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情绪》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情绪》读后感1000字

2020-01-03 23: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情绪》读后感1000字

  《情绪》是一本由【美】莉莎·费德曼·巴瑞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情绪》读后感(一):感觉情绪评分有点毛

  书的内容新颖,情绪构建论和以前提到的《正能量》类似之处,情绪是构建出来的,不是情绪指纹作用。另外一部分这本书和《非暴力沟通》有琴瑟之和了解情绪构建有助于沟通;如何提高情绪的控制力:首先了解情绪和内感受关系;提高情绪粒度,能够通过概念词汇定义情绪,通过旅游产生敬畏感,通过冥想释放情绪。; 缺点:本书太啰嗦,简直没法持续看下去,个人认为只需要看看几个经典读书笔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啃完全书

  《情绪》读后感(二):《情绪》乍一看惊艳,再乍一下…

  终于读完这本书啦。 读到最后才看到本质。 这根本不是讲情绪的书啊,尽管书中很多都是介绍情绪的,但中心并不是情绪啊。 具体是啥,我词汇量少,可能描述的不到位,只能尽量准确。 我感觉这本书说的是人的构成,各方面涉及了一点点,主要是思维的构建。 而情绪包含其中。 说思维不太准确,可能说思想更准确些。 以下是我总结观点: 1. 基因决定你能通过社会环境学习、归类、预测; 2. 你的社会环境决定你对情感认识,社会大环境还会造成你的刻板印象; 3. 你过去的经历构建了你的思想,在你遇见当下发生事情时,它会预测你的反应,这些反应中包括你的情绪。 这是一本初读惊艳,读完之后感觉,也就那么回事的书。 里面有些科普知识值得一读,有些观点也可以引起自己思考,但废话太多,适合时间充足的人。 3.5星吧。

  《情绪》读后感(三):情绪构建情绪观

  书中提出内感受,大脑对所有感觉表征,源于身体内部器官组织血液里的激素免疫系统。内感受调节身体预算,当预算失衡时,情感会让大脑寻求解释。大脑以过去的体验指导预测哪些物体事件影响身体预算。这些物体和事件的集合就是情感空间。效价(感觉愉快的程度)和唤醒(冷静或者焦躁的程度)的某种组合代表了某一刻的情感。体验到某种情感时我们把这个信息视为世界我们的一个息,而不是自己的体验,就如声音,不是这个世界被探测的结果,而是身体探测到了空气压力变化,大脑赋予了这些变化与意义,才有了声音。所以情绪调节是一个认知过程。在体验或者感知一个情绪之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情绪概念。社会现实,将概念传递给彼此,将彼此的大脑与社会现实连接起来。情绪是个社会化构建的产物所谓情商,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你的大脑构建一个最有用的情绪词汇,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佳事例。所以提高情商丰富情绪词汇,提高情绪粒度,解释情绪时更全面或者归结到生理原因

  《情绪》读后感(四):革命性的观点

  4.10 学习过神经网络的人阅读本书将会感到很轻松,因为介绍脑科学里的预测回路都是刚接触神经网络必学的部分,当然,这本书大大简化了我,此外有些部分写的有点难以理解,在介绍视觉输入到丘脑到神经皮质的部分,不知道作者是想借数量级的比较表明输入神经元多还是少,这是翻译问题还是原文的问题?研究方法也用到了神经网络的分类器。

  4.9 这本书否决了现代心理学普遍的认知,在阅读一部分本书之后我打开理学生活阅读情绪章节发现心理学与生活里描述的对情绪的认知完全被本书否认,OMG.写推荐序的几个人写的不怎样,差点令我放弃。这本书是一个学术大佬面向大众普及新颖学术观点为目的写就,情绪构建论在论证过程中我个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是很认同的,大脑是一团神秘的黑箱,脑科学始终真理门外徘徊不前,所幸学科一直都有在努力,目前的观点来看,我们人类自己内心想法其实发挥空间巨大,绝不是「你的感觉純粹是受化学物质影响,没有自由意志」,认识人类的情绪如何产生有利于我们以积极姿态人生做出调整。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科学中运用类比是有局限之处的”,作者大量运用类比来阐述科学理念进行论证反而导致阅读和理解的困难,不如直观的给出论证。

  《情绪》读后感(五):不错的科普,糟糕逻辑

  用构建论来描述一下我今天下午和晚上阅读时的愤怒,我不断地看到作者在描述婴儿,自己的孩子例子,然后我就在想所以这些和你要说的有什么关系?以及为什么第五章第六章写的这么乱东一榔头西一棒锤?

