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夜袭动物园》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夜袭动物园》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1-30 23:4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夜袭动物园》经典读后感有感

  《夜袭动物园》是一本由[美] 比尔·布龙著作,未读·文艺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袭动物园》读后感(一):比尔·布龙的处女作

  2050年,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物种大幅度减少。在狂热组织“天堂之门”声称,人类只有消除位于较低层级的动物,才能在死后通往更高层级的世界,于是,一场疯狂捕杀动物的浩劫席卷全球。作为伦敦动物园,地球上最后一个完整的动物资源库,成为“天堂之门”猎杀的头号目标。卡斯博特,年逾九旬的流浪汉,近日来不断接到动物们的求救信号——动物们希望他可以帮助它们出逃。四月的最后一晚,彗星“库伦——兰泊思”出现在北半球上空,卡斯博特解放伦敦动物园计划迫在眉睫......

  这本夜袭动物园通过雄辩散文,政治讽刺的暗示,布龙创造了一个近未来的世界,那里充满了先进的生物技术和各种各样的人物。布龙的小说是奇怪的、危险的、引人入胜的,他跳过疯狂直接进入神话的王国。

  在本书里充满了许多想象力,而且节奏也很快,深思熟虑,以及激光班锐利的意向。处女作小说家布龙幻遇班的语言,生动的融合了神话和讽刺,及对当前的为提出警告、又描绘了一个未来主角的视角,揭示了对未来肆无忌惮的滥用。

  夜袭动物园是我在今年读的最美、最怪异的小说了,而在里面那些疯狂的、年迈的、心里上的有些病态的主角是极度令人着迷的角色。这本书布龙构思了十四年以为来主义视觉写下了这个生态的预言、主图丰富,也是对当下人类行为的严重警告。

  作者布龙同过14年的构思才写出了这本书,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是个奇迹。并希望本小说找到寄托。同时在这本书里也告诉了我们最危险最奇怪的生物便是我们人类自己。

  《夜袭动物园》读后感(二):救出动物,就能找到哥哥

  整个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老人,想要挽救世界唯一的一座动物园,并且想找到哥哥的故事。(因为救出了动物,就能找到哥哥,所以,他就去做了。)只不过把这个故事放进了政治的背景中(说实话我对这些不是太感冒)。 最开始了解科幻呢其实是是因为黑镜,一个充满了先进科技的世界,但确是充满了悲观主义。就像看这个一个个包装精美的礼物,满心期待里面是可口的糖果,结果却是潘多拉的魔盒。 我们看到了科幻带给我们的便利,但却忘了一不小心就会被反噬。

  比如想要过目不忘,可以,你不会失忆,想要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像电视机倒带一样看清放大每一个细节,但这样却让我们毫无秘密可言。 为什么会想到这一段呢,因为看到夜袭动物中的尼可萨尔帽治疗(一种会被政府运营的镇定机构中利用这种帽子向自己的神经元轴突输送安抚信号,而这些信号也可以被阅读,监控和操作。) 这让我想起了僵尸蚂蚁(真菌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改变和控制行为并变成真菌傀儡直到最终死亡的蚂蚁)。 于此同时,作者描写的是什么呢。为了获取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个安身之处,得到免费的基本饮食甚至还有我觉得丧心病狂的尼可萨尔帽,大多数都欣然的放弃了自己的权利,那些先人曾经费力争取得来的权利。国家,社会,公民选举权还有男爵爵位赡养法案,那些关我什么事。所有的事情,都比不上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填饱肚子的食物和晚上能让我安安稳稳睡一觉的床。那些放弃了自己权利的民众,是否就像失去了脑子的蚂蚁呢?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这样的比喻处处皆是,所以让我觉得似乎在看动物庄园,(对于描写,还是觉得有些欠缺,整本书将近五百页许多过于拖沓的描述,增加阅读难度,有些打乱了阅读原本的节奏,我甚至觉得。。删掉一些也会结构会更清晰。) 主人公是卡斯伯特,年过九旬,拥有肥胖身材的老人,(有没有惊讶,拯救世界的居然不是自带技能的超能力小年轻)但他有神奇的奇技,对外宣称他能和动物交流,只不过大家只是以为他只是弗洛特吸食过多而已。(一种类似于毒品的物质,让人如痴如醉,如释重负)所以,也许一切都是他的幻想(想起了憨豆特工3 以为是假的结果却是真的。) 但是表扬一下对于作者科幻小道具呢,是很喜欢的。 比如,神器皮肤喷雾,喷在自己的皮肤上就能够进行阅读和录入,交换触觉,显示数码图像,这让你想到了什么?对。没猜错,就是手机加强版,融入人体的手机。文中这样的小设定让我感到很喜欢。当然,这些只是辅助。 整本书让我感动的呢,是卡斯伯特对于自己信念的执着。对于寻找哥哥的执念。(虽然有些荒诞,但总比毫无思想的僵尸蚂蚁好的多。) 我想这本书,有空还需要重新读一下,梳理一遍。觉得支线太多,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反倒有些杂乱。

