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的故事》观后感精选10篇
《熊的故事》是一部由让-雅克·阿诺执导,巴特熊 / Youk the Bear / 切基·卡尤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雅克实在是伟大的导演。动物虽然有它们的学习和思维,但在雅克的镜头下,他们俨然有了人一般的感情和思维。小熊在母熊死后,似乎不愿承认地拱着母熊的身体,帮母熊扒开身上的滚石;大灰熊观察着猎人设下的陷阱,看似突如其来地出现在猎人喝水时的身后;它咆哮、愤怒,这些是对猎人的威慑,最后则选择宽恕式地离开。
里面实际是导演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哲学。看着小熊,我自然地把它想象成一个人,一个幼年丧母的孩子,如何在世上生存。奇妙的是他与另外一个人建立了情感联系。刚开始是排斥,到后来对这个孩子的照顾,教他如何捕食,如何生存。
一个尊重动物生存权利,不是将动物作为人类依附的人,也倾向是一个人权主义者。保护动物不要从口头说说,应该行动起来,可以是少用塑料袋,可以是举报违法排污,可以是收养流浪猫狗。要知道,这个地球不是人类独有,亿万年间人类都作为一员,与其他动物共存,那时候杀戮可能只意味着填饱肚子,而不是取乐。
《熊的故事》观后感(二):人类是唯一会脸红,也是唯一该脸红的生物
影片无限还原了真实的自然场景,视角独特,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却丝毫不让观者产生做作之感,不得不说的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事实上,所有的生物都平等地享有生存的权利,在不打破自然准则的前提下遵循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一切本该平静地进行下去,直到人类的出现和强大。
我不是素食主义者,我也不是主张为了保护自然就什么动物都不要碰。只要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生存的需求,适当的捕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贪婪是人类的原罪之一。当捕杀不再只是为了填饱碌碌饥肠的时候,人类就不再是原本同样受大自然保护的生物之一了,人类,俨然幻化成了大自然的一个不孝之子。
我没有什么力量去振臂一呼宣传我的主张,我只能自平心中的一杆秤努力地向自然母亲尽一份孝道。犹记得活熊取胆的事件,不得不说,有些生命体确实能够挽救身处疾病之火的人,但是,如果必须一命抵一命,那为什么不是你死他活呢。为什么有些人就非要厚颜无耻地自居为万物灵长,同时在背地里干尽惨绝人寰之事,此与暴君何异?!
对大自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并不是一件坏事。
《熊的故事》观后感(三):可爱的熊
熊给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印象是可爱,映入眼帘的是动画片,衣服上的卡通小熊。但这部影片所带领 我们看到的是现实中熊的生活。
影片一开始就是熊妈妈带着熊宝宝,熊妈妈被滚下来的石头砸死了。对于人类来讲,我不知道2岁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妈妈死于意外会不会伤心,难过,但是我看到熊宝宝,一直守护在熊妈妈身边,呜呜难过起来。让我感到原来熊也是有感情的,小小的熊是能感知到妈妈的死去。总感觉人类与动物的相处,很多时候真的是很残酷,刚生下来的小狗,不管母狗的任何想法,直接就送人或者被卖掉了,这还算好的。情感,原来不仅人有七情六欲,动物,也有开心难过悲伤痛苦
