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克兰网红留学生漂在中国的9年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乌克兰网红留学生漂在中国的9年

2020-01-21 12:45:09 作者:小昼 来源:极昼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乌克兰网红留学生漂在中国的9年

  文 |

  编辑 |林鹏

  30岁的乔丽娅度过了到中国以来最漫长的4小时

  那是2019年12月16日的上午,手机提示音不断响起屏幕的光黯下去又亮起来,微信微博消息拥挤首页

  前一天晚上,一则新闻网上疯传:因为学业不合格、违返校规,武汉大学一次性清退92名外国留学生。虽然她就读的是湖北大学,跟清退新闻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她的名字出现在新闻的末尾,成为在华留学生的一个反面典型文章称,曾在2014年站上《非诚勿扰》舞台的乌克兰姑娘乔丽娅,因为学业亮红灯,去年被湖北大学清退而未获得博士学位

  “洋垃圾”、“在中国捞金”,“滚回们的国家”,谩骂涌进她的社交帐号作为一个拥有近四百万粉丝的短视频从业者公司甚至不得不停更了她的视频。

  “我被误伤了。”乔丽娅觉得非常奈。

  过去的9年,是乔丽娅逐潮流而动的9年。2011年,她在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中进入中国,在中国社会对洋面孔推崇中找到立足点,并在网络流量争夺中不断赢得新机会

  乔丽娅和弟弟乔浏胜现在是网红,在某短视平台拥有将近400万的粉丝。蔡家欣 摄

  退学,意味着什么?

  所有言论指向的是乔丽娅曾经的外国留学身份

  2011年,21岁的留学生乔丽娅从乌克兰第三大城市第聂伯启程,在莫斯科中转,飞往中国武汉求学。

  她申请到了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武汉湖北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2013年6月,她又获得湖北省政府奖学金,成为这所省属高校的首批外籍博士留学生,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很长时间里,毕业论文成了她的恶,“每次一想起来,就头疼”。她的论文题目是《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这是导师建议,“对外国人来说,这个题更容易些。”第一次开题答辩,一位老师指出,题目和文学专业没有关系,于是又加了一章内容:中国文学中的“面子文化”。

  文学研究艰涩,对于一个没阅读过任何中文小说的外国人更是。她试过捷径,在网络上寻找简化资料,但深度不足应对博士研究。2018年,在拥有了一份还算满意工作后,乔丽娅决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权利,”乔丽娅认为自己是主动退学,并非被清退。2018年6月,她向湖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递交退学申请表,一年后手续办理完成

  但风波挟裹着她刚刚积攒的一点名气愈演愈烈。她的短视频帐号不得不停更两周。

  1月4日,恢复更新后,乔丽娅跑到公司附近的一个小清吧放松。半小时过去了,她拨开手机屏幕,瞟了一眼数据,又迅速摁灭,“点赞才5千多”,“可能被限流了”。酒吧灯光忽明忽暗,更衬得她心不在焉

  无论如何,清退留学生的新闻在留学生里引发了热议

  25岁的巴基斯坦学生穆布杰,属于被武汉大学退学的九十二分之一。他到武汉大学读汉语言专业两年了。因为汉语5级考试没通过,2018年8月起,他不再享有免除学杂费、每月2500元生活补贴的奖学金福利

  武汉大学给过选择——自费留学。穆布杰拒绝了。他计算过,每年各种费用超过4万元人民币。此前他在巴基斯坦做工程相关的工作,每月工资折合人民币也才3000元。和他一道被退学的另外4名巴基斯坦学生,也做出了退学回国的选择。

  退学,意味着什么?一名苏丹留学生说:“证明能力不行,回国后,你的家人朋友都会非常看不起你”,“找工作,别人也会质疑你的能力”。

  穆布杰仍处在“失落中。他反复强调“家人很失望”。回国后,他在巴基斯坦一家贸易公司当中文翻译。如果能在武汉大学顺利毕业,他很有可能会回到巴基斯坦,在当地孔子学院做汉语教学工作。

  根据公开资料,上述被清退的留学生中,8人持孔子学院奖学金、24人持中国政府奖学金、1人持外国政府奖学金,其他均为个人自费。

  “趋同管理”是此次“退学潮”的政策背景。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联合制定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在招生、教学、校内、奖学金和社会管理方面都作出趋同管理的规定。2018年教育部出台《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提出来华留学生在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与中国学一致

