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是一本由陈子衿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读后感(一):最有勇气的人
好像是2017年的十月一,那天我在香港,刚看完烟花表演,和朋友走在去一家拉面店的路上,我收到了陈子衿的几条微信。因为还在找路,当时只匆匆看了一眼。一开始好像是问我有没有结婚。后来讲到他父母在考虑离婚,可能也不是在考虑,是在闹。
后来我到了拉面店坐下,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他。那个时候我只知道我跟这个作者的关系不一样了。当时我做这份工作才三个月,还没有跟哪个作者建立过任何交情。那时《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还在连载中,最后那么有戏剧性的一章还没有写。
直到今天,这部专栏成书出版,我也还是不知道如何解答他那天问我的那些问题,或者哪怕安慰他。每个人的现实处境不同,无论他的母亲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觉得其他人能做的都是尽力去理解。毕竟你不是她,她所考虑的在意的介意的,你无法完全了解。说来惭愧,我也不了解我的母亲。所以我从不劝说她。我大概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孩子,无法在家中起到纽带的作用。
陈子衿积极得多,他还生着病。所以我是由衷佩服他的。后来我们没再聊过这些事,不知道他们家现在怎么样了。我记得在那之后还有一次他特别焦虑的时候,是说家里的亲戚发现了他的这个专栏,闹了不小的家庭风波。我好像当时告诉他艺术创作是独立的、不能被干预的,告诉你的亲戚们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是两码事,请他们理解。笑,我也就是个编辑,嘴上瞎说说。但陈子衿听了,顶住了,最后才有这本书的诞生。
陈子衿真是我见过的最有勇气的人。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读后感(二):余生须尽欢
未来是怎样的呢?小孩子会幻想翱翔太空、会期待在某一个领域成就最好的自己;长大一些之后,会把那些远大的梦想拉进,开始真正有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是职业;除此之外,还会想要美好的恋爱和幸福的家庭,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而二十一岁,其实应该正是在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和打拼的时候吧。这个年纪去讨论余生还太早。
但总有一些事,会让人们过早的进入生活的另一种状态,他们经历了一些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他们遭受了生命中无法回避的苦。这样的人生,不管多早,都可以让一个人坐下来慢慢回味。二十一岁,陈子衿已经在回顾他那一年所有的经历,《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对他来说,二十一岁之后的生命是全新开端。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记录下的是作者陈子衿在二十一岁时,与淋巴癌相处的一年。二十一岁那一年是他从发现自己患病,到开始进院治疗的一年。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他不停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看到了人情冷暖,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不堪和无奈。 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一年的过程记录成为浓郁的心灵鸡汤,也没有过分的去宣扬大爱,他甚至没有详细记录自己治疗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更多的,他是把这一年中的所见所闻忠实的记录下来。这里有他在病痛中的歇斯底里,有母亲在对待他和对待家庭时的小心翼翼,有父亲蛮横不讲理作为,有与哥哥和小叔的亲近,也有和小婶之间的不愉快。他的家庭大概算不上是和睦,家人身上那些并不可爱的细节就被这样真实的展现出来,难怪作者在序言中说这本书的出版会引发一场家庭大战,这句话或许不是玩笑呢。
和家人的不可爱比起来,其他不是那么可爱的人们,在与这个世界对抗的时候,似乎都有着些不得已的地方。对爸爸和护士都凶巴巴的一个孩子,他心底的柔软是不希望自己没有止境的治疗拖垮整个家庭、拖没了父母最后的尊严;对所有人都喊打喊杀的文身大哥,他在离开医院之前竟然在感谢信中真心去问候医生护士和保洁;一位爱使唤自己老公的患病阿姨,她其实是在细数着自己与他还能够相处的时光……
书中出现过的很多人物我们都没有办法知道他们的结局,在病患面前,谁都没有办法保证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就连作者自己也是一路战战兢兢的走过来,每一次发烧,都有可能成为生命里最大的劫难。好在,他到底是挺过来了,尽管这个过程并不愉快,尽管在这之后他更清晰的看到自己并不完满的家庭,但生命总还是要继续的。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陈子衿记录了他的二十一岁,至于余生,还长着呢,他可以把这段历程用文字展现给我们,在这之后,生命还可以有无数种可能。余生须尽欢,对他,对余生,我都是这样期待着的。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读后感(三):《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读后感
