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印记》经典影评1000字
《心灵印记》是一部由莫森·玛克玛尔巴夫执导,Mamhoud Chokrollahi / Mahnour Shadzi / Karl Maass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印记》影评(一):《Scream of the ants》
《Scream of the ants》是来自伊朗导演关于印度和人生宗教哲学的思考,这是老生常谈了,导演大量运用肢体符号以及对话、提问、争执来表达他的想法。不过没有带来预想的结果,影片结束时只有寥寥无几的掌声,显然在座有人不同意导演的观点。我欣赏导演的思考,但我觉得他已经在哲学的思考里迷失了方向,不知所以。有趣的是一段对话:life is full of shit!
另一个德国人则说:life is not only a piece of shit there, it's constantly rain on us, it's moving. but the western will say:'you worth it!' the muslim they will say:'it's the will of Ahlah.' and the jews will say:' why it's always happen to us?' then the Buddhist will say:'actually the shit is beautiful.'.......
我笑得不能自已……
《心灵印记》影评(二):寻找完人的过程
life is not only a piece of shit there, it's constantly rain on us, it's moving. but the western will say:'you worth it!' the muslim they will say:'it's the will of Ahlah.' and the jews will say:' why it's always happen to us?' then the Buddhist will say:'actually the shit is beautiful.
全篇看来是追求完人,追求真理的过程。探讨死亡的意义,探讨生存的意义,探讨生命的意义,探讨真神是否存在的意义。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周围都有着许许多多信神或者不信神的人。
一路人,主人公遇见用眼神停住火车的老者、把自己当成桌椅的少女、浴火重生的男人,观察到底层的贫困人们,睡大街,每天靠救济施舍,一张饼就可以度日,过着跟狗差不多的生活。他们渐渐发现,没有什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们开始将行囊一件件丢下,最后连椅子都遗留在沙漠中。
最后唯有蒙上双眼、捂住耳朵,才能遇见心中渴求的真理,漫漫恒河边,人们在这吃、喝、玩、樂、拉、撒、葬都在裡面,既污穢噁心卻又神聖親切。人们从这里诞生,又从这里死亡。一切的一切,不过是虚无的泡影。
《心灵印记》影评(三):一趟我没有去过的旅行
在看到后面在恒河那部分的时候,有许多修行者还是乞丐?全裸的跳进恒河里面。有点儿无法接受。但换位思考过后我明白。
恒河之于他们是怎样的信仰存在~所以,就释怀了。
而我也终于知道封面原来出自恒河那里,女主在恒河里面虔诚的朝拜。
其实我对于各个教或者神、佛、神仙之类的我没有见过的力量,我并没有完全执着的信仰。
但是我都能够敞开心扉接纳他们,无论是什么,我在哪里,我都可以轻松的敞开,去接纳,去换思维换位置的去思考,他们的美,他们的独特。
这影片,讲的东西很多很多,不过我还没有办法看的出来太多,所以领悟什么的,很少。
可是,当镜头开始在地铁上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冒出一个声音:好好的看,好好的品位,不理解也没有关系,放下所有年头,跟着镜头,走这一趟旅程。
而后我就一个人静静的看,一点点的体会。
今天听完行动派婉萍分享的印度之旅,才找这片看的,哈哈,说来真的不能再巧了。前几次找了好几次,结果都没有找到可观看的资源。这一次竟然找到了,而且很快...
关于幸福、信仰、圣人/智者、活着的意义、死亡、重生......
剧中有的观点我完全是靠自己的经历,而得来的,关于死亡,其实很奇怪,我从小就不特别的害怕自己会死亡这件事,后来,慢慢的不那么怕黑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可以很正视自己某天会死亡,反而理所当然的接受到,已经安排好自己假如死亡了,那么,要火葬,将骨灰洒落大海。
关于重生~脑洞特别大的我,设想过许多,可最终觉得如果可以选择,自己还是当一颗树吧,每天醒来,迎接太阳的光芒,吸收光芒、水分和成长,构成一棵树的一天。
幸福和信仰,幸福呢,依照我现在的经验和体会,大概和女主在片中说的差不多,幸福是由着一点点快乐和满足所构成的。
信仰呢,哈哈,我的占星星盘,水星在处女座。所以,完全是靠理智冷静驱动的,但是,自动我开始冥想这么久后,我发现,我自己是早已接纳许多宗教的理念,却不会执着于信仰任何一方的那种状态。如果非得信仰,大概我会信仰宇宙、大自然的力量吧。
还有,我的本我。
活着的意义,活着是为了做那些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心存善念而做的事情。让它们构成我的一生,也借这些,来去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别人,别人因我做的事情,仅受一点点益处,这一生就没白活。
《心灵印记》影评(四):我们究竟应该去哪里寻找自己?
