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100字

2020-02-02 23:5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100字

  《Digital Minimalism》是一本由Cal Newport著作,Portfolio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20.43,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一):西方人至今还在回归孤独岁月静好的路上

  邹波

  每次看到西方人写这样一些书,感觉至今他们还在走向孤独的岁月静好的路上,尽管网瘾是难戒的,但他们的戒除是单一的,单向的,不是两难的,这表现在他们的观念里,社交网络是绝对不好,孤独是绝对的善,他们还在说,孤独——没有他者的思想在场的状态——已经不可能了,他们还在回归梭罗的那同一次归途之中,“一次戒掉一点点设备,或者设备的一点点”,因为没什么额外的社会压力,他们还处于对孤独的第一轮回归第一轮反思之中,在一个没有什么社会追求的、“历史终结”的成熟社会里,社交媒体反而的确是可以被完全废除的,可以完全是“坏“的(但反而又是这里的人创造出来这样一种工具),而我们,孤独和社交媒体都是既好又坏,要么一直是既孤独又被他者的噪音混合浸泡的福尔马林状态,要么就已经在社交媒体的好处坏处之间拿起放下数次,在负气到天涯忍辱负重继续微博发声的状态之间倒腾过无数次了。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二):贩卖的精英世界观数字极简主义

  和作者之前的《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不一样我在美国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发现作者的很多想法没有跳脱自己白人精英的世界观。

  就比如说对参加社区活动,网瘾戒断30天,不断的陈述上瘾的坏处。但是作者的解决方案却并不优秀。作为一个上班族,如果每天上了很久的班,周末还去社区做义工,那我是不干的,累死累活一整周就等着周末休息了,还要我去做事?宁愿刷刷抖音微博,和朋友小聚一下。

  然而作者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时间自然自由很多。但是他似乎也没有把他的时间投入到社区活动上。

  关于上网成瘾这一点更是不能认同以为我现实中美如天仙的女朋友我不玉盘珍馐我不吃,纽约上东区的鸡尾酒会我不去,豪华游轮我不坐,全球美景我不看,就单恋我的Facebook?问题是,我上网是因为我单身,没钱,前途还很一般,上网对我来讲已经是沉闷生活中的最廉价的休闲方式了。去不了瑞士冰岛卢森堡,我网上看看行了吧。没有酒会社交刷刷instagram 可以了吧。

  作者说的不外乎常识。我要是大学终身教授我也清高自傲不上网。把精英的生活方式包装一下,写本书,看的人不管怎么做,也成不了精英的。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三):短评

  本书提供了一个比较深刻视角审视自己与数字工具的关系: "Digital minimalists see new technologies as tools to be used to support things they deeply value—not as sources of value themselves." 。

  “眼球经济”下,你的注意力就是商家的营收能力,这本书有点醍醐灌顶作用,数字工具发明的初衷,是让生活更便利、更有序、更美好,以工具来辅助自己实现所想,而不是成为被商收割的“韭菜”。本书值得称赞的另外一点是,提供了“断离舍”数字工具后,你空余出来的时间的填充。否则多出来的时间,很容易因为突然的无所事事,又重现坠入数字工具的hook里面(社交工具的开发,就是为了让你尽量多的时间留在它们上面)。这些时间里,你可以发展一个兴趣爱好(建议多偏体力向,完成后更有满足的成就感),并为之付诸有计划性的行动。

  还有一个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少点“赞”。多做语言上思想上的交流,而不是这种1个比特的“塑胶友谊”。

  总而言之,做好对数字工具的“脱敏”计划,才能更好地掌控这一“脱敏”的过程。

  但作者表述了他最终的观点是:并不是要完全抛弃这些数字工具,毕竟它们是人类智慧及进步的结晶。工具从来都不是问题本身,怎么用它们才是。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四):人的注意力也是企业收入的一部分

  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digital minimalism提供几个例子,包括详细地解释坚持digital minimalism可以提升哪些方面,何为digital minimalism哲学,哪些策略可以帮助自己践行digital minimalism哲学。

