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是一本由圆太极著作,一未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读后感(一):厨师的美食坚持
非常精采且高潮迭起的一部小说,许知味身为一个极具天分且专注的厨师,却一直无法申展。前半部总觉得正要有机会了,却又跌落,身边没有可以信任的人,而后半部虽仍有挫折,但许知味已更见圆融,他的正直仍在,遇事却不再不知所措,而能成为一个被人依赖的决策者。小说没有结束,他必然仍将面对风雨,但感觉他较之前笃定许多,期待下一部中的许知味。
《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读后感(二):以美食道尽做人的高度
书中人物就是这样有高度的人。祝昇蓬的生意经:生意生意,那是一生的信意。挣那种昧良心的钱,损的是德行。我要真的为了赚钱不顾信义、德行,又何必等着接你这生意,早就发财做大货主了。
许知味信奉的厨技之道:不宜讲斗,只宜讲和。五味调和,食味调和,人味调和,才能烹饪人间至极味道。
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正直而果敢!
《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读后感(三):第一次翻开御厨,想做个菜。
这两年,看着身边的朋友们个个忙的不亦乐乎,朋友圈丰富多彩,事业蒸蒸日上,早晨咖啡配西点,中午精致外卖,一个个容光焕发。但隔几天爆出的月经新闻,又见某某外卖廉价地沟油、蟑螂附着,顿时呕吐一番,戒掉外卖几日,终敌不过自己的懒惰,又吃起了外卖。决定要改变的那天是因为镜中自己皮肤越来越糟,许是垃圾食品吃多了,体内毒素不断。于是痛改前非,买了几本做早餐的书、医书、美食书。第一次翻开御厨,想做个菜,其貌不扬,可竟能读下去,而且还喜欢上了那个许知味,一个周末就读完了,做菜如此精彩,做人却如此之难。我想为了健康,我应该自己学着做菜,谢谢偶遇的这本书。
《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读后感(四):什么样的菜顺应什么样的人
时间在岁月的长河中流逝,胡吃海喝的少年也不敢肆意妄为了,半夜撸串留给我的是胃胀便秘。健康的饮食是长命百岁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开始了养生的习惯。后在书店看到了《最后的御厨》有一章节写到,主人公许知味在斗菜中做了一道豆腐,取胜之法就是讲豆腐放入深水井,在夏日的中午大家斗菜攻擂心急上火,吃了他的凉意豆腐顿感舒服,我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高手?要对食者有所了解,包括体质、精神、情绪等方面的状态,另外对食材也要有很深了解,什么样的菜顺应什么样的人。或者同样的菜,应该做成怎样的味道才顺应某种人的口味。顿时就对此书的作者刮目相看,如同此刻我对生命的热爱,对养生的需求,对美食的求知。好书!
《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读后感(五):生活不堪,故事不朽
收到圆太极老师新作《最后的御厨》,一夜读完,有感而发写几句。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我没想到,厨子也有江湖,而且这个江湖还是混杂着人性、黑暗以及披荆斩棘的江湖。让我更没想到的是,圆太极老师这次会剑走偏锋走上菜案,竟然将这个江湖诠释得如此精彩。
在《最后的御厨》这本书中,主角虽然遭遇种种不堪,但他却用执着的人格烹饪着自己、烹饪着世界。书里的每一道菜都被赋予了灵魂,做菜人的灵魂。
黑暗和争斗无处不在,狡狯与无奈如影相随,但人性是光辉的,精神是永恒的。作者用深刻的笔调和跌宕起伏的故事,将本帮菜的诞生过程叙述得惊心动魄、百转千回,就如书中的菜品那样有滋有味又耐人寻味。让人在惊叹于美食的同时,也惊讶于作者运笔的老辣和独特之处。
整本书圆太极老师用别样的手法将一道道精心炮制的美食展示出来。同时,他更是展示了一个美食的江湖。在这个江湖里,有爱的故事,有恨的故事,有御厨的故事,有生意的故事,有创立本帮菜的故事……
对了!你知道这世界上最好吃的味道是什么吗?
