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宇宙地图》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宇宙地图》读后感摘抄

2020-01-10 23: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宇宙地图》读后感摘抄

  《宇宙地图》是一本由[法]海伦·库尔图瓦 著 / 朱明 审校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地图》读后感(一):自序

  我们的星系邻居们在宇宙中以每秒几百千米的速度移动着!这个观测结果从20世纪60年代初便被发现了,但当时的天文学家还不能为这个现象提供一个完美解释。90年代,一个美国团队认为这种移动是由一种巨大质量引起的,即“巨引源”。不幸的是,由于巨引源所处的位置我们很难对其进行观测。

  然而里昂的天文学家做到了!通过对巨引源的研究,我的团队发现了我们所在的这个超星系团,并将其命名为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本书的目的是和分享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发现过程。我希望以一种简单易懂方式帮助大理解宇宙和维系运行物理规律,所以书里不会有繁复数学公式。虽然这可能会让知识阐述丧失些许严谨性,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家了解科学家日常工作科学方法步骤

  我将循序渐进地为你们阐述发现这个大结构(宇宙纤维、巨引源、宇宙空洞),并将其可视化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们将逐渐熟悉这个新的河外星系(我们所在星系以外的空间),它被天文学定义为“近域宇宙”。不过,它的实际范围已经远至距我们5亿光年外的地方了。此外,在本书的这一新版里,我增加了我们团队关于拉尼亚凯亚的最新发现:宇宙速度场及冷斑点和偶极的斥性。

  最后,我来简单说明这个发现对我们现有知识的影响。实际上,这个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星系形成原因,并对宇宙的未来进行预测。当然,这些预测需要借助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强大天文望远镜才能实现

  本书的完成离不开各方人士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想特别鸣谢几位天文学家:亨丽埃塔 • 斯旺 • 莱维特、桑德拉 • 费伯、温迪 • 弗里德曼、薇拉 • 鲁宾和勒妮 • 克兰-科特韦格,当然还有很多参与到这项研究的人们。这项发现离不开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和整个团队的完美合作

  那么现在,请跟随我的各种观测活动—从学生时期澳大利亚的灌木丛中,到最近在夏威夷的棕榈树顶上,甚至在一个辽阔无线电静默区里,让我们来一起开始这场时空之旅吧!

  《宇宙地图》读后感(二):推荐序二

  什么是宇宙结构学?海伦 • 库尔图瓦将它定义为有一个额外时间维度的宇宙地理学。因为在天文学中,长途旅行相当于时间穿越。所以请系好安全带,和作者一起从现在一直探索到5亿光年外的世界吧!

  围绕着我们的数十万个星系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反之,它们聚集成一个个密集的星系群,像蜘蛛网一样被宇宙空洞分隔,并被宇宙纤维连接着。我们看到的宇宙结构图则是这个星系网络在天空中的二维投影

  无须赘述,让我们共同在宇宙中遨游,通过光学望远和射电望远镜进行研究吧。无数的观测活动需要和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合作。库尔图瓦的团队利用所有可能的时区,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他们的观测工作,在宇宙的海洋中探索。终于,在2009年,他们成功完成了480个夜晚的观测!

  观测结束的下一个重要步骤,是将这张宇宙结构图重建回三维。我们使用智能程序可以将各种可能存在的人为观测因素考虑在内,比如部分区域的观测缺失,又或者观测结果中速度数据的遗漏,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算法,像重建破损的庞贝壁画一样解决。利用基于暗物质模型模拟算法、最优化概率分布和优化后的维纳滤波算法,我们可以对缺失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测

  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我们所在的近域宇宙(local universe)的测绘,并且确定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存在。既然我们已经处于这个大结构的边缘,离宇宙空洞很近了,那么我们最终能不能发现巨引源呢?这个疑问就由你自己来找到答案吧!