  《夜袭动物园》读后感(三):警惕人类

  人类已成为世界的主宰,深深的改变了地球的一切,千万年的林地一瞬间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同样茂密的高楼大厦,动物们失去了栖息地,被抓到动物园、被屠杀、被灭绝、被制作成标本陈列在博物馆。

  在美国作家比尔·布龙的处女作小说《夜袭动物园》里,就描绘了这样的“末日”景象,在不远的将来——2052年,地球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大幅减少。在世界范围内,只剩下唯一的动物园——伦敦动物园,也是地球最后一个完整的动物资源库。

  在一个彗星划过地球夜空的时刻,地球上的狂热组织“天堂之门”,他们坚信只要消灭低级的动物,人类死后才能通往更高层级的世界,伦敦动物园成为这场屠杀的首要目标。这时一位解救动物的英雄——卡斯伯特出现了,他年过九旬,肥胖体弱、吸食弗洛特、酒精成瘾,怎么看也不像一个英雄,但他有“奇技”——能够听懂动物说的话,他不断被动物园里动物发出的求救信号所困扰,动物们希望他能帮助它们逃出,并许诺他能找到他的哥哥德莱斯特,于是在彗星来临的夜晚,卡斯伯特孤注一掷要解救伦敦动物园里的动物们。

  小说是以现实和回忆的交织推动情节发展,现实中是以卡斯伯特的生活为线索展现未来的社会,在未来社会阶层固化,上层社会用武力控制下层人民,而下层人民则吸食弗洛特,一种致幻的毒品来麻醉自己。回忆里,曾经是孩子的卡斯伯特,暴力倾向的父亲与感情冷漠的母亲,让他的童年被阴云覆盖,只有外祖母能给他带来阳光,外祖母告诉他与动物交谈的“奇技”的存在。卡斯伯特童年唯一的快乐就是与哥哥德莱斯坦在一起的时光,而在一次森林探险中,德莱斯坦莫名消失,卡斯伯特意外落水,后来是一只水獭将他托出水面,卡斯伯特认为哥哥小德一定是化身为水獭之神了,他穷尽一生一定要将哥哥恢复人形。正是凭着对哥哥的爱,他开始实施解救动物园的计划,当四处奔逃的动物制造出巨大的混乱,当卡斯伯特的性命悬于一线之时,他的朋友们及时出现帮助他,成功保护动物们,阻止“天堂之门”的消灭动物计划。

  《夜袭动物园》被外媒誉为“科幻版《动物庄园》”,这是一个对未来的寓言,小说中的水獭、企鹅、沙猫、豺狼、狮子、大象、猩猩,由于作者的学者身份,猜想这些动物很可能都是隐喻,有着象征意义,但由于对英国文化、文学不是十分熟悉,不能完全参透这些动物影射的对象。《夜袭动物园》充满奇想,很难说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如果是的话也是偏“软科幻”,作为作者的处女作也显现出一些缺点,语言啰嗦、行文拖沓,读者很容易在没有进入解救动物园核心情节前放弃阅读。

  作者比尔·伯龙似乎是想警示人类,造成地球的危机的就是人类的狂热,而能解决危机的只有依靠人类的爱与勇气。

  《夜袭动物园》读后感(四):荒诞奇技

  这个故事总体我觉得是3.3的水准,豆瓣的五星制只能四舍五入了。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这并不是个非常“科”幻的故事,除了新时代交流的科技背景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古老的传说:奇技。所以我更倾向于这是个奇幻故事。

  其实整个故事非常简单,一个自以为拥有奇技——能听到动物说话——的软毒品(某种被称为弗洛特的特殊的酒)上瘾者,在彗星到来那夜去解放动物园的故事。整个故事的科技背景与奇技的设定都非常吸引人,而卡迪与小德和外祖母的曾经,是整个故事最完美的部分。但作者叙事太啰嗦混乱,几条支线与主线的连接也挺勉强,我甚至在想,如果可以删减那些部分,说不定整个故事更加巧妙。

