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认得几个字》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认得几个字》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1-10 23: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认得几个字》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得几个字》是一本由张大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2019-1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认得几个字》读后感(一):《认得几个字》后记教养滋味

  身为一个父亲,那些曾经孩子问起“这是什么字?”或者“这个字怎么写?”的岁月,像青春小鸟一样一去不回来。我满心以为能够提供给孩子的许多配备还来不及分发,就退藏而深锁于库房了。老实说,我怀念转瞬即逝的许多片刻,当孩子们基于对世界好奇、基于对我的试探,或是基于对亲子关系的倚赖和耽溺,而愿意接受教养的时候,我还真是幸福得不知如何掌握。 

  那一段时间,我写了《认得几个字》的专栏,其中的五十个字及其演释还结集成书,于二○○七年秋出版。美好时日特别显得不肯暂留,张容小学毕业了,张宜也升上了五年级。有一次我问张宜:“为什么不再问我字怎么写了?”她说:“我有字典,字典知道的字比你多。”那一刻我明白了:作为一个父亲,能够将教养像礼物一样送给孩子的机会的确非常珍贵稀少

  孩子学习汉字就像交朋友,不会嫌多。但是大人不见得还能体会这个道理。所以一般的教学程序总是从简单的字识起,有些字看起来构造复杂意义丰富解释起来曲折繁复师长们总把这样的字留待孩子年事较长之后才编入教材,为的是怕孩子不能吸收消化

  但是大人忘记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对于识字这件事,未必有那么畏难。因为无论字的笔画多少,都像一个个值得认识朋友一样,内在有着无穷无尽生命质料,一旦求取,就会出现怎么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我还记得第一次教四个都在学习器乐的小朋友毛笔写字的经验。其中两个刚进小学一年级,另外两个还在幼儿园中班我们面前放置着五张“水写纸”——就是那种蘸水涂写之后,字迹保留一小段时间,接着就消失了的纸张——这种纸上打好了红线九宫格,一般用来帮助初学写字的人多多练习,而不必糜费纸张。我们练写的第一个字是“声”(聲)。

  拆开来看,这字有五个零件大小不一,疏密有别,孩子并不是都能认得的。不认得没关系,因为才写上没多久,有些零件就因为纸质缘故而消失了,乐子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小朋友说:“这是蒸发!”

  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他们:“声”(聲)字在甲骨文里面是把一个“磐”字的初文(也就是聲字上半截的四个零件)加上一个耳朵组成;也没来得及告诉他们:这个“磐”,就是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八音”里面最清脆、最精致入耳深沉的“石音”;更没来得及告诉他们:这个字在石文时代写成“左耳右言”,就是“听到了话语”的意思

  这些都没来得及说,他们纷纷兴奋地大叫:“土消失了!”“都消失了!”“耳朵还在!”

  既然耳朵还在,你总有机会送他们很多字!

  文:张大春

  《认得几个字》读后感(二):人生始自认字时

  张大春有一副慈父心肠。读过《认得几个字》的人,想必都会有这样的感想

  父母都有意让孩子多认字,所以早教流行幼儿早早就要读书写字。这种做法多半是出于功利愿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之类的。张大春与孩子一起认字时,儿子张容小学一年级,女儿张宜幼儿园大班,从时间上算晚的了,更何况,《认得几个字》全书统共就89个字词,以书中提及的某位女士论调,就是效率太低了,“应该编一本成语词典”。

  成语词典易得,小朋友人手皆可有,《认得几个字》却是独门功夫。若问大人们是否都认识这89个字词,恐怕多数人会嗤笑,然而,且慢,你真的认识们吗?