  这20年中发生了很多轶事,天文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日常趣闻为这项工作增加了许多活力乐趣。科研工作并不是一条静止河流,我们需要从失败中不断学习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参与观测工作的众多科研人员和库尔图瓦的科研经历都是这种学习过程的完美证明。从开始不到10人的团队,到现在的各种大型合作,比如欧几里得卫星项目准备工作,整个团队已经吸引了1200多名工作者的参与!本书在此鸣谢团队成员及相关国际合作单位贡献,每项工作都离不开大家持续不懈的努力

  最后,在不影响读者阅读体验前提下,书中用专栏形式单独阐述了概念注释。海伦 • 库尔图瓦利用她的教学天赋,为我们详细解释了宇宙膨胀、暗物质和暗能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及其异性,换言之,这是一部极简宇宙史……

  弗朗索瓦丝 • 孔布(Françoise Combes)

  法国天文学家,科学家

  《宇宙地图》读后感(三):推荐序一

  海伦 • 库尔图瓦教授新书终于有了中文版,我很高兴在此推荐她的书,希望有更多的中文读者了解她绘制宇宙结构图的故事,并获得近域宇宙结构的基础知识。

  在中国,一提到天文,人们就会想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句俗语,这是中国古代对圣贤大师常用描述,也反映国人习惯上是把天文和地理紧密连在一起的。中国古人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并且绘制了星空天图,用来观天、辨方向导航。现代天文学家则利用大型望远镜来巡视宇宙深空。如中国的郭守敬光学望远镜(LAMOST)和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都已经或计划开展规模巡天,观测上亿颗恒星,以及无数的像我们银河系一样的星系。人类想着有朝一日能在浩瀚的宇宙太空遨游。但在我们迈向星辰大海征途中,如何在茫茫宇宙中分辨数以亿计的星系?海伦教授领导的团队通过大量观测发现并绘制的近域宇宙结构图回答了这个问题,为我们将来遨游宇宙指明了方向。在她绘制的三维全景图中我们能看到,我们周围宇宙中有山川、河流似的结构,他们的团队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分水岭”结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这个结果发表著名的《自然期刊上,是近域宇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们对宇宙结构的研究进入到了宇宙地理学时代。我们以后可以像研究地理一样研究宇宙结构了。

  绘制近域宇宙图并非易事,本书详细描述了背后的故事,令人惊叹成果后面是作者及其团队四年多的高强度超时工作和不懈努力。她还讲述了自己从博士研究生开始进入天文研究的心路历程,如何从一个“青椒”研究生,在天文的江湖里闯荡,从法国到澳大利亚、美国夏威夷,得遇名师,最终成为天文领域武林高手。读者可以看到天文研究并不神秘,也不是枯燥无味的。

  本书还全面介绍了近域宇宙结构的基础知识,可以作为研究观测宇宙结构学的入门。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天文学蓬勃大发展的时代。虽然德国哲学家康德在200多年前就猜想宇宙的存在,但直到100年前(1920年)天文学家才估算出星系的距离确认星系是银河系以外的天体,20世纪60年代以后确立了宇宙大爆炸和结构形成理论,现在我们的观测数据也即将进入天文数据大爆炸的时代。各种大型天文设备,包括光学的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LSST)、平方公里阵列射电天文望远镜(SKA)、空间的欧几里得(EUCLID)卫星,以及中国的FAST、LAMOST望远镜等,必定给这个领域带来新一轮的发现。海伦教授的近域宇宙图的完成有如地理大发现时代麦哲伦环绕地球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告观测宇宙学的大航海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宇宙的星辰大海里有无数的新岛屿宝藏等待着人类去挖掘,希望本书能激发广大读者积极投身到探索宇宙的征途中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法两国在科学与教育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海伦教授是中法合作的积极推动者,本书的翻译出版就是这项合作的一个见证。作为这一领域的同行,本人和作者九年前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相识,2013年在法国马赛举行的国际会议上目睹了宇宙结构图的首次发布,并由此深受启发,开始规划利用我国的FAST望远镜开展星系巡天,精确刻画近域宇宙的中性气体分布。该项目也得到海伦教授许多积极的建议,在此特表示感谢

  朱明,研究员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 工程总部

  李,研究员,项目科学家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 工程总部

  《宇宙地图》读后感(四):最新的《宇宙地图》告诉你,人类所处的宇宙位置在这里!

