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子的动物园》经典读后感10篇
《穗子的动物园》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09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穗子的动物园》读后感(一):宠友列传/方塘评《穗子的动物园》
穗子有一座动物园,里面住着她的动物朋友。从当年到当下,她宠爱同情尊重它们,它们成全成就她。
几十年来,动物园里先后有过14位居民,鸟类4位,分别是麻雀小黄、芦花鸡麻花儿、折翼小燕子和乌鸦查理;兽类10位,包括可利亚、壮壮、张金凤、李大龙、巴比和颗韧6条狗,潘妮、黑影、礼物3只猫和野猪王汉斯。今天,穗子用笔履行了她的管理员职责,为动物朋友们写了传记,把动物之园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精神之园。
虽然只有写松狮壮壮的那一篇被直接命名为“壮壮小传”,但其实全书14篇文章都是传记(狗狗可利亚有前后两篇传,而另两只狗狗张金凤和李大龙是合传)。严歌苓(穗子)依旧空灵细腻,阅读的体验却并不轻松——传主并非人类,但它们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命运足以纠结人心,更何况这命运的波澜总因人类的干预造成——就像读《陆犯焉识》那种纠结。
作为一个资深猫奴,书中猫儿的命运特别打动我。潘妮误食了主人的药物,导致跳跃失足,它对自己的失误非常介意和敏感,便躲起来偷偷练习,以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失去了跳跃的能力。它是如此高冷孤傲,却又对老狗老坎不离不弃精心照料。潘妮活了23岁,最后不知所终,那是它不想自己临终的艰难为人关注为人怜悯,猫儿的自尊高傲、外冷内热被严歌苓用一个潘妮写活了。
中国有悠久的史传传统,纵然如《穗子的动物园》这样动物题材的当代书写,也沉淀着传统的基因。我们可以尝试从传统基因的角度,诠释和评价严歌苓的这部新作。
《穗子的动物园》继承和应用了史传论赞。司马迁在《史记》列传的结尾会对人物命运发表议论和感慨,此体例为历代史家沿用,被命名为“论赞”。比如《汉娜与巴比》的结尾,严歌苓这样写道,“因与果,此刻明了了:施爱者,被奉还与爱,自然界总这么公平,总这么或明或暗地对称。汉娜早年豢养救助的无数动物,全都附着在一个巴比身上,报答了汉娜。”论赞表达着作者的感情态度和价值判断,这对读者往往是很重要的。
严歌苓在流露感情上一般不太克制,但并不总是直接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很多时候,褒贬被不动声色的置于叙事之中,由读者自行判断,这正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壮壮小传》对“春秋笔法”的运用到达了娴熟的境地。壮壮是一只大松狮,在一次商务活动中,因原主人热情而虚假的介绍而被严歌苓收养。在北京的家中,壮壮过了一段短暂的好日子,随后疾病缠身,长期服用消炎药,做手术时麻药过敏,接受电击疗法才捡回了一条命。后来又遭遇到城市“打狗”禁令,在邻居的举报下被追得颠沛流离,无奈寄养到乡下,壮壮却被拴在院子里,身上的马甲一年都没脱下来,皮毛都被沤烂了。后来,壮壮跟着主人到了德国柏林,生活似乎发生了些变化。壮壮仍然需要看医生,德国医生以医德医术证明了此前中国医生的治疗方案有故意滥用药物以多收诊费的嫌疑。壮壮在公路上撒欢,被车撞了,撞它的车也被追尾了,但女司机关注的只是“肇事者”的伤势,让做好破财准备的严歌苓好不惊讶。壮壮晚年因疾病活得很艰难,为着尊严,主人为它选择了“安乐死”。
壮壮是一个典型,书中的其他动物们也都大抵如此,一面是生存压力山大下的无奈卑微,一面是尊严自由和洽的理想生活状态,两面有对立,有转化,其间关涉到时代、地域和文化,也浸润着作者本人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大胆创造。我想,《穗子的动物园》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与严歌苓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也使读者思考传记与小说、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的界限。
