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梵高和我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梵高和我读后感1000字

2020-02-01 23:2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梵高和我读后感1000字

  《梵高和我》是一本由[加] 沙恩·皮科克 著 / [加] 索菲·卡森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梵高和我》读后感(一):美丽故事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模糊的觉得很熟悉童年里的我,似乎也有过类似经历然我应该是那个被嘲笑对象,基于如何事情已经不重要了,但被所有的小伙伴围攻时的感受可不是轻松的,虽然当时都是孩子,但这种经历对于被嘲笑者来说可以算得上童年阴影了,好在不是动用武力那种。我想对于施暴者来说,多年以后,理上也不会是不起一点涟漪的吧? 想要说两点,一点是孩提时代从众这一表现孩子们大人引导所做的事情,其实并不一定是发自本心的。虽然有些不同,但却让我想到校园霸凌问题,哎呀,太深入就不要谈了,这方面已经被社会高度重视了,我就不跟风了。而被施暴者,不一定非要是武力的,一些软暴力存在,他们受的影响其实也是很让人唏嘘的。比如梵高,他是不是最后得了精神病?很早便死去了?其实我们回想一下,有太多人死在众人悠悠之口中,热播的那个电影,那个跳入江中的女孩,她的结局会不会让人们的心,不再那样坚硬?人言可畏呀!作者以这样的角度切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应该是很容易让人记住。 另外一点应该是对于故事内容来说,一个伟大画家,和一个孩子之间展开,这应该算是一个反差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画,和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们之间的碰撞,那种存于他们之间的一丝温情,也是感人的,这样的故事其实优秀点就在于论大人孩都会收获,并且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是蕴含于其中,属于循循善诱系列。所以作为绘本来讲个人得意义蛮大的。 当然不刻不提的还有“绘”这一项!外国风的绘本就是这样,视觉冲击比较大,色彩也很强烈,并且这个内容和梵高的联系有关整体还有印象画风,有了这样的搭配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看的!而且这样的内容整体年龄提高了很多,适合大跨度年龄段的孩子。 书后附记有有关梵高的介绍,这个内容也算附加知识点了,翻看这样的小书只要静下心来体会,你所能得到的感悟其实不会很少,凡事敢于拿名人伟人说事情的。必是要有大动作的。希望伟人们身后,还能够为社会,为未来,为孩子们,继续他的启发及教育!

  《梵高和我》读后感(二):天才疯子就在一念之间

  天才与疯子就在一念之间

  ——《梵高和我》书评

  前段时间看完一本书,忘记了叫什么名字,书中的主角抛弃了自己的妻儿,独自到另一个城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了,但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后成为了绘画领域的知名画家,最后在森林的一间茅草屋里留下了自己的惊世大作后悲惨的牺牲。虽然书中没有提到这个人是梵高,但是似乎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了梵高,最初阅读的时候,一个生活很舒适的中年男人,妻儿环绕,工作、生活等都很体面,竟然放弃了一切,我会觉得这是一个疯子的行为,包括最后他穷困潦倒,被困于森林里的草屋而无人问津时,我也觉得这就是一个疯子,但是最后世人记住他的身份确实天才,一个画家!天才和疯子,到底离得多远?

