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动物不简单•第1辑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动物不简单•第1辑的读后感大全

2020-01-26 23: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动物不简单•第1辑的读后感大全

  《动物简单•第1辑》是一本由[英]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英]夏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套装5册),页数:10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不简单•第1辑》读后感(一):动物不简单

  这套书的其实不是一套简单意义上的动物科普类的书籍,而是将动物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代表的,被传说故事组成的,其实是一本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综合成书。书中从动物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引入动物最早在历史中出现考古记录,从器皿壁画,书籍,雕塑标志徽章图腾吉祥物,等出现的动物形象表现象征意义。不仅是历史里的动物,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动物也有各种,童话小说画册, 19世纪、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最新畅销书中的形象,包罗万象。书中还介绍世界各国看待动物和互动的各种方式艺术家创做的艺术品中动物的各类形象。在书的最后两章节,主要介绍的是动物的外形习性种类特殊品种,出现的大事年表,是与真正的动物相关的介绍。整套书籍从各个方面结合动物来进行科普,不是以往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动物类图书,对于喜欢历史文化方面的读者来说比单纯自然教科书来的生动形象,可以了解到动物与众不同一面感受到在历史中其实有各种平时并不所知的历史典故,传说,趣事等,这套书中的动物不是人们普遍思维类似于龙,虎等之类的和历史连接紧密的,象征意义较强的动物,而是身边的普通常见动物,在历史中留下的印记。如果不是作者研究广泛,读者自身是很难将动物和历史人文艺术全部串联起来了解。

  《动物不简单•第1辑》读后感(二):动物真的不简单!

  书籍纸张很好,线装胶粘,非常精致,每一本里都有一张精美的动物明信片让人喜欢。原以为这种科普读物比较枯燥,可是作者的语言风趣幽默,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翻译也很到位,读起来很轻松

  书里的信息量非常大,虽然是写动物,但是从不同视角叙述,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战争知识都包含在内,让人脑洞大开。不禁让人感叹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与动物相依共存的历史,也是一部发现动物、认识动物、利用动物的历史,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现在也到了保护动物的时候了。人类虽然强大,能利用工具到现在发展出先进的科技和文明,但人类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动物,各种动物能够生存至今,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大象强壮蚂蚁繁殖和善合作猴子灵巧豹子速度猫头鹰灵敏,都值得人类去学习尊重,尽管有的动物濒临灭绝。事实上,这些动物已经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试想,如果有一天地球面临毁灭,人类的火种继续延续下去,也要尽可能多的带上各种各样的动物,以保证生物多样性,就像诺亚方舟那样。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人类,那该是多么孤独可怜

  此外,书里还有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比如从蚂蚁反抗外敌引出的殖民主义反思等。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人也是动物,就如书名所说“动物不简单”,人类只有尊重动物、保护动物,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动物不简单•第1辑》读后感(三):一个理科生爸爸读书笔记

  动物不简单-第1辑

  1. 该丛书总共5册,以深褐色封皮色调封面上除了有该册中动物主角的写真照片外,还将该动物最显著特征描绘在封面上,并且将他们的剪影设计邮票贴在了封面的右上角,让人拿到手后就忍不住有翻开阅读欲望。顺便一提,最别出心裁的是每册书中都有一张由最能代表该动物的艺术作品制成的明片,即可作为书签,也非常值得收藏

  2. 该丛书为系列的第一辑,是外文原著的中文译本,主要介绍了五种我们熟悉的动物:猫头鹰、蚂蚁、猴子、豹子、大象。原文作者用非常详尽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和民间神话传说等方面介绍了这5种美丽的动物。书中除了详尽专业科学史实资料外,还从各种中外典籍中找来了大量配图,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容

  3. 因为该丛书是外国作者原著,所以他们对动物的理解和看法会跟我们国内读者的略有不同。比如《如果没有大象》这一册的原著作者丹.怀利,因为他小时候在非洲生活过,所以对大象有特别感情,所以他撰写的该书,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感觉到他是真的把大象作人类(自己)的好朋友,非常有亲近感。再比如《是猴子,不是的穷亲戚》这一册中,原著作者的配图采用了70年代日本拍摄《西游记》中美猴王的形象,而不是中国著名的美猴王形象,会让中国读者中产巨大落差

