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
《爱的教育》是一本由【意】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教育》读后感(一):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本一百余年畅销不断的儿童文学经典,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爱、勇气、成长的奥秘,全都在这本书里了……
本书作者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生于意大利,1886年,《爱的教育》出版,从此闻名世界,并因此书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
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意大利的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在十月份一个清晨开始了自己的新学年。在这一年的学校生活中,恩里科经历了许多有趣的或感人的小故事,在朋友的陪伴下、老师的教导以及父母的关爱下,他逐渐懂得了“爱”的奥义……
全书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从开学到一学年结束共10个月里,所发生的各式各样的故事,父母在他的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语文老师就要求我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那时候总觉得这是个费力的差事,不喜欢不想写。但是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才发现当初写下的文字记下的故事,长大后再阅读也是一种收获。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我们作为当事人,在不同的年龄是有着不同的感悟的。
书中有精美的插图,以孩子的视角还原书中的故事。此书适合9-13岁的小学生们阅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爱的教育》一书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一学年内发生的事情,有恩里科勇敢的同学加罗内,有恩里科爱学习的同学科雷第,也有照顾父亲的护士,还有爱学生的校长老师。当然了,也有招人讨厌的坏孩子。
本书以一个四年级学生的口吻描述事情,笔触有些稚嫩却真实,文中有很多恩里科的思考,同时也能引起小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最近“丧偶式育儿”和“诈尸式育儿”被很多公众号提及,媒体一直在呼吁父亲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参与孩子的成长。父母参与孩子的成长中,遇到孩子不合适的行为习惯当然应该管一管。
这个“管一管”也是有学问的,每个孩子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家长需要平等的同孩子对话。恩里科的父亲在恩里科做的不对的时候,会告诉恩里科他哪里做错了并且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爱的教育》里有恩里科的父亲和母亲写给恩里科的文章,文字娓娓道来,教会了恩里科要爱母亲、要懂得感恩、要爱国……
和孩子一起生活成长才是送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
《爱的教育》读后感(二):每一个孩子都是成长的奇迹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长大。孟子小时贪玩,但是却好模仿。由于家住坟地附近,他常学别人哭拜,孟母觉得这样不好,于是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继续模仿别人杀猪做生意,孟母见此不得不搬家到学堂附近。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
从这个典故里面,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只有会教育子女的父母。那么,什么样的父母,才算是会教育子女的父母呢?
直到我读了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的这本《爱的教育》。
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出生于意大利里格拉州,是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也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爱的教育》出版于1886年, 荣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 , 全球总销量2000万册,创造童书销量的奇迹 。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也因此书,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在这本日记里,一个意大利小学生记录下了自己四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和生活。全书从10月开学开始,到次年7月考试结束,代表一个学年的完成。在《爱的教育》里,记录了小小少年恩里科在爱的教育下,在学习、生活和友情等方面的成长历程。
1.对于父母的关爱,要学会感恩
在二月份的日记里,恩里科因为没有拿过奖章而懊恼。他无法专心学习,甚至让全家人感到不安。
夜里,当他望向窗外,看到下工的男孩们穿过广场,衣服上沾满灰尘,满脸疲惫,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亲。难道不是因为父亲的辛勤劳动,才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吗?恩里科觉得十分羞愧,他想到自己在优渥的生活中,却没有好好珍惜去努力学习,怎么对得起父亲的辛劳和付出。
