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读后感1000字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是一本由赵丽明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读后感(一):让传奇继续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而这其中就有“江永女书”。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女书是一种女性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性专用的奇特文字。女书文字有专家论述,是汉字的一种变异形态。这些字笔画纤细均匀, 字体瘦长,略感有些倾斜,如枝丫,如蚂蚁。对很多人而言,女书犹如一片神秘的圣地。 清华教授赵丽明——文革后第一批博士生,经历许多困难,调查研究三十年,撰写出《传奇女书》一书,将神秘的女书展示与世人面前。使我们能更全面的走进和了解女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奇。 全书九个章节,讲述着女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过去,女书有着它的历史意义和使命。在当时的封建礼教统治的旧社会,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力,她们活动的范围被限定在家的方寸之间,她们没有地位,她们的情感命运被压抑着。女书的出现,使得这些同命运的女性有了呐喊的方式和宣泄的地方。 女书可以书写在折扇,纸片上,还可以将其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衣服,手帕,或者编织的花带上。女书可以书写出来,也可以吟唱出来。如此,女书可以出现在很多的场合,姐妹相聚于一起作女红,剪纸绣花,纺纱织布时,互通心迹,诉说衷肠时,伙伴出嫁时…… 女书的内容多是倾诉自己内心的苦,发泄释放内心的压力,也有美好的祝福,以及倾诉心中的美好。 女书作为女性独有的文字,承载着女性特有的情感。它似乎是一片净地。避开污浊的社会气息,女性在这里得以疗伤,得到慰籍。 女书是我国旧时女子的智慧结晶,它是来自于民间的文字,是一种方言文字。 今天,女书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我们知道,我们在好奇它的诞生,它的过往。那些热爱着它的人则希望能够将它世世代代传递下去。也有更多的人逐渐参与到女书的抢救中来,才让女书得以重生。2015年,国际ISO组织确认了女书共有397个字符,首次实现了女书的规范化。中华女子的一个传奇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与赞叹。 而未来,女书的传承更加任重道远。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读后感(二):君子女——汉瑶文化与女性荣光
这本书应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属于破冰之旅,传奇女书对于很多初识者都是神秘且惊叹的存在,尤其是在旧社会女性地位与文化程度的有限性,能滋生出系统的诗化书写文字可谓奇迹,也不枉书写者以“君子女”自称。书中影印着许多手本女书,那些竖行排列的形似“多”字的斜体蚂蚁文,记录了一篇篇往事传奇,见证着女性荣光。
如果抛开书中的一切单看那些照片,我倒是感受到些字符笔锋中原始之力,的确在了解女书之前就因它的硬笔风格与质感会误以为这些文字是甲骨文,但它确实与甲骨文无关,而是汉字楷书的变体。仔细看来这些文字还真是符合女性的特质,窈窕修长,婀娜多姿。
在湖南、广西、广东的交界之地,汉族与瑶族(还有些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之下,产生了奇特文字文化现象,这些根深蒂固着封建儒家思想之地以女性文本记录着生活传递着文化。
在网上看了这样的传说,20世纪50年代,一个江永妇人去北京探亲,她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写汉字,她就用女书写下地址去街上找人问路,当然不会有人认识她写的是什么。在那个特殊敏感的年头,她的女书被怀疑为特务的符号或是保密密码,她就被带到公安局接受调查。公安局也无法得知这些文字背后的端倪,于是就找语言学家帮忙,经过语言学家的考证与研究发现,女书得以慢慢浮出水面,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当然这样的故事并不考证,不过却又在神秘的女书文化中增添了传奇色彩。
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一些方言,心口相传的话往往在文字中有些却找不到相应的对照。比起语言的变异,文字的演变要复杂得多,也来得更坚韧与传奇。传承至今那些信件、歌谣、规劝歌、诗文与传说都在形色灵韵的字迹中得以保留。在上江圩一带传统民间习俗中, 沿袭着“人死书焚”的惯例,女书老人一般会将自己一生的书写都交给子女烧掉,以求在阴间读用。想来传世的手稿更加珍贵无比。
2006年女书被列入国家首批非遗名录,女书得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与热爱。然而时代的推进是迅猛的,在无数的历史更迭与颠覆之下,存留下来得以传世的女书已与实用生活告别,但它独有的气质和韵味以及学术价值让它再次发光发热,带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让湘南,让江永在苦难中得以诗情画意。
