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山报告•基因编辑婴儿经典读后感有感
《巡山报告•基因编辑婴儿》是一本由王立铭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巡山报告•基因编辑婴儿》读后感(一):宏大计划的开篇
当今时代,生物科学与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且其技术后果能够造成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会更加促进人类的健康及其对自己的理解,但也有可能引诱我们滑向灰暗的未来。社会急需对于这一领域探索的知识。然而,由于学科本身发展、媒体传播、所涉及的问题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等等因素,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很难深入技术背后的细节,更难理解这些进展之于每个人的影响。我们特别需要的,是专业判断,再加上历史感和文献视角。
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做。王立铭教授是一位优秀的神经生物学家,同时又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合适人选:他仍工作在生命科学研究第一线,熟悉科学研究的规律和逻辑;擅长把当下正在发生的科学技术事件,置放在更大尺度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审视;拥有让人惊喜的叙事技巧和难能可贵的人文关怀。而本书,便是王立铭教授在 2019年开始的一项非常宏大的计划。
针对近期引起热议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本书给出了条分缕析、干货满满的评述。书中介绍了艾滋病的治病原理,精确地定位和修改基因的技术CRISPR/cas9,指出之前支持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制造 CCR5 基因缺陷来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是因为这些研究具有两个层面的优点:收益大于风险,最坏风险可控。首先,相比去除 CCR5 基因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治愈艾滋病的收益要大得多。其次,就算治疗出了什么问题,类似的基因操作也只会影响到患者一个人的身体,不会遗传给后代,不会扩散给其他人,更不会影响整个人类。然而,贺建奎针对艾滋病感染父母的实验,这些父母想要得到健康的孩子已经有人工授精、阻断疗法等成熟手段,而他的编辑带来的“脱靶”效应会破坏这两位婴儿体内的其他重要基因:收益远小于风险。其次,基因编辑结果也作用于生殖细胞,从而具有可遗传性,最坏的结果远坏于不编辑。当然,作者也同时给我们信心:通过本书中随后列举的一系列实例,中国学术界不仅仅有贺建奎,仍然有的是敬畏规范、尊重科学的真正科学家。
这本书中还遍布着作者许多深入而宽广的思考:讨论了“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的故事,通过详解关于造血干细胞的临床研究,指出其部分证明了基因编辑操作的安全性,但是还远不足以说明这项技术真的可以帮助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对抗疾病。在这一切成熟之前,我们需要将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局限在一个可控范围内:治疗特定的高危疾病、只能用于身体而非生殖细胞。展现了中国生物医学界在这一年中的进展,对于鼻咽癌和脂肪肝等老疾病给出新范式;通过30 年来首款抗抑郁新药的进展和关于阿兹海默症的闪烁光疗法,让读者了解那些最困扰人类、也是针对治疗方法争论最大的领域的现状。总之,正如立铭教授所说:“从这本书开始之后的每一年,我都会为你追踪那些可能会影响整个人类世界的生命科学重大事件,按月发布报告,按年整理成书。这件事,我承诺会坚持到底。”让我们一起期待!
《巡山报告•基因编辑婴儿》读后感(二):人人都喜欢预言家
人人都喜欢预言家。
19年大家都在骂罗胖,说罗胖的时间的朋友,看好一个倒一个。我同情他运气不好,预言不准,当然还因为他可不是从商业专业角度来给出的预测。
王立铭不是预言家,他把这些重要的事件从茫茫大海里拎出来,然后摆上数据、放上逻辑线,引导我们去看向未来。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故事:
阿尔茨海默症,书中说到90岁,50%的人会患病。在最近这几十年,人类的寿命被大幅度的延长。随着生命科学发展,医疗技术的发展,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最早开始对人类自然寿命的研究。他根据对哺乳动物寿命的观察与研究,推论人的自然寿命应为其生长发育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是20~25岁,这样人类的寿命应该是100~175岁。照这样计算,我们活过100岁应该不是问题。那么问题来了,那一y半一上的人都会患上这种毫无生活质量可言的疾病!
这种病还无药可救!
连致病机制都还不太清楚!