  

1 已知的宇宙最大结构

1969年7月21日,美国人阿姆斯特丹搭乘阿波罗11号飞行器,成为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他在月球表面上走了几步之后,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话:“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

  从那之后,在通往研究浩瀚宇宙的道路上,人类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科学家开始极力探寻宇宙中存在的各种物质,以及它们分别在宇宙中的位置,通过观察、推测然后证实等这一系列行为,逐渐地把宇宙地图绘制得越来越精细,慢慢地形成一张更加辽阔的宇宙地图。

  就像我们的地球地图一样,宇宙地图也分为不同区域结构,每个区域结构都有属于自己的名称,比如地球是处在银河系中,而银河系属于室女星系团中上千个星系中的一个。

  不过,室女星系团并不是最大的宇宙结构,她的上一级是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在2014年9月4日,夏威夷大学的布伦特·塔利和法国里昂第一大学的海伦·库尔图瓦所领导的团队,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一种通过星系的视向速度来定义超星系团的新方法,由此定义了“拉尼亚凯亚”。

  引用海伦在她的著作《宇宙地图》中的一句话:“迄今为止,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是我们已知的、人类所处的最大的宇宙结构。”

  海伦·库尔图瓦是国际知名法国天文学家,里昂第一大学教授、副校长,法国大学研究院院士,荣获过学术界棕榈叶勋章

  2017年,海伦被《名利场杂志评选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法国人物之一。

  在她的著作《宇宙地图》中,不仅讲述了她和她的团队是如何去探索宇宙,并且绘制出近邻宇宙图的成果,其中还糅杂了一些天文学知识和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作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书中也提及到她在天文学研究中遇到的成功、困难绝境。另外本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杰出女性天体物理学家的小传,给我们这些想了解天文科学家工作内容爱好者们,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2 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很多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那就是:“我们身处的地球,在宇宙中到底处于哪个位置?”

  这就像我们在和不熟悉的人交谈时,通常都会问到的一个问题:“你老家是哪里的?”

  那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到底处于哪个位置呢?

  这个位置,应该是这样的:

  拉尼凯亚超星系团>室女星系团>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在这里,地月系指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

  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中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

  在太阳系中,它也是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而且是宇宙中人类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

  而太阳是一颗质量中等的恒星,恒星是一个气体团,它中心产生的核聚变反应使得恒星温度极高。

  受到引力作用的影响,恒星周围环绕着许多行星,它们体积很小并且温度相对较低,并且不能自己发光。

  所以太阳能够发光发热,而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地球则没有办法

  此外,还有体积更小的卫星环绕着行星运行,比如月球,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其实非常渺小类似于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中就有1500亿至4000亿颗,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恒星都有行星系统,但是这么多的恒星都在围绕着银河系旋转。

  银河系在已知的宇宙中,其实已经属于比较大的星系了,它和附近的仙女座星系群组成了本星系群,规模非常庞大,整个本星系群的直径有一千万光年,而这却只属于超星系团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个超星系团中,因为室女座星系团处于中位置,所以被命名为室女座超星系团,整个超星系团的直径已经达到了一亿光年。

  而银河系的位置,其实比较接近本超星系团的边缘,属于整个集团的外围成员。

  不过,室女座超星系团也只是拉尼亚凯亚超星系统的一部分。在拉尼亚凯亚,至少有10万个星系存在,比如除了本超星系团,还有孔雀-印第安超星系团、长蛇-半人马座超星系团等。

  所以,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所处的地球,其实是非常渺小的。

  不过,一想到在渺小的地球上生活着的人类,能够凭借着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能力,通过发展迅猛的科学技术,绘制出浩瀚的宇宙全景图,却不免让人觉得叹为观止。

  引用《沙丘》中的一句话来说:“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3 不断追寻科学的道路

  很多人不明白,科学家到底是干什么的。

  其实科学家是以实验和观察来检验理论,发展通过检验的理论,摈弃没有通过检验的理论,以证据为指引,最终形成新的理论或者逐渐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

  比如,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地心说”才是当时社会认定的真理。

  地心说承认地球是圆形的,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从这一部分来说,“地心说”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

  可是,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却在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宇宙模型。虽然当时最著名的支持者乔尔丹诺·布鲁诺甚至因为一生坚持支持哥白尼日心说,并且发展了“宇宙无限说”,但是事实上,直到1609年伽利略使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后,日心说才得以被证实与接受。

