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忧郁的故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忧郁的故乡》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1:12: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忧郁的故乡》读后感10篇

  《忧郁的故乡》是一本由黄健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307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忧郁的故乡》读后感(一):你存在的故乡情感

  或者对于别人城市的人来说

  这个世界城市的感觉不同于其他人的感受 他会一直在人们的心底一直感受着 在离开一个家乡的人来说 他所不同于 生活的方式 生活的习惯

  还包括对美食的那种期待 都是所展示不同出来的东西

  在城市这所城市呆久了 偶尔也会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和奶奶的那种小情怀 那种难以让人感动的小故事 如今 他已不在我生活的所在

  正一点一点的从内心记忆里慢慢的走掉了 直到完全的要消失了

  不知道是不是该有点自己的小想法 或者说有点情感的东西去让别人感受 你现在内心里所感觉的东西 每次慢慢的我都问自己

  会不会越走就越离梦想越来越远了

  自己的梦想又在哪里呢

  《忧郁的故乡》读后感(二):每一片天空下,都有飞翔的鹰;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生活的人。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每天不断发生的故事,其实不仅是明星出轨、地铁爆炸、贪污被查,和美美落网。

  我可以断言,我们中的大多数,每天的生活都是早起劳作、家人相伴、一日三餐,和喜怒哀乐。

  只是我们不被关注。

  好在也不需要关注。

  有一些孤独的鹰,总是在天空翱翔。

  有一些低调的人,总是默默地生活。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鹰:不断计算、操控气流,捕获、撕裂,生存;

  人:不断算计、随遇而安,顺从、劳动,生活。

  我对鸟类了解不多,但是我知道,凡是有天空的地方,都有它们飞行的轨迹;

  我不能全部了解人类,但是我感兴趣,在那陌生的土地上,他们生活的轨迹。

  作者故乡,万千故乡:他们在变革中,他们为什么不合作,他们为什么让好事难做,他们的生育和情节,他们规模经营,他们探讨民主和土地流转,他们的生活被家电下乡和粮补政策改变……

  感谢作者,带我们走进我们不曾知悉或者已经忘却的世界,多数人的世界。

  此刻,“鹰”,又要翱翔。

  当“鹰”成了候鸟,所谓故乡,渐渐模糊。

  忧郁的故乡,抑郁的作者。

  《忧郁的故乡》读后感(三):透过农村看社会

  农村是什么?

  一个人群生活的地方。

  一片土地的地方。

  一个多山多水多田地的地方。

  农村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变迁的一个显微镜。如今农村就处于变迁与远去之中。

  透过农村,观察社会的发展与困惑。

  钟情于故乡,洞悉点点滴滴。

  《忧郁的故乡》读后感(四):心灵影响不了故乡的颜色

  不知道是编辑有意为之还是某种巧合,图书封面蓝白相间,而蓝色(blue)的在英文中正有忧郁之意。这一封面的色调平滑的牵引着读者领略文本,内外同色,毫无违和。

  和作者一样,我们都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现在每年仍然会返回故乡,只是这个故乡越来越变得让我们陌生,通过黄健博士的文字,我们仿佛又开启了一次回乡之旅,这里既有对故乡人和事的记叙,婉婉道来,更有充满理性思想之光的分析,发人深省。作者显示了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文章像是小说,像是散文,像是论文,总之让人在流畅的文字中感受到被重构的故乡的图景,又萌生一丝丝悲戚之感,心灵再怎么影响不了故乡的颜色,但故乡的颜色却一次次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忧郁的故乡》读后感(五):写给不曾远去的故乡

  生于农村,农村于自己的回忆,是小时候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是每天都要在岩石后面玩的过家家、躲猫猫,是一年的轮回体现在稻田里的插秧、 灌浆、收割,以及冬天在光秃秃的田野上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各类小游戏。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只能存在于记忆里,魂牵梦萦的故乡。

  书中描写的农村问题,都是孩童时期的自己都不会去关注的地方。庄稼的收成如何,该怎样维持家中的生活,农闲时的短工等等,这些都隐藏在外公外婆偶尔出现的担忧神色中。于是乖乖的消停一会儿,也会安静地坐在门槛上望望碧蓝的天空,看看小憩中的鸡鸭,听听猪圈里时不时传来的哼哼声,想想是不是最近都不会再有好吃的糖果。然而玩伴们的身影一出现,立马就跑过去,把那些不知从何而来的烦恼抛诸身后,夜晚依然是玩累后的酣然入睡。

  长大之后,虽在新闻中也会看到关于农村问题的字眼,一眼掠过,取消农业税,国家对种林的补贴,退耕还林等等,觉得既陌生又熟悉。直到再细读本书时,看到的纪实生活,才对那时候家中长辈紧张担忧的神色有了更深的理解。故乡不曾远去,我们在成长,她也在发展,也在我们的回忆里。

