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见字如来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见字如来读后感100字

2022-03-15 14:39: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见字如来读后感100字

  《见字如来》是一本由张大春著作,理想国|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字如来》读后感(一):人来了又走 字来了走不掉

  看理想举办过一期活动,张大春对话莫言,我去听了。

  看讲的内容稍微有点学术,不算很有意思,有点昏昏欲睡。

  现场赠了书,我拿着《见字如面》回了家,闲时偶然翻阅一下,第一次翻其实也是看不进去的,但就在枕边,多翻几次反而咂摸出了一点味道。

  如张大春所说,“如“,好像;”来“,来了,这两个字叠在一起,就是”好像来了“,听起来有点玄,到底是来了,还是没来?为什么见到字,就好像来了?是不是只来不走?

  肤浅如我,只能粗浅的理解:于人而言,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来了又走,带不走一片云彩;然而对于字,它就在那里存在着,巍然屹立,几千几百年在那,谁也挪不动它。

  这大概就是中文中字的魅力所在吧,私以为汉字的另一大魅力,就在于“象形“,每个字一看就知道里面的感情为何,英文中枯燥的字母排列,定做不到这点。这本书撷取了几十个汉字,讲述中国文化史,每篇还附有几道题,仔细品读饶有趣味,让冷冰冰列在纸上的字词也变得有了温度。

  比如你说“怕“这个字,我们为什么怕呢,心里空荡荡所以怕,内心茫然所以怕,不过说到底,你也可能说不上具体的东西,所以统统给他们留个白,看你究竟怕什么。

  比如你说“病”这个字,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打针往事,幼童时期一针两针三针的景象和感受却仍然历历在目,让人如临其境。

  还有很多字,但有些引经据典的字,我实在看不下去。相反,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些关乎怀恋生平的文字,因为在那些故事里,每个字有温度,有感情,镌刻在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就如同封面所写:见字如见故人来。

  最后我想说,完全看懂这本书是有难度的呀,但至少你从中能知晓中文的魅力无穷大。

  《见字如来》读后感(二):从古代缓步走来

  从古代缓步走来 ——《见字如来》 ——听雪7801 字的由来,变迁,与继承。每天都在用的字,是怎么演变过来?是怎么继承过来的?她们都有什么本意,愿意,和延伸意?那都要从远古的甲骨文时代,或者更早的象形文字说起。看作者张大春如何娓娓道来。不但引用古籍,典故,碑文等等。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常识进行对比。来说明白,一个字,有什么古意,今意,如何演变。 作者张大春山东人,这就不难明白,他博学多才是有原因的,孔夫子的故里就是山东的。他本人在书法,诗词歌赋,说书,讲故事等方面,都有天赋。小说中既有魔幻,又有现实,故事融入现实,此次要解文说字,中间又穿插故事,后面还有考题,我做了很多,也只能十之六七,惭愧,不但要读懂,还要根据语境判断,考题有一定的难度,这对学习古文,现代文,以及对字的理解都要非常透彻才行,不然绝对做不出来。这个非常新颖,如今这样出书的到时很罕见了。可见作者用心良苦! 这对汉字的学习和传承,都是非常好的尝试,这样说不知道恰不恰当?个人觉得在做这种事情的人已经非常少了。怪不得莫言先生都去为了新书站台了。 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以害怕开始的,难道是怕我们学不好汉字,传承不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又以老字结尾,这个可以理解,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老此处是不是也有成熟的意思呢?每个人也必然有成熟的一天。 我想想说母字,这个也是先生选的字,中国汉字有几千个,当然不可能在一本书里面全部说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字,也是一个伟大的象征,她是爱的带表。但看这个字就知道做母亲的有多辛苦,肚子这么大,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世界上怀孕母亲是最辛苦的,也是母爱是最伟大的!这也是我们最应该要感恩的! 说到这个字,古代,或者说甲骨文字形体字,是女子的双乳的两点,加一个跪着的人,可见那个时代,母亲的地位是何等的底下,就是一个哺乳的工具。想想我们的一生有关爱过母亲吗?是不是把母亲当奴隶来使唤?儿子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可曾把这一天忘记,是记住你的生日还是记住母亲?行孝不能等,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见字如来》读后感(三):字,将生命带回来无数次

  年前一首神曲《生僻字》爆红网络,被央视点赞,被明星改编,被多人翻唱。众多网友热衷于讨论歌词里的各种生僻字词,也从中再次领略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及其文化魅力。古有《说文解字》分析汉字、考究字源,汉字的演变又与书法有密切联系。一番经历后再去深入了解汉字的含义、体味字与人和生活的关系,我们想必会有新的感悟。