  “目前教育部对来华留学很重视,过去是讲数量,现在是重讲质量。”湖北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海谋在接受采访时说,湖北大学有400名左右的留学生,每年总有1~2位被清退的。高校的清退行为普遍解读为对新的留学生管理政策的响应

  2019年12月23日,湖北大学开具的、乔丽娅的个人退学证明。蔡家欣摄

  “中国是希望,中国代表未来

  和所有20来岁的姑娘一样,乔丽娅爱美。来中国的那年,衣服鞋子塞满了大大行李箱。一本厚厚的《俄汉—汉俄词典》藏身其中,红绿封皮,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此前,她在乌克兰第聂伯大学读了四年汉语言专业。

  她要直奔中国,可是没钱。她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军队退伍后,在当地银行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人民币。

  2010年,她怀着必胜的决心给中国100所大学的对外邮箱投去了简历和留学意向。迎着来华留学的热潮,她的努力很快得到了不少于20所大学的回应

  乔丽娅通过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孔子学院,申请到奖学金。当时,距离全球首家孔子学院的成立才过去6年。6年间,这一由中国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遍布全球。乔丽娅申请奖学金的2010年,全球已经有322所。

  她运气不错。抵达的这一年,适逢中国提升国际教育水平黄金期。2010年教育部印发《留学中国计划》,提出2020年中国要招收50万来华留学生,成为亚洲最大留学地。改革大刀阔斧进行,其中包括稳步增加国际留学生的奖学金。乔丽娅来华的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达到历史新高——突破了29万人。

  “中国是希望,中国代表着未来,到中国留学,我们才有希望和未来。”有留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

  2011年,乔丽娅拿到孔子学院奖学金,免除学杂费,每个月她还能有3000元的生活补贴。

  但异国求学生活的开端并不顺利。

  宿舍常年见不着阳光房间里浸透着潮湿的腐味。两张单人床相向摆放,中间的过道不到半米。室友来自巴西,冬天习惯开窗,“通风、换气”,武汉湿冷,没有集体供暖,夜里上床,乔丽娅常常摸到一手的冰凉。

  那段时间,她不愿意回宿舍,但又总感觉自己“没有地方可去”。

  和几乎所有的留学生一样,语言也是不可跨越问题。“不会语言,你在这里就混不下去”,这是她常挂在嘴边、教训弟弟的话。当时,银行大厅离宿舍就100米,最开始换钱,她足足憋了两天。最后在好友陪同下,才去柜台填表。表格上“信用卡”3个字蹦出来了,她咬着笔头思考良久,最后鼓足勇气,战战兢兢地向别人请教。“换钱都这么难,以后还怎么生活?”从银行出来,一股危机感涌上来。

  碰壁后,很多留学生将自己封闭熟悉圈子里。在高校留学生群体中,根据语言种类划分了很多圈子:韩国人和韩国人玩,有时候允许日本人加进来,乌克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俄语系国家的学生也会抱团。

  在中国这么多年,乔丽娅见过太多留学生,他们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阶层:刚果(金)排名第一的金萨沙大学高材生、苏丹普通的经商家庭、马达加斯加政客子女……

  很多人因为不适应,最终卷铺盖走人。一位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学生让她印象深刻。那是中国地质大学天然气专业的留学生,受父亲逼迫而来——那是两国合作项目,他们国家提供奖学金。

  为了被开除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名学生旷课、闹事,但都以失败告终。在中国待了8年,归国时,对汉语的造诣仅限于“你好”、“谢谢”、“不知道”。

  一名来自马来西亚,在武汉大学的留学生告诉《极昼》,她隔壁宿舍的留学生每天外放音乐跳舞到深夜,喝酒闹事在留学生宿舍里更是常事,“考试周也不间断”。

  在乔丽娅看来,“奇怪的人实在太多了。”但是,她必须小心谨慎,没有失败的资本——乌克兰经济衰退,机会寥寥;俄乌关系不好,乌克兰人在俄罗斯需要先转国籍再就业,“太麻烦”。潜力无限的中国是最优选,她必须在潮水里沉潜下来。

