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返蜀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重返蜀山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27 03:0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返蜀山的读后感大全

  《重返蜀山》是一本由张生全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5.00,页数:496(上下册),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返蜀山》读后感(一):我为什么要读《重返蜀山》这部小说

  首先,我们读一部小说,如果开篇就吸引了你,那么你就会一口气读下去。而《重返蜀山》这部小说的第一章就写得很出色,让我不由自主想要继续看下去!它好比掀开了戏台上沉沉下垂的大红帷幕,给我们看到后面杂乱无章的场地,道具横七竖八地躺在冷硬的地上,而你就会随着作者的叙述与文字,像看戏看电影一样深陷其中,跟着去笑,去担心,去期待。

  其次我们都知道张生全老师的散文写得非常好,文字功底深厚,非常擅长场景景物的描写,所以读他的小说,能够很深刻地感受到小说里面对于细节的描写,语言的运用,都非常的精彩,你看他开篇对几位主要人物出场的叙述,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鲜明特点,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出来,让你关上书也能在脑海里浮现唐朗的红领带,贾有伦的肚子,平和的头。后面出场的喜旺,严庄,黄昌婆,李师公等等人物也都给人印象深刻。就好像我们说起《平凡的世界》,立刻就会想起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孙玉厚等等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样,这些正是作者人物描写上的成功。再一个语言方面,作者善于用地方方言的对话来推进故事的发展,通过平实幽默的语言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很接地气,像什么“造孽哦、敷汤药、簸箕大一块,蛇皮口袋”等等地方土话随处可见。作者还用山歌来贯穿在小说中,来表现小说人物内心情感,读者从贾队长的山歌中能够感受到故事的发展变化,这些山歌也蕴含着川南农村的一种历史传统与风俗习惯。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将自己曾经生活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们以及当今乡村振兴这一现实主题融入小说创作之中,这样这部小说也就很有时代感,很有使命感,能够让人引起共鸣,是值得大家去读的小说。同时我们也会思考,在网络言情小说很风靡的时代,这部小说里面没有谈情说爱仍然让人喜欢读下去,这说明我们其实是需要这样贴近生活的作品的,说明这样实实在在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也是有读者有市场的,说明这样的小说更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作者关于官场的设定,人物的设定,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有点理想化,有点荒诞不已,但却是真正带有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与暗示的。所有的荒诞可笑都是我们合上书需要好好思考的现实问题。当然,作者写人性复杂之处时,那种穿透纸背的笔力,也来自他对每一个角色的爱惜。

  好的小说,读者会把原是纸糊的,轻飘飘的,只有一面的文字,通过自己的眼睛,把它变成了实际的经历,于是出现了读者心目中另一种叙述,另一面文字,富有感情,富有色彩,在他们的脑海定格。《重返蜀山》就给了我这样的感受。

  所以,喜欢读小说的可以看看这部朴素而深刻的小说,想要了解四川农村风土人情的可以翻翻这部小说,关心乡村振兴这个战略的人也不妨读读这部小说。

  《重返蜀山》读后感(二):一部描写乡村振兴的杰作——《重返蜀山》读后感

  一部描写乡村振兴的杰作——《重返蜀山》读后感 文/喻斐

  我有幸得到长篇小说《重返蜀山》,满怀虔诚之心,拆开两本书,细细品读。我立刻被作家张生全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深深吸引。自此,下班后每天晚上拜读《重返蜀山》,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段时间的必修课。

  这部小说以乡村振兴为题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本书以四川著名“桌山”瓦屋山”为为原型,讲了一群蜀山人,为了引领蜀山跟上时代步伐,在各级各部门的援助下,历经磨砺,踩出了一条崎岖不平,但却属于他们自己的振兴乡村之路。

  小说语言风趣幽默,诙谐有趣,带嘲讽笔调。勾勒出的人物形象,时常让我情不自禁发笑。 文中人物对话,语言与身份非常吻合。言为心声,怎样的人说出怎样的话,做出怎样的事情。喜旺、唐朗、马月英、觉英、黄昌婆、钟成等人物的角色语言,呈现出了鲜活的形象。

  而严庄较阴,城府较深,说出的话也是阴森森的,让人有一种冷飕飕的感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喜旺第一次打算出门欲赴深圳打工,马月英送儿子出门,一路叮咛,简洁的话语,蕴含母亲深情,随后一路上的沉默,渲染了生活环境所迫下的不舍与牵挂,无奈与迷茫。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内心独白、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骨肉丰满,鲜活灵动。比如瘦弱如猴酷似螳螂的唐朗;大腹便便,始终抱着肚子的贾有伦;身穿长衫头插筷子,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的李师公;沉迷养蚕,却频频跪拜祭神的“金梭子”之孙女黄昌婆等等。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跃然纸上,逼真,形象。透过文字,让我看到了一群在乡村振兴历史进程中的面目各异的众生相。