于是,恩里科决心努力学习,找回心灵的安宁,去回报父亲为这个家的付出。
2.真正的平等,与你贫穷或富有无关
在三月份的日记“家长们”中,恩里科记录了校门外站着的接送孩子的家长们。他们长相、职业和家庭条件各不相同,然而却又相关关心彼此。
无论是班上谁家的孩子病了,或者病好了回到学校,他们都时刻牵挂着。而正是因为这所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们,都成为真正平等的朋友。
在父亲写给恩里科的信件“工人朋友”里,恩里科因为四年级结束,大家不得不分别,感到非常难过。父亲却告诉恩里科,大家以后会不会再见,完全取决于自己。
好朋友的关系,不会因为以后大家的职业不同而改变。或许有些人在四年级之后不得不走上社会,而有些人因为家庭条件,继续读书,大家还是平等的,因为贵贱之分在于劳动而不在于金钱。
父亲告诉恩里科:“不要去在意财富和阶级这些外在的东西,你对一个人的感情和态度只跟这个人本身有关。”
3.真正的友谊,需要尊重
在十月份的时候,恩里科的母亲带着恩里科和姐姐去看望报纸上报道的可怜女人。在母亲给可怜女人送被褥的时候,恩里科认出这家的孩子竟然是同班同学克罗西。
为了照顾克罗西的自尊,母亲让恩里科不要说话。然而当克罗西发现恩里科后,母亲却鼓励恩里科去拥抱自己的同学。在回家的路上,母亲教育恩里科,要向克罗西学习,哪怕在多艰苦的环境里,都要坚持努力学习。
有一天,小石匠来家里做客,当我发现沙发上沾了些小石匠外套上的白灰,想要拍掉时,父亲却拉住了我的手,自己偷偷把灰擦掉了。
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来,父亲正是这样的方式,去保护一个贫穷但是辛勤劳动的少年那颗宝贵的自尊心。
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都用自己的方式去告诉恩里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学会用尊重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在《爱的教育》中,恩里科在小学四年级着短短一学年,用稚嫩又朴实的文字记录了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通过他的眼睛,我们也发现了孩子眼中单纯美好的世界。在恩里科的成长过程中,同学教会了他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父母则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恩里科明白,什么是“爱的教育”。这个小小少年,学会用一颗真诚和勇敢的心去面对整个世界。
《爱的教育》读后感(三):“爱”是用心的陪伴
所谓“爱”的教育是什么?爱是传达爱心,爱是言传身教,爱是明辨是非,爱是赏罚分明……《爱的教育》中用许许多多的生活片段和身边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孩子,需要我们用“心”去陪伴孩子。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写到:“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有谁携手带路,周围的世界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
《爱的教育》是一个叫“恩里科”意大利小男孩,他用日记记录了他在学校里一学年的经历。在他的日记中,我们看到前所未见的教育模式,只有在电视剧中才能看到的故事情节在这个学校里出现了。一个充满“爱”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为他人付出,学会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孩子树立起爱家、爱班级、爱学校、爱民族、爱国家的情感。
现在的孩子很多朝着啃老的方向发展,追根究底其实是他们习惯于接受,他们觉得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人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去付出。如果孩子无法学会去体会别人的爱心和关怀,他们就很难真心地为别人去付出,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人。
那我们应该要如何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呢?
一方面是学校老师的教导。
教书育人是件很伟大的事,要教好学生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好老师悉心的教导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爱的教育》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全心投入教学工作的老师,我们可以从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爱,对民族的爱,对国家的爱。他们是真真把每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爱护。老师爱孩子,孩子也爱老师,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一片其乐融融。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集体中,那么孩子将会获得更多学习的动力和成长的活力。
这所学校的老师不仅承担起了传授文化知识任务,还从言行举止方面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有的老师还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品德优秀的人物的故事,给孩子正确的人生导向。每每读着书中的文字,我心中都不由得喷涌出一股感动的情绪,心中肃然起敬。要是我们的老师都能这样教孩子,何愁不能提高民族凝聚力,何愁民族不能昌盛呢?
