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血案》读后感锦集
《灯塔血案》是一本由[英] P·D·詹姆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灯塔血案》读后感(一):吐槽
1、我看到的短评大多都落笔于“气质”这一处,看来我是真不喜欢什么“气质”。 2、400页,3天才看完,说明对于我这本书真是不好看,要不是推理,早早就弃了。还想着最后有没有个大反转大翻盘什么的,就没见过这么直抒胸臆的推理,有一页(够呛)?前面铺垫那么多都是凑字儿吗?我一点儿不想知道警官他爷爷会攀岩或者侦探他女朋友是个低估自己美貌的黑美人!这书完全可以100页解决问题(可能这都用不了)。我可怜的三天,本来我还能(囫囵吞枣)地多看几本好书。 3、有人说像《无人生还》,嗯,都是孤岛?我觉的从故事层面上看,完全不在一等级上,《无人生还》何等精彩,是我最喜欢阿婆的一本。习惯于阿婆简洁文笔(大多数时间)还是不要看这本了吧,如果你有别的嗜好,你就看,哈哈。 4、这让人看不下去充满年带感的文笔,真想不到作者比阿婆年轻(应该是?)。 5、我觉得读的人多后,它会快速变成七分的。会持续关注。
《灯塔血案》读后感(二):《灯塔血案》内文金句摘录
1、警察和捕鼠人一样,被认为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附属物,需要他们的时候必须随叫随到,偶尔获得些赞赏,但是相比于他们所面临的风险和始终充斥在他们生活中的警惕和怀疑,那些都无法相提并论。
2、倘若我们未来的高级长官们不知道如何表达人文关怀的话,我们可就没有希望了。
3、我和公众都知道,所有的学童在学习什么,对他们施以邪恶,他们就报以邪恶。
4、我在想就算童年过得幸福又怎么样。或许,结果还是一样。从小就幸福的人说不定长大后还会苦苦追求那些难以获得的东西。就像念书时过得最快乐的那群人,时常回来,不错过任何一次同学会。在我看来也是相当可悲。
5、我们大多数人得到的爱都是我们不配得到的。
6、人们做了最糟糕的事,往往还觉得自己是出自好意。
7、凶手越自信,暴露自己的危险就越大。
8、屈指可数的嫌疑人,如果每个嫌疑人都足够机智、精明,能够保守住秘密,能够克制住致命的冲动,在接受问询时不主动交代情况的话,就能够令任何调查变得错综复杂,使检举变得困难重重。
《灯塔血案》读后感(三):吐槽
呃,感觉读了这本书,想说的有很多。 1感觉达格利舍在本书中发挥的作用确实不大啊,最后莫名其妙地推理出结果也感觉是主角光环所致。 2本书几乎没有什么推理过程,结局诡计也少得可怜。感觉除去谋杀的部分,放眼望去就是满满的一部文学作品啊,前期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堆,到了后来也就直接出结果了。 3写作过于冗长繁琐也是本书的一大槽点,基本上前期我都是熬过来的(毕竟都是描写,没啥激动人心的)。在这里,我也不得不提一下阿婆的“无人生还”。其紧凑的描写与刺激的内容十分激动人心,基本上拿起来就放不下去了。相比于本书的家纺式探案,阿婆笔下的推理过程也更加吸引人。
《灯塔血案》读后感(四):最不一样的孤岛谋杀
那个与阿加莎齐名的推理小说大师又回来了!
. D. 詹姆斯一直认为自己是在用纯文学的方式写悬疑推理小说,而这在《灯塔血案》中表现地尤为突出。
作为一部在作者85岁高龄时才发表的作品,《灯塔血案》当然并不仅仅满足于处理一个案件这么简单:这从开篇作者怀念自己早逝丈夫的致辞中就能看出。在《灯塔血案》中,年迈的P. D. 詹姆斯试图处理她一生的困惑:什么是生活?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们这代人,如何才能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与自己共处?
当然,这也是亚当·达格利什系列的转折之作。《灯塔血案》中,P. D. 詹姆斯似乎有意让她的读者忘记达格利什是一个诗人侦探。这一次,詹姆斯希望让达格利什成为一个真正的、拥有人类情感和苦恼的活生生的人。事实上,在《灯塔血案》中,整个达格利什团队都与岛上的那些孤独的灵魂有着同样的困惑:难道我们就要被困死在这庸碌的日常中了吗?
