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中国》影评精选
《水下中国》是一部由周芳 Paupau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下中国》精选点评:
●可 原来千岛湖下有古城 原来有花真的叫水性杨花
●旁白小学生作文
●看了第一集,就算镜头加解说,很多东西都不明不白的,而且有点阴森森的感觉……拍螺狮转眼就是我们这的螺狮很好吃,这个洞还没拍完呢转眼拍摄困难➕教孩子们热爱家乡( ? _ ? )最后旁白:我们想让洞穴永远黑暗,单独拉出来表白不如把这种感情贯穿在片子中?整体觉得内容不够丰富和细致……拍摄和制作很不容易,可是没有触到那个点儿
●为了出镜的V导也要点赞 原来国内也有那么多美丽的未知世界
●全部的星给当时想拍好的团队。看了两集。每集35分左右。四分之三是水上的。剩下的也不全是水下内容。明明可以深入看水下的世界,尤其是千岛湖。结果片子全部像个大杂汇。想放的内容太多了。每集看到的螺、鱼还成了美食。最不好的是旁白毫无感情的念文解说。全部看完,减一星。叫什么水下中国,不如叫靠海生活的人们。另外看完这剧你们会坚定中国海底啥也没有……
●开始以为只是爱好者的狂欢,简单的拍摄。没相当时间和努力,积累起来还是很有心的作品。比不上导演和专业潜水员,也接受过潜水培训,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危险。拍出来不容易!另外,每集最后,导演对拍摄初衷的解读,很到位,帮助理解。很有情怀的一帮人。
●拍得还是挺不错。水下内容少了,拿采访充数的感觉。淳安那段挺震撼的,剪辑太乱了。
●好久都没看过纪录片了,中国纪录片也可以很美,每部优秀纪录片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又单身一年的生活,修图,学英语,学ae,看电影,看纪录片,看展。
●每个故事我以为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题材是好的,但可能还是受限于资金、技术这些硬条件吧,看完没有太多的惊喜,反而有股不明所以的感觉。说句实在话,真和BBC没得比,拿蓝色星球做幌子宣传,可以,但没必要。加一星支持一下国产。
●加一星支持国产纪录片制作者,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突出潜水员的国产水下纪录片。我不爱所有的运动,潜水可以例外,因为在下潜的过程中我要克服很多恐惧,但能收获巨大未知冒险的愉悦。突然想到1月薄荷岛下潜遇险后有幸脱险的可爱经历。
《水下中国》影评(一):懂潜水的人才会知道为什么6集拍了3年
第一次有人带我们看到了以往大家看不到的另一种景色,讲述了他们背后的故事!很赞。
实话实说,制作水平确实和BBC、NG有点差距。但是一个小团队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必须得点10086个赞!!!
潜水摄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任何一点情况的变化,可能好几天的拍摄计划就全部报销,“等待”是你能做的唯一的事情。
水下摄影,完全不同于open water休闲潜水,承担的风险和困难很大。
在河湖、洞穴里潜水,低水温、低能见度、复杂甚至是危险的环境,随时可能威胁潜水员的生命安全。
坚强的意志、丰富的经验、周密的计划、过硬的技术、团队的默契配合,这几点缺了任何一条,想完成这样的片子都是不可能的。
废话不说了,点赞!