  小说中的人物名字看似简单易记,其实颇有讲究,耐人寻味。如主人公贾喜旺,还有唐朗、平和、李秉、黄昌婆等,不一而足。名字就是故事剧透,名字就是人物形象的缩影。

  一部伟大的作品,除了应具有文采飞扬的语言,脱俗的文风笔调与精湛的写作技巧外,还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凸显作品的价值意义。

  《重返蜀山》就是这样一部宏伟著作。张老师以诙谐而凝重的语言,展现了一部中国大刀阔斧奔小康,巴蜀大地乡村振兴改革浪潮的历史画面,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让读者随着故事情节的铺展,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其社会。通过小说中的一个个小人物的冷暖际遇,人生遭遇,不同命运的微观世界,折射出当下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宏观世界。

  微中见大,大中窥微,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一定的历史烙印。这也正体现出作家张生全不愧为资深的历史研究专家。

  《重返蜀山》是一部值得细嚼慢咽的具文学性、历史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杰作,我受益匪浅,不但欣赏了文学艺术,而且进一步了解了西南地区乡村振兴的历史潮流。

  《重返蜀山》读后感(三):谁能读懂你的悲怆

  谁能读懂你的悲怆—— 关于张生全的《重返蜀山》

  南方雪/文 说实话,站在这里谈张生全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重返蜀山》,我是有压力的。面对他今天瞩目的成就,除了佩服和祝福,还是佩服和祝福。

  小说由三十二章构成,从“阻路”到“瞪眼仪式”,文字生动典雅,情节曲折多姿,民俗风味浓郁,乡土气息丰沛,架构精巧而阔大,开放式的结尾,没有像许多同题材小说一样给出关于乡村振兴的标准答案,而是真诚地面对丰富的生动的复杂的现实生活,用作家阿来的话来说,“他笔下的乡村才开始上路,还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方向”。我想,这需要才华,更需要勇气。正因为如此,生全的小说才更具生机和活力,也更具气象和值得信赖的品质。   《尚书•大诰》说,洪,大也;《{诗}大序》言,雅者,正也。读生全小说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以大和正命名的洪雅山水,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生命密码和文化基因呢?无疑,从洪雅乡村走来的张生全,令人信赖地充满魅力地为我们进行了解密。故而,我的阅读体验是:既有探险的惊喜,也有探究的意趣。 当然,如果某些主要人物的血肉更丰满厚实一点,小说情节的发展更是由人物性格的发展在推动,我想,《重返蜀山》会更具文本意义。

  《重返蜀山》读后感(四):《重返蜀山》:弃学大学生的全世界最吸引我

  乡村写实,想起老家的一些人一些事,读了挺感慨的!

  对蜀山的第一个记忆点应该是武侠或者道士什么的,估计小时候的港片看多了。但是《重返蜀山》完全不是武侠故事,而是很真实的山村题材。文中的 蜀山(以四川洪雅瓦屋山为原型)被称为蜀地母山,曾经孕育了辉煌的蜀地文明,创造了灿烂的蜀地文化。但是从近代以来,特别是在中国当下工业化、城市化进城中,蜀山走向了败落和寂寞。 这是许许多多的古村落的现状吧,如同蜀地文化一样,因为地理位置的闭塞,也因为经济的落后以及现代社会的趋城市化,人口转移和经济转移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我小时候的家乡是很美的,山青水秀,有一片又一片的树林。一条很干净很美丽的小河,两面都是青山环绕,流淌出一种自然的诗意。可是20年后,当我再回到老家时,已然全部变样了。山上的树全都不在了,因为山和水库都承包给搞开发的人了,有人种果树,每三年换一个树种,总之山上的树被挖了栽,现在又变成茶树了。再也看不到以前的深深山林,记忆中的模样早没有了。记忆中的河上空总是雾蒙蒙的,现在也再没有了,满眼的黄土。过度开发以及没有长远目光的开发,对山村的破坏真的很令人心痛。

  而山村里面的人呢?跟《重返蜀山》里面讲的差不多。有的人走出去了,见了大市面有了开阔的眼光,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有些人还留在山村里,思想和眼界仍然留在十年前,思维根本不在一条线上。而且因为山高皇帝远,偏僻山村里面其实是挺黑暗的:公正、公平和自由人权其实是一个笑话。

  故事里的乡书记唐朗和平和的形象很逼真,为了县长的政绩,他们注定要成为牺牲品了。蜀山有铜矿,大神要回来开发这个矿,县长被这种大赞助大布局大发展机会蒙蔽了眼睛,可是为了拿下这个开发项目,需要村民们签字同意。

  于是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有的人阻路,有的人拒签,有的人闹事……风波起,另一边的县长和乡书记唐朗也在政治博奕,他们的眼睛里是装着政绩、大项目、干事情……他们真的会关注民生、文化和未来吗?