人类与熊之间的战争,当大熊遇到单枪匹马的人类,熊的手掌一次又一次的挥舞着,猎人双手护头哭喊着,最后熊放了人类。我自己也看过相关的资料。
关于熊,他的视力听力比较薄弱,但是嗅觉非常灵敏,速度比博尔特要快多了。如果遇到熊,你能做的就是用最快速度分辨风向,顺风跑熊就很可能找不到你。如果没有风,淡定不要理他静静的,一点一点撤离,利用周围能用上的一切来与它对抗。(纯粹个人查的不一定对)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虽然没有配音,没有旁白,全部都是真实的镜头剪辑,90多分钟的电影让人感受到的是真实,不虚假,不把观众当傻子,尊重观众,重视观众,这一点确确实实是一部好电影的称赞之处
《熊的故事》观后感(四):看一遍感动一遍,这部电影是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
记得小时候,CCTV非常喜欢放这电影,那时我是只要一碰到这片就一定看,看在多遍也不烦,还看的感动到哭,从那时起,我从熊有了特别的好感。
我一直都在琢磨,导演是怎么拍出来的?真是太神奇太伟大了。其实这二十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动物的片子,有的也很感人,但是没有一部能比得上它在心目中留下的份量。今天我又看了一遍,也不知道是这些年来的第几遍。
小淘气真是太可爱了,看到它拱妈妈的身子、吃了毒蘑菇的时候、在大熊的身边玩耍、学习大熊站立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温柔非常开心,这种感觉比喝醉还舒服。
我觉得最美的画面,是大熊小熊并排站在山崖顶上观察人类情况的那幅画面,面对蓝天,这幅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幸福,自由的幸福,完美的幸福,充满情的幸福。
小时候看,对猎人恨之入骨,现在看,觉得猎人还算可以吧,在狗狗在地上呜咽的时候,猎人留下了泪光;猎人逗小熊,也是蛮有父爱的;猎人最后的感动和离开更不用说了。
但是现实中,人比电影肮脏太多了。
如果人类死绝了,那么地球就美丽了。地球上最丑陋最肮脏的就是人类。
《熊的故事》观后感(五):捕捉到一些镜头
去年在做电子杂志《熊》的时候收集了一些关于熊的电影,其中就有《子熊故事》。故事不复杂,一句话就是小熊在妈妈死后遇到了一只受人类袭击而受伤的大熊并和他成为了伙伴,最后在人与熊的战争中赢得和平的故事。片中有很多镜头很有趣也很感人:
镜头一:小熊躺在被巨石压死的熊妈妈身边,还是像个孩子一样捉着飞舞的蝴蝶。
镜头二:小熊不顾大熊的怒吼还是来到大熊的身边为大熊舔去伤口上的血。
镜头三:成为伙伴后大熊给小熊抓鱼,小熊刚咬上一条,另一条又被抛到它的跟前。
镜头四:大熊在求爱的时候小熊在一旁学它摇树。
镜头五:小熊吃了彩色蘑菇后看到的幻影——蘑菇变成了蝴蝶
镜头六:小熊在猎人的营地看到了熊妈妈的皮,奋力咬断脖子上的绳子,早上猎人发现小熊躺在熊妈妈的身边睡的很香。
镜头七:小熊为躲过美洲豹的袭击努力保护自己。
。。。。。。
实在佩服导演让雅克对动物想象的理解,片中小熊做了两个梦。
梦一:很多青蛙面目狰狞,口露长牙,变成魔鬼模样跳入水里。——饥饿害怕的小熊,没有吃的,也不会水。
梦二:妈妈还像开始那样掏蜂蜜吃,接着巨石把熊妈妈压死,熊妈妈变成了一个神像似的站立站悬崖上。——躺在大熊身边的小熊想起了妈妈,似乎妈妈还活着。
《熊的故事》观后感(六):只因我们不是上帝