文/十里荷塘
这周在看严歌苓老师的新书《穗子的动物园》,容量上来说是一本小书,但却看得爱不释手,一口作气看完了,还忍不住翻了又翻。
书里的那些小动物们唤醒了我心底某个柔软的角落,“每个女人心里都住着个小女孩”,忘了这是谁说过的话,但此刻拿来形容作者的话,我觉得再也没有这么恰当的概括了。
书中插图:她就像电影《马语者》中的马语者……喜欢阅读的人都知道,作为长时间旅居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严歌苓一直享誉世界文坛是不争的事实。
严歌苓的作品数量之多和质量之高也是备受赞誉的,这一点上除了她童年在家里阅读的积累,也有成年后对自己的严苛自律,看过一篇报道说严歌苓老师几乎雷打不动每天都要固定工作多少时长,要写出多少字来才算当天任务完成。
幸好,严歌苓是这样极有天赋又苛刻要求自己的作家,所以我们读者有了更多阅读的福气。
这本《穗子的动物园》是12篇散文和2篇小说构成的一本容量不大的新书,也是在阅读上老少咸宜的一本书。书里的各种小动物好像是我们身边的通晓我们情绪变化和心灵的一个个伙伴和朋友,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数次从内容上跳脱,却还是围绕这书中的某一个小动物陷入沉思或回忆,我想起了在我家里仅仅呆过一周的小狗娃小黑,闺蜜家里养的小猫咪小七,同事家里的大金毛阿黄……
在严歌苓擅长观察社会百态的笔下,她有本事把小动物们的命运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又让人觉得这就是生命的常态,既有生动的描述,又有精彩的故事,而这对于读者而言是绝佳的组合。
书中的张金凤和李大龙这两只说不上品种的土狗,对于很多有钱人来说嗤之以鼻,在他们眼里原本不是能够入住到别墅区的两只狗,但是由于作者写作时在李家住过的渊源,看到在夜里气温接近冰点的冬天,张金凤和李大龙却还是被主人李二哥夫妻俩用铁链拴在门边空地上,临走时表达了舍不得两只小狗,二哥夫妻俩居然大方地说那你带走呗。
我看到这里很欢欣鼓舞,带着期盼看到两只小狗来到北京,来到了通州的联排别墅,哈哈,像看戏一样,邻居问小保姆娟子的语气是不无嫌弃的:“你家老板是干吗的?”这是典型的鄙视链里面的妙处,看得人忍俊不禁。但是到娟子把两只狗带回乡下老家履行养狗合同,张金凤和李大龙又一次回到了命运的起点:冬天气温零下十几度,被拴在院子里看家护院。
作者在文章中感叹:兜了这么大一圈,张金凤、李大龙又回到被铁链拴在大门口的原点。文字依然很朴实,却让我的心里翻上来一股说不清楚味道的情绪来,微妙而无奈。
结尾张金凤在面临着和李大龙去柏林接替狗狗壮壮暮年去世后的命运转折点时却在乡下不知道怎么回事被人打死了,找到时出现在河里,满身伤痕。
作者自责,如果不是自己在两只狗的命运中扮演了一回上帝,张金凤是不是也会像乡野中没有户口的“小黑孩”一样自然恣肆蓬勃地生长着?好心酸。
我以前写过很多次对于严歌苓小说作品的评论,严歌苓在对材料和语言的运用上面确实显示了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运用技巧,一直以来,文坛中在对严歌苓的创作语言上也多以称赞为主。
“她的人物语言描写特色主要体现在质朴、含蓄、凝练三方面”,著名评论家雷达说:“我以为中国文坛要非常认真地对待严歌苓的写作,这是汉语写作难得的精彩,她的小说艺术实在炉火纯青,那种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她的作品思想丰厚,她笔下的二战,写出战争暴力对人的伤害,生命经历的‘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
这么一个浑然天成的作家,天赋和后期的文字培养并重的写作大神级作家,写作技巧炉火纯青,但是在《穗子的动物园》一书中,文字更具有朴素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很像是流弹,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击中你最温柔的情感,让我们看到成熟作家严歌苓心里居住的那个小女孩,可爱、天真、善良、淳朴。
《穗子的动物园》读后感(三):穗子的动物园|动物们的温情,让我泪目
严歌苓老师有一部作品,叫作《穗子》,主角是穗子。
这一部《穗子的动物园》,主角是动物们,配角是穗子。
穗子是谁呢?
