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细节》读后感锦集
《日本的细节》是一本由蒋丰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的细节》读后感(一):7.22
从来没去日本长住过,没有体验过日本真正的生活,对日本的了解从书中,从影视中,走一路看一路,碰到什么就只了解什么,管中窥豹,但是没有梳理过,深入过。这本书就蛮好,梳理了日本社会的细节,看了之后能知道个所以然。在看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近今年的做法竟是效法日本的做法,比如限购,比如车让人,比如垃圾分类,也震惊日本也经历过毒奶粉事件,原来日本能进化到如此,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希望我门自己的国家—中国越来越好。
《日本的细节》读后感(二):日本的细节
《日本的细节》,蒋丰著,江湖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95段内容,有些是细节,有些则是制度,有些内容则是同一主题,如房屋。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特色,想学别人的优点其实也很难。日本的细致与遵守规则,早为世人了解。但了解归了解,要粗疏的我们学习,并非一时半会儿能做到的。不过追求细致,也难免失之琐碎。这也许就是中国这个大国和日本这个岛国的区别。没有去过日本,自然不好深入评价了。也许懂日语、去过日本的人读过,会有别外的感觉吧。
(公号:行云楼)
《日本的细节》读后感(三):永远比顾客多想一步
出于工作原因,对韩国和日本都蛮感兴趣的,所以逛书店的时候买了这本《日本的细节》。
蛮喜欢这本书的纸质和插画的~读起来非常舒服。
整本书读下来觉得作者确实是非常花工夫地在研究和记录日本的细节,
让我这种从来没有去过日本,也依旧能感觉到这本书凝结了一部分日本文化的精神。
感受日本人的环保、勤恳、贴心、匠人精神都让我钦佩,只要是优秀的品质都值得传播和学习。
最让我兴奋的是日本人关于服务的概念,其实本质上就是思路永远比顾客想多一步甚至好几步,
用更好的服务体验告诉顾客:“你太糙了!”,这样会让顾客觉得是“主动需要”而非“被动购买”。
我觉得只要是和人打交道的行业都可以保持这样的工作习惯~~
这样对顾客来说是舒服的,对自己的口碑和收入也有帮助呀~
这本书也有些缺点,在我看来有的内容分布不清,或者有重复现象。
甚至到了书的后四分之一让我觉得好像是没有功夫认真写,搪塞了事的感觉。
可这本书以旧是我读过的比较好的书之一啦~~
《日本的细节》读后感(四):要学细节,但也不能照搬
人们常说宏伟抱负远大理想,岂能在意枝枝叶叶细碎小节。但其实我个人所理解的小节与细节还是有所差异的。家不齐何以平天下,事实上齐家正是需要无数个细节组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家,而无数个家组合起来就成了国家。所以细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真的特别重要,在这一点上邻国日本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日本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地方。这个民族跟大韩民族不太一样,同样是落后,他们更擅长认清自己,从头学起,无论是遣唐使,还是遣宋使,在我国古代昌盛繁荣之时,他们竭尽所能的学习我们的思想文化,政治体系,然后融合自己的特色或者直接照搬到自己国家,因为秉承“先进的就是好的”理念,在资源匮乏人口稀缺的古代一个小岛上能坚持上百几千年也是很值得肯定了。到了现代,明治维新更是直接跟我们拉开了距离,以至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国家之一。什么样的人,构成了什么样的家,然后再构成什么样的国家。
但是书中所体现的一些日本社会的细节,因中日两国国情不同,我们并不能一味的照搬学习。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都经历了中国化呢,虽然两国都属东亚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为人处世其实都差异蛮大的,如果生硬照搬只会徒增笑料。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文化差异巨大,如果像日本那个小岛国一样限制这限制那,可能也就没有什么五十六个民族这么一说了。而且,日本因为过于注重细节,加上社会的条条框框,规矩众多也会扼杀人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日本社会的细节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尤其像垃圾分类,教育行业,匠人精神(这个是我们现在及其稀缺的,快节奏的时代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匠人了),公共服务....等等,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细节学习并应用到社会中,那我们一定会愈发的强大,生活会更加的幸福。
《日本的细节》读后感(五):从细节入手
我一直对日本文化很感兴趣,所以喜欢看一些日本人写的小说,还有能够代表日本风俗文化的电影。总所周知,日本人对于生活是很讲究的,从他们国家的环境就能看出来,小小一个岛国,科技发达,环境优美,除了自己不生产资源之外,简直是世外桃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暂时不能去日本旅游,这本书小小的满足了我的愿望。当地的文化,只有身处当地才能感受出来,这本书正是在当地亲身游历几十年编成的。在日本,我最向往的还是北海道,这里可以算作是最惬意的地方了。