想想都可怕。。那么反过来,在这一领域的任何一个发现,都有可能是突破性的,比如,天天看着一个破日光灯方法。。。如果一旦证实是有效的,机制上y合理的,那么将有巨大商业利益的。
顺便他还说了该怎么预防,小本子记下来:
● 戒烟。
●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 均衡饮食。比如著名的地中海饮食可能有好处,多吃蔬菜水
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少吃肉和奶制品。
●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
● 关注自己的精神和情绪健康。
● 利用某些认知和记忆力训练方法,锻炼认知能力。
关于基因编辑和缸中之脑
18年末的时候,有点像科幻小说的情景,贺建奎宣布他用基因编辑技术敲出了一对双胞胎婴儿的某个基因,并且让他们出生了z。这种h科幻片里恶人博士的形象,我怎么f都没想到会是一个黄皮肤的人。我们关心的事下一步是什么会怎么样?如果有一天,可以进行基因编辑,我想没有人会拒绝,把自己的孩子改造成更m聪明更健康更好看吧?试想,如果人人都改造了,你的g孩子不改造,很有可能,会被淘汰不是?这很好类比,比如现在的课外辅导班。现在的辅导班还是人人都能去上的,改造基因,会不会成为特权?会不会成为世界折叠?不敢想象。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就该做点什么,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但能否阻止得了,说真的,我有些悲观。
书里面还说到,猪脑子复活这个故事。死亡了4个小时的猪脑子“活”了。OK,这不就是源代码的故事了吗?不重复这个故事,但很赞赏科学家的做法,他们准备了预案,如果出现脑电波'他们就注射麻醉剂。
人对大脑的拓展永远不会停止。缸中之脑也好,马克斯的脑机接口也好,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i。
预言不重要,了解现在,就能更好地'预测未来。
《巡山报告•基因编辑婴儿》读后感(三):知识就是力量
作为糖尿病家族的后辈,我在王立铭老师的《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中,了解了高血脂和糖尿病的Why和How,学会有意识地调整膳食结构并坚持锻炼以提高生命质量。
又在他的《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中大概看明白了基因的前世与今生,了解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可应用的空间,还有人类将不得不面对的伦理方面的选择。
现在在这本新书里get到了应当如何衡量“基因编辑婴儿”的收益与风险、老疾病可以用新范式考虑治疗方案,了解了最新科研项目如“疟疾抗癌”、“猪脑复活”、“小鼠夜视”的可行与不可行,还有强生公司研发的最新抗抑郁药物Spravato的详情,以及自己去年跟风做的基因检测实在是毫无用处甚至可能会泄露自己基因信息的愚蠢举动。
喜欢王老师的文风,用朴素生动的语言把生物科学阐述得明明白白,知识就是力量,希望这样的书能更多一些。
摘录: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可能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但由于是在受精卵当中进行基因修改,这些修改将可能进入婴儿所有细胞包括生殖细胞,这意味着基因编辑的结果不光会影响这几个孩子,还会传递给他们的子孙后代,风险不可控。
在近几年发表的两项研究中,科学家们甚至发现,一个英国公民究竟投票给保守党还是工党,基因贡献了57%的影响因素;而一个男性在婚姻中是不是会出轨,63%是由基因决定。
科赫法则:
1.患者体内能找到这种微生物,而健康人体内没有;
2.这种微生物能够被分离出来、在体外培养;
3.培养出来的微生物能够让健康人患病;
4.因此而患病的人,体内还能继续找到这种微生物。
在抑郁症研究和药物开发的道路上,我们遇到三个困难:
1.我们不理解人脑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2.我们没有模拟抑郁症的可靠动物模型;
3.我们没有好办法评估抑郁症药物的效用。
在人类主要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症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真正的不治之症。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
基因是未来人类世界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基因信息的解读和利用,甚至会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基础设施。重视它、保护它、思考它可能带来的产业机会,是我们每个人现在就可以开始做的事情。
《巡山报告•基因编辑婴儿》读后感(四):你的健康谁做主