有人说,穗子当然是严歌苓老师自己,过去的自己,如果时空可以穿越的话,她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但,严歌苓老师在《穗子》这部书中予以了否定,而是认为穗子是“少年的我”的印象派版本。
下面一句话,就能够交代清楚:文字中的穗子,穗子的故事,并不都是穗子的经历,而是她对那个时代的印象。
我想,严歌苓老师把穗子的形象带到《穗子的动物园》,或许也有这一深层的意思。
一个文学家,总也脱离不了她成长或走过的年代,一位写作者,永远摆脱不了成长中童年的经历。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往往对抽穗拔节成长过程中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涉及到具体的人、具体的物时,一帧帧记忆便立体鲜活起来,带着时代的气息铺面而来,这样的气息中,有悲伤、有哀怨、有无奈、有温情、有甜蜜……
和严歌苓老师以往冷冽和悲情满溢的文学作品不同,这部《穗子的动物园》真的暖到我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从拿到书,还没有拆封的那一刻。封面的设计感,有些暖萌暖萌的,封面插画里的小女孩,穿着布拉吉的小女孩,身边配的介绍文字,虽不少却排版舒朗,和简笔画飞鸟、狗儿及镂刻的猫儿形成呼应,让人好书未启暖意先至。
花了三个晚上,读完了全部,深刻体会到:有时候四条腿的动物,要比两足的人类兽,要义气的多。
全书共收录14篇文字,12篇散文,2部小说,都是关于小动物的,这里的“小动物”仅仅是一个泛称,因为文字中描述到的动物,并不是每一个都很小,它还包括松狮犬壮壮,藏獒颗韧,嗯,还有野猪汉斯,这些算是超大型动物了。作者基本采取一篇文章书写一种动物的基调(也有例外的,比如张金凤和李大龙这一节就写了两个狗狗),让我们在简洁且有劲道的文字中,去认识这本书的小主人翁们,它们包括:小鸟小黄、母鸡中的战斗机麻花儿,外婆送给祖母的礼物,却最终选择为祖母陪葬的猫咪、陪伴严干事采访的小燕子、公婆家的美人猫儿潘妮、陪伴作者走过好多国家的可利亚(猜想作者和它比较亲,因为花了两章来写这个小东西)、可怜的狗儿张金凤和李大龙、憨乎的可以和野猪对话的二货松狮犬壮壮、双目失明但晚年过得幸福的巴比、让一家人纠结十分的小乌鸦、黑影一般野性十足但带有侠义气质的黑猫“黑影”、让人哭倒在文字里的忠犬颗韧,等等,我说完了吗?
哦,还有妈妈的狗儿,着墨不多的嘟嘟,潘妮的异类朋友老坎儿(老坎是狗,被猫儿潘妮照看的无比精致的狗),像是一个个小精灵般,在严歌苓老师的文字里飞跃跳动。
这14篇文字,每一篇都让我读的泪花点点,为作者细微的观察力叹服,为作者柔肠百转的温情叹服,其中最感动我的,是松狮犬壮壮、藏獒颗韧和野猫黑影。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兼具天生的野性,和对人类无私的忠贞。如果说作者和松狮犬壮壮之间,是相互的付出,彼此生命的支撑,那么藏獒颗韧,对一群年轻的军人来讲,单方面的付出多一点,它天真的认为,大家对它是好的,但不知道人性的自私和群体无意识下的无奈,所以它遭遇过侮辱、蹂躏、背叛,最终丧命在人类的子弹之下,当颗韧倒下的那一刻,作为读者,我的泪水无声无息的大颗滑落。在动物们面前,人类有天生的优越感和操控欲望,人类会把动物当作自己的财富、当作自己的宠物、甚至当成自己身份的象征,但是动物们所需要的,他们又有多少知道呢?