《水下中国》影评(二):《水下中国》之“秘密花园”影评
说起纪录片,给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形式单一,陈述枯燥乏味,而自从《舌尖》等优秀纪录片的接连爆红,彻底打破了对于纪录片的刻板印象,然而奈何珠玉在前,近几年的中国纪录片一直不温不火,连《舌尖》系列都开始呈现颓势,可谓令人扼腕。所幸近期播出的中国首部大型水下自然人文系列纪录片《水下中国》没有辜负业内外人士的期待,自开播以来一直保持着居高不下的热度以及口碑,之所以能如此,与这部纪录片活泼的表达方式,以及想要传达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在《水下中国》最新一集“秘密花园”中,为我们介绍的是以珊瑚为主体构成的生态系统,摄制组辗转冲绳、三亚、西沙、东山、徐闻,只为揭开这些秘密花园的面纱。
冲绳阿嘉岛的夜空深邃而又美丽,而看似平静的海洋下面,也正上演着一场生命的循环。珊瑚水螅体随着海浪摇曳,黑暗的水下,珊瑚礁上盛开着荧光的花,当前正是珊瑚繁殖排卵的季节,满月之下,珊瑚释放出无数颗微小的卵子,宛如星辰,汇聚成代表新生的银河,而时不时闪过的“流星”则是捕食珊瑚卵子的鱼,预示一个生命的陨落与另一份生命的循环,存活的珊瑚卵子则随波逐流,在命运的安排下一群一群地聚集拥抱,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最后形成珊瑚礁。
尤其是通过显微镜的视角观察珊瑚精卵束在水中的结合,发育成幼体,最后在固体表面上成长为水螅体的整个过程。
每个珊瑚礁都是一个生态系统,但其实说起来它更像一个大方的房东,任由各种各样的租客集聚于此,比如被称为鱼医生的裂唇鱼,每日兢兢业业为其他鱼类“治病”,清除啄食寄生虫。
有些租客为了温饱连自己的同类都不放过,而有些租客,则会帮忙清除珊瑚虫身上的食物残渣,比如梯形蟹,堪称护花使者,而有一些则恩将仇报以珊瑚为食,比如波纹蟹,简直就是拆家狂魔,所以护花使者与拆家狂魔相遇,梯形蟹总会愤怒的左右摇摆试图驱逐波纹蟹;而东山岛的东山小管,则把柳珊瑚当成至交好友托孤于此,产卵后便不知所踪,只留下不知情的儿女们,安睡于长条白色气球睡袋中,随水波摇曳直至出生.....
这一切生物行为,都是以珊瑚礁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一环,珊瑚成长过程中,还会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比如堂而皇之文明竞争生存空间的藻类,还有以珊瑚为食物的棘冠海星、核果螺、蓑海牛等生物的啃食和吞噬,虽然危险无处不在,但是生态系统向来如此,物竞天择,互相角力演化,珊瑚虫在这样的环境中顽强成长,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是死亡也不非最后的终结,在中国最南端的徐闻南极村,当地人会使用已然死去的珊瑚制作房屋,这也算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吧。
因为全球变暖,珊瑚虫逐渐死亡引发的大规模珊瑚白化现象,则是水下中国带来的另一个震撼,出现在镜头下的大片白化死亡的珊瑚,充满着死寂与荒凉的气息,跟之前生意盎然的画面截然不同,一直提醒着我们这份美丽原来是那么的纯粹而又脆弱,正如纪录片中珊瑚雕刻匠人陈老师所说,“现在不单只需要手艺的传承,而且也需要资源的保护”。
珊瑚是海洋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珊瑚的美令人沉醉,所以这份美的毁灭显得格外的残酷,七彩斑斓生机勃勃与一片苍白死寂荒凉的巨大反差令人触目惊心,也传达了《水下中国》希望人们保护海洋生态,保护这份美的意念。
在影片的最后的是幕后纪实,记录了摄制组在“秘密花园”拍摄过程中各种挑战、困难和收获。比如摄制组连续在一片海域蹲守七天晚上,每晚都需要潜入冰冷的水下坚守四个小时,每一次都要经历了身体失温和进减压模式的挑战,只为了捕捉到珊瑚排卵的珍贵画面。所有的精彩都不是偶然,希望我们都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那份纯粹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动。
《水下中国》之秘密花园预告片
《水下中国》影评(三):乘时光未老 ,我大步向前 —《水下中国》导演周芳自述
2019年9月,离开了黑暗的剪辑房,我背起包,去了遥远的南太平洋,久违的感觉,似乎去看老朋友,或者重回故地。但心中,却不似以前的神往和憧憬。总有一份牵绊,在深处,那是水下中国。
初衷
三年前,我从北极回来,停止了在世界追寻、记录海洋的步伐。驻足眼前,看到的是中国水下,一片未知和茫然,但我清楚,那是我未来的方向。
2017年2月 俄罗斯摩尔曼斯克 北冰洋“北冰洋的海底世界。曾经有一刻我在你怀里,呼吸!极光,浓墨重彩的献礼,更是对祖国的献礼!”
