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湾的笑声》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月亮湾的笑声》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27 03: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湾的笑声》经典观后感集

  《月亮湾的笑声》是一部由徐苏灵执导,张雁 / 仲星火 / 顾玉琴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湾的笑声》观后感(一):毛概课

  上毛概的时候,老师给播的。这是一部关于文革时候的片子,虽说是部喜剧片,但是看着还是让人心痛,旧中国让人心寒,没有理智,有时候甚至冷血,所以一直都不敢涉及文革时候的片子,说好的祸不及家人,但是这些因为先辈的富有,而且这位老爷爷还是没有过错,十分漂亮淳朴的农民,这样子就被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叫后辈都没有出头之日,这又跟封建时代的株连全家有什么不同呢,不过幸好是happy ending 。

  我看过的还有文革情节的大概就是归来还有霸王别姬了,都是让人心疼的片子。

  《月亮湾的笑声》观后感(二):《月亮湾的笑声》——朴素的黑色幽默

  上小学时,看过这部电影,露天的。

  在家乡的麦场上,伴着冒富大叔的憨笑,银幕下的男女老少笑得前仰后合。接下来的一段日子,田间地头,这部电影成了重要的话题,谈论时依旧伴着笑声。

  回想起来,记忆中只留下了电影的几个片段,印象最深的还是:这是一部让人笑的电影,看完很高兴。当时刚进入1980年代,突然间有了轻松的喜剧,百姓们喜欢得不得了。当时,大家的笑点都很低,稍稍一碰,大家就笑了。

  今天上午,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又播放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依旧感触很多。

  和创造了农村题材电影纪录的《喜盈门》一样,《月亮湾的笑声》也是里程碑式的电影。不同的是,《月》把关注点放在比《喜》更大的政策、形势,显得“政治性、思想性”更强。

  表现手法上,用了黑色幽默。——虽然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提法,至少多数人不知道。

  演员的表演真的无可挑剔!

  当时,都主张“体验生活”,所有演员都带着强烈的农村特色。尤其是两位老演员,张雁、仲星火,炉火纯青的表演,让人叹服。

  《月亮湾的笑声》观后感(三):原谅一切吧,反正一切都不值得原谅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这句诗句出自木心的《杰克逊高地》,木心先生也曾在1971年以后莫名入狱,也像江冒富一样,像许许多多人一样,命运被一只无形大手捉弄。 《月亮湾的笑声》是一部时事讽刺喜剧,老师在毛概课堂上给我们放映这部影片,是想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历史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影片情节围绕着江冒富的个人沉浮和儿子贵根的爱情兜兜转转。江冒富在解放前是贫农,解放后凭着勤劳和智慧,过上了滋润的生活。先是因为“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儿子的婚事被搅黄,又因为批判“国富民穷论”被树立为民富典型,接着“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又成为资产阶级暴发户,最后四人帮被打倒,他们一家才过上正常生活。他个人并没有做错什么,错的是左倾严重的政治错误,错的是四人帮;“邓论”拨乱反正,影片的美好结局预示中国将会朝美好方向发展。

  80年代的电影,故事线清晰有逻辑,比起现在很多连故事都讲不明白的电影,已经很好了。人物塑造也很到位,人物各有特点,虽然表演有点夸张,小外孙女很可爱。乱世之下,人们还是有正常的生活和情感需要的,故事背景在农村,完全没有“注意你的政治立场”这种台词,对于年轻人来说,对父辈、祖父辈过去的生活能有更多理解吧。 影片中值得讨论的地方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记者,他的两次报道是改变江冒富生活的直接原因。中国的新闻事业被定义为“党的喉舌”,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事实证明“喉舌”在文革期间、在人民公社期间、在党犯错的时候只能助纣为虐,丝毫不能提醒、监督甚至提出反对声音。第一次报道江冒富为“富”只是制造假象,用借来的收音机和缝纫机摆拍;第二次报道,完全胡说八道,没有告知当事人,没有任何讨论,仅是“上面指定江冒富作为被批对象”。做出这样报道的不是媒体,是宣传栏、公告栏。 文革之所以是恶,有许多原因。原因之一是“平庸之恶”;太多的国人当时做过错事坏事甚至恶事,而后有勇气出来忏悔的人却极少,敢于承担的人更少,作出努力和改变的人少之又少。虽然在影片结尾,记者向江冒富道歉,说自己是身处大形势不能自已,可是这不是一种开脱吗 一个健全的社会里,应该有独立的媒体,当记者对现实的信息环境和政治对待感到无力时;当政府公信力不那么如意时;当越是压迫越想反抗时;当义愤填膺时;媒体和记者要能够当社会的“眼睛”,去把人们疑问的事情弄清楚,不站在邪恶的一方,如果可以——为正义发声。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尽可能多地呈现事实。当然不能只对媒体“怒其不争”,更重要的是社会体制接受并采纳新的媒介观。 影片结尾,江冒富原谅了那个记者;社会原谅了一个十年的错误,重新开始生活。 原谅一切吧/反正一切都不值得原谅