那年二十一岁的你,今年二十一岁的我,是那样的不同,又那样的相似,但这都是过去的日子里最好的时光。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9.0陈子衿 / 2019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篇中记载了作者自己与癌症抗争的那一年里,医院与家庭发生的点滴变化,在哀而不伤的记录里,我们始终在克服着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都过得很好,每天都能吃得很饱,都能睡得很好,其他我们都可以不管不顾,我们还是先好好活着。文中描述到:这样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的治疗与放疗丝毫不会慢下来,未来一定有一个终点在等着我们,只有接近它一切才有定论。
春天来了,春天里的日光呀,不同于其他季节里不近人情,格外体恤人们,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心头的负担也随之而去,间或有风吹拂,撩拨起一股泥土与青草的气息,闻起来沁人心脾。
二十一岁里,这一成不变的生活,放不下的依旧放不下,想要摆脱的也还是在后面追赶,我们也谈不上什么成长与独立,只是承认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常态,开始愿意去与那个最无趣的自己相处了。
二十一岁的我们,过着不好也不坏的生活,渴望独立,渴望自由,也渴望每一刻都被阳光照耀着知道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还是好好活着,慢下脚步来感受每一寸土地的美好与安宁!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读后感(四):嘿,这家伙,很有料
据统计,全世界每9分钟就有1名淋巴瘤新发病例。按照这个比例来说的话,全世界的淋巴癌患者数以亿计。淋巴癌作为恶性肿瘤,光是听名字就已经让人胆寒了,更何况近年来社会竞争压力巨大,每天早晨的新闻中,不经意间就能听到关于某位名人罹患癌症的消息。比如李开复的淋巴癌,就是与他的科技威名同时为我所知。
淋巴癌是非常“青睐”青壮年的恶性病变,它的初期症状有时会像感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恶性病变呢?此时突然想起已故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经写过的一本书的书名——《钝感力》。想来,人生总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有时候我们不开心的原因并非是想太少,而是想太多。如果我们连身体这个与生俱来的幸福本钱都失去的话,链接在这个“1”身后的许多零也只不过是零而已。
人生是个很奇怪的旅程,我这样说也许很多人也觉得奇怪吧!不过我真心认为人生的奇怪在于其年龄和意志的交锋。好比《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的作者陈子衿,当我看到他罹患淋巴癌四期的时候,心想这个年轻人真的是太年轻了。人就是这么奇怪,如果身体健康的时候,21岁也是个青春的年纪,令人羡慕;但是作为病人,21岁成为人生命运生死的分水岭时,更多时候会有种遗憾和感叹。遗憾生命的脆弱,感叹生命的无常。
可是作为当事人的陈子衿并没有被病魔吓倒,也没有哭天抹泪的怨天尤人。反观他写的这本抗癌日记,倒是有种“不合时宜”的小清新笔调,每一行文字都没有看到痛苦的不能自拔和所谓生命的深度思考。而是多次描写周围的病友和医院的护士,写病患与护士的交往和“交锋”,写他自己与他们交往时的各种情状。有时候,看他描写的一些小细节,如那个满口脏话的纹身“大佬”,不禁忍俊地想起自己在医院碰到的人。
可是,每每在阅读这样的情状之后,合上书闭上眼,脑海里自行脑补这些描绘下的画面,心里总有种抑制不住的悲凉涌上来,像涨潮时的潮水一般,一荡一荡的,非得等到潮落下去时,才能稍稍平缓心情。
这不是一个大男孩的抗癌日记,这是一个大男孩面对命运不公的反击,比起怨天尤人,他更相信人定胜天。所以,就连进入移植仓里那种难受的感觉,也没有在他笔下化作埋怨上天的理由,而是仿若被他当成了人生的一次历练。看到这里,我很好奇这个陈子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生病到抗癌开始,满纸的文字里没看到过分绝望与过分希望,他似乎冷静的过了头。可是,他又总是在另一个转角处,用文字里铺陈的环境告诉我们,他确实是一个癌症病人,抗癌之路的艰辛只有他最清楚。我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他的命运,只是想和他的命运说,这么阳光、这么通透的一个大男孩,感谢你放他回来,你也知道他的阳光能扫除你的阴霾吧!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这个陈子衿,很有料。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读后感(五):余生且长勿相忘
余生且长勿相忘
我们所有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都是奔着死亡前行,面对生命的终点,我们所经历的就是一场倒计时!然而当时间平和缓慢的带着我们走向终点时,人们都容易忽略甚至有意识的忽略。可当时间突然加速时,面对随时都可能夭折的人生,你该如何面对?
