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军》读后感1000字
《骑兵军》是一本由伊萨克·巴别尔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骑兵军》读后感(一):我的英雄梦
也许每个人内心中都会有一个英雄梦,或者说每个人都想做英雄,无论男女。就像这几天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虽然明知道夸大其词的女主大戏,还是忍不住会想看,因为纵向把内心那个大女主释放出来,圆那个不可能出现的,在乱世中称英雄的梦。
在看到封面上那个骑着战马、挥舞长刀,那不可一世的身影,就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其实远比书的内容,可能作者的传奇经历更加的吸引我。作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出道的伊萨克·巴别尔,二十多岁就已经跟随苏维埃红军一起南征北战,虽然以战地记者的身份,然而也成就了他那部霸气十足、彪悍异常、粗狂豪爽的歌唱哥萨克骑兵将士的作品。据说这部书还曾经被列为禁书,更是让人好奇。三十几篇速写,每一张无不是鲜血染就,看得人热血沸腾之余,更加是感叹和平年代的难能可贵,以及战争带来的恐怖后果,就如那句已经被人说烂了的话,哪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期中有残酷的战争场景又,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有硝烟遍布和尸骸遍野~从战士真实的生活、战斗的场景再到内战中平民百姓对待革命与战争的态度上,有一种历史性的直面感,其实有几次都是不忍淬读,因为感觉在描写上太过真实,在战场上只有生死,没有所谓的社会道德,什么残忍善良,整部书完全真实的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也有可能是因为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称创作的,所以更加的容易融入到作品中,但是作为一部流传了近百年的奇书,不读完肯定会留下遗憾,想见识下用青春的铁和花锻造成的文学瑰宝。阅读完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作者的作品,也许是因为了解到作者之后的命运,在行刑前还在哀求刽子手,让他把作品完成~其实感觉这不像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更像是一种陈述的叙事的散文,整部书非常的紧凑,节奏不拖沓,寥寥数笔即生成一个神形兼备的人物形象,寥寥几句便塑造出一个鲜明的性格,同时也感叹作者的创作与构思也是别具一格的,可见,这位犹太裔的俄罗斯作家,真的是非常出色。很荣幸能够遇见这本书,很庆幸,看完了~
ise.
《骑兵军》读后感(二):骑兵军-----震撼全世界的战争绝唱
骑兵部队作为一个兵种总让人觉得是一种神秘与传奇的象征。提起骑兵,我不禁想到了《亮剑》,里面那个孙德胜大喊“骑兵连,冲锋!”,有气贯长虹之勇骑兵骑在马上,拿着刀枪,飞驰的骏马,速度之快,遇见敌人空中挥刀, 霸气十足,豪气冲天!真的体现了中国人的血性,中国军人的气节。当时我都看哭了。
伊萨克·巴别尔描写的便是这些英勇的战士。第一次读伊萨克·巴别尔的书,他在苏维埃红军进攻波兰深入到第一骑兵军队里面,三个月间,目击了整个惨烈的战争过程。于是《骑兵军》问世。从书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风格,简练的语言,没有浮泛之笔,却和清晰的勾勒一场战争及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描写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谱写了震撼全世界的战争绝唱。
这是一部小说集,但是我觉得更像一本叙事和纪实写生。共有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包括军旅故事,也有占地速写。让我们看见了战争背后的生活和人性,栩栩如生,如同亲眼目睹。
每一篇作品都比较直接,没有铺垫,也没有介绍战争背景,让读者都不知道这场战争是怎么来的。但是从整体上看,作者用这么多抽象的篇幅勾勒出了整个战争的场景他深入文章,你却能跟着作者走入那个年代,读着读着却要落泪,从心底泛出一丝伤痛。
第一章,泅渡兹勃鲁契河,短小的内容,却字字句句让人回味无穷!那种悲恸和折磨历历在目。犹太女人放开嗓门的痛哭的描写震彻心扉,让读者无法平静,通过几句话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军人与这家犹太人发生了冲突,老人被杀,女儿却看守这父亲的尸体。战争的残酷,亲人的爱与别离,无可奈何的生,不情愿的死。以此开篇,其实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战争的场景。
