缝制一条猫咪围裙;通过烫衣服增长孩子的生活能力、做亲子同工的早餐、一朵纸花、绸带礼物盒、春游便当,从中产生思考;又如何通过爱宴让人感到幸福、心意产生作用……感恩餐制作、家务劳作的过程是心灵的抚慰、爱的连接,更是培养孩子专注思考、彼此关爱、深度参与、锻炼责任的能力。

  无论社会经济如何丰裕,时代怎样变迁,她始终相信良妻犹如良相,能使家庭兴旺。作为母亲,即便时间永远不够用,也会有精进的方式使自己在生活范围内将家照顾到心安理得,没有自责与怨言。

  于日常中看似极其平常的小事,所花心力与时间,连结的是成人与孩子间心灵沟通之纽带,扩大的是孩子服务他人的心量,也是传递安定与爱的美好。

  当下物欲过剩、金钱至上的时代,太多父母过于注重孩子外在给予,忽略内在心智培养,使得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自我任性、不懂界限,缺乏生活常规、动手、关爱他人的能力……所有偏颇的教养观念,均是需要不断提炼、修进的入口。

  “无微不至的服务会成为孩子理解爱的阻碍,因为,被服务惯了的孩子没有机会练习照顾他人的方法。长大了,也不懂得要如何完成他们的责任,父母只好用继续吃喝玩乐的各种活动来维持亲子之间的相处。”

  她建议亲子陪伴,重质好过重量,不要浪费难得的家庭机会,不要让他人介入、不要让3C产品分心,才能真正与孩子体会此时此刻的真义;抛开到商场购物的想法,做一个孩子送得起、收的人会感到温暖无负担的礼物;在家吃饭、不能让孩子以为金钱上斤斤计较、占了数字便宜就是划算……

  通过亲子同工在厨房的创新与惊喜,不仅综合了健康、感官、仪态、人际与美感的经验,也是成人给予孩子良善引导的生活教育。她关乎于耐心、相信、分享、默契、珍惜、分担同担、培养想象力、价值的重要……微小而真实的品格气质,需有漫长有力的教养引导与滋养。

  04

  书中最后一个小节“言谕”,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篇章。幼小的心灵犹如不断成长的植物,需有时间、耐心、精力去浇灌,做到身教言行一致,才能滋养他们幼小身心渐壮实、美好的生长。

  “精准温和的言教犹如路标,能帮助孩子找到价值与行为的光明大道。”

  “良好的谈吐不是博取他人好感、故作客气的说话技巧。但说话诚恳,用词精准的孩子总能在竞争环境中占上风。给孩子好的语言习染;当他们误用语词的时候,也要合情合理地制止并释疑,教他们说话要想到别人,别伤人。”

  不管何种环境、和什么样的人相处,相信诚恳的语言可以克服任性,使亲友更加和谐、信任地相处。

  在此基础上,去创新属于自己的生活,开启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生活观察之后的再现,而不是以公式进行的训练;等待培养的是一个人的耐心与专注力……所有细节入微的呈现,均是教导与生活经验的互相印证。

  社会安全由万千家庭构成。若每个小家庭都能对亲子养育付出有效时间与精力,并以行动实践生活理念,在共识中平衡安定相处,相信我们的社会也会在稳定、充满热情、创新,不失爱与自由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当我还是年轻母亲的时候,我就让孩子借着对家人的服务而了解自己的有所贡献,而不是跨过家庭先去做小区服务。自我价值的完成必须由近而远 ,否则将被外求的肯定混淆了真正的意义。”

  “我们做到把自家的孩子养好,不只问心无愧,的确也对社会做了很大、很大的贡献。”这也是《安定的妈妈有力量》这本书所传递的意念所在吧。

  花时间读一本教养观念正确的书终究值得。相信这本书也能给你启发及宝贵经验。谢谢!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八):养出聪明懂事孩子的教养法

  近几年熊孩子的话题总能引起我们的关注。而且熊孩子们的“熊操作”让我们细思极恐。不经过允许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猛推孕妇,只是为了看是否会流产;没有赶上电梯,猛踢电梯门,最后掉入电梯井。孩子的熊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害苦了自己。

  《安定的妈妈有力量: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告诉我们怎样避免养出熊孩子,同时能让自己的孩子聪明懂事,轻松领先90%的孩子。 本书作者蔡颖卿是一位生活美学家和教养专家,她成功养育了两个聪明懂事的女儿,出版十七本畅销书,并主理一间教养生活空间。她将养育孩子这件事,渗透到生活中,作为父母并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就可以操作。