  台湾作家张大春很早就出版了不少作品,著作等身,屡获华语文学大奖,自《城邦暴力团》、《大唐李白》系列、“春夏秋冬”系列,到《聆听父亲》、《文章自在》等,有口皆碑。他曾在电台说书,好捡故事,擅书法,爱赋诗,的确有几分古代文人气质。有天分,才华横溢,敏锐,灵动,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他与阿城、李锐、莫言等作家是好友,莫言认为他“好玩得不得了”。关于汉字,继《认得几个字》之后,张大春的《见字如来》如约而来。

  书中所收录的内容源于作者在《读者文摘》中的专栏“字词辨证”,其也有数十年历史,算得上几番波折,而张大春承接梁实秋、林藜二位前辈,以此“为文字辨识教育略尽绵薄之力”。46篇文章的解字皆引经据典,巧妙合理,又生动活泼,也是因为文章伊始都有一段作者自身与字有关的小风景、小际遇,名为“得胜头回”的段落。

  每个字都有故事,都是一段历史,作为表意、叙事、抒情、言志的工具,字词在时间的淬炼淘洗下,逐渐与生活融为一体,固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体系和习惯,但当那些随风而逝的字被追忆、揭起,仍值得品味、铭记。

  很多心字部的字都表示害怕的意思,但“怕”字据推断,本与“泊”字想通,表内心恬静;讲“礼”与“信”,都是会意之字,都关乎道德,或与献祭、或与战争有关,“礼”的本质、“信”的复杂,自有其历史渊源。读者对“酒”与“食”中的文化开了眼界,而“龙”“蛇”“羊”“马”除了神话传说与生活具象,衍生出的与人有关的字词,也令人点头称是。书中还有一篇谈及了现代人2011年票选出的代表汉字“控”与“赞”,分析了其背后反映的人的身心处境。一篇篇读来,十分受教。

  这么多年的说文解字专栏,字里行间看得出,张大春的考究认真专注,感悟敏锐灵动。他解释道,所谓见字如来的“如来”,是“好像来了一样”的意思,更亲近一番。他想要把一些字词揭露、钻探、铭记,将一些脉络梳理打通,映照当下。中国人对汉字终究是不能忘本的。记忆,属于历史,属于自己,很多字都有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它带来的经验让我们重历了无数次生命一般,不断沉淀与升华。

  《见字如来》读后感(四):【春节读书】汉字背后的故事

  《见字如来》读后感(五):字里头,不仅是古老的知识

  张大春的新书《见字如来》(简体版)在朗园举办了首发仪式,邀请来的嘉宾除了作者本人,还有莫言。我当然要去,莫言的书我虽然没看多少,但张大春可是我长久以来的偶像,几乎他出一本书我读一本,被其贯通古今、摇魂荡魄的文笔深深折服。

  当天座谈中,张大春与莫言讨论了几个字,医、勇、笑、灾、粥、璺、釁、羊等,幸好我在大学短暂学习过文字学,不至于完全听不懂,有些甚至还能与我过去学习文字的经验若合符节,别有一番趣味。至于在场的其他观众,我估计一大半完全听不懂张大春和莫言在说什么,放眼望去,很多人都低着头自顾自地玩手机,或者互相聊天。

  张大春与莫言谈的字中,有一个字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我之前全然陌生的,就是医字。医繁体写作醫,由医、殳、酉三个字符组成,医的本义张大春说是箭(矢)射在匚(方形器物)上,殳、酉的本义分别为兵器和酒。这三个字都较为凶狠,非良善之义。张大春认为,医的造字正反应了古人对其的看法——医术、医生并非我们惯常认为的大慈大悲、悬壶济世,而总是寓含着一种残忍的侵害之义。想来也是,毋论中西,医生在救人性命的同时必定对身体有所侵入,对于科学不昌的古代来说,自己的身体怎么能容得他者的侵入呢?即使在当代,医生医术也并非绝对正义,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而庸医恶医更遍地都是。

  说实在的,观众不想听、听不懂这场对话让我耿耿于怀,因为现在语言的剥落、词汇的贫乏、文字的乱用愈发不可收拾,到了我难以忍受的地步,我甚至觉得用不了多久,人们就只会写和读那样的文章了。且慢,让我对自己的满腹牢骚产生一点质疑——今天读了点《穷时候乱时候》,作者姜淑梅六十认字、七十写字,其认得的字数和掌握的词汇量大概不会比普通人多多少,可她笔下的文章依然称得上可读甚至好看,那么这又怎么说呢?写作能力的高低、文章质量的好坏到底与什么有关?有无一固定的标准?