再有在千里马中,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侧面表现了骑军的军旅生涯。文章中对千里马的描写,他的步伐暴烈、疯狂突发,步子伸展长,跨度大,而且不停顿。可以看出千里马在战争中被训练的出击迅速,残暴。骑军最重要的工具便是马了,失去马,骑军何以能叫骑军,而就这样的马却随时会在呼啸的子弹中毙命。他们的眼里是英勇还是惊恐,而骑军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逢敌必亮剑,血溅七步,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希望这个世界上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骑兵军》读后感(三):用文字再现骑兵军的故事
世界有两个我,一个是现实中,一个是理想中。理想永远是丰满的,而现实永远是残酷的,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伊萨克巴别尔的作品中犹为常见。他的作品中常选真实事件为素材,细节精准到如同支票一样,甚至连人物名称都是真实的,让人分不清,是在读故事还是在看现实。比如这本《骑兵军》。
伊萨克巴别尔,犹太裔俄罗斯作家,代表作品《敖德萨故事》《骑兵军》等等。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在“泅渡兹勃鲁契河”的开篇中,作者就简单几个景色的描写,就将战争的带来的乱与凄凉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以及: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从“家书”中可以看这个加入布琼尼同志红色骑兵军的男孩的生活状态,他吃不饱穿不暖,渴望妈妈寄点吃的,挂念家里的一切,并且以专业的眼光看待目前所呆的地方:这儿小麦种得很少,长势不好,稀稀拉拉的。以及这儿的啤酒草全用木架撑起,因此长势很好,当地人用这种草酿私酒。在“战马后备处主任”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骑兵的部队同庄稼汉交换马,毕竟没有马,就没有军队了。可是对于指着马干农活的庄稼汉来说,想让他们理解很难。战马毕竟是战马,哪怕它病弱了,仍是战马,当它感受到命令的时候,它的身体思维会优先作为反应。军人,听到命令就会去执行,哪怕是军马,也一样,命令就是信号,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东西。
战争中的点点滴滴,行进中点点滴滴,化成文字,我们看不到苦与难,我们只能去感受,通过文字去感受:变成焦土的城市,废墟上长了霉菌,靴筒里存着蜡烛头,,,,,,可是人却又期待着美好的未来,哪怕就是这种遥不可及的,也是坚持下去的动力,就如文中: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作者摆脱了树立高大,伟正的刻板形象,以残酷却又热血的战争历史为底,作者以自己亲身曾在第一骑兵军中呆过的战地记者经历,刻画出一个个真实,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物,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视角,将战争生涯中的故事,很有层次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正是这样加持,我们展现了这么一本制作精良,用心用情的书,也让人唏嘘。
《骑兵军》读后感(四):遍地英雄下夕阳
这是一个歌颂英雄、崇尚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稀缺英雄、呼唤英雄的时代。巴别尔《骑兵军》塑造了无数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以自己满腔的热情与无限的正义驱散了邪恶的 迷雾,一路艰辛、一路坚定、一路勇毅,留下了荡气回肠的篇章。 与国内文学作品有异的是,巴别尔笔下的英雄并不完美,即使在大是大非面前,令读者挑不出一丝一毫的不悦感,但并不意味着英雄就是神的化身。英雄首先是人,有着对善良与邪恶的分辩能力,只不过我们光有正确的认识是永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行动起来,快速地行动起来,与敌人作战、与时间赛跑,在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英雄”。