  《忧郁的故乡》读后感(六):故乡的样子

  这是我大半年来看的最认真的一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部分治愈了我无法进入深阅读的顽疾。如同读小说时,读者会幻想成为其中某一位主人公,经历种种令人唏嘘的人生际遇无法自拔。在读本书时,我发现它的代入感也非常强——我时常觉得书里所谈到的人、故事、甚至一些场景都是我或者很多人经历过的感受到的甚至是挂在嘴边但是无法深刻表达的。

  故乡是每个人心头的一块病,是焦虑也好,牵挂也罢,无论如何它都因承载了你生活的最初而在你的心中铺下了最原始的印记。因而,写故乡念故乡的题材并不少见。但是能够将个人命运故乡之变与整体时代的变迁联系起来,并且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抽丝剥茧般的讲述其中的种种道理和逻辑,则需要扎实的社科功底和写作能力。本书的作者在农村生活了十几年,之后城市的生活经历以及时间的流逝带给了他对于故乡之变最直观而深刻的感受。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学博士,他显然明白,“故乡的沉沦,不止是一个人的忧郁”。因而作者没有仅仅去写自己的故乡,而是大量的取材于他亲身的调查经历——湘西苗寨、豫东平原、安徽肥北……长期的社科文史的训练以及实地调查使得他能够在表层的叙事之下有着更为精准的判断和把握。丰富的调查经验为本书引入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感情的故事,而作者本人的科学素养又使得文章严谨而深刻,文笔流畅而易读,这使得本书能够在相似题材中别具一格。

  作者也是一个对生活有着非常敏锐洞察力的人,他总是能够从生活中的小细节或是在不经意的聊天中捕捉出蛛丝马迹,并好像是会瞬间移动般的在微观和宏观、个人与社会中自由穿梭。其中有一篇很有趣,讲到了作者在故乡经历的偷鸡事件——奶奶家的鸡大晚上的被偷了。这种事情如今在农村很常见,条件好的就在院子里或者门口按上摄像头,而大部分农家就只能认倒霉以后多加注意。似乎一个家庭被偷只是一个家庭的事,村民最多加以道德上的谴责和增强个体防范意识。而在作者看来,年轻人都去打工了,农村的狗因为总是误伤人也养的越来越少了,这两种无形的防卫震慑力量都没有了。再加上村委会力量的弱化和对派出所的信任度底,村庄基本的安全稳定力量已形同于无。 “偷鸡事件发生了,这不仅是单纯的一个小事,更是一个信号。可以说,它是对村庄安全漏洞的挑战信号。村庄安全网破损或丧失后,现代理性的冲击使村民个体化,无组织的状态是村庄安全的又一大隐患。小偷的再次出现,无疑是发现了这其中的漏洞,可以说,这是偶然,也是必然”。这种从小事之中见大局的分析方法在文中非常常见,而且精彩、深刻,让人过目难忘。

  可以说,全文都在讲述一个“变”字。故乡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如生育观念、养老观念、送礼观念……与之变化的还有家庭关系、亲朋邻里关系、干群关系等等。在作者的眼里,故乡的这些变化是令人忧郁的。比如传统的长者为尊的观念消失了,夫妻为轴心的家庭关系取代了父子为轴心的家庭关系,故乡老人的处境堪忧,不仅得不到子女的尊重,还要操劳着年迈的身躯通过打工,或种地来养活自己。比如基层组织弱化,村民集体资产缺乏,治理能力下降,干群关系紧张,农民也很难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争取公共利益。在读这些章节时,我时不时会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在作者的分析和判断中,我也学着把自己家乡的故事连城了一条线,这是让我非常欣喜的一面,但同时,心情也会像书名一样“blue”——对于太多的社会变化,我们多么的无能为力!

  当然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令人担忧的,也并非所有的传统都是值得怀念的。但是身处环境之中,我们往往随着洪流而下而无所知觉,更无反思。倘若能够深刻理解故乡的生活环境,理解这数十年来的种种变化,待到孙子孙女问起时,能有条不紊的给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乡,也算是我们这群异乡客对故乡的一种传承吧。

  本书是作者以长期田野调查和亲身经历所写的文集,所以在整体结构上略显松散。但是每篇小文章都围绕着一个小主题,又能够自成一体。从整体来说,文章的语言不是很学术,讨论却很深入,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因而无论是对有志于学的社科人或是对于农村问题感兴趣的人,再或是故乡对童年心有戚戚之人,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一丝启发或慰藉。作者还是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人,希望他能够在他喜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