衣食足而求健康长寿,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很愿意为健康投资,甚至因这种心情误入保健品传销和无证微商的陷阱。披着生物学前沿研究的外衣,许多产品和治疗方案令人无从甄别,我们真的能替自己的健康做主吗?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生物学家王立铭的“巡山报告”是个很有价值的写作计划。他打算用30年的时间,持续观察和梳理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每年成书一册,让普通读者也能看得明白。新年伊始,《巡山报告·基因编辑婴儿:小丑与历史》便打了头阵。 翻开本书目录,最直接也最强烈的印象是,生命科学领域高歌猛进的发展令人振奋,攻克疑难杂症现出曙光:令人绝望的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艾滋病,还有在我国高发的鼻咽癌和脂肪肝都大有希望,新的研究果或治疗方法是否给患者多了一种选择?在书中,我们见证了边界被一次次地打破:人类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改写性状;鼻咽癌可能与病毒有关,脂肪肝可能因细菌而起,与固有认知大相径庭;一系列关于大脑的研究——聪明猴子、复活猪脑、夜视小鼠——拓展了智慧的边界;传统上对阿尔茨海默症病因的阐释可能有误,新范式的不断提出伴随五花八门的古怪疗法……但由此衍生的成果在临床上有多可行,则令人困惑,比方说,不开刀、不吃药,照照光就能治好阿尔茨海默症你相信吗? 王立铭指出,理性分析这些研究,权衡好得失才是明智之举。否则,轻则不慎成为沽名钓誉者的“小白鼠”,重则耽误了治疗或承担非必要的风险。以被列入全书标题的“基因编辑婴儿”为例,这可能是2019年生命科学领域最重磅的新闻了,它招来的不是赞誉,而是声讨和唾骂。当事人贺建奎说得冠冕堂皇:婴儿的父亲是艾滋病的携带者,为确保婴儿不被感染艾滋病,实验室提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受精卵的一个特定基因,使婴儿具有了对艾滋病的免疫能力。但这只是表面的、暂时的结果,本质上只是贺建奎的自我满足。王立铭说,贺建奎修改的这个基因并非他的新发现,前有“柏林病人”,后有“伦敦病人”,他们因同时罹患了艾滋病和恶性肿瘤,在骨髓移植的过程中顺便修改了干细胞的基因,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但在贺建奎的案例中,明明存在比修改基因更成熟、更安全的方法,没必要选择风险大于收益的方案。而且,他直接修改了受精卵的基因,亦即同时修改了婴儿的生殖细胞基因,这些人为修改后的基因,将随当事人未来的生育行为进入人类的基因库,谁能预知会有怎样的后果?再说伦理学的考量,此举也将模糊“预防”和“治疗”的边界,技术被滥用恐将影响社会的其他方面,草率行事的科学家无异于是历史的跳梁小丑了。 读着书中的案例,不觉感慨,跟过去那些交智商税的伪科学产品比起来,如今的新技术衍生品更难甄别,置身其中的可能不乏自觉不会上当的聪明人。譬如,跟贺建奎有点相似的“旧瓶装新酒”的陈小平,他是正经机构里有头衔的研究员,套路却像个江湖郎中,用煽动性的言论吸引患者参与实验,难保不会有患者病急乱投医。还有最后一篇《基因新政:你的基因到底属于谁?》探讨的基因归属问题,让人想起时下流行的各路基因检测,将其交给不明机构“尝鲜”的大多是有好奇心的聪明人,为新技术欣喜的强烈热情,令其忘了考虑隐私泄露的风险。 不难想象,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在未来会更乱花迷眼,若要为自己的健康做主,需抵挡诱惑、克制冲动。本书可视为一个范本,在某些时候,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冷静、专业又能通俗解释问题的观察者,替我们厘清所谓新技术、新疗法的逻辑,掂量得失,从而慎重地选择合适的方案,避开无谓的风险。
——己亥年读王立铭《巡山报告》
《巡山报告•基因编辑婴儿》读后感(五):给大家一个了解生命,了解科学的机会
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11月26日,122位科学家在新浪微博“知识分子”账号上发布联合声明,对“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强烈谴责。
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据专家介绍,技术上讲,基因编辑胚胎不是新鲜事,大家等待的突破不是编辑本身而是如何避免脱靶。而这项专业技术脱靶率较高,同时可能会对其他DNA带来影响,进而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等到问题真正出现时,往往为时已晚。更可怕的是,这种影响还会借由结婚生子,继续传给后代。为此,国家卫健委回应要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依规处理。
随着“基因编辑婴儿”的科学技术出现,生命科学研究如今已经迎来了大爆发的时代。“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如果你对层出不穷的科学名词感到陌生,如果对医学新进展感到好奇,对几天之内就能发生大反转的科学事件感得困惑,这本《巡山报告》正是为你而来。
《巡山报告》是王立铭教授一个宏大的科学写作计划,他计划用30年的时间,持续观察和分析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和重大事件,按年整理成书。
生命科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一个人生命规律的科学,再拆解来说就是研究和揭示一个人出生、生长和命运发展规律的科学。生命科学是研究揭示生物生命发展规律的科学。这门学科随着人类的产生,就产生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因此,生命科学即是人类最古老的科学,又是刚刚兴起的一门科学,可以推断,未来人类将进入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时期,甚至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
一、什么能够治疗阿尔兹海默症?