  乔丽娅在武汉一家咖啡厅熟练使用汉语和老板沟通工作。蔡家欣 摄

  外国弄潮儿

  乔丽娅知道,要想生存下来,必须成为潮流里的“弄潮儿”。

  她不允许自己待在舒适圈。头一个月,她只吃两道菜,糖醋里脊和西红柿鸡蛋。但慢慢地,她学着改变小心翼翼地打听一些菜的组成,然后换一道新菜尝尝

  为了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她站上了当时火爆电视综艺节目非诚勿扰》的舞台。

  2014年,第一次站上《非诚勿扰》的舞台时,一种酒后的晕眩感包裹住了她。演播厅少说也有2层高,20多个女嘉宾都是黄皮肤头发,边上还有几十颗黑压压的脑袋在围观。一串又一串陌生感主持人的嘴里蹦出,乔丽娅眼睛直勾勾地望着那张嘴,一张一合,头顶强烈的灯光倾泻而下,明晃晃的,“嗡嗡响,整个人都是懵的”。

  她里就一个念头:千万别被主持人点名回答

  “乔丽娅,外国男人在家要不要做家务?”下一秒,主持人孟非真点名了。

  “我没听清,你能再说一遍吗?”她脱口而出

  露怯的反应,让她很懊恼。“从小到大,我是属于很会说话的那种人。”在乌克兰读大学时校园晚会话剧舞台、音乐社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在路上,当地电视台的采访话筒递过来,几乎没有停顿,话就直接从她嘴里跳出来了。

  最初,她感到自己被束手困在一张语言的网里面。

  坚持录了半年节目,口语水平飙升,“本来参加两、三期就可以走,但我不要,这就是机会。”

  在那个偌大的摄影棚里,直觉告诉她“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社会”:原来,汉语之外还有数不清的方言、房和车是中国人寻找配偶重要标准,很多中国女孩在配偶身上追求安全感……

  那几年,中国综艺节目盛行洋面孔。韩国艺人炫以白蛇造型,登上央视《叮咯咙咚呛》,挥刀剑京剧;以色列、英国、印度、伊朗等国留学生坐在湖北台《非正式会谈》和江苏台《世界青年说》的桌子PK辣条大山带着孔子学院的外国留学生一起表演群口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趁着在《非诚勿扰》积攒的名气,乔丽娅也搭上了这股热潮,她不断接到综艺节目、美食目的邀约。在中央4套《中华情》的舞台上,挪着舞步,攥着手绢,她唱起了《回娘家》,大红色中式旗袍金发碧眼的洋面孔形成鲜明反差

  在她印象里,那期节目的收视率创下纪录。她决定要在中国留下来。

  事实上,乔丽娅的反面是大量的失败案例

  一位哈萨克留学生讲述了她“勇闯”中国人圈子失败的故事。合作小组作业,把资料发送给中国同学后,被打回来,因为“内容不对”。反复几次,还是不符合要求。“算了,我自己找”,同组的中国学生最后等不及了。她汉语水平不熟练,先用俄语搜索资料,再转译成中文,“拖慢了进度”。

  事后,这位留学生编辑了100多字的道歉语,鼓起勇气,摁了发送键。

  “对方回复了吗?”

  她缓慢地摇了摇头,“没有”,眼神流露出受伤后的脆弱

  更多时候,偏见误解好奇总是藏在很多人探寻眼光中。在武汉,一名苏丹留学生最喜欢的地方是学校,没有人会特意看他们,更不会被人拿手机对着拍照。相当一部分人的感受是,“你就是个留学生,是客人,毕业了就该回去”。

  在30多人的公司里,乔丽娅的工位靠窗边,她喜欢粉色装饰品。蔡家欣 摄

  适者生存

  如果你问乔丽娅,现在最想要什么?答案和大多数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一样——稳定

  工作定下后,她火速将17岁的弟弟接来武汉,先学3年汉语,再考中国的大学。她每年要承担弟弟6万元的费用,如果弟弟顺利在中国入读大学,这种付出还将持续四年。她从网络上购买幼儿认字的卡片,贴在家里的墙上,拆分每个字,教弟弟认字。弟弟的到来让她有了在中国落脚的决心。