  《月亮湾的笑声》观后感(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部电影讲述了“四人帮”统治时期,老实巴交的老农江冒富一家的事情,已这一家为典例,反映了当时政策多变,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的现状。由描写江冒富一家的多起多落,折射出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看完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执政党的态度和决策,与老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只有政局稳定,政策惠民合理,社会才会平稳地发展。

  电影中,江冒富一家是勤劳的农民,不仅他本人热爱务农,种植果树,饲养家禽,他的儿子贵根也热衷农业生产,经常学习前沿科技成果,不断创新。正是因为他们一家具有这样良好的品质,使得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在月亮湾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务农致富的家庭。但是,在那个灰暗的年代,富裕,并不是多么光彩的事。在兰花的父亲庆亮初次提出说要先搁置商量好的婚事后,江冒富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印象十分深刻,“如今的人看事呀,真别扭。越富越落后,越穷越光彩”。

  在人类长久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向往的,永远是不愁吃喝的衣暖饭足的生活,这也是人们不断努力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追求充足的物质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江冒富一家辛勤劳作,发家致富,多劳多得,现在看来是非常理应的,但是在那个错误的年代,却被认为是落后的。这放在古今中外,哪个时间哪个地点,都是荒谬的。但这的确发生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政府格局有了巨大的变迁时,这样不合理的想法,在广大的中国土地上蔓延。

  电影的镜头没有集中中在江冒富一家因富裕而受到磨难的情节上,在那段时期,由于报刊需要刊登打击“国富民穷”谬论的纪实报道,记者将镜头对准了务农致富的江冒富一家。由于报道大篇幅地赞扬他们一家,不识字的冒富也成了先进分子,进城里作报告,受到重要人物的接见。冒富的生活,迎来了短暂的光辉时期,人们对他笑容倍增,亲切地叫他“冒富大叔”,就连之前悔婚的庆亮也讨好地找上门来。

  正当我们放下心来,以为天下大赦,老百姓生活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时,事情又有了巨大的反转。

  报社为“四人帮”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需要,又一次来到了江冒富的家。这一次,记者没有再把他带到“先进”的巅峰,而是给他扣上了“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帽子。这一次又吹来了一阵寒风,冒富家的儿媳还没进门,他就被取笑、指点,不仅如此,还得到队里接受批评。

  尽管最后“四人帮”的统治结束了,但是冒富还是心有余悸,种果树也种不起来了,看到市集上有人进行自由买卖,他也不敢相信是真的。多次的变迁,大起大落,使像江冒富这样的老百姓对生活多了许多质疑和畏惧,而这些,都是时局动荡给老百姓带来的打击。

  电影的最后,冒富的儿子贵根和兰花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冒富又开始勤劳地经营起他的生活来,喻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中,是“文革”向改革开放的历史转变,而电影传递的,则更像是一个从动荡的社会走向一个稳定、平和的社会趋向。

  冒富最后说,“可不要再变来变去呀”证实,对于老百姓来说,一个强大的,权威的,稳定的政权是他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顺利进行的最根本的保证。如果没有这样的政权,带来的灾难,是非常巨大的,客观上,会如电影中一样,对老百姓的婚嫁、劳作活动等造成打击,主观上,更会对人的想法造成打击,使之不再相信,不敢相信政府,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电影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映,并不能从中找到许多批判“文革”,批判“四人帮”的痕迹。这或许不是电影的初衷。它更多是想强调一个权威的,稳定的政权对老百姓的重要作用。它不是要暴露历史的丑陋,而是倡导以史为鉴,告诫后人,前人的错误,不能再犯。强大的稳定的政权就如野兽的皮肤,如果皮不存在了,那我们这些依附在政府上的老百姓,就如附在皮上的毛,又该去往何处呢?