战争是毁灭性的,无关秩序、法律、宗教、道德,但是战争又是创造性的,总有一些不同凡响的事情会悄然地发生。例如:科列斯尼科夫在特殊的环境下,连升数级,尽管运气爆棚,但是其勇气与作战能力还是乏善可陈的,布琼尼的出现挽救了他,激发了内在的潜能,书中是这样记载的:“那帮恶根正在挤在我们,我们不是赢就是死,绝对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明白吗?”、“要是临阵脱逃,我就毙了你。”且不论作为军长的他是如此的洞察形势,就以其完美的语言表达就能证明其纯粹的内心。如果换作是本本主义的我们,多半是从一位过来人的角度去教育“小年轻”,不分青红皂白地普及战略部署的意义以及激荡人心的动员。 从读者的角度,我们更应该看到“老鸟”与“菜鸟”真正的检验标准就是战争的实践,通过布琼尼对战场的评述,突出了科列斯尼科夫的英勇表现,巴别尔有意地简化了一枪一炮、一城一池的争夺,仅仅用寥寥数语就把战争动员前后这位“菜鸟”的表现写得泾渭分明,他是这样写的:“整个骑兵旅扬起弥天尘土,队伍拉长得望不到头,活像去赶集的庄稼汉的大车队,殿后的军乐队累得筋疲力尽,气不打一处出地奏着军乐。” 巴别尔的三言两语,在写作那个时点是睿智的,即使其不知道后世的读者会遇上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媒体时代,由此看来,对于战争的残酷,我们无须用太多的笔墨,毕竟我们在这个媒体时代,影视剧早就通过形形色色的手段将战争呈现给观众。
硝烟远去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缅怀革命的豪气与英雄的勇气,毕竟流传至今的话,胜者王败则冠,即使是作为经典的作品,也是政治在文艺视野的折射。哥萨克似乎是为了战争而生,但战争又是为了什么,战争后我们是建设还是破坏,对于读者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当事人却是无暇思考的。如果换位思考,我们也会那般的不镇定,毕竟国仇家恨容不得你理一理思绪,你要做的要么是生存,要么是灭亡。因此,我们更应该思考战争与这群英雄割裂之后,他们的归路在哪里!我们要做的不是记住仇恨,而是正视和平的可贵,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骑兵军》读后感(五):这是本超级写实又讽刺的小说||红茶品书《骑兵军》
翻开俄国作家伊萨克·巴别尔的《骑兵军》,看了书中的三十六个短篇小说故事。感觉,它们比曹雪芹自嘲的“满纸荒唐言”还荒唐百倍,比马克·吐温的小说更具有讽刺意味。
之前,我看了曹国维翻译的米·布尔加科夫的《不详的蛋》,觉得书里面的情节很扯,布尔加科夫的文字很讽刺、很犀利。然而,在看到《骑兵军》之后,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更扯的、更讽刺的在这里,然而这却是当时的现实。
在讽刺现实、针砭时弊的小说里面,伊萨克·巴别尔笔下的文字更富有讽刺意味,也更敢于真实的揭露和嘲讽现实。
这跟巴别尔在1923-1924年,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亲历了骑兵会战的经历密不可分。
下面就以书中的几个短篇为例。
第一个短篇:《泅渡兹勃鲁契河》
《泅渡兹勃鲁契河》一篇,短小精悍,千把字,在本书的一开头就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骑兵乘夜渡河,临时寄宿在犹太人家里,拨开地面上散布的垃圾,打着简陋的地铺,与被波兰人杀掉的老头儿的尸体为邻。
巴别尔是怎么形容这家人的“穷”的呢?他在地铺上说“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这句话,和随后的对月夜进行的景物描写 “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倘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为之动容。
一边是战争,一边是生活,两边分别对应的是巴别尔善于发现残酷和美好眼睛。
第二个短篇故事:《战马后备处主任》
初看到“战马后备处主任”的字样,我很纳闷,这是个什么职务,了解到战争的特点之后,我才恍然大悟。
骑兵打仗,自然不可缺少马匹,“战马后备处主任”肩头扛着的便是征粮换马的差事。找谁征,自然是养马的农民。
征粮换马,这是现实之下的强取豪夺,站在各自的角度,都不能说征与被征得双方有绝对的错。错的命名是时代,明明是停不下来的战争。
第三个短篇故事:《我的第一只鹅》
会战期间,战火连天,行军处处都艰辛。食品短缺,计划供应,让很多人吃不饱。
食物匮乏到什么程度呢?为了填饱肚皮,连村妇养的鹅都不放过,野蛮的“草菅鹅命”,弄死鹅来煮着吃。
而弄死鹅其实还有另一层目的,“杀鸡儆猴”,让戴眼镜的自己不至于宗总处于被动的境地。
这是另一种形态的的“鱼肉百姓、横行乡里”,一切都是那么“迫不得已”。
《骑兵军》这本书的诞生,战争是诱因。正因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过程,体会过战争的残酷,巴别尔才能笔下的人物写得分外冷酷无情。
红色年代的黑色幽默在巴别尔笔下一个个浮现,让人对那个特殊的年代多了一份了解,了解了那个年代的残酷,也感受着那个年代的动荡令人人心惶惶,进而生出一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庆幸与珍惜。
《骑兵军》读后感(六):《骑兵军》,一部残酷彪悍的战争史诗!