另一方面则是父母的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孩子的纯真是我们大人都非常喜爱的,我们愿意把美好的东西都赋予他们,但是,再多物质的东西都无法替代“爱”的教育,都无法替代童年给孩子的陪伴。不论是恩里科的母亲还是父亲都时时关注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时不时地写信给恩里科,告诉他需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其中的用心真的很值得我们父母学习。
这本《爱的教育》不论是老师、家长、孩子阅读都会获益良多。我愿意推荐给每个家长和孩子阅读。学会“爱”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不会“爱”的人,他的未来是堪忧的。种种的烦恼将会缠绕在不懂“爱”的孩子的周围。“爱”是我们必须也是教给孩子的一种能力。
《爱的教育》的文字也让人惊艳。很难想象这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日记。这些日记中对于人物的描述是那么细致生动,虽然是孩子独有的情绪表达,却有着能直击读者内心的魅力。另外恩里科父母给他写的信也非常真诚,文字优美,论述精辟,让人不由深思反省。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恩里科父母的一片爱子之心,殷殷期盼之意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读后感(四):从“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笔下的一学年”,学会读懂孩子
1、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孩子都很挫败,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偶然间我拿到孩子书柜里老师安排的必读经典《爱的教育》,突然让我的头脑明晰起来——了解孩子,可以尝试从了解他们的同龄人开始。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886年。《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生活,期间穿插着老师每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当然,并不是书里的一字一句都出自孩子的亲笔。这孩子每天都会在抄写本上记录下发生在他身边各种各样的故事。学年结束,他父亲将他一学年的记录整理成这本日记。整理过程中,父亲尽量避免损及孩子的原意,并尽可能保留了抄写本上的原文。几年后,已经上中学的孩子把这本日记通读了一边,里面的事在脑海里依旧鲜活。于是他根据记忆又给日记添了一些新材料。
这本书,以时间轴来编辑的,从十月到次年十月,开学第一天,到学年结束。每一篇都是孩子记录的身边的事情,题材涉及方方面面,孩子读来倍感亲切。例如“开学第一天”、“我的同学”,“校长”、“快乐的聚会”、“嫉妒”、“虚荣”、“打架”、“春天”、“姐姐的留言”、“我的父亲”、“最后一场考试”……都是生活里每天发生的事情,鲜活生动。
从书中那一件件记录的小事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是的,我们看到小主人公这一学年里的生活与学习,也看到了流淌在文字里的爱与成长,也让我们从一个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里,渗透孩子们内心真正去关注的一切。
2、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个熟悉的人,他们都有属于自己故事。他用手写出自己的观察,以小窥大,直面人复杂的多面性,也看到大多数人内心的爱与善良:
新学期刚开始,就出现了《意外》:三年级的罗贝蒂为了让一年级不被车撞到,自己不幸被轧到了腿。小小的篇幅里,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没有什么渲染的语言,却从每个的人动作里看到每个人的内心语言:
人群静了下来,大厅里只能听到孩子母亲的抽泣声。校长的脸色也不好,他停顿片刻后,双手把怀中的孩子举高,让大家都能看到他。这是,满屋子的老师、家长、男孩子们齐声称赞:太棒了,罗贝蒂!……罗贝蒂睁开眼睛,叫了一声:我的课业夹!被救男孩子的母亲把课业夹拿到他眼前,含着眼泪安慰他:我拿着呢,小天使。我帮你拿着。看到这一幕,罗贝蒂的虽然还用双手捂着脸,却也忍不住微笑起来……
几乎没有修饰语,却让我们从文字里看到心疼却又欣慰的母亲,称赞孩子行为却也内心遗憾难受的校长,身体疼痛却内心满足又担心学业的孩子,以及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与人为善的爱的作者。