  �

  《月亮湾的笑声》观后感(五):辛辣的讽刺 辛酸的笑——也评《月亮湾的笑声》

  辛辣的讽刺 辛酸的笑

  ——也评《月亮湾的笑声》

  范达明

  一部我国的“时事讽刺剧”或“政治讽刺剧”

  一些影评家(如梅朵、王云缦)都说《月亮湾的笑声》是一部“喜剧片”i。应该说,总的来看,这是正确的;但我觉得又说得不够具体,或是话说到口却未说透,所以,我想凑合另说上几句。

  梅朵或王云缦指出了《月亮湾的笑声》作为喜剧有它“深刻”性与“思索”性的地方,很对;而喜剧一旦如此,就必然要带有悲剧性与讽刺性。梅朵的文章也讲到了“带泪”与“讽刺”的问题,并把《月亮湾的笑声》同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与《摩登时代》相比拟,也是发人深省的。

  联想到卓别林有一部目前正在国内上映的影片叫《查理•卓别林时事讽刺剧》的,我认为,《月亮湾的笑声》就可以说是这样一部我国的“时事讽刺剧”或“政治讽刺剧”。它带有所谓“活报剧”的性质。不过它不是那种过去街头演出的讽刺时事、图解政策的杂耍式的粗陋“活报剧”,而具有一种高级的精湛入微的性质。

  有人会说,讽刺剧就是喜剧的一种,这是两个相连的概念。但是我认为,这里说《月亮湾的笑声》是一部讽刺剧要比说喜剧准确得多。

  当我未看影片时,我就读了梅朵的那篇影评。当时我十分纳闷:怎么把一部中国农村片(报刊宣传的所谓上影“三部农村片”云云)去与卓别林的洋玩意相比呢?但是当我一看影片,就觉得梅朵的比拟是深刻的、一针见血的。其实,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与《摩登时代》也都是“时事讽刺剧”,《月亮湾的笑声》也是。只不过《月亮湾的笑声》不如《大独裁者》那样直接讽刺政治“大人物”罢了。确切地说,它更类似《摩登时代》:《摩登时代》讽刺了一种政治制度下的经济政策在城市与工业社会的典型表现——人的异化;《月亮湾的笑声》则讽刺了一种政治制度下的经济政策在农村与农业社会的典型表现——人的浮沉!

  《月亮湾的笑声》辛辣讽刺的对象——这是影片中无形而处处在的一个最大敌人——就是“政治”!《月亮湾的笑声》是一部反“政治”的政治影片。它是一部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了的今天政治(经济)立场上去直接反对“四人帮”的罪恶政治,特别是罪恶的农村政治的政治讽刺片!

  因此,虽然从表面上看,影片通过庆亮与冒富两老攀亲家的反反复复的过程,展开的是一幅近六年来中国农村的社会风俗的图画,但是把影片简单地归结为“农村片”或“农村喜剧片”之肤浅,实在是显而易见的。

