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盛世》读后感精选
《饥饿的盛世》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一):皇权的幸,帝国的不幸
这本书之前我在豆瓣阅读上已经读过,这次见到精装本的出现,就买了重读,虽说早已习惯阅读电子书,但纸质书终究有着无法替代的质感、情怀与真切的阅读感受。精装本,也正好满足了我藏书的癖好。
张宏杰近年来专注于历史非虚构写作,以扎实的史料为依据,实在难能可贵,而且他用功颇勤,成绩斐然。据我说知,他的涉足领域主要在明、清两朝,之前读过他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这本《饥饿的盛世》则是讲述清朝乾隆帝施政的得失、功过,试图挖掘泱泱大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从统治功效这个角度来说,清朝在借鉴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几乎将封建人治的统治术推向了极致,它完美地解决了税制、宦官、外戚、权贵、朋党等为害皇权统治的问题,而作为康乾盛世(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合力而成)的开创者之一——乾隆帝,其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不必多言,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更是得到康熙帝、雍正帝的言传身教,他精力充沛,才智过人,是封建人治术的集大成者。在他的执政下,清帝国走向了无比辉煌的盛世,又令人扼腕地由盛世逐步跌落,并在不久后拉开了不堪的近代史序幕。所以,研究乾隆,几乎是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治国秘密钥匙的最佳方式。
读罢全书,我不仅由衷地佩服起乾隆帝,他作为一国之君,为他御下的帝国殚精竭虑,同时,我也厌恶他为巩固皇权而阉割士大夫精神、销毁藏书、奴化大臣、愚化百姓、网织“莫须有”罪名滥杀无辜等等行径,也为在政治斗争中莫名丢了性命的大臣和小民扼腕叹息;更加令我悲叹的是,由于种种制度和历史的原因,导致中华帝国错失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最终悲哀地走向了积贫积弱的境地。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乾隆帝的统治,充满了矛盾、对立和物极必反,盛世中藏着饥饿和衰败,极权的巅峰是官僚集团的奴化,爱新觉罗家天下的幸运是华夏民族的不幸……盛与衰的转化,似乎自古以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总是或多或少地能够帮助人们认清现实,对规划未来有所裨益吧,这应该也是这本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二):读懂乾隆的心思
读中国近代史很压抑,每每在腐败、侵略中总结教训,自然流露出沉重。这本《饥饿的盛世》虽讲乾隆年间的“盛世”,却也在张宏杰敏锐的历史洞察中找到了大清帝国走向衰亡的迹象或者说是始初,所以应了巅峰即意味着衰落的命运,只不过清王朝是一败涂地。这本书在定义乾隆年间的历史评价得到了理性客观思考的判断,宏观结合世界大历史的同时代进程对比发展与影响(并未展开);微观看清政府内部以及乾隆皇帝执政六十年的政策变化(主要讨论)。这本书让我们能真正走近乾隆,了解那段历史背后的意义。
乾隆是天生的政客,他的少年老成,被康熙帝誉为选中之人。然人无完人,我们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乾隆皇帝更为人性化的心理动态和性格特征,作者善于抓住史料史实来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用反推(并不能说一定严谨)并准确的用现代人的理念思维表达,语言流畅生动,结合大量记载(朝鲜史料、更为客观)书中的乾隆对君、对母、对臣、对妻、对民都有着鲜活的原型事件和内心动态,以至于作者研究的角度更加灵活,赋予生命力。
在赞许肯定了乾隆的盛世太平里,作者重点阐说了看似繁盛之下的隐患弊病,并把乾隆执政分为大致两个阶段依文字狱这一章为节点。亦与皇帝年岁使然,乾隆晚年终不可存有“不断行动,永远惊醒自然活泼的灵魂”。在专制统治,唯一的经济途径必然是压迫与剥削,而在政治上的维稳也让在平静里酝酿着更大的危机,即将在大清的基业里发酵。
乾隆皇帝的多面玲珑在这本书中有大量体现,这也造就了大清盛世和贪腐衰败并存的历史局面,很容易在权利私欲中做出错误判断是人情,但上升在国家层面那必然遭受客观的历史评价。政治在中国古代更多可见的是“整人”,而忽视了整体社会改造文化和经济发展进步,以至于中国近代史的尴尬。
更愿意多能读到这样的历史,做出个人观点且实际的评价,认清本质来以此明鉴。我们见到的大多是电视剧中人性多变的乾隆帝,只能作为消遣,在这本书这个乾隆皇帝带给我全新的认知与思考,也看懂了很多以前不太理解的皇帝心思,受益良多。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三):第N刷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四):祝:永不饥饿
我对这句话是绝对相信的:任何国家想要永远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
这个时代里,我来,我经历,我见证。
我们都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变迁时代,见证饥饿的远离。
老人们总是有种备战的囤货行为,这种行为和他们当初物资紧张的生活经历有关。
他们会说,我们才能够吃饱饭,还不到三十年吧,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才带来的生活水平改善的效果。
