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辈》读后感摘抄
《我与父辈》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父辈》读后感(一):平淡流淌的岁月之河
平淡不是平静。
从容不迫的描述,引人入胜。其实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却是爱不释手,这就是作家功力深厚的体现。
这本描写的中原大地儿女风情的书,与萧红的《呼兰河传》,还有汪曾祺的《大淖记事》,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平淡无奇的慢节奏,实际蕴含着巨大的张力。
原来,世界上最好吃的烧饼,在梁晓声这里。
《我与父辈》读后感(二):记录,是最好的救赎
陆陆续续看完《我与父辈》,中间曾有点读不下去的感觉,完全不像《坚硬如水》是被追着赶着读完!不过越往后看得越快越投入,期间屡屡想起龙应台的《目送》。男作家写亲情,厚重含蓄,是一首深沉低缓的男中音,女作家写亲情,缠绵忧伤,像撕心裂肺咿咿呀呀的二胡。
阎老师说这是他作品中的钻石,可能是因为跟他那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比起来,这篇父辈的记实故事更符合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仁孝,勤劳,隐忍,善良,是中国农村社会赖以传承的道德基石。知情下乡上山,十年混乱,三年饥荒,自卫反击战,恢复高考,农民进城打工……这些时代的跌宕,折射到我和我的父辈生活中,重新唤醒了斑驳的记忆,从而引发共鸣。每一个卑微的生命,都会见证历史的演进。那些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善与恶,那些难以释怀的生生死死,只有通过记录才能救赎。
《我与父辈》读后感(三):看一点写一点。
2019年5月16日。
说来惭愧,我在18年底收到@Dellen(https://www.douban.com/people/89861423/)寄来的闫连科老师的样书,但是一直忙公司的事情,收到以后就读了不到一半就忘却了。今天又收到Dellen的豆油,又有本样书要寄给我,这才回家急急忙忙翻出来的《我与父辈》。重头开始读。
这本书给4星单纯是为了闫老师在书中或多或少写了一些敏感的东西。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巨大的车轮下边,谁都没有能力去组织车轮前进,有的只是无力,不幸和不甘。四十多年过去了,乡村的情况还是那样,向左开的车还是头也不回。
《我与父辈》读后感(四):我与父辈
有很大一部分回忆都是写作者的父亲,浓浓的洛阳音,年纪大了的缘故,看到写情感,这种人到一定年纪后的对亲情的真实情感的流露,忍不住流泪,朴实,动人,这种情感最是拨断心底的弦。
“你都六十了,读了不少书,以后你再外面想做啥就做些啥吧。” 母亲说:“我已经八十五岁了,你在外面写啥都行,只要注意身体,只要每年都回来看看我和这个家。” 然后……..然后呢,忽然我一身轻松,又无言语,仿佛真正久别的人重逢一定无言样。仿佛一个教堂的建筑认出了行远归来的信徒后,用一砖一瓦,一木一檩和墙上的一物与一画,把它的儿女拥抱在怀里,且不让他的儿女走进忏室去,只让他坐在教堂最中央的位置上,歇息,平静,思考和呢喃,并且对那些信徒说,如果你要继续朝外走,想要走更远,那这教堂愿意起脚永远跟在你后边,这样你就不用担心把家给走丢了。这样无论你去哪儿,走多远,你家和你家的土地永远都在那的脚下和脚后边。
《我与父辈》读后感(五):不喜欢的农村
硬着头皮把这本回忆录/忏悔录看完了,没看过他的小说,但真的好不喜欢他的文风,过度夸张,过度渲染。他的抒情性文字不知道怎么的,总给人一种刻意性、目的性。 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自恋,非说父亲的病死就是因为自己;自己出去当兵就是背叛了家庭??忏悔得也太做作了吧;大伯打所有小孩,他加入了,就不打了。。。他戏真多啊。 还有对重男轻女的安然自得的无所谓态度(大江大河里宋运萍把读书机会让给宋运辉,弟弟都还知道感谢呢,这个作者倒好,理所应当,一笔带过,只字不提感激,我真是???????) 真的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典型农村的典型自恋大男子主义的典型代表。据他说他的小说也是取材于他的故乡,他觉得羞愧,更为讽刺的是,他骨子里是极度厌恶农村的,不知道他把他故乡写成了啥样,不过已经不想去读他的小说了。 总之回忆录里的人物光伟正,都是建立在一种朴实的农村传宗接代封?建思想基础上,这些在作者的记忆中或许永远闪耀着神圣的光晕,但对于我呢,我对那个时代的农村习俗以及陋俗,封建男尊女卑,家族地位传承,真的是无法理解,也不想去理解了。
