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盐之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盐之屋》读后感锦集

2020-01-06 23: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盐之屋》读后感锦集

  《盐之屋》是一本由[美]哈拉·艾兰(Hala Alya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盐之屋》读后感(一):回不去的家,哪里也都是家

  只有死者才能看见战争的结束。——柏拉图

  如果让我选择这世上最可怕的人类行为,那一定是战争。它的经过和所带来的后果是很难在时间里承受的。《盐之屋》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无法承受战争之沉重的书,一本至情至深的家国情怀的书,带给我们一个家族的命运被战争完全颠覆的故事。

  了解一个历史事件,通过回忆记录的小说是完全不同的角度。正如了解“六日战争”,都会在历史课本或是军事新闻节目中大家赞赏以军的兵贵神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在短短六天时间就打赢了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战争。阿拉伯世界再一次需要正视犹太复国主义存在这一事实,而以色列人就要生存在与巴勒斯坦人同样的一片土地上,而并不想与其他人共存。民族与宗教的隔阂让历史写尽了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冲突,然而通过一本小说我们可以感同身受这样的巨大的不可调解的矛盾。

  战争的行为可怕在生灵涂炭和人性泯灭。雅各布家族正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牺牲品,而且战争的影响延续到家族末枝,不断的逃亡与流离失所,不断的恐惧与想念家乡,而面对近乎残忍的现实个人的力量与信念显得是那样的无能为力。小说在一开始就奠定了这样的预言与基调,那是关于萨尔玛小女儿艾丽娅的婚礼前的一次咖啡占卜,很难相信这样迷信的行为会得到什么上天的旨意,但偏偏总会被说中。

  掩藏了咖啡渣旨意并不会改变命运。哈拉·艾兰的这本小说从家族里每一个人的命运着手,写尽悲欢离合。回到最初的海边,当没有战争爆发,他们会有怎样惬意的生活,后代也不会对故土的陌生更谈不上遗忘。“记忆中的房子闪着白色的光,好像盐之屋,潮汐过后,不留一丝痕迹。”那潮汐清洗掉了记忆,也重新塑造了新的命运。

  人类社会本是不断流动地迁徙与回归,即使没有战争,也总会为了最基本的生存离家而去,重塑人生。有人会事隔多年回归故土,落叶归根;而有人却一去不回,融入不同的文化与生活。当追求与生存在个人的理解中发酵出别的滋味了,哪里也都是家,即便外因是战争,也不会冲散爱人与亲情。

  感谢有这样一本书,强大了彼此的内心。

  《盐之屋》读后感(二):生活就是如此

  战争给人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也正是在战争中能够作出的选择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跟随命运。家乡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限制,而是生活所带来的痕迹,就算有一天战争结束真的回到了家园,那么也未必能找到以前的感觉。身处战争的人们,向往的无非就是那么一片安宁,其实到那里都是一样的。结合历史,可以看到那些人几代下来的命运都被一同改变,时代不同,对于生活的定义也就不同,就像现在生活十分富裕的年代,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评判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

  很多事情的背后都有着我们未曾了解到的,很多历史的由来也都不是顺利的,我们只知道结局如何,却不知道过程,那么这个结局就毫无意义。当看到这些事实的时候,我难免会捏一把汗,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光是想是想不明白的,只有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够想得通,原来只有这一种选择。本书的作者用小说的形式把这些不为人知的,也是真实存在的现象展现给世人,应该能够起到警醒的作用。

  前段时间看电影《养家之人》就感叹,中东地区的生活我们简直难以相信,当然也有有钱的人,只不过战争的打响,金钱也不再具有主导性,往往也是因为战争,人们才团结起来,从此对彼此放下了戒备,为共同的目标前进。告别是必然,珍惜当下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如果真的有一天不得不面临重大的别离,那么就只能够学会适应,这也是生活所带来的一项考验。

  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也就无法体验真正完美的人生,那个年代塑造了很多传奇的角色。作者本身是巴勒斯坦裔,所以他才会写出如此深刻的故事,但他生活在美国,同时也就拥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那段历史。历史蕴含了一个民族的兴衰更替,文字是人类文明最绚烂的火花,传承的字符刻在石板之上,把历史的经历绘于石壁,这些经历是给后人最精美的隗宝。历史从来都是一面镜子,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都会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历史从来不糊涂。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就历史而言,无论是国家史还是世界史,它都是一部百科全书,都凝聚着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的文明成就与经验智慧。