这是一部被誉为“P. D. 詹姆斯版的《无人生还》”的小说。不过,虽然两本都是孤岛谋杀,但《灯塔血案》和《无人生还》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风格。《灯塔血案》中少了一份罪恶的残暴,但多了一份人生的荒芜感。这种荒芜感透过孤岛上被抨击的博士、刻薄的继承者、充满野心的作家、暗中勾结的情人表现出来,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侧面——他们看似一个整体,但每个人又无比孤独。
或许,犯罪从来不是《灯塔血案》的内核。年近百岁的P. D. 詹姆斯,给了我们一种你从未见过的孤岛谋杀、一个不可能出现的犯罪和一个中途退场的侦探,但犯罪的动机,却又是那么触目惊心。
而所有的这些,都是詹姆斯独到人生观的总结:愿每一个在内心的孤岛上疲惫漂泊的人,都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灯塔血案》读后感(五):灯塔血案:他们各自的故事以及结局
感谢猪神与读客的赠书,搭上了这班P.D.詹姆斯的车,这位作家即使我之前没有读过她的书,也或多或少的听闻过她的大名,一个在欧美推理界名气并不逊于阿婆的女作家!
因为这本《灯塔血案》是我在阅读完《谋杀之心》后对P.D.詹姆斯的创作产生疑问从而试图通过阅读找寻原因的书,所以当我阅读完这本书了解了情况后自然也是对这本书产生了肯定的评价,即使这本书是我个人并不太喜欢的家访式探案,还是一部大部头的小说,但这本《灯塔血案》的人物塑造以及人物冲突的处理都比《谋杀之心》高了不止一个层次。
虽然这部小说中真的没有什么诡计,也没有过多的逻辑推理,但小说的中的分线叙述却并不杂乱,反而把每个线中的人物都塑造了出来,语言描写等都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熟知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人物的形象,因此尽管这本书也没有出场人物表,但对于刚看过了《谋杀之心》的我来说,已经是很好地在我面前描述出每个人的形象,也没有那些人物上的混乱了。
虽然说没有啥诡计和逻辑推理又是它的一个槽点,但众多人物之间的故事以及对话,都暗示着这片看似平静海域之下暗潮涌动,而随着侦探达格利什以及助手的不断家访式探案,这些关系也如抽丝剥茧一般逐渐清晰,而我也深深地陷入了故事之中,原来死者跟这些人还有着这些故事,而作为开头即描写出来的死者女儿与死者助手之间暧昧被死者发现后恼怒的情节则成为了暗线一直深埋在读者之中,使得我在阅读时看到有关于死者女儿和死者助手的情节时也是极为的关注,当然真正的凶手到底是谁,还是要读者自己去阅读,我就不在这里详谈,不过还有一点想吐槽,作为主角的侦探达格利什推理出案件的真相真的是太突然了,有点感觉是因为作者将所有应该描写的情节都描写完后,没啥可写的时候,方才动笔让侦探推理出真相,找到真凶,好将案件告破。
不过最后顺便提一下,作为案件告破后,有关于众人后来的生活的尾声描写却是让我给四星好评的主要原因,因为抓到真凶只是案件的结束,而正是这个尾声才标志着这本书的结束。
《灯塔血案》读后感(六):从灯塔血案开始盘点那些年看过的孤岛奇案
孤岛一直是受推理小说家青睐的杀人舞台,它是暴风雪山庄的一种分支,不但是谋杀案,它同时也是恐怖片怪物片最好的舞台,孤岛往往带来一种神秘感,能够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非常适合谋杀舞台或者恐怖惊悚的舞台。
这本《灯塔血案》也毫不例外,个人建议看着书最好在烈日之下,沙滩吹着凉凉的海风,一个人躺在椅子上,旁边放着一杯冰镇的柠檬茶,不紧不慢地阅读着每一字每一句,字里行间中毫不放过每个人身上的细节。本书从一开始交代了每人上岛的原因以及个中由来,随着剧情的深入,发现一具尸体悬挂在灯塔,然后达格利什带领专案组乘坐直升机前往侦查,最后揭开真凶的神秘面纱,没有醍醐灌顶的解答,没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真相,也没有石破天惊的杀人动机,只有詹姆斯娓娓道来的语重心长。
下面我将会盘点那些年看过的孤岛奇案
十角塔事件十角馆事件可谓是新本格派的起点,也是孤岛奇案中的经典之作,零食行人大玩叙述性诡计和无人生还模式,零食凭借此书打开馆系列事件的序幕。
无人生还本作开启了暴风雨山庄和童谣杀人模式,奠定了后世本格推理的创作基础,古典本格推理必看之一。
狱门岛比拟杀人+不在场证明诡计+阿加莎流+民俗推理,本书是变格派代表作家横沟正史的第二部作品,也是他写书生涯的一个高峰。
金田一少年事件本密室消失+意外凶手,相当精彩的金田一案件。
七个证人本格推理神作,私设法庭还原真相,逻辑推演相当精彩,不得不看的一本书
对比去起上述小说,确实《灯塔血案》稍显无聊和缺乏精彩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