  与传统的主角不同,卡迪又老又丑还精神不大正常,他也并没有搜救世界的崇高觉悟,但他的一生都在寻觅哥哥小德。卡迪有着那个社会其他人所没有的希望与执着,所以那看似荒诞的动物解放计划才拯救了某些人:比如巴杰瓦医生、阿斯特丽德。

  说回整本书我最喜欢的两个角色:小德和外祖母。

  外祖母可以说得上是小孩子心目中完美的长辈,她拥有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包容滋养着孩子们的好奇心。不管奇技是否真的存在,至少在那个夏天孩子们的心里,是真真切切与森林同在的东西。不仅如此,外祖母还在小卡迪饱受父亲摧残的童年里撑起了保护伞,如果她可以活得更久一些,是否小卡迪的成长会更顺利些?

  小德是个完美的男孩,也是卡迪生命的一部分,似乎卡迪身上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来源于哥哥的形象。看到卡迪在小德走后更加悲惨的成长历史,我禁不住想,在卡迪童年的回忆中,似乎小德不仅仅是兄长,而是跟父亲一样的角色,毕竟那糟糕的亨利根本算不上什么父亲。另一方面,我觉得卡迪或许认为自己对小德的死负有责任,而他本人一直拒绝面对兄长死亡的现实,加上家庭阴影,便陷入了幻想与执念当中。

  那关于奇技呢?你是否相信它的存在?

  于我来说,我偏向于没有奇技。两个自认为拥有了奇技的人,都是弗洛特上瘾者,精神不够稳定。而且你看结尾,不管是圣卡斯伯特,还是阿斯特丽德,他们不都失去了奇技的传承?另一个暗示是,阿斯特丽德也并非卡斯伯特的血亲。

  我觉得奇技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暗示,也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某些看法。结尾让阿斯特丽德与小德的重合,总让人感觉奇怪而别扭。(我觉得“天堂之门”和彗星也挺别扭的。)

  引用原文的一句话:

我们都只不过是彼此最深刻需求的幻影。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奇技是否存在,看个人的内心。

  最后吐槽一下,作者过于炫耀自己语言学的技巧,加脚注这种方式让阅读经常中断,阅读体验并不那么好。

  《夜袭动物园》读后感(五):记一些句子

  众所周知,喝了弗洛特的人会相信,来自弗洛蒂卡星球,留着紫罗兰花一般额发的微小访客,在每一片草叶顶端都保留了城堡,相信最后一只塔斯马尼亚老虎其实并没有在一九三六年因为一个无能的动物园管理员而冻死。

  喝了弗洛特,整个世界都在你的脚下。在几英里远的地方,地球仿佛变成了一个遥远的白紫相间的紫罗兰花田,你能感受到的只是花在脚踝处轻柔地搔痒。你什么也不需要,谁也不需要——上帝、爱人、宠物猫,统统不需要。

  他记得,哥哥是在两个人还年幼时消失的。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事情了。从那时起,他离开了黑乡,也学会了如呼吸一般自如地应对伦敦日常的病态现象。污秽的老城似乎滋养了他,为他寻找兄弟的旅途提供了燃料。他学会了所有下流的脏话,吃过每一种由廉价土豆制成的薯条三明治[2] ,还学会了能够骗取 [3] 弗洛特的所有卑鄙诡计。一切的一切,如此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全都指向靠近野兽的这个布满荆棘的角落。在卡斯伯特看来,如果伦敦的整个历史——从铁器时代到数字皮肤时代——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这个地方了。他确信,这正是他失踪多年的可爱哥哥德莱斯坦会归来留驻的地方。

  深夜,走在街道上很难不碰上家猫,它们告诉他月光下的蛾子正在施法;沿着霍洛威花园墙壁生长的蓝色锦葵花闻起来是石油的味道;或者要求他抚摩自己——要摸这里,不要碰那里,这里不要,那里要,就是这儿,在两只耳朵中间,那里,这里,那里,其实就是些猫咪的普通想法。