  4. 该丛书中涉及较多专业的生物分类学知识(包括大量拉丁文学名),以及大量从国外典籍中引用的数据,使得该丛书在读者群体的适应性上有了一定的限制。该丛书更适合于对这些动物有兴趣小学高年级甚至中学生阅读,低年级小学生如果理解力不是特别强或者特别有兴趣的话,可能法保持阅读的兴趣。如果由爸爸妈妈给小朋友讲解,该丛书真的是非合适的一本读物。

  《动物不简单•第1辑》读后感(四):动物爱好者的心头好~

  作为一个资深的动物爱好者,我读过各种各样关于动物的书,从硬科普的分类图鉴,到不同风格儿童绘本,以及游记随笔书信书柜中大量的相关书籍可以作证……)

  当我拿到《动物不简单》这套书时,首先被装帧小小地震撼了一下:函套上那只猴子若有所思看书的样子,让我很期待里面的内容。第一辑包括五本书,都是人们比较熟悉而且感兴趣的动物——猫头鹰、大象、猴子、豹子、蚂蚁。书名超级有趣啊,大感受一下:《一只猫头鹰,是一只猫头鹰》《乞力马扎罗的豹子》《莫比乌斯环中的蚂蚁》^光看书名就透着一种文艺加科普的范儿

  书护封以深色为主,配上亮色的书名和黑白的动物照片,神秘感十足。采用了我最喜欢的线装,可以180°无障碍平摊,阅读体验非常好,这是我最喜欢的装帧方式。特别还要说一下内文用纸,内文全彩印刷,纸张的效果很好地还原了插图细腻色彩,精致的让人想流泪!真的,作为一个看了很多装帧很差的书的人,这么用心的书,拿在手里都觉得赏心悦目

  其实这套书不是纯粹的科普,而是从人类学、文化学角度解读动物在人类发展史中的概念地位作用。内容旁征博引,包罗万象,作者在写作中综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嗯,毕竟作者们都是各个领域学霸大咖,很多冷知识很适合拿去做谈资。

  因为自己之前对动物的了解也不少,但是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在读这套书的过程中经常情不自禁地发出“原来如此”的感慨,可见文化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渗透到了我们日常对于动物的一些印象中,只是我们不自知而已。

  这书不仅适合动物好者和博物爱好者,也很适合青少年,基本上每个对页都有插图,插图来自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有绘画有雕塑有壁画有图书插图,年代跨度极大,都极其丰富有趣。看书时仿佛是走进一家小型的美术馆,光看插图我都能看一个下午。有闲暇的时候抱着这么精美而有趣的书慢慢品读,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动物不简单•第1辑》读后感(五):乞力马扎罗的豹子--关于书名标题由来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

  书的标题引用自海明威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小说中的“豹子”更多地是被解读为一种隐喻存在,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关心在乞力马扎罗的雪山上,是否有这样一头豹子尸体存在。这本关于豹子的科普书籍,告诉世人这头豹子是真实存在的,它是由一名登山家在1926年发现,且发现豹子的那个地方被后人称为“豹角”。在1929年登上这座山的传教士曾给出了一种推测:有可能是这头豹子跟着狩猎队携带的肉类气味,被吸引到这座山上来,却不幸地在山顶遭遇了一场暴风雪…随着后至的登山者都会带走一些样品(比如第一位发现它的登山家切下了豹子的耳朵纪念),这头豹子的尸体在30年代初就不复存在了。

  虽然“雪山上的豹子尸体”这样一种形象呈现在这部小说里,给人以无限遐想空间,甚至显得有几分浪漫悲壮。但事实上,本书作者对于海明威喜欢猎杀野生动物这一点,则是带着怜悯批判态度。20世纪初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猎杀豹子成为了一种流行(也包括其他大型野生动物),不单单是像海明威这样著名的作家,罗斯福、丘吉尔、英王乔治5世等上流阶层都曾参与过豹子的狩猎活动,当时整个文化意识都是充斥着对于猎人赞美和称颂,谁也没有意识到这种证明人类“勇敢和自我”的活动,在今后会必然造成豹子这种生物数量的大幅锐减,以至于如今全世界现有的豹子存活总数可能不到3万只(也有其他数据指出是26万)。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动保运动开始之际,才出现了负面和反对声音,而海明威并没有活到那个时候,不然后人对他本人和作品的评价说不定会有更多不一样的看法。