陈子衿的《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一书则告诉了我们面对随时都可能夭折的人生,我们该怎样面对。当我凌晨两点看完这本书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活着真好!在此之前我个人很少看有关抗癌的文字,因为我个人固执的认为别人文字下的故事往往脱离了现实的真实性,可当我认真的看完陈子衿的这部作品,我不禁喜欢他的坚韧、勇敢、生机勃勃。在看到陈子衿确诊淋巴瘤四期后,而他当时21岁,我在21岁时大学刚毕业,我所面对的是走出校园的新生活,而他在21岁则面对的是癌症,面对的是死亡!
在这本《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中他记录了他从确诊淋巴瘤到住院接受治疗,走出医院逐渐康复点点滴滴的生活,看着他在一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我想说一句;余生且长勿相忘。就我个人而言我畏惧死亡,不喜欢医院,相信大多数人对于“癌”都存在深深的恐惧感。而陈子衿在被命运点名后从最初的无奈到后来的平静,这是一种巨大的改变。入院治疗期间经历化疗、病痛、焦虑、恐惧到生机勃勃,这个过程是陪伴,是坚持!
就像书里说的,生病绝不是一个人的事,在他生病入院治疗的一年多时间里,父母的陪伴,以及在医院里见到各式各样的病人,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我个人特别喜欢他序言里的这段文字:我一面忐忑,一面又觉得很幸福。生活依旧在继续,我过得也不错,每天吃的很饱。读到喜欢的书,吃到好吃的食物,抬头看到高远的天空时,会由衷地感叹:活着真好。看他所经历的痛苦,所经历的生活,感受他无限的接近死亡,我无法真切的感同身受,但我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感受他身体上和心理上所经受的折磨与煎熬。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给我带来最大的触动就是敬畏生命!生,不容易!死,也不容易!求生是人的本能!而绝处逢生是本能也是幸运。人只有在经历苦痛折磨之时才会关注以前被淡忘的眼前的一切。
“我看看雪白的墙壁,忙碌的护士,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机器,第一反应就是:糟了,这里好贵......”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在疾病面前又有谁能真的安然无恙,看着书里说那个女孩走了,我心里莫名的难受,死亡来的真的很突然。陈子衿的这本书写出了真实,道出了平静,在他的笔下没有自怨自艾,有的是生机勃勃和坦然面对!就像他自己说的,生活依旧在继续,只是承认了平淡是生活的常态,开始愿意和那个最无趣的自己想处。喝惯了白开水,才发现它其实比饮料甜。
余生且长勿相忘!人来人往不惧岁月悠长!好好的活着,随着时间平缓的脚步阅尽人生风景,好好的生活下去!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读后感(六):别样的抗癌鸡汤
抗癌类的书籍往往以第一人称进行撰写,例如同样是弥漫大b的熊顿画的漫画《滚蛋吧,肿瘤君》,始终在反思患癌的细节最终未成书的便出版的《此生未完成》,这本《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算是读到的第三本了,但由于家母去年此时查出淋巴瘤,11月份刚刚CR,阅读这本书总很容易接受。作者撰写这本书功利性特别强,但面对着朋友圈层出不穷的水滴筹、爱心筹,谁又不是那么功利呢?在生命面前,尊严不能打折扣,但面子却是可以的。就像陈子衿的妈妈一样,宁愿省下一块钱救孩子,也要少投一块钱给公交。
因为治这种病真的很贵啊,在2016年,美罗华还没有进入医保,一次治疗要2万多。有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可这富贵病对于癌症来说,便富贵不起来了,动辄几十万的费用,实在是和死神购买寿命。今天听到好消息,和美罗华一样的药(利妥昔单抗)最近(2019年2月25日)获批,这是一件好事,越来越多的靶向药出现,会慢慢让大家治的起病的。
这本书和上一本一样(耕种 食物 爱情),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事无巨细的描写,写自己喜欢的而失去自己不想写的 ,据作者自己说,许多的美好并没有写入在内,描写的种种人,往往更多的表现出来不尽人意的一面。书里写了很多家属和病人,哭泣、焦虑、争吵的父母,惧怕骨穿在病房里嚎叫的女孩,因病发狂的男孩,偷偷吃冰激凌的嗲嗲阿姨,三十多岁被人催婚的姐姐,但这些人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出来的烟火的气息,让人感觉到虽然面对着艰难困苦,但在红尘里挣扎才是最可贵的。在这滚滚红尘中我们都是陌生人,同走一程,相识离别后却永不再见。只有在静谧的某个深夜,突然想起那个嗲嗲的阿姨,那个老干部气派的爷爷,之于陌生人,之于这些病友们,罹患淋巴瘤的陈子衿也不过是漫长人生中的几天片段而已。
