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传统与变迁》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传统与变迁》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7 02:45: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传统与变迁》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传统与变迁》是一本由[美] 费正清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6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传统与变迁》精选点评:

  ●警醒啊〜〜〜

  ●简明中国史

  ●革命、反叛不仅仅需要不满,还需要攻击性。一个革命者必须乐于战斗并付出生命,不然,他就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如果你能把那些攻击性强的分离出来,把他们训练成牧羊犬,那么羊群永远不会给你制造麻烦。

  ●非常值得推荐,看过3遍

  ●从外人角度看看

  ●美国人看中国人,隔着玻璃看演戏。多少真实,多少臆测。看完这一本,所谓的海外中国学就都能明白了。

  ●假期作业,本来以为很枯燥,厚厚一本,虽也不算多吧。论述清晰,观点新颖不拖拉。扣一星是因为近现代史篇幅太大,而且并不深入,朝代间详略差距太大。

  ●“中国社会生活的表层以下就是招之即来的历史。”他者的视角对传统也许有所偏失,比如对郑和下西洋的些许误解,但全书大部分的近代史颇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警醒。唐朝即建立公务员制度等说法,还是能让人一笑而后深思,“思想改造”的三阶段还是心有余悸,各自有各自的当朝史啊。

  ●大一的时候还是看过很多书的^^

  ●好看,通俗,易懂

  《中国:传统与变迁》读后感(一):跳出围墙

  还没有读完这本书。

  读这本书时,感觉和以往读过的任何中国史感觉都不同。老费站在太平洋对岸,站在中国传统文明的对岸,站在上下5000年辉煌、屈辱、繁荣、衰败、开放、保守、稳定、动荡不一而足的历史对岸,竭其所能,完成了这部对中国历史的概览。

  一个西方的学者,以西方人特有的敏锐、客观、开发的态度写出这部作品,对于久在红色历史读本浸泡中的中国大众来说,无疑是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感觉。仅凭此,每个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读者都应该不会失望。

  《中国:传统与变迁》读后感(二):两个群体一直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无论世界史还是中国史,强盛的帝国或者时期,两个群体的关切理应受到尊重和满足----知识分子和社会生产的底层(中国目前是农民)。如果不能调动底层的参与,任何的变革只是改良或者说是修补,如果得不到知识分子的认可或者指点,任何变革或者革命都长久不了。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高中和大学官方指定的教材一些理念和观点得到强化,我甚至怀疑,费正清参与了中共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或者说他的学术观点得到了大陆官方的认可。 全书不哗众取宠,娓娓道来,在读书的时候,跟着作者思路,结论清晰易得,有一种果然如此的击案之感。

  《中国:传统与变迁》读后感(三):读书笔记:《传统与变迁》

  有一本历史书,你所读到的不是孤立离散的历史事件、苍白无力的人物描述,而是可以通过作者抽丝剥茧的分析,了解整个社会的运转、体制的优缺、文化传统的发展,内容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军事、教育的传承与流变。你能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

  费正清的《传统与变迁》便是这样一本书。

  历史学家唐德刚曾说,中国史学有三大主流:一是左丘明、司马迁到钱穆的中国传统史学,二是大陆当权的马克思史学,三是由“汉学”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中国史学”。二十四史、国史大纲是传统中国史学的经典著作,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是马克思史学灌注其中而成。唯独,现代西方中国史学往往是多数国民所比较疏远的,并且附带的观点不被多数国民所了解。

  《传统与变迁》恰恰便是这样一个桥梁:用现代史学的观点分析中国历史,别开生面的精彩,特别是近代史的部分。

  因为受马克思史学的影响,大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在近现代史的部分,叙述的往往部分历史真相,得到结论与本书南辕北辙。例如:费氏在书中提到,“英国一直希望通过签订条约来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教科书中笼统地说,西方列强与中国签订条约的目的是,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实际上,英国、美国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也攫取利益。

  《中国:传统与变迁》读后感(四):历史不能承受之重

  费老不仅高屋建瓴地从纵向对比中国各朝代的更迭,还站在全球角度横向对比了同一时期各国的相似点,观点鲜明深刻,让人醍醐灌顶。儒家思想虽起源于先秦,但真正受到统治者重视并视作为国策始于西汉。一门学说的发展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不仅要接受历史的考验,还要有幸被独具慧眼的统治阶级所用。而被汉武帝采纳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学,是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大思想体系。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东渡至中国,但却在15世纪在印度消失了,消失原因不一而足。但可以由此说明的是世间很多事物的起源地却不能把事物传承下去,比如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大陆,而现今将其传承最好的却是韩国、日本和台湾;希腊文明亦是如此,我们今天要去了解古希腊文明,却应从其周围的国家去了解。中国历史一方面悠久璀璨、包容万象,另一方面正因为其过于辉煌灿烂,有太多细枝末节和繁荣篇章,反而使后人容易受到羁绊和掣肘,不能放手大胆地去做事。王安石在千百年前就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理念,就是告诫当朝者不必因循守旧。相反,像美国这样年轻的国度,没有太多的历史可参考再加上又是各种族的大熔炉,无需遵循旧制即可放手大胆地开天辟地。他们试错的成本不高,重启也可以分分钟开始,这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家应该学习借鉴的地方。既要看得清多远的过去,也要大胆地迈向未来。

  《中国:传统与变迁》读后感(五):先前的读书笔记

  1.同李约瑟、黄仁宇一样采用“大历史”的视角,将中国历史分为秦汉第一帝国、隋唐第二帝国和元明清第三帝国,同这三段帝国之间的纷争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治乱循环”。但我认为这样的划分方法对于研究政治史或者“大历史”是可以的,但对于经济史、科学史,特别是思想史/哲学史,则显然割断了他们的固有进程,显得刻意。另外,中国社会在政治结构上看似循环,其实每个朝代都是在汲取了前朝的经验而有所发展的,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详细的介绍。

  2.其提到日本和朝鲜人可能为阿尔泰人的流民,又说其语言与阿尔泰语极为相似。那么中国人通常以为他们皆来自中国的移民,以文字为证据,就显得一相情愿了。我猜测他们只是学习和利用了汉字的一些特征,用来表示拼音罢了,毕竟他们的语法与汉语相去甚远。

  3.书上提到说秦朝的法制思想不适合中国人的性格,那么国人性格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还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呢。

  4.中国哲学向来好提到古代圣贤以及先王的事迹,这种浓重的经验主义传统为何与科学失之交臂?

  5.中国的哲学兴趣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即一种人道主义和社会性的思路,这与古印度和地中海地区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鲜明的对照。

  6.“西方法律被认为是上帝或自然秩序的人间体现,而中国法家的法律是统治者的命令。”但中国的统治者通过“君权神授”的一系列暗示不也恰恰表明统治者的命令不就是上天的垂示吗?

  7.民间的炼丹及长生不老术是从何时开始进入上层的视野,何时与道家思想结合?道家思想培养出来的道士又如何奉易经为正统?

  8.原始的佛教为无神论,后来是不是在中国道教的影响下,开始了尊佛?

  9.禅宗的思想瓦解了佛教,但却使他本身已经深入每个中国文人的心里同老庄一并发挥着补儒的作用。

  10.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只有主体通过“他者”视角返观自身的“视觉剩余”时,才有可能把握主体的“超在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