  注:本书中科普的豹类是有别于美洲豹、雪豹猎豹、云豹这几种猫科动物的,如果想要看猎豹和雪豹的上下五千年和美图的读者可能是要失望了。

  《动物不简单•第1辑》读后感(六):这是一套真科普

  客观的说,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动物的人,女儿总是跟我说要养小动物,都被我断然拒绝,因为养个她就足够我累的了。想读这套书,说实话完全是因为想推荐给女儿读,满足她想了解动物的小心愿。当然,在她读之前,我都会先读一读,以便了解个大概

  拿到书的那一天,我心情大好,这套书的颜值吸引了我。一个硬壳的函套,加上黑色软精装的封皮和随书附赠的明信片,以及封面上的邮票图案,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编辑对这本书倾注的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前几天曾经遇到一个编辑,她一直跟我娓娓道来的,都是她对每一本书的爱,不爱的书,她宁愿不出,但是一旦决定出了,就会全身心地把爱融入到书里。所以,在之后的阅读中,我格外去体会书中是否有情意在。

  转过头说说这套书吧,第一晚,我拿起了大象,然后在五分钟之内就睡着了。我这个体验是真实的,因为,它和我想的不一样。这真的是一本科普书,虽然我之前坚定地认为它也许会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去介绍动物的方方面面。但当我真的开始读的时候,我发现,这真的真的,是一本科普书。

  第二天,我又鼓起勇气拿起了这本书,我想着这么贵的书,总是要看一看的。这套书是图文并茂的,但是书中的插图都很有历史感,不是从从古老墙壁上抠下来的,就是从博物馆里挖出来的,并不是那种精美的,让人感觉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的那种图片。但是,书里的图片会让思绪跟着飞到几千年之前,从动物和人类的渊源开始了解动物。包括起源啊,早年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啊,动物的纲目啊,身体特征啊,之类的。其实还是很纯粹的科普的。但是因为一直是贴着人类的发展史来讲的,多少会让人感觉到这是一本有文化的书。

  相对于这五本书来说,我更喜欢《猴子》和《蚂蚁》,读起来趣味性更强一些,或者说讲了更多我作为普通人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你能有幸挺过前面科普的部分不睡着,那么书的后半部还是挺有趣的,可以了解一些……嗯……黑科普吧,反正就是以前不太知道的点,如果拿出去跟朋友臭显摆,一定会觉得你学富五车,哈哈哈。

  经过初审,我认为这本书可以送给女儿读了,以她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可能更会对前面的真科普感兴趣吧,后面的黑科普不知道她能不能读的懂,为了配合她读这本书我准备先带她去动物园转一圈,然后格外关注这五种动物,相信她的求知欲会被我充分调动起来。

  《动物不简单•第1辑》读后感(七):不能没有大象,也不能不读书

  要是有大象,瑟后也许不会那么快地丢掉君临城,那么,雪诺可能就不会杀死龙妈了,那么,《权力的游戏》第八季就可能不会烂尾……

  看,动物对于人就是这么重要

  这种重要的严肃性可以体现德斯蒙德·莫里斯身上,他一边研究着人类、一边研究着动物。德斯蒙德·莫里斯是人类学经典作品《裸猿》三部曲的作者,他用丰富的动物学知识来研究人类,是不折不扣的学霸作者。

  现在在一套书《动物不简单 第1辑》中可以一次性读到他的三本作品:《一只猫头鹰,是一只猫头鹰》、《乞力马扎罗的豹子》、《是猴子,不是你的穷亲戚》,娓娓道来地讲述人类与动物的故事。而这套书中另外两本书的作者,《莫比乌斯环中的蚂蚁》作者夏洛特·斯莱和《如果没有大象》的作者丹·怀利同样是学霸,也用了深入浅出的方式描绘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学霸们旁征博引地既讲科学,又讲人文,还配上了大量图片。来,感受一下文风:“几百年来,猴子偶尔能免于好管闲事和令人讨厌的小丑形象,而被允许代表一种至少与它们自身有关的优点——聪明”。再加上轻松简洁的排版以及同样具有学霸风范的装桢设计。来,感受一下画风:黑色的封面藏有玄机,拿掉护封,会显示出精美绘制的内封,裸脊设计,把书平铺起来,两个内封就形成了一幅黑手绘风格的画。阅读之余,可以品玩一下。