看似野性不羁的黑影,在穗子和爷爷忍饥挨饿的时候,一家人陷入困境的时候,为家人送来了口粮和火腿,但最终也是因为这样的恩情,付出了被人虐待致死的惨剧。因为黑影一直通过偷窃别家的食物来救济爷孙俩,有一天被逮住,被人把黑的发亮的毛发烧掉,然后施以酷刑,最终不幸死掉。
14篇文字中,几乎每一篇都提到了死亡,动物们的离去,最后的离去,为一篇文字蒙上了悲伤的面纱,可是动物们就像一个个小太阳一样,它们传达出来的温暖,实在是暖化了读者的心。
我爱死了这些动物们了。
《穗子的动物园》读后感(四):献给那个时代的自己与未来的他们
如果你第一眼看到这书的封面,如果你跟我一样,还以为是个儿童的绘本——可别当真。有人说严歌苓是写女性的,是女性热爱的,那么男性读者就不看了——你别当真,她重要的代表作、荣获中国小说学会长篇第一名的《陆犯焉识》就是写男性的。这本封面像“给三岁孩子看的绘本图案”是不是连成年女性读者都给挤掉了?别当真,穗子的动物园不仅有“动物”,还有肃杀的历史背景,远走到非洲,近到当今的P2P骗局...所以这哪里是封面那个“做梦的女孩牵着一个小黄鸟”的绘本啊。
有些图书设计师是不看书的,有些编辑也并没有很好的设计审美。所以我宁愿抛开封面的意图。只看干货满满的内容。
严歌苓是极其爱动物的,书中与之有关联的动物或情节,都富于人性化的关照,以及对生活、自然的思考。
严歌苓是一个在大众媒体与文学圈都富盛名的作家,这些不同的阅读群体,展现着他们对严肃文学不同的理解和审美方向。我爱她如油画般文笔,立体而多变,有写实的流畅的《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还有略显艰涩难读的《人寰》、《扶桑》、《老师好美》,但是她这篇散文集《穗子的动物园》让我觉得很特别,无论时代如何残酷,个人命运如何波折,她有着穿透苦难的洞悉,以温纯的文笔,娓娓讲述着那代人的童年与成长,无论哪个时代,人性化的点滴生活与日常面貌永远牵连着每一个时代中的人心,所以,我觉得它也像是一本献给她的孩子和后来年轻人的书。
我觉得本书推荐语“转型动物题材”只是一种卖点,但为何卖点如此重要,也许像文学评论与大众传媒一样,后者泛化的概念虽然常常弱化作品的实质精神,但传播范围更广泛。其实学者早已统计,在严歌苓近百部作品中,只有十几部小说没有涉及动物描写、动物视角、动物意象,也就是严歌苓几十年的创作,一直是对“动物”情有独钟,在其散文集《非洲手记》中也有不少描写动物的篇章(如“可利亚”)。
1999年,严歌苓在台湾先推出《波西米亚楼》,收录了演讲稿,文学评论,散文。2009年在大陆发行的《波西米亚楼》增加了“非洲札记”的内容,后来再版的同名散文集在篇章上并没有太大变化,所以这本2019年的《穗子的动物园》的确可谓其10年后再次发表的散文集(黑影、爱犬颗韧为《穗子物语》中的小说)。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好的小说源于生活。在《穗子的动物园》中,也能看到严歌苓小说中一些人物角色的影子,或者故事细节,或可揣测角色的某一面源于现实中的人物,比如第一篇《布拉吉与小黄》,那个降落伞的布拉吉,让我想到短篇小说《黑宝哥》;父亲形象和“地下党”经历,让我想到小说《人寰(心理医生在吗)》、电视剧本《毕业歌》、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甚至《陆犯焉识》等等;躺在走廊被人观赏身体的描写,让我想到《白蝶标本(角儿朱依锦)》、《自尽而未尽者》...等等,甚至有时候作者会告诉读者某个小说里面的人物是受到哪些故事的启发,更加帮助读者与学者理解作品。还有更多篇章,等着我们去发现。