  一、养出聪明孩子的秘密 我们熟知的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前妻麦肯齐,曾经这样谈到她的教育观:“我宁愿要一个缺根手指的聪明孩子也不要一个笨孩子。” 除去天生的智商,家务劳动和动手实践就是孩子变聪明的关键。 作者提到了一次带领一群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做水饺的经历。 她发现孩子们有三种状态:有的孩子希望第一次就做好,做不好就用拳头把材料砸了;有的孩子则更有耐心,他不会马上要求协助,而是先观察别人成功的经验,然后自己摸索研究,最后达到自己的目标;第三种孩子不仅能够像第二种孩子那样独立研究,还能够坚持每做一个水饺,都要做到最好。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第三种孩子那样,胆大心细,做事情有耐心,能坚持。要教出这样的孩子,其实秘密就藏在孩子做家务劳动这件事情上。 提到家务劳动,很多爸爸妈妈们知道很重要,但是顾虑却很多。因为让孩子做家务意味着“添乱”,不仅慢,还容易弄的脏乱,最后收拾起来是一个大麻烦。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做家务,并不需要一开始就让孩子做复杂和超出能力的事情。其实,孩子做家务的过程,是不断思考和纠错的过程。像扫地这件事情,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初期学习时,怎样拿扫把,怎样用力,怎样将灰尘扫进撮箕都需要孩子不断思考和调整。 而对于孩子制造的脏乱,父母需要耐心教导孩子怎样收拾,怎样使用工具。孩子在收拾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新的能力,也培养了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态度。

  而对于大些的孩子,做家务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计划和统筹能力。作者讲诉了小时候和姐姐一起处理一只活鸡的过程,从厨房的使用到两姐妹的分工合作,到最后的整理,都需要合理的计划和统筹,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忙乱。 现在的孩子并不需做处理活鸡这样复杂的事,可能需要整理的是自己的衣橱和书包,但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计划和统筹能力。 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也会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让他们更容易面对困难,接受挑战。

  但是家务劳动一定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成为偶尔的体验,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更聪明更能干。

  二、想要孩子懂事,学会舍得说“不” 1、对不停的买买买和不合理要求说不 在商场或者超市,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孩子为了要一个玩具,满地打滚,不给买就不起来。爸爸妈妈们为了让孩子不再哭闹,要么妥协,要么以一阵怒吼结束孩子的吵闹。 面对孩子不停地要“买买买”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怎么做呢? 作者建议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清晰真实的,不买的理由,不要用模棱两可或不可思议的理由打发孩子。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我们心里真正的想法是什么,是担心、害怕、恐惧还是因为能力不足

  刚才提到的,孩子买玩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坦诚的告诉孩子不买的原因。比如家里已经有了同类型的玩具,没有必要再买,或者玩具的价格太贵了,经济能力不允许等。孩子从拒绝中了解了生活中的现实,同时也学会了拒绝别人的正确方式。

  但是不要以“会影响学习”或者恐吓的方式作为拒绝的理由。因为是影响学习的原因是多重的,恐吓则会让孩子更加困惑不解。

  2、对不合适的礼物说“不” 从孩子上幼儿园起,生日聚会送和收礼物成了常态,但有时候我们发现,有些孩子送的礼物特别贵重。在一次次的聚会中,孩子无形产生了攀比心,孩子送和收的礼物也越来越贵重。 作者认为:不对称于情感与能力的礼物就是讨好或收买,送礼是一种品德教育。作者担心,孩子会形成用送礼博取重视,划分朋友等级,最终形成以物质来操纵和控制他人的习惯,最终成为一个万事以金钱和物质衡量的人。

  所以,作为家长需要告诉孩子,聚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情感,另一方面是为了好朋友之间一起相聚玩耍。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过生日,则可以告诉参加聚会的孩子们,不用带礼物,只用过来玩就行。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才能形成正确的礼物观。

  三、“教”孩子,有方法 看电影和儿童剧时,有一些孩子不顾场合的说话笑闹,我们根本无法在这样的噪音中集中注意力欣赏剧情。 为了避免孩子成为噪音制造者,或者麻烦制造者,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教孩子基本的礼仪和规矩。 首先是语言上,父母要教导孩子用正确的语言,不要用容易引起歧义的语言。我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个会表达的孩子,难免更让人喜爱