至于患病之后的心态,其实也能反映出得病之后的普遍心理。怀疑、绝望、接受、回避见人、懒得说话、暴躁、沉默、尝试新的事物、向所爱的人发泄,但人终究还是要生活,而人在医院的时间,即便是虚假的安慰也能带来些许的力量。无论是多大的磨难,对于人来说还是健忘的,最痛苦时的安慰就是良药。
其实作为病人是非常敏感的,有的时候医生的随口一句问话,会让自己疑神疑鬼老半天;朋友的问候和闲聊,也会让人下意识的比较生病之前与现在的语气与态度,尤其是在做大型的治疗之前,例如放疗、化疗、干细胞移植。甚至更多的时候因为医生不专业的随口一说,导致病人纠结上几天甚至几个月。但在病魔面前,疑神疑鬼是没有什么用的,在医院之中,哪怕是生病,令人感叹的也是年轻真好,身体底子真好。健康是个奢侈品,所以人才无时不刻的在感叹,生病之前年轻健康,哪怕痛楚都不敢轻易前来。
即使未来再多波折,也会拼了命的向有光的地方挤去,苟且偷生,似乎也挺好。自从胖丁灌了一碗鸡汤之后,才发现书中说的好多的人物都是在苟且的生活,护士忍气吞声的受病人的气,病人家属租房售房东的气,住到别人家也要受到埋怨,甚至病人家属之间因为治疗方案或者资金压力而选择苟且,以病人为媒介,有冲突也经常忍让,当陈子衿出院之后,父母甚至因为疑神疑鬼而大打出手,因此他选择了远方,去投奔远在河北的姐姐。
生活还在继续,经历过大的变故之后,才感觉平淡的生活也是甜的。正如作者在尾声里说的:“喝惯了白开水,才发现他其实比饮料甜。”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只有余生值得善待。
:我喜欢金边的燕子,也喜欢平放到书桌上能够不用手扶就阅读的状态,这本书手感极好啊。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读后感(七):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且行且珍惜
人生看似很长,但生命无常,很多事我们觉得来日方长,但无常来到时,留下的是太多的来不及。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是95后豆瓣阅读小雅奖最佳作者陈子衿所著,他以二十一岁如阳光般绚烂的年纪,和淋巴癌抗争。一年多的艰辛治疗,让他体会到病魔缠身带来的痛,亲人呵护给予的爱。 陈子衿用平实的语言记录抗癌过程,他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真实的感受还原了生活的本真。他不纠结患病于身的恐惧、不躲闪人们异样的目光、不逃避和家人的复杂关系。他坦然面对,在窘迫的处境下,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人们的善意。 人们总是要经历一些不开心的日子,那段日子也许很长,也许让你时刻记在心里,也许是一个短暂的记忆。生活中的每每无奈,让我们在焦虑和不安中等待,所以请你耐心点,时间是最好的愈合剂,给自己一个平复的时间。 患病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你越在意什么,什么就越折磨你。你越害怕什么,什么就占据你的心灵。如果有一天你不再畏手畏脚了,你可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时,你才会发现,原来这一切不过如此而已!当你鼓起勇气,重新审视自己时,你会对自己说: 一切都还好!活着真好!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一书中,作者用朴实、平静的语言叙述了他与“癌”抗争的过程: “最令人恐惧的就是 ‘骨髓穿刺’,麻药刚打完,一股不可描述的肿胀感应声而来,接着医生便开始按摩那块骨头...我弓着身体望着里侧的墙壁一动也不动,虽然看不到她的操作过程,却明显能感觉到对方仿佛拿着一把螺丝刀往骨头缝里不停地钻,像要把一根铁钉打进岩石里去...没有任何通知,从头发到脚心猝不及防地一激灵,骨髓被抽走了,我仿佛魂儿也丢了。” 令人心惊的一幕,我吓的得冒着冷汗,仿佛做“骨穿”的人不是他而是我。真的是那种感觉很奇特,一种锥心的痛,一种被抽空的痛。 作家戈舟曾对这部书评论: “流畅、平静,显而易见的朴素,并且,“及物”。青年陈子衿用他哀而不伤的记录,让我茫然地记得,是谁在替我们数着过往的日子。所以想明白了,心也就放下了。和谁在一起生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谁能陪着你才是最难得的。 生病绝不是一个人的事。陈子衿与父母这个三口之家,历经了一年多的共同 “抗癌”日子,他们从那个阴影与恐惧中走出来了。但他们依然不和谐,生病好像没有教会他们任何事。作者陈子衿没有避讳父母之间的吵闹和摩擦,他把生活中的琐事平静的记录下来,仿佛所有发生的一切,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许他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 “你我都只拥有这一生,人生除了扮演父母、伴侣、孩子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本身的角色。” 生活本不易,且行且珍惜!