  对于梵高的认识,源于爱绘画的老大,她自己选择的兴趣班是绘画,绘画老师给他们推送过梵高的化作,还在沟通群里让家长们搜索一些梵高的知识或者简介给孩子们熟悉,我才知道他,并为他的经历震惊,可是苦于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们讲述梵高离奇的一生,而《梵高和我》这一册绘本,则给了孩子一个更好的了解载体:很久以前,在法国南部一个靠近阿尔勒镇的美丽乡村,我曾经做过一件丑恶的事情…… 一个人正在写下他的忏悔和自责,童年时,他曾欺凌过一个长着红色头发和胡子的奇怪男人。这个人头发蓬乱,每天背着画板穿梭在法国阿尔勒镇和附近的乡村中,人们都叫他疯子。这个男孩和身边的大人孩子一起,嘲笑着这个奇怪的画家。可是,有时候,画家的画却让男孩感到好奇,他隐隐地感觉到这些画有着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故事开头不一样的内容吸引了我和孩子们的眼球,这是怎样的故事?竟然会先写到很多“不光彩”的事情,但是确实验证了一句话“伟人的诞生都带着光环”,而梵高这个大画家,让孩子们了解的竟是一个疯子的形象。作者沙恩·皮科克用沉静而又有力度的笔调给我们呈现了沉重的故事,他独特的视角,把梵高一生的惊奇事件“平淡”地呈现了,原来存在着的一些惊悚或者愤怒,在这本绘本里却完全不存在,甚至会有深深的暖意,孩子们似乎还有代入感,也跃跃欲试要画出那些名作,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孩子们从这本绘本里也着实“体验”了一把。绘本能够让孩子们喜爱,绘者必定起了很大的作用,索菲·卡森用明快饱满的色彩和娴熟的技巧,为我们展现了契合梵高绘画风格的细腻插图,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临摹名作,甚至还可以在原有画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从梵高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引申联想到现实社会中孩子们的生活,校园霸凌、社会恐怖、家庭暴力等越来越常见,孩子们的成长,天赋和自身的努力是一方面,但是环境则更是重要,当孩子们面对让自己不舒服的环境时,可以勇敢进行反抗,对恶势力说不,需要家庭的引导和教养。所以天才和疯子,他们的距离远也近,爱和呵护是其中的纽带。

  《梵高和我》读后感(三):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梵高

  提起文森特.梵高,大家熟知他的代表作是《向日葵》、《星空》、自画像系列,如今,他的作品被印在明信片、印在挂历上,至少有9幅画作以超过3500万美元的天价拍卖成交。可他生前仅仅卖出1幅作品,大部分时间生活处于困顿之中,37岁英年即早逝。他身后殊荣因何而来?

  曾获加拿大总督奖、国家杂志奖等多项奖项提名的加拿大传记作家沙恩.皮科克,用图画书《梵高与我》,从不同以往的视角带你认识梵高和他的世界。

  沙恩给我们展示了梵高生活的一个片段,在法国南部靠近阿尔勒镇的美丽乡村,梵高在此旅居一年左右,那是他绘画创作的崭新阶段,画作由早期的沉闷、昏暗变得简洁、明亮、色彩强烈,而整本书的绘画风格也与此相吻合。暖色调的画风,鲜亮的色彩和书中记述的“残酷”事情形成鲜明对比,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与深深思索。

  那时的“我”是个孩子,认识他的每个人都在嘲笑他,嘲笑他的红胡子、红头发、他的画,不相符的明亮色彩、闪亮的街道、奇怪的星空。可他告诉每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他的梦想---要用画画来说出事实。并且一直坚持着这个梦想,无论生活多么贫穷,自己的画作多么不被人理解,无论受到多少嘲笑或咒骂,他都一如既往地作画。而“我”也不自觉地被他的画吸引,长久地在远处偷看他的画。直到有一天,我在田野里遇到他在作画,悄悄地走近,看到他画中的风景,“天空是蓝色的,但翻涌着紫罗兰色,麦田是棕色的,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似乎不是它们原来的样子,或者它们原来就是这样。”“我”被震撼着,不知不觉地也被吸引着感动着,但是却没有承认和表示友好的勇气,当梵高和蔼地和我说话时,我却跑走了。多年以后,世界承认了梵高的伟大,他的画陈列在著名的博物馆中。

  孩子的眼睛是纯洁的也是明亮的,从他们眼中和感受中我们看到梵高的画充满魔力,更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发现梵高创作时的努力与刻苦,这是他最终取得成功的前提。可同时也为他的遭遇感到心痛和惋惜,天才没有得到善待,连小孩子们都能欺负他、嘲笑他,那些成人们又如何待他?