  譬如,你能区分“做”和“作”的用法吗?“考”在甲骨文里是一个拄着拐棍儿的、披头散发的老人家形象《礼记》对死去的父亲称“考”,到《书经》里转为成就成全,此后才渐渐引申为我们如今审核成绩的“考”。“厌”字最初跟人们吃饱喝足,感到惬满意神情和悦的状态有关,在古人看来,应当节制贪欲,于是,“厌”的负面意义逐渐浮现……

  我们所谓的认得,只是表面,不太清楚多层的内涵。生而有涯,知识无垠,我们未必就要知道这些,更无须成为人形《辞海》。这是文化赓续的理念。台湾作家有好些对汉字都有研究,在张大春之外,还有唐诺文字的故事》、蒋勋的《书法汉字之美》等,繁体字比起简体字在感知意蕴美学阐释上更鲜明,不过,若从识字应用上,简体字似乎更适合普及

  “如果把你学过的每一个字的构造、原理还有变化的道理就像讲故事一样地告诉你,会不会让你对写字有多一点点的兴趣呢?”张大春问儿子。“不会。”张容立刻回答。张容说这跟懂得字不懂得字没关系,跟讲不讲故事也没关系,小孩子就是要先玩够了才会去练习写字。

  孩子的逻辑就这么简单。难的是大人愿意接受这种逻辑。张大春教孩子认字,当然希望孩子多识字,幼龄儿童的认写是“老大难问题,做家长的恐怕都有这种体验大部分长经常陪读、检查作业,再好点的,就努力培养孩子自觉兴趣。张大春是个文化人,还是个“故事篓子”,肚里装满了典籍记载野史稗闻,这些字词经他娓娓道来,再加以生活日常的点缀,每一个都显得生动有趣韵味悠久,即便这样,孩子也不见得就能合乎大人所愿的认真

  张大春与孩子一起学习,身体力行,这就比其他家长更胜一筹了。更难得,张大春对孩子很“放任”。他费劲讲解,孩子们接受了多少呢?两个孩子经常置之不理,胡发散,想啥就说啥,互相斗嘴,联合起来奚落父亲,认字的直观效果貌似不怎么样,但日渐积累,孩子的谈吐作文都藏着家学的渊源水准不错。张大春说,透过一个字,可以思考人和世界的关系。他想要的是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比起确切地掌握几个字及其意思,温馨开明家庭氛围所带来的感情交流人格完善才是更重要的。

  孩子自有一套想法,他们的歪解未必就没道理,但是,有多少大人愿意耐心仔细地听取他们的说法,恐怕都要急急忙忙地更正,甚而要呵斥吧。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容纳孩子们的别出心裁呢?作为父亲的张大春,最好的一点就是善于聆听,善于向孩子学习。我们中国素有亲授开蒙的传统,从来就不缺乏私家的课本,只是大部分都是由上而下的授业,《认得几个字》却有种春风拂面的流动感,风自由地吹,小树在自然环境健康成长

  西谚有云,“儿童为成人之父”,强调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童年时期所造成,因而归根结底,每个孩子才是塑造成人的力量。若把孩子真正当平等对象来看,他们是不是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或观念呢?厘清儿童与成人世界的交错同异,应是一个关于人类族群延续的重要命题。就此而言,《认得几个字》可以作为我们不断反复咀嚼成人与儿童共处经验的一种对照参考

  :给教育报刊稿子,扣着教育话题,是窄了的。更多的,可以从文化赓续角度来思考。

  《认得几个字》读后感(三):潘采夫:简简单单的父子,弦歌不绝的文化

  人过三十,脑子开始不再灵光表现性渐大,到嘴边的各类名字叫不上来,急得将太阳穴都戳透了,从潘冬子说到了潘仁美,“潘美辰”三个字还是踪迹不见,有时甚至要拜托梦里遇见。另一个表现是记不进东西,中学时一堂课能背熟一篇《我的空中楼阁》,如今重读半天,除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再多背一句不可能了。

  读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也是,阅读之时思绪万千,合上书本空荡荡,并没有多认得一个字,只记得“浮一大”是指罚酒。沮丧得连浮好几大白。

  身体开始走下坡路记忆不行了,感情倒走向细腻,动辄幽幽叹上一声,多情起来,还在无人处掉几颗眼泪。一边看张大春这本书,一边体会老男人心境,某一篇温暖得不行,下一篇又陪作者伤感,到他深夜为小儿洒泪那章,再也读不下去,草草收尾拉倒。我俩的孩子年龄相仿,我们又都是老爸的儿子,书中让我伤怀地方,都是写父子情深章节,这是一本最好的亲子书。

  张大春家学深厚,自小受读书人老爸熏陶,写得一手诗词,一手好文章,还有教孩子学文的好习惯。他想方设法引诱儿女多认几个字,儿子多思,女儿善问,其乐融融,而随时又想起父亲教自己认字,往日重现,心下唏嘘,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个。他说他只是教几个字,我以为他在阅读孩子,怀念父亲,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

  张大春是个妙人,两个孩子也长得天性自然,灵气逼人。在他教“离”字当天,五岁的小女儿离家出走了,妈妈大惊,大春在文末写道“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呢?”在教“最”字的时候,大春对七岁的儿子解释,“最也许是一个年轻人喜欢用、甚至要追求的字,年纪大一点的人反而不随便用这个最字。”这时女儿接着问,“是因为老人家最后都要死掉吗?”