  总而言之,全文所表达的哲学为:将自己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花在极少的,精选的,经过信息优化的应用上,并保证这些时间能实现你某些看中的价值。这个观点咋看之下,让人觉得很有负担。毕竟平常的工作学习,消耗了太多时间和精力,而在可以使用手机的时候,不去尽兴浏览自己喜欢的内容,而要费时费力去选择“有用”的资讯,生活未免也太沉重。但如果是这么看待作者的观点,又显得太偏颇:毕竟不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工作学习,有不少人即便在工作学习,也因为拖延症爆发而沉迷digital world。

  里面提及的几个观点,还蛮有趣的。举例如下:

人的注意力很有限且有价值:各类企业极尽所能地吸引用户,是为了让用户消费他们的产品,用户为此付出自己的钱,时间还有注意力,这些都是企业的收入(revenue)新科技特别擅长于培养人们的行为模式: 各类应用繁多且触手可及,只要简单点击手机上的图标,你就能知道各种好玩的资讯,还能以点赞等方式参与讨论社会人很难忽略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人们的交流已经趋向于线上线下同步发生,如果完全不使用电子设备,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电子设备是有用的,但用处并没有那么大:这也是全文一直在提倡的,精简花费在电子设备上的时间,避免为一点点价值,而花费巨大的时间与注意力成本精选你的应用,可以给你带来满足感:这个应用包括电子设备上的应用,还有一些老应用,比如看书看报,其目的是为了自己重视的价值服务,而非应用所宣称的价值

  最后还提到了三十天尽量少使用电子设备,除非是工作必须的应用,使用替代设备比如古老的简单手机来联系别人,思考每个应用与设备对自己的重要性,什么时候使用之类的,这都是对电子设备的“解毒”过程。

  在书的practice部分,提到的接受孤独也很有意思。与注意力被剥夺同时发生的,还有人们对孤独感的不适,而孤独可以启发更多有益的思考。同样的作者给出几个小建议,比如把手机放在家里几天,找个时间独自在路上走路思考,以及使用笔记记录想法等。这么多个建议中,我对使用笔记特别赞同。加入现在的公司之后,已经使用四五本笔记本,上面记录了工作内容,我所理解的公司服务,产品内容,还有学习之后的各种感悟,对自己帮助很大。小时候一直做不成的事情,现在居然能轻松完成,真是不可思议。

  这是我第一次看Cal Newport的书,自然无法对作者同样的书作比较。断断续续在公交上看了挺久,虽然部分章节冗长啰嗦,但还是颇有同感的。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五):放下手机,拒绝焦虑

  #春节七天读完七本书#

  Digital Minimalism: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

  Cal Newport 卡尔·纽波特

  你有网瘾吗?

  作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一批人,我很难拒绝社交媒体带来的诱惑。进入二十一世纪的这二十年,一大批SNS走入我们的生活,查看手机成为了我们早晨醒来晚上睡前必须要做的事情。SNS的存在夺走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我们明知道却无法自拨。另外,互联网也改变了我们接收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过剩让我们的大脑和生活变得混乱,甚至影响我们的情,变得焦虑,完全丢掉了生活的节奏。

  但这,仅仅是我们的错吗?

  计算机科学教授Cal Newport在本书中指出——新技术的开发者都在故意培养使用者“上瘾”,最大限度让我们长时间使用某款产品,而这些开发者就从中获益。

  硅谷的研究者们并不仅仅是开发程序或者产品,更有甚者,是在“开发人类”,使人们上瘾,愈加离不开手机、离不开互联网。

  作者介绍了一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2007年iPhone面世,乔布斯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iPod,它将iPod与手机结合在一起。而当时还没有Apple Store,还没有一系列在日后偷走我们灵魂的应用产品。

  用户界面消息提醒的小红点,朋友圈微博的点赞评论功能,不断给人带来“正面刺激”,让人忍不住想要点开看,而后者正好满足人们“获得社会认可的渴望”,这样的认可反馈不断循环,让我们深陷其中。

  而让我们真正感到不舒服的是我们在失去对于手机/互联网的控制权,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自主权”呢。在多年的研究后,作者提出了“digital minimalism”,数字极简化这个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准则来理解这个概念:

  一、成本与收益原则

  我们觉得手机难戒,往往是因为害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觉得每个软件在当下或者日后都是“有用的”。但是数字极简主义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它是否有用、有价值(收益),更要关注我们在这个技术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有多少。

  二、优化原则

  优化使用技术的方式,就是继续使用这种技术/工具/软件,但是想办法使其使用效率最优,减少自己在上面浪费的精力。

  “因为技术不应该是控制我们的主人,技术是我们创造生活的工具。”

  三、有意识原则

  有意识的去选择我们的生活。作者举了Amish人的例子,在很多人的偏见里,Amish人是过着古老没有科技的传统日子,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他们是过着另外一种“现代文明”的民族。他们会使用现代科技与工具,但他们更看重社群的连接,在面对一项新的科技时,他们会去尝试,但同样会问自己,“这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帮助的还是有害的?这会促进我们的连接还是会将我们分开?