愿传奇女书有更多人喜爱与传承,让传奇不灭。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读后感(三):中华女子多奇志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岭南地区的“深山里的野玫瑰——女性文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了解和关注女书,不禁为它所吸引所震撼,感叹中华女子的聪明才智和智慧。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内容包括女书概况、女书选读、女书的书写方式等,共分为9个章节,分别讲述了何为女书、女书溯源、女书的使用和传承,地方风俗、女书与汉字、女书的科学保护传承等。精选女书作品原件扫描、逐字逐句对照翻译,包括婚嫁三朝书、结交姊妹信、自传诉苦歌、歌谣谜语等等,还收录了季羡林、周有光、李学勤等专家力荐女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信。引领读者走进江永,走进传奇的女书文化。 女书主要流传在湘、桂、粤边界的湖南省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女书完全由女性创作并使用,代表着别样的文化生态,它是江永女人日常书写的文字,咏唱的歌谣。母女之情、姐妹之谊在此间蔓延,如玫瑰一般悄然绽放。周有光先生称女书为“深山里的野玫瑰”。千百年来,女书只在江永县东北部潇水流域,以及与之交界的道县部分村庄的农家妇女中使用,长辈教晚辈,或女红姊妹互相学习,代代相传。女书习俗已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书具有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价值,女书建构的精神家园具有人类普遍意义。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的作者赵丽明博士,清华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中国语言学史、汉语史、文字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包括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妇女学等。主持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的抢救、整理与研究”、“清华大学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化研究中心”。兼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女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已出版著作20余部(包括合作),主要有:《中国女书合集》(5卷本)、《女书用字比较》、《女书与女书文化》等。 本书装潢精美,从实用性和美观性的角度,用女书的外表柔美的书法抒发女性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创造力,让读者欣赏中国深山里的秀美文化,并从内心体会到女书阳光灿烂、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体认到女书在人类学、社会学、文学和语言文字学等多方面价值。通过阅读本书,可让更多现代女性了解女书、亲近女书并通过学习女书不断体会女书所传达的精神价值,相信定会给中国现代女性带来民族的自信、性别的自信和文化的自信。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读后感(四):独属于女性的文字
第一次知道女书,是在某档综艺节目上。匆匆一瞥之下,便留下极深的印象。因为时间仓促,当时并未能对这一神奇的文化现象多做了解。直到前几天,无意之中发现了由赵丽明教授编纂的《传奇女书》才解了自己这几年的好奇与疑惑。 女书,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不要说去读去写,仅仅是听过它们名字的人都极为的稀少。它就像是沧海遗珠一样,就在那里静静的看着这世间的沧桑变化,记录着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女书的出现,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一件极为特殊的事情,它的书写、阅读与意义都与我们已知的所有文字都不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它竟然是显得那么的遗世独立,有些孤单,有些孤傲。 在赵丽明教授的《传奇女书》里面,我们得以第一次完整的见到女书的真面目,包括它的出现、它的文化意义,它的书写等等。由于女书本身的复杂性,想仅仅通过一本书便要完全的认识她了解她显然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因此,相对于可以阅读或者书写女书,我可能更加的对她背后的文化符号与意义更加的感兴趣。在阅读《传奇女书》的时候,自然也就放了更大的精力在这上面了。 女书的形成自有其特殊性与巧合性。从她的诞生到今天具体有多少年的历史,已经无法确切的知道,但是她的流通区域却从来只在湖南省江永县一代,大约也只有方圆百里大小。所使用者也大抵是当地的基层妇女。但是就是在这样小的地方,她却能够历经千百年的时光流逝而流传至今,实在是不能说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因为地理天然上的与世隔绝,也让女书的形成与发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于也因此而生出了许多传说,但是在赵丽明教授等女书研究者看来,那些看似神秘的传说也大多是附庸风雅或者空穴来风的臆想罢了。