一开始误以为《子熊故事》是纪录片,遂带着看记录片的习惯欣赏这部电影,一开始就被种种细致的特写镜头所折服,暗暗佩服摄像师的耐心和技术和编剧的剪辑功夫。看到母熊被落石压死小熊在一旁徒劳的翻弄着巨石,阵阵茫然的似乎不带任何感情的嚎叫快要赚了我的眼泪!但是越往后看越是不适,动物的灵气似乎也太大了些,直到受伤的公熊接纳了小熊,允许它为自己舔舐伤口,于是再也不能忍,硬生生停下来去百度《子熊故事》,结果黯然。“所有动物均来自马戏团,全程由驯兽师指导,期间没有一只动物受伤或者死亡”,“为了避免大公熊攻击幼熊,工作人员特意准备了一只幼熊公仔,等公熊和玩具熟悉之后再让其与幼熊慢慢接触,最终获得了理想拍摄效果”,原来这是一场戏(登时我特么就有了一种老子裤子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的感觉)。于是就带着操蛋的心情和更加挑剔的眼光看完了整部电影,根本没有出现后来看的评论里的效果,“太感动了,全程泪奔啊”,“莫名戳中泪点啊“等等,一概没有,甚至一大一小两头熊推倒松树的场景都让我有了这是在拍奥特曼的感觉。即使作为一部电影来讲,这部片依然存在着一些硬伤,公熊怎么会容忍一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小熊在自己身边?尤其是像电影里忙着找对象的公熊,就算是旁边有母熊保护的小熊它也要找机会咬死。结尾出现的美洲狮,如此拙劣的捕猎技巧,动手之前还要嚎两嗓子抖抖威风,成年了还没有一只幼熊跑得快,还有电影里所有的动物失灵的嗅觉,小熊明显失真的后期配音,难道真的是剧情需要么。。值得肯定的是作为一部20世纪90年代初的电影能够保证在一只动物都没有受伤的前提下做出如此特效,启用大量模型和道具,这也算是导演引以为豪的地方吧。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从电影里只感受到了”匠气“,一种人为设计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动,如同催泪片里导演早已设计好的,观众也心知肚明的泪点,就是在提醒你:是时候了,该感动了,该掉眼泪了。电影里两只熊的表演足够精彩,但是那也只是表演,也因为这个念头始终在脑海里盘桓,所以尽管影片结束时给到两熊背对镜头直立俯视落基山脉的长镜头,这本是影片最宏大,最震撼的一幕,很遗憾,同样无感。这两只熊在影片里,其实早已不单单是简单的熊了,他们已然背负着人类的印记,承载着人类的价值观,也正是如此,人们才会有着“人类有时候真的不如动物”的感慨,倘若把这两只熊换成是两个人的话,故事同样精彩。受到伤害—复仇—宽恕感化对方—双方和睦相处,啧啧,多好的剧本,而那只小熊也差不多算人类良知和人性的希望,Tom赶走小熊时说的“Look,who’s taken the shine to civilization”大概也能这么解释吧。经过我这么胡拉八扯这么一自我安慰,影片终于被我正名了,导演显然并不只是想拍一拍两只熊,通过两只熊,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有很多,我误解他了,对不起。但是,这部影片并不使我满意,反而让我倍感失落,起码和我看这部片子的初衷很不符合,导演试图用两只马戏团的熊来讲一个野性的大自然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人性的道理,“实在是无法接受这种不尴不尬的电影,既不是纯写实的纪录片,也不是走故事的剧情片。每一个镜头都是安排好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类YY的,每一个声音都是后期配置的···” 想想真是可笑,那些赚了无数人无数把眼泪的虐心片,不也是演出来的么,哭完我们还会对演员们的演技大加赞赏,而这两只熊如此精湛的演技,和剧组绝妙的配合却让我不安,有种被披着熊皮的人玩弄的感觉。只因我们不是上帝。
《熊的故事》观后感(七):本性和生存
最开始打开这部电影我以为是纪录片,还在想或许会比较枯燥,毕竟我是个喜欢一心多用的人。但是这部电影也是近几年来难得的让我点开全屏完完整整看完每一帧的电影之一。
最开始最吸引我的地方可能是特殊。全剧没有几句台词,甚至没有文字说明,但是却让观者看清楚影片中要表达的全部东西。拍摄形式感觉就是进入了动物世界,所有一切都那么真实,所以开始就想知道这部影片是怎么拍出来的,真的是有死亡吗?真的是有中毒吗?“动物演员”的表演更添真实感。