对于一个陌生国家的了解,除非是真正抛开原来的生活就扎根过去,并且要住上个几年才能够了解当下的一些形势,可是对于外界有无限遐想的我们,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这么多国家去旅行,那么就只能够通过别人的经验去了解。了解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主要的是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把好的学过来,这本书刚好是把细节方面都介绍的十分详细。这不是一本游记,也不是旅游攻略,而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干货。
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面对问题应该有的态度,尽管他们也有落后于我们的地方,有很多道理都是我们过去经历中早已总结出来的经验,只不过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了我在看似平凡的几年中所得到的成长。每天都做着相同的工作,上班的路线也是两点一线,但凡是有点抱负的年轻人都会厌烦,可那些成功的人却在成功的事情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们就是这样重复过来的。所以说我们看事物的眼光还是太狭小,当我们无法接受看似平凡的事物表面时,就不可能看到它更深入的新奇,一个虚心的态度才是懂得生活的人应有的。
我很喜欢作者通过衣食住行教育等这几个方面入手,只有最常见的才能够代表真正当下的潮流,却不说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首先不同年代的同一个城市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对于日本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如今从街道的样貌上就可以看出变化之大,全球上无数国家都在飞速进步着,一旦跟过去对比都将是强烈的改变,了解一个国家从细节开始。
《日本的细节》读后感(六):帮你更好了解日本生活文化(彩色插图)
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传媒人、作家、时事评论家。1988年赴日留学,旅居日本30年,现任《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精通日本文化,被称为“评介日本第一人”。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时政节目的人气嘉宾。
大家都知道,日本制造向来追求精细,德国制造追求严谨。日本对文化的传承更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例如花道、茶道、书道,从中国传入的文化被吸收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并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为了加深对日本的认识,我决定从小细节去观察日本人的心理、生活态度及审美意识。这本书刚好符合了我的需求,作者从六大方面阐述,分别是都市生活、工业制造、公共服务、居住、教育、新农村。不吹不黑,看完之后,不禁感叹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当这种“细文化“不再是一种是理念,而是真切地出现在生活中时,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震惊“。包括中国现在开始推行的垃圾分类,在日本早就存在了。接下来,我分享几个让我感触比较深的细节,1、日本的公车座位上会有下车按钮,这样乘客就不必在公交车行驶中一步一趄地走向车铃。同时车上所有铃都会亮起,直到下一站再熄灭,有听力障碍的人可以通过视觉来判断是否有人按了车铃,有视觉障碍的人则可以通过听觉来判断。2、“孕妇专用出租车”365天24小时待命,提前为孕妇建立档案,根据预产期,安排特定的出租车司机这段时间只在附近运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缓解救护车供不应求现状。3、日本政府对残疾人工作出行和儿童成长,老年人痴呆、孤独的问题的重视,各种政策的关照真是体贴入微。4、“谈到禅宗没血,日本在空间、产品设计、生活理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侘寂”,即去掉一切浮华,保留最本质、最简单的东西。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侘寂恰恰是来自中国宋代。
总结,日本的细节,归根到底,是源于人性化设计及换位思考的结果。很多细节,离不开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当今的社会,若能沉下心来,不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现一些改善生活的细节。然后,最难的一步,就是行动。日本能有这么多让人惊叹的细节,也不得不赞其背后推动和实施的人。
《日本的细节》读后感(七):同宗之文化,何以今日之不同
当看到“日本的细节”这样的字眼之时,我第一时间除了想到日本的匠心精神之外,还想到了《阴翳礼赞》这本书,作者是日本的谷崎润一郎,这本薄薄的一本小书是作者的随笔集,描述的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静物,例如一个房檐、一间厕所、几个家具,但是这些普普通通静立在生活视野之外的器物在作者眼里都是如此的独特,仿佛每一件器物都有其自身的使命以及鲜明的特征。这其实代表了一种不同于现代社会肤浅认识下的人与自然之关系,日本文学中极致的细节,传达的是一种对于事物本源的敬重。
我觉得以《阴翳礼赞》为代表的日本文学是“日本的细节”最佳的代表,这种代表的背后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所希望通过“日本的细节”背后所传达的是什么?