  有一天,张大春估计教导小孩子不要顶嘴,儿子问了一句,“你骂陈水扁算不算顶嘴?”张大春语塞半天说,“那是我自失身份,你不要学。”然后与孩子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女儿受了小委屈,对父亲说,“你想害我顶嘴吗?”

  讲“罚”字的时候,张大春想起自己小时候,上桌跟父亲喝酒,举杯对父亲说,“我且浮一大白”,父亲就讲起“浮”原是罚的意思。父亲检查作业,有未发现的错儿老师给改出来了,罚大春一行字,父亲笑着说,“俺儿罚一行,俺也浮一白!”多年以后,张大春持杯看儿子作业,错漏不少,忍不住罚儿子,要他改完作业后不许玩,儿子泪下,女儿抱打不平,“你不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小孩——随便处罚人家,还说话不算话!”“算了,我浮一大白好了。”张大春最后说。

  读这篇故事的时候,我浮了一大白老汾酒,温暖得“眼泪一红,眼圈差点掉下来”。我父亲是语文老师,但好像没教过我读书,他曾有一次心血来潮,扔给我一本唐诗三百首,我要全背下来,我背了一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忘了是不是开篇,书就再找不到了,到现在那本书还只会背那一首。多年以后,我开始教女儿读书,惟一的办法是买几十本一放,她小人家自顾自读书去也,我从来也没一句教过她某个字怎样用法,父亲没给我这样的习惯

  “吝”字让张大春伤了心,某日儿子九岁生日,不让用他的新橡皮擦妹妹的字,大春大怒,历数儿子悭吝之事,要儿子逐条写出不愿与人分享的东西,儿子哭着想着,最后写下一条,“我的身体”。“你的意思就是说我不能碰你,是吗?也不能抱你?”儿子继续流泪,顶嘴说,“反正你也快抱不动我了。”大春无言以对,抄下一阕几个月前儿子顶嘴后他写下的词,《金缕曲答子》:“侧袖揩清泪。怨阿爹,惊声雷出,骂人容易。执手只勘勤习课,不许流连电视。才八岁,情尤如此。纵使前途无尽藏,料生涯说教平添耳。无奈我,是孩子。谁将岁月闲抛弃。看儿啼,解儿委屈,付吾心事称意青春浑轻放,旦暮逍遥游戏。渐老懒,惟存深悔。词赋伤心玩具,便才名空赚仍无谓。儿顶嘴,我惭愧。”张大春最后写道,“展读再三,我哭了,发现孩子没什么长进,是因为我没什么长进。”

  我读之再三,羞愧无地,至一“吝”字,此书再没有读完。看似简单的认字书,看似讲了简单的父父子子,其实讲了太多的文化,弦歌不绝的文化,这文化就在那几个字里,更在我们经意不经意的日常生活里。

  《认得几个字》读后感(四):蔡朝阳:认得几个字——兼谈小学识字教育

  菜虫读小学之前是不认字的。确切地说,只认识一个字:中。那是因为爸爸去打麻将,菜虫在边上看,看到打出来红中,有人叫,碰。于是就认识了这个字。所以菜虫进小学,在识字上,跟别的小朋友差一大截。不过如今四年级就要结束,菜虫识字量已经跟别的孩子差不多了,可见,童年漫长,提早识字其实并不见得有特别多的优势

  不在图形敏感时期提早给菜虫认字,是我的一个儿童教育理念。因为一旦识字,对图像色彩敏感度就会打折扣,从而失掉其直观的审美体验过程。另外,菜虫赶上了国内绘本发展的好时机,他的童年,是绘本的童年。万物各有其时,当孩子对汉字敏感,他自然会去识字。所以一概不着急。当然,这会影响考试分数。但是,如你所知,考试分数就是教育的唯一衡量标尺吗?