2016年,在美国DEMA国际潜水展,我和Jessea的一次畅谈挥之不去,我们都行走在世界各地的水下,但我们更希望把自己祖国的水下带出去。创作中国人自己的蓝色星球,是我们梦想的启蒙。北极冰潜时,一位俄罗斯教练侃侃而谈中国的抚仙湖,而对面的我,一无所知。行走世界,无数次被问及中国的水下,我无言以对。我想,也许就是这样一次次内心的敲打,让我再也无法忽视身体里强烈的欲望,我要去记录中国的水下,哪怕前途未卜,又何惧!
2017年 云南抚仙湖畔《水下中国》,不管有多么动人的官宣,多么宏大的目标,其实,它的初衷,没那么复杂。我,只是在合适的机会,接到了指令,恰好在合适的年龄,心有不甘,恰好生性倔强,从不回头,恰好多年的积累,让我不用赤手空拳,裸足而行。
所以,它的初衷其实就是一个中国人对自己脚下土地的一种渴望,一种本能,一次冲动。
回顾
现在,回顾三年的时间,弹指之间。有什么困难?太多,忘了! 有什么收获?都留在片子里了。有什么感动?收藏心里了。
马云有一句话,我喜欢:很多人一生输就输在对新生事物的看法上。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这四“第”,对症中国水下,毫无差池。因为没有碧海蓝天的光彩,我们曾经视而不见。因为没有前人的经验,我们觉得它充满未知,所以,到今天,我们没有中国人自己的《蓝色星球》。而过去的三年,我和团队,只是做了这四件事!
看到它!
爱上它!
理解它!
呈现它!
2016年开始,我一边广域地探索记录,收集一手资料,一边在导演班充电学习,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这也许是除了高考之外,我人生中最无虚日的三年。调研、踩点、拍摄、编写脚本,剪辑、调色、音乐创作。。。。从水下中国植根心里那一刻,它成长的每一天,我都不曾错过,或者应该说,我都在身体力行。
从茫然到笃定,从无措到清晰,最初探索未知的冲动慢慢平静下来,梦想在 一次次与自然交锋里被征服,在每一个跟踪记录的人物故事里被融化。
我变了,水下中国也变了。
2018年浙江千岛湖 拍摄《水下古城》“为了建造当时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新安江水电站,淳安,遂安两座县城,以及周围分布的九百多个村落淹没水中,从这年开始,我们把这座古城称为水下狮城。”
2017年河北潘家口 拍摄水下长城“三十年前,“引滦入津”,一道大坝在河北的潘家口村截断了湍急的滦河,造就水库老潘家口村和燕山、滦河相依的喜峰口一带部分的长城,则嵌入碧波形成长约50公里的「水下长城」奇观。6度的水温,能见度可以到十米,这是我见过最美的长城!”
2018年云南抚仙湖 拍摄水下金字塔“《水下中国》摄制组回到高原,探寻神秘消失的滇国文化。盛极一时的滇王国,是否如传说所说被抚仙湖淹没?水下中国有太多神秘的面纱,等待开启。也许无人能还原两千年前的真实,但是,相比在传说中摇摆,我更喜欢探究!”
2019年海南蜈支洲岛 拍摄《秘密花园》“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感谢可爱的蜈支洲岛守护者们,在这里,海洋对人类张开了怀抱,也在这里,海洋可以休养生息,繁衍生命!”