我觉得通常人们将日本文化与匠心精神去等同,表象上没错,日本文化传达出来的就是三个“致”——细致、精致和极致,虽属同类,但层层递进,最后的极致就是对于匠心精神的一种表现。
但终究匠心精神是日本文化在实践层面的表现,而铸就匠心精神的文化根源在何?
我想一方面是岛国资源匮乏所铸造的物尽其用理念,另一方面是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度下尊崇的武士道精神与现代文明结合的产物。
之所以去从这两个层面来思考,无非是想与中国文化去做对比,毕竟中日文化是同宗同源的。第一个层面我们很容易理解。那么来到第二个层面,我总有一种感觉,日本现代的社交文化特别想礼乐崩塌之前的中国封建王朝,极度重视利益,有明显的门阀制度……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一点迂腐,但是保证了整个社会运行的道德底线。
而礼乐崩塌之前周朝八百年延续下来又何尝不是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前身呢。对于宗法制度始终采取一种尊重、改良、共生而非革命的精神,我觉得是塑造如今日本文化的根源,也是与中国历经革命的历史之最大的不同所在。我们延伸一点去思考武士道精神,不也是对于一个共同认同的宗主而可奉献一切的精神吗,本质上表达的也是对于宗法制度的认同。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对于日本人的谦虚、对于细节的考究、对于秩序的敬畏等等,我们都不会感觉到诧异了,因为我们的历史也曾有这样的文明制度,只不过中日的历史在后来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日本的细节》读后感(八):细节的比较
上大学时,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非要去厕所转一转。一时还想不明白,厕所有什么看头?我们老师当时笑着对我说:“你不懂了吧,看一个人是否认真负责,给看小处,看一个单位是否有担当,给看细节。“当时这句话我记住了,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之后大小检查,总是安排我们宿舍搞系里厕所卫生,一次又一次……
当你想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开始关注他们的生活、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时,那是找对路了。比起讲什么大道理,了解他们怎么吃饭、怎么睡觉、甚至怎么上厕所,这些问题才是最终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的基本。
《日本的细节》这本书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角度,从小处带我们去了解日本。本书作者蒋丰在日本有着三十年的工作经历,而且记者的工作性质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日本人生活中的细节,他用三十年的经历向我们讲述日本人民是如何生活、工作的。光是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感觉很有看头,于是果断拿下。好书不敢独享,和大家一起看看小日本有什么好玩的东东。
(1) 日本的垃圾分类细到要把报纸和杂志分开。
(2) 有“孕妇专用出租车“服务,24小时待命。
(3) 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得到尊重,钞票上人头都是科学家而不是政治家。
(4) 老年化严重、鼓励65岁以上的老人工作。
(5) 三四线城市很多房子已经空了,没人住。政府收回后满足一定条件下白送人。
(6) 水笼头打开就可以喝。
以上这几点是我感触最深的,看《日本的细节》不自觉中就会和中国社会比较。当看到他们有孕妇专用出租车时真是很想骂人,想想我们的孕妇快生时去打车司机说不定不让你上,怕出事、嫌脏,惭愧呀。
当然我也看到了日本社会发展的不足,比如出生率越来越低,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小城市人越来越少。老年化严重,高龄还要工作。这样的未来很可能就是中国几十年的的未来。
两个社会的比较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精彩细节还请您看书。有人说多走走,多看看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我看未必。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只不过给了我们吹牛逼的本钱,对一个社会深度理解还是要多看书,多看好书,比如这本《日本的细节》。我们没有条件像作者蒋丰一样在日本生活三十年,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看到不一样的日本,看到城市里的细节。
《日本的细节》读后感(九):最能体现不平凡的是:细节
我们都知道,要想知道一个人的品味,要看其细节的搭配,而不是单单看其表面的妆容。
还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细节决定成败”。
这些说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细节往往容易被忽视,很多人都只把目光关注在大目标上,却不曾想,每个细小的环节,都是构筑起宏大架构的基础。当这些看起来细小的环节,从方方面面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时,给我们的唯一印象就是:震惊!