  用构建论的观点来看,也许是因为今天的天气燥热烦闷我的心情不好,身体疲乏,maybe,希望读完你能给我不错的感觉,或者说我能构建出不错的感觉,fuck u

  4.9 这本书否决了现代心理学普遍的认知,在阅读一部分本书之后我打开心理学与生活阅读情绪章节,发现心理学与生活里描述的对情绪的认知完全被本书否认,OMG.写推荐序的几个人写的不怎样,差点令我放弃。这本书是一个学术大佬以面向大众普及新颖学术观点为目的写就,情绪构建论在论证过程中我个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还是很认同的,大脑是一团神秘的黑箱,脑科学始终在真理门外徘徊不前,所幸学科一直都有在努力,目前的观点来看,我们人类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发挥空间巨大,绝不是「你的感觉純粹是受化学物质影响,没有自由意志」,认识人类的情绪如何产生有利于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对人生做出调整。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科学中运用的类比是有局限之处的”,作者大量运用类比来阐述科学理念并进行论证反而导致阅读和理解的困难,不如直观的给出论证。

  《情绪》读后感(六):情绪

  how emotions are made.the secret life the brain,一位开创性研究的巴瑞特博士,她指出了情绪是心理认知构建的特点,(里面包含我杂七杂八的思考和解读),我感觉到是一种颠覆性的思考,比如说,人类的情绪以为像一种与生俱来杏仁核反应,比如即将参加面试,考试,谈重大生意,首先呼吸加重,手脚冰凉,去厕所排出尿液,在黑暗树林里行走时候声音带来的恐惧经济里对于数据,股市里房地产里对于价格的波动产生的恐惧,期待,踏空,失去,你的大脑开始急促呼吸了。这个其实我们要打破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来了,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个是大脑根据构建产生的预测判断而做的提前反应后释放的化学物质,他是人为的,比如你中西对比里,西方人害怕跳来跳去的僵尸么?一般般东方人害怕飞来飞去的吸血鬼么?我特意找了下面几个图,一,于我们不一样脑袋,代表了疾病,会害怕,恶心,这个就是情绪,我们已经认知的,二,土星,上面怎么样的,一无所知,你害怕他什么部分呢?四,蓝洞,五,预测的黑洞和第一个实际拍摄的黑洞,七,金字塔,八,某个北欧地区,九,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人类的情绪在于已有认知的本能快速反应,是一种出生后的认知影响肾上腺激增应急预案,处理未知情况,而不是最对的情况,比如五岁的孩子,他会担心里破产么?在他未知的时候他是不懂的,所以我们也需要打破我们很多根深蒂固但是错误的认知,把位置腾出来,进化我们自己。

  《情绪》读后感(七):所有以前发生过的事情,有可能再次发生

  早晨起床洗漱、化妆、整理通勤包、出门,大概会花40min,不包括如果当天晚上要去健身房,早上整理衣服的时间,早上出门通常不喝水,用牛奶咖啡代替,坐在的士上,带上耳机,往往会播放一些很吵的音乐,希望唤醒自己的一天,通常情况听的都是老歌,节奏感强,反复听,越吵越好听到一首抒情的歌曲,播放一分钟就开始没有耐心,这样典型的一天开头,不知道过了多久,然而事实上这个过程并没有唤醒自己,反而是麻痹自己。另外自己也通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因为疲惫机械地翻网页新浪微博豆瓣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尽管看不到有趣的内容,这个动作还是会很机械地持续下去,好像在寻找High点,但常常是找不到,更加疲惫。 其实我自己内心蛮积极向上的,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久而久之,“吃苦”这件事情被我神话了,好像只有吃苦,才会获得幸福精神肉体上的折磨才是通往成功敲门砖。因此,常常觉得自己辛苦,觉得自己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遇见伯乐。 在Lisa教授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情绪建构论,主要的观点是,情绪并非与生俱来,它也不具有普遍性。情绪不是被激发的而是被个体创造出来的。情绪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包括你的各种生理特征灵活的大脑以及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协调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管理情绪、控制情绪、提高情商,学会接纳自己,体谅他人。那如何去掌控情绪呢?除了保证饮食健康,经常锻炼,有充足的睡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这个点在之前看到一本书《非暴力沟通》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尽可能的去学习一些新的词汇,但你建立了相关的概念之后,就可以更精准地构建自己的体验。 于我而言,需要做出的改变尝试)有:1、尽量缩短早上出门前的时间,因为呆的越久越焦虑,通勤包、衣服要提前一天准备好;2、听熟悉的、节奏感强的音乐并不能唤醒你,减轻你一天的压力,早上多做几个深呼吸,想想今天要做的事情,如果不愿意想,就专注自己的呼吸。3、特别疲惫的时候,尝试给自己按摩,揉揉腿、泡泡脚,在房间走走,在小区散个步,这些方法不一定有用,但是要多尝试才对,不是吗?4、发现自己饥饿的时候更容易发怒、也没耐心,给自己准备一些低脂的小点心,口渴的时候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每工作1个小时,就站起来走走,喝点水。5、当自己想发脾气的时候,先做一个深呼吸,想想这件事是否真的有必要,试着换一下立场,想想对方的感受。6、就算没有人表扬你的时候,也要自信!(最重要~~) 最后还是想吐槽一下,我觉得对于这本书,概念是个好概念,只是作者说的太绕了,有些时候让人抓不住重点,比如在情绪的本质一章中,作者着重介绍了历史上的观点,但是最后都没有去明确地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总之4星吧~~