  当然,后来科学家也证实了日心说也是一种错误的学说,但是起码引起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巨大变革和思想变革。

  18世纪中期,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宇宙岛”的概念,他的支持者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卡罗琳和威廉·赫谢尔兄妹二人就绘制了银河系的最初草图,但是他们把太阳放置在银河系的中央,最终这张图稿被证实是错误的,因为后来科学家证实太阳实际上位于银河系的外围。

  科学的道路总是坎坷的,总是不断有新的观点和理论被提出,同时,也会有不少观点和理论被推翻,但是科学家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只为了追寻“真理”,一直不断地开拓新地图,探索未知的前方。

  因为,你无法知道到底哪个时候真理就会出现在你身边。

  就像我们的作者海伦·库尔图瓦,她和她的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了持续数年的测量,甚至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最终发现了被誉为星系的分水岭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在那几千个日夜中,谁也无法确定目前的工作持续下去是否会得到一个“重大”的发现,但是他们仍旧日日复日日,夜夜复夜夜地重复一些枯燥繁重的数据测量和收集,也许是坚定的念,是对于科学的执着和追求,才有了“拉尼亚凯亚”这一名称的诞生。

宇宙地图评价人数不足[法]海伦·库尔图瓦 著 朱明 审校 / 2019 /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宇宙地图》这本书,其实更多的是讲述了发现和绘制宇宙地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和其团队有过不少曲折、困难,但是伴随着一次次新发现和成就,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海伦·库尔图瓦教授笔下的文字,读者可以见证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对未知宇宙不断探索与追寻的精神。

  《宇宙地图》读后感(五):《宇宙地图》:解读地球的宇宙坐标,解密天文学家的真实工作

  你相信宇宙中除了人类之外,还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吗?

  尽管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外星生命的存在,科学家们仍孜孜不倦地寻找外星生命。

1972年3月2日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了一艘非载人航天器,先驱者10号。 这艘航天器不仅是探索木星周围环境、太阳风、宇宙射线的研究者,还是携带了重要信息的“信使”。 先驱者10号上的这封信是镀金铝板制成的一块牌匾,大小为六乘九英寸(15.2乘22.8厘米)。这块牌匾描绘了一男一女两个裸体的地球人、太阳系以及太阳在太空中位置的示意图。先驱者10号的镀金铝制牌匾

  此后,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都携带了与地球有关的重要信息,希望外星生命看到这些能联系位于地球的人类。

  不过,这些传递到太空的信息,有一部分已经过时了。因为2014年,科学家们测算出了更精确的、地球在宇宙中的坐标——我们地球位于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天文学家最新发现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是我们目前已知的、人类所处的最大的宇宙结构。太阳系甚至银河系在这个超星系团中都只是沧海一粟。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内包含约10万个星系。 从拉尼亚凯亚的一边到另一边的距离约为5亿光年。它的中心距离我们有2.5亿光年。 拉尼亚凯亚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017倍,或者是银河系的10万倍。

  下图是拉尼亚凯亚的可视化结果。

白色是拉尼亚凯亚的星系; 灰色是属于其他星系团的星系。 白色的小点表示星系; 红橙色表示物质密度最高; 蓝色到深蓝色是巨洞区域。 橙色的线把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区域和其他区域分割开来; 横穿图中的深色长条表示被我们的星系挡住的看不到的区域。拉尼亚凯亚的可视化结果

  有了这个宇宙新地址之后,我们再向外星人介绍地球时可以说:你好!我来自地球。地球是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中的银河系中的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宇宙坐标的精准定位归功于法国天体物理学家——海伦·库尔图瓦和她带领的研究团队。

  不过,地球所处的宇宙位置并非海伦团队唯一的研究目的,宇宙的全景图以及吸引众多星系不断运动的引力源,都是海伦团队的研究内容。海伦把这些研究过程都写进了《宇宙地图》这本书。法国天文学协会《航空航天》杂志把《宇宙地图》评选为“2017年年度最佳天文学图书”。

  《宇宙地图》的作者——海伦·库尔图瓦

  海伦·库尔图瓦出生于1970年,是法国天体物理学家、法国骑士学院的院士,也是法兰西大学学院的高级成员。

2017年,她被美国《名利场》杂志评选为法国最具影响力的50名人物之一。 2018年,她获得法国科学影响力奖,并被外交部当选为年度最有影响力的法国科学家。海伦·库尔图瓦

  海伦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领导并参与了名为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发现。这个超星系团的发现耗时20多年。海伦是怎么走上探索超星系团之路的呢?