女书虽然是女性的专用文字,但是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是自由自在阳光的,女书文字的使用者也只是最最普通朴素的劳动妇女而已,她们用这种独属于自己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生活,来表现自己的幸福、快乐与对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展现。同时,女书的形成也在相当的程度上担任了教化女性民众的作用,因为女书的存在,她们得以凝聚在一起,一起读纸读扇,自演自娱,自我欣赏,自我享受,乐在其中。而这种凝聚力无疑在无形中增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因此,女书的形成与出现自有其特殊的社会学意义。 虽然由于女书的小众,久不为大众所知所识,也因为其写法与读法与我们一贯的认知大相径庭,但是对于一种古老的文化而言,这在中国的文字发展史上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一页。在赵丽明教授等人的推动下,女书已经开始渐渐地走出大山,走向国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女书,也开始对女书投入更多的研究经历。或者,在未来的某一天,不但在湖南也在更多的地方,女书也会绽放出更加迷人的生命力吧!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读后感(五):中国文字瑰宝女书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传奇女书》,这本书的封面就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黑红相间的色彩显露出一种不一样的氛围。上面有很多的文字种类,有我们熟悉的汉语女字,还有英文女字,其他的语言也有很多种,虽然都不认识,可是凭着感觉也能猜到也是女字,当然最为抢眼的还是右边的色彩斑斓的一种说画不像画,说字不像字的东西,这个应该就是本书所要讲述的重点,女书吧,应该也是女书中的女字。
本书的作者是赵丽明博士,作者是清华大学教授,一直以来研究《说文解字》,并且获得较好的效果。作者在教学研究领域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曾获教育部等部门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奖等。作者研究女书有着多年的经验,本书就是作者多年以来研究成果的结晶,让我们看到了女书,对于女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中通过九个章节来讲述女书,作者开门见山,开始讲述什么是女书,其实在生活中女书运用的真的是不多,以至于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甚至是没有听过女书。只是在一些节目中偶尔听到一些人在讲述女书,也是觉得很好奇,怎么还会有专门为女子提供的书写的文字,真的让人觉得新奇。女书起源于汉朝,大家都比较熟悉汉朝这个朝代,我们现在身边的很多事物都和汉朝有着不解之缘。最为明显的就是汉字,还有我们自称汉人,汉族,都是跟汉朝有关,类似的还有很多。而女书也是原自汉朝,也是专门为女性书写所用,现在在湖南江永有着我国唯一的女书,女书源远流长,有人认为日本的片假名就有中国女书的影子,由此可见女书的意义非同一般。
女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流传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说法,关于女书的来历也是有着很多的说法,虽然说法不一,可是也都能看出女书有着传奇的经历,也为女书带来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女书的存在也是有着一定的原因的,在当时的年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深蒂固,所有的文字只有男人才可以学习,对于女性来说,这是一种束缚,一种桎梏。因此才开始有人创作一种专门为女性书写所用的字体。这种字体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加以改变,才创造出这种美丽的文字。
女书的经历也是很坎坷,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文字也是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到了现代,女人也可以和男人一样在学校学习,所以到现在这种优美的文字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书写了,这种文化也是需要人们继承和发扬,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学习继承这种文字。