  在现代人眼里,Amish人传统落后,殊不知他们拥有更先进的现代文明。

  在这个如此空闲的春节假期,不妨给自己一段时间,好好思考过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真正开始“有意识的生活”。

  在后文中,Cal Newport博士为大家介绍了一个30天戒网计划:

  第一步:建立一个使用软件的规则,30天内不用任何让你会随便”刷一刷“的软件

  第二步:在这30天中放松下来,重新探索和发现让自己感动幸福和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步:30天结束后,选择让一些真正需要的技术回归,并重新建立使用软件的规则、方式和习惯,从而最高效地发挥价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digital minimalism的终极目标,不是完全远离网络、远离技术,而是通过“断网”给予我们空间去考虑什么是我们真正重视(value)的,去有意识的思考什么才是我们满足感的真正来源。

  不被互联网/手机束缚,你可以去散步、和亲人朋友交谈,连接自己的社群,阅读,亦或是抬头看天边的云和夜晚的星空。人与人之间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守望相助”,而非“点赞之交”。

  #读书打卡##studyaccount##studywithme#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六):数字极简实操手册

  Checking likes is the new tobacco。 (数点赞数量是新型香烟) 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被手机屏幕吞噬得所剩无几的时候,往往会尝试用自己的意志力来跟各类app做斗争——关掉提醒,限制自己的使用时间。

  结果却往往不太如意。没有提醒的时候,好像会更多的去刷刷看有没有人发来了消息,自己的社交网络上的点赞量是不是有多了几个。

  作者说:这些不怪你们,对于大公司来说用户粘度和用户在app上花的时间是他们挣钱的根本。他们有整个团队的心理学家,产品经理利用人类的弱点来让人上瘾。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间歇性正反馈(Intermittent 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对社会认同的渴求(the drive for social approval)

间歇性正反馈(Intermittent positive reinforcement) 这个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没错!这不是训练狗狗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吗?简单来说,在狗狗知道一个命令的时候,开始减少奖励的频率——从每次服从对于奖励改为随机给奖励。而狗狗为了可能的奖励,会一直服从该命令,直到最终完全没有奖励也会服从 对社会认同的渴求(the drive for social approval) 这是一种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生存记忆了——在原始部落里面,部落对你的支持决定了你的生存几率。而在现代科技中,点赞数量和转发数量,继续完成这这一使命。

  这两大武器一起打来的时候,一般人完全无法招架,只能在不停刷手机中深深陷入了各大科技公司的商业计划之中。

  难道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吗?

  作者这时候亮出了他的新武器——数字极简。

Digital minimalism: 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use in which you focus your online time on a small number of carefully selected and optimized activities that strongly support things you value, and then happily miss out on everything else. 数字极简:一个指导你如何使用新科技的方针,要求你把精力集中在经过精心选择并优化过使用行为的科技产品上,而无视其他产品。

数字极简的三原则

杂乱无章的代价很高 clutter is expensive 我们要花多少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去经营一个推特的账号,去换取那么一点偶然才有的人际联系和有用信息?但是人总会被新科技提供的那一点利益所吸引,而忘记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优化必不可少Optimization is important 个人觉得这是数字极简的核心,但是同时也是被大多数人忘记的。下载一个app是为了一个功能,但是app本身却不可能只有那一个功能。在社交已经变成默认选项的今天,连一个记录生理周期的app都有个圈子,会给你推送内容和广告。(曾经用过一个只有记录功能的app,可惜倒闭了……)所以只有我们自己保持警醒才能避开这些陷阱。这里一个可以操作的点是把一个产品分解成不同的服务。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一个使用计划。比如在Facebook跟其他人建立好友关系之后,可以立刻取消关注,这样就不会收到别人的更新。如果实在在意某些人,可以定期去他们的个页上查看。 意图即是满足 Intentionality is satisfying 可以理解为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科技产品才能带来极大的满足。