2019年中国台湾省兰屿 拍摄《古今沉船》“1983年9月27日,一艘韩国万吨远洋货轮《堡垒号》由日本津久见港出发,因浓雾弥漫误撞礁石,船舱出现三四米的大洞,海水慢慢灌入船舱,从此巨轮长眠于沙地之中。”
2019年广东徐闻 拍摄珊瑚造的房子“走进中国大陆最南端,记录徐闻独树一帜的珊瑚屋子,体验最给力 “牛车”,不要小看这个牛车,村民们都是用它出海呢?”
2019年山东日照 拍摄《海底粮仓》“风餐露宿,我们远赴黄海冷水团,记录中国人领跑全球的远海三文鱼养殖工程,世界最大的深海网箱【深蓝一号】。看着工人劳筋刻骨的作业,让我有了乘风破浪的冲劲!”
2019年山东荣成 拍摄海带的故乡“来到海带的故乡,记录那些水袖常舞的巨型海带和耕耘者的酸甜苦辣。常年在水下拍摄,我的手指脱皮明显。可是当我握着在冰凉的海水里作业了30年的双手,被海水浸泡到红涨粗肿,爬满老茧,指甲深陷,这一刻我感动了。从凌晨四点到日落时分,周而复始,无休止的繁重劳动。跟着周师傅,经历着这30年如一日的艰难作业,我想知道这份坚持为了什么?”
2019年海南海口 拍摄因地震而塌陷海底的明代古村落“陆沉,海涨,沧海桑田。。。曾经的古村落一夜淹没在海底。地震淹没了村庄,牡蛎礁为石棺加盖封印。我们把尘封在水下的中国文化慢慢开启。只为有一天,它被历史珍藏,被文明守护!”
2018年海口东寨港 拍摄红树林《生命绿洲》“裸足在浅滩潮间带,我们记录着红树林保护区健康的生态系统。淤泥浊水、污手垢面,蚊虫肆掠。。。也许这就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当灯光照亮水下残砖碎瓦,我们帮助故人寻找家园,重拾儿时的记忆,那种感动,超越了探索未知本身的价值。当我们不眠不休,守候着一个个新生破卵而出,冲破生命第一道防线,我们在自然里感知到了坚持的意义。
水下中国,不是唯一,不是奇迹,只是人和水下的对话,一次次触及灵魂的感动
2019年浙江千岛湖 许家源村民宅“水下的旧宅,完整地保留着生活的气息,当地村民许老把对儿时的回忆寄托在我们身上,不断探索和发现,记录和还原,更多的是感动。”
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又很骨感!
人,永远是实现目标,最核心的因素。2017年,我们的团队,还只能算一只游击队,依靠大量的志愿者,志同道合的人士支持,艰难地前行。三年的磨砺,淘汰了一些偶尔尝鲜的同行,无法坚持的伙伴,留下了一支精锐。浓缩了国内外专业的有志之人,是他们,陪着我,完成了这个艰难旅途。
中国第一部大型水下纪录片《水下中国》来了!
《水下中国》预告片
未来
如今,三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有人问,《水下中国》美吗?我想说,壁纸是用来看的,它可以装饰你,但无法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有人问,《水下中国》震撼吗? 我想说,视觉大餐,可以是血脉喷张,但更需要源远流长
有人问,《水下中国》赚钱吗?我想说,如果这是初衷,那它早已被扼杀于襁褓,而不是扎根在我内心
有人问,《水下中国》会火吗?我想说,那不关我的事。你们说了算!
短短的一生中,我们能有几个唯一?能有几次不计结果的投入?
所幸,我有一次!
乘时光未老,把故事藏在眼底,风霜留在脸上,我大步向前!