“我已经穿过了七个大洋,翻过了七座大山,越过了所有的山谷,行走在大地。无论春夏秋冬,我在世界上环游着。当我回到家时,我很吃惊在我的一小块花园里,我发现了整个世界。”
或许影片《心灵印记》在解决向我们道明了真相。
1
《心灵印记》这是被誉为伊朗国宝级大师马克马巴夫重生“寓言”的作品,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崇尚无神论的丈夫和虔诚基督徒妻子,不远万里,借所谓的“蜜月旅行”,从伊朗来到印度,寻找圣人和真理的故事。
一开始,我觉得很好奇,为什么旅行要带着一张椅子,难道是为了在旅行中累了,可以坐下休息吗?想想就觉得非常的困惑?后来,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才发现:他们所背的行囊代表人出生后背负的包袱,椅子则代表个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价值。此外,故事本身也融入了众多宗教和教派的元素:如用眼睛“控制”火车的老人、被当成桌子使用的妓女,放弃一切来此修行的德国男人、在恒河中裸体敬拜的仪式……一系列奇妙的事情,串起了他们的整段旅程。导演这是在利用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引导着我们与他一同去探索心灵的奥秘:当我们舍弃所有后,留下的会是最纯净的美丽?还是最赤裸的伤痛?
2
对于生命的意义或者生命的方向,很多人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因此,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世界来寻找自己。在这里,为了避免下文的混淆,我想给他们一个名称“行者”。行者背起行囊,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以此希望遇见最真实的自己。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这样的旅程是需要智慧的,而这样的经历也是让人佩服的,但是行者真的寻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吗?
行者会在旅途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和文人,也会对自己进行不一样的反思和改变,当旅途结束后,也可能会将自己的经历通过图像、文字分享给更多的人。这个时候,可能会引起更多人的艳羡或者钦佩。“好羡慕ta可以拥有这样的旅程……”“这段旅程后ta真的改变了不少……”“登顶珠峰,太厉害了……”
行者的这些经历,或许会给予更多人思考自己人生意义的方向,或许也会激励更多人也背起行囊去世界看一看。但是,你究竟是想要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还是想要拥有他们同样的经历呢?简单点说:你究竟是想要找到自己,还是变成别人。
3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要批判那些行者。相反地,我很敬佩他们,因为他们选择和经历的背后,并不是只需要热情作为支撑,而是需要强大的信念。我只是想要劝诫那些盲目尊崇旅行的意义的人,在这里,我所说的是旅行,而不是旅游。在你还没有想清楚你为什么要去旅行的时候,请你不要放弃现有的生活工作家庭,他们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在你只是艳羡别人的旅行经历的时候,请不要没目标地计划你的行程。在你还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支撑你进行这样的旅行时,请不要快速地决定出发的时间路线。在我认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走一走”是很不负责的,特别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其实我们活在这个世界,就是在终其一生寻找人生的意义。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万物,其中人类就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奇妙最高等的生物,祂给了我们掌管万物的权利。我们比世界任何一样东西都有价值,但是我们现在却要回归到这些东西中寻找价值。
或许我们是越活越不明白了,我们究竟应该去哪里寻找自己?
朋友们,不要急,慢慢去体验生命带给你的意义吧,或许等到哪一天,你会明白上帝给你呼召。或许在哪一天,你会在自家的小花园找到。
《心灵印记》影评(五):生命、苦難、真理──《心靈印記》