  作者提及,工作室有一个全盲的孩子,另一个孩子将“糊涂”用方言“瞎了”表示,虽然并无恶意,但听的人难免会多想或者伤心。 其次,用行动教孩子有耐心。 有一次作者在工作室教孩子煎豆腐(不放油的那种),有的孩子心急,豆腐没有煎糊,推不动就翻面,结果豆腐烂了。作者又给了孩子一锅豆腐,告诉孩子操作的细节,并且让他多观察旁边做的好的姐姐,让孩子尝试“等待”豆腐推得动的感觉。连续几次后孩子不仅吃到自己煎的完美豆腐,还明白了耐心就是等待加弄清事实。 无论是做家务,还是今后的学习工作,孩子明白耐心的意义,不仅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笃定,而且孩子也更有信心迎接未知的挑战和竞争。 写在最后的话:大部分的孩子在智商上并无大的差距,父母对孩子生活中一点点耐心的教养才是孩子懂事聪明的关键。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九):春日书单:蔡颖卿的书

  歌德说:“人应该每天听首小歌,读首好诗,看幅好画;最后,还有必要说几句合情合理的话。”

  蔡颖卿(bubu)说:“我觉得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量入而出,脚踏实地生活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在限制中,生活还是有更美好的可能。愿你,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

  前几天连岳大意这么说:“只有辛苦且体面的生活,轻松且体面的生活是梦幻。”

  然而,什么又是体面呢?物质多寡来衡量吗?当然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可并不是站着这山望着那山高,而是清楚自己的资源、能力和胸襟,做接近和心向往之的自己就好。我一直相信只要踏实努力,无论从事任何行业、从事任何工作,你都能比同行或同事收入好一点、体验更丰富一点。总之:付出辛苦就对了,钱是随之而来的。

  以上是工作。那么生活呢?你愿意拥有怎样的生活?每日花香书影相伴,蔬食温暖有爱,家里干净舒适,孩子快乐有序……蔡颖卿老师说:尽力对每一种生活都会有贡献,无论是衣、食、住、行、学、育、乐。

  同样,也是付出辛苦就对了。

  但辛苦并不辛酸,确是心境层次的体面与不体面。洗碗时抱怨、工作时抱怨、带孩子时抱怨……凡事抱怨、凡事对抗,而不是提升的心意,就是耗能的,反之如果你心甘情愿随顺的,即使看上去劳累但有可能是节能的。

  终日繁忙,都是可怜的女人呢!

  那么,还是看看我最喜欢的蔡颖卿老师怎么对待生活和工作的,分享给你们,春天里,大家温暖进步!

  ——写在前面的话 丽杰

  家庭爱

  1.所幸,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权,所以我仍是那个日日开火做饭的母亲。我也从不拿工作作为不能料理三餐的理由。因为平日损失掉日日可以重复的快乐,只是自己的损失。我们可以在每日的餐桌上不停地运用心思,将食物与餐具搭配、组合,用来更新生活的感觉,即使是同一个餐盘上的同一份食物,也可以鼓励自己在装饰上,别具新意。一顿在家的美味佳肴,拥有着可以抚平人心的力量。

  2.东西便宜不是我允许自己可以随意拥有它的理由,功能与需要才是我的设想点。

  省四五样东西的钱去买一个对我真正有用的东西,是我思考的花用法。一旦买了,就好好用,常常用。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首先学会;不去做超越自己金钱、最好的分配,便是对我产生良好的意义与生活的改变。

  3.家庭稳定的作息与母亲在饮食生活所作的努力,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力量,你需要长时间才能体会到。但是,一旦给予,这个影响会根生在孩子的未来生活里,使他们拥有转化快乐的能力。幸福不是一定属于有钱、有闲的人家,教育也不是花钱买得到的商品。生活稳定的节奏、父母每天的关怀照顾,所结合而成的安全感,就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我心中“家庭”最基本的定义。

  4. 父母往往认为,一个比较聪明或能干的孩子如果自私一点,也是情有可原,慢慢地就培养出孩子更自我中心的性格,对资源的分配没有同理心,养成不正确的价值观。……蒙田曾说过:“儿童犹如我们的胃,不可过度喂养。”我想他指的是无论是食物或爱都一样,不可过度。

  5.我的小女儿一直都很乐意穿姐姐的旧衣服,大女儿也为了要让妹妹接手而小心爱护自己的衣物;到了俩人都不能穿时,我们就再把小心穿戴而状况依然很好的衣物转给不嫌弃的亲友或邻居,我用这些小事教导她们惜物爱人的意义。……家人共享物资,彼此体谅,虽是很自然的事,但现在每有机会与读者分享教养经验,我却常被问到有关“公平”的问题,比如说:“昨天我带两个孩子去文具店,他们同时看上一样东西,但店里只有一个,两兄弟不肯相让。面对这种问题,我很心烦,却不知该怎么处理。”我要这位母亲先问自己两个问题:家里有需要这个东西吗?如果需要,需要两个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处理的方式就是不用买或只买一个,绝对不必为了表面的公平而买两个。