似乎吃饱饭真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的一致追求,何来广厦千万间,大僻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年的等待,直至今日才开始能够有机会实现。
我们选择的道路,是十几亿的农民兄弟姐妹们当初最最期盼的东西。这一点我是深深地相信的,只有农民才能理解对于土地的深沉的爱。
在我的记忆中是没有饿过的。
除了我早晨起来的太晚,饿的抓心挠肝,我都是优哉游哉的享受着美好的生活的。
饥饿似乎是存在于基因记忆中的。
通过时间轴的纵向对比,我心中普通人的盛世其实就是现在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不由自主的种点什么(我是八零后,还是八零的尾巴),我想种几颗果树,我想养鱼,凤尾鱼和金鱼是我仅能养活的两种鱼类。
前几天去湖边蹭着别人的情面抓回来几条湖鱼崽崽,正养在家中水盆中,不知道我是不是内心深处等着它们长大好吃肉。
我不知道这种被动饥饿的感受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我也从未和别人探讨过这个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找到交流这种沙雕问题的灵魂好友的。
所以我就只能在这里等待有缘人的触动了。
我对“万岁”这两个字的印象很不好,我从未见过什么万岁的东西。除了化石之类的,在我心中不能跟上时代,且束缚时代的东西,都应该被终结在历史舞台之中。
清朝的统治手段在我看来就是一小部分人统治绝对多数,除了血腥的统治手段和杀鸡儆猴的表演以外,文明还停留在斩草除根的野蛮阶段。
纵观历史,吃人的事屡见不鲜。
鲁迅先生都说这是个吃人与被吃的世界。
我曾报以期待,却渐渐发现真相。
即使我知道的很多,知道的很深,那又如何?我依然觉得,平安喜乐是时代赋予这个能安稳度日的普通人的最好的礼物。
希望我的女儿依然能够同她的母亲一样,我来,我见证。看的通透,获得自在。
不是所有人都能创造时代,我仅仅希望这个时代能够善待我们这些八零后。
让我们这一代人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管道笼子里”。
不受控制的权利和不受控制的野兽一样让人恐惧。
法治和人治的辩论根本就不需要去讨论,文明的进步就是法治的彰显。
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且不容许后退半步。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五):如果你想通过一本书就了解乾隆的话,非它莫属!
如果你想通过一本书就了解乾隆的话,我推荐张宏杰老师写的这本《饥饿的盛世》,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著有《千年悖论》《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给曾国藩算算账》《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曾国藩传》等。《百家讲坛》之《成败论乾隆》主讲人,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张宏杰总是能够帮助我们比较清晰明快地对某一历史有直观地了解,对于历史小白来说,读他写就的历史书可谓是一种享受,他的文章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既严谨又有趣的故事书,若说它是历史随笔也未尝不可。但无论他如何去写,都是基于尊重历史的,书中历史来源和背景全部都有注明出处,从这里就能够看到作者张宏杰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做学问的态度,更不用说历史经他一写,看得你欲罢不能,反正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荡气回肠。
《饥饿的盛世》深入浅出的剖析了乾隆一朝的方方面面,从弘历小时候在圆明园第一次见到康熙,被其带入宫中;再到雍正继位,康熙遗诏弘历为皇太子,都突出了乾隆与众不同的聪慧与福气。当然全书重点还是以弘历登基为乾隆讲述的,毕竟这是一部述说乾隆的得与失的。本书利用了大量史料,更清晰的勾勒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皇帝的全貌。乾隆个人性格的优缺点展现的一目了然,盛世的表现极其隐忧,都在其中得到了完好的诠释。可以说《饥饿的盛世》为经典的读史随笔。
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四处:一是乾隆继位时对雍正极力表现出的“孝”,初上位根基未稳,仍重用老臣不变天;二是孝贤皇后陨落,乾隆对其的爱情之殇,其中也包含了他俩未能保住的儿子,实在是令人悲叹;三是对待老臣张廷玉提出的“年近八旬,荣归故里”,乾隆极为冷漠、残酷的一面,让人不得不胆战心寒;四是老年的乾隆将自己亲手打下的“盛世”毁掉。
从最初的乾隆宽赦官僚,以礼待老臣,到继位七年后借丧妻之痛严惩官僚朋党,张廷玉这位三代老臣最终下场惨痛;从对百姓仁慈(减免农户税收,鼓励开垦,拨放赈灾款慷慨),到文字狱的可怕行径,这一前一后以孝贤皇后去世为界,乾隆的性格与处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说乾隆在国家安全问题上,采取过许多或高明、或精明、或阴鸷的手腕。比如对准噶尔蒙古的大屠杀。但人到晚年,谁也逃不掉老了的魔咒,即使他为天子也无法逃脱。在乾隆的晚年,几乎少见他以往的精明、仁慈,更多的则是高枕无忧,形势顺遂,因此才造成了许多冤案、贪腐大案,可谓是他的英明一世,全毁于一旦。
相信会有人说,书名《饥饿的盛世》,既然是盛世,又为何说它饥饿呢?这就得从乾隆减免农户税收,鼓励农民开垦,却将开垦的土地不计入税收范围说起。这一举动使得乾隆年间的人口数量增产迅猛,这算是乾隆盛世最有力的证据了。但乾隆的盛世,与历史上其他盛世不同的是,它是一个贫困的盛世。虽说乾隆年间的粮食总产量也创了历史最高了,可人均下来,却处于历史落后水平。这是为何呢?你会发现中国传统人口增长的速度往往高于粮食生产水平的提升速度,再加上后来地主不断提高要价,增长地租,贫民越来越无法承受,这就导致了人口压力使这个“盛世”越发变得贫困了。
