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与姑的隔阂
在去二姑家之前,我准备好了应对姑姑诸多盘问的话术。特别是关于去不去大姑家的问题,我已准备好如何应答了。
不过,我的准备是多余的,因为,二姑并没有问我相关的问题。
这一切,都是有缘由的。
我的父辈们按照年龄排序:大姑,二姑,大爷,四大爷,小姑,父亲。
在我的印象里,父辈们都很要强,都很有担当。
在父辈里,父亲的年纪是最小的。可能是这个缘故,我的姑姑们和大爷们对待父亲都很好,对待我自然也很好。
也可能是父亲憨厚老实为人正直做事有板有眼的缘故,在父辈里,有了一个好人缘。
然,大姑与二姑之间的关系,似乎永远都不可调和,两家人从来都不走动。
即便在有着共同交集的亲戚家的喜宴或丧事上碰到了,俩人也是形同陌路,互相之间并不搭话。
按照二姑的话说,老死不相往来。
我内心里是偏向二姑的。
因为,在许多年前,父亲的店被坐地户同行排挤不得不搬离的时候,是二姑收留了我们全家。二姑从自家的房子里为父亲腾出了一处靠在马路边的门面,使得父亲得以继续经营下去。
可以说,二姑是我们全家的恩人。受人之恩,不敢忘记。
二姑跟大姑之间的梁子在几十年前就结下了。其间的细节,零零碎碎,我也是通过大人们之间的谈话得知。
按照二姑的观点,母亲走得早,长姐如母,大姑作为家里的老大,没有尽到作为老大的义务,没有一点担当。
那时候,大姑已经嫁人了,吃公粮,家里条件比娘家人的好很多。有一次,父亲去我大姑家,也就是去他自己的姐姐家,恰逢大姑正在家炸丸子。
父亲那时年龄很小,也就十多岁,因为饥饿或嘴馋,在丸子刚出锅的时候,便伸手去抓。
父亲的这一动作,引起了大姑的不满。大姑手拿勺子敲了下父亲的头,又伸出手去捏住父亲的嘴,一边捏一边训斥,吃,吃,吃,你就知道吃。
大姑的这一行为,在我们家族里迅速传开了,口碑急速下降,也成了各种矛盾的导火索。
二姑心疼父亲,心疼她的弟弟。自此,二姑与大姑之间的梁子算是彻彻底底地结下了。
二姑也是个好强的人。她心里大概是这么想的:你的日子过得好,看不起我们,我们就是饿死,也不沾你一分钱,总行了吧?
其间,可能还有其它矛盾,我并不确切的知晓,我所陈述的这件事,或许是最具代表性的。
以至于,在多年后的某一年,我四大爷的女儿,也就是我堂姐的婚宴上,发生了不快,矛盾险些激化。
当时,大姑,二姑,几个大爷都在场,我也在场。
出于打破现场的尴尬,或出于其他缘故,大姑夸我,说:你看这孩子长得多帅,脸蛋多漂亮,小嘴跟他爸爸的嘴一模一样。
二姑哼了一声,冷笑道,好看,好看,你都快把他爸的嘴给撕烂了。
话音刚落,全场哑然。
二姑这话,显然是在影射当年父亲吃丸子被大姑训斥一事。二姑心疼父亲,一直为父亲撑着腰呢。
自然,二姑对我也很好,对我的女儿胖妞也很好。
年纪已经很大了,还亲自为胖妞做夏天穿的绵绸短衣短裤,以及冬天穿的小棉袄。家里种的水果熟了,也会及时摘了送到镇上,送到我们家里。
这些,在后续的章节,会被详细陈述。在此,不作赘述。
父亲心胸宽广,是个有胸怀的男人。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被训斥而埋怨大姑。许多年来,逢年过节,父亲总是偷偷地去县城看望大姑她老人家。
是的,是偷偷的。
因为我家和二姑家门挨门,父亲怕去看望大姑的事儿被二姑知道,怕二姑埋怨自己站错了队,故,常常瞒着二姑。
当然,父亲也会交代我们姐弟几个——如果恁二姑问去咱去县城干啥了,你们就说进城洗澡去了——以此保持口径一致,避免惹得二姑心里不悦。
在那些年月里,父亲不计所谓的前嫌,逢年过节,总会像打游击似的,往返于大姑家与我家。
在父亲的认知里: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她还是我的大姐。这些年,大姐也不容易,我这当弟弟的,终归要去看望看望的。
从父亲身上,我看到了胸怀,看到了度量。我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并为此而不断努力着。
事实上,在我看来,两个姑姑之间,所谓的仇恨,真的算不上什么深仇大恨。
在那个年月里,即便大姑家吃公粮,日子过得也不会多宽裕,在一些生活小事儿上,表现得不是那么大方,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希望有一天,二姑和大姑能不计前嫌,重归于好。毕竟,她们都已是年迈苍苍的老人,大姑都已经80多岁了。
我读书不多,粗通文墨。不过,我常听人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换来今世一次的擦肩而过。
那,同血同脉的亲生姐妹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