“战争的形象是流血、痛苦和死亡”,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伊萨克·巴别尔的《骑兵军》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场充满流血和死亡的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骑兵会战。全书作者通过数十篇精彩而充满个性的战地故事,向大家展示了作者在这次战争中的所见和所闻。
巴别尔的小说如闪电,如一眼不眨的目击者。在《骑兵军》中,巴别尔的这种文风体现的淋淋尽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有的是最真实的、最精简的语言表达。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人物反映了处于战争状态下的人和人性。
战争泯没了人性
在《盐》这一章的故事中,作者随同的军队停在了法斯托夫火车站,在车站战士们遇到了卖盐的背带贩子妇女们,处于恻隐之心,战士们让部分妇女坐进了车厢。盐贩们在国家经历战争时为了个人的利益高价买卖食盐,作者把这些人形容为“跳蚤”,她们在黑暗当中撕咬着满目疮痍的俄国。而至于她们的动机可以用故事中女贩子说的话来解答“骗人的不是我,骗人的是我遭的罪,是我心头的愤恨”。或许,如果没有这场战争,这位妇女会在家里喂养孩子,但是正因为有了战争,使得本可以安心生活的妇人们心生愤恨,最总她们走上了人民的对立面。
战争成为了绞肉机
《我的第一只鹅》里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参加骑兵军,在军营中备受哥萨特的嘲笑与羞辱,哥萨特把他的手提箱扔的远远的,还对着他放屁。
“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的梁赞人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出于无奈,作者只好对院子里的“鹅”下手撒气,“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蹿上前去,把鹅踹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多么可怜的一只鹅,它成了知识分子获取哥萨特身份认同的工具,它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同样,沃伦地区的蜜蜂也未能幸免,它们都成了战争这个绞肉机的佐料。
《骑兵军》中没有宏大壮烈的的战斗场景,但是整本书却给人细思极恐的悲壮。正如作者书中所言,“未来是我们的私产,是不容任何人置喙的私产,战争——是谋取幸福的急风暴雨式的准备,而幸福本身是我们禀性的需要”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幸福是难求的。巴别尔通过自己《骑兵军》的经历想要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所有人都是渺小的,从军官到士兵再到平民。所以真的希望战争永远不要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
《骑兵军》读后感(七):永垂不朽的骑兵军!
说起伊萨克·巴别尔,大多数人或许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你不得不承认的却是他曾经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深受人们的喜爱!爱德华·巴格里茨基曾说:巴比尔的一言一行,甚至他的每一次心跳,都显示他是一个天纵奇才的作家。而《欧洲人》杂志也将其列为“百位世界最佳小说家”第一,而他成功最大的来源便是这本《骑兵军》。
装帧精美这本书以三十五篇散记的形式,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波战争期间,在波兰的苏联骑兵军的故事,以骑兵军士兵献身革命事业为前提,着力刻画了他们身上人性化的一面,真实地再现了布琼尼领导的骑兵军鲜为人知的风貌,揭示了内幕。其中关于残酷的战争场景及普通哥萨克既英勇又消极的真实形象的描写,在原苏联引起极大争议。 作者巴别尔也是一个可怜的人,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政府才真正恢复了巴别尔的名誉,而人们也渐渐知道他于1937年或1938年被捕,并且他也在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之下,违心的承认了对他莫须有的种种指控,但是在他最后的陈述词中却申请自己无罪,他说:“我是无辜的,我从未做过间谍。我对任何反苏行动一直持反对态度……我只请求一件事,让我完成我的作品。”难以想象,一个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却依旧想着完成自己的作品,这是对自己作品多么的热爱呀!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最终还是被枪决享年47岁。
当我读着这本《骑兵军》,眼前便是一副这样的画面:一名文弱书生时时刻刻追随着哥萨克骑兵将士,对其所作所为以及当地人民的反抗与支持进行认真的描述,不管枪林弹雨也不论酷暑严寒,都始终在认真的记录。
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家书》和《战马后备处主任》这两篇文章,前者是一个名叫库尔丘科夫的男孩子像他家里写的书信,这封信里饱含着他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但他的人格也因为他那残忍的爹而变得扭曲,真的不敢想象一位父亲竟然能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刀一刀的宰割下去,我们中国常说虎毒不食子,但在这篇文章中却让我感受到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亲情是多么的不堪!