  即便被别人称为疯子,要忍受冷落、嘲讽和孤独,但梵高依然执着于自己的梦想。而成为老人后的“我”为当年自己的幼稚无知的伤害举动有无法言说的自责。当他带着孙子参观梵高的展览时,可以讲述的不仅是他的画作伟大之处,更有伟大背后的执着坚持,以及善良的意义。

  

  《梵高和我》读后感(四):好绘本 伴孩子成长

  《梵高和我》是一本展示著名画家梵高人生的优秀绘本。 全书从一个老人的忏悔开始。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当他还是个孩童时,他曾经嘲笑过一个人。

  此人满头红发背着画架到处画画。周围的人们都在嘲笑他,嘲笑他的画作,嘲笑他画作的色彩。人们骂他“傻子”,孩子们也模仿大人们嘲笑他,向他扔东西。 有一天,他在田野里碰到了画画的梵高,梵高将画好的画送给他。他害怕地跑走了。当他再次看到那副画时,他已老了。他带着自己的孙子在巴黎的博物馆里看着这幅画作。

  本书角度特别,从一个人自我的忏悔开始 ,让我们从侧面了解梵高,非常适合亲子共读。并且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1、即使不被理解,也要坚持自己的追求 也许在当时,梵高在别人的眼中是个“大傻瓜”,难以被人接受。但他是一个执着的人。他专注于自己的使命,穿着脏脏的衣服,驮着沉重的画架,行走在乡村和街道。从梵高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坚持梦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尽管,他当时的生活贫穷,被他人排斥,他也坚持画画,终成一派大家。 正如尼采所说“伟大的成就往往来自于那些在喧嚣中能保持静默的人。” 2、莫要嘲笑他人 我们的孩子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也不免存在嘲笑他人的情况。通过这个绘本,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不要嘲笑别人。不要嘲笑学习不如自己的同学,也许别人其他方面的才能比自己好;不能嘲笑残疾人,要给与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与爱。 3、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梵高的作品在当时不被人接受,而如今他的作品却价值连城。对待我们不懂的,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对待别人与我们观点不一样的,我们要用一个包容的心对待。真理也许就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相信阅读这本绘本,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也正是这本绘本宝贵的价值所在。 本书是由沙恩·皮科克编写。他是著名的传记作家、记者和编剧。他曾经创作过多部小说、戏剧和儿童文学。《梵高与我》是他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 本书是由索菲·卡森所绘。索菲在街头涂鸦、蜡笔绘画、海报设计和版画创作等方面都很有影响力,她的作品拥有丰富的色彩和质地,曾多次在加拿大和美国获奖。 《梵高和我》被评为: 《科克斯书评》2016年度最佳图画书 2017年安妮·伊泽德说故事的人选择奖 《学校图书馆杂志》2016年春季最值得期待的书刊之一 入围2017年加拿大玛丽莲·贝利绘本奖 入围2017年加拿大兰云杉奖 本书色彩丰富,名人故事是一本很好的睡前故事。孩子的成才离不开好绘本。总之好绘本,伴孩子成长。

  《梵高和我》读后感(五):痴迷于画画的他

  提到梵高大家都知道,荷兰著名的画家。关于他的人生故事,知道的人并不多。和他有关的绘本第一次读到,感觉蛮神秘的。他的生活场景,我们也会好奇。对于画家的生活轨迹,仿佛是个迷。因为他们活在的时候,画作无人问津。都是在离开这个世界后,才会被世人知道。他们的作品也会流传出来,同时变成了名画,价值不菲。

  《梵高和我》是写给孩子的绘本故事,故事从法国南部一个靠近阿尔勒镇的美丽乡村,我曾经做过一件丑恶的事情。故事里的孩子不懂事,看到大家都嘲笑梵高,他也效仿。很多年之后,他开始后悔自己的做法。因为他小时候不明白,这个看上去像疯子般的神秘男人。为什么那么酷爱画画,甚至都顾不上去打理自己。同时被误解的时候,自己也跟风,不懂得去了解他,而后悔。

  现实生活中,著名画家的人生经历多是坎坷的,生活过得很艰辛。众所周知,艺术创作是枯燥乏味的,很多名画都是画了无数张,才有了新的灵感。可想而知是来之不易,所以说艺术创作是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到处是荆棘,他们的行为都是怪异的。他们的行为不被人理解,遭遇了歧视和误解。本故事里,出现的这个“我”,也是这样发生的。如果当时他可以走进他, 了解他。或许他可以和梵高成为朋友,多一些的沟通,他就没有那么懊悔了。