实操三部曲

30天不用optional tech (定义是不会伤害到工作和正常生活的)。这个戒断,也可以是不完全的戒断,但是必须严格规定使用条件和时间。在这30天,重新发现你觉得有意义的行为和活动。这一步可以说是成败在此一举。许多人失败就是这一步没计划好,在百无聊赖下重新沦为app的奴隶。建议之前计划好如何填补空出来时间。之后,选择一些app重新进入你的生活,并且为它们制定严格的使用规则。这一步最容易的失败是一气把删掉的app全部加回来,这时候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它提供的功能对我而言重要吗?它是最好的实现方式吗? (在instagram follow baby pic不如一个月打个电话联系一下)我如何使用它才能利益最大化同时损害最小。(告诉自己所有的app的最终目的都是抢夺注意力和时间)

重新赢回控制权

  独处

  独处的好处似乎不用多说。

不带手机一个人去散步给自己写信

  不要点赞

  点赞和简单的回复无法带来高质量的交流——说了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认真写感谢发邮件,打电话,面对面的交流都会带来更多的好处。

  回归兴趣

  当无效手机利用退出生活的时候,有大片的时间可以做别的事情。这个是实操第二步的关键——只有重新发现(发展,开发)了自己的兴趣,让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才不会需要在滑手机中寻找意义。

  保持注意力

删除手机上的社交软件把你的设备变成单任务仪器 (比如最早的大哥大只有一个功能——打电话)专业地使用社交工具 (明确自己的目的,制定严格的使用规则)拥抱传统媒体把智能手机变成非智能手机

总结

  实操的步骤很详细,值得尝试。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狠下心来快刀斩乱麻。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 Your Time=Their Money

  Your Time=Their Money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找回时间的把控权。(这是一本教人数字极简,本身文字却并不极简的书。但也感谢它,帮我实现了数字极简路上的临门一脚。)

What is "Addiction"

Addiction is a condition in which a person engages in use of substance or in a behavior for which the rewarding effects provide a compelling incentive to repeatedly pursue the behavior despite detrimental consequences.

How tech companies encourage "Digital Addiction"

  1. Intermittent positive reinforcement

  2. The drive for social approval

"Digital Minimalism" to solve Digital Addiction

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use in which you focus your online time on a small number of carefully selected and optimized activities that strongly support things you value, and then happily miss out on everything else.

The Principles of Digital Minimalism

  ❤️Clutter is costly

  ❤️Optimization is important

  ❤️Intentionality is satisfying

How to practice Digital Minimalism- The Digital Declutter

  ❤️Step1: Define your technology rules

  ut aside a thirty-day period during which you will take a break from optional technologies in your life.

  ❤️Step2: Take a thirty-day break

  During this thirty-day break, explore and rediscover activities and behaviors that you find satisfying and meaningful.

  ❤️Step3: Reintroduce technology

  At the end of the break, reintroduce optional technologies into your life, starting from a blank slate. For each technology you reintroduce, determine what value it serves in your life and how specifically you will use it so as to maximize this value.

Suggestions on practices

  1. Spend time alone/ Solitude

  ——Leave your phone at home

  ——Take long walks

  ——Write letters to yourself

  2. Conversation-centric communication

  ——Don't click "Like"

  ——Consolidate texting

  ——Hold conversation office hours

  3. Reclaim leisure

  ——Prioritize demanding activity over passive consumption

  ——Use skills to produce valuable things in the physical world

  ——Seek activities that require real-world, structured social interaction

  4. Join the Attention Resistance

  ——Delete social media from your phone

  ——Turn your devices into single-purpose computers

  ——Use social media like a proffessional

  ——Embrace slow media

  ——Dumb down your smartphone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八):重新学习社交

  总的来说,这本书写得很好

  - 较同类讨论更进一步,主要是思考更有深度,超越了一般的hacks (比如怎么防止自己看手机),提出做更有深度的事、更丰富地社交

  - 最好能自己读,因为能跟着一起思考、思考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如果只看"how-to", 其实没什么帮助.

  - 不过,作者的讨论并不全对。这类问题其实有钱有闲的人才有, 以及忽略了remote work的发展

一、反思

  我们花太多时间看朋友圈、抖音了,怎么办?书中几点说得特别好(而不是简单的防沉迷小技巧)

  (1) SNS值得我们花多少时间?