书中提及了阿尔兹海默症,这种病症号称全球十大死因之一,目前还未有治愈的方法。
阿尔茨海默症这个生命课题,在电影中并不鲜见。比如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爱》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非常深入地展现了西方人面对这样的生命课题会怎么办。豆瓣高分的韩剧——《记忆》讲述的是,出身寒门的男主朴泰硕,在他最意气风发的时候,被诊断患上阿尔茨海默症。整部剧都在讲述逐渐失去记忆的人,如何守护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亲情的故事。
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预计,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人数将在2030年和2050年分别增至7500万和1.315亿。全世界每3秒就会增加1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下一秒,我们的爷爷奶奶,父母,或是我们自己都可能笼罩在阿尔茨海默症的阴影之下。然而,目前并没有能够治愈阿尔茨海默症,或改变其病程发展的方案。
虽然治疗患者的情况很不乐观,但是在支持和改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其护理人员和家庭生活方面仍有很多工作可做。
比如我们可以提前预防:控制三高;均衡饮食,比如著名的地中海饮食可能有好处,多吃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利用某些认知和记忆力训练方法,锻炼认知能力等等。还可以早期诊断,以利于较早进行适当处置,优化身体、活动能力和健康状况;以及治疗相应的心理症状等等。这就是生命科学研究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力量。
二、人类的基因问题
书中还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的基因问题。人类基因组计划自1990年启动以来,已经初步检测甄辨出了人类的所有基因。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够“突变”和变异,当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后代的基因组会发生有害缺陷或突变。
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
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篮球明星姚明身高 226cm ,妻子叶莉身高 190cm ,7 岁的女儿身高已经将近 140cm 了。但遗传并不是影响身高的唯一因素。根据测算,身高的差异有 60%~80% 是基因决定的,而剩下的 20%~40% 则归结于环境因素,如后天营养和运动。
智力有一定的遗传性,同时受到环境、营养、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就遗传而言,妈妈聪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聪明,如果是个男孩子,就会更聪明。科学家们发现,X染色体上的近千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里至少有40%都在大脑里表达,这个比例要高于常染色体,更远远超过Y染色体。也就是说,X染色体对大脑结构,认知能力,智力发育等等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而了解人类基因,因而创造出的基因疗法,就是通过基因克隆、转基因等技术来复制,制造与自己相匹配的器官,能够解决一些智力,有生理缺陷的患者的难题。通过现症分析、基因分析技术,人工合成基因技术等,制造可以匹配的健全器官。
《基因编辑婴儿:小丑与历史》是这个《巡山报告》系列丛书的第一本。王立铭教授梳理了这一年当中可能影响整个人类的26个生命科学大事件,重点剖析了其中8个。他用内行的专业眼光拨开迷雾,还原事件的真相,使读者从这些生动事件中明白其中的科学逻辑,了解人类的生命科学探索已经达到何处,又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