  英国的狗也有很多话说。玻色子巴士上的一只拉布拉多导盲犬告诉卡斯伯特,城里所有的人行道、街道、房子、“新地铁”或玻色子巴士上都存在纵横交错的隐形网格线。在它看来,伦敦与毕达哥拉斯的哲学理念贴合得天衣无缝,很是抚慰人心。而在卡斯伯特时常经过的伊斯灵顿的一扇木头大门后面,一只狂吠的刚毛猎狐梗会带着顽童般的活力尖叫:“快乐的暴怒!快乐的暴怒!快乐的暴怒!”卡斯伯特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他却对其深信不疑。

  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笔下会说希腊语的鸟,或是吉卜林笔下那些高尚的、反对紧缩的狼不同,准确来说,这些动物并不是在和他“说”话。词语不是通过口鼻或下颌骨传出来的。尽管如此,动物还是能向他表明自己的主张。它们发出的信息,时而明朗,时而隐秘,但都能够感知。有些是在咿呀学语,有些富有表现力且十分准确,大多数都神秘莫测,但无一例外撩动了他的心弦,哪怕只有一点点。

  卡斯伯特经常回想起哥哥幼年时苍白脖颈上隐约可见的蓝色静脉,它们仿佛是还未喷涌出来的小河,蛰伏而完美。他是个俊俏的男孩,而他的失踪是丑陋而明显的——它会让卡斯伯特反胃,而且在他这一生中越变越硬,越长越大,越来越病态,和他垂死的肝脏一样。近来,他在脑海中四处搜寻有关男孩的更多记忆时,感觉越发茫然,仿佛那条还未出现的河流正渐渐干涸。

  “我不担心。”他答道,“巴杰瓦,有一股‘能够通过绿色导火线’驱使万物的力量,它是永远也不会让我们失望的。而且,我告诉你,平等镇定机构肮脏的双手是得不到我的水獭的。”医生满怀怨恨地想,卡斯伯特这是将自己烂泥一样的大脑装在一次性罐子里拱手交给平等镇定部。一切都完了。

  《夜袭动物园》读后感(六):它象征生命暨深情,但来自虚幻之间

  声音从虚幻世界中来到现实,经由卡斯伯特这一媒介。

  “噶勾噶”。这句新奇的祈祷词贯穿了年过九旬的卡斯伯特自我献祭的道路。从二十世纪中到二十一世纪中期,卡斯伯特在父亲的绝对暴力、外祖母神秘的言语、兄长德莱斯坦亦或奇技的指引下生长,此生最为惊心动魄的经历——夜袭动物园——也是老卡斯伯特最为卑微的一节人生。从自我仇恨到踏上自我献祭之路。老卡斯伯特在解放动物一事上,始终沉浸在神秘咒语的召唤下与对动物们不自禁的慈爱与包容中。这正是《夜袭动物园》一书所追寻的根本。

  《夜袭动物园》中的环境背景充满着混乱癫狂的元素,权利与政治、信仰与暴动,似乎是作者在时间之下大胆预测了一个王国终将面向某种极端,这种极端是趋向,也是回溯的史鉴。然而全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直接与其名相通的主题:动物。此书虽讲述内容庞杂,高潮却只迸发在后期,因此前面读来虽颇有奇幻新鲜之感,也难免显露疲态。但在贯穿始终的动物与人一主题上,做得确是很好。所以抛开它冗杂的其他表达,我们可以梳理开一场由古老祷词引诱来的预见。

  以动物为中介点,书中立场可粗略分为三类:极端的人类组织代表——天堂之门,要自我毁灭,要根除动物;卡斯伯特——自我否定、自我仇恨,但对死亡的态度为牺牲或献祭自我,为解放动物而力搏出路;掌权者——视野永远在人民与动物上,阶级森严且掌控人与动物在内的所有生物。

  三者在不同的境况下相对立或结合,也是极有意思的一件事,在一场场循序渐进的闹剧中表现了人类在压迫同胞的欲望之上,还有对掌控同类的理所当然,人属于动物,长久以来却一直以高姿态自居,缺乏平等、公平、慈爱的现实,正是造成后来超现实主义的动物袭击的根源。

  我宁愿相信这是披着科幻小说外衣的文艺悲剧。将文本内容压缩,重叠在一起的诸多痛苦赫然显现。弗洛特瘾那恶毒的双重戒断综合征,童年时期的家庭暴力,兄长德莱斯坦的消失,人的自我迷失与否定,巴杰瓦医生突如其来且莫名其妙的晚期疾病,所有动物们追求不到的自由、公平、尊严,大声呼吁公平的大象穆罕默德被射杀在马路上,叫嚣着谎言的豺狼在猎杀之后却变无措、流浪街头逐渐抹杀天性……

