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夕》经典观后感有感
《革命前夕》是一部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Evelina Alpi / Gianni Amico / 阿德里娅娜·阿斯蒂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革命前夕》观后感(一):迷茫之根:一个不可避免的循环
无产阶级目标有二,一要推翻剥削阶级,二要美好生活。可一旦变得舒适,无产阶级还叫无产阶级吗?同志们还是同志们吗?法布里奇奥为什么迷茫,又为什么妥协?
海底的淤泥上涌最后变成大鱼身体的一部分,但再也不会被叫做淤泥,无产阶级曾引以为傲的淤泥身份在自己的实践里被毁灭。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当人民觉醒想要创造历史的时候,历史就变成了虚无,真正的历史属于永远不会露面的人民。
《革命前夕》观后感(二):暧昧
2019观影计划 No.16 #贝托鲁奇 《革命前夕》# 从莫迪亚诺那里学会了一个词,“暧昧”,在这部电影的语境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犹豫不定、没有一个坚定的内核支撑着你去心无旁骛地朝着一个目标去突破自己舒适的环境,打破自我理想和阶级现实的矛盾的心境。大多数的革命想法总会被妥协和消解,焦灼迷茫之后便是安静的循规蹈矩。贝托鲁奇用出色的镜头(比如开场时男主奔跑的脸部特写配合城市杂乱的人潮洪流),向我们展现了60年代意大利社会巨大动荡的社会图景,也借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理想很容易一时冲昏你的头脑,陷入自我感动之后实际能做些什么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革命意识不是昂贵独特的,思想的批判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打不过现实对社会再构建的重重阻隔。而活成自己当初最讨厌的样子,也并非羞耻的事情。这是一个人的自我驯化,也是一个社会从革命到文明新秩序约束的驯化,也是革命前夕社会未知命数交织的浮世绘。
《革命前夕》观后感(三):"我希望所有东西都不会动"
看完Prima della rivoluzione的印象就是这几句台词:
quot;许多事情注定得发生,我注定得承受痛苦,你注定得饱受折磨。我存在是因为你的存在,现在我很安定,扎根在了一个地方。但我感觉自己再也不存在了"。(发布里奇奥的开场白)
发布里奇奥:"我不会用这一刻和别的任何东西交换,即使它消逝了,我也不在乎,我会原谅它。"
吉娜:"我不像你,我不勇敢,我是个胆小鬼。你绝对猜不到我想怎么样。我希望所有东西都不会动,一切就像一幅画一样的静止,我们在其中也同样静如止水。"
ynopsis里说这是一部柔和政治意识的影片,的确,只是政治的变动不过充当了背景和隐喻而已,总体而言,我还是觉得这是部爱情片。或者用《镜》的话讲,这是一个没有弑父的Oedipus的故事。
喜欢管风琴演奏的配乐,尤其是结尾处把吉娜压抑的情感通过起伏的旋律表现出来。和捷克电影Toubled Water里管风琴的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革命前夕》观后感(四):空想的革命与扭曲的爱情
不管你喜不喜欢Bernardo Bertolucci的这部电影,你都不得不佩服他在构图,摄影,配乐方面的天才!他使整部电影都笼罩在如迷梦一般的气氛之中。(要知道,这只是他拍摄的第二部电影)
其实影片的风格很“百搭”,你能看出(当时)“法国新浪潮”对于Bertolucci的影响。你也能感受到影片的戏剧性之强,强到你能把它看作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
再谈一谈影片中的主题——“革命与爱情”。
男主角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但他只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过着典型的“上层人”的生活,空谈着什么“阶级与压迫”。
女主角也就是男主角的阿姨,(也是对方的“情人”),物质生活相当富足,精神上却感到空虚与无望,(也是典型的,在 Bertolucci心目中的“上层人”)
影片就在这样如乱麻一般的线索中行进着,直到最后男主角和“门当户对”的女友结了婚,一首关于(乱伦)之爱的赞歌最后变成了“挽歌”。
直到影片结束,我也没有看出来,导演在影片中明确表达了他对于他所拍摄的这个故事的道德和政治立场。(和他后来拍摄许多影片一样,比如《梦想家》)。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我并不十分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
《革命前夕》观后感(五):九月:谁知道我们秋天的时候会在什么地方
许多事情注定要发生,我注定得承受痛苦,你注定要饱受折磨,我存在是因为你的存在,现在我很安定,扎根在了一个地方,但我感觉自己再也不存在了。
——题记
我知道你会离开,我的世界因没有你而从此暗淡,只因为你的存在,让我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就好像你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帕尔玛的天空依然阴霾,蒙蒙细雨下,我追逐着你的背影——那逐渐消失的一道光线。没有人能够理解我们相爱的那段日子,因为已经完全抛开了道德的樊篱。第一次见到你是在三年前的一次葬礼上,那时,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交谈,你回米兰的时候,也没有向我告别。
日子就这样过去,我和我的朋友一样快乐的生活着,我们谈论政治,看着戈达尔和阿伦雷柰的电影,由于我出身资产阶级,在很多事情上都受到了阻碍。我也时常痛恨自己的出身,那天,我的一个朋友跳河自杀了,那天,也是你再次来到我家的日子。
我应该叫你阿姨,你是我远方的表亲,你的眼神那样的妩媚,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爱上了你,其实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也已注定。
和你在一起的那段日子,你像是花季少女般充满活力,时而娇艳动人,时而又若有所思。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和爱人朝朝暮暮,如影随形,但你却从来不曾开口说过我爱你。
我还是你的法布里奇奥吗?那个只属于你的亚历山大,曾经的日子已经远去,我知道自己对你不起,家族的压力,使我不得不娶一个贵族少女,她很单纯,也很美丽,但是却不能替代你在我心。
你的眼泪晶莹剔透的挥洒在空气之中,那蕴含了你眼泪的空气自此变得凝重,我的呼吸已不能自已。
还是想再见你一面我的爱人,我想让你在我的怀抱中说声我爱你,哪怕仅此一回,但我知道,有些事情无法说清。
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在重返家乡帕尔玛后首次拍摄了一部充满政治意识的作品,你可以从片中看到游行的人们,还可以看到那些热血青年在革命前夕梦想照进现实的困惑。法布里奇奥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他和朋友谈论革命,在一次相遇中爱上了自己的姨母,在承受道德和爱情的双重压迫下,他终于逃脱不了现实的窠臼,和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女孩结婚。
就像很多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影一样,贝托鲁奇营造了一场在政治形势下充满柔情的影片。一场黑暗到来前的黎明、狂风暴雨尚未来临的宁静,伴随着忧伤的小提琴,甜蜜的日子也落下了帷幕。
开头男主角大段的内心独白,以及机位的变换推移,这种叙事方法让我想到了阿伦雷柰的《广岛之恋》,两部作品上映的时间只相差6年,很像是一部模仿之作,又或许说是贝托鲁奇对阿式电影的一种新的理解?我也说不太准。这部电影唯一让我遗憾的是影片的结尾处,我认为他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结尾有些仓促,虽然看起来有首尾呼应的效果,但是我总是觉得衔接的有些不自然,影片中着重泼墨于法布里奇奥和他的姨母身上,而那个只在影片开头和结尾出现的法布里奇奥的未婚妻,给予的戏份太少了,情结的缺失,往往会造成观众在影片理解上的障碍,反正让我总是有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
最后说一下我给这篇文章起的题目,那是源自于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我想多少能够体现出当时那些有志青年的惆怅与迷惘的心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