《传奇女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这本书的介绍,让我们对于我国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于女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被称为深山里的野玫瑰的文字确实很不错,很喜欢这本书,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读后感(六):以文化人,以人习文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的封面设计可圈可点,作为一本专业书,往往是阳春白雪的所在,由于受众的狭小,加上专业的故作高深,往往书的封面总是灰暗的基调,但是对于清华大学出版社付梓的《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却出于读者的意料。 女书,顾名思义,是女人书写的字,从母亲到姐妹,一脉相承,其义深远。然而,毕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中,女书是无法得到士大夫的重视,只能在小范围内流行,正如周有光的比喻“深山里的野玫瑰”。 文字对于日常的人际交流是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是因为文字,我们消解了隔阂,增进了互信,从而让文化的传统一代代地得到了传承与延续。然而,赵丽明所著的《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没有鼓吹女书所具有的开天辟地的意义,而是将之放在文化史的宏观视野中以显微的目光去审视它。如果没有女书,交流可能以别的形式去实现,但有了女书,则让这种交流更直接更有效。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特为女人而存在的文字,江永女书起源于汉代,却影响了后世汉字的结构,为今人研究古文字提供了另一种途径。正如现代研究所发现的,日本片假名中就有中国女书的影子。女书不仅符号形体奇特,记录的语言奇特,标记语言的手段独特,而且为社会功能的发挥以及历史的代际传承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功能。 女书为什么产生,目前看来没有标准答案,更多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试想我们不可能穿越到女书产生的时代,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杆,我们会发现先人的聪慧与勇敢,她们善于从壮、瑶等民族织绵的编织符号中找寻灵感,进而成为以文化人的主要手段。毕竟,旧时代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禁锢,使女子不得不抱团取暖,对抗男权的压迫与蒙骗。 存在于布面手写本、扇面、布帕、纸片上的女书,整体轮廓呈现长菱形,喻之为“长脚蚊”,虽然集字至今也只有2000个,但是常用字却不足600个,这就是与源远流长的汉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是因为永江地域封闭,交流的需求并不旺盛有关,而汉字成为东西南北中共同奉行的语言符号,如果仅凭600多个汉字,那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展现其社会功用的。 女书所记载的文字,经研究发现,既不是当地流行的汉语西南官话,也不是瑶语,而是汀语永全片,不注重表意,只体现表音,基本上一个字对应了一个音节,是用来“说”的,而不是用来“看”的。女书的笔画可以简化为点、直线、弧线三类,近代学者多用改造,但是改造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研究,而是在某种意义向语言爱好者进行推广,一种文字只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理解,才能历经时代发挥其无穷的魅力。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读后感(七):女书之浅谈及深思
文字大抵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文以载道,书写历史即可让我们明史。古人有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由此可见,文字重要性。纵观历史,我们看见书中所记载的大多是男子,女子的书也是极少的。而《传奇女书》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它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是独特的,是让人深思的。 季羡林老先生对这本书曾谦虚地惊叹道:“我虽然也算是一个研究语言文字的人,而且从事此项工作的时间已经超过半个世纪,然而我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女书。去年(1990年)赵丽明女士告诉我关于女书的一些情况。我真是大吃一惊,感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宇宙之大,真是无奇不有,而我自己孤陋寡闻的水平也颇可观了。” 我们也可知这本书的确是“奇” 是该让后人知道的。 每一本书背后的撰写都有很多故事,也包含着众多学者的心血,我们如今可见的书籍,可见的文字,背后之人的艰辛又有多少人知?言归正传,女书的传承和撰写是不易的,我们如今知道并且在2006年女书被列入国家首批非遗名录,更应该去保护它并且传承。 世界文化多样化,女书也是其中的一样。对于女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是不知道的。通读完本书,让我对女书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且对它热爱和赞美。书分为九簪,写什么是女书,溯源,君子女,歌堂等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女书?简言之,女书是一种女性文字,是目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女性专用的奇特文字。女书用纪事、自诉。我想着,为什么会有女书?女书背后是有什么需求吗?是的,有。女书是女性的自述,女书是自由、自在、阳光的,她们的 “读纸唱扇” 等女书活动也是公开的。她们中有 “女君子” 何其可悲又何其可幸。