  因为我不主张过早识字,也不主张强制的认字教育,所以,菜虫的识字,基本上是体制内小学教给他的。虽然我与虫妈自菜虫7个月起就给他念书,并且无一日不念,但菜虫只是听,并不随着我们的朗读来扫描书本,因而于识字一道,进展甚缓。我做语文老师凡20年,但菜虫的识字,真心不是从我这里学习的。

  我曾撰文讨论过菜虫进公办小学的得失,识字效率高,是我必须肯定的一点长处。不过呢,效率虽高,也非尽善尽美,在很多细节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比如,传统语文课堂的识字教育,经常是割裂整个文本的。识字训练被单独拎出来,以注音练习、听写练习等方式来巩固,后果之一是导致字词与文本的分离。因为汉语的字词,需要在文本里面,成为有机的整体,其寓意才能保持完整。单独揪出个别字词的听写,就像一滴水离开了大海,丧失其完整性,不久即便干涸。汉语是海洋,而字词是水滴,水滴在海洋之中,才有其大用。一旦割裂与大海的关系,汉字如何独立存在呢?如今,菜虫使用汉字时,常有文不对题、张冠李戴的现象,原因就在这里。

  比如,菜虫二年级时,认得汉字一箩筐,粗通文墨,沾沾自喜,便喜欢写各种纸条,比如暑假计划表啊,健身计划表啊什么的,新奇卖弄。当时读了罗尔德·达尔,满脑子古灵精怪的念头。有一天便给我写了一张古怪的纸条,说他是“孔布奋子”,要求我在什么时间之前给他做到什么条件,否则就要我好看。我看了“孔布奋子”四字良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菜虫,你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菜虫说,就是要绑架你啊。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写的是“恐怖分子”。

  又比如,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并不考虑汉字结构本身的逻辑,导致孩子们错别字连篇。菜虫的作文里也有很多错别字。如“和”与“合”部不分,“步”与“部”不分等等。我做中学教师20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指向这点。我的学生尽管是高中生,但在写错别字这一点上,各有奇葩。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识字教育中,只注重死记硬背,而从不解释何以这个字需要这样写。也即是说,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来历的,理解其内在的结构的意义,才是真正理解了这个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造字法,其实可以在认字之初,便解释给孩子们听。

  因为我喜欢这种训诂之学,偶尔也给菜虫解释一下这些汉字的构造,凡是给菜虫解释过的字,一般他不会写错。比如我给他解释他的大名:蔡从从。为何要写作“从”。因为“人”是象形字,取一人屹立之形。而“从”则是两人相随,不紧不慢。因而,从字,引申为从容不迫之义。这个孩子叫蔡从从,其实,在“菜虫”的谐音之外,我们还希望他有一个从容的人生。

  我读过张大春《认得几个字》,又读过唐诺《汉字的故事》,还喜欢流沙河先生,读过每一本流沙河谈论汉字的书。因而,跟菜虫谈论汉字构造与寓意,还是能说得头头是道。

  当然,有更专业的朋友意识到了孩子们识字过程中的偏差。深圳的周其星老师,正在做最美汉字的课程,我看到简介,觉得很棒。上海有个公司叫做“小象汉字”,将甲骨文做成美好的童书,主其事者为刘良鹏先生,创意无限。我与菜虫在上海国际童书展的展位上,遇见“小象汉字”的出品,菜虫爱不释手,其中一个原因是,我曾给菜虫讲过甲骨文。

  当然,我不曾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只不过平时偶有观察而已。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睡前阅读时间,会读几页《汉字的故事》,菜虫听得津津有味,第二天用铅笔画出扭曲的条纹,说是甲骨文。可惜,他对“甲”字本身的多义性,尚不理解。

  最近课文里有一篇《桂林山水甲天下》,菜虫说,难道桂林山水都是乌龟壳吗?说罢大笑。天干地支这种神奇的计年法,菜虫还不理解。这倒令我想起菜虫另一个故事,那一年,他大约五岁,有一次我带菜虫去菜场,经过水产摊位时,我看到甲鱼在水盆里欢快地游泳,就指给菜虫看,说,菜虫,看,甲鱼。菜虫看了半天,迷茫地抬起头,反驳我说,什么假鱼啊,这是真鱼,你看它在动。