就剧情来说也是跌宕起伏,循序渐进。美洲狮的出现设置在了猎人退出森林,景色优美,镜头悠然的时刻,让所有人的新都被牵起来了。小熊的两个梦境也很特别,第一个是小熊母亲刚死去,它离开以后的那个晚上梦见了白天见到的青蛙,这是他对为止事件的恐惧。第二个是当熊带着小熊猎杀了一匹鹿,血腥让它想起了母亲的死去。猎人对狗死去的难过因为他将狗视作自己的伙伴,对着小熊也是有了一丝怜爱的感觉,即使小熊将他们的阵地弄得一团乱也不生气。
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应该是猎人没有开枪,并且放弃了杀熊计划。太多电影中都把人性写得过于残忍。而这部影片却让所有人看到所有动物的本性,包括人。
猎人为了生存来到森林猎杀动物,动物为了生存捕杀别的动物。这是生存
熊知道有危险,但看到小熊在危险当中还是返回去,即使那只熊和自己并没有关系。猎人在狗围杀熊的时候,拿着加工后射程和杀伤力都变强的武器却怕伤害到狗放弃了开枪。虽然熊知道人类伤害自己,但是在最后还是放过了他。人本能的拿起加工过的枪追上去,但又放弃了。这是本性。
这部电影有太多地方让人感动,值得回味。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影片过程中我觉得很特别的几个镜头
这一刻让我深觉传承的感觉。小时候的自己不也是模仿这大人的动作
《熊的故事》观后感(八):有些假
八八年的片子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不过总还是感觉假假的。熊本身长得就不讨喜。配音让人抓狂。
最喜欢它在营地翻东西搞破坏那段。以及之后与狗的对峙。
那个猎人是新入伙的吧,又没经验,还那么容易被感动。我认为最好开枪打大熊才是更合理。大熊救小熊,有没有那么戏剧啊。它不是动物是人吧,这种事发生在动画片里还算行。
要表达的内容并不深入,有些浮于表面。
《熊的故事》观后感(九):动物是复杂的机器
[子熊故事].The.Bear 影评
笛卡尔曾说:“动物是复杂的机器。”一点没有错,动物也拥有和人类同样丰富的情感,甚至这种情感比人类更加深沉,更加坚韧,更加忠诚不渝。一只大公熊被射中后能忍着剧痛一口气跑上几英里,叫人类怎么也追不上,而且还会鬼使神差的偷袭人,简直是不可思议,没有足够的毅力和智慧,这是绝对做不到的。动物经过自然的磨练,往往比人类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和生存的力量,人反而变得更加懦弱、无能和渺小。小熊会给一个不相识的同类舔伤口,使它恢复健康。不光如此,小熊只不过帮大雄舔了舔伤口,大熊便向对待亲生的幼熊一样爱护它,给它捕鱼吃,捕鹿吃,电影中小熊拟人化的表演,像和蝴蝶玩耍、捕捉青蛙、吃鱼的狼狈样都令人忍俊不禁。后来猎人带来了猎狗追捕它们,小熊落在了后面,大熊挺身而出,虽然被咬得遍体鳞伤,但还是引走了猎狗们。小熊后来被捉,但猎人因为它的可爱和天真没有捕杀它而把它囚起来,大熊却在黑暗中伺机待发准备舍命去救自己的同类。清晨猎人们分头等待大熊落网,没想到是大公熊在等着他们。大熊趁一个猎人去喝水没带枪,轻轻地,不动声响的扑了过去,猎人被吓瘫了。但大熊只是吓一吓他,然后就走了,难道动物也懂得宽恕,也有恻隐之心?最后小熊遇到了豹子,它一生中第一次发出怒吼,没想到把豹子吓退了,谁知是它身后是大熊在吼,大熊再一次救了小熊。
全片仅有几句对白,完全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一个故事。以熊为主角,讲述了大自然的故事,片中出现了各种动物,比如蝴蝶、松鼠、蜜蜂、青蛙等。电影开始给人的印象很深,是小熊幸福生活的描绘:跟随着自己母亲一起生活,学习母熊教给它的所有生存技能,即如何取得蜂蜜;甚至,约克还没有达到学习的年龄,仅仅只是享用母熊给它带来的丰硕成果。玩耍、吃喝、睡眠;它所要掌握的是先让自己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小熊的几个梦境很有意思,比如凭着饥饿的本能驱使它终于离开了母熊的尸体自己外出寻找食物。可是它根本没有办法捕食,连一只小小的青蛙都能带给它一整夜的恶梦——丧失至亲、没有食物、落水的惊惧、错失的安全感以及让它不知所措的茫茫前路,以致小约克的恶梦里惊慌连连,梦见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青蛙。
