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与大海为邻读后感精选
《我曾与大海为邻》是一本由王景林著作,河北美术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曾与大海为邻》读后感(一):海边的守望者
犹记以前读传记时,总是在作者笔下看到各种风流人物与作者相交甚深、把酒言欢、相互提携,尤其是在民国时期人物的传记里,后来才知民国的精英“朋友圈”和世家大族见有多少紧密的商业和婚姻关系。与之相比,我更喜欢本书这样由平凡的老人乐乐呵呵地忆苦思甜。这本书里没有名声显赫的名流大佬,没有推杯换盏的推心置腹,有的只是淳朴的年轻人和村民,纯净的大海和蓝天。
平凡人的传记反而更饱含深情,他们没有需要回避的风花雪月,没有刻意隐瞒的未解之谜,有的只是对过往峥嵘岁月的追寻和思念。从笔触里我看到的是一位乐观的老爷子执笔书写着年轻时的自己,他喜欢读书,喜欢观察,喜欢吟上两首朴素的打油诗。他半夜起来看到朱德委员长钓鱼,他风雨天跑到文化馆读书被误认为“妖怪”,在海边生活的十年间,他哭过笑过,守望者一望无际的大海。经历过多少风吹雨打,难忘记那些沧海桑田的变化。我曾与大海为邻,多么恣意又浪漫的回忆。我以为这是《大海啊故乡》一样的思念故土,后来我才发现这是《麦田守望者》般的纯真的守望。 简介说作者一生乐观却陷入抑郁,在孩子的鼓励下拿起笔回忆往昔,写写画画才写出了这本书。读罢,果然书的后记中写道老爷子恢复了快乐,重现了以往的精气神。大海边的守望,那些苦痛与欣喜,期待与获得,足以温暖和点燃每一个人的心灵。作为一个生活在内陆城市的孩子,我印象中的大海和书中相去甚远。我以为大海是飞翔的海鸥,是洁白的船帆,是一把把红黄相间的遮阳伞…然而书中描绘的才是最真实的大海,以其独有的风姿镌刻在作者和一代人的回忆里。
《我曾与大海为邻》读后感(二):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依然值得回忆。
我们追忆似水年华,我们挽念瓦尔登湖,我们怀念苦杏仁味道的爱情。似乎我们总是在不尽期的回忆中,将过往的美好一一展露。
想起莎翁的那句:“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同样,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便是取名于莎翁的戏剧《麦克白》,其中麦克白的这句台词。
《喧哗与骚动》的主题同样是追逝——追逝那“失落的天真”。
我们对“逝去的美好”总是这样,偶然看到一本书《我曾与大海为邻》,书名文艺,但是没想到内容却是别具风趣。写作者是一个老者,当过《大众文艺》的主编,是老派的硬核文艺青年!
为啥呢?据说这位老人也没上过什么学,全凭爱读书,所以一步一步变成一个文艺工作者,但是没想到一向乐观自律的老人,在退休后却抑郁了。
难到抑郁是文艺的标配?就算年轻的时候不抑郁?老了也得抑郁一下?
而这个故事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这位作者王景林,患抑郁后各种治疗方式都没有太大效果,而儿女鼓励他把对渔村生活的回忆写成书时,他的抑郁症竟然奇迹治愈了!