《嫉妒》小故事更有意思,既看到了作者细腻敏感、观察入微,也看到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各种情绪。常胜将军德罗西有一次夺得第一后,老是处于下风的沃提尼内心充满了“嫉妒”,甚至在老师告诉他不要被嫉妒冲昏大脑时,写下:我不会嫉妒靠偏爱和不公拿第一的人。然而到最后,当大家嘲讽沃提尼的嫉妒时,德罗西却将其他同学的恶作剧撕了个粉碎,一切都明白的沃提尼终于意识到了,“他的脸红得像火一样”,安静地将面前的纸条搓成了球,装作漫不经心地偷偷地把纸球扔进嘴里,嚼了几下后,吐到了座位底下……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被嫉妒占满情绪后再认识到自己的嫉妒的同学。所以你看到了什么?孩子又看到了什么?你会发现老师明确地指出“嫉妒是不良情绪”,远远没有同学一个原谅的举动更加让孩子醒悟;你会发现孩子们都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成长,直白的说教作用甚微。
是的,孩子们内心善良一直都在,只是偶尔要分神一下。在孩子眼中,总能看到好的那一面。在《虚荣》里,穿的漂亮得过分的沃提尼,使劲展示自己帽子、手表等,想让别人称赞。没想到这位朋友告诉他“不知道”,当他觉得这位朋友傲慢时,旁人小声告诉他:这位朋友看不见。这时,沃提尼羞愧地站在那儿,眼睛直直地盯着地面,不知道说什么好。憋了好久,他终于结结巴巴对男孩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沃提尼是有些虚荣,可他也没有坏心。接下来的散步中,他的脸上再也没有露出过笑脸。
3
孩子们就是如此一边成长一边在思考,他们关注内心那些陌生的情绪,然后试着理解与接纳。
看看他所理解的“幸福”:
父母们意味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会幸福。其实不然,孩子更需要家长认同自己的能力。《我的同学科雷第》里,写了他的同学一边搬运木柴一边复习语法课内容,满头大汗的却很开心。在文中最后他写到:他管我叫“幸福的家伙”,不,科雷第,你才是更幸福的哪个,因为你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因为你是父母的好帮手,因为你比我棒很多,比我勇敢得多,我亲爱的同学。他所理解的“平等”:
大家都说人人平等,然而财富、地位、权利都可能拉开大家的距离,但是对孩子的“爱”,却大家走到一起,让大家成为平等的朋友,因为无论你什么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家长”。在《家长们》里,他写到:
……有位老先生从前是上校军官,看到有的孩子抄写本或是笔掉到地上就会弯腰去替他捡起来。你还能看到一些穿着讲究的绅士和头上扎着头帕、胳膊上垮着篮子的女人一起热烈的讨论学校的事情:哦,这次的考题太难了。班上有孩子生病了,他们都会知道;生病的孩子康复了,他们都为之欣喜。今天早上,差不多有十个绅士和工人站在克罗西的母亲身边,向他大厅我弟弟班上一个可怜小孩的情况……学校让他们成为平等的朋友。4、
所以不要觉得孩子不了解这个世界,他们有自己的观察法则,也形成了最基础的价值观。当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当我们感叹文字里所表现的孩子善良的内心时,不要忘记他的父母,这一切都来源父母“爱的教育”。
在孩子快乐地享受《第一场雪》所带来的兴奋、激动、有趣时,他的父亲在后面写下:
孩子,在你兴奋地欢呼冬天的到来时,你可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没有衣服、没有鞋、没有柴取暖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住在偏僻落后的农村里,每天上学的时候,要从山上下到山脚,再走很远的路才能到学校。他们要用满是冻疮裂口的手拎着一小把柴去学校取暖……你们在为冬季欢呼,可孩子们,冬季给有些人带来的确实苦难和死亡。
在孩子写下他的一位满身石灰的特殊的朋友《小石匠》时,父亲告诉他:孩子,知道我为什么不让你拍沙发吗?因为当着你同学的面这么做,就好像是在指责他弄脏了沙发,这样很不好。首先,他不是故意的。其次,他穿的是他父亲的衣服,上面的石灰是在工作时沾上的。工作中带来的东西,比如灰尘、石灰、涂料都不是脏东西。劳动不会带来脏东西。……你要好好爱小石匠,因为他不仅是你的同学,还是一个劳动者的儿子。
当我们读完父亲在儿子日记后面写的文字,内心的迷雾渐渐散去,父母真的孩子成长最好的老师。看看书的最后,一学年结束最后一次相聚时,孩子回到父亲母亲和身边。父亲问我:你跟所有同学都道别了吗?我说是。父亲说:“如果你曾经对谁做过错事,赶快道歉,去请求他的原谅。还有吗?”“没有了。”我回答。“那么,再会了。”父亲饱含深情地说,朝校舍看了最后一眼。母亲也说:“再会了。”可我一句话都不出来。
5、
好一个“饱含深情”,当你对生活“饱含深情”时,生活也会如此对你。不去说,一位父亲愿意花心思去集结一个孩子学年的日记;也不去想父亲如何与孩子的日常沟通。字里行间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内心的“大爱”,他愿意看到每个人最美好的那一面,也愿意以自己最柔软的内心去对待周围的人
我们常常拘泥于孩子“技法上”的教育,却不知“潜移默化”“以身作则”“真诚的爱”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内心充满爱,孩子自然会在爱中成长。如此,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读懂孩子,因为我们的内心是相爱相通的。
后记:
读完这本书,孩子突然跟我说:妈妈,我们也一起写我们的《爱的教育》吧!