  统计发现人均8小时/周在各类SNS上,可我们真的要花这么多时间吗?

  其实2小时就够了

  知道这点,我才意识到自己应该、也完全可以减少这方面的时间,因为实在没什么价值

  (2) 面对面沟通

  日常沟通,大多是微信留言、点赞

  但更好的方式,是面对面沟通,因为能感受到对方更多,也更能建立彼此间的关系

  这是困扰过我的问题。新认识的朋友,见面聊比较好,网上交流可能就仅止于此了

  (3) 做有难度、专注的事情

  业余时间用来刷SNS很浪费,其实有更好、更有价值的用途

  比如运动、乐器、读书社(最好是现实世界中、能让人专注的事情),哪怕做菜吧。。。

  这点和我的经历很相符,我以前周末踢球训练,是非常专注的事情、能有提升的事,对放松平时的脑力劳动非常有效,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二、一些问题与讨论

  2.1 富贵病

  谁会有这种"科技成瘾"的问题?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人显然是,但很多人都不是 —— 送快递的小伙、楼下快餐店的老板、便利店的大妈...

  对他们来说,闲下来了,打开手机看看快手、朋友圈,是一件有意思、幸福的事,还能和老婆、孩子语音,科技是真的在改善大家的生活的

  我也不一定算,我现在每天下班后也就2小时时间,稍微休息、上上网,基本也就没空,又如何能投入到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中?

  这种问题,只有Work/Life balance, 挣到足够多钱、工作时间正常的人才有,实在是富贵病

  而且这类人也未必多,如果天天刷抖音、Youtube,其实很容易刷腻,休息够了、时间长了,自然会找更有意义、价值的事情,不会沉迷太久

  2.2 科技比我们想得更好

  - 如果说科技使人隔阂,那远程工作(Remote)的出现,如何理解?

  - 支付、地图、打车出行 ... 科技能带来的便利性是很多的,很难简单放弃

  2.3 Explore & Exploit

  作者把刷Youtube归结为"成瘾"

  但也可以看成explore & exploit problem

  因为我们总想看有没有更有意思的东西,所以会打开各种渠道(朋友圈、微博、知乎豆瓣等等), 看有什么值得深挖。其实,也就是大众缺乏好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只能"一条一条看".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做了几个小工具,部分解决了我的问题

  (1) Tech2Pocket

  订阅RSS源时,常出现的问题是订阅源一多,文章就太多了,而不一定每个博客的每个文章都是有价值的。因此,我对每篇文章做简单的自动化分析,筛选出有意思的文章后排序。这样不必每天看有什么更新,每周看一次,就能看到最好的

  具体见: https://www.douban.com/note/629305645/

  (2) LearnbyReading

  找书读时,也是类似的情况,一本本看评价很慢,于是我爬了亚马逊上感兴趣的书的类别,做一些简单的自动化分析,筛选出评价好的书,按时间排序,就能马上知道最近的好书是哪些,也不必经常上花时间找书看了

  具体见: https://www.douban.com/review/8667119/

  也就是说,如果能帮助大众更好的了解当前数据中有什么内容,最好的是哪些,就很容易不刷了

  上述方法和一般推荐算法的区别在于,推荐算法常通过Feed/消息流呈现,是无限的、没有总览。但我则是以时间为限制(一周内的),排序看最好的,不用反复刷、不断尝试新的内容

  接下来我打算解决刷豆瓣和微信公众号的问题,等我被裁了就有时间搞了~

  2.4 Default Network

  书中关于default network的说法,和之前读到的the net and butterfly中的说法互相矛盾了

  最后,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是重新告诉了我社交的方式 —— 不是点赞、关注,而是面对面、谈话、更丰富的交流

  尽管本书是反社交App的,但然在想,有可能做出更好的社交产品吗?毕竟,科技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社交也存在不少问题

  - 为什么需要手动关注?能预测、推荐我想关注、认识的人吗?怎样创造双向、而不仅是单向的关系?

  - 怎么找到自己的date, 加入有意思的团队?我们认识的人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 怎样让人们产生更丰富的社交互动、面对面的沟通,而不仅仅是点赞?