图源网络 侵删《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读后感(八):《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一部透过癌症反映家庭生活的非虚构小说
几乎每个人一听到“癌症”俩字就会心里发颤,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和这两个字沾上边的人,无疑是走在死亡的边缘。影视剧尤其喜欢“癌症”这个设定,由此来展现人物矛盾,推动剧情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癌症却更像是命运替普通人按下的暂停键。它足以令将将退休的老人变成哭闹的老小孩,令正值青春的小姑娘变得成熟懂事,反倒要安慰起崩溃的父母来。这些是陈子衿住院抗癌期间的所见所思,被他记录在《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这本书里。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最先是在豆瓣阅读连载的,一开始没有人看,陈子衿一个人乐呵呵到处去留言,抢别人微博“热评”增加曝光量。就这样,在别人嫌弃的目光中,陈子衿这部小说慢慢有了热度,甚至斩获了豆瓣阅读“‘小雅奖’最佳作者”的名号。“小雅”取自《诗经·小雅》,用以展现普通人生活中值得被分享的事情,以及其中的生命力。
这本书讲述的是二十一岁的陈子衿从确诊淋巴癌四期起,之后大致一年治疗时间的所见所思。但说它是一本“抗癌日记”却是不准确的,他哀而不伤的笔触背后,冷静、克制地描述了自己的发病症状以及治疗经过,至于个人所遭受的痛苦与消极想法更是鲜少提及。它更像是一部透过癌症反映家庭生活的非虚构小说。
书中牵涉到的有父母家、小叔家以及姐姐家,主要反映的还是与自己关系最近的父母。
因为这场剧变,在外谋生的父母带着愧疚之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病中的儿子。像所有任劳任怨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的传统家长一样,他们倾尽一切家财也要给孩子用最好的药,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到医院陪床,天天睡地板也甘之如饴。甚至为了补贴家用,四十几岁高龄的父亲开始从零学车;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背后,却呈现出一位在家庭中委曲求全、任劳任怨,逐渐丧失自我的家庭妇女形象。长久以来,母亲都在忍受丈夫的欺凌,甚至容忍对方在外有小三。也许是出于对自己有耳疾的自卑,也许是习惯了,也许是为了儿子,即使后来寄人篱下遭小婶白眼,也只一并咽下。
被母亲惯坏了的父亲,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宣泄丝毫不顾及他人;被生活欺压惯了的母亲,只是报赦一笑,努力活成别人口中好妻子、好母亲的形象。只有儿子记得,她也曾是个爱唱歌跳舞,喜欢漂亮衣服,把自己打扮精致的美人。如今却被生活压榨得灰头土脸。
传统文化中的严父慈母形象,一旦落实在现实生活里,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甚至于在今天,年轻人无法理解也不愿意父母一心扑只在孩子身上,他们希望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
这是青年陈子衿的父母,也是无数个中国父母的形象。
所幸,这场淋巴癌在历经了一年多的辛苦疗愈之后,如今也成了一段往事。它不会让老夫老妻的父母改变以往的相处模式,也没法让他们意识到生命苦短应当让自己快乐的道理。又或许他们都懂,只是一辈子的习惯了,凑合凑合过吧。
所以未来会怎么样呢?四十几岁的父亲会开着新买的货车忙着做生意,和人吵得面红脖子粗;母亲会依旧一脸笑容什么话也不说,痴痴地望着窗外,也或许,母亲会习惯戴着助听器,毫不在意别人眼光地走向人群,和街坊邻里聊一聊家长里短,然后赶着回家做好晚饭,在父亲大呼小叫声里笑着端上一碗热乎饭。
只有青年陈子衿,因为这场癌症,深切地感受到劫后逢生的庆幸。才明白了人家说的白开水比饮料珍贵的道理。病后心有余悸的他也终于舒了一口气,这场大病于他,是一次成长。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读后感(九):生命诚可贵,余生亦足期
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发布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统计2018》,根据对183个主权国家的统计,全球总体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约76.4岁,其中男性75岁、女性77.9岁。按一年365天来计算,一个人的预期生命天数在两万七千至两万八千五百这样一个数值区间。而从出生开始算起,过去的每一天已经永远地过去了,接下来的每一天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余生”。生命当然可贵,过去了的每一天再也不可能追回来,值得用自己的奋斗去期待的,也只有接下来的每一天了。
所以,当一个人的生命某一天发生了重大变故,被确定“余生”已经区区可数,而他正当21岁的好时光的情况下,他当时会怎么想,他该如何面对自己接下来的每一天,他该如何去用好接下来已经能够数得尽的每一天?