  1992年,海伦以研究生身份在里昂天文台实习时,看到了银河系之外存在着“上千个巨大的星系,使得天空像是高峰时拥堵的道路一样”。这段实习经历开启了海伦对银河系外宇宙的兴趣。

  当时,有些科学家发现:银河系和它周围的其他星系,在宇宙中并非静止不动,而好像被什么吸引着,以每秒几百千米的速度不断移动。这个吸引众多星系的引力源头被命名为“巨引源”。但受地球所在位置和观测手段的限制,当时的科学家无法证实巨引源的存在。

  看到关于巨引源的研究之后,23岁的海伦确定了博士研究课题:制作宇宙的动态图,找到星系移动的相关区域,从而测算出巨引源的位置。海伦的这个决定,让她为此付出了20多年的努力。2014年9月4日,海伦44岁时,她和团队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宇宙结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发表在《自然》杂志。(拉尼亚凯亚:夏威夷语无尽的天空)这个发现被法国《研究》杂志评选为“2014年改变世界的十大发现”之一。

  《宇宙地图》中汇集了海伦20多年研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过令我印象深刻的内容却不是她数十年如一日,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最终完成了年轻时的研究课题(其实是因为看不太懂,微笑脸),而是她描述的天体理物理学家的日常工作。因为海伦记录的天文学家的真实生活,和科幻电影中呈现的相差甚远。

天文家的工作≠一个人的研究

  科幻电影中出现过很多天文学家形象。电影《接触未来》中朱迪·福斯特饰演了一位痴迷于接收外太空信号以寻找外星文明的天文学家。影片的前半段中,她几乎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地进行着观测、计算、研究,来证明宇宙中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其他智慧生命。

电影《接触未来》截图

  但《宇宙地图》描述的天文学家的工作却说明:天文学家无法“孤军奋战”取得研究成果。因为宇宙广袤辽阔,天文学家想找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宇宙定律,需要观测众多星体并进行海量计算。这些数量巨大的工作,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成。

  海伦和团队发现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之前,观测了覆盖半径可达3.5亿光年的8000个星系,并计算出了这些星系的运动速度。这些星系的观测和数据处理工作,还只是整体研究工作的一部分而已。

  由于银河系遮挡了我们的视线,海伦和团队无法直接观测银河系“身后”的宇宙,只能观测到某些星系的部分数据。为了取得这一区域的星系运动,海伦邀请了希伯来大学的教授耶胡达·霍夫曼加入团队。他能借助现有星系的一部分数据,推演出整个星系的运动。

  最终让海量数据成为图片,直观地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另一位科学家——法国的理论物理学家丹尼尔·波马雷德。他发明了一种有着100000多行代码的数据可视化程序,能把大众看不懂的枯燥数据转化成清晰、准确的宇宙图片。

  负责处理海量数据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一工作的是布兰特·塔利。在这个四人团队中,海伦主要负责的是观测星系并去除无用数据和分析观测数据。此外,团队中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科学家,共计40多人。

团队主要成员团队全体成员

  最终我们看到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图片,就是40多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协同合作的成果。

天文学家的工作≠观测+超级复杂的数学计算

  提到天文学家的工作,很多人(我)会觉得天文学家的工作等于,晚上去天文台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白天根据观测数据进行复杂计算。

  科幻电影里的天文学家几乎都是这样的。比如:《星际穿越》中杰西卡·查斯坦饰演的墨菲。她身后复杂的运算公式似乎为了科幻电影里天文学家出场的标配。

《星际穿越》中的墨菲

  但天文学家的真实工作却没有这么“理想化”。因为她们、他们有时候也不得不做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繁琐工作。