  这其实更像是一场闹剧,在交织着弗洛特的迷幻下,在不得而终的平静结尾里,没有什么真正改变了故事或者是现实的发展。没有什么撕裂了人与动物、自然与机器、政治与宗教的饱和。一切都只是趋向着最为平缓的方向发展,这世上似乎再没有什么好质问的了。

  唯一的希望只是那句古老的祷词,“噶勾噶”。大猩猩凯巴在接触人类世界后,在“死于接受了真正感情的终结,某种既属于动物又属于人类的东西”的毁灭中,带着美好祝愿向世界传达那句“噶勾噶嘛噶咩嘟”的古老祷词:我想要活下去。尽管他本身被无力感摧毁。

  “我不过是茫茫街道上的一个声音。你才是荣誉。”遇到阿斯特丽德后,老卡斯伯特这样说道。这句纠缠了他半生之多的语言,在虚虚实实之间居然成为了唯一流传下去的希望,或许也是精致却冷漠的人类世界里的警钟。最为虚幻的、奇幻的、超现实的动物咒语,却是最终得以在永恒时间里驻留现实的唯一传承。它代表生命的传承,但阻挡不了悲哀孤独之人的自我厌弃。

  或者是“为你,兄弟,喝上一杯蜂蜜酒。”,那句“噶勾噶”。来自古老的深情的的精神表达。

  也许来自虚幻中的意义流传,正是之于现实结果的慰藉。所以采用奇幻的文笔,也是基于这样一点来希求的吧。

  《夜袭动物园》读后感(七):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很偶然接触到了《夜袭动物园》这部科幻题材的小说。我看过的科幻小说不多,而且基本都是硬科幻,这种类型的科幻小说在我真正开始去了解科幻圈之前,我都不会将其定义为科幻……

  这本小说叙事线比较特别,回忆和当下不断交织,感觉一是为了解释主人翁为什么变成这样,二是叙述外祖母的感情线为“奇技”做铺垫。以发生在未来的2052年的故事为开头,虚构了一个阶层划分更明显更腐败混乱的社会,讲述了一个刚刚年过九旬、体弱年迈、重度弗洛特(小说中的一种致幻药剂,类似毒品)和酒精成瘾者又过度肥胖的社会底层人民,卡斯伯特,试图在世界快灭亡的混乱之下,在什么资源和帮手都没有的情况下,靠着内心的信念,以一己之力挽救处于地球上最后一个完整的动物资源库——伦敦动物园,并试图找到八十年前众人都认为已经死亡的哥哥。

  小说的构思和角色设定很有特色,号称科幻版的《动物庄园》,尤其是动物园中的动物尤其是文中由始至终贯穿的动物——水獭,感觉它们的设定都有其特殊用意,都是一个哑谜,在看的过程中你会一直思考,并形成自己的一个故事,当你和别人交流意见时你会发现,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英国历史的了解程度不同以及阅历不同,完全会导致对其中的角色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

  就拿我来说,我一直不解他纠结于虐待过狗因而先释放狼,逻辑上我就觉得很别扭,而且因为他先释放了狼而又没有别的更凶残的动物压制它,导致了别的小动物的死亡,而且作者也用了一定的段落来描述这个结果,所以我觉得这个设定是有深意的,是不是在影射英国历史上的哪个事件。于是不了解英国史的我开始艰难搜索,找到了英国作家弗.福赛斯的成名之作《豺狼的日子》,它讲述了一九六三年,一名杀手受雇刺杀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除了“豺狼”这个代号,全世界任何情报组织都对此人一无所知;刺杀戴高乐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对于“豺狼”这样的顶尖高手来说,这已经是百分之百的胜算;他杀人无数,从未失手;每次“豺狼”都能领先一步,逃出警方布下的罗网;面对危险之极、高深莫测的“豺狼”,整个法国警方都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一位低级别的警长,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实际上身怀绝技。历史的命运维系在两个人之间这场尊严与智力的较量之中。主角之一也是一个比较底层的人物,也提到了凶残至极的“豺狼”。但是不是真的在影射这本书,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说,不同的人看完这本书,见解会完全不同。