然而,我们的东方大清帝国统治者乾隆皇帝却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以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未来世界主流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跌跌撞撞。
总之,作者张宏杰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同时,从更深的层次看到,乾隆年间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整本书可读性很强,非常适合历史小白,阅读体验真是太棒了!推荐!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六):闭关自守,永不可能
我对这句话是绝对相信的:任何国家想要永远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
这个时代里,我来,我经历,我见证。
我们都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变迁时代,见证饥饿的远离。
老人们总是有种备战的囤货行为,这种行为和他们当初物资紧张的生活经历有关。
他们会说,我们才能够吃饱饭,还不到三十年吧,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才带来的生活水平改善的效果。
似乎吃饱饭真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的一致追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僻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年的等待,直至今日才开始能够有机会实现。
我们选择的道路,是十几亿的农民兄弟姐妹们当初最最期盼的东西。这一点我是深深地相信的,只有农民才能理解对于土地的深沉的爱。
在我的记忆中没有饥饿的。
除了我早晨起来的太晚,饿的抓心挠肝时候的时候,我都是优哉游哉的享受着美好的生活的。
饥饿感似乎是存在于我们民族基因的记忆中。
通过纵向对比,我心中普通人的盛世其实就是现在了。
这解释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想不由自主的种点什么。(我是八零后,还是八零的尾巴)我会想种几颗果树,我会想养鱼,凤尾鱼和金鱼是我先在仅能养活的两种鱼类。
前几天去湖边蹭着别人的情面抓回来几条湖鱼崽崽,正养在家中水盆中,不知道我是不是内心深处等着它们长大好吃肉。
我不知道这种被动饥饿的感受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我也从未和别人探讨过这个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找到交流这种沙雕问题的灵魂好友的。
所以我就只能在这里等待有缘人的触动了。
说实话,我对“万岁”这两个字的印象很不好。
我从未见过什么万岁的东西,除了化石之类的,在我心中不能跟上时代,且束缚时代的东西,都应该被终结在历史舞台之中。
不可否认曾经的统治者们,那一小部分的人,统治绝对多数的时候,除了血腥的统治手段和杀鸡儆猴的表演以外,文明还停留在斩草除根的野蛮阶段。
纵观历史,吃人的事屡见不鲜。
鲁迅先生都说这是个吃人与被吃的世界。我曾报以期待,却渐渐发现真相。
即使我知道的很多,知道的很深,那又如何?我依然觉得,平安喜乐是时代赋予这个能安稳度日的普通人的最好的礼物。
希望我的女儿依然能够同她的母亲一样,我来,我见证。
看的通透,获得自在。
不是所有人都能创造时代,我仅仅希望这个时代能够善待我们这些八零后。
让我们这一代人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管道笼子里”。
不受控制的权利和不受控制的野兽一样让人恐惧。
法治和人治的辩论根本就不需要去讨论,文明的进步就是法治的彰显。
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且不容许后退半步。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七):幻觉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珍藏版)
张宏杰
19个笔记
◆ 第1章 序 得不偿失的盛世
18世纪
gt;> 18世纪,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关到法律的笼子里”。
gt;> 横向对比18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乾隆时代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纵向对比中国历史,乾隆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民众权利被剥夺得最干净、意志被压制得最靡弱的时代。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乾隆时代的中国人,是“做稳了的奴隶”,只许有胃肠,不许有头脑。只有这样,大清江山才能亿万斯年。
◆ 第3章 盛世的保障
gt;> 如果一块肥肉被头狼紧紧咬住,狼群通常是安静的,每条狼都会按地位高低依次进食。相反,如果头狼不够强壮,咬得不够紧,那么狼群必然会炸了窝。
所以专制政治的第一条要求是统治者必须“咬紧肥肉”,大权独揽,有效消灭任何反对势力和权力觊觎者。