回头再看小说,人物已经变形,留下的是在各种历史舞台上曲折而繁复的人心。为何评论家几乎都在提严歌苓小说的“人性”,人性并不是一个“圣母”、“圣父”极端解读的符号的概念,正如《小姨多鹤》这个妻子“小环”,她所展现的女性,在动荡的中国近代历史中维持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是完全有悖于传统文学中“男性主宰家庭、肩负家庭重任”这一个传统叙事,但是小说是诚实描写背景社会,而不是一种“宣教的说明文体”,她并没有让她脱离与“妻妾成群、传宗接代”的这一个历史背景,加上她刚烈的脾气和举动,显然她远远不是一个精英,不是一个完人,但她的坚强、顽韧和向善,却被当今某些人冠以消费女性受苦难、过分包容和纵容男性,其实也就是说,在一些人的集体潜意识中,他们依然抱有男性要承担苦难、男性不能受挫、男性不能被女性拯救、男性不能被女性保护的男权主义思维,恰恰严歌苓在小说《舞男》中写了一个现代女性,营造了“女强男弱”的故事,却导致“男性逃离”这一结果。实际上是再次探讨了这个问题。
实际上还有众多一反传统的故事,《第九个寡妇》中,“拯救公爹”的王葡萄甚至与多个男人发生关系,显然她向善、包容的行为中,有对传统观念严重冲击的行为,因此小说的人物是立体而丰富的;《一个女的史诗》中女性主动追求男性,同时也主动放弃追求她的“都汉司令”;《金陵十三钗》的的妓女替代学生去赴死,闪现了人性中的光芒,而竟有人说“妓女赴死难道就能洗白妓女的劣根了嘛”,再有《芳华》中的小人物,在作品中角色之间会互相挖苦,或对小人物的集体攻击,小人物更为命运多舛,有人说“这样写太刻薄,冷笔,把小人物写得那么不堪,显示出外交官夫人般的优越性”,甚至转为对作者人身攻击。然而,这种反衬,恰恰为小人物展现出更坚强的力量、更为英勇的作为。文学作品里面丑陋的“卡西莫多”也是类似的人物。我想,也许是现在一些人的审美情趣,或思想教义致其缺乏对“善良”‘“宽容”最基本的理解,对中国历史的无知,也不能直面“人性”中的多面性。
回到《穗子的动物园》,可爱的小穗子顽劣,矛盾,成年的穗子心软、烂好心,人往往就是充满缺陷、缺乏逻辑的复杂矛盾体,正如严歌苓本人所说,散文要更加“诚实”,作为成名作家,自然是“被看”的角色,读者会在作品里放大对人的观察角度,赋予自己的想象,显然《穗子的动物园》是诚实、自然、无畏的,诚然是看“严歌苓”,但也是读者“看自己”的过程。
(原谅我唠唠叨叨这么一堆,有时候只是觉得出版社介绍不够给力,简历都是20年前的东西,另外文学上还是介绍的不够。影视传媒的大众化介绍实在泛滥无比,牵强附会,使文学性越来越淡化了。成名的副产品吧,没招,你说说,是不是~)
《穗子的动物园》读后感(五):《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动物园》
——读严歌苓《穗子的动物园》
禹茜茜
严歌苓老师的《穗子的动物园》,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体验,此前她写了很多家喻户晓的小说,而这次是12篇散文和2篇小说编织而成的特别的故事。
