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局外人读后感摘抄
《鼠疫•局外人》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加缪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鼠疫•局外人》精选点评:
●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故事,加缪的作品值得读
●荒谬小说的经典
●读完局外人 倒有几分羡慕主人公的洒脱
●都是特别优秀的作品啊,经典
●相比起来加缪我就觉得就没那么顺畅,挺难读进去的,有点头晕脑胀天旋地转,但是局外人我还挺能理解的
● 鼠疫在蔓延,大人在同化,孩子在挣扎。爱情黯然失色,亲情机械消散,童年不复存在。鼠疫就是生活,绝望过后爱才得以升华。人总是那样,灾难过后回归正常,无辜与力量超越一切得以生存。 “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感受这世界如此像我,总之亲如手足,我就觉得自己从前幸福,现在仍然幸福。为求尽善尽美,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独,我只期望,行刑那天的围观者都向我发出憎恨的吼声。”
●第一部确认鼠疫,第二部各个人物的生活状态,成立了卫生小组,第三部死亡与葬礼,人们生活麻木寻欢作乐,失去信心和理想,第四部朗贝尔留下、帕纳卢死去、格朗幸存、塔鲁去世,鼠疫结束。第五章鼠疫结束记叙者感言。鼠疫就是生活,明知绝望却不放弃希望,看透悲剧还坚持着正义。局外人,感觉人到社会上原来是做客一场,别人怎样与我无关,我怎样与人无关。生活在既定的社会观念之外的只是独属于这一小人物的角色而已。
●经典之作,值得阅读与推荐。
●非常经典好看的小说,读起来真是荡气回肠!
●《鼠疫》:集体厄运下的挣扎与反抗;鼠疫就是生活,每人身上都携带,只因任何人都不能免遭其害。再读《局外人》:足见人类社会对非我族类的不宽容,更可怕之处在于这完全是无意识的,一切都那么自然。这个版本字体太小,影响阅读
《鼠疫•局外人》读后感(一):局外人
文:薇薇安爱阅读
2019年的春节假期稍微比往年长一些, 而这个假期除了每年的喜气洋洋之外, 我还囤了一些书, 打算着在假期的时候可以看一看。 平时碎片化的时间比较多, 真的有大把的时间可让我去看书的时候, 其实很少, 一般都是在早上上班前,中午休息或者是晚上睡觉之前的这些时间里会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来读。
这样从海绵里面挤水一样的时间里其实也是能快速的读一些书的, 这样的日子里面很充实, 这也是为什么春节长假的时候要囤书来读的原因了。 有一些书是平时觉得没有办法利用碎片时间读完的, 于是有很多大部头或者大家的作品就成了我这个假期里面的阅读书目了。
这里面就有法国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局外人》, 作为存在主义、“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加缪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其中以中篇小说《局外人》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的体现了“荒谬”的观念。
文中的莫尔索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 他的处事方式和这本小说中的语言、事件,让他显得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似乎整个人和世界是分离开的或者说是看着很荒谬的。 他莫名的杀人锒铛入狱之后,接着荒谬的事情也没有停止。 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无罪的, 司法机构利用了一些之前他的离经叛道的行为,把他虚构成了一个冷酷的杀人魔鬼。
《局外人》里面的主人公从头到尾都好像一个置身事外的人, 即便是他杀人入狱之后,也没有人听他的辩解, 人们判定他杀人似乎也没有过多的去了解他的想法。 一个和世界完全隔离的人, 看似是个荒唐的人。 最终他被判死刑, 死亡对于他而言或许是另外的一种旅途一样。 主人公从把自己置身事外,到最后自己成为了真正的局外人。 变得跟这整个世界毫无关系的人。
《局外人》里面展现的人和世界分离, 世界就变得荒谬起来了, 对于主人公显得毫无意义, 而他对于世界也变得毫无意义可言了。 最终他面对自己被判死刑这件事情也变得麻木。 从而将荒诞展现的淋漓尽致。
《鼠疫•局外人》读后感(二):生命的抗争