gt;> 这些在宦海惊涛中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成功者,个个身怀绝技。在他们驯顺的外表下,掩藏着无穷无尽的野心、欲望和算计。这些人既是他的政治工具,又是他的政治天敌。历代王朝最大的敌人,不是起义者,不是异族,不是灾荒,而是官僚集团。中国历史上寿命较长的大王朝,几乎无一例外地丧命于这些衣冠楚楚、举止高雅的人之手。
为斗而斗
gt;> 人们因为不同的利益和见解而分成不同的团体,是政治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古代的朋党之争与西方的政党政治有着相同的起源。但是,西方政党政治的前提是君权的虚化或者消亡,运作方式是竞争双方按明确的规则光明正大地较量。而在专制制度之下,大臣们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则意味着统治效能的下降。因为政党政治是公开的、合法的、专心致志的,而朋党政治则是隐蔽的、非法的、别有用心的。一旦形成不同的朋党,大臣们的政治行为就处处掺杂进党同伐异的动机。荐举人才,推行政策,表面上一出大公,实际上无不会首先从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种窝里斗的起源是因为利益,最终却几乎演变成了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乐趣,他们斗得如此津津有味,斗到了最后,他们简直就是为斗而斗。
◆ 第5章 权臣的结局
gt;>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 第7章 文字狱
gt;> 乾隆对历朝农民起义的规律深有研究。通过总结中国历史,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底层最危险的人物是“失意文人”。
gt;> 几乎所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深懂恐怖的妙用。恐怖使官僚机构更有效率,使底层民众更有纪律,使统治者的仁慈更容易让人们记住,因而也使统治者更安全。马基雅维利说:“令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安全。”一个不懂得“杀人立威”的君主,早晚会受到被统治者的轻视。而仁慈和宽容,只有在恐怖和严厉的背景下才更为人们所珍惜和颂扬。所以成功的统治者必须具有两面:一面是圣人一样的仁慈,另一面是狮子一样的残暴。
gt;> “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
◆ 第8章 盛世的崩坍
gt;> 。
心理学家说,人到老年,由于身体机能越来越退化,性格往往由外倾转于内向,主动转于被动。壮岁之时,心雄万夫,通常以主动进取之态面对世界。进入老年之后,力不从心之感日甚一日,遂常以防御心态应对外物,求稳怕乱,易变得被动、随和。
gt;> 。
康雍两朝,举朝视贪腐如仇敌。到了乾隆朝,大家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在权力已经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办一件事,安排一项工作,升一次官,枉一回法,需要多少钱,都有心照不宣的规定。不懂这些潜规则,在官场是无法立足的。如果不贪污,一个人就无法操纵自己的关系网;如果不贪污,他也没办法建功立业。在一定范围内的贪渎,不但是社会所默许的,而且是必须的。“腐而不败”,是做官的最高境界。
幻觉
gt;> “长期执政的人容易形成一种‘权力幻觉’……权力成为一个洞穴,而这个权势人物就成为穴居人。他是自己权力的俘虏。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都作为错误的信息被清洗掉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机制,它自动地过滤掉错误的信息,输入正确的信息。在此情况下,这个领袖往往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他甚至都无法对自己的力量形成恰当的符合实际的判断。”(《“倒萨战争”与萨达姆的结局》)
gt;> 数千年中国古代历史,盛世和治世累计加在一起,不过四百年左右,剩下的都是充斥着灾荒、动乱和腐败的平世和衰世。
gt;> 中国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正如雍正所说,“从来有治人无治法,文武之政布在方案,其人存则其政举,朕有治人即有治法”。中国古代的几千年间,专制制度的框架和运转规则没有根本的突破和进步。统治绩效如何,更多地依赖于统治者个人的精神振作与否。没有内外条件的严厉制约,个人的英明与自制无法抵制环境的纵容与腐蚀。由胜而骄,由劳而逸,是人性不变的规律。纵观中国历史,盛世君主往往是英明与昏聩集于一身,理智与膨胀合为一体。他们既是辉煌成绩的创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 第9章 鸦片战争的种子
gt;> 巴罗说:“中国没有中间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因拥有财富和独立的观念,在自己的国度里举足轻重;他们的影响力和利益是不可能被朝廷视而不见的。实际上,中国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英国人很容易地了解到,在中国,所有的富人几乎同时都是权力的所有者。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主要是靠权力来豪夺。中国的专制是超经济的,经济永远屈居于政治之下,也就是说,财富永远受权力的支配,一旦没有权力做靠山,财富也很容易化为乌有。“在中国,穷而无告的人处在官吏的淫威之下,他们没有任何诉苦申冤的机会。”(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做官便譬如他的宗教”。