《我与父辈》读后感(六):读后随感
喜欢这本书的一个点是,对父辈的追忆和描述,没有站在天平的一端只去烘托亲情滤镜下的人性光辉,没有对“对立面”视而不见,而且用一种让人能够接受的主观视角描述对父亲及几个叔伯方方面面、人生经历的感受。例如大伯在辛勤温暖的同时,也是一个令人恨得牙痒痒的赌徒,可能这才是我最熟悉的农村的长辈,他对你有无私的付出和温暖的关怀,但也有一些无法改变的自身局限性。 而且看这本书确实也让我经常性的反思自己。亲情没有绝对的爱和恨,给你带去绵延的温暖的至亲在某个瞬间的某种做法或者某句话也会像一把利剑刺伤你,冷漠无情的父母、压抑堕落的原生家庭也会有温暖你的瞬间。 阎先生对父亲的愧疚以及对自己的剖析让我很受感动,我们确实多多少少都对父母欠下了债,在生活长期的推搡下,我们对一些愧疚和遗憾选择逃避、敷衍、视而不见,我们用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用父母的大度和无私来填补自己的小气和自私。慢慢的,对双亲欠下的债已是难以还清,而更讽刺的是大多数人都是在失去之后,才开始想要偿还自己欠下的债。 我们常对自己说及时行乐,也不常想过我们也应该及时尽孝。
《我与父辈》读后感(七):父辈
这本书看的比较沉重,看的时间也比较久,父爱本身就是比较沉重的,我的爸爸不善言辞,不会和我表达太多,我爸爸对生活中很多小事都不太上心,但是只要和我有关,他都会记着,大事小事。
这本书尤其是我的父亲那一篇,看得我心里五味杂陈。
想到了小时候我妈关上房门打我,想到了我爸自己不去看病带我去医院还跑上跑下的帮我处理各种事,想到了小时候发烧,在医院挂水吐了一地,我爸睡的迷迷糊糊还起来照顾我,找拖把拖地,还要跟周围人说抱歉,我虚弱又很不好意思的躺在病床上,想了好久跟我爸说以后你要是生病吐了一地我也帮你收拾。那个时候虽然小,但这个承诺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我跟爸爸的关系并没有和妈妈那么亲密,很多时候有事我也都是打电话给我妈。对于我爸,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
我一直想做一个让我爸在同事面前,亲戚面前也可以炫耀一样说出来优秀的女儿,可我不是。在饭桌上听别人说自己的孩子考了全班第几全年级第几的时候,我总是慌乱无措,在想我爸这个时候想的是不是让他不争气的女儿。
从整部作品的写作方式来看,没有独特的构思,没有娇柔的语言,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唠唠叨叨的说教。从开篇到尾页,《我与父辈》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苦涩、苦难、心痛、心酸、忏悔、哀思、温情。
《我与父辈》读后感(八):向我的長輩致敬!
沒有評五星,是因為那個時代離我確實久遠了。那個時代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父輩,而是爺爺那一輩。休假回家,和爷爷聊天,他總會講起他那個時代的故事,听过之后同樣讓人唏噓不已。“理解父輩的生活,看清自己的命運”,封面上的這幾個字是我決定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相對于我們上、上一輩的生活,我們似乎已經看不到鄉村和城鎮的區別,從小生活在農村的我也感覺不到城鄉的差別,直到有一天,我看過了一次《幼兒園成立50周年慶典》,這是一所高幹子弟的幼兒園,我看到了50年前的照片,我突然覺得很想哭,50年前,我的爺爺因為太爺爺早逝,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供弟弟讀書,為他張羅婚事,辦一個像樣子的婚禮;為妹妹尋一個好人家,安頓好以後的生活…這是生活留給這個年輕人的命運,生活尚且不易,有何談教育!幼兒園?那個時候在農村怕是没有幼儿园這麽一說吧!就像所有電視劇里演的那樣,幾個孩子,幾本破書,一個老師,就是一個學校,就是一個農村的教育。而同處一個時代的那些孩子,他們可以很輕松的上學受教育,穿漂亮的衣服,過光鮮亮麗的生活。他們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大場合,表演、唱歌,他們有參加各種場合的衣服…我甚至才知道連幼兒園的小朋友在畢業的時候也會穿著學士服拍下照片作为纪念。原來,差距一直都在。
書裏面沒有任何抱怨,哪怕每個人都覺得生活是那麽的不容易,那麽辛苦,讓人恨不得睡去之後第二天不要醒來,但他們依舊熱愛,熱愛生活,熱愛命運,謹以此向我的長輩致敬,向我生活的農村致敬,向不為命運屈服的我們致敬!
