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越战毛发》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越战毛发》观后感摘抄

2022-05-25 12:2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越战毛发》观后感摘抄

  《越战毛发》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约翰·萨维奇 / 特里特·威廉斯 / 比佛莉·德安姬罗主演的一部歌舞 / 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越战毛发》精选点评:

  ●60年代嬉皮士的年代,反战的年代,性解放的年代。有些嬉皮,真的嗑药磕到大脑组织破损,成为疯子。

  ●很伟大的片子!充满人情味和追求自由的反战片,即使现在看也还是感觉那么爽!冲突冲突,不断地冲突,禁锢与自由、传统与叛逆、黑人与白人、男人与女人、朋友与家庭、战争与和平、生活与死亡.....善良纯粹的乔治死了,这是个痛苦的遗憾,但他是最爱生命的,他的死是对自由和生命的伟大呼唤!

  ●嬉皮文化的完美展示。四星片,五星推。

  ●舞台的形很重,不乏马戏的成分。覆盖的话题太广太杂,感觉表达有点跟不上。中间有段种族互赞的弥合实在太假,还是片尾的美国式纷乱群像充满活力。

  ●反文化与反文明的区别,嬉皮士与红卫兵的区别; “影片展现了“垮掉一代”的这些生活片段,他们向往自由、向往激进,一切都向左向左再向左。然而,我想,当他们真的处于当时的中国,就会失望的发现,中国只有激进,而没有自由,毛主席更远非他们一厢情愿的导师。”

  ●小伙子是猎鹿人里断腿的那个

  ●总觉得没有那些做作的歌舞可能会是个经典...

  ●为什么这片评价会两极分化这么严重?我觉得歌舞毫无违和,以一种十分戏谑的方式结束,同时也对应了开头那句“聪明的人才会担心,笨蛋自有上天保佑。” 嬉皮大佬在越战牺牲,米洛斯福尔曼真会玩!

  ●t09269051b 英字 t03a64b087

  ●you don't understand. it's not a game....最後結局怎麼能這麼開心,the sun's shining?……

  《越战毛发》观后感(一):毛发(Hair)

  太经典、太狠的东西了,米洛斯•福尔曼的经典歌舞片,嬉皮文化的完美展示,这是自由呀!

  光是穿插的没有主人公的那个群舞,就已经把嬉皮文化的精髓来了个全面展示,美!

  就说里面的歌舞,脏话来一段,逃避征兵来一段,黑人反歧视来一段,就连监狱里不想剪头发都来了一段,一帮人扒着监狱的栏杆要头发,哐哐,受不了!

  最狠的还是一帮嬉皮混进上流宴会,那家伙直接跳上长餐桌,把所有规矩礼仪践踏得一干二净,这就叫热血沸腾!

  里面的歌舞谁看了都忘不了,回过来再看看我们的生活,简直白活。自由从心里开始,内心从觉醒开始,所以我说,这片子值得收藏。

  《越战毛发》观后感(二):嬉皮文化的完美展示-嬉皮时代之毛发

  Milos Forman—Hair

  太经典、太狠的东西了,米洛斯?福尔曼的经典歌舞片,嬉皮文化的完美展示,这是自由呀!

  光是穿插的没有主人公的那个群舞,就已经把嬉皮文化的精髓来了个全面展示,美!

  就说里面的歌舞,脏话来一段,逃避征兵来一段,黑人反歧视来一段,就连监狱里不想剪头发都来了一段,一帮人扒着监狱的栏杆要头发,哐哐,受不了!

  最狠的还是一帮嬉皮混进上流宴会,那家伙直接跳上长餐桌,把所有规矩礼仪践踏得一乾二净,这就叫热血沸腾!

  基本情节,一个乡下土包子进城参军,认识一群嬉皮,狂欢。第二天人家带他硬闯上流宴会,只为看一眼那个他喜欢的女孩,那可是在为国捐躯之前的最后一眼。

  女孩接受他了,和那帮嬉皮去军营看他,结果阴差阳错,那个最狠的嬉皮替他被送上了战场,整个一黑色幽默。

  里面的歌舞谁看了都忘不了,回过来再看看我们的生活,简直白活。自由从心里开始,内心从觉醒开始,所以我说,这片子值得收藏。

  10元包邮,多买八折,我的网店:

  《越战毛发》观后感(三):荐影之《毛发》

  这是一部拥有奇怪名字的电影——《Hair》,就像它疯狂的内容一样奇怪。

  对忠于正统教育的人们来说,它可能会勾引起内心深处隐秘的不安分因子,但表面上,大家还是会说:“怎么可以这样?!”