  暂且放下这些牢骚和疑惑,回到这本《见字如来》。《见字如来》一如张大春之前的《认识几个字》等书,是一本谈字的书。 相比于每篇文章后半的“文字析解”部分,我更喜欢张大春在启动解说之前的“引子”。这一个个故事实在太好看,它们是张大春识字、学字、用字的原初经验、深刻体历以及某段或已遗忘的时光,在书写这些字时,在与这些字再次相逢或不期相遇时,遗忘的得以唤回,记住的焕然一新,张大春说,自己的生命像是“重新经历了一回”。

  我们或许应该承认:许多如今已经死去或即将消逝的“字”里头,不仅有古老的知识,还能与个人的生命经验发生某种持久而生动的牵连。前提是,你爱字。

  《见字如来》读后感(六):《见字如来》,勿如勿见

  前两日,同事推荐本书

  @作家张大春 《见字如来》@天地出版社

  因为同事(复旦历史专业)讲老好

  外加@理想国imaginist 呃牌子

  我就看了,看了觉着

  见字如此,勿如勿见

  小人顶好覅看,看了记牢错呃

  中文专业倒好看看,看得出多少错?

  〓〓①「肥」右首勿是骨头〓〓

  「“肥”即多肉。有的文字学者把这个字的右边解作“卩”(节字的省写,就是骨节),骨节本无肉;一旦有肉,肯定是肥」

  「肥」老简单,左表意,右表音

  他讲是「肉+骨」

  「卩」是跪坐呃人(巳→卩)

  「丨」是手,「己」是身体

  他讲是「节」

  「节」是竹节(節→莭→节)

  「竹」表意,「即」表音

  他讲「骨节」

  我写呃「节」:

  他讲「骨节本无肉」

  骨节是「肯」,「肯」有肉呃

  庖丁解牛,切中关节,就是「中肯」

  肎(肯)=冖+肉

  「冖」是骨头,后首变「止」

  骨肉老固定,所以叫「肯定」

  他讲「一旦有肉,肯定是肥」

  勿光「肯」有,「骨」也有肉

  骨=冎+肉

  「冖」是一根骨头,「冎」是三根骨头

  骨+肉

  是「肯」是「骨」,就勿是「肥」

  「肯」1067「骨」1523,侪没写到

  我写呃「另」:

  (「冎」呃变体,Z→冎→另)

  〓〓②「欺」勿是搬箩头〓〓

  「(欺)右边就是“欠”,那是一个人喘着大气,像是要搬动左边几上的一个大箩筐——也就是“其”」

  「欺」老简单,左表音,右表意

  他讲是搬箩头

  「欠」是大口呃人,口气大,吹牛屄

  (嘴巴后首朝下,C→冖)

  他讲「喘气」

  「其」下头是两横,后首变「丌」

就像分数下头划呃两横

  《见字如来》读后感(七):【春节读书】见字,如见故人来,张大春为你说文解字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即汉字的产生,是有据可查的,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同时汉字的演变也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我之所以现在喜欢上文字,就是因为简单的文字,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传递给我们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寓意,在流逝的岁月里源远流长。

  而张大春的《见字如来》这本书记录了每个字的来历与最初的含义。每一个字犹如一个朋友,都是有自己独特身世的,历经时间的沉淀,看见与字相逢的生命记忆,见字如同见到故人来。

  《见字如来》作者张大春,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近作有《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大唐李白》系列、《文章自在》“春夏秋冬”系列等。

  《见字如来》整本书分为《见自我》、《见故人》、《见平生》三个部分共46篇说文解字,每一篇都有一段“得胜头回”,讲述作家生命里与字相逢的风景、际遇,后文是汉字的形、音、义与词组的说解甚至延伸变化。中国的字与词博大精深,在时间的淬炼之下,每个字背后演变的故事和使用的变化不仅记录了历史,还涵盖了中国人的独特气质。

  字与词,在时间的淬炼之下,时刻分秒、岁月春秋地陶冶过去,已经不只是经史集里的文本元素,更结构成鲜活的生命经验。当一代人说起一代人的自己熟悉的语言,上一代人的寂寥与茫昧便真个是滋味、也不是滋味了。

  如同书中作者始终没有忘记余英时先生说“茅房”二字的时候,顺口而出,无比自然;显然年轻人听来一时不能入耳,恐怕也无从想象:茅房即是“W·C,更无从明白茅茨、茅厕之窳陋建筑究竟如何设计使用。