消失的渔事,逝去的传奇
我打鱼的十年,正是新旧交替之际,亲身见识了老一代渔民捕鱼生活的全过程。离开大海不久,大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迁,那些与古老传统对接的信息,迅速地消失了。喊 蟹
我刚到海边看渔铺不久,就赶上了落大潮。赶潮的人很多,大家都在高声大喊:“哈 ......”。他们为啥大喊呢?一位大妈告诉我,他们是在喊螃蟹出洞。我不解地问:“螃蟹听到喊声会吓得钻洞,咋会出洞呢?”大妈说:“螃蟹,横行惯了,听到喊声就会钻出来举起一双夹子夹人,不信你也喊喊试试!”我选个有洞的地方大喊:“哈 ......”果然喊出一个螃蟹来,举起双夹向我示威,我趁它不备,飞快用手抓住了它。世界上最懒的鮣鱼
大海里的鱼见到大鲨鱼一般都会落荒而逃,可鮣鱼不但不怕,还主动迎上去。它用脑后的吸盘紧紧吸住大鲨鱼的肚皮,一边游,一边张嘴接吃大鲨鱼撒下的碎渣儿。鮣鱼怎么会有这样特殊的本事呢?渔家有这样的传说:一天,大海里的鱼虾蟹都集聚龙宫,请龙王封赏求生的本事。鮣鱼懒,钻到龙王椅子底下就睡着了。封赏大会开始,龙王每封赏一次就站起来一次,每次都刚好踩在鮣鱼后脑门儿上,踩得鮣鱼龇牙咧嘴,但也只能硬挺着。大家封赏完毕,鮣鱼才慢悠悠钻出来讨封。龙王问:“你从哪儿钻出来的?”鮣鱼说:“为了给您垫脚,我的后脑勺都踩出靴子印儿了。”龙王看了非常感动:“你说吧,你想要什么封赏?”鮣鱼说:“我要个游着不太费劲、吃着也省事的本事。”龙王说:“你后脑勺的靴子印儿是吸盘,能吸在大鱼肚皮下游,大鱼吃食儿时洒落的碎渣儿就够你吃了,你就领这个本领去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看了这几个的小故事,我是忍不住笑了。可能开心就是最大的治愈力量吧。我猜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是十分愉悦的。
莫名脑子里飘出一句歌词“你是怎样回忆我,带着笑或是泪……”
或许,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依然值得回忆。回忆中的美好,就是温暖我们贫瘠人生的闪耀火花。
《我曾与大海为邻》读后感(三):把一切都交给大海,包括贫乏、动荡和悲欢
若对人与自然有兴趣,要读至少半个世纪前出生的人写的书。
因为,那时候人还生活在大自然里。
人们不知道大气层会破洞,不知道北极熊会饿死,不知道河水不能喝,呼吸空气要隔着口罩。
人们也不谈论这些沉重的话题,更不愿深究令人叹惋的细节。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知道,如今的渤海湾里已经没有鱼了,也没有海螺、虾蟹、河豚,它们曾经是渤海湾的宝藏。
半个世纪前的渤海湾,是一篇篇诗歌,诗歌里写了八袋鱼和螃蟹打架,写了追光而来的海兔子,写了梦境一般的海中彩虹,它们消失了,但爱过那片海的人永远记得。
那曾是一种百般艰难又熠熠生辉的生活。
它让一个最渺小不过的打鱼郎,懂得悲欣可以如此壮阔,物质落后亦可以充满诗意,人的精神可以如此强大……以至于在这种生活远去之后、无需于困境中奋勇之后,这个打鱼郎竟然陷入抑郁。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生活的讽刺。
后来,那个打鱼郎因为喜欢读书作画,爱讲海里的故事,成了文化馆的故事员,再到群众艺术馆的编辑,乃至杂志主编,退休后患上抑郁症。
家人心忧,便鼓励他继续写作,于是他拾笔书写前半生,一篇文配一张图。他的女儿说,将父亲的画发到朋友圈,还有朋友来索画。父亲便像一个孩子般得意,问了几次是真的喜欢吧?不是哄我玩吧?