gt;> 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实业”是他们致富的基本手段,经济地位的上升就自然而然能带来政治地位的上升。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对个人财产权的绝对尊重。而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是英国法律的重要内容。英国人认识到,个人财产权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自由社会的基石。洛克就说,财产权与个人的自由有着直接的关系。财产权不是一种物的关系,而是一种道德的关系,一种与因果关系相联系的涉及预期的稳定性的社会关系。没有它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预期是不可能的。
gt;>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千百年来在广阔的土地上“重复庄严的毁灭”,而又在本质上毫无变化。
◆ 点评
点评:★★★☆☆
点评:★★★★☆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八):从“遍地黄金”的憧憬到“饥饿”的现实:马嘎尔尼眼中乾隆盛世
(1)“乾隆盛世”是真正的盛世吗?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几个公认的盛世。
汉有“文景之治”、唐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有“康乾盛世”。
其中清朝的“康乾盛世”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在各种历史记载和影视绘画作品中,都有着大量的描写,读起来非常的熟悉。
尤其是在乾隆统治下的中国,达到了封建历史上的顶点。
从纵向上来比较,乾隆时期的中国,是几千年历史上人口最多,国力最强盛的时代;
从横向上来比较,清朝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据史料记载,GDP占到了全世界的30%以上。
就是这么一个富强的国家,在乾隆盛世之后却急剧向下,大清帝国滑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乾隆自己,也在百年后遭遇尸骨无存的惨状,让后人徒增感慨,“十全天子骨难全”。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状况?“乾隆盛世”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盛世?
张宏杰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证,写出了《饥饿的盛世》这本书,让我们真正的认识到“乾隆盛世”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世界上最发达,经济总量最高:乾隆盛世的阳面
从历史上来看,乾隆朝大清国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等级的存在。
康乾时期,继扫荡南明残余势力之后,又平定了三藩之乱和边疆地区的数次叛乱,收复台湾,打败了沙俄的入侵,战功达于巅峰,国家益愈强盛,幅员辽阔,社会安定,边疆平靖,国家的巩固和统一达到空前的程度,国土面积达到现在面积的1.5倍之多。
朝廷藏富于民,“仅乾隆一朝便蠲免全国的丁粮钱和糟粮总数达白银二亿多两”,数量空前,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居世界之首。
在对外贸易方面,尽管乾隆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口岸只有广州一口,但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发展。这从粤海关每年收入的税金数额的变化可以看出。
乾隆六年(1741年)税银二十九万余两;
乾隆七年(1742年)税银三十一万七千余两;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税银一百零八万两;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税银一百一十七万二千余两;
嘉庆八年(1803年)税银一百六十九万五千余两 。
从这些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清政府从1741年到1803年间海关税收增加了五倍半。
乾隆皇帝深知保证人民吃饱肚子的重要性,对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极度重视,加上番薯和玉米等高产量农作物的引入,到乾隆晚年,全国口粮生产达2088亿斤,在历史上属于空前的高产量了。
“文治灿然”再加上“十全武功”,“盛世”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官方的文件之中,也由此奠定了“乾隆盛世”的基础。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申请来中国出访,在翻译的口中,乾隆认为是朝贡的使者,他是不会放弃展示“天朝上国”“四夷宾服”的机会的,因此下旨,“准其所请,以遂其航海向化之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让马戛尔尼有机会看到“乾隆盛世”的另外一面,也通过他们的记录,让我们后代人也能深入的了解那个时代。
(3)极度的贫困,未开化的民智,无能的军队:乾隆盛世的阴面
在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之前,他们对于这个神秘的国度是极度期待的。