  读了《梵高和我》的故事,感慨万分。现在的社会校园欺凌事件常常会爆出来,感觉很难过。和谐的社会,依然对于那些行为怪异,充满着神秘感的人,存在一定的歧视和侮辱,感觉这样的行为特别不好。我们要教会孩子,众人平等,和不好的行为说:“no”。好好善待身边的人,和平共处。

  《梵高和我》读后感(六):孩童的眼睛看梵高

  文 | 海蓝蒲雨

宝宝和《梵高和我》书真美~

  如果是一位喜爱画画的孩子来说,梵高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如果是一位普普通通并不了解画画的孩子来说,梵高的名字就未必听说过了。走进博物馆里,那一幅幅色彩艳丽五彩缤纷的画,停留在了孩子的脑海里,但是背后的故事和深意却匆匆掠过。如何引领孩子看到梵高和画作背后的故事呢?

  这本《梵高和我》就能够达成梵高、画作、人物和故事相结合,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并了解梵高和他的画作背后的故事。

  《梵高和我》由一位“忏悔”的老人在回想过往的往事,把读者的视角拉回到了他遇到梵高的当年。穷困潦倒的梵高在法国南部一个靠近阿尔勒镇的乡村里画画,村子里面的好多人都嘲笑他,孩子们也人云亦云地嘲笑他。主人公小男孩“我”也不例外,但是他内心深处渴望去接触梵高,对他笔下描绘的画比较好奇,觉得他的画很奇妙,有一股把人能够吸引过来的魔力。甚至还曾经在麦田里偶遇过他,透过他的画看到了一个不曾发现的世界——一个焕然一新变得光彩夺目的世界。

小男孩发现了画的美妙~

  梵高的画用色大胆、明艳、亮丽,与当时风靡的画风截然不同,就是因为这些不同让梵高遭遇到了很多“白眼”和“嘲笑”,但是梵高并没有被世人所打倒,他依然坚持自我,坚持用这种亮丽灿烂的画风画出心中的美好世界。而本书作者沙恩和绘画作者索菲同样用了明艳亮丽的色彩绘制了这本绘本,向梵高致敬,它用色大胆,颜色明艳,层次分明,层层叠叠地涌进读者的心中,也仿佛踏过这一片明艳的颜色就通往了梵高绘制出的明丽世界。

  故事的视角设置得巧具匠心,从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一位落寞的绘画天才,孩子们的单纯和好奇心对比孩子们的认知和嘲笑,有着鲜明立意的对比,能够让小读者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认知感——无知地跟随别人来嘲笑对方,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有些事可以随大流,但是有些事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力,无论某些人做出了违背人们常识的行为和举动,也不可以随意地嘲笑别人。

  梵高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坚持自己的梦想,把梦想付诸在画笔上,把最美的“事实”画出来,画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样的故事,给孩子们很多启迪: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且付诸行动,都是值得称赞的。在当时梵高的画风过于超前,导致很多人不认同和认可,但是他依然追求自己的梦想,让人值得敬佩和赞叹。孩子们在人生中会拥有很多很多美妙的梦想,但是最后落到行动中的梦想都是珍贵并且珍惜的。

  我会跟孩子反复去阅读这本溢出来各种美丽色彩的《梵高和我》,会告诉她不要随意地嘲笑别人,即使这个人曾经遭受过很多人的嘲笑,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善待他,以平常人的姿态来对待他。我也会告诉孩子,人生的时间很长,长到一定要拥有一颗热爱世界的心,去拥有一个开出绚烂花朵的梦想,去拥抱开出灿烂花朵的向日葵人生,去感受流光溢彩花之蔓蔓的五彩世界。