书中经历大半与海有关,于是,就有了这本《我曾与大海为邻》。作者王景林,今年已经79岁了。
此书与《瓦尔登湖》那样的记录田园生活的哲思散文有别,王景林自称一穷二白的无产阶级群众,对捕鱼、对读书、对生活,均出自一种直白到近乎天真的热情,书中说不上蕴含多深邃的思考,只将彼时心中所想细细记录,思想单纯,笔触耿直,自有一股痴气,倒也妙趣横生。
第一部分记载大量的海情民俗,来自底层人民的眼睛、嘴巴和心灵,被王景林以诗歌化的形式再现,别有智趣、朴实逗乐。
渔民们打渔时随口创作的顺口溜,往往能流传几十年。
同时,此书亦并非纯粹的自然文学,王景林关注自然,更关注人。书的第二部分翔实地叙写了上世纪60年代的渔家生活、人情家常,十年海风吹过,人心也变了模样。
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一个流浪者会比一个皇帝更懂得。
那时,渤海湾里物产丰富,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很低。几乎没有真正挨过一天饿的人,看王景林写那些贫乏岁月,必会格外惊奇:当教师时饿得能干吃几个大萝卜,捕鱼靠岸后一次能吃二斤面条,冬天上船带十几个大馒头冻得跟冰一样,还只能在划桨的间隙中趁机吃一口……
那时,人品可靠便可说婚,可托付终身,家底不够,就各家各户凑份子,从此相濡以沫几十年。
那时,一人挨饿全村操心,吃百家饭,受百家情,人们彼此间守望相助,都想用力地一起好好活下去。
书的第三部分写童年生活,小中见大,是一部浓缩的上世纪60年代中国发展史。身处特殊年代,再平凡的人生如今读来亦是传奇:飞机在头顶飞来飞去投掷炸弹,解放军伪装成卖粮人突袭地主兵队,没有座位却像罐头一样塞满了人的客运火车,同时教几个年级学生的复式学校……时代的印记,也是时代的眼泪。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有追溯过去的情怀,但一定没有重历过去的勇气。
现在,过度捕捞导致无产海域,乘一叶扁舟与海中生物同游的好景不复再现,但仍可以开发岸滩作为滑沙场,也年年挤满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一臂之力。
那么,以诗意、和谐、天赐的美作为代价,取得高效率、现代化的生活,到底值得不值得?不过这恐怕也不是个人能够抉择的。
如今,对当代生活感到枯燥、机械的人们,也只有从依靠记忆重述的旧时影像和文字中,从《我曾与大海为邻》中,感受那种逝去的生活、那样的海。
那样的海,曾可以交付一切,包括贫乏、动荡和悲欢。
《我曾与大海为邻》读后感(四):编辑手记|一本不合时宜的小书。
耗时7个月,手上新做的一本书终于出来了,上午被安排去给营销、发行的同事们讲这本书。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誓师大会吧,我想。早上去公司的地铁上又梳理了一遍营销点,组织好语言。没想到现场失控,也算是编辑生涯的一次小小事故吧,是为记。
其实早早做了心理准备,公司的出版方向主要是家庭教育类的书,这样一本偏文学的随笔小书势必要被冷落。先说一下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八旬老人回望一生的回忆录。当初接到书稿的时候,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谁会看一个素人老头的回忆录?(编辑同行应该会理解这个脑回路吧,毕竟拿到书稿的时候就要想卖书的问题了。)我并无对老人不敬的意思,事实上在看稿的过程中我慢慢爱上了这个可爱的老头。但出于市场考量上面这个问题我必须问,年轻人会掏钱买一个没听过的老人写的回忆录吗?而且这位老人也没有什么传奇经历。答案大概率是不会。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年轻人几乎对老人不感兴趣。
但这位作者有个特别的点,他在21岁那年下放到海边的一个渔村,从此开启了独自看守渔铺、出海打鱼的长达十年的海边生活。一个年轻人在海边生活,这不正是我们现代都市人心心念念的诗和远方吗?当然了,它不是被中产滤镜过后的那种诗意,而是那种混合着庶民生活的热气腾腾的诗意。毕竟,他不是在大海边体验生活,而是在那里生活。所以有了这本书的标题:《我曾与大海为邻》。
这一切又发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虽然偏居一隅,但那段动荡的历史在作者身上依然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一个拐点是,下放改变了作者的生活轨迹。他原是一位小学老师,下放之后成了一名普通的公社社员,孑然一身的他被安插在一个小渔村做渔铺看守人,每天的任务就是给出海打鱼的打鱼郎们做饭,一日三餐。可能因为靠海而居,好几年里他俨然成了一位快乐单身汉。后来他终于能跟着出海,遇上暴风雨也见到奇异的海光。这样的生活也许有些平淡无奇,但它展现了一种别样的生活,那种具体的、鸡犬相闻、从前慢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形态已经大面积消失了。每当我的生活陷入困顿、无聊时,我总会想,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带着这种心情去读这本书,焦虑会大大缓解。
回到上午的翻车现场。我热情洋溢地将这本书的3个亮点一一说了:1年轻人的十年海边生活,满足对诗和远方的想象;2重现上世纪消失的渔村生活形态、珍贵的民间记忆,展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欣;3作者人设,身患抑郁症的八旬老人通过书写自愈。现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然后,有个发行同事说:“这本书励志吗?归类到励志那一类还能多卖几本。”“内容也蛮励志的,不过它不是那种。”看到他失落的表情,有那么几秒钟我为这本书不够励志而感到抱歉。大家都露出为难的表情:和咱们现有的渠道不合适,不知道怎么推。过了一会,发行开口:“那么,这本书的点在哪里?”