因为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对于这个东方国度的记载是“遍地黄金”,极度的富庶,由此也让他们非常好奇且憧憬。
但是在踏上这片国土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巴罗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好像一阵风就可以使船只倾覆……航行技术是陈旧过时的。”
“在我们眼里的中国人典型形象就是撒谎、奸诈,偷得快,悔过得也快,而且毫不脸红。他们一有机会就偷……有一次吃饭时,我们的厨师就曾想厚颜无耻地欺骗我们。他给我们上二只鸡,每只鸡都少一条腿。当我们向他指出一只鸡应该有两条腿时,他便笑着把少的鸡腿送来了。”
极度的贫困,未开化的民智,政治的腐败,无能的军队,让他们发现自己被《马可波罗行记》给欺骗了,这个东方的国度并没有那么的好。
另外他们其实肩负着打探大清朝底细的任务而来,在去往北京路途的几个月中,经过大运河北上,将沿途的风光、人文、军事等方面给看了个底掉。
可以说,如果之前西方国家对大清朝还有些忌惮的话,通过马嘎尔尼的沿路打探,大清朝的秘密被西方国家一览无余。
“……声势浩大的军事操演。但是,马戛尔尼注意到城墙濒临坍塌……兵士的装备如何呢?是弓和箭,戟,矛,剑,还有几枝火枪。他们戴的头盔从远处看像金属那样闪闪发光,然而人们怀疑它们是涂了漆的皮革,甚至是用经过烧煮的纸板制成的……” “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并制止他们从海南岛至北直隶湾的航运……”
这些国家发现,清朝的软弱、无能,只不过是一只病老虎而已,并没有那么可怕。
另外在觐见乾隆皇帝时,中方坚持要马嘎尔尼行跪拜之礼,而英方感觉受到侮辱,极度愤怒,双方闹得不可开交。
而英国使团带来的“贡品”被乾隆斥为“奇巧淫技”,四轮马车被认为与祖制不合,先进的技术也就此抛之脑后。
至于说英方所要求的的通商、传教等要求,更是被中国的皇帝一概驳回。
这一切,都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4)启示:让“饥饿的盛世”不复出现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1736-1795),在这个时候,西方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1640--1688年,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使其很快成为世界最强的“日不落”帝国;
1789—1794年,法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整个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
1764年,英国发明了蒸汽机,逐步广泛应用于生产和运输,从而开始了西欧工业化进程。
而这时的乾隆帝还在浑浑噩噩地做着“天朝”梦,陶醉于“万国来朝”、“四夷宾服”、大清“物产丰盈”、“原不藉外夷货物”的“夜郎自大”之中。
错过了“睁开眼睛看世界”,走开放强国之路的大好机遇,导致了积弱难返。
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这样的一个社会,还谈什么“盛世”?
目前的世界格局也是无比复杂,英国哲人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志”,希望通过研读这段“盛世”的历程,能让我们更多的人提高警惕,以史为鉴,让那段屈辱的历史永远成为过去。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九):“十全老人”乾隆:缔造了帝国最后一个盛世,也把中国拖进了百年屈辱史的深渊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
2018年,古装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热播,让乾隆皇帝的三位皇后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虽然之前也有不少影视剧,讲述了乾隆皇帝的风流史,但同一时间,以不同的皇后视角,讲述了同一个皇帝的后宫爱恨情仇。这在中国影视史上,实属罕见。
实际上,在此之前,关于乾隆皇帝的影视作品已经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皇帝,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让现代人对乾隆朝充满想象,他雄才大略却又残暴自负,他痴情无比却也处处留情。
乾隆在位六十年,开创了史上有名的乾隆盛世。他统治下的中国,人口众多、国力空前,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他的治理下,中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
然而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万人歌颂的盛世表象下,中国社会已经暗流涌动,开始潜藏巨大的危机。作为泱泱大国的统治者,乾隆却一味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错失了与未来世界文明接轨的机会,为中国在接下来的百年屈辱史,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全面了解乾隆朝的得与失,能够让我们对近代失落的中国有更深的认识。《饥饿的盛世》这本书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张宏杰是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同时也是知名的作家、历史学者。他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多部作品,并发表于《当代》、《天涯》等刊物上。《饥饿的盛世》是张宏杰对乾隆一生的回顾,透过分析乾隆朝的得与失,带我们探索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被历史选中的继承人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张铁林饰演的乾隆皇帝,乔装打扮,化身许仙,到江南一带寻找生母。这个桥段所表现的,是民间流传最广的、关于乾隆身世的版本。