  据说,这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喜欢他的人会觉得它是奥威尔式的处女作,不喜欢的人会有各自不同的理由。刨除这些,书中主人翁卡斯伯特和其医生巴杰瓦的执着与坚持都很让我感动(当然,我觉得卡斯伯特和巴杰瓦的感情线我觉得很牵强也有些多余——也可能是因为我没看懂)——顶着重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在没有任何人支持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内心与信念,一步步付诸行动,大多数历史不就是被这样的人改写的吗~

  最后,我真的觉得这本书要是能精简一些更好,很多描述和展开我觉得都很多余,导致这本书字数好多,加上叙事线比较乱,书厚且字小,看起来真心累啊~

  《夜袭动物园》读后感(八):另一种救世英雄

  一部《流浪地球》让科幻题材的电影再次火爆银幕,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走向世界的新标杆。虽然欧美的科幻文学发展快速,形成了科幻文学的世界霸主地位,但是通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我能看到了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大有后起之秀、奋勇朝前的石头,真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科幻电影呢?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科幻电影运用的高科技元素多样,是一场视觉、听觉和感觉的多重体验,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科幻的极致魅力;另一方面,一部好的科幻电影往往将深邃的主题融入到未来的主题中,让人们对现在的、未来的世界发展的某些发展方式产生谨慎的思考,有利于促进世界更加文明可持续的发展,这类电影比如灾难电影就是最好的代表。作为一个科幻迷,我深深地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里,拥有如此多的科幻小说可以尽情的去阅读,实在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偶然看到了《夜袭动物园》这部科幻题材的小说,以发生在未来世界的2052年的故事为开头,讲述了一个刚刚年过九旬、体弱年迈又过度肥胖的名叫卡斯伯特,试图在世界因为一种流行病的侵蚀而陷入混乱之下,以一己之力挽救处于危险边缘的世界最后一座保存相对完整的大型活体动物资源库——伦敦动物园,而与世界最强势、最狂热的分子顽强的周旋,并且在努力营救动物的过程中试图找到八十年前失散掉的哥哥的故事。通过卡斯伯特独自一人的力量试图挽救濒危动物,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挽救人类灭亡的根本方法,展示了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英雄形象。

  一方面与欧美科幻文学代表作如《美国队长》《变形金刚》《蜘蛛侠》《复仇者联盟》等在内的帅哥靓女组成的超级英雄明显不同,他没有强大的力量和矫健的身手,甚至连一个得力的帮手也没有,他也没有财产,没有朋友,唯一值得称道的也许是他通过奇技学会了聆听英格兰的动物说话。实际上,作为欧美主打超级英雄的电影已经走入了一个瓶颈——一方面编剧要创作出与以往故事不同并且更加精彩刺激的故事出来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因为观众的胃口已经被一次次的吊高了,这显然很有难度;另一方面,超级英雄终归是少数,不是世间的常态,只有凡人英雄才是事件真实的存在。这部《夜袭动物园》就是以这样一个年老的老头的故事,展示了他是如何拯救动物以及世界的。因此,卡斯伯特是另一种英雄。

  实际上,相比较超级英雄们,我是更喜欢卡斯伯特这个角色的。他在人生的九十年里,经历了世界所发生的所有大事件,以及地球上的人们如何一步走向狭隘、一步步走向极端的过程,他自始至终没有选择同流合污,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做着抗争。作为读者,我能够从他的边回忆边现实的叙述中找到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着的巨大变化——正在向着毁灭一步步迈进。年迈的卡斯伯特没有选择袖手旁观,他用不再灵活便捷的双手通过丛林一次次的进出动物园,找出最安全的方法拯救这个世界最后的宝藏。

  读《夜袭动物园》也在给人类的发展方式和意识形态以理性的思考,它的意义在于让人类警醒自己对自然掠夺式的发展方式,以及对亲情的回应,还有在面对极端困境的时候,要保持意识上的独立性,我想这大概是这部小说也是本书的作者比尔·布龙想要告诉读者目的所在。

  《夜袭动物园》读后感(九):神奇疯老头的惊险救援

  自认为读过的科幻作品不少,但作者比尔·布龙的名字却完全陌生,看了作者简介才知道,比尔·布龙是耶鲁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夜袭动物园》是他花费14年写成的处女作小说。

  腰封上说是科幻小说,但故事却并不科幻。2052年的英国,一个名为“天堂之门”的邪教说,只要你杀死动物然后自杀,就能升天。于是,彗星来临之夜,狂热的邪教徒准备血洗伦敦动物园(他们坚信彗星上有神明)。