嗯,我在书中已经找到答案了。
《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读后感(六):生活不堪,故事不朽
文| 澹台镜
(转自 著名悬疑小说作家 澹台镜的书评)
收到圆太极老师新作《最后的御厨》,一夜读完,有感而发写几句。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我没想到,厨子也有江湖,而且这个江湖还是混杂着人性、黑暗以及披荆斩棘的江湖。让我更没想到的是,圆太极老师这次会剑走偏锋走上菜案,竟然将这个江湖诠释得如此精彩。
在《最后的御厨》这本书中,主角虽然遭遇种种不堪,但他却用执着的人格烹饪着自己、烹饪着世界。书里的每一道菜都被赋予了灵魂,做菜人的灵魂。
黑暗和争斗无处不在,狡狯与无奈如影相随,但人性是光辉的,精神是永恒的。作者用深刻的笔调和跌宕起伏的故事,将本帮菜的诞生过程叙述得惊心动魄、百转千回,就如书中的菜品那样有滋有味又耐人寻味。让人在惊叹于美食的同时,也惊讶于作者运笔的老辣和独特之处。
整本书圆太极老师用别样的手法将一道道精心炮制的美食展示出来。同时,他更是展示了一个美食的江湖。在这个江湖里,有爱的故事,有恨的故事,有御厨的故事,有生意的故事,有创立本帮菜的故事……
对了!你知道这世界上最好吃的味道是什么吗?
嗯,我在书中已经找到答案了。
《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读后感(七):又来一道好菜
作者的第一部作品是机关暗器类型小说的开山之作《鲁班的诅咒》,玄幻冒险加匪夷所思的机关设计,被称为2011第一神作。第二部作品是被称为中国刺客文化第一书的《刺局》,以刺杀之局串接政治之局、军事之局、经济之局等等,用同样匪夷所思的刺局设计和刺杀技巧,从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一段历史时期和众多历史事件。
而这部《最后的御厨》作者开启了一个新的模式,美食江湖+商战情感模式。身怀大技必为人嫉,胸有大义必有后继。一个御厨被驱出宫廷那还是御厨吗?江湖处处难容,厨行跌宕沉浮,商场阴损暗算,斗菜诡谲难料,随着一个菜系的开宗立派,人们才会知道什么人才是真正的御厨。
此书叙述流畅、故事精彩,曲折惊险之处不亚于《鲁班的诅咒》中一次次的死地后生。而做菜技巧、斗菜绝招等细节描写再次显出《刺局》中的布局巧妙,很多特殊食材、佐料以及烹饪秘技的运用,再次延续了匪夷所思的惯性,作者大有将文不惊人誓不休的写作理念进行到底的决心。
看完这部书,你会为其中的美食描写而流涎,也会为其中的惊心动魄而流汗,但更多的是有着流淌在心中的欲望,急切地想看到后面的故事。就像种草了某种美食,一天不拔草,总撩拨得心痒痒。
《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读后感(八):江湖高远,美食人间
我不会做什么菜,可是不知道怎么竟会弄得名闻海峡两岸。这是因为有几位台湾朋友在我家吃过我做的菜,大加宣传而造成的。——汪曾祺《做饭》恰逢春节,家人又开始储备一些年货,我也连着看了一些说吃的文字。美食家梁实秋、亦或蔡澜,更多的是舌尖上的品鉴师。走南闯北,吃遍全天下,写出食客的真实感受。
后来看到《舌尖上的中国》幕后人物陈晓卿,经常给团队做饭,甚至有一次团队人员关于红烧肉的文案写不出来,陈晓卿亲自下厨做出来,让其感受。莫名就对他产生一种敬重之情。美食的美在于菜品的呈现,比如陈晓卿镜头下的食物;美食的味道在于述说者的表达,比如汪曾祺的做菜感受生活感悟,这也是我偏爱汪曾祺散文的原因,既可以饱口腹之欲,又可学实操之技。
这一次看完《最后的御厨》,竟是别样的风情——各大门派间高手的斗菜比拼,一技的传承与兴衰,一部美食江湖的传奇。
书中塑造了一个正直且终身追求厨技的许知味,在皇宫一技夺魁博得同治幼帝深爱,马上要平步青云了。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被小人构陷导致幼帝贪吃险些引发大乱,后被逐出紫禁城。许知味无奈回乡某得一职,却因手艺精湛,得罪了当地厨当,不得不闯荡上海滩。
厨之大者,大道至简。
许知味一定是那个一招致胜的美食高手,能一语道破他人美食之缺陷。一个寻常百姓常见的豆腐菜,在斋菜馆里呈现的是“金河银山”,望湖楼夺魁的是“彩盒豆腐”,徽帮菜特色“扁担豆腐”。一道安徽界内地方小菜系的菜品,主要以刀功和细致见长。但是这一道菜曾有段时间被厨行称为奇菜,倒不是因为它的味道如何妙到毫巅胜过仙品,而是因为烹制完成的菜品能表现出一种几乎不可能的奇观。
许知味不慌不忙将浸在井水里的豆腐轻轻托出。持刀横削,刀势不急不缓。桌案上有一只早就备好的青瓷大碗,许知味手掌一晃,一块四面净滑白嫩的豆腐翻落碗里,掌中留下薄薄一层刚才被削下的下层压挤面。切好的小米葱洒落在了豆腐上,显得青翠欲滴。勺子在锅里又搅动两下,再次促进下盐分在油中的融化。然后锅离灶口,油入勺口,勺倾碗口。那勺加热了的、融化了盐分的清油泼洒在了小米葱上,泼洒在豆腐上。
随着热油的泼下,葱香飘起,豆香飘起,油香飘起。但是许知味并不允许香气的肆意流失,一双筷子快速在碗中压、划、翻、拌,将四散的香气裹入了豆腐之中,同时将融化在热油中的盐味一起化入豆腐。
一道小葱拌豆腐,带着凉意入口入喉,这种随着味道而行的感觉会给他们急切求胜的心里带来一种可以抛却所有烦扰的清净自在,这是厨者的巅峰,知人心而明其需进而取恰当食。
这何尝不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呢?