据传,乾隆是康熙年间海宁陈氏一家的后代。当年雍正与陈氏交好,陈氏之妻与雍正之妃同时生育,陈氏产男,雍正之妃产女。雍正抱子心切,以女易男。后来康熙因为看中了这个生辰八字极好的孙子,才将皇位传给雍正,这才有了后来的乾隆。
在故宫博物院公开的档案中,就有康熙六十一年,“名算”罗瞎子对乾隆生辰八字的评价。在这份评语中,乾隆是“命贵富天然”、“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
虽然算命这件事在今天看来,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在古代,却极其流行。作为罗瞎子的粉丝,康熙是否因为这份生辰八字,所以才对乾隆另眼相看呢?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现如今的我们不得而知。
但据史料记载,康熙确实是十分喜欢乾隆。在康熙的近百个孙子中,只有两个能享受养育在宫中的殊荣。一个是太子长子弘皙,另一个就是乾隆。可见康熙对乾隆这个孙子的重视和喜爱。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康熙的宠爱并没有白费,登基后的乾隆时常感念祖父的重托,励精图治,凭借着异于常人的自信及能力,一举将大清王朝推上了发展的最高峰。
二、空前绝后的盛世之巅
01 御臣之术
纵观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迭,一国之内,能威胁到皇权的势力,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农民起义,二是权臣(宦官)专政,三是后妃(外戚)干政,四是朋党之争,五是地方割据势力。
自幼聪颖过人,熟读历史的乾隆,掌权之后就开始肃清一切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势力。他信奉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大权独揽。大到皇室宗亲、权臣朋党,小到宦官管理、农民治理,他敌视一切异己势力,不遗余力地进行高压和打击。
在热播剧《延禧攻略》里,乾隆的弟弟弘昼热衷于玩死人游戏。
看似荒诞不羁,实际上反映了亲王宗室不得参政、只能庸庸碌碌度日的事实。乾隆朝的皇室宗亲享有经济上的尊贵,政治上却是十足的“贱民”。乾隆把他们排除在军机处等核心权力部门之外,彻底打破了清王朝的贵族政治传统。
相比于其他几种势力,权臣专政与朋党之争历来是各朝各代防范的重中之重。老谋深算的乾隆自登基之日起,就恩威并济、宽严并举,对权臣及朋党进行旁敲侧击,直至最后连根拔起。
作为雍正时期的旧臣,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人的利益小集团,到乾隆时期可谓是如日中天。但是两人性格不合,多有争端,站队的下属更是不遗余力收集对方的“罪证”,企图重击或扳倒对方。
精明的乾隆看透了两党之争,先是“严行申饬”为人傲慢、行事张扬的鄂尔泰,撂出狠话“朕从前能用你,今日能宽你,难道将来独不能重治你的罪么?”这一招杀鸡儆猴,缓解了当时势如水火的两党之争,也为形成自己的班子成员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02 以民为本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荀子曾将君民关系比喻为舟与水,提出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纵向看,历代的明君都十分重视民生问题。
一直对标历代有为明君的乾隆自然也不例外。他虽然对官员近乎苛刻,对百姓却是出了名的仁慈。
古代发展水平有限,作为国家主要税收来源的农业,又极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
乾隆在位时期,每逢发生水旱灾荒,他总是告诫地方官员,抚恤赈灾是“第一要务”。他知道,国家赈灾的款项肯定会被层层剥削,然而他还是不惜巨款对民众进行抚恤。
据史料记载,乾隆五十年出现了全国性的灾荒,皇帝特批一千四百万两进行赈灾,占据了国家全年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乾隆对待救灾一事慷慨无比,面对组织不力的官员,更是不留情面地进行申饬罢免。
为了百姓生计,乾隆还大力支持农民开垦荒地,大范围免除农民开垦荒地及拖欠多年的农业税。据《清代国家与社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乾隆在位时期,所减免的农业税总数为2.0275亿两白银,为中国历朝之冠。 除此以外,他还大兴水利工程,推广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等。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使得乾隆时期的中国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放眼世界,中国成了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富庶的国家。
03 驱敌拓土
世人都知道乾隆是“十全老人”,却少有人知,其实他还自诩有“十全武功”。这“十全武功”里,绝大多数都是皇帝为了标榜自己而硬凑的,唯独“西师”--平定准噶尔这一战为世人所公认。