现在回想,失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意识到刚刚所说的3个亮点在她们那里是无效的。又解释一番,有人打了个哈欠。营销说:“这让我想到某某老师的一句话——年轻人通过老人一生的回忆,获得成长的力量。”发行说:“这个很好,加进你的广告语吧,不然这本书显得太平淡了。”一时语塞,黯然退场。下来细想,又问另一位编辑:“这句话对你有吸引力吗?”下面是她的回答:
没有。年轻人从来都不屑于从老人那里获得经验。中年人才会觉得老人家说得对。谁会认为说,我是个年轻人,我需要听听老人怎么说。这完全是,你妈觉得你冷。年轻人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哎哎哎,谁愿意关心老人,谁愿意往后看,所谓怀旧,还是拿来为我所用。深以为然,其中的微妙心理也可玩味。这其实又绕回了当初接下这本书时问自己的那个问题。并不是说年轻人对老年人怀有敌意,没有,只是因为年轻,所以满眼都是未来。身为一个年轻人,我不想被说教,不想被传授表层的生活经验和空洞的所谓人生智慧,我更愿以自由的姿态去获取新的生命经验。
最后我对大家说了想法,拒绝加那句广告语。会议不欢而散。这没什么大不了,顶多算观念不合而已。但今天还是有点受挫,那感觉就像,你所珍视的东西对别人来说是个恼人的负担,不合时宜。
希望这本不合时宜的小书好运。
《我曾与大海为邻》读后感(五):你看不到的地方,有人在热烈地活着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大家追求的?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又或者是像《我曾与大海为邻》的作者一样,归田园居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海。
《我曾与大海为邻》作者王景林先生总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我曾经在海南岛独行追风,探索百年的渔村古寨,看到古老的祭祀舞台还有深港巨船;也曾经在珠海的海边,踏着情侣大道的白沙,感受得未曾有的寂静;也在天津港,嗅到深夜湿漉漉海风腥咸的味道;也到过北戴河,在渔港旁边的农家小住,吃着刚刚从深海中打捞出来的海鲜。
这样的生活非常有趣,朋友艳羡的在朋友圈说你说你活得太潇洒了,是我梦想中的生活。
而每个人聊起梦想,都与诗和远方有关。但是更真实的生活,是那个叫王景林的老人曾经在北戴河那段朴素热烈的时光——初到北戴河的时候,在海边做起看铺郎。“有地方吃,有地方住,一日三餐还吃海鲜食物”,也“大(胆大)、忍(能忍)、勤(勤快)、诚(诚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渔家的吉利话(王景林/画)书里有段有关刚开始做看铺郎的讲述,一下子让人融入了海边生活。海上打渔的人,不能说“翻”,同音字也不能说,所以“帆”叫做“蓬”;烙饼的时候,一面烙熟了需要烙另外一面,叫做“划过来;锅碗瓢盆的口子也要朝上的;还有”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说法,本是渔家的内行话,作者说:渔家晒网理应当,传说偷懒太冤枉,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朝举目才张。琐碎的日常才是最真实的海边世界。