  如书中所写《礼貌》二字,现在理解为人与人交接对待的时候,应该表现出来恭敬谦逊的态度。而这两个字最早出现于《孟子》,“礼”按照制度或规矩待人接物,“貌”则是施礼者自然流露的态度,如果行李如仪而“貌衰”,也就是表现出不诚恳的样子,则“礼”的本质和精神就算破坏了。

  如说文解字所写“害怕”两字,根据当年王初庆老师随手抄录引用的那些文学家的看法,表现在口语中如此简单、平易的字,却有着三言两语解释不清的“义法”——也就是这个字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的背景思维。单单一个“害”字,究竟是多少生活里的经验所积累,而又不能不透过明郎可解的字符拼合组建起来的呢?把这一个字的来历说清楚之后,回头再看看这孤零零的一个字,它又是多么凝练的一个符号。

  如书中所写的“妈”如今是一个对母亲的称谓,而甲骨文里,一个跪坐着的母亲,又手环护,让怀里的婴儿吸食,胸脯是一根短线,并无丰腴之态——看孩子已经吃了不少。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说文》经常便用近音或同音字解释字义,在“母”字底下,许慎用一个“牧”字来为“母”作解释,显在并没有人伦歌颂的情怀,也没有感恩报德的意思。

  一页一页,每篇说文解字,为每一个字的存在而诠释了存在的意义和最初的来历。在那些生命中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的光阴,那些被现实割据成散碎片段的记忆,那些明明不足以沉淀在回忆底部的飘忽恋头,那些看似对人生之宏大面向了无影响的尘粉经验,也像是重新经历了一回。

  《见字如来》读后感(八):【春节读书】:俯身低眉,拾起文字的风采

  《见字如来》读后感(九):【春节读书】跟随张大春的字去流浪

  小时候就喜爱看说文解字,对字的意义有着非同寻常的好奇心。刚看到张大春的《见字如来》还以为是一本跟佛教有关的书,大概看了一下介绍,惊喜的发现是关于文字的来源的,一下子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

作者 张大春 天地出版社出版

  对作者张大春的了解源自于他的的“春夏秋冬”系列的读书笔记。近作有《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大唐李白》系列等。

  本书分为壹贰叁篇章,分别是见自我、见故人、见平生。收纳了害怕、礼貌、勇敢、英雄、慈悲、幽默、旅、爱、信、笑、春、醉、肥、赞、龙、食、鬼、神、病、痴等字。

  但是最先让我对作者另眼相看的是他关于厕所的演变历程的解析。以前人叫茅厕、茅司或者茅司坑,现在叫厕所抑或用WC来表示。为何之前叫茅司呢?我想应该从那时候方便的地方和搭建的用料来解,我小时候还记得大人说过茅司坑周围用的是茅草围起来的样子,而现在的厕所有便斗,用的是瓷砖,看起来光洁无比,没有一点茅的样子,其实现在家庭自有的厕所已经改叫卫生间了。我们再看卫生间这一称呼是不是很符合现代人的要求,它的功能已然不再是单一的如厕了。

  字的演变过程其实就是人类生活的演变历程,从远古的甲骨文开始,到现在的简化字,每一个字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来路。有些字一路走来已然没有了当初的面貌,它们是人创造出来的,自然会随着人的进化以及进步而不断地演变,演变的越来越方便人们使用。这个方便可能包括用、写、说等。

  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字最初来源于具体的形象和声音。所以有象形字、会意字和拟声词之说。但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对用字量的需求,单字不断被组成不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意思。书中开篇的“害怕”一词。害字本也是怕的意思,比如害羞、害臊等,但是害有时又是表达一种阴暗的东西,比如害人害己,毒害等。很多时候同一个字和不同字组合又会有不同层次的意思,比如害怕、恐怕,前者就是怕的意思,后者却是不确定的意思。

  汉字写的好的叫书法,有楷书、行书、篆书、狂草等等,这是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现象。字可以用很多种笔去书写,比如我们熟知的毛笔、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等。这里的“书”就是写的意思,但又比写更高级。同样的字有的人写的刚劲有力,有的人写出的是活泼灵动。

  张大春在说每一个字的来历前面都会有一个前缀,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德胜回头”,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或者生活小情景,但是正好应景接下来要说的字词。然后结尾有个字词辩证,算是一个小游戏,但是却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因为对于字词的枯燥解说来讲,这个结尾就像是电影结尾的彩蛋,更是一种趣味自我巩固。对这一章节表述的字词起到一个很好的回顾。这本书确实是探索字的奥妙和历程的一个绝佳伙伴。