由伊朗國寶級大師馬克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所編導的電影《心靈印記》(Scream of the Ants, 2006),描繪了一對伊朗新婚夫妻到印度尋找奇蹟與真理的旅途。旅途中,他們不只參訪觀光景點,更看到印度貧民窮困的生活。這對夫妻對於各種人事物有著不同的詮釋方式,本片因而呈現出針鋒相對的兩種看待生命、苦難與真理的方式。惟本片最後並非流於各說各話的無解爭論,而是在片尾指出了:這世上確實有某種關乎生命與苦難的永恆真理存在著。
首先來談妻子吧。其實,真正想到印度尋找奇蹟的人是她:她乃是聽從靈修老師的話到印度尋找「完人」,希望請「完人」幫忙證婚並給予祝福。也因此,她對真理的看法是:某些具有靈性的人(例如「完人」)掌握著真理;而我們只要能夠接近或效法他們,就能得到真理。
面對印度的貧窮,她的看法則是:印度人自有一套知足常樂的哲學,以至於餓了只要一小塊麵包、累了只要睡在路上就能心滿意足。既然印度貧民那種如狗彘一般過活的生命,都能夠被她解釋成比中產階級更幸福、是神的恩典,她不免樂觀地認為這個世界乃是充滿了希望與愛、適宜人居,而期待與丈夫生下小孩。
相對於她相信神蹟、「完人」,她的丈夫則是共產主義者,因而既不相信一般的一神論宗教,更不相信印度荒漠裡名不見經傳的「完人」能掌握什麼真理。他甚至認為,任何追求真理的活動都會導致法西斯。於是,他除了嘲笑「完人」的長相而不願看他,更犬儒地嘲諷妻子在尋找「完人」的過程中踏死了許多螞蟻,以企圖指出她對於宗教真理與慈善愛心的追求乃是充滿矛盾。
亦即他暗示了,她的宗教信仰使她在看到印度貧民的苦難生活時,若不是以知足常樂的生命哲學理解之,就是以慈善家的同情心看待之、以罪惡感要求上帝救贖,因而既無能反思造成該不平等貧困生活的社會體制,更無從轉化前者,從而實乃坐視他者痛苦繼續存在。
相對於他的妻子,崇拜力量的他則認為,在仍舊籠罩著階級與種姓制度陰影的印度社會裡,宗教、慈善絕非窮人的根本解藥,共產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政治才是。但是,他又因為耽溺於悲觀主義、無能為力感,而終究只剩下痛苦、憤怒以及譏刺的犬儒之語,毫無行動力。他甚至大吼這個世界充滿了大便,而不想與妻子把小孩生來這個世界。
綜上所述,這對夫妻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真理觀與人生觀,從而對於苦難有著不同的解答之道。首先,妻子認為宗教即真理,世事皆有慈愛之神的意旨,因此我們應該樂觀地逆來順受一切人生苦難,畢竟知足即能常樂。丈夫則認為世上沒有真理,有的只是權力,因此解決苦難的方式便是起而革命──雖然他又充滿著悲觀無力感而無所行動力。
在我看來,這兩者其實都有所問題。妻子的缺點乃是囿於宗教的象徵秩序(symbolic order),而無能確認她所謂的「印度貧民在過一種知足常樂的生活」,只是一種「合理化」自身的邏輯。亦即她並不知道,透過該邏輯,有關印度貧民的創傷真實知識便被維持在其主體形構的象徵界(the symbolic)之外,而她既有的宗教象徵秩序便能持續運作得好像並不知道那個新知識一樣。
丈夫的問題則在看似看穿了所有象徵秩序皆為假,唯有權力才是真的,卻落入另一個更危險的陷阱:犬儒主義。怎麼說呢?首先,象徵秩序不存在於物質實證層面這個事實,並不能化約為象徵秩序不生效力;畢竟,正是象徵秩序激發幻見(fantasy)的產生,從而規約調控著我們的現實。其次,他所認定的「赤裸真實」(‘naked Real’),亦即權力,也仍然受象徵秩序支撐而賦予意義。第三,他認知了象徵秩序不存在,卻又深陷於悲觀無力感而無能行動改變世界,則證成了他仍受超我的要脅,而超我正是象徵秩序的陰暗淫穢支撐。
這對夫妻,一位是天真地囿於象徵秩序的「正常」主體,另一位是看似嘲諷象徵秩序而實仍受限於前者、幻見與超我的犬儒主體,不免都無能直探真理。正是在完整地呈現這對夫妻各自的僵局之後,導演馬克馬巴夫為我們在結尾提示了另一種真理。
首先,透過短語「生命真理存乎內心、自家花園中的葉片露珠」,導演暗示了真理不假外求。其次,透過描繪印度人把恆河視為母親之河,吃、喝、玩、樂、拉、撒、葬都在裡面,既污穢噁心卻又神聖親切,導演則揭露了生命的真理一方面有其崇高性,二方面也令人難以承受,因而一般人既欲求她,卻又想要以各種形式的意識形態遮掩她、美化她,以避免難以忍受的創傷。
如果生命的永恆真理就是這種集恐怖、噁心、醜怪、神聖、親密於一身的不可言說創傷內核,有人以神之愛(國族、族群……)美化她,有人以犬儒嘲諷避免她,那導演又是希望我們如何看待她呢?
片尾,導演透過妻子與許多印度人不斷洗浴骯髒且神聖的恆河水景象,揭示了我們對於這種真理的應然態度,就是拋棄一切用以避免、遮掩、美化她的理性、語言、法律、禮俗與意識形態,放棄在我內裡有一珍寶的想法,從而勇於直面她,接受在我內裡實為一醜怪、恐怖、噁心……的創傷空白的事實。如此一來,我們才能不再因為排斥、壓抑深藏於我們內心的醜怪她者,而排斥任何外在他者,甚至能接納他們、成為他們。也唯有如此,人類才能真正相親相愛而平等地團結在一起,承諾要相互扶助並撫慰彼此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