  生活爱

  1.付出是最踏实的生活教育,一个愿意付出的人最容易体会他人的付出,这是经验的转移与累积,自然而然形成的价值确认。我从孩提就了解付出的意义,因为父母总是透过带领来帮助我们体认价值,无论是一餐饭、一场打扫、节省的习惯、努力用功或行为上的自律,我们享受着家人同心付出的结果,这种经验帮助我掌握“价值”的意义。等我成为妻子与母亲之后,我发现一个人的付出可以有更多样的意义;透过对夫家长辈的尊敬与喜悦的生活服务,我更广意地表达了对伴侣的爱意;透过对孩子的细腻照顾我可以满足自己情感的需要,并建立亲子之间细密的沟通管道,虽然每一天的付出都呈现出表面的辛劳,但生活的内里却开始累积惊人的力量--我自信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能力可以改变现况,改变一个原本不够美好或不够愉快的环境与气氛;这种力量有时就被外在的眼光称为“创造”,而这应该是女性的权利与期望。

  2.母亲告诉我,在生活中如果犯了错,有时候只要很诚恳地说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就很好。母亲说:用最简单的心接受自己犯错的事实,是一种很好的性情。

  3.我是一个对生活希望充满景象的人,我总是想着生活要美丽、充实、愉快。这三组词用文字写出来已经够简单了,没想到落实在日常生活里,却可以更简单化为一个字,那就是“做”;只不过,不简单的是,它得写成“做!做!做!”这样的力道,才算有用。

  4.想想最有意义的一天,并不是无所事事的一天,而是有许多事情要做,并且完成的一天。我一直都很欣赏自己平凡的生活,并在平凡中体会种种快乐!一如我的观察,爱漂亮的女性一定有某种坚强的意志。

  5.一个家庭,无论用内外分工,或两人同心同向的合作战术来面对生活都一样好,只要懂得“勤劳”的重要,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勤劳可以互生感谢、互相同情;勤劳使人可以愉快的一起生活。事实上,无论在任何人际关系中,要讲其他都不如讲勤劳来得重要。它是最能促进和谐的一种品格,对婚姻生活的贡献就更不用多说。

  工作爱

  1.工作的三个条件——情绪、智力、体力

  不要忘记,我们的精力有限,不要为不好的情绪虚掷精力。

  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还有勤奋阅读与收集资讯。阅读的习惯永远使人受益,不只能藉此获得相关的知识,也使人的心思更澄澈安宁。

  照顾自己的健康能保持工作中的体力,不过,好好规划工作之外的作息,更关系着体力应用。

  2.人生中的利与益。“要说凡事都有利可得是不可能的,不如说:万事都可从中获益。”

  “机会”与“付出”之后所获得的成长,在我的人生计算中都是工作酬劳的一部分。我但愿孩子能看到金钱之外,这抽象的报酬其实是多么有价值。因为,存在于工作中的价值常常不是他人可以一眼看尽的,但如果连自己都无法体会,那才是我真正的损失。

  3.好强是“不想输给自己或别人”,这跟“不准别人赢”是完全不同的思考层次。

  4.不管多小的领导者,都需要有环顾全景的能力。懂得分工是效率,但懂得督促自己关怀总体的工作进度,才是自我能力的成长。

  5.我宁愿那位朋友把心力更集中在提升工作品质之上,而不是花费如此多的精神来思考人际关系的问题。“上班时的任务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去处理遇到的情绪问题”。

  6.能克服问题的人,永远靠的是耐力与努力。把焦点放在具体的目标上。专注是一种能力,他会影响你做的每一件事。

  阅读爱

  1.作为教育孩童的目标,很容易引起共鸣,但要说服在生活中团团转的成人做出取舍的决定,放下手边的事走入阅读中的另一个世界就需要心境。这心境是什么呢?对我来说就是特意送给自己的一份安静;如果没有绝对安静的环境,也要尽力保持自己的专注。然后在专注与安静中,独自去认识整本书、去发现一个让思想得以伸展或许得到锻炼的世界。

  2. 不管多忙,都不会失去该有的愉快。每天拨一小段时间阅读,是我在忙碌生活中给自己的小小犒赏,在与书的面会之后,在宁静无声的表面之下,我可以感受到自己心灵的深层搅动着符号学家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说明的改变:当一篇文字激起智力的泉源时,可以把读者从消费者变成生产者。