家书中对母亲的爱第二篇文章,则讲述了当时的骑兵部队将他们瘦弱的马匹来调换干农活的使役马,试想,有哪一户农家会同意呢?他们觉得这些收入的马匹根本就不是马,因为它们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但最终这些本就羸弱的瘦马还是在皮鞭的鞭打下站了起来,无力又无助。这些瘦弱的马匹就像是在战争时期的人们,不断的被剥削,不断的被打压,但还是要挺起脊梁骨,撑起一个家!
马的难受不得不说《骑兵军》这本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值得一读!
《骑兵军》读后感(八):被国人忽略了的文坛巨星巴别尔
俄罗斯的文学异常繁荣,出了众多享誉国际的著名作家,如普希金、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契诃夫等等。
但即使是在璀璨夺目的俄罗斯文学巨星中,伊萨克·巴别尔也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人有一句俗语——“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归根究底,这都是由于文人相轻的缘故。
但是这一点在巴别尔身上是不存在的。
约翰·厄普代克评价巴别尔的小说是“雄文”,“如闪电,如一眼不眨的目击者”,并称赞其为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
博尔赫斯称赞巴别尔的作品“享有散文难以企及、好像只留给诗的荣耀”。
爱德华·巴格里茨基评价巴别尔:“巴别尔的一言一行,甚至他的每一次心跳,都显示他是一个天纵其才的作家。”
事实上,巴别尔的作品不仅深受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海明威等一众著名作家的推崇,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也有着绝佳的口碑,深受大众喜爱。
巴别尔在1986年意大利杂志《欧洲人》举行的“百位世界最佳小说家”的评比中一举夺魁,获得了小说家一生至高的成就,便是此事最佳的例证。
《骑兵军》是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士兵来侧面描写战争的作品,极具现实主义精神。
但同常见的描绘战争的作品并不一样的是,《骑兵军》中没有大面积的关于战争和死亡的描述,书中更多的是在刻画小人物们在战争中的日常生活。就像莫泊桑说的那样——“生活往往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
人性的光彩与扭曲的的一面都在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使得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后,对战争的感受更加真刻,也愈发贴近现实了。
“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的、无忧无虑的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巴别尔的遣词造句很是幽默风趣。
虽然巴别尔要求自己的作品语言“必须像战况公报或银行支票一样准确无误”。
但是,我个人觉得巴别尔的作品语言最大的特点是鲜活。
“她请我用琥珀色的茶和牛奶饼干。她的饼干有一股子耶稣受难十字架的气味。其中还有狡猴的汁水和梵蒂冈香气四溢的狂怒。”
巴别尔的作品所描绘出来的画面是变化无常的,其文字对比非常强烈,常常上一秒还在描绘美丽的风景,下一刻就写到血战过后留下的断肢残骸。
让人猝不及防、不知所措,一时之间竟不知究竟该如何是好。
文字狱”可不是中国独有的产物。
巴别尔因被冠以“间谍”这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捕,之后在屈打成招之下锒铛入狱,不久便被执行了枪决,他的作品也随之被彻底封杀。(这也是为什么巴别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声名不显,在中国更是查无此人的原因。)
几年之后,苏联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
美国作家向代表团问及巴别尔近况时,代表团的团长却公然说出:“访美前夕,曾在苏联作协见到了巴别尔,同他交谈了很久,得知他正在准备一部新作。”这样的谎言。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巴别尔自身的事迹又何尝不是战争的残酷性、政治人物虚伪嘴脸的最佳体现呢?