  《盐之屋》读后感(三):《盐之屋》战争是黎明的黑暗之恍惚

  每次看完一本书都非常感谢有机会可以接触很多不同题材的类型的书籍,之前偏爱小说的理由是想磨磨自己的性子,使自己沉稳下来。而现在开始尝试一些国外热门的翻译性文学性小说时,更是颇有一番收获 。

  相对于长篇大论而言,我更喜欢作者用简单的话语而来通过各种侧面性的通过一个家族的三代因为战争原因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不同城市定居习惯于不同的风格习俗所展示的生活的信仰,

  一场连续六天的战争,延续四代人半个世纪的悲欢了离合

  “ 记忆中的房子闪着白色的光,好像盐之屋,潮汐过后,不留一丝痕迹”

  拿到手里纯白色的封面中,朦胧恍惚之似乎看到了作者梦里一直萦绕的心心恋恋的那座小房子,即使现在的房子更大更好更加舒适,却没有那故乡所带来的安全的感觉,那巴勒斯塔镇上的一处庄园,有她们可爱的三个孩子,所心爱的丈夫和安稳的生活。

  前言有作者的人物关系的思维手导图,我想翻译的作者也超级贴心了,可能是想到里面出现的国外名字较多怕读者记不住名字,所以把人物关系都做了顺序排列,而已“莎尔玛”为主的讲述了有着占扑能力的母亲在女儿艾丽娅结婚前夕,擅自给女儿做了占扑看到了女儿的未来,而这些不安她深深地藏在了心理,但是虽着“六日战争”的爆发。整个家族被迫的迁离。

  战争意味着什么?、 对于莎让尔玛而言,丈夫因此而力士,大女儿薇达有了喜欢的人却因为自己而不能在一起,为了以后的安稳而嫁给个不认识的老男人,从此远离家人在那偏僻I的地方生活 二女儿艾丽娅聪明可爱,自小开朗而大方,可是女性的身份却使得她永远无法进入那男人的社交去,在战争来临之时,只能委曲求全的躲在阿提夫的身后而照顾着孩子长大,小儿子有着俊美的容颜和一颗正直的心,面对母亲的叨扰一直慧耳不闻,而在国家政治面前,都坚持着自己观点,却也死于劳狱,阿提夫对此有着深深的自责还曾一度抑郁

  黎明的升起则是活着的希望,在穿越这半个世纪,当艾丽娅的孙子们已经长大在各自生活时,他们看着祖母留下来的照片的时候,剩下的也只是叹息和宛然,而那梦中一直萦绕的盐之屋在祖母的口中也渐渐淡忘,所有的新生即代表着希望和未来

  我们都曾想过安定而简单,却深受别人的欲望而苦闷。

  《盐之屋》读后感(四):心的归途

  一想到“战争”这两个字那么一定会想到“困难”,战争一定会带来苦难,从小我就知道战争是苦难的,会让人流离失所,吃不好穿不暖。

  但是我以为战争于我,于人类,于世界而言已经是过去式,这是我在小学以前的想法,那时候的我以为我生活的和平年代,吃的好穿的好,以为全世界都是生活在幸福当中。

  记得我五年级那年曾经问过许多人的愿望,我的老师给我的答案是希望世界和平,我在想都已经是和平年代了,为什么还要许下这样的愿望,知道我上初中以后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看到更多的书,我了解到这个世界不是全部都是和平的,有的地方仍旧处于战争这种,哪里战火纷飞,横尸遍野,血染土地。

  《盐之屋》是偶然接触到一本书,其实当时吸引我来看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推荐语中的《盐之屋》对巴勒斯坦人的书写与《追风筝的人》对阿富汗人的书写异曲同工。我很喜欢《追风筝的人》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盐之屋》,他们之间确实有共同性,只不过描写的地域不同。

  《盐之屋》虽然没有说直接描写战争的样子,但是通过写战争时期一个家庭的变化就足让人看到战争背后的苦难。一个家族因为战争的原因踏上远离故土的过度,这个国家没有属于他们熟悉的建筑,没有朋友,没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我们常常说人到了哪里都能生活下去,是的,确实是到那里都可以生活下去,可以当一个人远离自己的国家故土,到有一个陌生的国家去生活心上总会有几个缺口,就像是浮萍一样飘飘荡荡,无根可依。没有经历过远离故土的痛,大约真的难以理解乡愁。