或许,这样的一些问题,只有包括当时21岁的当事人,青年陈子衿自己愿意,或者也能够去回答。之所以说“愿意”,是因为他就是当事人,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既然结局已经注定,再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不如先认命好了,认命之后再决定如何让接下来的每一天过得稍微有意义一些,或许才是较为积极的一种选择。之所以说“能够”,是因为他具备了这个条件,“余生”确实所剩无几,非人力所能抗拒,此时的心态绝非能够模拟,真实得不能再真实了,不存在因为矫情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形……
所以,21岁的青年陈子衿在得知自己被确认为淋巴癌四期的时候,或许一开始的时候难免稍有难过,但却很快平静下来。他决心满足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用笔把自己的“余生”写下来,既是写给自己看,也是写给别人看,或许也是想告诉世界自己真的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并且经历了这样的一个阶段。当然,他这些也是写给自己的父母看的,其中都是纪实片般的真实记录,所以陈子衿说:“觉得有朝一日他们要是看到我的书写,会怒不可遏……而我的记录很有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家庭战争。”而在看过了陈子衿在《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所写的一切之后,又有谁不由地会认为,陈子衿的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呢?!
每一个人都在过着属于自己的每一天,或许曾有过感叹时光易逝、“逝者如斯夫”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每个人并不曾意识到,接下来的每一天其实都是“余生”,过去的一切,好坏都包括在内,再也不会回来了!很多时候,假设不过就仅仅只是假设而已,戏谑的成分很可能会居多;而当真实的厄运来临之时,却一定只有极少数人还能够依然镇定自若——超级英雄的“余生”和普通人的“余生”注定会有不同!
但即使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譬如陈子衿这样,“余生”就只能那样不了了之了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在《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这本书里,陈子衿记录下了自己在淋巴癌确诊之后的所有一切,包括自己的父母,包括自己的所思所想,包括他在病房里所遇到的那些人和事,很真实,也足以令人不胜唏嘘——但更多的,则是每一个人需要在掩卷之余能够好好想一想,假如把陈子衿换成了自己,自己又会怎样呢?!
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个很无聊,或者是距离自己还很远的问题或者话题。生命之奥妙,其实就在于它的不可确定性,就在它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可以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古今中外的很多例子都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和证实了这一点。承认也好、否认也罢,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比原本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就是不如勇敢地直面、正视所有的一切,设身处地好好计划计划,过去的一切已经算了,怎样把接下来的每一天过得相对精彩一些,让其实非常短暂的一生不致于白白浪费,这才是应该做的。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的那样——“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生命确实可贵,但可贵的生命并不天然就能够可贵,而是需要每一个人懂得珍惜,懂得怎样让它变得可贵才行!如此,“余生”才是真正可期的!
《二十一岁以及我的余生》读后感(十):读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2019豆瓣阅读书单——冷门好书中发现此书,因为刚刚经历过流感之苦,对健康格外重视。为了这本书特地充了豆瓣阅读会员,一口气读完,感触很多。
作者在大学二年级时发现得了淋巴癌,记录了自己的抗癌历程,以及有关家庭、朋友以及医院的见闻。
他三岁时父母就去外地工作,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他说“小时候我最喜欢过年了,过年才能见到爸爸和妈妈。”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是最宝贵的。如果父母没有为陪伴孩子成长付出时间与精力,怎么能奢望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呢?