《骑兵军》读后感(九):与海明威齐名的作家,同一本书既让他扬名,又让他“消失”
刚拿到《骑兵军》一书时,我以为会看到一场又一场壮烈的战争。看完书,我才发现,其中并有多少战争场面。但当我放下书的时候,只觉得内心一片苍凉。
《骑兵军》是前苏联籍犹太族作家伊萨克·巴别尔(Isaac Babel)的短篇小说集。在看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巴别尔是谁,虽然1986年《欧洲人》杂志评选100位世界最佳小说家时,巴别尔名列第一;虽然高尔基说,巴别尔是俄罗斯当代最卓越的作家;虽然海明威、博尔赫斯等著名作家都对巴别尔推崇备至。因为,巴别尔曾经在文学史上“消失”过。
伊萨克·巴别尔《骑兵军》一书的背景是1920年的苏波战争。那一年,二十六岁的巴别尔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哥萨克骑兵——进攻波兰。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此后三四年,巴别尔根据这次征战经历,创作了这本《骑兵军》。
目录全书共36篇短文,说是小说,其实更像是纪实散文,真实地再现了布琼尼领导的骑兵军鲜为人知的风貌。小说中有不少的真人真事,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打马赛克。比如,布琼尼就直接出现在了书中。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这三十几篇文章,每一篇都是单独成章的,或写一个人,或记一件事,并没有连贯的情节,你完全可以只看其中一篇。但是,由于有着相同的背景,相同的叙述者,把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篇章连起来看,你就能了解苏波战争的全貌。
目录与当时一般的苏联文学不同,《骑兵军》中既有对哥萨克骑兵勇敢作战、献身革命事业的英雄行为的赞颂,也写了战士们消极的一面,并对战争的残酷进行了抨击。后面这两点,政治上极不正确,在原苏联引起了极大争议,并直接导致了巴别尔后来的“被消失”。
本书不像小说的地方,还体现在很多的篇目并非完整的故事,仅仅只是写了一个片段,然后突然就结束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写实风格,战地记者有时候并没有看到事情的整个经过;另一方面,联系到整个小说的背景,很多事情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留白反而更加有力量。
巴别尔就是用这样看起来很散的手法,很写实的笔触,很简洁的语言,冷静地叙述着这场战争。他基本上没有直接去写硝烟弥漫、枪炮齐鸣、战火连天的战斗场面。他只是写人,写战争中的士兵,写战火下的平民,但是效果却比直接写战争更加戳中人心!战争是泯灭人性的,但是人性却总能在战争中闪现光辉。
巴别尔简洁、洗练的风格,常常“只需两三页的篇幅就可写出别人需要一本书来写的东西。” 不少人认为,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作家,只有巴别尔和海明威。美国作家、评论家辛西娅·奥捷克在《伊萨克·巴别尔全集》的《导言》中说:“人们现在应该将巴别尔和卡夫卡这两位思想敏锐的犹太作家放在一起考察……两人可被视为二十世纪欧洲具有同等地位的作家。”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巴别尔被平反,但他的文字,早就在此之前传遍了世界各国。今年是巴别尔诞辰125周年,《骑兵军》中的每一篇文章,依然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骑兵军》读后感(十):论绝情寡恩,无过巴别尔
伊萨克·巴别尔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1920年,二十六岁的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1923年至1924年,他根据这次征战,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
1
在《骑兵军》中,有数不清的喘息、打呼噜、汗、脓血、骂骂咧咧、揍、挨揍,当然还有吃吃喝喝。“这是一部史诗——我们的吃相。不错——猪肉,鸡肉,鹅肉。”这还是在哥萨克红军匮乏的前线。他所描绘的、叙述的、书写的,都是那场闻名世界的战争的片段、瞬间、局部和细节,有的地方放大了,有的地方则聚焦了,有的地方又缩小了的战争生活。他往往能够以寥寥数笔,就写出了复杂的战争场面背后呈现出的政治、文化和人性的纠葛。战争和历史的风云变幻,无法遮蔽人性中的光辉,同时也呈现出人性的黑暗面来。伊萨克·巴别尔同时展现了人性中善和恶的两极,并且将这两极非常突出和尖锐地表现出来,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家书》里面,做白军的爹把大儿子费奥多尔一刀一刀地给割了,当红军的小儿子谢苗抓到了他爹,现在,儿子给妈妈写信描述这事:
“爹,落到我手里好受吗?”“不好受,”爹说,“我要遭罪了。”于是谢苗问他:“那么费奥多尔呢,他落到您手里,叫您一刀刀宰割,他好受吗?” “不好受,”爹说,“费奥多尔遭殃了。”于是谢苗问他:“爹,您想过没有,您也会遭殃的?”“没有,”爹说,“我没想到我会遭殃。”于是谢苗转过身子对着大家,说:“可我想到,要是我落到爹手里,您绝不会饶我。现在,爹,我们就来结果您的性命……”面对这样的故事情节,我们的道德、思想都不起作用了。我们都像履带式坦克,带来了整套的理论装备,却发现只在一片泥淖中打滑,得不着力了。我们处理不了它,它超出我们的想象。就如同战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一般。
在《小城别列斯捷奇科》中,身为犹太人的我,却碰见哥萨克同志在屠杀犹太人:
在我窗前,有几名哥萨克正以间谍罪处死一名白发苍苍的犹太老人。那老人突然尖叫一声,挣脱了开来。说时迟,那时快,机枪队的一名鬈发的小伙子揪过老头的脑袋,夹到胳肢窝里。犹太老头不再吱声,两条腿劈了开来。鬈毛用右手抽出匕首,轻手轻脚地杀死了老头,不让血溅出来。事毕,他敲了敲一扇紧闭着的窗。 “要是谁有兴趣,”他说,“就出来收尸吧。这个自由是有的……”我还沉浸在这种杀人如麻的沉重里,但接下来竟然是一段水波不兴的“闲文”:
哥萨克们拐过街角走掉了。我跟在他们身后,开始观光别列斯捷奇科的市容。于是我们傻了眼,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冷血的叙述者,就像王天兵所说的,“他只是木然而警觉地在看、再看、再接着看。此时的他兼具艺术家的敏感和野蛮人的麻木”。“而在事发后,他的身心又能迅速撤离现场”,总之,“像一匹马那样面无表情”。这真叫“杀人不眨眼”。论绝情寡恩,无过巴别尔。
我想到《老子》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弼的注说: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
在巴别尔笔下的《骑兵军》里,感受到了战争期间的一切,没有常理可言。道德观也好,伦理学也好,到了巴别尔笔下的战争都无效。善也好,恶也好,所有的判断全失灵。你说哥萨克对老人、女人凶残,可他们对战马又爱得死去活来。死了一匹心爱的马,那真叫如丧考妣——这话却又不对,因为考妣之丧对于他们来讲有时候简直不算什么。
2
《骑兵军》中,先有《马特韦·罗季奥内奇·巴甫利钦柯传略》,写主人公把地主老财在脚下踹了一个小时,一篇回肠荡气的复仇故事。紧接着却是一篇不到四百字的《科齐纳的墓葬地》,介绍三百年前犹太墓地,录出几条祷文,幽暗深沉得像是历史的青苔。再接着是一篇不到八百字的《普里绍帕》,仍然是复仇主题,如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所谓“正是要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要说后面两篇,作为散文都算不上完整。 巴别尔这个文体家不讲文章体统,随物赋形,量体裁衣,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使每个系列中的各篇都自具面貌。
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我的第一只鹅》三十多个故事蕴含着了简洁、洗练、迅速、省略、空白和闪电般干脆的叙述风格。他往往只需要用几个词,就描绘出别人用一整页才可以说清楚的东西,用几页,就写出了别的作家可能要用一本书才可以完成的东西 。
在《泅渡兹勃鲁契河》中,巴别尔熟练地运用色彩描写了奇特壮美的自然景观。
“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静静的沃伦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而去,……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潘•阿波廖克 》这一篇中对月光是这么描写的:
“月光下,通至教堂的路像是一条乳白色的闪亮的水流在流淌。大地覆盖着朦胧的光。亮闪闪的果实好似项链挂在灌木树上。”巴别尔的语言,极为精炼独特,且生动传神,他很像一位高明的电影导演,聪明地运用颜色,光线、明暗对比来刻画景物,从而烘托主题 。
巴别尔的写法是游击战法,险招迭出,机动性最强,绝对不按常理出牌。其行文到处是匪夷所思的转折,你根本想不到会在哪里拐弯,他在平地上可以飞起来。
“普里绍帕解开马缰,跳上马鞍,割下自己的一绺头发扔进火场,拍马绝尘而去。”巴别尔也这样“奔逸绝尘”巴别尔也这样“奔逸绝尘” 。
3
生与死、残忍与善良、月亮与人头就这样平静地共处着,没有夸张,没有煽情,连一点惊异都没有。这就 巴别尔的《骑兵军》给我们的最大的惊奇和震撼。他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哥萨克骑兵军人的群像,他们聪明又狡诈,野蛮且粗暴,满口脏话,杀人如麻,但却能让你理解。
巴别尔是处在佛陀的高度,偶开天眼觑红尘,但看下界的生生死死、恩恩爱爱、打打杀杀,似有悲悯,终却无言,因为他观照一切,洞悉芸芸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