  而事情的转折是那个回来的大学生。他是家里好不容易送出去的大学生,他花光了家里的大笔钱,现在他有弃学,这一点我百思不得其解,关于他弃学这一事件的缘由,作者也迟迟没有揭开谜底。感觉是有意要刻画一个回乡发展村民经济的弃学大学生的全世界吗?

  喜旺回来了,给唐朗带了光明的转机。落后山村的乡民误把喜旺当成活菩萨,于是对活菩萨的话深信不疑,纷纷在开发铜矿项目同意书上签了字。

  而我,有点怀疑,那个走出山村考上大学读考古学的大学生喜旺,为什么会弃学回村呢? 还会对村支书什么副书记有念想呢?为了这个目的而用自己活菩萨的假象骗大家签字,那他不能代表精英大学生的面貌吧?这是我读出的一个矛盾点。

  也许对于山村开发和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几方面本来就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吧。我是看不开的,我喜欢我山村原本的自然风采,但是我又不喜欢它的落后、闭塞、贫穷。而最好的改变又该是什么呢?我其实也是不知道的。 禅沉香 说: 读《重返蜀山》 一翻开书页,首先就被那别具一格的车队吸引,再看又被独具特色的村官情态吸引,虽不是一口气看完,每读一节总能在脑海留下挥之不去的影像。第一章弥漫着尘土飞扬的景象扑面而来,你不由自主想要继续看下去!

  我特别有同感。也许像我这种来自山村的人来说,对山村天然的骨子里的热爱,很希望好好保护她。但是当她热闹了、改变了,我们也就失去她了。我记得小时候村子里面的大队支书就像土皇帝一样,人们对他的话唯命是从,他所到之处被人们顶礼膜拜。所谓的选举换届、一些事情的决定权啥的,全是他的一言堂。并且,上面乡里的领导还特别喜欢这种人,因为他能镇得住一方乡民。

  用冷漠镇住一方乡民,是我思维里面永远的疼痛。还有一种人,在外面发展的不错,有了权有了势也有了钱,回到山村里施压一方,自谋福利。利用修路、建水库等国家扶持政策大谋私利,把村子里的山山水水全承包出去了,一签合同就是50年,骗村民跟骗小孩一样,山山水水全承包出去了,村民根本拿不到任何钱。

  我来自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槐店乡下唐河村,我们村里的山和水库都承包出去了,我觉得那种低价签出去的50年合同像一场笑话,把一群不懂发展没有啥文化思想的乡民骗去开会签字,不知道那些上层领导会不会有良心上的责任。而那些贪了一点小钱的村长、会计、大队支书们,他们真的知道对于村子而言失去的是什么吗?

  《重返蜀山》读后感(五):山歌好比春江水

  近日,有幸拜读张生全先生5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重返蜀山》。

  故事围绕蜀山乡复兴村的“复兴”之路,将当下乡村发展面临的招商引资、征地拆迁、领导驻村挂户、百姓聚众反抗、上访、村霸、生态发展、文化标签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奔着“乡村振兴”这一宏大的命题而去。

  这种紧贴“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往往很容易变成政策的宣传单,沦为政治的附庸,而失去文学更重要的意义。

  所幸的是,《重返蜀山》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真切地描摹现实、真实地摆出困境、真诚地探索可能的出路。诚如陈思和教授所评价的一样,“用嘲讽悲悯的笔触写世态,满眼悲观主义的浮世绘。但藏在他笔端深处的,却是英雄主义的孤傲和不屈。”

  “乡村振兴”最终该选择怎样的道路?作者并没有在书中贸然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作为普通读者,笔者也无意去探讨这种问题。

  那还是说说对作品本身印象最深的地方吧!

  第一,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入木三分,幽默风趣却又意味深长。

  开篇时候几个人物的出场描写就极为精彩。

  如乡长贾有伦:“因为胖,脸上的五官都鼓着,不甚分明。同样不分明的还有身材,夹克衫里裹了一大团,究竟裹的是胸,是腰,还是屁股,实在分不清。不过,肚子倒是很‘鲜明’的,高高往前耸着。他的一双手还紧紧抱着肚子,怕掉了一样。”这个时刻紧紧抱着肚子的动作,正是他圆滑处世、明哲保身的生动写照。

  如副书记平和:“他的头型像是在印证他的姓,平得很特别。仿佛被一个平底锅使劲往下拍了一下,连眉眼都被打压成了细细的线。”有意思的是,到了后来,当他终于转为“正书记”的时候,这个头型也立马变了,“平和的头型忽然就不是平的了,而是中间高耸起来,成了鸡冠头的模样。”