《水下中国》影评(四):《水下中国》潮启十月,新华社称:视角罕见
大型水下生态系列纪录片《水下中国》网络热播半个月以来,广受关注。新华社、新浪、网易、腾讯、搜狐、湖南国际这些主流媒体争先撰文报道,并得到香港艺人SamLee李灿森、张展鹏等明星的赞誉和力挺。
李灿森与张展鹏在2019年YOHOOD全球潮品展中,在其下SUBCREW品牌展区,专门介绍了《水下中国》拍摄时所用的潜水面镜和工具,李灿森说:这次跨媒体合作就是要借助这个纪录片告诉大家,中国水底下有很多很特别以及很漂亮的东西。
UBCREW不但是《水下中国》的联合出品方,李灿森与张展鹏也在片中多次友情客串。尤其在腾讯视频出品的“青春魂动”中力挺《水下中国》。
《水下中国》是中国首部大型水下生态系列人文纪录片,由周芳(PAUPAU)执导,拍摄与制作。它以独特的水下视角展现了中国深藏海底的自然和人文,与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相结合,用水的语言,传播中国之美。为大家展现了一个神妙的海底世界。
《水下中国》共分六集,分别是:黑暗洞穴、水下古城、古今沉船、秘密花园、生命绿洲和海底粮仓。
第一集《黑暗洞穴》讲述了喀斯特地貌洞穴和西沙蓝洞在中国水下的神秘景象,带你领略黑暗世界的独特风景,寻找黑暗世界的独有生物。解密⼈类与水下洞穴的关系,展望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挑战。
化石洞幽灵虾盲虾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文明深藏海底,第二集《水下古城》带您探索中国水下不同历史时期不不同成因的古城,揭秘成因、展示古迹、讲述这些古迹背后动人心弦的人物故事。
古城上的精美石雕狮子滚绣球金字塔水下古城建筑廊檐一角在第三集《古今沉船》中,海底沉船将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对您讲述它们或凄美动人或悲情壮烈的航海史、揭开湮没千年的沉没之谜,它们曾经满载丝绸、瓷器,满载希望与财富,却被大海无情吞噬,永远留在了海底,虽然被岁月和泥沙掩埋多年,但当年船上水手的呜咽之声犹在耳边。
沉船中的陶瓷器皿鱼群游过沉船一角近代沉没的船只小小珊瑚虫组建了它们自己的国度,在海底构建成《神秘花园》,水下中国将带您走进珊瑚的世界,看珊瑚虫是怎样在海底世界繁衍生息、日复一日的构筑它们的宫殿。
海底的珊瑚会发出荧光魔鬼海星吃珊瑚鱼群从美丽的珊瑚丛上游过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命都不会消亡,海草床、海藻林、红树林、牡蛎蟭、古油杉化石会组建成一个《生命绿洲》,交织出一部奇特的水下生命画卷,与其中生物的跃动生机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水下奇观协奏曲。
蓝子鱼在植物从中游弋小海马与海底“草原”大海龟在觅食海草海洋带给我们远方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物产,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9 种海洋生物。它们每天都在为这个星球提供着养分和能量,也为人类提供着食物,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食。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认知的提高,海洋将继续带给我们一个富饶辽阔的,但必须取之有道的海底粮仓。
抗浪鱼三文鱼海参《水下中国》影评(五):湖南女孩叫板BBC,冒死拍出中国的水下世界,震撼程度爆表
金字塔、长城、百年古村……中国水下,比你想象中更震撼3年前,湖南姑娘周芳
带着5位摄影师一起,走访了中国24座城市,
首次完整地拍到了很多中国水下的古迹:
云南抚仙湖的水下金字塔、
河北潘家口的水下长城、
千岛湖的水下百年古村……
2019年9月,《水下中国》纪录片播出,
成为了世界第一部从水下视角展示中国的纪录片。
在广西地下水系最深处的洞穴,
周芳因为拍摄盲虾,差点被困洞穴死在水下;