一直以来,日本地域上的偏窄和资源上的贫乏,使得我们对日本一直存在着“大国人”心理。而日本也没有否认这种差异,从唐宋起,就不断的派遣使臣到我们国家来学习,因为景仰,也因为自卑,日本民族在发展的路径上做出了重要的选择,就是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细节上取胜。日本人以精细、精致、精到的精神吸收着中华的强势文化,在细节上细细打磨,最后使之成为独具民族内涵的精神和文化。在我们看来都是风花雪月、烂漫生活的“琴棋书画诗酒茶”经过日本人的“精雕细琢”变成了具有“和”文化特色的“花道”、“茶道”、“香道”、“棋道”......时至今日,日本更是将这种“细文化”融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本由蒋峰著的《日本的细节》将带我们从日常的细节末枝中,看到不一样的日本。作为旅居日本30年的著名传媒人、作家、时事评论家,蒋峰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精通中日文化,现任《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
蒋峰书中所写的“日本的细节”完全是日本当下的、现实的、生活中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正不断提升着日本民众的生活品质,持续完善着日本的社会制度。书中通过100个例子来讲述,日本是如何凭借一个又一个细节,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而这些改变,都离不开一个宗旨,那就是“以人为本”。日本人对于细节的专注,使他们能更容易的注意到每个问题背后真实的原因,然后再按照“以人为本”的宗旨将其完善。也许在我们很多人的眼里,日本人在这些细节里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在是浪费精力和财力,但最后得出的结果,却使的我们大为震惊。
看完这本《日本的细节》让我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怪不得人们都说,将一件小事做好,做精,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书中还说到,日本人因为忧患意识的存在,所以一直都将问题想在前面,并找出相对的方法。而日本人民所遇到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国家遇到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口老龄化、泡沫经济的复苏等等,日本对于这些问题所做出的对策,是否能被我们所借鉴和学习呢?
《日本的细节》读后感(十):[春节读书】“弹丸之地”的细节之美
去过日本的人一定会对日本的干净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人将这些属于日本的标签归结于日本人近乎“变态”的性格上,日本的高自杀率成为一些人对日本完美服务抨击的佐证。“日本”这个让我们有着复杂情感的邻国,有着很多让我们不了解的地方,我们对日本的复杂情感让很多人对日本的一切都有所抵触。而我却对日本有着属于自己的好奇……
对于一个不看动漫、不看日剧的人来说,我对日本第一次主动了解是大概十年前看的一本名为《菊与刀》的书,《菊与刀》被公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而对我而言却是一个晦涩难懂的书,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菊与刀》这本经典读物。在多年后,我的一次日本之行让我对日本又有了新的好奇,所以在貌似过去很久的春节期间,我读了一本名为《日本的细节》的书籍,《日本的细节》让我对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了解了更多我不知道的日本,对日本的五年多次签证有了心动的感觉。
日本的黑社会文化在全球都独树一帜,而通过《日本的细节》这本书我们却能知道日本的东京和大阪这两座城市在全球城市安全排名中分列第一和第三;日本的药妆产品非常出名,这不仅得益于日本女性无论多大年龄都要化妆才能出门的文化也得益于日本人细致的服务意识;日本出乎意料的是一个自行车大国,却鲜少发生自行车偷盗事件和相关的交通事故,这与国民素质不无关系,但关键的原因是日本严格的交通规定和对自行车使用者细致的要求。而在《日本的细节》这本书中,我们能了解到更多存在于日本存在却令人难以想象的细节要求……
日本曾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而我们的一些文化却成长在日本,比如《日本的细节》中就提到了起源于中国,却成长在日本的香道:大约在六世纪,香与佛教一同从中国传入日本,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推移,香道已经是日本的一种传统艺术了。且香道与花道、茶道并称为日本的“雅道”,香文化在日本也已经盛行了上千年。《日本的细节》中提到,把外国的东西拿过来,经过改良加工,变成全球闻名的日本制造,是日本的一大特色,中国的拉面和香道、印度的咖喱皆是如此,这也是日本令人叹服的地方。
有人喜欢日本,是因为日本的动漫文化;也有人喜欢日本,是因为日本的干净舒服;有的人对日本并没有什么好恶,只是喜欢去日本购物。日本常被国人成为“弹丸之地”,因为两国的历史问题,很多国人对赴日游玩的国人也颇有微词。而我却觉得因为怨恨不去了解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只有足够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历史,也能用更加客观的心态去看待日本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