  《梵高和我》读后感(七):不一样的共读课

  不一样 《梵高和我》 “有谁知道梵高吗?”我问。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良久,举起了一只手:“我知道梵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一鸣站起来边思索边说。 另一个女孩紫洋也举起手来:“我还知道梵高的著名画作是《向日葵》。” “嗯,不错。”看着沉默的大多数,我补充介绍:“梵高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画家,今天,我们将一起读到一个关于他的故事——”说着,我拿出了《梵高和我》这本书。 这本书,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好多次鼻酸眼热。梵高,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是一个遥远的名人。这本绘本通过“我”的视角,我的回忆,瞬间拉近了他和我们的距离,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梵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发孩子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我专门拿出一节语文课来和孩子们共读。 翻开书,梵高正在洗脸,他所住的房间十分简陋。他推开窗,伸出头去—— “他去看看天气,准备出去写生。” “他深深地呼吸一口窗外的新鲜空气,美好的一天开始啦!” …… 孩子们有好多美丽的想象。可是,现实让他们的畅想戛然而止—— “很久以前,在法国南部一个靠近阿尔勒镇的美丽乡村,我曾经做过一件丑恶的事情……” “我”瞄准梵高的窗户,对着梵高伸出去的头使劲扔出一块石子。然后和身边的孩子一起笑着、喊着跑开了。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问道。片刻的沉默后,我翻开了下一页: “这个人头发蓬乱,每天背着画板穿梭在法国阿尔勒镇和附近的乡村中,人们都叫他疯子……” “是'我'真的想嘲笑他吗?”我看着孩子们的眼睛。 “不是!”他们摇摇头。 “是因为大人们都这样做。”一个孩子站起来。 “是的,因为大人们、周围的人们都这样做,'我'不想跟别人不一样,所以也跟着这样去嘲笑、辱骂他。”我停下来,“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或者,你在'我'的身上看到了谁的影子?” 孩子们若有所思,有的点点头,有点转头去看身边的孩子。 “跟别人不一样,就应该被人嘲笑吗?不一样,就是不对吗?我们不可以和别人不一样吗?”我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后,翻开了下一页…… 画家的画让“我”好奇,慢慢地发生了兴趣,站在梵高的视角,“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来没看到过的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梵高用鲜艳的颜色和不被人们接受的技法所画出来的世界。“我”似乎理解了梵高的理想——用画讲述事实。梵高也发现了站在他身后的“我”,他微笑着递给我那副画—— “'我'会接受那副画吗?”我又抛出问题。 “我觉得会!他会接受这幅画,回去给他的小伙伴们看,带着他们欣赏!”英东肯定地回答。 我给他一个肯定的大拇指:“你是一个特别勇敢的孩子!真棒!” 桓宇也站起来:“我也觉得会!他会觉得,原来他所说的和所画的,都是对的!不像人们嘲笑的那样!” 我真心感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继续翻书,话音一转:“可是,'我'没有你们勇敢,没有接过那副画,而且害怕地逃走了。我到底在害怕什么?什么叫'懦夫'?” “懦夫就是遇到该面对的事情却转身逃跑的人。” “懦夫就是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人。” “他害怕面对梵高诚挚的眼睛。” “他害怕现在接受这幅画,就是承认自己以前做错了。” “他还害怕面对所有嘲笑梵高的大人们。” …… 孩子们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我赶紧趁热打铁:“你们说得太好了!可见,不一样不一定就是错的,不值得嘲笑。就算不一样,也能坚持做自己,才是最勇敢的!”书继续翻:在若干年后,“我”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所以来到博物馆,看到了这幅当年没有勇敢接受的画,“我”的内心充满悔恨。 这本书讲述的是在1888年梵高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时发生的故事,两年后的七月,受尽欺凌才37岁的他就精神错乱并自杀离开了人世。生前,他过得特别贫苦,只卖出过一幅画;死后,他的画都成了无价之宝……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请思思起来,她低声说:“我觉得有些难受。如果人们不那么嘲笑、欺负他,他就不会自杀了。” 雨禾也低下头:“我们不应该嘲笑别人……” “我以后不会跟着别人去嘲笑其他同学了。”小蒋诚恳地说。 铃声响起,教室里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感谢作者沙恩·皮科克,用沉静有力的笔调,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刻画了这位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也感谢绘者索菲·卡森,他用明快饱满的色彩和娴熟的技巧,为我们展现了契合梵高绘画风格的细腻插图。我想,这节共读课,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思想和独特的影响。

  《梵高和我》读后感(八):可不可以“不一样”?