  战争可以影响一个家庭,使得一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去改变。从小说的开始一切都在冥冥之中自由安排,萨尔玛在小女儿艾丽娅婚礼前夕去给她占卜,而占卜的内容确实婚后的艾丽娅将会和她的孩子过着不算安定的生活,这预示这六日战争来临以后,一家子的逃难。战争无疑是苦难的,在这场战争中萨尔玛的大女儿无法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而是为了生存下去嫁给一个自己不哎的人,而小女儿的丈夫自杀留下孩子让她独自抚养,儿子因为参与政治战争死在了监狱。

  战无疑的发生无疑是让人心痛,而盐之屋通过写几代人的因为战争产生的生活变化也让我的心始终被揪着对我来书这个故事是沉痛的,压抑的。

  最后想许下一个愿望,希望世界和平,这个世界再无战争,再无苦难,再无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

  《盐之屋》读后感(五):人生三阶段,苦甜均有味

  《追风筝的人》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本书《盐之屋》描述巴勒斯坦一户人家因为战争导致的生活的起伏及苦乐,透着民族性,区域性特点,恰如《追风筝的人》里对阿富汗人的描述。二者在给人给共情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本书涉及人物较多,从各个层面去反映问题、困扰及现象。

  人的一生似乎就是这样,不断的说着“嗨”和“拜拜”。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和事情需要你用力的去处理,似乎一旦处理不会就会怎样,也确实是这样它会影响你一生的走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的关键几步。

  做了父母,似乎眼里只有孩子,孩子的一切问题高于其他任何事,萨尔玛是一个三个孩子的妈妈,她尤其喜欢小女儿,但是在咖啡占卜中看到的景象令她难以置信,甚至欺骗大家,欺骗自己。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该来的还是回来,女儿一家开始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是一个社会性事件,影响的是一代或者几代人的人生,生逢乱世、战火纷飞,对于年轻人而言,会留下较多的集体性回忆,个人事项会相对淡漠一点。艾丽娅青春正当时,家世优良,没有吃过苦,以至于战火期间关注的还是聚会、美装……,但是在战争面前,谁都没有享乐的资本,最终她离开自己喜欢的那布鲁斯流落到讨厌的科威特。于是开始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模本,生孩子、看孩子、操心孩子、张罗孩子婚事、操心孙辈……

  人活到一定年纪或者经历过一些事情,哪怕是时光流逝心间刻下的或深或浅的痕迹,总会让你去回忆、去回想、去哀伤,去想念哪些逝去的人,去惦念那年少的轻狂恣意,去怀念哪些纯真……此时哪些心狠狠疼痛的事情,似乎已经消散,你甚至记不起为何会那么用力的去歇斯底里,去那么拼命的去争执。《盐之屋》通过细腻的语言描述、恰如其分的心理描写,引人不由的去共鸣,就算没有经过那个时代,就算没有那种异国生活的小心卑微心绪,你就是会去与之对接。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融合性的社会,开放的社会,中国人的故土情节正在慢慢稀释,如今,年轻人最长感叹的是回不去的故乡,一年四季,只过几天故乡的冬季。走出去是当初的执念,真的走出去却心中万般的想念,无奈物是人非,常年的外出,也曾百般喜乐故乡似乎也开始难以适应。《盐之屋》一家的变迁,其实可以缩影成人的一生变迁,总是那么进退有悔,左右失据,但这就是人生。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外,无论经历了什么,于个人而言,还是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事情,不能围绕不由自己确定的事而忙碌,那样会失去自我与他人。385页的书籍280000字,读来会有烦躁、感伤和感动。