厨之大者,博采众长只是基础,精深人心大道至简,这是书中给我的启示。
二〇一九年一月二十八日(农历腊月廿三)小年于家中
《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读后感(九):厨道:藏于味道、商道和世道里的故事与哲学
厨道:藏于味道、商道和世道里的故事与哲学
——读圆太极新作《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马骅 / 文
好故事,无论是见诸文本、影视戏剧还是述诸口头,都备受欢迎,人们就是发自肺腑地好这口儿。
会讲故事的人,是令人羡慕的:相对于可训练的技巧,天赋实际上更为重要。
很显然,畅销书作家圆太极就是这样令人羡慕。继《鲁班的诅咒》系列、《刺局》系列之后,他的新作《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再次印证了他讲述精彩故事的天赋。
严格来说,圆太极的大部分作品,属于知识小说,这是近年来尤为读者热追的一种文学类型。以某一门类知识体系为底子和背景,讲述精彩故事的同时,授予读者知识的营养,是符合读者对故事的时代要求的。
这一次,圆太极把笔端置于中华烹饪之道上,故事主角乃清末一个叫许知味的御厨,他从宫廷的御膳房流落道民间,一路起起落落、跌跌撞撞,历经轮番的纷争,最终创立上海本帮菜。
既然是知识小说,知识就得过硬、靠谱,否则穿帮会让挑剔的读者瞬间出戏,让不挑剔的读者接受错误的知识信息。这一次,圆太极一如既往地做得很踏实。读者能感受到他写作之前的知识积累,他在书的末尾也致谢美食、烹饪界专家帮助,这是一个严以待己、对读者负责的作家的体现。
知识本身不一定有趣,也容易写成伪故事的说明介绍。这里,圆太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办法,让知识在不断行进的故事中,一层一层揭示。实的是,中华烹饪之道的理念、程序、讲求都有据可查,读者多少也有耳闻;虚的是,一系列以斗菜为形式的商战故事,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传奇色彩。读过圆太极之前作品,会了解他在悬疑、推理、奇幻和探险题材上的写作经历,传奇色彩一直是他讲述故事的主色调。
烹饪之道以外,《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的知识还涉及历史、传说和民俗等等,皆有踏实的知识积累做基础。这些知识,辅助着故事在时空中顺畅、自然地切换,读者可以自在地徜徉在清末北京、江南和上海的风情画卷与世道人心中。从这部作品,我们也可以总结,所谓故事的流畅,其实一定要有趁手的工具来辅助。
对于一部作品来说,仅有广博的知识、跌宕的故事,不一定是好作品。它还得有精气神,有魂。圆太极在《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塑造的主角许知味,寄予了作者很多道德层面的秉持。
许知味是个正直善良的青年,在故事一开始,他就悟出厨道的“正”,其实也是厨者的意正、行正、用心正、方法正。烹饪要为饮食者着想,“酌人而烹,视人而炙”。
许知味在作者笔下,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物。在清末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他也在适应时代的变化,无论是理念还是技法,他的厨艺都在吸收和创新。在饭馆的经营上,他也逐渐灵活多变起来。
从秉持和成长两个方面,许知味身上被作者赋予了生存和生活、为人与处世的哲学,毕竟丰满的人物,才有故事性,读者才愿意追随而来。
《厨道风云》是《最后的御厨》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对于整个作品和人物命运来说,它虽然仅仅是个开篇,但是也高潮迭起,引人入胜。让之后的篇章更加精彩和丰满,是对作者的挑战,也是读者的希望和权利,愿作者、读者都能在后续中酣畅尽兴。
作者:马骅,历史作家,代表作《假装生活在宋朝》《宋朝·珠玑罗绮竞豪奢》等。《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读后感(十):厨间风云——读圆太极《最后的御厨》(转)
文|陈富强