我们常说读书要读大师,阅读要读经典作品。说到底是因为这些作品是对“人”的发掘与开发。尽管时代背景、地理文化有所不同,而作品中所闪现的人性则亘古不变。 加缪就是一位时常被人们提起的大家。苏珊·桑塔歌就这样评价他:除了加缪,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 加缪,享誉世界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1957年,他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提出的种种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鼠疫》《局外人》《西西弗神话》等。 《鼠疫·局外人》收录了加缪非常著名的两篇作品《鼠疫》和《局外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对加缪有所了解。对他作品传达出的精神有所感悟。 《鼠疫》讲的是一个海滨城市奥兰鼠疫爆发的事件。其中描写了鼠疫从爆发到消退,城中人们的生活情况。并赞扬了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人们对疫情的抗争。引发人们思考何为英雄。书中没有夸大英雄主义,“适当地重视英雄主义”。书中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医生里厄,积极组织卫生防疫队的塔鲁…… 回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过上平安喜乐的日子,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军人、警察、医生、甚至是环卫工、快递小哥……他们都是平凡的人,而他们的付出却给我们带来了安全、便利。我想这些平凡的人是我们当代的守护神、默默无闻的英雄。 《局外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心理活动。母亲的去世,看不到他的悲痛,让读者感受到的是冷漠。第二部分讲的是他过失杀人,被捕入狱后的生活。默尔索面对母亲的去世,面对爱情,面对审判,都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姿态。这种特殊,另类的人物形象,让他在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局外人”也成为整个西方文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 加缪曾说过:“这个世界的悲惨和伟大:不给我们任何真相,但有许多爱。荒谬当道,爱拯救之。”《局外人》看似荒诞,却使人睁开眼睛,看清这个荒诞的世界。 两部作品都值得反复研读,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意味。无论是平凡的英雄,还是荒谬的局外人,都是对生命的抗争。
《鼠疫•局外人》读后感(三):社会是个大剧院,而我只是个局外人
人生是一场巨大的游戏,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喜怒哀伤很多时候都是做给别人看的,由不得自己。努力适应游戏的人选择戴起了更为合群的面具,面具戴久了慢慢也就忘了真正的自己,而还有些人始终学不会伪装,于是他们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怪胎,终将被整个游戏淘汰出局。
《局外人》讲述的是一起看似完全不公正的案件审判,男主人公因为失手杀人被抓捕入狱,他本以为是会是一起处理起来十分简单的案件,而当神父、法官、社会媒体得知男主人公在母亲的葬礼上并没有表现出忧伤就认定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更有人认定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表现出忧伤是同弑父一样的罪过。
《局外人》的故事很短暂,只不过是讲述一个犯人从入狱到审判的过程,但是整个故事背后却透露出司法的根本问题,几乎每个与法律沾边的行业都会面临情与法的抉择。我们知道任何时期的法律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总有人在法律的边缘不断试探想要钻空子,但是如果选择人治社会,我们就要面对更多的问题。
《局外人》除了司法的公正外更触动我的是社会是否能够容忍真实,对事物的判断更多的应该基于证据而不是陪审团的臆想。我们活着究竟还是要按照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来,即便我们并非心甘情愿,也要做一个合格的演员,否则我们将被视作不正常,甚至是一个异类。
亲人去世我们固然悲伤,但是只因为一个人在身体极度疲惫的情况下没有在葬礼上表示悲伤,也没有留下眼泪,就断定此人非奸即盗十恶不赦,现在看来有甚是荒诞,而在那个时代,这种判决无可厚非。反观现在奇葩的案件确实没有了,但融入社会的我们都没办法甚至没有勇气做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常说要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大多数人说的就是对的么?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巫想要陷害国王,于是在这个国家的井水里洒进了药水,一夜间居民们都疯了,国王因为有自己专用的井所以并未中毒,居民们觉得自己的国王颁发的条令莫名其妙决定起义推翻国王,在国王想要自杀的时候,王后说你也去喝那口井的水,于是国王也变得和居民一样,国家依旧运营着,只不过和别的国家不太一样而已。