悲的是,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后,一直到旧社会的妇女在神权、君权、族权、夫权的四重压迫下,在旧社会更是如此,过着奴隶般的生活。 在那种背景下,女子哪里谈得上什么学习呢?甚至有的人连名字都没有。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流传下来让无数人洒泪。可又有多少人看到她为什么叫孟姜女?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哎,女子啊!女子啊!古代女子美则美,贤则贤,但背后深层次的那些属于她们的权力呢?多少人视而不见? 我常常庆幸自己生在现代,自由平等的社会,但扪心自问女性地位还是不比男性,但可观的是这个社会也在慢慢变得更好。女书,书的是她们的渴望,书的是她们的生活,书的是她们对事情的价值观。女书啊!让我看到了妇女的另一面,可爱的,有趣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对知识的渴望的,对传统文化的培育和传承的,对世间百态的看法。 女书流传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东北部与道县、江华接壤的潇水流域,也正是有这样的环境,南岭绿洲多元文化培育了女书,是江永潇水两岸的明清聚落滋润着女书,是上江墟农家“君子女”用心灵守望着女书。女书也正是因为这些才得以传承且源远流长。 最让我深思的是,女书有“君子女” 。他们认为,女人会书很高雅,也很有文化,所以自称 “君子女” ,展现她们的自尊、自强。我想,自古以来,那些有抱负的,想法与时代 “格格不入” 的那些女子,是不是曾想过,她们在困扰为什么女子就不能读书,为什么说女子不如男子,要依附男子。 女书传承主要四种方式:家传,私塾,祭祀,歌堂。女书与汉字教会我们如何书写阅读,基本字与字源考,女书音序。女书也可结同老,对结婚女子美好的祝愿。有歌谣、谜语、规劝歌、诗文……女书还有很多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要重视它并努力传承。 女书,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传承的同时,女书的背后意义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读后感(八):一空一雁一女书
偶然看过一期《这就是原创》,在那一期中邓见超唱了一曲《女书》,起先被歌曲的曲风吸引,细品之下惊觉歌词的美好——愿日不落土,愿月暖风湖。
近日,阅读了赵丽明博士的《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整本书,赵博士分九个章节将女书文化讲述给我们,从女书溯源、到女书与汉字、再到女书的濒危,及至女书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等多个方面将女书全面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感叹女性聪敏智慧的同时,又深以身为一名女子而自傲着。
首先要说,2006年5月20日,女书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女书的保护与发展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女书流传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潇水流域,为农家女专用文字。自古代以来,女人不能上学读书,不能进祠堂,不能吃清明酒。社会礼教对女性有着诸多限制,女书由此应运而生。妇女们纺纱织布、剪纸绣花之时一边女红一边唱女歌。
女书初为女性情绪发泄,作品主要是自传、诉苦歌。烦心事通过女歌来唱诉,在姐妹在宣泄之后也就释然了。
女书在不断地发展流传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字体系,女书是表音文字,仅仅记录当地的方言土话。当地方言复杂,相邻两个县、两个村,甚至一个村两头、一水两岸土话都不同。有的根本无法通话。所以,女书的流传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女书受到的另一个局限是“三寸金莲”。
赵博士在书中写道:女书中几乎没有一首情歌,她们见到的最后一代的女书老人都是“三寸金莲。”
女书主人自称“君子女”。女书通过四种方式传承:家传式、私塾式、祭祀式以及歌堂式。有研究表明,江永女书诞生于汉朝,作为一个小众的地区文化,能够一直传承下来,可见在当地女性生活中的重要。女书的重要位置还体现在三朝女书——三朝书是女书“经典”,是结婚第三天作为娘家礼盒中女性亲友姊妹专赠的礼品,是新娘有教养的标志。
书中提到,男人写男字在桌子上写,女人写女书是在膝盖上写,可以一边做饭,一边写。这这细节,足见女子在日常劳作中是不停女书书写的,而另一方面,在膝盖上书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古以来,女子地位的低微。
1995年9月18日《扬子晚报》刊登了民间收藏家冯京三的一篇文章《太平天国女书文字钱》,赵博士特意前往亲自见证了这枚“太平天国女书文字钱”。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原来太平军曾经过女书流传地区,并在当地扩军二万人。懂女书者很可能就在这次扩军中加入太平军。可见,在军事上、政治上,太平天国的妇女是有相当地位的。
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长久以来封闭着女性,能够突破这禁锢,形成女性独有的文化,从纸书、扇书、帕书及至写到太平天国的铜币之上,是女性的智慧与勇气最好的证明。