这些生活是通过几天的旅游或者旅行生活难以感受到。我在海南的抱才村中,见到正在顺理渔网的老妇,那会儿觉得时光在她的手中被梳理,这样缓慢妥善的生活,流露出不慌不忙的气质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正是《我曾与大海为邻》中描述的那样,这段刚刚好的文字互补,让我有不一样的见闻体验。
在外旅行的时候到那些偏僻角落,更容易见到真实的生活。在临高角一个冷清渔村里,拎着海边渔民们搭了草棚子,几乎每家门口一个,用粗壮的树木打桩,做了棚子的支柱,然后用茅草和黑色的油布铺在上面,用来防雨防晒。细细品起来,和王景林在海边住的渔铺差不多。
“这个渔铺和瓜棚差不多,只是稍大了些,在铺前铺后竖起两根木柱,两根立柱之间横搭一根长梁,梁上每隔二尺九搭着用两根竹竿铺成的人字架,这就是铺助。有几领苇席搭在人字架上,铺里的沙滩就是睡觉的炕,铺上一个草袋,人就席地而睡”。北戴河几十年前的渔铺,和现在海南渔村里的铺子,竟然还差不多呢。
未曾了解的世界,更有趣
有很多在旅行途中无法见到的光景,倒是这本书里寻味到了,更多我未见过的渔民生活,有别样的危险、但是也充满期待和乐趣。
就像现在的网红景点“荧光海滩”,不少人追着去了马尔代夫、波多黎各、澳大利亚等等地方,但是在几十年前,北戴河的荧光海就已经出现了。王景林初见海光,是还在守渔铺的时候半夜突见被吓了一跳,老船长说:“书本上叫他海光“。后来再见,是已经做了渔民,
老船长说:今夜里没风是底发海,很可能要出现海光“。我不由把目光投向大海深处,只见海面飘来一道光亮,好似一条流动的彩虹,滚滚地向小船漂来。就看到小船的周围,似被金波金浪涌起的元宝,闪闪金光、金光闪闪。
这种奇观美景,现在也是难得。不过大连、秦皇岛倒是相对多了些,2014年4月、7月和9月,大连大黑石浴场、大连金石滩、海贝广场、大连医科大学校内海滩,秦皇岛燕山大学对面海滩都出现过荧光海,不过能看到真的要看运气,2017年秦皇岛燕山大学对面又出现过。这种出现的频率,倒是想让人多去秦皇岛、北戴河走走。
书里还有一种人与动物的别样情感,是我不曾体会到的——人与鸟的情感。“只是因为我在看渔铺和打渔时和鸟儿们有过这种特殊的经历后,也就和鸟儿们结下了特殊的情感”。王景林在看渔铺的时候,蹲在河口边收拾鱼,鱼肠鱼肚便喂了海鸟;日久生情,便也见不得别人捕捉,还举报过麻叔的打鸟窝棚;后来和船长出海捕渔,又见到漂洋过海的鸟儿因无处落脚筋疲力尽累死大海,还有一些扑棱着落在他们的渔船上做休息。
现在说说出来或许很难理解,因为不管是日常居所还是出门旅行,都很难见到野生的鸟,有一年冬天在内蒙古的稻田里见了遮天蔽日的乌鸦群,不过匆匆离去也没有什么情感而言。人和鸟类、动物以及自然的情感在削弱,如果不是有亲身经历,很难发出像王景林老先生这样的感叹。
如今的北戴河已经变成一个旅游胜地,乐亭、昌黎、黄金海岸……每到夏天沙滩上人满为患。但是早些年是另外一番光景,“一年秋后,我们生产队的两只船和邻村唐子寨的四支船结伴而行,到了昌黎县团林南的大沙山下搭铺打渔。这里就是如今的黄金海岸,大沙山就是如今尽情欢乐的滑沙场,但当时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眼,海滩一片荒凉,各种美丽的贝壳随处可拾。”
现在看这本书,像极了那些走遍西藏、云南,然后留宿在当地民宿客栈打工的背包客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个出口,这本书带着老人回忆了一段时光,也治愈了他的抑郁症。这个老人的记忆,让我们看到了一片平凡的海,一场热烈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