  《盐之屋》读后感(六):故乡就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记得那年在西藏观看《文成公主》实景剧,文成公主从长安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吐蕃,虽然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宫殿,做了很多事希望能够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可是文成公主对家乡的思念,一直没有改变。 故乡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当年的文成公主,肩负着和亲的重要政治任务。她的长途跋涉是有备而来,可是有一种离别故乡,是战争,是不得不离开。 《盐之屋》这本书叙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因战争离开故乡的巴勒斯坦家庭。书中从1963年,记录到2014年,50多年的时间里,几代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充满悲欢离合。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时刻没有停止过。后辈虽然对故乡没有记忆,但是从上一代人的言语中,他们对神秘的故乡生活充满了渴望。 “记忆中的房子闪着白色的光,好像盐之舞,潮汐过后,不留一丝痕迹。”其实记忆不会消退,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常常是令人心碎的,不敢触摸的。 书中的主人公艾丽娅结婚的当天,就被母亲萨尔玛在占卜中看到了她的一生,和她的孩子们会活着不安定的生活。母亲把预言中坏的一面独自咽在肚里,现实却验证了预言的准确性。战争爆发,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可是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总是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记得《追风筝的人》中年幼的阿米尔少爷,被战争所迫,跟随父亲流浪他国。也是这样的一种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哪里分什么国籍呢! 在那个叫故乡的地方,人们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物,所有的人们长相相似,语言相同。不会因为口音互相取笑,相同的来历,相同的习俗,互相包容。乡愁里有对回不去的故乡的渴望,对逝去的亲人的念想,剪不断的不仅仅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损失,还有曾经的点滴温情。 以前很不理解电视里看到的那些离乡的老人,不理解他们落叶归根的想法。直到自己离开家乡多年以后,常常梦见儿时的房子,儿时的小伙伴。才知道,故乡是刻在心头的眷恋,是永远挥不去的记忆。 战争,对个人的情感伤害简直无法言喻。不用说流血牺牲,单是破碎人们对家乡的梦,就足以让人深恶痛绝。和平的世界,是人们的渴望,也是许许多多人们的追求。 《盐之屋》这本书,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没有大肆的渲染,却让人感觉到了那种深深地忧伤。艾丽娅老年之后,患上了阿尔斯海默症,即便如此,她仍然没有忘记战争中逝去的哥哥,年幼时记忆中的房子。那个当年任性的小姑娘,心里的阴影无法抹去。 书中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情节,故事引人入胜。作者艾兰给我们展示的,有失去,也有希望,激励人们在困苦中勇敢地生存下去,这也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其中一点。不管我们遭遇什么苦难都要有勇气面对生活。

  《盐之屋》读后感(七):生活不易

  盐之屋

  《盐之屋》,作者巴勒斯坦裔美国诗人、小说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哈拉.艾兰,中文译本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听说这是可以媲美《追风筝的人》的一本书,回想当年阅读《追风筝的人》时,被中东地区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充满异域风情,也充满悲欢离合,那一切笼罩在战争的阴影当中,显得极不真实,又极其真实。

  《盐之屋》是另一本讲述中东地区的书,在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战争背景之下,雅各布一家从巴勒斯坦纳布卢斯的故乡开始,四处迁徙,科威特城、约旦安曼、美国波士顿、法官巴黎、以色列特拉维夫-雅法……四十年的漫长时光,四代人的辗转流离,兜兜转转,生活从未停下它的脚步,永远在继续,生命就在这其中流逝。

  无论萨尔玛,还是艾丽娅,每一次当她们告别故土,每一次她们以为那只不过是短暂的别离,多少次梦回故土,满眼看到的还是离开时的样子——离开之前刚洗的衣服还是湿的,房间、家具到处都是家人们的痕迹——每一次梦中,家园仍在那里等着故人归来。与此相对的,却是当她们搬到新的处所,总要将原主人的东西清理干净,要将原主人的气息消除干净,不想留下一点蛛丝马迹。

  其实,故土,一旦别离,很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再回去,最是那匆匆的一别,便成了永远的告别,也许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记忆仍停留在最后的回头一瞥,故土的一切印象也都永远定格在那一秒钟。

  哈拉.艾兰在《盐之屋》中讲述的雅各布一家,是巴勒斯坦的有钱人家,从开篇的一场婚礼便可知他们家底丰厚,即便这样的有钱人家,也要忍受流离失所的痛苦,更何况那些普通人,以及那些贫苦的人呢。同样是去国的难民,有钱人总可以有一块栖身之地,而穷人却只能住在难民营里,全家上下十几口人挤在一顶帐篷里,这是贫富带来的不公。而生活在中东之外的人,恐怕很体会得到中东地区人们因连年战争所遭受的苦难,对于那里的人们来说,那是切身的感受,就像我们看再多相关的书籍和故事,也不足以了解一个人物所经历的全部的痛苦。

  战争,在国与国之间,男人们常常因此群情激奋,壮怀激烈,他们想要誓死保卫的母亲和妻子,却更想要生活的安宁,想要他们平安无事。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矛盾,而一切的源头,就是战争。愿世界和平!