  《情绪》读后感(八):你是你自己体验的建筑师

  此前只知道事物本身不带有情绪,是人的信念系统对事物加以判断,从而产生了情绪。这本书就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了“信念系统”,即情绪,和情绪产生的过程。

  情绪粒度是一种比其他人构建更细致的情绪体验的能力。情绪粒度高的人往往情商较高,生活更加幸福同时更少生病。提高情绪粒度有很多方法,可以通过旅游、读书学习新词汇,甚至发明新词汇,或者记录积极体验和构建消极情绪。

  一直以来,我都好奇人类对柔软的事物的攻击冲动,比如揉捏小孩的脸,或者紧紧的抱住小猫,忽略它的挣扎和恨你的小眼神。之前看过一种说法来解释这种伤害可爱事物的冲动,尤其对于可爱的宠物来讲,因为它们太可爱了,需要来发泄下自己的情绪,才能承担照顾它们的责任。这才知道,菲律宾语中,有固定的词汇来描述这一现象——gigil,意思就是想要抱紧或者揉捏某样超级可爱的事物的冲动。

  还有一些其他关于不同文化情绪概念的例子:

  voorpret(荷兰语):预感好事即将发生时的兴奋

  age-otori(日语):看起来是非失败发型

  fago(伊法鲁克文化):具体情境不同,分别可以代表爱、同情遗憾悲伤或者怜悯

  arigata-meiwaku(日语):别人给你帮了倒忙,但你还不得不表达感激的心理状态

  我们之所以不认为这些感受是情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情绪概念。但实际上,这些感受我们都似曾相识有过或多或少的体验,下次打算试着给它们命名了!要知道,快乐、恐惧、愤怒、悲伤,其实也是人类编造出来的词语

  一种糟糕的感觉并不总是意味着事情出错了,它只是说明了你的身体预算负担过重。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身体的状态来改变心理的状态。

  这本书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学着影响你未来的情绪体验,打造明日的自己。这本书对我最积极的意义就是提高了我的自我掌控感,让我的身体预算处于良好的状态。方法如下

  - 提高情绪粒度

  - 培养敬畏感——投身大自然,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仰望星空、正午走在漫天乌云下、在未知区域徒步探险、参加精神仪式)。敬畏感是出现了某个比自己强大的事物时出现的情感,这种情感有助于你和你的自我保持一定的距离。经常感受到敬畏感的人身体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较低,这些细胞会导致炎症

  - 练习冥想:保持警觉关注当下,观察感觉的来来去去。学习新生儿在观察世界时那种安静、警觉的状态——婴儿的大脑舒服地沉浸在预测误差中,没有任何焦虑的感觉,他们体验感觉,释放感觉。

  - 做瑜伽

  - 重新分类。把阻挠你的事物归入“和我无关”的类别时,这件事就会离开你的情感空间,减少对你身体预算的影响。有些愉悦情绪是社会现实的结果,会强调虚幻自我,宠辱不惊才能走得更远。

  这只是我初次阅读这本书的一些感受,我想去试着去掌握生理和情感的边界,并利用这个灰色地带。

  《情绪》读后感(九):读书笔记

  

本书大纲:

1-3章 心理学,神经系统学如何否决情绪指纹的存在。

  4-7章 情绪是如何被炼成的。

  8-12章情绪构建论在现实世界的意义:健康,情绪能力,孩子抚养,人际交往,法律体系,人类本性

  13章 解开古老谜团:人类大脑是如何创造人类心智的。

笔记:

  1. 情绪不是与生俱来,人人相同,被激发的。而是由大脑创造,因人而异的。

  情绪不是对世界的反应,你不是感觉输入的消极接收者,而是情绪的积极构建者。由感觉输入和过去的体验,你的大脑都在构建意义,确定行动。如果没有可以代表过去体验的概念,那么所有的感觉输入对你来说只是噪声。拥有了概念,你的大脑会赋予感觉以意义。有时,这样的意义就代表了情绪。

