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旁观者“清”(29)上司de心思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旁观者“清”(29)上司de心思

2020-01-14 10:45:12 作者:老倪878 来源:淮安淮安 阅读:载入中…

旁观者“清”(29)上司de心思

  上回书道:真正帮助胤禛(雍正)从九子夺嫡中最终胜出的,是他的“思”。是的封建王朝里,父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君臣关系,而这种君臣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父子关系。王的思绪复杂的,王的情感也是复杂而易变的,在我看来,无论是新觉罗·胤禔、爱新觉罗·胤礽、还是爱新觉罗·胤禩,以及十四阿哥胤禵,他们在这场烛影斧声的政治斗争中,过多考虑了“我想得到什么”而忽略了“康熙在想什么”。尽管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谁会不尊重康熙,所有人都会唯康熙马首是瞻,但是在那种微妙心理变化下,胤禛(雍正)的心思踩到了康熙的点上。

  封建王朝里,能做事和会揣摩心思,是两种不同能力,对于“王”来说,需要能做事的人,更需要会揣摩心思的人。能做事的人能在关键时刻团队发挥作用,而会揣摩心思的人则会让皇帝心情更好。

  历史有意思,明清历史的朝堂中,能做事的人不一定混的好,会揣摩上司心思的人大多都混的不差。当然,也有像海瑞那样,完全不顾及领导的心情和心思,只顾自己埋头工作,只对江山社稷负责任,这样的“另类”少之又少。

  有的时候,不揣摩上意不仅得不到提拔重用,甚至还会丢了性命。明朝崇祯帝杀袁崇焕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朝野上下人人知道袁崇焕是能将,为了家国一腔热血忠诚无比,所有的战绩,崇祯心里一肚子清楚,但是,崇祯还是选了“会揣摩心思的人”,听了“会揣摩心思的人”,因为工作观点一样,崇祯再没有实践调查研究情况下,听了身边人的话,认为袁崇焕想谋反,于是毫不犹豫的杀了袁崇焕,结果,大明江山一窥千里、不日而亡,结果,袁崇焕最得意弟子,也是晚明最有实力将军大寿,立即投降清军,调转枪头打明军。这道理不难理解,因为,从袁崇焕的死,包括祖大寿在内的众多一线实力派彻底的失望了,也绝望了。崇祯帝杀了一个人,结果影响了一批人,他自己动摇了自己的军心,这就是崇祯的悲哀,也是大明的悲哀。无数真实的历史事件佐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杀高人不祥,杀能人不祥。如果非要说“地球是圆的,离开谁都能转”也可以,甚至还可以再补一枪:“离开那谁谁,说不定可以转的更好”。

  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对于袁崇焕来说,能力强、能打仗有个屁用,他九死一生的忠诚远远敌不过崇祯身边小人的几句话,因为袁崇焕只会“做事”,很少有机会揣摩崇祯在想什么,偏偏崇祯还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主。毫不夸张地说,袁崇焕就是明朝丧钟的敲钟人,如果崇祯不杀袁崇焕,满清入不了关,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当然,“王”需要能做事的人,也需要会揣摩心思的人,因为能做事的人通常有点性格脾气,大多比较耿直,与这类人相处容易也不容易。“会揣摩上司心理”并不是什么缺点,因为上司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喜好,有喜好就会有态度。如果在风清气正的朝堂,下属揣摩上司心理,然后抱成一团干事能干不少事,如果朝堂风气不正,甚至导向问题,再遇到像太监王振、魏忠贤这样的人,结果可想而知历朝历代,“王”的身边,总会出现能揣摩心思的人,身边全部用这类人,也不是一定就不能把事情做好,但是,有个事实是,这类人通常可以让“王”的心情好,心情“好”到对与错都能包容,是与非都能包容。后来的乾隆和和珅就是最默契的君臣,默契到,乾隆即便知道和珅贪污,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乾隆“喜欢”和珅。封建朝廷的“王”没有最任性,只有更任性。任性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无非是几个冠冕堂皇理由而已。

  康熙晚年,雍正让康熙感受到了难得的骨肉亲情,而这种骨肉亲情是冰冷的封建朝堂最为稀缺的。可以说,康熙缺什么,雍正就补什么,对于老年康熙来说,天下给谁这种大事,有时候比不上雍正给他的“温暖”的一念之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