  “有谁知道梵高吗?”我问。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良久,举起了一只手:“我知道梵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一鸣站起来边思索边说。 另一个女孩紫洋也举起手来:“我还知道梵高的著名画作是《向日葵》。” “嗯,不错。”看着沉默的大多数,我补充介绍:“梵高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画家,今天,我们将一起读到一个关于他的故事——”说着,我拿出了《梵高和我》这本书。 这本书,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好多次鼻酸眼热。梵高,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是一个遥远的名人。这本绘本通过“我”的视角,我的回忆,瞬间拉近了他和我们的距离,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梵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发孩子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我专门拿出一节语文课来和孩子们共读。 翻开书,梵高正在洗脸,他所住的房间十分简陋。他推开窗,伸出头去—— “他去看看天气,准备出去写生。” “他深深地呼吸一口窗外的新鲜空气,美好的一天开始啦!” …… 孩子们有好多美丽的想象。可是,现实让他们的畅想戛然而止—— “很久以前,在法国南部一个靠近阿尔勒镇的美丽乡村,我曾经做过一件丑恶的事情……” “我”瞄准梵高的窗户,对着梵高伸出去的头使劲扔出一块石子。然后和身边的孩子一起笑着、喊着跑开了。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问道。片刻的沉默后,我翻开了下一页: “这个人头发蓬乱,每天背着画板穿梭在法国阿尔勒镇和附近的乡村中,人们都叫他疯子……” “是'我'真的想嘲笑他吗?”我看着孩子们的眼睛。 “不是!”他们摇摇头。 “是因为大人们都这样做。”一个孩子站起来。 “是的,因为大人们、周围的人们都这样做,'我'不想跟别人不一样,所以也跟着这样去嘲笑、辱骂他。”我停下来,“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或者,你在'我'的身上看到了谁的影子?” 孩子们若有所思,有的点点头,有点转头去看身边的孩子。 “跟别人不一样,就应该被人嘲笑吗?不一样,就是不对吗?我们不可以和别人不一样吗?”我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后,翻开了下一页…… 画家的画让“我”好奇,慢慢地发生了兴趣,站在梵高的视角,“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来没看到过的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梵高用鲜艳的颜色和不被人们接受的技法所画出来的世界。“我”似乎理解了梵高的理想——用画讲述事实。梵高也发现了站在他身后的“我”,他微笑着递给我那副画—— “'我'会接受那副画吗?”我又抛出问题。 “我觉得会!他会接受这幅画,回去给他的小伙伴们看,带着他们欣赏!”英东肯定地回答。 我给他一个肯定的大拇指:“你是一个特别勇敢的孩子!真棒!” 桓宇也站起来:“我也觉得会!他会觉得,原来他所说的和所画的,都是对的!不像人们嘲笑的那样!” 我真心感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继续翻书,话音一转:“可是,'我'没有你们勇敢,没有接过那副画,而且害怕地逃走了。我到底在害怕什么?什么叫'懦夫'?” “懦夫就是遇到该面对的事情却转身逃跑的人。” “懦夫就是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人。” “他害怕面对梵高诚挚的眼睛。” “他害怕现在接受这幅画,就是承认自己以前做错了。” “他还害怕面对所有嘲笑梵高的大人们。” …… 孩子们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我赶紧趁热打铁:“你们说得太好了!可见,不一样不一定就是错的,不值得嘲笑。就算不一样,也能坚持做自己,才是最勇敢的!”书继续翻:在若干年后,“我”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孙子来到博物馆,看到了这幅当年没有勇敢接受的画,“我”的内心充满悔恨。 这本书讲述的是在1888年梵高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时发生的故事,两年后的七月,受尽欺凌才37岁的他就精神错乱并自杀离开了人世。生前,他过得特别贫苦,只卖出过一幅画;死后,他的画都价值千金,成了无价之宝……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请思思起来,她低声说:“我觉得有些难受。如果人们不那么嘲笑、欺负他,他就不会自杀了。” 雨禾也低下头:“我们不应该嘲笑别人……” “我以后不会跟着别人去嘲笑其他同学了。”小蒋诚恳地说。 铃声响起,教室里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感谢作者沙恩·皮科克,用沉静有力的笔调,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刻画了这位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也感谢绘者索菲·卡森,他用明快饱满的色彩和娴熟的技巧,为我们展现了契合梵高绘画风格的细腻插图。我想,这节共读课,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思想和独特的影响。