  而对那些游离于道德和规则之外的痞子们来说,它则正对胃口,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说:“Oh,shit,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废话少说,回到电影。

  米洛斯•福尔曼,这部电影的导演,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可能不会很多,提到他导的另外一部片子——《飞跃疯人院》知道的人应该会多一些。

  就像碟套上的评语:“太经典、太狠的东西了,米洛斯•福尔曼的经典歌舞片,嬉皮文化的完美展示,这就是自由呀!”在飞跃疯人院之前,他就让自己先飞跃了世俗的社会规则。

  我无意也无兴趣去研究什么嬉皮文化,我只是站在局外,单纯对电影展现出的生活好奇的审视,并不时的发出自己的惊叹、露出自己的艳羡。

  这是一部歌舞片,凌厉的音乐配上狂放的舞蹈,和主人公不羁的生活方式契合的天衣无缝,或许只有采用这种形式,才能将影片的精神淋漓尽致的传达吧。

  这部影片绝不仅是为了展现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或者说,展现只是表象,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发泄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满。“我不赞成影片里的状态,但我更难以忍受社会生活的现状”,这或许是导演内心隐含的想法,我猜。

  影片里充满了对社会各个方面的讽刺,征兵、种族歧视、监狱制度、上流社会的虚伪礼仪……,但最主要还是对越战进行了尖刻而又深刻的批评和反思。

  美国嬉皮文化兴起的年代正是中国的文革时代。应该说,当时左倾思潮不光席卷中国,整个世界几乎都在激进思潮的笼罩之下,西方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中国更激进。

  法国左翼青年大学生发动起义,在巴黎打起了街垒战,差一点就把当时的法国内阁给推翻。激进的左翼大学生还在巴黎爱丽舍宫的大柱子上悬挂起毛主席、马克思和列宁的巨幅画像。

  美国“红卫兵”运动发展的极至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当时最激进的一派学生把支持另一派学生的哥大校长绑架囚禁在办公楼里长达数日,最后支持校长的那一派学生用石块、棍棒把囚禁校长的那一派学生打跑,占领了办公楼,才把校长解救出来。

  毛主席、马克思和马尔库赛则成为西方激进学生称之为“3M”的思想先锋,在马尔库赛“越恋爱,越革命”的口号下,性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摇滚乐、海洛因、大麻等堂而皇之成为最流行的文化符号,男男女女的学生们占领一个个大房子过起了共产主义生活,一切传统价值观都被颠覆。

  影片展现了“垮掉一代”的这些生活片段,他们向往自由、向往激进,一切都向左向左再向左。然而,我想,当他们真的处于当时的中国,就会失望的发现,中国只有激进,而没有自由,毛主席更远非他们一厢情愿的导师。

  《黑冰》里有句话说:“规矩在建立的同时,就给违反规矩的人创造了巨大的利益。”这群嬉皮士们毫不犹豫的跨越传统道德规则,他们从中得到什么利益了呢?生活的自由,亦或内心的满足,或许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知晓答案,然而,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没有勇气身体力行的。

  不论得到了什么,最终他们还是必须向规矩屈服的。否则,垮掉的一代就真的垮掉了,美国也不会依然强盛。归根到底,自由只是个乌托邦,一个规矩倒下去,另一个规矩站起来。

  写到这里,想到博尔赫斯。他一生迷恋沙场的旌旗、街头的短刀、在酒吧里跳着火热探戈的情人和在旷野上逡巡咆哮的老虎,却永远深陷字词,他痛切的发现,所有这些驱动别人风风火火的折腾、尽情挥霍“爱、青春、死亡”的原动力,都和羞涩、拘谨的他无缘了。

  何止博尔赫斯,我们不都如此吗?每个人心中都有混不吝的欲望,都渴望体验一下垮掉的生活,然而,内心再疯狂,表面上也得很平常。

  影片结束了,内心又被撩拨的蠢蠢欲动,但要行动吗?至少我不能!