  动物们自然不甘坐以待毙,于是向男主卡斯伯特求救。这位男主的样子实在与英雄的形象不沾边。九十多岁,一介流浪汉,穷困潦倒,肥胖体虚,还是个瘾君子,常喝一种叫“弗洛特”的致幻剂,经常分不清现实和幻觉,去个动物园都会被保安轰出来,可见非常不招人待见了。但这家伙却多年来都怀揣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目标——找到童年时意外落水死去的哥哥。他坚信哥哥化身成了水獭。

  这不是跟《阿甘正传》的男主如出一辙么?脑子有问题,痴傻呆捏,疯疯癫癫,但却目标专一,矢志不渝。而且还都会种独门绝技,阿甘是飞毛腿,而这位卡斯伯特更神,能听懂而且能跟动物对话。(如今看来也不神了,数日前看到一则新闻,科学家发明了一款对话机器人,可以使远隔700公里的蜜蜂和鱼实现无障碍交流,换言之,动物们也能打电话了,想必人和动物交流更不在话下。)

  如果说《阿甘正传》写了一出神奇傻子成功记,那么《夜袭动物园》则是一场神奇疯老头的惊险救援。

  动物们和卡斯伯特约定:只要把伦敦动物园的动物拯救出来,他就能再次与哥哥相遇。于是,卡斯伯特带上一把“形如怪兽”的剪线钳,便开始了他的救援行动。

  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对不起狗,而豺狼跟狗很像,于是他先放了豺狼,而豺狼却吃了羊。。。他尽可能地释放动物的伟大计划或许带来的只是所有动物的痛苦。

  他来到企鹅池,惊叹于企鹅池拥有怪诞艺术感的建筑。结果不慎一跤滑到,美妙的建筑瞬间支离破碎。。。

  他来拯救黑猩猩,却被黑猩猩揍了个半死。。。

  毒瘾发作的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水獭。他问水獭,如何戒掉弗洛特瘾。而水獭却让他去找狮子,也就是暗示他去死。

  而当他来到狮子围场时,动物园已经被袭占了。疯狂的夜晚,一向不待见他的警卫队竟和他成了一条战线上的人。

  最终,动物们逃出升天。流浪汉进去,大英雄出来。一切都是他的“周密计划”,而一切又都是误打误撞。

  暴乱之后,一切恢复了平静。很快,动物之夜也被人们遗忘。

  第二年,卡斯伯特安详地寿终正寝。。。

  最后写几句题外话,此书或许真的算不上科幻小说,跟奇幻更不挨边,或许只能算是社会学科幻,因此推荐语将其类比为《动物庄园》。《动物庄园》中的人和动物多半都在影射一些历史人物,《夜袭动物园》中也有很多地方涉及到英国的历史和政治。例如写到首相时代和欧盟走向穷途末路,国王第二次复辟。再如,逃出动物园的两只黑猩猩跑到蜡像馆里打砸,第一个毁掉的便是伊丽莎白王太后的蜡像,被撞掉帽子和网纱的秃顶的王太后反而看起来更加亲切,如同来自温莎星系的某位慈祥的外星老人。。。本人对英国历史了解不多,或许对此有更多了解的读者会读出一些不一样的故事。

  扫一扫,关注在下的微信公众号“宇宙文明带路党”

  《夜袭动物园》读后感(十):很燃很爆的《阿丽塔》以外,世界上还存在另外一种平凡的英雄主义

  《阿丽塔:战斗天使》在中国上映首日即收获了票房破亿的好成绩,海外大片在19年也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局。名导演、名编剧和名漫画改编是我们迈进电影院观赏阿丽塔的动力,而豆瓣7.6分的评价说明观众对于“一个人干翻世界”的老套个人英雄主义剧情仍旧买账。

  《阿丽塔》的原著《铳梦》是一部聚焦在废土、智械,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漫画,类似这种背景的经典电影《攻壳机动队》《银翼杀手》等,也都曾有过良好的市场反馈。不过归根结底,这种很燃很炸的反乌托邦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小,普通人的生活中大概率碰见的,多像是罗曼·罗兰口中的平凡的英雄主义。

  而《夜袭动物园》故事的男主卡斯伯特就是这样平凡的英雄:他本身没有换天改日的巨大能力,也不具备一个普遍意义上的英雄该具有的年龄、颜值与身材,他的理想更不是拯救世界。