  生活,之于个人而言,无论贫穷富裕,无论战争和平,都在一天天继续,无处逃离,就只能向前进发。无论明天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明天是否符合我们的心愿,生活都在继续。既然如此,就学会热爱吧,热爱生活本来的样子。离别也好,厮守也罢,这就是我们此生要走过的路,不好不坏,已经很不容易了。

  《盐之屋》读后感(八):心之所系,可曾永远都是故乡?!

  从1963年3月到2014年9月,从巴勒斯坦纳布卢斯的故乡不得不搬迁到或远或近,异国他乡的科威特城,到约旦首都安曼,再到美国的波士顿、法国的巴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雅法……四十年的时光,四代人的传承,不变的有很多很多,变化的却显然更多——但唯一始终不曾改变的却是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巴勒斯坦裔美国诗人、小说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哈拉·艾兰在他的《盐之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很平静的故事。生活在一天天的继续,生命在一天天地逝去,却仍然能够在不动声色间,写出了一种触动内心的那一种情愫。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哈拉·艾兰显然不需要直接说出来,他只需要把一个较为典型的巴勒斯坦家庭的40年间的变迁史讲出来,讲他们的日常生活,讲他们的悲欢离合,讲他们在不同的地方的那一种执著的坚守与不知不觉的改变。生活或许会变得越来越好,但要想回到故乡却分明很难很难;更不用说,很多人或许已经不再寻求回去了,他们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状态,而只把曾经的一切视为一种历史性质的存在,或者说一种标志物,纯粹是用来纪念的。

  中东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时就已经陷入了乱局之中,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因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存在,还有民族主义的苏醒、泛滥……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一切仍然有些过于遥远了!他们最熟悉的还是当下的生活。但形势的变化却由不得他们想什么、怎么想、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一切似乎并不重要。最重要的那个点应该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无论如何都是自有道理可讲的,并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正确不正确!

  从被迫离开家园的那一刻起,无论萨尔玛也好,或者她的女儿艾丽娅也罢,一度都以为这不过是暂时的离别,总有一天,这个巴勒斯坦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家园。但直到生命走到最后的时刻,她们其实也终于明白了,故乡距离得再近,却是仿佛永远也无法回去了。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可逆转的变化。他们的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他们会怎么想,他们的他们又会怎么想,都已经永远地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生活、新的挑战在等待着依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他们的亲人的每一天。

  四十年的变迁,仿佛是一转眼间的事情。但这个过程中,对于《盐之屋》中萨尔玛以及其他无数的巴勒斯坦家庭来说却不是这样,而是意味着更为深刻的酸甜苦辣。萨尔玛这个无数个受到震荡的巴勒斯坦家庭当然无法代表了所有处在动荡中的巴勒斯坦家庭,因为还有更多的家庭远远比他们所遭受到的一切更为悲惨、可怕。只不过,那就是另外一层意思了——他们的遭遇、他们的故事,仍然是特别值得玩味的。

  只是,譬如萨尔玛家庭的第四代,阿卜杜拉、莉娜、马纳尔、扎因,他们能懂得中国的那一句古语——“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吗?!

