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说说园子之“园子里面出好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说说园子之“园子里面出好人”

2020-02-11 21:03:37 作者:厦门山鹰 来源:山鹰的自然行记 阅读:载入中…

说说园子之“园子里面出好人”

  因为新冠疫情,自去年年三十起到昨儿正月十六,我未曾走出家门半步,连出门的心思也没有——日日里除了吃饭睡觉,便是写作、看书以及和家人聊天,没觉得有什么不能适应,许是我平素在外跑的时间太多,正好调整一下。

  昨夜翻自己以前的朋友圈,两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去了趟松江府的醉白池。回忆起来,确实是个不错的园子,等翻到当时拍的一张园子里的梅花,心思竟然一下子就飞了,连带着人也想迫不及待地出门去浪,去融入那大好春光。

  只是疫情未解,今早起来,依旧只能呆坐家中。

  仔细回想了一下,这些年,我去过的园林不少,写过的不多。因为大多不知道要写什么。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一带,当然是美的,我也是喜欢得紧,有提笔的冲动,但名家辞赋都在前面摆着,实在没必要再写,写了也是要烧掉的。

  我最想的是找个好园子进去住几天,把别的游人都驱走,只留三两知己,有酒有诗,一园虽小,饮尽天下事;左桃右李,隔窗偷色,欢怡浓情处。然而这更是痴心妄想,一把年纪了,让人嗤笑。

  醉白池曾是董其昌的地盘,上海博物馆董其昌书画特展的时候,参观的队伍排得老长。对董其昌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可见盖棺未必就能定论。不过他大概也不在乎,反正也听不见了。我对董的其他不感兴趣,只就书画而言,确实可谓集大成,但是又总觉得缺了那么一丁点洒脱。就像醉白池,以及众多其他的园林,终究是一个个精致的牢笼,给不了你山的伟岸和海的辽阔。

  可没有这些“牢笼”也不行。人生苦短,牢笼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甚至“他人即是地狱”。既然如此,那为何不索性将这离不掉的牢笼变得赏心悦目些?何况漂亮牢笼里长大的人,可能不知道高墙外最深重的苦难究竟长了副怎样的獠牙,但也不容易心生害人之意,反倒可能因为悲悯而志在拯救苍生。历史上无数个舍家为国的人,出自名门世家的举不胜数。

  好的环境大概率能催生出好的人。

  园子里的四时之美在心底皆可描绘,出门后才能知道有些东西原是不美的,才知道要怎么去建设,最不济也能照着园子的模子放大。

  在园子里听惯了黄莺细语秋虫幽幽之音,便对呱噪难以容忍,懂得提醒众生要消消戾气,和气生财。

  园子里好吃好用的东西见过使过尝过,出门后也就不会将丁尖儿点的小利放到眼底,轻易便做了贪吝之事。

  也不用太担心园子里长大的人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园子里也有一大家子三六九等人物的,都打过交道之后,人性总也会知道一二,不至于在外面被人轻易就被蒙了眼睛。何况园子里的那些楹联、门窗、梁栋上,早已写着、雕着、画着人世间的基本道理,每日里抬头低头地见着,总也该入了心底几分。

  你若问我能否保证这园子里走出去的就一定是好人?这我可保证不了。古今中外,大宅门里出的败类只怕也不少,但那一定不是园子自身的错。

  如今诸多私家园林都成了公园,我是主张都应常去看看的,尤其是应该带着孩子多去转转。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传统、书画及雕刻艺术,都在那些园子里;除了农作和医药,中国人对于自然与人关系的理解,也大多都在那些园子里;甚至中国人的礼教传统、同样沉淀其中。无论你是否喜欢,哪怕是为了批判,也需要了解。

  去年9月份我陪母亲在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南京瞻园里参观,遇见一个阿婆带着孙子过来,阿婆一直在唠叨:“为什么要来这里?不就是房子和树嘛,十五块钱真浪费,还不如给你买雪糕吃。”

  那位阿婆大约五十年代中期生人,也不算很老。不过孙子并不听她的,自己慢慢走慢慢看。

  我觉得这就是希望。

  2020.02.1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