孩子,我真的很向往我们真的能完成这件事。
《爱的教育》读后感(五):学会爱与感恩,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人生课题
《请回答1988》里,有一个情节非常戳我心。
高三重新分班后,德善受新班长妈妈的委托,帮助她照顾患有癫痫的女儿。当时的德善,对癫痫似懂非懂,用心记下阿姨说的注意事项。
突然有天,班长倒地,口吐白沫。其他同学看到时,有些惊慌失措,只有德善稍微镇静,她让大家走开,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新鲜的空气。随后及时把班长送到了医务室。
班长在医务室醒来,知道自己的秘密已经被大家知道了。在教室门口踌躇了很久,做好被大家嘲笑的准备,这才有勇气推开教室门,走进去。
《请回答1988》没想到,所有同学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德善还邀请她和她们一起吃午饭。
晚上放学时,班长妈妈在校门口等德善出来,给了她一个拥抱表示感谢。
有时候,你以为的举手之劳,在别人眼中却是至关重要。
当看到《爱的教育》里“奈利的保护人”时,我想,奈利不正是班长,加罗内不正是德善吗?加罗内保护小驼背奈利不受同学的欺负,奈利妈妈知道后,亲他抱他,还送给他一个十字架表示感谢。
加罗内用心对待身边人的举动,就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想要表达的主题。
爱的教育9.5【意】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 / 2018 / 天津人民出版社《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描写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笔下的一学年生活,期间穿插每月老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亲和姐姐用书信的形式,教给恩里科的人生道理。既是一本经典的育儿书,也是一本教会孩子爱和感恩的书。非常适合亲子阅读。
作者亚米契斯以学校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因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人,也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纽带。
通过讲述一个个校园故事,把道理隐藏其中,用故事本身说话,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对父母和老师的尊敬,同学间的友爱互助,知错就改的勇气,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书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比如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这件事,又比如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些都能在父母写给恩里科的信中看到。整本书的精华之处,就是要看那几封为数不多的信。
虽说现在很少人用书信交流,但于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尤其是书信更容易表达我们难以言说的感情。
一、人与人的平等尊重
11月7日,诺比斯和贝蒂吵架了。眼见着吵不过贝蒂,诺比斯侮辱贝蒂的父亲是叫花子。贝蒂父亲知道后,带着孩子找老师告状。于是,老师请了诺比斯的父亲到学校。
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下,诺比斯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首先,他询问孩子,是否发生过此事;其次,得到孩子一声不吭的回应后,要求孩子去道歉;然后,发现孩子不肯定说,一个字一个字教给孩子道歉的话;再次,孩子说完了,他伸手向贝蒂父亲表示歉意;最后,拜托老师让他俩做同桌,等他们回到座位后,鞠躬致谢才离开。
接下来,我们看看贝蒂父亲是怎么做。
首先,知道此事后,第一时间向老师反馈;其次,诺贝斯父亲要求孩子道歉时,他连忙说不用了;然后,孩子不肯说时,他依旧表示不用;再次,等与诺比斯父亲握手后,他把孩子主动推到诺比斯怀里,表示和解;最后,用粗大的指头碰了诺比斯的额头后,表示安慰,才离开。
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则故事依旧有现实意义。
孩子们的吵架,是常常发生的,但不能瞧不起别人的工作,不能辱骂别人的人格,更不能高高在上,觉得自己了不起。
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工作都值得被尊敬。不论这份工作是大,还是小,都是用劳动的换来的。这便是老话说的劳动最光荣。
双方家长所做的一系列举动,又礼貌又体面。诺比斯父亲以身作则,告诉孩子,既然错了,就要勇敢地道歉;贝蒂父亲很宽容,别人道歉了,那就大方接受。
这件事里,似乎老师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其实不然,他在最后和孩子们,这是今年最好的一课。