  《盐之屋》读后感(九):乡愁

  《盐之屋》中时间跨度近五十年,从1963年3月到2014年9月。从雅各布家族中小女儿艾莉娅结婚前夜开始讲述到到几十年后子孙满堂的她在儿孙环绕下庆祝生日结束。书中从这个家族成员的不同视角,在不同的年份讲他们的经历。 故事始于巴勒斯坦的纳布卢斯。萨尔玛的丈夫胡萨姆已经病逝,大女儿薇达远嫁科威特,此时正处于小女儿艾莉娅结婚前夜。因为家境富裕,萨尔玛为艾莉娅准备了隆重的婚礼,并为她用咖啡渣占卜。虽然已经定居在纳布卢斯,萨尔玛和胡萨姆一直思念在第一次战争中离开的家乡雅法。艾莉娅生于战时,在母亲和哥哥的宠爱下,生长成美丽、自信的姑娘。 咖啡渣预言艾莉娅会有婚礼、旅行和争吵,也会有颠沛流离的未来。 开篇的前三章,作者从萨尔玛转到穆斯塔法,再到艾莉娅。细腻的文字事无巨细地描写了这个家庭的一二代日常生活,从他们的想法到行动。有第一次战争带来的思念家园和过去美好时光,也有今日有酒今宵醉。父母为孩子创作了富裕、安逸的生活,孩子们相亲相爱。然而男孩子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那个英俊、温柔的穆斯塔法失去了生命。 艾莉娅应姐姐薇达的邀请去科威特住了一个月。她在那里过得很不习惯,就在她即将回家和丈夫、哥哥团聚时,战争爆发了。哥哥死了,亲眼目睹战争爆发的丈夫像变了一个人,尝试自杀。而她也不得不搬迁到了科威特:那个她不喜欢的酷热干旱的沙漠之地。 从科威特到约旦的阿曼,再辗转到美国纽约、法国巴黎、黎巴嫩的贝鲁特……几十年的时光倏忽过。近三十万文字中,从萨尔玛到艾莉娅的孙辈,这个家族四代人轮番登场,阴晴圆缺。 巴勒斯坦裔美国诗人、小说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哈拉·艾兰在小说《盐之屋》里写了一个家族的故事。一年又一年,这个家族从寥寥几个人,到中间有人去世,再到后来的开枝散叶。看似平静的语气,却写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他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却从经历过战争的人回忆亲人以及失去亲人的伤痛和不得不离开故乡走上颠沛流离的生活,来侧写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尤其是1967年的“六日战争”,这个家族失去了长子,也让一向乐观、我行我素的艾莉娅流离失所。 文字平静,作者却在不动声色中写宗教和信仰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从雅法到纳布卢斯,信仰在下一代的身上不那么狂热,孩子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变得开放和个性张扬,他们注重自我感受。然而即使这样,穆斯塔法和阿提夫因为去耶路撒冷参加抗议集会被抓进监狱。为了家人,他们承诺远离政治。然而,为了社交,两个父爱缺失的男孩又重新走进清真寺参加集会,穆斯塔法被巴克里伊玛目看中,并愿意和他并肩战斗。 战争让亲人丧生,也让他们沦为难民。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个人的经历也反映了和平年代下世界各地移民和难民的共同经历。他们家庭支离破碎,不得不远离故乡,又拼命融入新的地方。战争虽然历时很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天,却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重大、不可逆的破坏和影响。 艾兰在这五十年里,挑出有代表的几年,娓娓道来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他们的经历中写出了他们的变迁和悲欢离合。从他们由一个地方搬往另一个地方的改变和坚守,写他们骨子里对故乡的执着,同时又为了生活做出努力的融入。 余光中在《乡愁》里写:“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和余光中一样,雅各布家族因为战火,一次一次搬迁,他们回望过去的生活,想念旧日时光,而“故乡,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艾兰通过对生活片段的讲述,写了这个家族的喜悦与痛苦,悲伤和难过,渴望和希望。家园被摧毁后他们仍然相亲相爱和不离不弃。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情的维护,都让人动容。生活环境的不一样,让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想法不一样。没有经过巴以战争的最新一代,在美国文化中长大,他们回到纳布卢斯,拿着老照片,却找不到祖父祖母辈的深情,找不到深情的记忆。雅法的沧桑和苍老,却让他们觉得舒适。 五十年的时光,让一切面目全非。然而对亲人的爱,对历史的回顾,却让古老的民族穿越千年,告诉子孙:就算家园被侵占,就算母语被遗忘,然而骨子里仍然信念永存。反抗和适应,都是为了记住。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逐渐清醒的民族主义,又有宗教的推波助澜,中东地区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即使不参与,却仍然不可避免地被挟裹,身不由己。 从被迫离开家园的那一刻起,萨尔玛和艾莉娅一度以为离开只是暂时的,但后来的现实却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故乡,永远回不去了。即使物理上他们能回得去,但那个故乡和记忆中已经完全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和亲人一起,珍惜当下。 那个不谙世事的艾莉娅最终成为了这个家族的核心。五十年的时光,时移世易。《盐之屋》中通过一个巴勒斯坦家庭的变迁写无数巴勒斯坦人在艰难、动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当他们回望,对亲人的想念,浓地化不开的乡愁中往昔历历在目。记忆中的房子闪着白的光,好像盐之屋,潮汐过后,不留一丝痕迹。过去,终究是过去了。