  3.母亲们只顾培养孩子,却忘了培养自己,所以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一样,我督促自己维持“阅读时间”与“阅读内容”的平衡。

  4.我知道桌前的一本本书会不断滋养我,把我修正成一个较为合情合理,与更为自重的中年人。

  爱。人对社会的爱是光。

  蔡颖卿老师如今每周给孩子们上三节课,给妈妈们上一节课。她的爱,有光。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十):我开始相信,真的有一种教育可以被称为美学

  这是我看的蔡颖卿的第十来本书了吧(具体几本没数,大概有10本了),她的文字有一种知性温和的美感,源自她数年来的阅读习惯和好好爱生活好好爱家庭好好爱自己的美好心态下的生活方式。

  所以,她的生活类的书被称为“生活美学”,教育类的被称为“教养美学”,我觉得她是当得起“美学”这两个字背后的涵义的,因为她是数十年如一日地践行这种美好生活方式的。

  在这本《安定的妈妈有力量》的序言中,蔡颖卿说:“教育,也就是在生活中把人教成:不耍花招,工作不用人监督;不虚荣,口袋有钱也不受诱惑;善待自己,离开是非,拥有不自我纠结的自在。”

  她说安静让她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观察。所以,这是一本观察和身教结合而成的一本书。

  蔡颖卿的书与很多同类作者的书最大的不同就是,她总是强调培养孩子的美感的重要性,以及更加强调身教的作用。她是这样观察的,也是这样践行的。所以,在不断地践行教养美学的同时,她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生活美学家以及教养美学家。

  回到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上来,这本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身教,第二部分是食育,第三部分是行导,第四部分是言谕。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强调亲自示范亲自引导的作用,其实都是身教。第二部分比较有特色,用做饭吃饭来进行教育,即食育,这相对于很多书来说是很独特的概念。第四部分是回到言教,即在强调身教的同时也要谨记言教的作用,一样也不能偏废。

  这四个部分就组成了蔡颖卿身教为主,言教为辅,再加上特色的食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教养美学”。

  总是说教养美学,可能会有人是强加的概念,是虚话空话。其实,蔡颖卿的很多文章中都有明确概念的句子。

  比如P003第二段:我的美感教育得自何方?又可曾受过任何特别的训练?仔细想一下,我认为我的生活创造力是根源于领悟力,而我的理解力就是奠基于母亲常为我做这样的小分析。在我与母亲相处的时日中,她对我工作上的叮嘱总有美的教导,而不是刻板的要求。

  以及P019:那些准备食物的细节,不只让我学到能干、学到美感,还让我知道,能使家人感到快乐是多么积极有为的力量。

  84:一个成人可以透过日常小事来为孩子诠释生命的美好。

  110:这不只是加强互动,落实美感的练习,还可因为不断习作,学会面对日复一日的生活而不失关怀。

  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蔡颖卿的书之所以让人喜欢,让人爱读,让人愿意接受,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渗透的无处不在的美感滋养,另一方面还有前面提到过的她的文化素养所表现出来的温润优雅,还有一方面就是他温和美好背后的理性和执着。

  她开饭店开了几十年,教孩子教了几十年,所有的事都是亲力亲为,对每个孩子都认真、细心、负责,无论何时都是带着爱和耐心去教导,去培养。

  这不仅让她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培养成了优秀的社会精英,即便那些没有常年受蔡颖卿老师教导的孩子,也在有限的与蔡颖卿老师的学习中,养成了基本的审美力和生活力。

  所以,蔡颖卿老师的教养美学才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延续下去,这背后是口碑的力量,是实际有效的教养方式被认可的证明。

  在这本书的最后,蔡颖卿老师写道:当我们做到把自家孩子养好,不只问心无愧,的确也对社会做了很大很大的贡献了。

  蔡颖卿老师不仅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很好,她还直接培养了很多别人家的孩子,更通过出版这些教养美学的书籍,让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

  蔡颖卿老师的教养理念被称为教养美学,其实,好的教育本来就很美,这种美来自教育者本身的力量。在这本书中,蔡颖卿说是安定给了她力量,让她学会了观察,才能更准确更合理地去践行这种教育方式。

  安定的妈妈有力量,愿做父母的(不仅仅是母亲)都能先美化自己,然后再去用美化的自己培养更美好的孩子,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最后,顺便推荐一下蔡颖卿老师生活美学类的书。

  另附:看书过程中随手乱画的句子和一些乱写的题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