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样的父母,给我来一沓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这样的父母,给我来一沓

2020-02-13 10:15:13 作者:南小熙 来源:南小熙 阅读:载入中…

这样的父母,给我来一沓

  这里是小熙陪你一起度过的第 317 天

  想要一个“通情达理”的爸妈,到底有多难?

  每个人都有被倾听、被理解、被认同的需求,尤其是在父母子女间最亲密的家庭关系中。

  但往往中国式教育,父母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对子女的既定标准,取决于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和理想化,很少会有父母愿意将自己投入到子女的心里情境中。

  正因此,衍生出了新的家庭问题:代沟隔阂。

  别人的爸妈,我慕了

  前两天,刷到一部电影片段,触动颇深。

  故事讲得是一个开便当店的家庭,男孩误会喜欢的女孩是“聋哑人”,迟迟不敢表白。

  当爸爸对男孩说:“你喜欢的女生是什么样?以后稳定了,带回家给爸爸看哦!”

  男孩坦白了自己喜欢的女孩是“聋哑人”时,他的爸爸的反应其实很错愕。

  就在男孩担心父母会不同意闷闷不乐时,亮点来了!

  他的爸妈用旁敲侧击式的对话表达了接受:

  等到男孩终于带女孩见家长时,他的父母没有因为女孩是“聋哑人”怠慢,细节之处,都流露出对女孩的尊重和认真。

  特地准备了可爱的果盘:

  认真打扮且用手语和女孩交流的父母:

  为了照顾“聋哑”女孩特地准备的纸牌:

  很感动,像那种在烈日下奔跑了很久,突然有人拉你停下来,一起坐在溪水边,清透感将心里填满,丝丝缕缕透着舒畅。

  有网友对留言写着:

  “太棒了!这样的父母,给我来一沓!”

  也有网友说:

  “好酸,这样的父母,只有电视剧里才会有。”

  不难看出,在两代人的相处中,年轻人有一种很强的共鸣:

  想要一个“通情达理”的爸妈,太难了!

  不要让你的孩子

  生活在你的规划里

  世界上三种最无效教育方式:讲道理、生气威胁、付出式感动。

  但却被大多数中国家庭应用的淋漓尽致。

  青春期的早恋情愫,高考后的志愿方向,大学毕业的工作规划,适婚年龄的择偶标准,但凡是碰到任何关于自己人生的决策大事,父母总喜欢或多或少的掺和一脚。

  美名其曰:我是你妈,是过来人,我还能害你?

  但是,爸妈有没有想过:你们给我的那种“万无一失”的人生,一定有幸福保障吗?

  我有个闺蜜,就是生活在父母的规划里。

  她是北方人,却一直喜欢南方,但大学报考时,她妈妈坚决让她报考省内院校,理由是女孩离家太远不放心。

  后来,她大学毕业,她妈妈又认为:公务员足够稳定,是女孩子的理想职业。

  从读书时她就是考试绝缘体,毕业4年,省考国考事业单位,无数次考试,还是没能如愿进入体制内。

  看到别人在朋友圈发公司年会、同事聚会时,心态未必会崩,可是没办法,她拗不过家长。

  也不是没想过沟通,可是只要一谈到有其他的想法,她妈妈就会以身体不好为由,再多的话也要吞回肚子里。

  不敢讲,怕她妈妈生气病倒。

  这两年,又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她妈去给她算了命,择偶标准框定的精准无比:属相、职业、身高、甚至父母职业都有预期标准。

  碰到喜欢的人,磨合期还没过,父母已经站出来反对,因为无法接受女儿远嫁。

  最后僵持不下,老老实实按父母的理想标准去接受相亲。

  她快乐吗?

  她父母快乐吗?

  似乎都不。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说: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父母需要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子女,如何真正承担起对子女的责任。不要总是用为了你好而道德绑架孩子。

  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惜太多父母都无法接受。

  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

  是大多数父母的焦虑

  网络上曾有过一个话题:你能接受自己小孩的平庸吗?

  很多家长会说,我只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快乐。

  其实不然,当他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事事优秀时,焦虑感是会在无形中产生的。

  于是,他们要来“关心”你的工作情况,现在是什么职位?做了什么成功的项目?年终能拿多少奖金?

  要给你介绍相亲对象,一边说着看你喜欢,一边暗示你对方家庭背景,或明或暗传递着婚姻互益观。

  总归到底,身为父母,想要管着你,想要替你做规划。

  看似强势的父母,大体都离不开这两个原因:

  一种是,他们以自己的角度替孩子规划,除非这个孩子足够让父母相信,自己能做的更好,父母才会不那么强势。

  另一种是,他们的不张罗孩子的事情,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活。

  无论是哪一种,对子女来说,都是一种爱的负担。

  而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被忽略:父母没有了解过子女的需求。

  长此以往,父母甚至忽略了:子女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共情力,为人父母第一课

  不过,父母为什么总是要管着你?凡事都要给两句意见才爽快?

  我们有时候也需要换位思考一下。

  打个比方,我们上学的时候,什么最恐慌?

  不是你没写作业,而是老师从第一排挨个检查,你只能背手坐着,这时候做恐慌。

  父母对子女的心态也是如此。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事业有成、嫁的又好,他们如果不做点什么,实在难以抵御心里的焦虑。

  所以父母总是“特别热情”的打探你的情况,给你自己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帮助或意见,这样他们会安心一些。

  共情力这件事,有时候是相互的。

  但共情的前提,要先学会倾听。

  先了解对方的心里,才知道该如何去做。

  在生理学上来看,在倾听的过程中,大脑会释放关于同情的后叶催产素,这种物质会阻碍压力激素皮质醇的释放。当孩子觉得ta被理解时,大脑便会释放这种催产素。

  “共情”,看似容易的一件事,现实中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有多少家庭,经常会在一件小事上,陷入尬聊局面。

  大部分父母在子女遇到问题时,往往这样说:

  “没关系,谁都会遇到困难的。”

  “做不好也没关系的,爸爸相信你。”

  “不要太在意,想点开心的。”

  这类安慰方式,被心理学家John Gottman称为“情绪消除模式”,是一种给予同情的消解模式。

  当父母启用“宽慰”的劝解方式时,实际是站在自我坐标系中,并没有和子女产生实际的连接,反而让子女陷入了更加孤独的状态。

  子女讲出自己的困难时,实际是想自己被看到,而不是被安慰或是被教育。

  在最亲密的家庭关系中无法找到认同感时,最终会反向令子女产生焦虑,而焦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自卑。

  脱离了交流和体谅,都是耍流氓

  《请回答1988》中,“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这句话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

  每一位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有时,用力方式没办法达成一致。

  又偏偏,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父母对子女承认问题是一件极难开口的事。

  归根结底,始终是家人。

  任何教育观脱离了交流和体谅都是耍流氓。

  最后再说一句,其实父母一辈子了,想要改变他们,确实挺难的。

  但是,如果你不去迈出和他们互相理解的那一步,你就永远没有其他答案。

  可能也不会真正的,明白父母对你的爱。

  家庭总要聚,聚是一团火。

  但当自己独立时,应是满天星,找到自己的光芒。

  - END -

  图片整理自网络

  点个“在看”

  让爸妈知道,

  我!超!委!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