“我姐姐读完小学便辍学,跟着父母外出打工,是跟着爸妈长大的孩子,可她一点也不幸福。”留下或者跟着,都没有得到幸福,无奈又可悲。
“人其实一辈子都在学着成长,只是有些道理,必须用残酷的代价才可获得。”
“只是直到尘埃落定的那一刻我才清楚,人生彻彻底底是自己的,旁人谁也无法承担。”
高中毕业后作者觉得腋下疼痛,打电话给爸爸。爸爸却直接说不用去医院,浪费钱。等后来体检时,已经是四期,如果早些发现,可能不用受这么多罪。爸爸因为这个非常自责与难过,其实追究责任又有什么用呢?身体和人生,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没人能感同身受,自己一定要对自己负责。
“好在我还挺喜欢一个人待着的。刚上大学的那会儿,我因为不爱打游戏很难得和室友们有什么交集,于是整天一个人跑去图书馆读小说。阅读是一件了无止尽的事,一旦使之成为生活里的一种习惯,像吃饭喝饮料一样正常而频繁,就很难自拔。”喜欢阅读是一件幸运的事。
“我静静的靠在房门口,听着他们两人你来我往的在臭水沟里翻滚过的污言秽语,终于也崩溃了。不为别的,我只是终于看清了我的父母。那是我生病后第一次觉得无助,我以为是最后一次的,可后来又经历了很多次,渐渐的心如死灰。我可以克服很多东西,疾病,恐惧,胆怯,可父母关系,那不是我能左右的,日后无论我走得多远,回过头总会惊觉它始终在一旁虎视眈眈。他们太爱吵架了,生活里方方面面的琐事都能让他们剑拔弩张,电视剧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为各自喜欢的角色争得面红耳赤,我爸是十足的大男子主义,一定要我妈认同他,我妈平时对谁都挺和气的,但就是不服我爸,两人一定要分个高下才肯罢休,可开放性问题哪里有标准答案,最后往往只能演变为彼此之间的人生攻击。有一对不懂事的父母,小孩就得操碎心。”
读到这段仿佛看到自己的父母,自我有记忆起回忆里就有两人争吵甚至动手的场面。有一次深夜里,爸爸喝醉了酒又不能自控地和妈妈打架,我一个人在黑夜里跑到爷爷家,敲已经睡下的爷爷奶奶的门,让爷爷去拉架。那么小的小女孩,是多害怕和多勇敢,才能在大晚上一个人跑出家门,路上听到陌生男人的声音,还躲到别人的门洞下等声音走远了才敢上路。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单这一点他们就绝不是合格的父母。小时侯我常常想为什么他们不离婚呢,离婚也没什么不好。但有时候家庭合睦、没有争吵的场景又会让我格外珍惜和满足。
“我对自己挺失望的,已经二十多岁的年纪,却依旧会对父母之间的风吹草动心有戚戚,我没能如愿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便始终得受到牵连,很难真正的快乐起来。我其实早知晓父母的关系如履薄冰,可过去一年的相处,竟让我自欺欺人的误以为我们能像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一般,彼此扶持,和和气气的。除此之外,我再没有别的多余的奢望。”
每年大年三十爸妈几乎都要吵架,我在日记上写下“我的新年愿望就是明年过年他们能不吵架”。但是第二年还是照旧,真的是奢望。我也想让我的家庭看起来像普通的家庭一样,但其实是自欺欺人。当我快30岁,才终于说服自己,他们的问题应该由他们解决,我的操心与难过只是徒劳。弟弟在这一点上比我成熟很多,十几岁就想开了,父母的事和自己无关。以前我还怪他不懂事,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免得受更多原生家庭的伤。
“医院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将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一栋雪白的房子里,让你在短时间内大开眼界,社会到不行。”
“小时候,课本里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不是没有道理的。春天里的日光,不同于其他季节里的不近人情,格外的体恤人,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没有丝毫的负担,间或有风吹拂过来,撩拨起一股泥土与青草的气息,闻起来沁人心脾。” “放不下的依旧放不下,想要摆脱的也还是在后面追赶。谈不上什么成长和独立那一类的,只是承认了平淡是生活的常态,开始愿意和那个最无趣的自己相处。喝惯了白开水,才发现它其实比饮料甜。”
生命无常,人生苦短。
但愿身心健康,和爱的人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