  汉字真的是奇妙无比的一种符号,在我心里是唯一,不是之一。许多的字不只是具备表意、叙事、抒情、言志的工具。对字进行探讨和溯源的过程,正是对人生或者历史的回溯,对一些记忆碎片的粘合,对永恒不变时间的提炼。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回,但是字却可以将之带回来无数次,只要有愿意读的人,它就一直存在。《见字如来》,如见自我,如见故人,如见平生。

  《见字如来》读后感(十):字是故人来

  小说家张大春出版新作《见字如来》,细细拆解四十余字。他自言,书名与佛教中的“如来”无关,只是一句大白话——字好像来了一样。熟悉张大春的读者皆知他学问匪浅,但无论是写小说还是穿插的儿女生活琐事的辨字专栏,都看不到任何炫耀斧凿,张大春笔下的汉字向我们走来,一走就走进了心坎里。

  字有历史,它的美感饱含古人对事物的理解。繁体字的“脑”(腦)完全可以望而生义:“月”字旁跟身体有关,“巛”是头发丝儿,“囟”代表头脑盖汇合之处,当过父母的都知道,新生儿的囟门最为脆弱,它还没完全闭合来保护大脑呢。把“囟”字的中间想象成大脑的纹路,也就不会跟“囱”字混淆起来了。古人看重大脑,体现在精华的东西都加上个“脑”字,樟脑、龙脑香由此得名。那么头脑不聪明,为什么叫“笨”呢?它的原意是竹子内质色白,相较于其他部位用处不大,“笨”便有了无用之意。而乍看意思和“笨”差不多的呆、傻、痴,在古代更常用来表示专注。今天被唤作“书呆子”、“琴痴”的,也更有一种可爱在里面。再如,“邻”(鄰)字透射出古人与邻居的关系。左半部分的“粦”,来历有些瘆人,指的是死后血干渗入地下,积累成磷,亦即俗称的“鬼火”。“粦”有了积久渐多之意,日久近邻胜远亲。

  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又为字赋予了不少新意,对字的了解却失了大半。一个有趣的例子跟“胖”有关:近年我们流行说“油腻的中年人”,但古人说的倒是油腻少年,指浮华的纨绔子弟,对油脂的厌恶可能是人之常情。然而“胖”字何罪之有!它早先有两种读音,一为判,指动物胁侧薄肉;一为盘,指安舒愉悦,即常言的心宽体胖。至于“胖子”之胖是后来衍生出来的。更大的误会是“龙”。《易经》有“见群龙无首,吉”,现代人却常常以之形容没有组织的乌合之众,须知,多少僵化的体制不就在于唯领袖是从的压抑,使人无法各施所长吗!对望子成龙的父母亦有所警,龙生九子,皆不肖龙,未必不能各有所为。不同于正襟危坐地解字,张大春还提到了一些今天热门的网络词汇,比如“控”,有“微博控”、“脸书控”,不是单纯地喜欢做某件事,还有“近乎胁迫”的上瘾之意。我们的生活被电脑和网络改变了,“XX控”里身不由己的感觉,手机不离身的读者应当不陌生吧。

  在我们使用汉字的时候,常常不自知地掺杂的情绪,真该叹一句造字之妙!譬如,张大春从字形上梳理清楚一系列表达害怕的字:“怯”有逃避(去)意;“怵”源于对药之苦口的惧怕(术是一种苦草);“惶”有敬畏意;“惴”又忧又惧,因“耑”乃初生幼苗;“惮”也有惧意,因我们怕孤单……然而张大春不解“怕”字,它原本表达内心的恬静,并无害怕的意思。再想想,“我们有时候还真说不上来为什么我们会怕”,倒觉一丝微妙了。再有“非”字,它与“飞”字同源,都取自鸟翅羽毛相背的形态。这种动势并不全然等同于不是、不好之意,而多了几分细腻的层次。“花非花,雾非雾”,有种不可名状的境界,而我们习惯上还能体会到“非”字“不便言说”的意味,“非业”、“非贰”乃至“缠绵悱恻”,真是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张大春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有礼仪分明的严父,有自幼习字的师承,有饱读诗书的熏陶,或更能洞悉字的“来历”。但字中故人亦不会厚此薄彼,我们熟练运用的汉字,加上个人的情感体验,同样使字中旨趣跃然纸上。用心品味,字字有情。

  ——戊戌年读张大春《见字如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