  《盐之屋》读后感(十):可以媲美《追风筝的人》的一本书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 九分给了耶路撒冷, 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 九分给了耶路撒冷, 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人这是一位叫利纳莫的作家,写给耶路撒冷的。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争斗,也是犹太阿拉伯世界的争斗。中东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最后以色列胜巴勒斯坦败的结局收场。 《盐之屋》小说中出现的巴勒斯坦雅各布一个家族四代人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说《盐之屋》可以媲美《追风筝的人》,一点不为过。

  作者,哈拉•艾兰(Hala Alyan),一位屡获殊荣的巴勒斯坦裔美国诗人、小说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如果非巴勒斯坦人,怕是不会写出对巴勒斯坦那么深厚的感情,如果不是美国裔,也拿捏不好家族第四代年轻人莉娜、马纳尔和扎因他们对于巴勒斯坦、对真主阿拉的淡忘,以及这代年轻人对于美国文化的适应。

  故事的开始,是作为妈妈的萨尔玛给艾丽娅进行占卜,萨尔玛的另外一个女儿薇达求了很多次萨尔玛给他们俩占卜,但是都没同意,因为萨尔玛认为给有血缘关系的人占卜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可能因为关心则乱吧,跟医生不给亲人治病一个道理。但是世间没有绝对的事情,也许因为太爱这个古灵精怪又美丽的女儿了,在艾丽娅的婚前,萨尔玛在薇达没有参加的情况下,给艾丽娅占了一次,但是结果太好,她看到了艾丽娅和她的孩子们不安定的生活,也看到了旅行和幸运。占卜毕竟属于玄之又玄的东西,萨尔玛没有把这些预言告诉任何人,而是藏在心底,然后1967年“六日战争”爆发,也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再一次开打,战争的爆发使得整个家庭被迫迁离,萨尔玛的语言,也一一得到验证。

  “六日战争”,萨尔玛家族离开熟悉的纳布卢斯,开始命运的兜兜转转;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艾丽娅和家人再一次失去家园,逃到巴黎、波士顿、贝鲁特。。。每一次家庭的大迁移,不仅仅在距离上远离了祖国,在情感上也是更加疏离。 艾丽娅的哥哥,因为参加政治运动,在战争打响后被抓死在了以色列的监狱,穆斯塔的死亡成了整个家族不可触碰的禁忌,跟穆斯塔法一起被抓的阿提夫,出狱后也险些走不出阴影,在浴室中自杀未遂。艾丽娅和阿提夫婚后育有一儿一女,中国人都说爸爸喜欢女儿,妈妈喜欢儿子,生有一男一女正好,而后来出生的苏雅德,也许是因为打破了这个平衡,也许是因为你性格乖戾,也许是因为性格和长相像死去的穆斯塔法,苏雅德从小就跟艾亚里得关系不好。

网络图片

  之前看林巨老师的书,林老师的女儿问林老师,说,为什么坏孩子啊,林老师脱口而出,说因为大人们不信任小孩子,所以就有了坏孩子。当时想了很久,才想通这个道理。有的时候真是这个道理,像人类拍摄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一直都是地球跟外星人是敌对关系,我们都没见过外星人,怎么就这么确定要打仗呢?如果真有了外星人,看到地球人这样怀疑他们,不信任他们,他们可能也会心生猜忌。人与人之间关系挺简单,但是如果产生了一丝不信任,后面的事情就都会变的微妙和复杂。书中的苏雅德,也许刚出生的时候,并不想做个坏孩子的,可能就是因为妈妈艾丽娅的态度,才会慢慢变的乖张吧。 萨尔玛去世,艾丽娅薇达成了奶奶,新一代年轻人阿卜杜拉、莉娜、马纳尔和扎因长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尤其在背井离乡的美国,新一代人没有经历过巴以战争的残酷,已经渐渐的融入到美国的文化和生活中,祖国巴勒斯坦对这时的他们而言可能只是一个符号吧,假如我们在美国碰到华裔美国人的后代,他们会不会也是同样的感受和看法?! 《盐之屋》,虽然是一本讲解巴勒斯坦几代人的故事,但道理都是相同的,看别人的故事同时,悟我们自己的道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