  《梵高和我》读后感(九):跟孩子谈与众不同、嘲笑和包容,由这个绘本开始

  明黄色太阳,蓝色树枝,两旁麦浪起伏的田间小路上,一个夹着画板画架坚定前行的背影,一位背着竹篓回头打量怪物似地盯着那背影的小男孩。绘本《梵高和我》的封面以独特明艳的色彩和令人好奇的两个人,带领我们走进十九世纪的法国乡间,通过梵高这位笃信艺术,专注于使命,无视世人排斥的伟大画家的故事,与孩子谈谈关于与众不同、欺凌、嘲笑和包容这样不易展开却很有必要的话题。

封面

  故事以一个人写下他的忏悔和自责开始。童年时,他曾嘲笑过一个长着红色头发和胡子的奇怪男人。这个人头发蓬乱,每天背着画板穿梭在法国阿尔勒镇和附近的乡村中,人们都叫他疯子。男孩和身边的大人孩子一起,嘲笑着这个画家。可有时候,男孩却被画的神秘独特吸引……

  绘本《梵高和我》获得《科克斯书评》2016年度最佳图画书、《学校图书馆杂志》2016年春季最值得期待的书刊之一、加拿大儿童图书中心-给孩子和青少年的最佳图书等多个奖项。作者是加拿大的沙恩·皮科克和索菲·卡森。沙恩是著名传记作家、记者和编剧。索菲是知名插画家。她的作品曾多次在加拿大和美国获奖,并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商业周刊》《加拿大商业杂志》等知名报刊和杂志上。

  绘本的画面色彩明快饱满,生动细腻。为契合梵高绘画风格,多使用明亮而大块的黄、绿、蓝。充分体现了绘本图画与文字相互呼应、弥补和对比的关系。比如:

  那投向窗口的石子,得逞的坏笑和急切逃跑的身影,勾勒出孩子童年时容易被同伴及成人影响的淘气的坏。

  亲子共读的过程,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人物表情、动作等细节,发现画中藏着的秘密。并就图画和故事情节提问、讨论,启发他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关于上图,可以问:画的左边,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要投石子?而右边急着跑开又说明了什么?

  这幅画寥寥几笔却传神地表现出嘲笑者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颜色不应该是那样的。画上的人也不像他们该有的样子。滑稽的花、发光的街道和奇怪的星空。都不对”。颜色应该是怎样的?画得像才好吗?花、街道和星空,在每个人眼里都一样吗?画中这两个小朋友的样子让你想起什么?你有没有这样笑过谁或被谁笑过?

  这一页虽然文字依然写着“他是一个疯子。……我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嘲笑他。”旁边画着的却是博物馆举办梵高画展的海报。梵高的与众不同不仅在外貌,更在于他对梦想的坚持。

  每一个人都不觉得好,就真的不好吗?面对不明白,跟大家不一样的人和事,除了嘲笑,还可以怎样做?