  影片辛辣讽刺与着力抨击的直接对象

  那么,这个“四人帮”罪恶政治的化身是谁呢?可以说,在影片中,它没有物化为人,而是物化为物——即名为《江南日报》的那张报纸。影片中,这张《江南日报》所出现的两期,全是胡编乱造,充满了虚伪与欺骗——先是把尚未“暴发”的冒富,硬是配上别人家的收音机与缝纫机,拍照登出,以示其富,作为狠批林彪“国富民穷论”的反证;再是把明明是自尽其力、自食其“橘”的冒富,硬是横加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吓人罪名,在头版头条登出专论,以作为他们“大批资本主义”的活靶子。在这张报纸眼里,在两年内干着同样劳动的同一个人,可以一下子成为社会主义劳动的人民英雄捧上讲台,又可以一下子成为资产阶级暴发户的阶级敌人而赶入牛棚!显然,这张出尔反尔、肆意鱼肉善良百姓、挂着党的招牌却毫无党性原则的报纸,就是影片辛辣讽刺与着力抨击的直接对象。“报,我才不听报上的呢!”影片通过冒富这一发自肺腑的朴实而真切的语言,集中地道出了广大人民对“四人帮”政治的无比厌恶与愤慨的心声,也引起了广大观众政治感情的强烈共鸣。它使我们看清了“四人帮”的政治及其喉舌的“党报”曾经堕落到了何等丑名昭著、不得人心的地步!

  冒富的人物形象与典型意义

  影片是把老农冒富在“四人帮”这种罪恶政治下朝令夕改的农村政策带来他个人命运的折腾与沉浮的悲剧,作为贯串全片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来表现的。显然,把冒富这个影片中具体出现的真正主人公,像影评家梅朵、王云缦那样简单地视为一个喜剧形象,我实在不敢苟同。

  固然,在冒富的形象中也有使我们发笑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有着喜剧因素的滑稽成分。但是像冒富这样一个被政治愚弄的纯朴老农为我们带来的笑,是同情与共鸣的笑、可怜与可亲的笑,即含泪的笑、辛酸的笑。这种笑与对“四人帮”罪恶政治与政策的痛恨与嘲笑绝不一致。即令是冒富被当作“四人帮”政策的活典型,在四处巡回做“批林批孔”报告时,影片都没有把批判与讥讽的矛头对准他,我们仍然觉得他是那么可亲可爱。因为每个有那段经历的观众都记忆犹新:当初可以说整个中国一代人都有着如冒富那样的受政治愚弄的可悲命运。我们对冒富只觉得感叹与哀怜,为他深受“四人帮”的冤屈而辛酸与悲愤!显然,在冒富的人物命运中更多的倒是悲剧性的因素,因此,与其说冒富是个喜剧形象,倒不如说他是个悲剧形象,或者说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悲剧形象,至多也是个悲喜剧形象。

  影片塑造的冒富这个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典型意义,是影片《月亮湾的笑声》的最高成就。在冒富身上,不但体现了十年内乱中整个中国劳动农民的本质,而且几乎是概括了整个一代中国人的特征,其中的某些意义,甚至超出了十年内乱的历史期限。这个形象的成功,除了编导的构思,应归功于演员张雁的高度表演才能。

  关于喜剧人物庆亮

  从“笑”到“笑声”

  两年前的1979年,上影成功地搞了一部也是充满政治讽喻色彩的影片《苦恼人的笑》,那部影片的悲剧性还要深沉些。从“苦恼人”到“月亮湾”,从“笑”到“笑声”,表明上影的电影创作家们的眼光已不局限于体察城市知识分子在那个年月的痛苦思索与彷徨上面,而是投射到更广阔的下层百姓,看到了芸芸众生的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命运的沉浮。因此,当月亮湾人得到了今天的解放,那就不只是单个人物的内心喜悦的无声的“笑”,而是融会成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的朗朗的“笑声”了。《苦恼人的笑》与《月亮湾的笑声》题材与主人公不同,它们被准确地采用了各不相同的、各得其所的电影表现手段与美学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因此,不要认为我这个上海人的家乡观念的偏爱,事实上,在全国大小电影制片厂中,上影确实走在前列;他们得到表彰是当之无愧的。

  1981年8月6日写于Y.C.

  2005年9月3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影片信息: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彩色故事片(9本,1981年)

  编剧:金海涛、方义华

  导演:徐苏灵

  摄影:张 珥

  作曲:徐景新

  主演:

  张雁(江冒富)、仲星火(庆亮)、顾玉琴(兰花)、寇振海(贵根)、谈鹏飞(德山)、欧阳儒秋(兰花妈)、冯广泉(记者)、朱莎(余二婶)

  i 参见梅朵写的《一部深刻的喜剧》,载北京《大众电影》1981年5月号;王云缦写的《笑声后的思索》,载贵阳《电影评介》1981年5月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