当我们看到面对小动物而谦卑无措,柔肠百结的严干事时,她不仅是一位作家,而且,她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女子,她的心里住着一个小女孩。
“枪响了,不远处一只美丽的黄色羽毛的鸟扑棱着翅膀,落到树枝上。在树枝上,它仍然奋力扑腾着翅膀,还活着!我跑了过去,抱起受伤的小鸟……”
每个人的心里应该都有一座动物园。
比如她写布拉吉和小黄,写麻花儿,写小燕子,写潘妮,写张金凤和李大龙,写乌鸦,写猪王,当她用细腻的文字将它们逐一呈现的时候,最开始我读着是带着一种欣喜和好奇去阅读的,可是当我读到可利亚在非洲的故事时,也就是读到书的一半时,我突然感伤起来。
为什么感伤呢?因为小动物们陪伴主人的时间都有限。主人总是会经历他们一个个的死亡。
由此想到自己曾经养过的动物。我养过一只兔子,名叫小灰。我买它的那天,是我的一篇散文在报纸上发表,特别开心,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看到了它。从2013年到2016年,它陪伴了我整整三年。
可是,当小灰离世的时候,我不在家,我外出考试了,为梦想而努力。等我回来的时候。它的笼子,它的房子已经空了。然后我大哭起来。几天后,我梦见小灰站在一个灰瓦的屋顶上,依依不舍的看着我。我想,它是在托梦与我道别。
它离开前的一段时间里,我常常复习看书,由于没空喂它,老爸帮我养它,带它去凤凰坝水库放风、吃青草,还偶遇了副市长过来水库考察,他还关心了我家小灰平时吃什么。
小灰走后,我再也没养过动物。因为,我害怕面对朋友的死亡。
阅读这本书的心情,从最开始的温馨,到感动,到触动自己的记忆,到合上书本时,很多种心情混合,调制着我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写的不仅是穗子的动物园,更是每个人心里的一座动物园。好书都是通感的。
每一次,当严歌苓老师听说她心爱的小动物离去的时候,那种手足无措的感觉,让人心颤,但她尽量的克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的书,看似是好写,但实则不好写,首先要面对内心的失落,生命的陨落,动物也是生命,它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当它们离开时,我们就有多少失落。其次,需要将每个动物都写出不同的性格来,它们陪伴着严干事的生命轨迹,不同时期,与不同的动物相处的情境和心境也各不相同。最后,一个动物即是一片风景,汇集成一座动物园,需要耗费不少的心力和笔力。
在书中,严歌苓老师是严干事。为什么叫严干事呢?严歌苓老师20岁出头的时候,是铁道部铁道兵部创作组的创作员,扎着一根马尾辫,穿着碎花衬衫配蓝色军裙,当时她的装束一半是当兵的,另一半是老百姓。她一下到铁道施工部队,人们就喊她严干事,严歌苓觉得这个称呼比较荒诞。但是大家觉得直呼其名吧,会觉得有些造次。有些人说叫老严吧,她又不老。所以就叫她严干事。
严干事有一只狗叫张金凤。张金凤是一个温柔的,又低调谦和的狗。但是,当外出回来的她得知张金凤被人打死了,而且伤痕累累的时候,她悲愁无措,气愤不已。
严干事开始怀疑自己,悔恨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把张金凤从农村带到北京来养,别墅区里都是名犬,一只土狗,不免被人看低,它温和的性格又不像李大龙的驴性子。怎么会,怎么会呢?