所谓的大家的意见,所谓的道德品质,不过是一群喝了同一口井的人,所以不要总是用多数人的想法去判断一件事的对与错,其实很多事情换个角度思考结果真的不一样,没有人能够担当上帝的角色去判断一个人生死,即便是一群人也不行。
《鼠疫•局外人》读后感(四):他转身,独自行走在暮光之中
还记得几年前阅读过加缪的著名代表作《局外人》,可能彼时年纪小,对内容理解尚浅,若干年后,只记得书中描绘的几个场景:赶着去参加葬礼但好像极度疲惫的主人公、在炎炎烈日下奔走的一行人、法庭上轮番发言来作证的数人…… 最近读另外译本的《局外人》,加之同样十分著名的《鼠疫》,我所能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寥寥几个画面,而是震撼于加缪对于人类生存处境的细微刻画与深度理解,是对于存在主义的进一步感知,更是阅读伟大文学作品所经历的满满收获感。 谈到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刻画,我想到作家徐则臣写过的一段话:“‘人’。这是所有文学里最大的主题,区别只在于,他生活在这里还是在别处,他的焦虑、疑惑和困境又在哪里。我的很多‘人物’都生活在北京,我想知道他们的心思。他们是闯入者、边缘人,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局外人……” 《鼠疫》写的是在奥兰这座城市里,人们起初互为陌生人,每人忙碌着自己的一番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鼠疫打破了这种日常,人们情愿或者不情愿地要与他人一起暂时被困在这一隅封闭环境之中,共同勇敢奋力地与这场瘟疫抗争。 这样的故事背景设定为整本小说定下了紧张的叙事节奏,在主人公里厄医生的带领下,人们投身抗争,对抗瘟疫的大幕徐徐拉开。小说先后描写了以下几个阶段:大家不相信有疫情——紧急备战抵抗疫情发展——疫情渐渐消失——疫情结束恢复往日平静。 在其他类似这种对灾难题材描写的小说当中我们往往能通过阅读快速辨别出“谁是拯救世人的英雄”,而在加缪的《鼠疫》里则不同,正如译者李玉民在序中所言:“归还英雄主义其应有的次要地位”“赋予真理其原本的面目”。作者只是在平静客观地叙述整个事件,整个事件的核心就是行动起来抵抗瘟疫,我们没有看到作者以怎样的修辞来形容、刻画这份不容易,因为通篇的叙事都已经在体现“行动”二字了。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画面是:主人公里厄医生在亲眼目睹了好朋友塔鲁死于鼠疫,过后又接到妻子去世的消息,彼时疫情已接近尾声,城市里已解除了禁令,众人举行起盛大的欢庆活动,而里厄医生独自行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他远离那热闹,暮光映衬出他孤独但坚定的身影。 最感动于患病老人说的那句:“说到底,鼠疫究竟是什么呢?鼠疫就是生活,不过如此。”人人都在追寻真理,吵嚷着、叫喊着,殊不知,真理就这样被一个平凡的老人一语道破。 而在《局外人》中,除了主人公默尔索以外,其余的人似乎也在追寻所谓正确意义上的真理。周遭的人们奉行着一套处事原则,而这些似乎与默尔索毫无关系,他只是生存着,与周围的一切保持着疏离,活着,就是意义。 谈及存在主义,就不得不提海德格尔对艺术真理的重新划界,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者就是实实在在的现象世界,在“存在者”的后面还有一个“存在”,追求艺术真理,就是对这个“存在”的把握。 而在这场存在主义文艺思潮里,加缪的存在主义与海德格尔及其他人有所不同:他将思想贯穿在小说人物的行为及整个叙事过程中,他是最擅长刻画荒诞环境之下人物性格命运的人。正如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中所言:“加缪的即使是早期的作品,也已经揭示出他对于尘世生活意识和死亡现实咬啮人心之间,那种源于他内心的尖锐矛盾所抱的一种精神立场。”“对于加缪,本质的问题已不复是人生值得活与否,而是带着它所引发的那份折磨,如何去活。” 阅读加缪的作品,感受到一种冷静客观并富有古典美感的叙事风格,更感受到一种直面惨淡、看透生活本质仍坚强生存的精神之光。那束光,便是哪怕身处荒诞之地仍能投射出的内心之光。
《鼠疫•局外人》读后感(五):反抗者
《局外人》和《鼠疫》是阿尔贝·加缪最著名的两部作品,语言朴实无华,情节平铺直叙,通过叙述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展现出人与社会的矛盾性,自然而然,反抗就成为唯一的、也是无奈的选择,而恰恰只有反抗证明了人性的存在,读罢心情平静,却又有一股悲凉和一丝沉重。
一、真实的反抗者
默索尔是一个沉默寡言、离群索居的人,对人生没有什么规划,对生活也没有什么期待,顺其自然地活着,因意外杀人而入狱,却因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而被处决。我们极其推崇的道德秩序,披着法律制度的外衣,借着刽子手的刀,夺走一个鲜活的生命,难道一个人的生命都比不上僵化的道德秩序吗?