感谢赵丽明博士的深入研究与传述,让我们得以阅读这一本《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让更多的人了解女书,认识女书,传承女书。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读后感(九):古老的传统文化,女性的生存方式
好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是李冰冰和全智贤主演的《雪花秘扇》,讲述的就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闺蜜,在嫁人之后不同的人生际遇。同时,在这部电影里讲述了古老的女性交流方式——女书。她们在这些独有的女性文字里,看透红尘世俗的喜怒哀乐。也在这些文字中,跟随着时间生儿育女,从青春少艾熬成满目沧桑。
《雪花秘扇》海报女书,真是当得起传奇二字。
女书是岭南地区女性独有的文字,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的生产、生活非常具有民族特点和文化考察的价值。女书,其实从女性在日常劳作中产生的。以前的女性没有和男性一样出门工作的条件,所以她们经常会聚集在一起,以女书的方式一边劳作歌咏一边记录生活。
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七言诗体唱本,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内容大多是描写当地妇女的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也有的编译成汉字唱本。女书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因而从这些女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当时的当地妇女的整体形象。
本书封面本书里的女书本书里的女书女书具有文字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因而被国内外学者叹为“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汉语文字历史上的奇迹”。
现在还能在一些节目或者介绍中,看到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书写女书。女书的文字也非常具有时代特性,并且女书看起来并不容易读,因为它的文字非常具有特点。其实,女书的文字结构脱胎于方块汉字,是方块汉字的变异。经过研究,女书基本单字共有1000个左右。女书字的外观形体呈长菱形的“多”字式体势,右上高左下低。斜体修长,秀丽清癯。乍看上去似甲骨文,又有许多眼熟的汉字痕迹。
撰写女书在阅读《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这本书时,因为女书的历史价值和其独特性,让我产生了重拾书法的想法,总感觉女书让我更加喜欢小篆体的字,而且如果今后能拿女书和闺蜜交流,这是一件多么酷的事儿啊!
再回到文章开头那部名为《雪花秘扇》的电影,李冰冰饰演的百合和全智贤饰演的雪花,在舒畅和压抑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姻生活里,因为女书的浸润,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儿,携手走过了岁月的沧桑。她们在时代所需的生活里,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或欢畅、或压抑、或喜或悲。她们在这生活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只有在女书的交流中,她们才成为彼此的好闺蜜,才成为这世间独一无二的自己。
《雪花秘扇》中李冰冰饰演的百合手捧女书可以说,女书不仅记载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还记载了当时女性独有的生存方式。传奇,不过是女书最低调的底色。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读后感(十):可惜是女子,可叹是女子
01.
从某种角度来说,现代社会还是男性主导的社会。
这并不是抬杠,也不是“讨伐”,而是叙述一个事实,不管各位女同胞们是否愿意相信。自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以来,这种倾向已经很明显了。到了现代,虽然女性为了自身权益不断斗争,但是撼动这种主流倾向还是比较困难的。不信大家可以看看各国的政府元首和公司CEO名单,大概就能明白了。
那女性的出路在哪里呢?
在《雪花秘扇》中,有一个情节很吸引我:很久以前在湖南省的一个偏远地区——江永(古称永明),年轻同龄的女孩们会结为“老同”,她们要在神佛面前盟誓,要有见证,生生死死不离不弃。这是女人间最亲密的关系,甚至超越夫妻、姐妹。她们在扇面上书写一种当地女性间流传的神秘文字——女书,来彼此沟通。影片中的百合和雪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为“老同”的,女书作为她们沟通感情的承载,记录了她们的悲欢离合,也走出了女性的一条路。
02.
世界上有以性别定义的文字吗?
有的。
在古代日本,汉文是男性专用的,女性使用的是平假名系统的和文,《源氏物语》就是用“女性文字”写的。在古代韩国,世宗大王创造的拼音字符最初的使用者多为女性,男性则使用汉字。
在古代中国,湖南江永的女子也发明了一种女性的文字——女书。而男性对这种文字,既不屑也不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女书变得更加神秘——“每岁五月,各乡妇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声高歌。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文字者,余未之见”
什么是女书呢?