  《如果没有大象》的一书的封面上印着:“大象是人类之友,比狗更坚定。”——是呢,不能没有大象,也不能不读书。

  《动物不简单•第1辑》读后感(八):本是为孩子买的,其实大人更应该读一读

  见到这套书是在带孩子去参加一个读书活动的时候。书籍的外包封面是一只在读书的猴子,其中每一本书的名字也十分有趣——《是猴子,不是你的穷亲戚》《如果没有大象》、等等——所以第一时间就买了。

  回家带着孩子翻阅的时候,却发现陪孩子(今年四周岁)读这本书有些困难,因为这套书其实是更倾向于成年读者的博物学著作,比如在《莫比乌斯环中的蚂蚁》一册中,提到蚂蚁是一种充满象征的动物,

“在仔细观察过蚂蚁的行为模式后,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陈词滥调到社会主义乌托邦思想,乃至纳粹的优生学,全都从中受到过启发。”(P54)

  在这句话中,“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优生学”、“乌托邦”,有太多名词需要向一个四岁的孩子解释。当然,这还不算其中的配图。

  另外,在《是猴子,不是你的穷亲戚》一册中有一个小章节叫做《好色的猴子》,介绍在人类赋予猴子的各种寓意中,有一类是关于“性”的。因为猴子形态类人,但行为上却又和动物无异,所以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将关于“性”的想象安插在猴子身上。

  书中提到,《一千零一夜》与伏尔泰的《老实人》中都有关于人类女性与猿类的性描写,这些内容给孩子解释起来也会比较麻烦,因为他最熟悉的猴子其实是“孙悟空”。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虽然这本书带孩子读会比较麻烦(我承认,我是偷懒的爸爸…),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讲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博物学著作。

  每一册书都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某一种动物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的角色,动物经常会成为某一种特定品格的象征,甚至成为文化图腾;第二部分,是关于动物作为动物本身的相关知识,分类、习性等;第三部分比较简短,是书中关于某种动物的相关资料出处,有参考文献、注释,还有关于动物的大事年表。

  总体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博物学著作,如果家长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读的话,这本书可算是长幼咸宜的好书。

  美中不足在于书中对于各类动物“人文属性”产生的解释比较少。

  人类是一种太过强势的动物,强势到要在所有其他动物身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强势到要以人类的视角为所有事物赋予含义,如果剥离开人类的视角,动物又是什么呢?

  《动物不简单•第1辑》读后感(九):动物启示录

  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科普与人文性并存的一套丛书。我想再出版此类图书也不会比这套书做的更优秀了。 《一只猫头鹰,是一只猫头鹰》从文化符号与图腾的人文角度,到描述猫头鹰的捕猎、居住与求偶等习性的科普角度,都带给读者生动有趣的阅读体验。 《如果没有大象》中对几个世纪以来因象牙交易而催生的疯狂狩猎、为吸引游客而残酷的驯养大象等行径都作出了克制的抨击。大象的情感如此细腻,我也不忍再见大象眼中因人类而流出泪水。 《莫比乌斯环中的蚂蚁》着重讲述了蚁群的社会结构、蚂蚁与文艺作品、针对蚂蚁的社会性研究和蚂蚁对人类社会的启示、蚂蚁对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等研究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题外话一句。我个人内心矛盾的很,一方面我是个狠人,对自己堪称心狠手辣;另一方面我对待动物的态度,是“连一只蚂蚁都小心避开不踩死”。自从几年前参观一座佛塔,却发现游人经过后的地面上,十数只体长接近1厘米的硕大蚂蚁被踩死于地上,其死状因其体型巨大而更加明明白白,让我深受撼动。从此走路也注意脚下。 读完此书的隔天,与同事进餐时餐桌上飞落一只带翅膀的小蚂蚁……我阻止了要摁死其于掌下的同事,并立刻对一脸懵逼的同事进行科普。也算是活学活用(同事内心OS:你个圣母给我走开啊……)。 《乞力马扎罗的豹子》绝对是丛书中的书名优胜者。很多人都读过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对开篇提到的半山腰上被冻僵的豹子所喻情感感到不解和神秘,我也是其中一员。 豹子与血腥的捕猎和杀戮、人类对其血腥的捕猎和杀戮总联系在一起。它敏捷迅速,皮毛华丽,对豹子的狩猎和穿戴成为人类彰显自己的力量、夸耀自身财力地位的一种方式。像其他被侵占了家园、大肆捕杀的动物一样,许多品类的豹子也正日渐稀少,濒临灭绝。