在杭州千岛湖底,
她见到了在水下浸泡了60多年,却依然保存完好的牌坊;
在台湾兰屿,
他们拍到了目前中国水域保存最完好的、水下能见度最高的沉船……
很多人拿《水下中国》和BBC《蓝色星球》做比较,
周芳觉得,水下中国这个题材,
一定是BBC无法取代的。
“中国人拍摄自己的水下世界,
我们并非是以物见物,
而是以物见人,以物见中国。”
撰文 张翔宇
水下中国记录片
导演:周芳从2017年2月开始,6位摄影师花了两年七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中国24座城市,最北到达了黄海、渤海交接的长岛,最南到了中国的南海,最东是台湾兰屿岛,首次完整地拍摄和记录下了很多中国水下的古迹……
1959年,淳安,遂安两座县城及周围分布的九百多个村落淹没水中
河北潘家口水下长城
嵌入碧波形成长约50公里的“水下长城”奇观
6度的水温,能见度可到十米
浙江千岛湖 节孝坊中国唯一一座水下还没坍塌的保存完整的砖墙结构的牌坊台湾兰屿 堡垒号沉船目前中国水域保存最完好的、能见度最高的一艘沉船《水下中国》是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从水下视角展示中国的纪录片。通过另一个水下平行世界,我们得以了解那些被遗忘的中国文化。
冒着生命危险,
6个人花3年拍摄中国的水下世界
周芳一直很喜欢户外运动,相比于在森林、冰川徒步,她觉得潜水有更加极致的感受。“在水下,我听不到周围任何的声音,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的心跳,水下最令我着迷的,正是这种远离城市,被自然包裹的感觉。”
3年前,她带着其他5位小伙伴,开始筹备《水下中国》纪录片的拍摄。
《水下中国》最终也只完成了6集,每集30分钟的成片。导演周芳说:“很多人质疑我们效率低,其实用近3年拍摄中国的水下,时间真的太短了。”
每一集是一个主题:水下洞穴、古城、沉船、珊瑚、海底生态、渔业……每个主题都代表了中国水下一种罕见的自然景观。导演周芳说:“我们并非是以物见物,而是以物见人,以物见中国。”
在周芳之前,从未有人涉足水下中国这样题材的纪录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拍摄难度太大。
周芳说:“自然类纪录片是所有纪录片中拍摄难度最高的,而拍摄水下世界,按照等级来分的话,算是金字塔的塔顶了。”
水下拍摄最难的是它的不可预测性。天气、能见度、水流,甚至是水温,有一点偏差都会造成拍摄失败。即便科学团队给予技术支持,也只是提高了成功率,没人能保证下水之后会拍摄到什么。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也很可能什么都没有拍到,所以大部分人还未开始就已经放弃了。
团队成员只有6个,4男2女,有探险家、摄影师、潜水教练……除了一位美国人,其他5位都是中国人。有些是周芳的好朋友,有些是国外拍摄合作多年的搭档,有些是陌生人。周芳说:“每个人都有超过10年的水下拍摄经验,凭着一股热情就在一起了。”
《蓝色星球》是BBC拍的关于水下主题纪录片的标杆,它让全世界的人开始对水下世界感兴趣。即便到了今天,很多人依然会把《水下中国》和《蓝色星球》作比较。评价这部纪录片哪些地方不如《蓝色星球》,哪里不如BBC。周芳说:“《蓝色星球》是世界的,但《水下中国》是中国唯一的。”
以命相博,拍摄水下洞穴
在所有水下拍摄中,水下洞穴的拍摄,是难度最大、最有挑战性的。
因为它本身是一个专业的水下探索环境,是全密闭的空间。而中国的洞穴,大多都是未被探索和开发过的,没有明确的地图指示,进去之后没有直接的逃生口。“遇到洞口比较窄的时候,潜水员就会被卡住,把气瓶卸下来扔过去,人再爬过去。”
摄制组曾6次踏足广西。中国南方的喀斯特,拥有世界最长的地下河水系之一。广西独立的地下河总长超过一万公里,约等于地球直径的长度,相当于长江和黄河加起来的总长度。