《鲁班的诅咒》刚上市,一时洛阳纸贵。单位从事外宣的同事问我,听说作者圆太极是电力系统的职工,你可认识?我当时与圆太极素昧平生,老实告诉同事,我不认识他。但从此,我记住了圆太极这个名字。从不读悬疑小说的我,也去买了《鲁班的诅咒》。一读,大呼意外,觉得一个电力行业的作者,居然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令人吃惊。
我第一次见到圆太极,才知道他叫袁晖,是江苏南通供电公司的职工,还是一个技术能手。在国内悬疑小说家里,也算一个人物。后来,我们有一个机会,一起创作同为能源互联网题材的作品,我确定的体裁是简史类的长篇报告文学,袁晖则写长篇科幻。他连书名都取好了,叫《无限天罗》。我很期待这部作品,我很想知道,在一个擅长写悬疑小说的作家笔下,能源互联会发生怎样有趣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呢?我甚至于把这部小说的未来,与同为电力系统作家的刘慈欣《三体》联系起来。
遗憾的是,几年过去,《无限天罗》没有下文。袁晖告诉我,书已写好,上级交办的创作任务已完成,至于什么时候出版,他不得而知。但这期间,他并没有闲着,洋洋6卷本的《刺局》横空出世。这套书延续了《鲁班的诅咒》的风格,被誉为全面了解中国历史上刺客文化的第一书。袁晖的创作精力令我钦佩。他告诉我,接下来,他要写一部与吃有关的书。我想,吃还能写什么名堂来,无非就是厨师的技艺如何高超,菜品如何美味。但当我拿到《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时,才发现,我看走眼了。一间小小的厨房,居然让袁晖写得如此风云变幻、高潮迭起,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讲述了身负绝技的末代御厨许知味,在遭受小人构陷被赶出宫廷,又被浙江厨党群起而攻之背井离乡,在庙堂与江湖之间,饱尝人间滋味,最终发愤图强,经过才能与智慧的比拼,冲破重重凶险和死局终于找到属于上海本地真正的味道——创立上海本帮菜,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厨王的传奇故事。
书店里与厨房有关的书琳琅满目,但能以厨房作为背景,写出一部,甚至多部长篇小说来,却颇为罕见。这部小说再次证明袁晖驾驭文字和故事的出色能力。小说细节上展现的是中华美食精髓的所在,但在宏观上探秘的是华夏文化的深邃内涵,以及惊心动魄的商战迷局、叹为观止的斗菜奇观,全景展现上海本帮菜的曲折诞生之路。以我有限的阅读体验,毫无疑问,《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是近年来国内文坛不可多得的长篇中华美食商战小说佳作。
这部小说出版之前,袁晖陆续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美食随笔,当时,我阅读时的感觉,是他有一个宏大的构想,相要构建一个以美食为载体的商战帝国,后来,《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的出版,印证了我的预测。袁晖告诉我,《最后的御厨》是系列长篇小说,这是第一部,后两部也已创作完成。“在第二部有个斗菜的厨师,叫李俭子,其实就是南通俗语‘一桌菜只舍得二两油’里扯出的李俭子的传奇,他最擅长的就是烹制寡淡的蔬菜,而他的二两油可以让寡淡的蔬菜变成百吃不厌的美味。”袁晖说,这部长篇小说中的“南通元素”会令读者十分亲切,小说中用的许多食材,比如羊肉、芋头、海鲜等,都写了出自南通,都是最上好的。
从这个创作意义上来说,袁晖对家乡南通的情结可见一斑。南通人应该感谢袁晖,他在书里为南通的美食所做的广告,价值无量。袁晖献给南通和广大读者的,不光是厨间的饕餮大餐,更是精神层面的满汉全席。我在“豆瓣读书”看到一些对《最后的御厨:厨道风云》短评,其中几句甚合我意:品鉴美食菜肴,又见刀光剑影;御厨真乃英雄 ,做人一生正气!
作者简介:
陈富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国内外包括发表并出版文学作品3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亮了》、《铁塔简史》、《地球之光》,中篇小说集《未庄的一九三四年》,参与全国百名著名作家《中国治水史》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