  我们不需要创造更多网红,而需要织更多的网。或者说,我们"关注"的人可能太多了,但"互相关注"的人太少了

  另:书中介绍了Facebook的Hard questions系列,当中一些内容非常有意思,比如hate speech的判断 —— 怎么判断SNS上,哪些言论是真正有害、需要删除的,而同时又保持人们的言论自由?

  关键词:社交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九):手机与幸福感

  大部分人花了太多时间在手机上,不少人会觉得这浪费了可观的时间,但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这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

  作为普通用户的我们,想单纯用意志力或一些小技巧夺回被手机吞噬的时间,注定是徒劳无功的。许多互联网公司打着「社交」、「连接一切」的空泛旗帜,但其盈利模式依赖于用户长时间使用 App。对聪明的产品经理和工程师来说,用户往往只是数字、小白鼠和韭菜。在绩效和升职的压力之下,没有人会抗拒指标的增长。稍有节操的公司,会平衡商业收入和所谓「用户体验」。然而,衡量用户体验的指标依然是「使用时长」、「流失率」之类的数字,本质上还是平衡公司自己的短期与长期收益。用户的使用时间越长越好,频率越高越好。至于这是否增益了用户的幸福感,who cares?这样的问题太虚无,太不华尔街。

“The best minds of my generation are thinking about how to make people click ads.” –Jeff Hammerbacher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在产品的设计和实现上,总是有意无意地想让用户成瘾。作者提到了两种常见的机制:

间歇性正反馈。随机性的奖励比可预测的奖励成瘾性大的多,这一原则早已被应用在游戏设计当中(随机掉装备)。社交类 App 通过点赞加上醒目的通知机制让你无法自拔。 每发一个状态都像一场赌局:会有多少人点赞呢?新闻网站做成信息流模式也是类似的原理,每次下拉都会有新的资讯,一旦拉到有趣的,我们的多巴胺就开始分泌。而这, 就是游戏里掉落的黄金装备。社会认可。人总是本能地寻求他人的认可。消息点赞,使得人们获得这种认可的成本大幅降低。另一个功能就是照片自动 tagging,使得用户可以轻易选择照片上的人是谁,并通知对方。Facebook 首任总裁 Sean Parker 说:“It’s a social-validation feedback loop … exactly the kind of thing that a hacker like myself would come up with, because you’re exploiting a vulnerability in human psychology.” [1]

  成瘾之后的幸福感呢?研究表明面对面的沟通对增强人的福祉(well-being)很有帮助,但使用社交 App 对幸福感的增益则存疑。针对社交网络的一些研究表明,使用社交网络越多的人越感到孤单 [2]。Facebook 的研究 [3] 则多少防御了一下自己:和真正亲密的人进行定向沟通与幸福感正相关;过多地关注泛泛之交的动态,只是互相点赞则与幸福感负相关。 我想正是这些研究让 Zukerberg 在 2018 年壮士断腕:鼓励更有意义的交互, 增加幸福感,即使这减少了用户使用时长 [4]。但就算如此,作者还是认为大家使用 Facebook 的时间太长、方式不对,作者鼓励通过线下、电话的方式,维持少量高质的亲密关系。

  在手机 App,以及更广泛的数字产品使用上,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严肃地思考它们对我们的注意力、幸福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要因为有一点好处就安装 App 或者注册某个社交网络。关闭通知,卸载 App。如果工作实在离不开这些产品,在使用上也要进行优化,尽量在限定时间内使用电脑 Web 版本。对于资讯网站,应该锁定少量高质量的作者,而不是追求获得第一手新闻的新鲜感。从手机夺回时间后,也要培养高质量的休闲习惯来填补心智的空缺,不然很容易在无聊当中又陷入旧的模式。

  读罢此书,我又想起罗素在《幸福之路》里的很多段落,不由感慨:

要使生活变得幸福,一定量的厌烦忍受力是必要的。这一点从小就应该告诉年轻人。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试想一下,一个现代的美国出版商,面前摆着刚刚到手的《旧约全书》书稿。不难想像这时他会发表什么样的评论来,比如说《创世纪》吧。“老天爷!先生”,他会这么说,“这一章太不够味儿了。面对那么一大串人名——而且几乎没作什么介绍——可别指望我们的读者会发生兴趣。我承认,你的故事开头不错,所以开始时我的印象还相当好,不过你也说得太多了。把篇幅好好地削一削,把要点留下来,把水份给我挤掉,再把手稿带来见我。”现代的出版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现代的读者对厌烦感到恐惧。对于孔子的《论语》,伊斯兰教的姑兰经》,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所有那些被当作畅销书的圣贤之书,他都会持这种看法。不独圣贤之书,所有的精彩的小说也都有令人乏味生厌的章节。要是一部小说从头至尾,每一页都是扣人心弦的话,那它肯定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伟人的生平,除了某些光彩夺目的时刻以外,也总有不那么绚丽夺目的时光。苏格拉底可以日复一日地享受着复会的快乐,而当他喝下去的毒酒开始发作时他也一定会从自己的高谈阔论中得到一定的满足;但是他的一生,大半时间还是默默无闻地和克珊西比一起生活,或许只有在傍晚散步时,才会遇见几个朋友。康德据说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到过何尼斯堡以外十英里的地方。达尔文,在地周游世界以后,全部的余生都在他自己家里度过。马克思,掀起了几次革命之后,则决定在不列颠博物馆里消磨掉他的余生。总之,可以发现,平静的生活是伟人的特征之一,他们的快乐,在旁观者看来,不是那种令人兴奋的快乐。没有坚持不懈的劳动,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不可能的;这种劳动如此令人全神贯注,如此艰辛,以至于使人不再有精力去参加那些更紧张刺激的娱乐活动,除了加入到假日里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娱乐活动,如攀登阿尔卑斯山之外。 忍受一种或多或少单调的生活的能力,是一种应在童年时代就培养起来的能力。现代的父母在这方面是有相当责任的,他们给孩子们提供了过多的消极的娱乐活动,如电影、精美的食品等。他们丝毫没有认识到,除了一些很少的例外,过一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童年的快乐,主要应该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获得。那种一方面令人兴奋,一方面又不需要付出体力代价的娱乐活动,如看戏等,越少越好。从根本上说,这种兴奋犹如毒品,兴奋愈多,追求兴奋的欲望也愈强,但是,在兴奋期内身体的消极被动状态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一个孩子或青年人,在他具有一个严肃而富于创造性的目标时,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忍受巨大的厌烦,因为他发现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过着放荡不羁。享受奢华的生活,他的脑中就不会自然地产生这类创造性目标,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脑袋中想来想去的,总是下一次快活享乐,而不是遥不可期的成功。由于这些原因,不能忍受厌烦的一代将是一代小人,这样的一代人使自己不适当地脱离开缓慢的自然发展,在他们身上任何一种生命的冲动亦将渐渐消亡,如同花瓶中被折断的花儿凋谢枯萎。

  [1] https://adage.com/article/digital/sean-parker-worries-facebook-rotting-children-s-brains/311238/

  [2]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7/03/06/518362255/feeling-lonely-too-much-time-on-social-media-may-be-why

  [3] Burke, M., & Kraut, R. 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book use and well-being depends on communication type and tie strength,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1(4), 265–281 (2016). http://dx.doi.org/10.1111/jcc4.12162

  [4]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mark-zuckerberg-users-50-million-fewer-hours-facebook-2018-1

  《Digital Minimalism》读后感(十):掌控还是被掌控

  千万不要被这本书的主标题所迷惑,其实书的副标题才是真正的主题: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作为一位计算系的教授,作者在本书中所倡导的并不是反对一切数字工具,恰恰相反,作者建议人们能够更加理智地利用这些数字工具,然而这样的选择非常困难。

被钩儿掌控

  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大多数的数字工具都是经过巧妙设计的,通过各种 UI / UX / onboarding mechanism 来诱导用户更频繁地使用。如果你不信,可以翻翻 Hooked 这本书,基本上每个产品经理都读过,所以每个数字产品里或多或少都有让人‘上钩’的设计:无论是看似简单的按钮,还是复杂的 gamification,这些设计只为了一个目的:让用户尽可能更频繁地,更长时间地使用。越多的用户使用,才越有可能赚钱。几乎所有的书在产品无一例外都遵循这样的理念。所以作为用户的你我,能不上钩吗?我们能不被掌控吗?