广西,吞列化石洞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因地处偏远,曾被联合国评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却成为了全世界洞潜探索者的天堂。摄制组先后探索二十多处洞穴,最终拍摄到中国水下最具代表性的6个洞穴:灵婉洞、白龙洞、红军洞、九送洞穴和吞列化石洞。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九送洞穴,它最早是被法国人塞班发现的,沿着他留下的引导绳探索,摄制组还意外发现了洞壁石花和盲虾。 盲虾,稀有的洞穴水生物
拍摄盲虾的经历,周芳每次回忆起来都不禁一颤。盲虾是最稀有的洞穴水生物,由于生长在完全黑暗的热泉环境中,盲虾的眼睛已经退化,能不能拍到全靠运气。
它对生存的环境要求极高,大多生活在水质纯净的洞穴最底层,如果地下河水受到污染就会立即死亡。虽然拍摄盲虾是预定的计划选题之一,但国内从未有人真正拍摄到它。
水下洞穴的拍摄,全靠一根引导绳保命。一旦脱离,极有可能憋死在洞里。因为看到盲虾太激动了,周芳和另一位女摄影师追随着盲虾进入了一个侧洞,丝毫没有意识到已经脱离了保命的引导绳。
周芳说:“大概进入侧洞一、两米的位置,我踢了两下脚蹼,整个洞沙尘弥漫,能见度瞬间为零。当时我就觉得自己跟进了棺材一样,已经抱着必死的心了。”
两个人是失散的状态,她只能靠右手摸到一个参照物往前走,突然发现路堵死了。周芳突然松了一口气,知道方向错了,这在水下探索中反而是一件好事。
“要保证在空气充足的情况下找到出口,最怕潜水员自己慌乱,紧张的时候乱动、乱抓,甚至会把对方的呼吸器抓下来。”周芳折回来的时候撞到了另一位摄影师,她把手用力地在她的面镜前使劲晃,朝着反方向游,才回到了主洞。
广西九送洞内的水下石花,世界罕见
最终的成果很令她欣慰,这次洞穴拍摄到的盲虾,在国内纪录片中是首次。除此之外,拍摄到的洞壁石花,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见的。“没有任何前人的资料可参考,一边探索一边记录,完全是拿命在创造选题。”
冒着房屋随时坍塌的风险,
拍摄千岛湖水下古城
水下古迹的拍摄中,千岛湖水下古城的拍摄是最困难的。
1959年,新安江截流,淳安、遂安两座县城瞬间变成沧海桑田,当时迁走的移民大约有20多万人。大部分人可能都已经不在了,在世的也早已过了花甲之年。
这些古迹是木结构,在水下浸泡了60多年。大多房屋在当年准备搬迁之前就被拆得仅剩残砖碎瓦,有些屋檐是倒塌的,有些房屋仅剩半墙。周芳说:“这些房屋随时都有坍塌的风险,在不了解房屋结构的情况下冒然进入室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959年,淳安、遂安拆迁历史影像水下古城被淹没之前的原貌图
为了完整地了解千岛湖的水下古城,摄制组找到了一位画家,他是其中的一位移民。
他花了10年的时间,挨家挨户地收集线索,还原了水下古城被淹没之前的一幅原貌图。这幅作品反反复复修改过5次,以前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户人家、每一个街铺,都被真实还原了。
千岛湖水下的节孝坊,距今300多年。是中国目前水下唯一一座没有坍塌的、保存最完整的砖墙结构的牌坊,这次被成功拍摄了下来。牌坊的主人是名叫姚文俊的妻子王氏,二人结婚仅一年,丈夫便因病离世。王氏守节尽孝50多年,乾隆特赐此牌坊。头悬圣旨的牌坊,是中国传统的四大牌坊之一,龙头、圣旨、古代帝王的象征都镌刻在水下这座牌坊上。
千岛湖水下民宅:余庆堂在寻找水下具体需要拍摄的建筑物时,周芳偶然看到了一篇回忆家乡的文章,作者便是许老。于是周芳把拍摄对象锁定为许家源的许老民宅:“民宅的背后藏着更多的人情味。”
为了完整地记录宅子,摄制组请许老做了特别介绍:“我家叫做余庆堂,门上有一块石匾,写着山屏水带,木川斗结构,房子里有天井,倒塌的大树……后院有一个楼梯可以上到二楼,我的父亲曾经把这里的菜坛子当武器,保护过我们这个家。”
在最后一天,摄制组准备下水拍摄余庆堂的时候,许老悄悄请求周芳说:“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你可以帮我带一块家宅的瓦片上来。”
下水后,周芳成功找到了许老的家,她发现余庆堂在水下保存得非常完整,屋顶的瓦片整整齐齐地盖着,还保持着60多年前被淹那一刻的模样。