默索尔拥有真正的人性——真实,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拘泥于虚设的道德形式,“能把握住自己,把握住一切……能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握住即将到来的死亡”。这是他的人生真理,也是为什么他不愿听从律师的建议说假话,也是为什么他不愿在最后时刻见神父。他用自己的言行反抗这个虚假的、僵化的道德秩序,毫不妥协,孤独而又骄傲,把真实的本性暴露在污浊的世间,就如同一颗洁白的莲花,最终沉没在黑黢黢的淤泥之中。
道德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不能为了获得高尚的道德而刻意追求道德的僵化形式,而是要追求道德的内在品质,追求心灵的真实性。难道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就是孝道,就是罪恶?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平时不赡养父母,却在老人的葬礼上一面痛哭流涕,一面大肆收取礼金,他们流泪了,但是这是孝道吗?善良是发自内心的,高尚的道德更是由内而外的,坚守内心的真实性,坚守人性的真实性,我就是我,而不是一个由他人“塑造”的我,即使孤独,哪怕与世界格格不入,那我也是真实的,我能把握住我的一切。
二、勇敢的反抗者
面对鼠疫,里厄医生在神圣的职责感号召下奋战在鼠疫治疗的第一线,塔鲁为了寻找内心的安宁忙碌在鼠疫救护的第一线,格朗即使公务极其繁重依然在鼠疫防治的工作上一丝不苟,朗贝尔放下心中的挚爱毅然参加鼠疫防治工作,……在灾难面前,人人都成为反抗者,有的是为了自己,有的是为了亲人,有的则是为了生命,而为生命而反抗的那些人一部分最后失去了生命。
塔鲁就是其中一个,就在鼠疫将要结束的时候,因感染鼠疫而病发离世。他对生命异常敬畏,不仅仅是因为亲眼目睹他的父亲用一张嘴夺走了一个人的生命,给他造成的心灵伤害,而是因为他的内心极其善良,认识到生命的宝贵。面对鼠疫,他勇敢地向里厄提出组织志愿卫生防疫队,来反抗鼠疫带来的威胁,拯救宝贵的、鲜活的生命,以寻求内心的安宁。且不论这支卫生防疫队对防治鼠疫有多大作用(实际上在帮助人们防治鼠疫的工作上发挥了极大作用),当鼠疫降临,一个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能主动站出来帮助医护人员拯救生命,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反过来再观察大多数民众的状态,从恐惧到冷漠,从满怀希望到彻底绝望。可见,塔鲁的善良与勇敢,就像漆黑的大海边上的一座醒目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回归内心的安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过分抬高义举,最终会间接地大力颂扬罪恶。”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邪恶的行为能带来利益,就会有人去做;如果冷漠的行为能带来利益,也会有人去做;如果自私的行为能带来利益,还会有人去做。在恐惧与威胁面前,勇敢的反抗者站了出来,等到恐惧与威胁消失,一切恢复以前的状态,这时勇敢的反抗者业已离世,那么义举谁来做?
————————————
每个人都是反抗者,小时候反抗父母,觉得父母管得太多;青壮年时反抗生活,觉得生活太艰辛;年老时反抗生命,觉得生命太短暂。找个机会,扪心自问,活得真实吗,活得勇敢吗?既然把自己的角色设成一名反抗者,况且生命极其可贵,那为什么不与虚伪形式作斗争,追寻人性的真实?为什么不与恐惧威胁作斗争,找回勇敢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