严歌苓,有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写作的本事。
她执笔的风格,会把你带入她营造的意境当中,极具电影画面感。也许是因为她做编剧的功力吧,她的散文也有种小说的感觉,她会把你带入到那段往事中。
她的散文并不散,而是有着明确的主题,动物是很单纯的,而她能够透过动物写出人性来,打动人心。
布拉吉和小黄在布拉吉和小黄的故事中,有一次她找不到小黄。她问外婆:小黄是飞走了吗?外婆回答,说不定。她又问:会不会给猫吃了呢?外婆没有回答。
小黄是一只小鸟。她从枪口救下的受伤的小鸟。从鲜血浸湿身体到展示飞翔,她们之间有了浓浓的感情。
有一天,她寻觅不到小黄的踪迹时,如同她想象爱狗张金凤惨死的样子,她宁愿不曾与张金凤相遇过,也胜过张金凤落得这样不公的结局。
严干事非常善良。她见不得动物被禁锢的那种感觉。当她去农村看到被原来主人用铁链拴着的,在外冻得瑟瑟发抖的张金凤和李大龙,就带着它们到处去溜,并领养了去。
作家把动物对人类的心理,对同类的心理,都揣测得非常明晰。仿佛,她就是那只动物附了身。
由此书可见,严歌苓是一位爱动物,爱自然,对万物,对社会观察细致入微,内心充沛的作家。
潘妮的名字源于《荷马史诗》,严歌苓写出了它叛逆的性格,它也是高冷的猫美人,拒绝了众多求爱者,守护着一位又老又残的一位伙伴老坎,是一只很老的狗,年轻时很像中华田园犬。潘妮每天守护者它,结果老坎走了。它的情绪低落了起来。后来,潘妮喜欢一个经常做客严干事婆婆家的女教授,潘妮渐渐走出了阴郁的情绪,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潘 妮严歌苓把动物的情绪,动物的生命,通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调度出来,她写动物,也是在写人。
除了人类,动物何尝不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生命?
人有时候会忽略动物的情绪,只顾自己。而动物始终是那样的忠诚,它们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喜好。最终它们又会落得怎样的结局呢?这些严歌苓都能细细的梳理下来。可见她的内心根植着一座动物园。这座动物园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的。我在童年时,也有一只小黄。小黄是一只小鸡,不是严干事的小鸟。却都是我们童年的美好记忆。
它是从鸡窝里孵出来的很小很小的小鸡。它毛茸茸的,黄嫩嫩的,但最终没过多久它就死去了。我将它埋在自家的院子里,我想象着它变成一堆瘦小的枯骨。后来,院子里又种上了蔬菜,种上了葡萄藤。
不管世界怎么变化,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些小动物。
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接触的生命,不只是人类,除了人类还有更可爱,更单纯的生命。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陪伴我们慢慢成长。
它会成为我们心里永不落幕的伊甸园。
严歌苓的转型之作,有它存在的积极意义。作家转型动物题材开拓另一种人性,这是一个特别的思考人生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严歌苓:
一个长大后迁居海内外生活,对动物处处留情的作家。一个对万物体察入微的动物饲养员。一个的出身很好,父母亲,包括他的长辈,亲人,文化水平素养都很高,反倒容易让世人觉得,严干事的灵魂里可能不会是那么爱动物的人。
因为她的笔下已经有文字的精灵。
她的篇章里的每一枚字都可以化成栩栩如生的精灵,天使般熠熠发光,陪伴着她,也渗透着亿万读者的心。
她的才华,她的经历已经足够让她去忙碌,她的心灵已描摹出上百个经典不朽的角色。但是,她还是愿意去照顾动物的吃喝拉撒,给心灵空出一座动物园来。她愿意去抚摸垂死的动物老坎。她是唯一一个愿意摸它的人,不管它身上有多么脏,她永远不会嫌弃它。
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这就是令人钦佩的地方。
一个作家的心灵深处,应该是纯粹的,如果没有纯粹的心灵,如果只有浮华,只有驱逐市场,迎合世人,又如何贴近人心,嵌入灵魂?
而动物心,何尝不是另一种写作的题材呢?动物也能给予人类以不同的启示。
如果你也曾养过动物,有过动物的情结,或者说,你还未曾拥有过,未曾拥抱这份纯真,都可以品阅严歌苓的《穗子的动物园》。
请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份善良,纯真,原始,宁静。我想这才是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