  《是猴子,不是你的穷亲戚》是丛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也是给我触动最深的一本书。我个人并不喜欢猿类的形象——那太过与人类肖似的面孔、能传达喜怒哀乐的表情和出人意料的高智商都给我以威胁感。与人工智能给我的未知而冰冷的威胁感不同的是,猿类带给我的威胁感是亲昵且狡黠的。你明知可以胜过它们,却无法忽视那种被冒犯的感觉——这也许是人类可怜的自尊心在作祟吧。 人类复杂的情感投射在猴子的身上。然而也是这被人类取笑、宠爱和驯养的动物,总给予我哀伤的触动。 从马宏杰的纪实类作品《最后的耍猴人》和今年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中,都表达出对生活在人类阴影下的猴子的同情。人类手中挥舞的鞭子是邪恶的——作为一种驯化的象征,也使人想到数千年以来被压迫被歧视的各种肤色、各种文明的人类。 它们脸上哀伤的表情,比其他动物更让人直观的感受到内心的震动。与其化作一个蜷缩在人类脚边的温顺形象,我更希望看到它们在林间跳跃的矫捷而自由的身影。 动物行为本顺应自然、顺应天性,人类却以自己的文化给其扣上吉凶善恶的帽子,以外表去评判动物更是理直气壮。对动物如此,对他人更是如此。人的有色眼镜是摘不掉的,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任何一种思想观念下都如此。 生命确实不平等,开化的文明之使命正是促使其平等。 人类过去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在今天产生了恶劣的生态影响,也给许多动物带来了灭顶之灾。在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今天,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了。正如托尼·朱特所说,“事实改变之后,我的观点也随之改变。”——生态环境变化之后,我们对动物的态度也要做出改变。套用《如果没有大象》的封面语,“动物是人类之友……而现在轮到我们了,成为动物之友”。

《乞力马扎罗的豹子》《莫比乌斯环中的蚂蚁》

  《动物不简单•第1辑》读后感(十):《一只猫头鹰,是一只猫头鹰》前言

  《一只猫头鹰,是一只猫头鹰》前言

  [英]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

  猫头鹰是一种矛盾体。它是人们最了解也最不了解的鸟类。随便让什么人,甚至是小孩子,去画一只猫头鹰,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画起来。问他们上一次看到猫头鹰是什么时候,他们却会踌躇不决,冥思苦想,然后说记不清了。它可以是书中的图片;很可能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只鸟;也有可能被关在动物园的笼子里。但他们上一次看到一只野生的、处于自然状态的活猫头鹰是什么时候呢?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种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为什么很少遇见活着的猫头鹰,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因为这种夜行猛禽生性胆小,飞行时也没有声音。除非我们想方设法发现一只,用特殊设备进行有组织的夜袭,否则很难有机会与它面对面。可如果我们很少看到它,又为什么会对它的样子这么熟悉呢?这一点就更难理解了。答案在于它独一无二的头部形状。猫头鹰和人类一样,长着一个大圆脑袋,脸部扁平,还瞪着一双间隔很宽的大眼睛。这让它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人类特质,在鸟类中无与伦比,古代有时会把它描述成长着人头的鸟。我们自称智人,意思是“智慧的人”,因为猫头鹰的头长得像人,所以我们称之为“智慧的老鸟”。事实上猫头鹰并没有乌鸦或鹦鹉聪明,但我们认为它聪明,仅仅是因为它和我们长得像。

  正是这种像人一样的瞪视让我们觉得自己了解猫头鹰。宽大的脑袋和面向前方的大眼睛,让我们在看一只猫头鹰时,难免会产生与一只正在深思的鸟类亲戚相对视的感觉。也正因如此,我们对猫头鹰既牵挂,又害怕。如果说它们这么聪明,却只在夜深人静时出没,那么它们大概是在做坏事吧?像夜盗一样,趁着受害者最脆弱的时候悄悄接近猎物。像吸血鬼一样,只在太阳落山之后吸血。或许猫头鹰所拥有的并不是智慧,而是邪恶?