  汉字的启蒙教育,前路漫长呀。

  《认得几个字》读后感(五):马家辉领读《认得几个字》

  领读:马家辉(文化学者、作家) 1、当你能够到了不惜以生命做代价来做成功的话,你就是最好的,就是走在前面第一名。 2、我们只要愿意,只要付出时间跟心力,可以透过一个简单的字来思考自己跟世界的关系。 3、可以把你的想象力跟好奇心继续往外延伸,破除这种以往不快的经验给你造成的对于文字的厌恶感恐惧感。 4、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

  《认得几个字》解读

  本文讲述了作者张大春对自己儿女讲某些字的来源及演变,而他透过写他跟小孩的对话的相处,写出说我们如何可以透过认知来建立自己跟世界之间的关系,让自己保持自己的想象力,而且继续开拓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本文一开始张大春就说,引他女儿张怡在回家跟他讲一个同班同学的名字是怎么样写,那就讲错,他的女儿呢就把他同学的名字写了同音字,张大村从这里说起整本书,他说,小孩子认知的过程呢往往就是从误会开始的,他们利用同音字建立不同意义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还不免望文生义,指鹿为马。可是假如对于字的好奇能够不停止不松懈,甚至从理解中得到惊奇的快感,还要满足了趣味那多好!但有什么关系,我们就算误解!可以慢慢摸索,我们到最后总有机会认得几个字,否则充其量我们就是好像以为自己认得几个字,还会使用那些字,其实我们都没有好好吃透!透过那些字来了解自己跟世界的关系,所以呢这个整本书呢就是张大春就写对于自然,不管是他甚至他自己作为大作家也会有误解,他小孩对于字的误解,还有甚至因为字在历史的文明的过程里面会演变嘛,它有自己生命。

  不同朝代的人对于字也有他的误解,可是误解之后呢也慢慢成为证结了,字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比方说他跟他小孩跟他儿子想到最,讲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当然他就跟他儿子讲到这是一个比较的概念,而且会变化,像有一栋楼现在是全世界最高,可是当盖了另外一栋比他高他就不是最了,然后从这里呢他又讲到最这个字呢的来源是什么?他说当然我们都认为是最终要定级的对吧?就是那个最厉害就是那个最前面的,很奇怪,当你谈最这个字你要解释什么是最,好像都很难避开用最来解释最的,我们对于顶级极端最前面第一名。这个对最这个字的理解了,其实这些意思都是后来才衍生出来的,这个字最早的来历呢?来自范而取之,所以要去冒犯的你要付出勇气的,要付出的不是你坐在这里就是有最了就是第一名了,那冒范什么,原来说冒犯这个字呢是古代承载尸体的布郎,所以你先要冒犯,要付出什么,最后就要冒着付出生命危险,就是你宁可死,你都要取得以付出生命作为手段的一种行为!

  所以当你能够到了不惜以生命做代价来做成功的话,你就是最好的,就是走在前面第一名,没人敢阻挡你,甚至阻挡不了你,虽然有时候阻挡的到可是没关系,因为你有那一股勇气还是值得佩服的,所以张大春像这样一篇散文谈最,就从他跟儿子的互动讲到这个字的来源,当然最后还有他的感慨,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用最,什么都最最最,可是自己年纪越大了就越怕死!

  因为也知道说,原来的真的最的极端呢就要付出生命,所以呢他就跟他女儿说,年纪大一点的人呢反而不随便用这个最这个字。因为本来他跟他儿子谈,他女儿在旁边吗,妹妹就插话说,那是不是因为老人家最后都要死掉了,所以他们就对死都怕了,而且没有那种勇气。张大春就说妹妹这个说法相当有智慧,因为到了最之后就是极端的人还能有什么?其实面对最后还是生死问题,很简单 2000 字你看到这个深入浅出透过父子父女之间的互动,对于自己的探索,其实可以去思考生命的价值观,当然这些点点滴滴的谈字谈价值观在每一篇文章都有铺陈出来。