作为人类,我们会无私的帮助一个像小熊那样的孤儿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不惜牺牲自已的生命?难道我们喝动物没有可比性吗?人有了智慧,有了科学,掌握了技术,但却逐渐失去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顽强,淳朴和无私的爱。宽恕;大熊宽恕了曾经伤害过它的汤姆,也宽恕了无依无靠的约克;汤姆同样也宽恕了折了他的腿、杀死他的爱犬的大熊,也宽恕了无助无援的小熊约克;约克呢?在这部电影里几乎化身为一个天使,纵然它是最孱弱的一个,可是却是它无一例外地感化了包围在它身边的大熊与汤姆。强大的大熊和装备火枪的汤姆,它和他总在互相伤害、相互冲突;如果大熊化身为原始野蛮力量的象征符号,汤姆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符号,不管他们如何强大,不管他们之间如何争斗,孱弱的小熊约克却是一个感化这两种力量并且他调和它们的一个象征符号。不管是大熊的巨爪,还是汤姆的火枪,它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小熊约克杀死,可是最终它们都不曾伤害过小熊约克分毫——不是小熊约克的强大,反而是小熊约克的孱弱,实现了这一切。文明感化不了蛮荒,蛮荒也感化不了文明;真正感化这二者是其实是这二者都共有的软弱情感。强大,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分不清楚是持抢的汤姆更强大,或者是巨熊强力的爪牙更强大;这二者是文明世界的强大与蛮荒世界的强大。然而这二者都有其软肋——那就是小熊约克。当然不能说熊的生命力比人类强,就算没有人类的存在,自然的世界也不是荒凉的。它有着人类无法理解的玄机与奥秘、崇高和堂皇;它存在着比人类更真实、更逍遥也更无奈、更凄苦的寓言;它象征着一切生命的力度、强度、韧度,是存在的质朴、博大和完美;它显示着生命与自然的魅力,也昭示着一种伟大的力量。
这部电影里表达的,是一种在大和谐主旋律下的宽恕与共存。不管是小熊约克与陌生的大熊之间,或者猎手汤姆追杀大熊未遂,或者大熊在完全可以杀死汤姆时而放过了他,或者汤姆在大熊放过他之后把上了镗了猎枪朝天空开了空枪想把大熊驱离危险境地,或者汤姆把小熊放归了自然并且鸣金收兵不再猎杀等等场景,导演雅克在所有的这些镜头下所表达的,都是和谐主旋律下和平共存,共同享有地球的主题歌;而因为他把主要的视角投放在动物身上,他把可能引起我们反感的因素降到了最低。动物的恻隐之心;人类的恻隐之心;两者在一种充满了火药味道的对峙之后,产生了一种形而上的碰撞,然后就有了这部电影结束的大和谐一幕。
《熊的故事》观后感(十):和谐才是美的自然
也许是因为心情原因,最近总是喜欢看这类关于动物、自然的影片。从小看动物世界,每次都被动物所感动。
熊是很凶残的动物,但影片里的小熊憨态可掬,实在是惹人喜欢。那些天真的神情,跟一只毛茸茸的小狗没有两样。起初,受伤的灰熊对它冷淡,但久了,也开始接纳它,并因为保护它而停下逃跑的脚步。
灰熊在最后放弃了对猎人的报复,而猎人,也终于放下了对着灰熊的猎枪。那一刻,我想,少些敌对和杀戮,这个自然会美好很多。
影片中有几处拟人的表现。小熊梦到妈妈死亡,吃蘑菇的幻觉,个人觉得这些片段虽然拟人,增添了乐趣,但科技化的手法运用,显得和影片有点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