  卡斯伯特都算不上一个体面人,他是生活在2052年的流浪汉,英国人,年逾九旬,身形魁梧却肥胖体虚,常年喝“弗洛特”这种容易让人上瘾并产生幻觉的“酒”,当然了,他穷困潦倒,就算是到了动物园这样的公共场合,都会被卫兵当做“不法分子”给轰出来。又穷又丑又老又疯癫,在现实生活中着实不招人待见。

  而就是这副穷酸模样的老头,对自己的生活却不怎么发愁, 因为他能搞到自己想吃的冷腰子馅饼和腌鱼,有一个力挺自己的体面的医生朋友,心中还有一团永远不会熄灭的梦想的火苗:找到哥哥。有理想、有朋友还有酒有肉,这不就是完美人生的典范嘛?

  也许你会猜测,这样的人,年轻时候肯定辉煌过一把,即便不是功成名就,也得有自己的一点智慧和套路。说实话,真没有。《夜袭动物园》的作者比尔·布龙是耶鲁大学的语言学教授比尔·布龙。他花费了14年的心血来撰写这个被媒体称为反乌托邦的“奥威尔式”作品,而布龙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只说,他写这部作品中的感觉,更像是在寻找真理。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命令,一个方向,一个神圣的目的地

  在卡斯伯特的一生中有无数个时刻都在重复同一个画面:一只水獭从河水中冒出头来,对着他说一种奇怪的咒语“噶勾嘎”。卡斯伯特认定这个水獭就是自己失踪的哥哥德莱斯坦,卡斯伯特称他为小德。父亲的暴力相向、母亲的感情淡漠,将他们二人的感情粘合在一起,在卡斯伯特眼中,小德是能和他一起制造快乐的玩伴,也是最值得珍惜的亲人。

  20世纪下半叶,时为孩子的卡斯伯特兄弟在好奇心驱使下,走进了一片森林,而就在这次探险中,小德意外地失踪了,卡斯伯特也落入水中。千钧一发之际是一只水獭将他托出水面获得重生。对卡斯伯特来说,哥哥一定是化身成了那只水獭救了自己,而这世上一定有办法把自己的哥哥变回人形。小德不只是他花费毕生时间的一种寻找,还是一个命令,一个方向,一个神圣的目的地。

  在卡斯伯特的医生巴杰瓦眼中,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精神麻木的贫困患者,而是诚实温和聪明可靠善良的,原文中用了这么多修饰词,足以见得医生是多么认可这位病人。巴杰瓦是一个没落的但是拥有民主精神的贵族,但是他的言论在当时的环境下并不受待见,生活中也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和卡斯伯特一样,他们都有自己固执的追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他们成为互相支撑的朋友。

  但是,这样能力薄弱的卡斯伯特,即便有医生的看护和治疗,又能有多大本事完成自己的心愿呢?当然,这需要一个契机。

  夜袭动物园是拯救哥哥的机会吗?

  等了近一个世纪之久,卡斯伯特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诚然,在2052年的英国,这实际上是一场灾难:一个自称“天堂之门”的狂热组织现世并给生活不如意的民众洗脑:只要你杀掉动物并自杀,就能得到解脱并升华到另一个天堂。如此愚蠢直白的洗脑方式,没想到在未来还能够大行其道。受到“天堂之门”的蛊惑,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动物都被人类消灭了,仅存的伦敦动物园(那时候动物园的存在主要是为了保护动物基因)也成为天堂之门的目标。

  卡斯伯特听到了动物的呼救,并与动物们达成协议:只要把伦敦动物园的动物拯救出来,他就能再次与哥哥相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卡斯伯特开始了自己的行动,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去动物园勘探情况,医生的本意是不希望他冒险,没想到动物园之行却坚定了卡斯伯特拯救动物的信念。可是,他老了,数十年的高血压引发的心肌病让这个老头呼吸困难,“弗洛特”成瘾,他分不清此刻的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幻。而本就虚弱的他,还被政府批捕,被认定为危险人物。

  外忧内患,责任重大,这个90多岁的老头,开始执行自己的计划。居无定所,他蜗居在动物园门外的地洞里,吃喝发愁,他不怕,卫兵围捕,他也不怕,不管怎么样,他都要找到小德,他对小德已经思念了一辈子。

  《夜袭动物园》的故事,我读到的更多的是有关一个普通人的平凡的“英雄主义”,感念于卡斯伯特的执着、坚韧,更痛心于他的软肋和无力。期待大家读到的故事和我不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