  当我们研究人类与猫头鹰的关系史时,会发现它确实经常作为智慧与邪恶并存的象征。智慧或者邪恶,邪恶或者智慧,猫头鹰的形象一直在变来变去。几千年来,这两种标志性的含义总是在改变和转换。对于被深深误解的猫头鹰来说,这又是一对矛盾的特质。

  在这本书中,我想要研究这两类角色,以及另外的一些。因为如果我们想象出来的邪恶猫头鹰的暴行能够得到控制,转而施加到我们的敌人身上,那么它就能一下子变成保护我们的猫头鹰了。在印度,它还被视为一位女神的坐骑,从天空中飞扑而下;在欧洲,一些人视其为不屈的象征,还有一些人视其为盛怒之下保持冷静的象征。在21 世纪,我们终究还是渐渐对这个星球上的野生动物群体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为其急剧的缩减而忧心忡忡,我们也渴望去理解迷人的猫头鹰生物学。

  因此我们在这里要研究很多猫头鹰:智慧的猫头鹰、邪恶的猫头鹰、保护我们的猫头鹰、用来运输的猫头鹰、不屈的猫头鹰、冷静的猫头鹰以及自然的猫头鹰。在很多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我们对猫头鹰的兴趣造就了大量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和人工制品,而猫头鹰用催眠般的凝视俯瞰着一切。

  说到我自己,我做动物园管理员的时候,认识了许多被圈养的猫头鹰,而在我四处旅行,制作关于动物生活的电视节目的那些日子里,我又遇见了很多。但说实话,我猜我和你们一样,我在猫头鹰的自然栖息地遇见的野生猫头鹰非常少。然而,我经历过一次难忘的邂逅,当时的每一个细节如今依然历历在目,虽然是60 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的我还在寄宿学校。一个夏日午后,我漫步在学校附近的乡间,在一片田野的一角看见了奇特的东西。我悄悄地、慢慢地走近,因为我能看出那是某种鸟类,正一动不动地站在地上。我离它越来越近,可它还是不动。然后在我离它还有大约10 英尺(约3 米)时,我恍然大悟,认出它是一只血淋淋的、受了重伤的猫头鹰。它一定是被枪打中了,被陷阱困住了,被某种锋利的线缠住了,或者是在夜里被汽车撞到了。它的伤惨不忍睹,显然会在巨大的痛苦中慢慢死去。兽医也无能为力了。我要怎么办呢?

  因为它已经救不活了,我选择了一种很让人不愉快的做法。弃之不顾比较容易,但这就意味着我要任它在煎熬中死去。反过来,如果我杀了它,就会把它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但这样的话,我就得对一个无助的受害者施暴,杀死一只美好的鸟儿。还是个小学童的我左右为难。我看着那只猫头鹰,那只猫头鹰也看着我,它大大的黑眼珠里没有流露出一丝情感。它一定在那儿待了好几个小时,等待着死亡,我们的眼神交汇之时,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牵绊,并且对直接或间接让它受伤的人类怒火中烧。

  那是1942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肆虐欧洲。站在阳光下的威尔特郡(Wiltshire)田野角落的这只鲜血淋漓的猫头鹰,不知为何,似乎象征着必将在那一天、在整个欧洲负伤的不计其数的人。那一刻,我对人类恨之入骨。我决定不去选择那个容易的选项。我找到一块大石头,用它砸向这只猫头鹰的脑袋,杀死了它。我为它的煎熬做了个了结,但我感到很难受。时至今日,每当我想起那个时候,还是会感到难受。

  这样说有点儿没道理,可如果那只鸟是一只受伤的野鸡,我就不会这么难过。猫头鹰的力量就在于此。我们知道它不是人,但它和人一样形状的脑袋向我们的大脑发送信号,让我们对它产生比那些尖头尖脑的鸟类更强烈的认同感。我们人类在婴儿时期,对于母亲盯着我们的一双眼睛,会做出强烈的反应。我们的基因里已经设置好了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而且是不由自主的。因此,每当我们看向猫头鹰,它就会在我们身上触发一种特殊的反应,这就让我们对它产生了一种亲近感,虽然它其实是完完全全的异类。

  我之所以决定写这本书,也许是想弥补那只受伤的猫头鹰所遭受的伤害。我想为广义上的猫头鹰做一些事情,去说明它们在生物学的角度上是多么迷人,它们的象征意义和神话又是多么丰富多彩,以此来赎罪。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将为它们倾尽全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