的确,老师说得再生动有趣,都来不及真实发生的事情,给孩子们带来的直观感受。我想,不止孩子们,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记住了这一幕。
我们要学的,不是阻止孩子们吵架,而是父母的表态,以及如何让孩子们没有芥蒂地和好,更加愉快地度过学习生涯。
二、对老师的尊敬
《爱的教育》最让我感动的文章是老师。
一个是克洛塞蒂老师,他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从农民成长为教师。
他是恩里科父亲的第一位语文老师,他个不高,有点驼背,但眼睛很有神。虽然严厉,心肠却很好,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那么尽心尽力。在他居住的镇上,所有人都认识他。可见,人们是多么尊敬他。
84岁的老师,是一个白胡子,拄着拐杖的老爷爷。他将自己六十年的时间,全都奉献给了讲台和教育。
他说自己最难过的是,讲台还在那里,熟悉的音乐响起,但站在讲台上的人,却不是他了。当他发现手抖的时候,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能挺过去。没想到,却成为他告别讲台的时候。
这是一件既无奈又无助的事啊。当你以为能一直做喜欢的事,不曾想,健康亮起红灯,迫使你放弃,就好像从你那里拿走了最重要的东西,让生命少了支撑。
这样一个为教师事业付出所有的人,是值得每个人尊重和喜欢的。虽说新闻偶尔会爆出一些品行不端的老师,但我想他们仅是个别的,更多的是像克洛塞蒂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以教好每个孩子为使命。
另一个是去世的女老师。这个为了生计操劳,长期患病,还不得休息的老师。
她和克洛塞蒂不一样的是,她更具现实的悲剧色彩。我们知道,教师并非高薪职业,尤其《爱的教育》时代背景是19世纪,那时没有发达的网络,无法用其他渠道增加收入,教师的薪水更是微薄。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工资可能养活的是一家人。也就是说,那时需要满足的是生存需求,再是生活需求。
一个患病的老师,肯定很清楚自己的病情。因此,她选择把剩下的时间,都给了孩子们,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她把不多的藏书和所有的东西都留给了孩子们,还不让低年级的孩子来参加葬礼,她不想看到他们哭。
这么好的老师,这么为学生着想的老师,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老师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明灯,父母和孩子能够给与老师最好的礼物,便是尊重和理解他们。
三、与同学分享快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教孩子学会分享,这篇“玩具火车”便是很好的示范。
恩里科邀请加罗内和普雷科西来家里玩,他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和他们一起玩。他有辆小火车,拧上发条会自己走,普雷科西喜欢得不得了。
他沉迷在玩火车的世界里,头也没有抬起来。当火车被人挡住了路,他边道歉边打手势让他们移动下位置;对待小火车小心翼翼,就好像它是玻璃做的似得;担心哈出的气会让火车生锈,他擦了一遍又一遍。
这时,恩里科和他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先看恩里科的举动,见好友这么喜欢,他想征求父亲的同意,再把火车送给普雷科西。
再看父亲,不动声色地写了纸条,“他喜欢你的小火车,他没有玩具,你有什么主意吗”。他不是自己做决定,而是通过眼前发生的事,引导孩子做出分享的决定。
让我想起了《爸爸去哪儿》里,有人送给多多一只狗,贝儿也想要玩一会儿。于是,她问黄磊,能不能把小狗借给她玩。黄磊是这样回答的,小狗是多多姐姐的,你要和多多姐姐商量。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多多不放心小狗,问黄磊能不能把狗拿回来。黄磊说,多多,你是姐姐,你自己解决问题。
黄磊的两次回答,说得都很棒。他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而不是说我是大人,我说了算。他也给与孩子最起码的平等与尊重。
同时,他引导孩子,既要学会分享,也要学会自己做决定,处理事情。
人生路上,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父母只能帮助孩子一时,却无法帮助孩子一辈子。而且,父母能给孩子建议,但不能帮助孩子做决定。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
因为,这样的快乐是双倍的。
四、写在最后
在《爱的教育》中,爱有很多种。
对老师的爱,对父母的爱,对朋友的爱,对手足的爱,每一份爱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用心就能让人感受到的。
当孩子学会爱与表达,他们会把这份爱传递出去,所收获的将是双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