  “他不停地画,每天都画,一直画,不管什么天气,不管自己什么心情,也不管我们会对他做什么或说什么。”使命这个对孩子而言深奥的词,在这样的描述中,变得容易理解。

  宝贝,做什么事情让你特别开心,觉得时间很快就过去,忘记去想‘妈妈呢,怎么还不来陪我?’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使命,帮助孩子用心发现自己的热爱和擅长,也是在帮他们找到做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曾经被批评“不应该、不对”的画,成为无价之宝。被当成“疯子”嘲笑的画家,如今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

  绘本的最后是梵高生平简介和作者后记,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与理解能力来讲解。同时在网上找出《向日葵》、《星空》等梵高的代表作,领略独特与珍贵。

  嘲笑是儿童期同伴交往中的普遍现象,许多孩子都有过嘲笑同伴或被同伴嘲笑的经历。而研究发现,嘲笑对嘲笑者和被嘲笑者的身心健康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尤其对被嘲笑者而言。绘本《梵高和我》以不寻常的视角,沉静有力的笔调,将对与众不同、欺凌、嘲笑与包容的反思蕴含在故事中,提醒我们“不理解但应尊重”,也给我们面对不理解的勇气。

  《梵高和我》读后感(十):那个你不知道的梵高

  《梵高和我》是我近来读到的一很暖很阳光的书。说到梵高,我们立马会想到他的《向日葵》,向日葵本身就是一种很阳光的植物,它向阳而开,它的色彩是阳光的,就连它结的种子成熟后做成的瓜子都让人嗑到阳光的滋味。可是这位能画出如此阳光植物的梵高,却从小孤僻、曾患自闭症、抑郁、精神错乱。

  他的故事很多,“艺术家总是疯狂的”,这话没错,说在梵高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今天,只撷取一段他在法国南部乡村生活的故事来写,看书名《梵高和我》知道,主诉人不是梵高自己,而是以一个顽皮的小男孩的视角和口吻来讲述这段故事,记录梵高和“我”的交集。

  如果我们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给孩子讲梵高的故事,对孩子来说,太难理解了,因为梵高是个“疯子”,不论是真疯还是仅仅是艺术家形式的疯,他的思维、他的行为,都是孩子一时半会难以领会的,但是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来介绍梵高,同龄人的视角能引领着孩子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位疯狂的艺术家。孩子喜欢戏弄人,不是他们坏,而是他们很单纯,他们很容易被大人被旁人所影响,他们看到的梵高是邋遢的,他的画明明很奇怪但是他就是坚持画,他的另类让别人铁定地认为他就是疯子。

  当这位男孩写下这些年少时自己和自己的伙伴们看待和对待梵高的态度时,他是带着内疚和忏悔的。用中国话说就是“有眼不识泰山”,他们嘲笑梵高、欺负他,用男孩的话说是“折磨”他,对他很刻薄,这就如同我们现在社会听到的“霸凌”,可是梵高依然我行我素,他对绘画的热爱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虽然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红色的葡萄园》,但是他死后他的画却卖出了天价,他的画被珍藏在著名的美术馆、博物馆中,供世人瞻仰。

  《梵高和我》这个故事未必是真实的,但是它从不一样的视角来解读梵高,道出世人对梵高的看法,在当时和在现在,时间延续着,当那小男孩长大了老了,他又一次看到梵高画的画时,它正挂在巴黎一个著名博物馆里,这次作品是这位老了的男孩无法用钱买到的珍宝。此时的他,百感交集,这里的滋味一定有忏悔,他记录下他和孙子站在梵高自画像前的情景,写下一句——“我再也不嘲笑他了。”因为,他也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嘲笑那个大画家。桌上摆着一个花瓶,花瓶里插着向日葵,这又让我们想到梵高画的《向日葵》,那个痴迷于绘画的梵高就是向日葵,始终向着“艺术”、“绘画”的太阳行进着,虽然他的行程很奇怪,但是总有一天,人类会懂他。

  在这本绘本里,你我能找到许多梵高的画的影子。以下例举一二:

书中的图——梵高的房间梵高的画——《在阿尔的卧室》书中的图——麦田梵高的画——《丰收》梵高的画——《麦田与收割者》书中的画——梵高梵高的自画像

  书中索菲·卡森画的梵高和梵高的《自画像》有着相似的神态与动作,但是书里的梵高,那个小男孩看到的梵高是面带微笑的,如天使、如向日葵般灿烂,而梵高的自画像里的梵高是忧郁的。哪个是真实的梵高,你读懂了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