  如派出所所长钟成:“钟成走路,任何时候都是这么摇摇摆摆的,所以村民们都说,这个钟成,立场不坚定,对党不忠诚。”这个名字,这个评价,再联系他的职位——仿佛看见,作者书写时候,眼角闪过那一丝狡黠的笑意……

  还有李师公这个假道士的形象也极为鲜明:“头上有个髻,用半截筷子穿着。但因为头发太少,那个小小的潦草的髻,根本没办法抓住筷子。但见他脑壳稍一晃动,那筷子就掉到地上了。他不得不尴尬地埋下头,捡起筷子,重新插在髻上。”

  最绝的还不是这些出场的人物,而是出场式本身。

  故事开始的第一场戏,就是乡党委书记带领大队人马热烈欢迎县委书记以及跟随他前来蜀山乡投资铜矿项目的邓总。

  欢迎队伍的阵仗看起来就有些不伦不类:由越野警车、掉漆黑色小轿车、大货车、农用车、皮卡车、叉车、拖拉机组成的“乡村豪华车队”;由乡领导带头,包含姑娘、教师、老头、农妇、小学生组成的“顶级阵容”。

  县委书记的车终于来了,乡党委书记唐朗站在车旁满脸堆笑弓腰候着,“车门不打开,车窗不摇下,众人的目光没有着落,只得落在唐朗撅起的屁股上。唐朗感到他的屁股火烧火燎的,比他的脸还发烫。”

  车里的书记,好气派是不是?

  不过转瞬间,当投资人出现的时候,画风忽然就变了:“当赵书记朝女子跑过去的时候,他肥硕的身体,丝毫不影响他奔跑的速度”“赵书记向邓总说话的模样,俨然就是唐朗向赵书记说话的模样。”

  这样的场景,这样意味深长的幽默,在书中比比皆是。

  豆瓣里这样介绍这本书:“这是一部能让你哈哈大笑的书,但笑着笑着,你就流泪了。这是一部幽默风趣的书,但进入幽默的话语系统后,你会感到脊骨一阵阵发凉。”的确如此。

  就连人物的名字,显然也被作者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如伍老大那个跟着村霸严庄混的媳妇儿叫“潘洁莲”,交通局长叫“孙路通”,常年没回家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并生了娃的男人叫“贾有德”……至于“喜旺”能不能成为全村的“希望”尚未可知,但省环保厅的“阮厅长”很软倒是真的。

  第二,回荡在整部书中的歌声。

  故事里,男主角贾喜旺的爷爷贾队长时不时就会哼出几句山歌来。个人觉得,这些歌,不仅在情节推进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甚至还暗含着整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

  贾队长是过去的生产队长,平时话不多,但在村里有着极高的威望和极强的号召力,丰富的人生阅历,似乎让他把什么都看得透透的,却又不说出来,只是习惯性地“歌以言志”。

  喜旺“出菩萨”,他知道这是封建迷信,儿媳妇却告诉他这是唐书记让干的,他没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吸烟,哼起了歌:“人世沧桑有代谢,往来岁月成古今”。

  喜旺念大学,母亲马月英欠下了巨额债务,面对逼债,她依然坚定地拒绝了那个对她别有用心的人送来的“帮助”,贾队长清楚儿媳的苦,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出去干活,留下歌声:“人有三灾八难不到老,年有四季轮回又是春”。

  喜旺被抓进了公安局,建铜厂引起的滑坡毁了辛勤耕耘的玉米地,老人唱出的是一句“一文钱难倒英雄好汉……”。

  复兴村要发展旅游产业,大家纷纷入股严庄的“吃喝耍”农家乐,喜旺要带大家养蚕织锦,却没人愿意参与,贾队长的山歌唱的是“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由于父亲不靠谱,一家的重担只能靠喜旺来挑,喜旺下定决心要在家里挣钱,爷爷用歌声给他点赞“从小立下拿云志,敢上月殿摘桂枝”。

  喜旺一家子张罗着要请司马昔教授到家里吃饭,老人家高兴地唱“白酒酿成迎宾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尽管县里、乡里都明确支持喜旺,但第一次召开村民会议的时候,大家都还是只愿意跟着严庄干,面对沉重的打击,喜旺没有在母亲和爷爷面前表现出沮丧,爷爷的歌声却是莫大的鼓励:“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碰鼻香”。

  村霸严庄一伙在杨书记巧妙安排下,被一锅端了,贾队长把山歌改成了川戏:“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或许,是深受爷爷的影响,喜旺也先后两次唱起了“好看不过锦上花,好耍不过养蚕宝。”

  故事临近尾声,喜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辞去村书记一职,母亲马月英也做出了和父亲离婚的决定,这一次,是爷孙俩共同唱响了山歌:

  “而今迈步从头越,重整行装再出发。”

  尽管,前方的道路依然未知,但只要歌声还在,何惧滩险弯又多?

  2020.1.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