  2019年,乔丽娅重新办理了3年工作签证。现在,她是一家策划公司的创意总监,凌晨下班是常有的事,一周六天班,日子被塞得满满当当。

  乔丽娅的家乡是乌克兰第三大城市第聂伯。那里的冬天很利索大雪说下就下,哗啦啦,城市化成一片晴天不经意一个抬头,就是辽阔高远天空。相隔几万公里,武汉这座城是:人在雾中走。雨水浸泡树干,混合着满城开挖的泥土,常年累月,整座城市裹在一股湿腐的气味里。冬天总是湿答答的,冷浸透着湿气,尽往人骨头里渗。

  花了9年时间,她差不多也习惯了这座浑浊滞重的城市。她每天7点起床,收拾打扮,步行1公里,到公司开会、讨论剧本。清晨,一个趔趄,那双黑色麂皮短靴一脚就踩进了凹坑泥水里。乔丽娅飞快打理:掏纸巾,抬脚,擦拭,继续赶路。

  对稳定的渴望,还源于她的网红身份,在国内一个短视频平台,她是拥有近400万粉丝的外国网红。

  退学声明发布后,乔丽娅短视频的流量一直滑落。最新更新的几条视频,点赞量只有2、3万,有的甚至没过万。这变成她目前最大的苦恼。

  几乎每条视频,她都要参与剧本创作、拍摄和剪辑,她坦言,不想成为一个简单的被拍机器。她有规划:先做出镜,积累经验,然后转型做幕后。

  她的偶像是李佳琦,“太努力了,可以一天试上百只口红”。在视频里,乔丽娅搞怪、搞笑,努力发掘中国人和外国人共通的笑点,比如装修噪音的困扰、姐弟矛盾……在内容制作上,她试图摆脱两个标签,一是外国人身份,二是美貌的作用。

  但她的老板刘亚丽却坦承了这点。根据刘亚丽的总结,外国人在平台火起来的因素有二:首先长相要不错,其次是在镜头前要有表现力。而在当下的平台上,用户最喜欢看外国人体验中国文化。

  这位女老板长期从事策划类工作,和许多外国模特打过交道。有时候活动结束,这些模特又会临时索要50元打车费,乔丽娅和她所遇到过的外国人都不太一样,“很实在”,“不会斤斤计较”。

  乔丽娅极其小心翼翼地保持着短暂的稳定。

  “你知道吗?那张酒桌上有中国人”,弟弟在武汉一所酒吧和人打架,在一家咖啡厅里,乔丽娅瞪大了墨绿色眼珠子,又压低了声音,才以这样的开头来转述这件事,很快又解释“但不是和中国人打架”。避免和中国人的冲突是她的生存法则之一。

  在很多留学生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谨慎。无论名气多大,“异乡人”总不是一个正式的存在。

  刚果(金)留学生帕特是志愿者,负责过武汉马拉松、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外国人志愿服务,还在读博士的他,已经顺利住进武汉汉阳区人才公寓。没有及时回复学校领导的息时,他会懊恼、担心对方生气,在微信上不住抱歉、澄清原因。

  除了谨慎,9年过去,乔丽娅也没有完全适应关系的处理。不久前,同事在工作群发了一条视频,“为什么要用这样烂的滤镜?”她没有犹豫,这句话直接发送到群里。无人应答。

  “我觉得整体都很好,但是滤镜还可以更好一些……”一周后,老板教她这样提意见,因为那种说法会伤害别人。她想起论文导师一贯的回复,“感觉不太对”。她烦透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哪里有问题,直接说,才能知道怎么修改。”

  清晨10点钟,办公室,30来个同事都在盯着电脑,键盘声此前彼伏。一位胖乎乎的男士趿着拖鞋急匆匆赶到。“9点上班,10点才来,什么样子?”背后响起了领导的吼声。

  乔丽娅盯着电脑屏幕,“习惯了”。办公桌紧靠玻璃窗,向外望去,是武汉紫荆医院硕大的红字招牌。这样的早晨有点庸常,但令她欣慰的是,她终于在潮流中安定下来,正在变成这里面很普通的一员。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于搜狐享有,未经搜狐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后台回复"读者群", 加入更多讨论

  作者简介

  蔡家欣

  忌不努力工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