Hooked8.2Nir Eyal / 2014 /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正是因为这些精心设计的各种购儿,所以让我们轻易地摒弃这些数字工具变得无比困难。和实物极简主义不同的是,数字极简主义面临更多的心理上的挑战,比如完全卸载某个 app 之后,不消多日,就很有可能把它装回来。原因很简单,之前已经完全上钩了,不管这个 app 带来的价值有多大,我们已经习惯它的存在;简单的卸载,要么导致我们的生活不便,要么让我们变得无比空虚,所以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装回来。如此一往复,这样的数字极简主义必定失败。

重新夺回掌控

  作者所倡导的数字极简主义,其实是期望我们对这些数字工具有更好的掌控,而不是被掌控。

Digital minimalists see new technologies as tools to be used to support things they deeply value—not as sources of value themselves.

  不像实物极简主义,我们可以简单地扔扔扔,就像《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所倡导的;数字极简主义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重新培养自己的心智。

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7.9Marie Kondo / 2014 / Ten Speed Press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8.0〔日本〕近藤麻理惠 / 2012 / 译林出版社

  阿米绪人一直因为他们的与世隔绝而闻名,这种与世隔绝似乎是建立在他们反对一切先进科技上的:人们以为他们完全不用电力,不用汽车,不用电话。事实上,阿米绪人完全掌控了如何使用这些先进科技:他们不用电网的电,只用太阳能产生的电,有限的电力保证他们可以把电只用在应该用的地方;他们自己不买汽车,但是会搭乘别人的汽车,这样不但省钱,也不会有了汽车而过度使用;他们的个体不拥有电活或者手机,但是在教会里会有公用电话。阿米绪人对自己的传统如此自信,他们允许年轻人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回归,最后高达八九十的年轻人都回来了。相较于其他有强制性限定的宗教,阿米绪简直如奇迹一般。

  作者所倡导的数字极简主义正是向阿米绪人学习:善用数字工具,而不是一味被它们掌控,或者一味地把它们完全摒弃。

如何掌控

  书中的前三章详细地阐释了作者对于数字极简主义的定义,而后面四章介绍了如何实践数字极简主义。后面四章略显冗余,如果可以做成 to do list,会更加清晰。

  学会独处

Solitude DeprivationA state in which you spend close to zero time alone with your own thoughts and free from input from other minds.

  人本来就是 social animal,各种社交 app 正好满足了我们的这种需求:只要打开 app,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 connected。渐渐地,我们变得沉溺其中,就像微信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变成了朋友圈 + 公众号 + 通讯工具。我们不再满足于只是收到朋友的消息,更期望朋友给我们点赞或者看到朋友的最新状态。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逐渐失去了和自己独处的能力。

  简单地卸载这些 app 并不完全解决问题,所以作者倡导有机地戒断:

1. 把手机留在家里2. 长时间地行走3. 给自己写信

  不要点赞

  从信息论的角度而言,点赞带来的熵非常有限,同样的简单评论也是如此。如此有限的信息并不能带来高质量的交流,因此,请不要给别人点赞。如果真的要夸别人,可以试试认真写下自己的感想,打电话,或者安排面对面的交流。

1. 不要点赞2. 减少基于消息的交流3. 安排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重拾爱好

  难以戒断社交 app 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它们充斥我们的生活,一旦戒断,我们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时间。所以作者建议找一些手工活/线下活动来填充这些时间,一来填补空闲,二来可以产生新的价值。当然,这些活动需要事先安排好时间,这样就可以保证他们不被原来的坏习惯干扰。

1. 每周做些手工2. 安排低效放松的的时间3. 加入线下活动4. 做好放松规划

  保持注意力

  数字工具最主要侵占的还是我们的注意力,所以我们要重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如下步骤是作者建议遵循的。之前我也总结过一些技巧,可以参考 ProdNotes 02 夺回被手机吞噬的时间。

1. 删除手机上的社交 app2. 把电脑变成单线程工具3. 专业地使用社交媒体4. 回归非网络媒体5. 把智能手机当成非智能手机用

Recap

  总之,这本书希望帮助我们多会对数字工具的掌控,精华在前三章,后面的实践因人而异,也需要读者自己慢慢摸索。我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提高生产力的文章,可以在 The ProdNotes Collection 这个豆列里找到。最后放上几本作者提到的书籍。

Deep Work8.3Cal Newport / 2016 /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solitude评价人数不足michael harris / 2017 / penguin random house ukThe Attention Merchants8.7Tim Wu / 2016 / Knopf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