  有一篇他谈到什么呢,这个标题叫水,他说跟他小孩谈到吃饭,先是谈到吃,小孩好像哲学家一样,说其实我们吃的每一口东西都是唯一的一口,所以每一口食物好像一样,其实吃下去就不一样了!张大春呢马上就给他机会教育,就是说对,没有两口饭是一样的,就好像没有两颗石头,没有两朵花是一样的,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然后呢他就跟小孩打个比喻,就像站在一条河流里面,水在你脚上面流过,水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不是张大春的发明,他是莱布尼兹的名言,可张大春呢讲到这个说法的时候,话锋一转,又讲了论语了,论语就是说孔夫子站在河边就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说看到了河啊不断流走,表达了孔夫子对于生命流逝的感慨,甚至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感慨。张大春说其实也不仅这样子,可能还包含了孔夫子对于个人生命情调的体现,就是说无所固执无所穷,与其是说只是感慨,其实是说流动的孔夫子看破了一切事情都是流动不居的,我们不用这样执着,说起来还有一点佛教的意味,然后呢又从孔子说到老子了,张大春又讲到上善若水,这是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流动不居,不固守一个东西固守一种想法,更别说固守某一种物质,那讲完孔子、老子他才回到励志的说法,没有两滴水经过你的腿是一样的,它是说这些也一样的,其实所有东西都是变动不居,我们不需要感慨,反而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不要执着,然后到最后结语,其实这里面的文章每一篇也有他的套路,是说他小孩的提问或是说从他小孩的跟他的对话或是小孩的一个事情,然后转到一个字,简单说完这个字,他再讲一些价值观,一些对于生命哲学的思考。所以到最后阶段就又回到他跟小孩的对话了,张大春就说其实呢地球上面的水呢总量其实从来没有更多也没有更少,永远就是那么多干净的水被我们喝过用过流到沟里河里海里,再蒸发成为云,下为雨又让我们喝了,一滴水曾经可能被孔夫子喝过然后尿出来,被拿破仑喝了又尿出来,爷爷喝了也尿出来,结果他儿子马上很担心的问他,爷爷的尿我喝过吗,妹妹这就很高兴了,就说那我的尿哥哥喝过吗?很有童趣,其实你也看到两兄妹之间那个看事情的态度!所以这也是展现了一个青青一个结语,展现了每一个人独立的性格,还有看事情不同的面相,这个也是另外一个生命的思考。

  有一篇讲到这个小孩学「我」这个字,然后呢他就画了我谈我,张大春趁机问他,请你告诉我「我」是几个人。他儿子说一个人,他说不完全对。在中国字里面,这个我这个字上面呢往往是要埋伏的,什么叫埋伏?就是说中国字的我呢往往指的是一群跟我比较亲近的人,一群我自己会认同和归属的人,所以我常常包含了一个范围比较大,人数比较多的人们,而泛指自己所在的一整个团体。所以这里的「我」,包含了有我在里面的一群人了,所以一个字我其实里面有它的文化的价值,有它的文化的语境。当中国人用字说我的时候,往往又不仅是我,心里想的往往是我们,当然这个话题假如在拉开就可以扯到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了、社群主义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面所讲的中外文化的比较了,那是另外一个社会学哲学的思考。

  好,张大春讲到锁定字再从这字了解的价值观,所以他儿子跟女儿就明白了,原来真的是有埋伏。原来有每一个孤立的东西,孤立的字不是一个真的那么孤立的,往往是要透过它背后的文化价值观,还有字跟字之间如我方、我军的关系,亲疏的关系,才能真的理解这个字如何来使用的,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篇,所以读《认得几个字》,是让我们明白我们只要愿意,只要付出时间跟心力,可以透过一个简单的字来思考自己跟世界的关系,倒过来你就可以把你的想象力跟好奇心继续往外延伸,破除这种以往的不快的经验给你造成的对于文字的厌恶感恐惧感。所以你就重拾了你对于中文字的热情跟兴趣,所以这本书他是作为范例让你明白说原来我们是可以将来掌握学习的,原来我们是可以来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不一定只靠学校那一套系统,这本书让我们感受到随时有机会可以重建我们跟中文字之间的热情的关系,假如你是父母亲那更要读了。你自己就看到任何一个字,就可以思考它背后的世界,还有思考这个世界跟你之间的关系好。那到最后就真的可以达成我们一直强调的更大的世界,更好的我这个目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