  过去经验+大脑分析-创造概念-赋予意义

  每个人都会从有用性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但从某种绝对客观的意义上来看,这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2.大脑神经回路有着多对一和一对多的简并原则。

  3.人生的意义是每个人构建的。

  4.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会感到抑郁;当人们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时,会感到焦虑。

  5.你过去的经历——直接体验,看照片,电影及读书的来的经验——赋予了你现在的感知意义。

  6.在面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时, 大脑利用过去的经验构建了一个假设-模拟,为你面对的大量的嘈杂的信息施加意义,甄选相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尝到的,闻到的很大部分都是对世界的模拟,而不是对世界的反应。(你只看得到你想看到的东西/你能看到的东西)。

  7.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特定的环境中,你的大脑会在赋予内部感觉意义的同时,赋予源于外部世界的感觉以意义,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模拟实现的。由胃疼这种感觉,你的大脑构建出饥饿,恶心或者不信任的实例。

  8.情绪构建论的核心观点:你所体验或者感知到的情绪是你的基因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你的身体会不可避免的去感知环境中的变化,你的大脑也会拥有一些有助于理解身体感觉输入的概念。

  9.社会构建论成人文化和概念的重要性;心理构建论认为情绪是由人的大脑和身体内的核心体系构建的;神经构建理论认为经验和大脑联结;情绪构建论融合了这三种构建理论的所有要点。

  10.大脑就像贮存了各种常用食材的厨房,如面粉,水,盐和糖。利用这些石材,我们可以做出各种食物,如曲奇饼,面包,饼干。这些食材以非常复杂的方式结合起来,产生各种各样的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实例。情绪实例是大脑连续活动的瞬时快照。

  11.一个生物类别就是一群独特的个体。我们都是一个种群种中的不同个体。

  《情绪》读后感(十):何为情绪?如何掌握情绪?

  作者是美国作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目前担任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ssociationforPsychologicalScience ,简称APS)主席。巴瑞特教授还是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系知名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TED演讲人。她还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及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任职,负责精神病和放射病方面的治疗研究。巴瑞特教授专注于情绪的开创性研究,她在《科学》(Science)、《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在吉尔福德出版社(Guilford Press)出版了六卷学术著作。巴瑞特教授因其在情绪方面的革命性研究荣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先锋奖”。

  大概是被最前面的三篇推荐序之一误导了,以为本书是会总结一个情绪管理系统。读罢此书,发现更偏重对情绪理论的解读。虽然与预期有所出入,但是通本读下来还是很顺畅的。

  作者先通过分析情绪指纹不存在,进而提出情绪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理论。通过附录二、三两个案例揭露了传统情绪学的问题所在,很多时候让实验者选择对图片情绪的描述,其实是已经预设了答案。真正的情绪是通过大脑的预测决定的,就像婴儿,见到物品或者人物背影,会根据经验预设一个结果,当发现有出入的时候,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真是熟人就开心,发现是陌生人会恐惧或者尴尬。、

  大脑是通过控制网络与内感受有效传递信息,根据多种接收的信号决定结果,先假设再验证。通过解释声音和颜色都是人的器官与环境互动后的产物,作者提出一些感知包括情绪也是社会化的产物,比如俄罗斯人会区分深蓝和浅蓝为两个颜色。绝多大数情绪都是社会构建的,没有严格的准确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共识,比如文明或者宗教间的冲突。值得一提的安迪沃霍尔的例子,他画的200张1美元的画卖出了4380万美元,作者引用这个例子是说明社会文化对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都有重要影响。作者还引用了达尔文有关情绪的理论,讽刺的是,反对上帝决定论的达尔文,对于情绪却持有本质主义,

  第九章作者介绍了如何掌控情绪,通过控制身体预算,丰富情绪粒度,对于育儿,作者也建议早点利用人类情绪的获得机制,多给婴儿一些词汇和表达机会。遗憾的是,有关情绪掌握的篇幅就一章,对比全书共十三个章节,还是略少了。作者在十二章分析动物是否有情绪的时候,也提出人类可以通过类似条件反射的实验来锻炼自己的情绪,算是对第九章的一个补充吧。

  第十章与第十一章作者分析了情绪的作用,例如对炎症的影响,导致一些抑郁症的精神类疾病。情绪在美国司法审判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男女情绪的刻板印象,男的就容易愤怒,女人容易害怕,如果女人愤怒,陪审团会对原告有负面印象。

  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阐述了传统情绪观的不足,情绪并非通过基因传递,而是通过社会化生活产生的,后天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训练和掌控。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