天山南北,即今天的新疆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央王朝努力经营却鞭长莫及的地方。遥远的距离,极具特色的风俗民情,加上中央政权难在在这里建立有效的管辖,这片土地一直是中华帝国版图中最不稳定的部分。
然而细看中国百年近代史,风雨飘摇、亡国灭种之际,这块历史上一直不安分的国土,却没有再起争端。这得益于乾隆皇帝的高瞻远瞩。
早在康熙年间,西北的准噶尔部落就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企图恢复铁木真时代的宏图伟业。为此,清政府与准噶尔部落多有交战,双方互有输赢。
乾隆时期,准噶尔部落出现内部混战。雄才伟略的皇帝意识到,这是个实现大清王朝千秋万代稳定的好时机,于是力排众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消灭准噶尔部落,扫除了大清边界最不稳定的势力。
这场耗时三年的战争只是第一步,为了实现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控制,乾隆不惜血洗西域,这片拥有古老文化的土地,迎来了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04 思想控制
随着清朝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纲常伦理的要求也较历朝历代更为严苛,闻者色变的八股文、文字狱等对文人志士的摧残自是不必再提。
谈及乾隆时期的文化成就,就不得不提《四库全书》。作为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是中国古典文化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然而这部大成之作,背后却是一场不亚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中国文化浩劫。 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乾隆主持修撰《四库全书》,其目的是想调查“反动书籍”在民间的真实情况。
由于清朝是满人统治汉人,早在清朝建立之初,民间反清复明的思想就不曾消停过。作为传播思想最有利的工具,带有这些反动思想的书籍一直在民间流传。
为了提高对民众的思想控制,乾隆急需采取措施,来为全国臣民树立一套符合满清统治的、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动用国家的力量来修正、指导臣民的思想就成了大势所需。《四库全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但在清朝乾隆时期,修撰《四库全书》,也是历经这样一场焚书的浩劫。清政府疑心之重,以极其残暴的方式,大量收缴、焚毁民间各种不利于统治的书籍,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几乎与《四库全书》的收录相当。
学者吴晗曾感叹到“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张宏杰在《饥饿的盛世》里,更是直接指出,这是一场“消灭记忆”的运动,如同把整个社会放入一个高压锅里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外到里的全面清洁,消灭了一切异端思想萌芽。
三、盛世的崩坍
01 大规模动荡的前奏
乾隆是个有福的皇帝,不费兵刃,就从父辈手里,接过一个安定、蒸蒸日上的国家,又在有生之年,将权力平稳地递给自己选定的继承人。
如果说,他还有遗憾的话,那就是临终时,都没能见到清政府平定白莲教的起义。
白莲教是跨越中国史上多个朝代的秘密民间宗教组织,早在北宋时期就开始存在,历经元、明、清三朝逐渐发展壮大。
乾隆统治后期,官僚集团懈怠政务、腐败之风盛行,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百姓却过着一种极其贫困的生活。生存的压力、官府的压榨剥削加速了社会矛盾的发展。民间开始出现大量的游民组织。
白莲教正是在这个时期达到极盛。乾隆退位第一年,备受压迫剥削的农民开始大规模起义,并在全国迅速蔓延。这场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固若金汤的统治,宣告乾隆盛世的终结。大清王朝由盛转衰,开始跌入没落的深渊。
02 鸦片战争的种子
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虽然这场战争发生在清朝末年,但早在鼎盛的乾隆时期,就埋下了爆发的种子。
乾隆一朝,处于急剧变革的18世纪,欧洲各国,相继通过变革,步入了政治文明时代。经济上的不对等,使得欧洲国家,尤其是18世纪迅速崛起的英国,十分渴望能同古老的东方建立平等的贸易伙伴关系。
1792年,英国以为乾隆皇帝庆生为借口,不远千里而来,希望能借此打开中国贸易的大门。
沉浸在天朝上国美梦中的乾隆,却只对这个使团所带来的西洋玩意感兴趣。他驳回使团希望能同中国贸易的请求时,并不曾意识到,这个不起眼的红毛国,已经通过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实现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梦想,正大步地引领着世界文明的潮流。
百年之后,当年皇帝不屑一顾的国家,用最先进的武器,强硬地掰开了中国的大门,他本人身后也遭遇了坟墓被炸、尸骨无存的下场。
乾隆皇帝多才多艺、文武双全,作为一个帝王,他一生励精图治、雄才大略,带领着清政府取得了多项不俗的成绩,奠定了当今中国的版图。从功绩来看,他无疑是史上最出色的帝王之一。
然而,他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他看不到盛世背后穷困无比的人民,看不到奔涌向前的时代潮流。他用极端的方式,摧残着民众的精神世界,以高压的态势压弯了这个民族的脊梁,为中国曲折悲壮的近代化道路埋下了极其惨痛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