简而言之,就是由女性书写在扇面、布面、手帕、腰带、纸片上的文字,叫“女书”可能不确切,应该称为“女字”更准确些。这些字据说是从汉字方块字变形来的,多为七字韵文,文字细长娟秀,很像倾斜的“多”字,右上高左下低,别有一番风味。
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女性文字,女书的出现和存在有着非凡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男性主导的社会,那么在古代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的要求下,这种“男尊女卑”思想更加明显,女性无法进私塾,也没办法读书认字,她们被剥夺了知识相关的一切,许多女人甚至连个正式的名字也没有,直接被冠以夫姓,比如“某某氏”想想多么可悲啊。
生活中如果只有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团结妯娌,似乎总是少了点乐趣。古代女子想必就是在这样的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变得麻木,失去生命原有的激情吧,如一朵花儿,在现实摧残中慢慢凋零。
可江永女子不一样啊,她们有女书啊。
女书并不是像普通话一样读出来的,而是用一种古老的旋律唱出来的。旧时的江永保留了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要好的姊妹常常结伴一边做女红一边唱女歌、习女书,很多人可能不会写女书,但一定会唱。这种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习俗。
唱什么呢?
女书主要是自传,诉苦歌,诉说自己的悲惨身世,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倾诉啊。按我们现在朋友圈的节奏,都是欢天喜地诉说“我老公对我好好,我公婆通情理,小孩好懂事”等等,女书没有,都是伤心事,几乎无一例外,完全没有快乐的感觉,全是悲,悲惨,悲伤,悲呛。给大家摘抄其中一段感受下:
诉命收来没命运 接连死了七人 说我可怜多受苦 不得乱言过一朝
静坐娘房无思想 思想可怜记扇中 扇中之人齐疼惜 疼惜丑命不如人
清早起来愁到黑 眼泪涟涟过时光 透夜想来透夜哭 无人把当干事情
自从丈夫落阴府 几个月中心不平 田地功夫不会做 手拿锄头眼泪飘
清早起来做到黑 千斤白担自承当 左思右想心不静 只气儿女未成人
除了诉苦歌,还有一部分结交姊妹歌、规劝歌,也用来书写歌谣、诗文,总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真的是把她们的生活都写进了女书里,并借女书和其他姊妹交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对江永女子来说,女书就是这种陪伴的最好载体,所以很多女人都会选择在死后把自己的女书作品焚烧或者陪葬,只留少量给后人收藏。
03.
最近有幸读到赵丽明老师编写的《传奇女书》,时时能感觉到到女书中散发出的浓浓的悲伤,以及对生活的希望。
出身无法选择,丈夫无法选择,很多很多都无法选择,剩下的,似乎只有女书——至少,书写是自由的,歌唱是自由的。
女书主要流传在湘、桂、粤边界的湖南省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千百年来,女书只在江永县东北部潇水流域,以及与之交界的道县部分村庄的农家妇女中使用,长辈教晚辈,或女红姊妹互相学习,代代相传。
江永的女子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她们在屈辱隐忍中用女书为自己争得了一丝话语权,是对当时男性文化的一种无声抗争,既然男人自称“君子”,习女书的女子就称“君子女”。
写吧,把我不能言说的伤痛都写出来。
唱吧,让天地都为之动容。
那些忧愁苦闷,于是都化成手帕上、扇面上的一行行文字,一句句女歌。
谭盾曾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尽管女人们流尽了眼泪,为什么她们的歌声和现实生活还是那么浪漫?”是啊,书写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何况她们把自己的苦化成了一件件如艺术品般佳作,把它用歌唱的形式演唱出来。没有一点浪漫精神怎么行呢?她们用自己的文字倾诉、慰藉,唱出悲苦,互相赞美,构建了一个美丽多彩的精神世界、
“天光”是女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在苦难中向着“天光”,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女书中没有自杀的,她们流着眼泪,用女书追逐阳光。
04.
季羡林先生在给世界记忆遗产的推荐函中写道:“女书作为一种在旧制度下,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的民间普通劳动妇女,运用自己独特的才识,创造来的女性专用文字,实在是中国人民伟大精神的表现,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女书文献以及相关的文化,具有语言文字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学等多学科价值,其社会功能,至今为现代文明所运用。”
2004年9月20日,江永最后一个百岁女书自然传人阳焕宜逝世,标志着女书进入“后女书时代”。值得庆幸的是,当地政府和广大社会人士,开始认识到女书的独特价值,加大了对女书的保护力度。江永县开办了女书学堂,培养女书传承人。2006年,女书习俗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愿女书,在现代开出更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