《我与父辈》读后感(九):如果增加人物的白描会更好
七分像下取整,阎连科先生1958年出生,这是他50岁写的散文集,里面写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父亲,大伯,四叔的人生故事和生活场景。
语言淳朴,情感表达朴素,因为最近刚好读了杨绛写的《干校六记》从知青的视角看农村,再从这本有从农民的视角看知青,对那个时代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也能理解一些愤怒。
直接写苦,农村的生活艰难,阎连科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这个苦包含姐姐患重病全家人多一份买药求医的重担,包含父亲精心经营的土地被收归公共所有的那种酸痛和无力,包含哥哥为了补贴家用卖血的担当,包含受不了农活的那一份苦对土地的背叛和逃离。
对父亲的部分包含了对自己无情的拷问。他写了当兵是逃离土地和贫困家庭,写了父亲重病时内心底感受到的疲惫和拖累,足够诚实也足够对自己严酷。
对大伯的部分很戏剧性,大伯是一个家里孩子很多又很喜欢孩子的人,和所有农村父辈一样,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子女纷纷成家立业,可是大伯性格的复杂包含了他好赌,几度成为家里的灾难,还好这个家庭在风雨飘摇之后子女孝顺,家境修炼改善,大伯去世的“过程”宛如和死亡的相处与对话。
四叔是在外有工作,家里在农村的“一头沉”,长年在外务工,农忙时恨不得把一年的农活在一个月干完。过着农村人严重风光的生活,其实辛苦只有自家人明白。
每个人都很丰富,但或许是作者的深爱,使得笔下的家人多少是被美化过的,反是少了一点复杂度。用情过深,总是会用力过猛,抒情和浓墨描写还是多了些。
《我与父辈》读后感(十):诗与血的长路
12/50 几度落泪。父亲、大伯、四叔,他们都是这样的人,半身扎入荒野,却仍拼了命的,想为子侄将干涩的“日子”润泽成绵软的“生活”,以汗水,还有血液。
贫瘠的土地,养不出弯弯绕绕的汉子。土地上的时光,是一季又一季的荣枯。被土地滋养的农人,对人生的思虑同样单纯与执着:孩子和房子、里子和面子,生一遭,死一场。
所以,同样的人生长度,繁华都市的城里人,是被切分得细碎而千头万绪的,万花筒般世事匆匆掠过;而扎根乡野的父辈,生命的时间却被大段切割,再塞注到这些内容太过稀少的人生规划中。
于是,每一件再平凡不过的小事,就像,过分注水的肠皮,被放肆地撑开,不断胀大。原本隐在皮层褶皱中的纤维与血肉,一分一寸,此刻也都悉数绽开,延出精妙之极的花纹。一件事,做到了极致,就能成升华出某种平凡的伟大。
然而,伟大的背后,却有着血肉难以承担的负重。一寸,两寸,三寸;一年,两年,三年。时光累积在单一的通道里,不断胀大的终点,是独大功成,还是爆破自毁?他们并不自知,只是在临界点来回试探踱步,修房如是,劳作如是,赌博饮酒亦如是。稍不注意,毕生的心血,须臾之间,就能成为足以诛心的裂帛一声。
这是贫瘠的土地,与漫长的时光,合力密谋的圈套。但土地上的父辈们,却仍一如既往地跳了进去。因为,土地里,有他们拔不出的根;而时光的尽头,是系在心上,却只能撒手留下的子孙后代。
逃不出土地,舍不下孩童,便就只能扛起沉睡的锄头,撵走嘶哑的鸡鸣,在晨时起身,跋涉一程又一程,诗与血的人生长路。而此时,光未明,黑暗亦未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