当周芳拿起一片瓦片的时候,一瞬间尘土飞扬,瓦片瞬间脱离了周围的环境,变成了一片新的瓦。周芳说:“挣扎了好久,我还是擅自把瓦片放回了原处,应该让它留在60年前的记忆中,这才是它最好的归属。”
令人震撼的水下长城、海底沉船
30年前引滦入津,一道大坝在河北的潘家口村截断了湍急的滦河,造就一段长约50公里的水下长城奇观。
潘家口的水下长城,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可以水下零距离接触,并穿越过去的长城。周芳说:“6度的水温,能见度可以到十米,这是我见过最美的长城!”
美国人斯蒂文是最早在中国水下记录长城的一个外国人,周芳决定跟着斯蒂文去记录这个过程:“不存在谁先发现了长城,我希望通过更多的西方面孔,让中国的水下古迹和文化传播出去。”
台湾兰屿堡垒号沉船,是1983年韩国出使的一艘巨型的远洋货轮,因浓雾弥漫触礁,船长把它行驶到了一个国际沉船位,目前位于兰屿的八代湾水域,大概40多米深的地方。这艘沉船,是目前中国水域保存最完好的、能见度最高的一艘。
周芳还拍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沉船、现代的南海沉船,以及为了保护海洋而主动投放在海底的人工鱼礁沉船,以此讲述了中国水下的沉船演变。
用显微镜记录珊瑚着床珊瑚产卵瞬间:每年只发生20分钟因为需要大量的高帧率素材,摄制组用到了red epic w的8K电影机在水下做记录,这在中国水下纪录片中算是首次。珊瑚产卵,每年只发生20分钟,错过一次又要等一年。“这样珍贵的微距影像,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细节。”
中国将来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蓝色星球》
周芳出生在山城湖南,读大学之前,她从没有见过大海,甚至都不知道海是什么样子的。2012年,她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度假的时候,看到了全世界最好的大堡礁。“我才知道,水下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平行世界。”
因为想要了解水下世界,完成水下拍摄,她开始考潜水证。从此之后,她每年中基本有半年的时间,都在世界各地潜水。
周芳在潜水的时候,曾多次去无人区、无人岛以及偏远的海域,和家人是完全失联的状态。2014年,她到古巴出海潜水,当地没有网络,没有信号,她无法与家人联系,整整消失了9天。“当时我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第一个电话打给我的妈妈,她非常愤怒对我大吼,你能不能让我多活几天?”
周芳完成的第一部水下作品是2015年的《寻找鲸鲨》。后来,她又出品了一共25集的纪录片《潜行天下》。
2017年1月,她到北极冰潜。一位俄罗斯的教练问周芳,“你知道中国的水下世界是怎样的吗?我在那里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水下世界。”
这件事情对周芳的打击很大。“我走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最后却败在不了解中国的水下世界。带着一种不服气、不甘心,我开始拍摄水下的中国。”
相比较于潜水爱好者,周芳更喜欢作为水下拍摄者的自己:“我不再只关注视觉的刺激,我更想关注的是一种生物、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拍摄完成之后,她已经改变了自己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能够有机会让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国土,对中国的水下世界感兴趣,是值得一直做下去的事情。将来总有一天,中国人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蓝色星球》。”
部分资料由《水下中国》纪录片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