  海伦在《宇宙地图》中提到,为了节省观测时间,同时记录多个星系的光谱图,她需要自己制作复杂的观测“设备”。

首先,海伦需要确定太空中某一区域中80个椭圆星系的定位。 接下来,海伦要把这些星系定位誊写到一块透明玻璃板上。 然后,她要给这块板子每一个星系的对应位置,贴上一块直径2毫米的棱镜,并在星系对应位置再贴上长11米,直径0.1毫米的光纤。这块棱镜能把星系发出的光反射到光纤。光纤会和一个能同时记录80个星系光谱的仪器相连,记录星系光谱。 最后,海伦需要把这些光纤和位于望远镜下的星系光谱记录仪相连。

  如果你认为海伦只是用胶水粘贴东西,没什么麻烦的。你可以试试用胶水做水晶头饰。把图片中这些亮闪闪的水晶颗粒粘贴在缎带上,一点也不容易,或者可以说太麻烦了。因为如果胶水涂多了,胶水会淹没水晶颗粒;胶水涂少了,水晶颗粒根本粘不住。而海伦要粘贴的棱镜和光纤都比这些水晶颗粒的直径小。

  所以,海伦几乎要花上一整个下午,才只能粘贴好一块板子。而为了在观测条件良好的晴天能多观测,海伦通常会提前准备两块板子。不过,制作观测板好像还不是最麻烦的。我感觉,使用这些板子观测更麻烦。

  不信你看,海伦在夜晚观测时需要做的事情:

要用20到30分钟调整望远镜,抵消地球自转给观测星系带来的位置偏移,确保观测的星系和望远镜处在同一条直线上; 到屋顶看看会不会有高层云挡住观测视线; 刚才提到了第二块观测要用的玻璃板,这块板子就是海伦利用夜间观测的间隙制作的。 还有,海伦需要评估这次观测获得的数据是否充足,如果数据够多,第二天就开启新区域的观测;如果数据不够,第二天还需要继续。

  这还没完,观测了一晚上之后,她还需要把这次观测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次处理。

  这些是23岁时海伦工作的常态。23岁时,她差不过一整年都在澳大利亚做着类似的工作。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天文学家是一项适合数学好、有耐心、心细手巧的夜猫子的工作。

天文学家≠随时可以使用天文望远镜

  看《宇宙地图》之前,我一直以为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基本工作用具,他们想什么时候用就能什么时候用。看完《宇宙地图》之后,我才知道我这个想法太天真了。因为大部分天文望远镜对天文学家不是无限制开放的。天文学家申请天文望远镜使用权的竞争程度和高考大省的考生考进一流大学一样激烈。

  海伦讲述了她申请位于美国西维吉尼亚州的世界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100米口径的绿岸望远镜的过程。绿岸望远镜每年只有两次对天文学家开放:一次夏季观测,一次冬季观测。天文学家需要提交申请,获得批准后才能使用。

绿岸望远镜

  绿岸望远镜不仅观测时间只有两次,提交使用申请的时间也只有两次。

  天文学家申请时需要“提交一份描述预期科研影响的研究提案,来申请预留相应的观测时间,并证明能够最优化利用使用绿岸望远镜得到的观测结果。”由于申请者都是全世界最顶尖科学家,所以竞争异常激烈。由于申请每半年才开放一次。所以一旦申请被拒绝,天文学家们要等上半年才能再次申请,科研项目可能因此推迟一年之久。

  幸运的是,海伦团队的项目获得了使用权,而且分到了观测时间比较多的观测组。也就是说,海伦团队不是独享绿岸望远镜的使用权,而是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用。为了争取更多的观测时间,海伦团队利用其他天文学家无法观测的时候,比如降雪量大时,开展观测。而为了节省去天文台除雪的时间,海伦他们都是挑选受降雪影响最小的观测对象,以便让“这个直径110米、重8500吨的天文望远镜”面对并垂直于太阳,不受降雪对观测的影响。如果不这样他们还要去天文台除雪。你能想到天文学家的工作还有除雪吗?

  《宇宙地图》让我们看到了天文学家的真实工作状态:复杂、繁琐、辛苦,也让我们了解到天文工作虽然少不了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知识,但更少不了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海伦和团队的成就不仅为地球绘制出了宇宙定位,还为我们诠释了成功=能力+坚持+合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