  《越战毛发》观后感(四):越战毛发

  ----1979,3.14紐約時報经影評

  人们可能会想,因为《毛发》是十年前在百老汇上演的时代产物,所以它作为电影的年代大概已一去不复返。在这十年中,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被一次次弃置,如舍敝屣。我們皆知,几年前留着美杜莎式的短发的人们如今變得Otto Preminger一样利落,或者,摆花弄草之徒倏忽沉緬于臭名昭著的豪饮之乐,或者,曾经满腔热情地在五角大楼正步行走的人们如今是大摇大摆地在中心公园绕着水池做慢跑运动來着。《毛发》难免老调重弹,然而,今早的捷报说明它并非如此。

  Milos Forman的电影版本,今天在Ziegfeld剧院上演,这是一场兴高采烈的音乐实录,它既是对那次表演的回忆,也是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它具有寓言的魅力以及百老汇商业表演的令人屏息的繁华风格。

  这部《毛发》之于我们不同于原来的Joseph Papp和百老汇的作品之于它们的观众。我们绝无理由认为今人无力超越它。动用那些从前的高度张扬的布景来震惊我们, 已无必要,在那时,演员们赤裸地面对灰暗灯光中的观众,就像我们通过劣质的图像显像管观看Juila Child。

  Milos Forman和James Rado(他为这出舞台剧写了这本书并曾经主演)的诗篇相伴下的Galt McDermot的音乐,如同发黄的老相片一般甜蜜,不过更生动更机智。你可能会认为,再听一遍“宝瓶星座”(aqurius)非得自我毁灭不可,但是给它一次机会吧。美好的情感架构出这部影片,包括许多其他依然有力量令我们惊奇与开心的韵文。

  最重要的是,Forman先生和编剧Michael Weller找到了一种轻松、松散而且非常动人的与那次表演的梦幻叙述相当的电影等价物,它讲的是一个叫做Claude的天真汉在他去越南的路上与一群嬉皮士在中心公园渡过了一些美好时光。Weller先生的构思使得这部《毛发》比我记忆中的表演要有趣得多。这些构思也为人物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与空间,而在舞台剧中,人物几乎必须借助歌声來自我表达。

  影片在其首要的中心公园实景地进进出出――华尔街(Claude的入伍),郊区(一场经典的轻喜剧:嬉皮士与社会上的自命不凡者的对抗),内华达州的军事基地(嬉皮士送别Claude,然而影响了美国政府的一次不明智的计划转变)。

  曾因执导《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而获奥斯卡的Forman先生对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耿耿于怀。在《毛发》中,他对之作出了充分的表达,而他在《taking off》中却没有完全令人信服。而且,他力图保持这种狂热的超然性,这样,我们在接受音乐和舞蹈(Twyla Tharp编排了舞蹈动作)的同时就不必担心现实主义了,而现实主义如此经常地使得音乐片拘泥于现实。

  MO是捷克斯洛伐克人,这里是F先生的摄影师,他以及演员表中的成员价值非凡。在《猎鹿者》中表演不俗的JS非常有趣地扮演了天真的CLAUD,不过,全部演员都很精彩,尤其是扮演嬉皮士的头头B的TW,以及扮演一位加入这个部落的社会女孩S的BD。

  影片中有几处不甚精当。以主题曲《狱中演出》(stage in a jail)为背景的全体演员参与演出的那一幕完全是一片狼籍。还有,很多时候剪辑者的闲不下来的手指真的妨碍了我们获得舞蹈的全部效果。尽管如此,这部影片基本上算是让人愉快的。

  --V.C.1979,3.14

  《越战毛发》观后感(五):《毛发》:长发飘飘的年代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air(毛发)1979

  最近MGM发行了一批蓝光电影,其中有两部电影引起了我的关注,一部是本片《毛发》,另外一部是《纽约,纽约》。对于这两部电影的关注,还要得益于《欢乐合唱团》的,在《欢乐合唱团》中都翻唱了它们的歌曲。我喜欢《欢乐合唱团》,不是喜欢看什么男男、女女的YY,也不是看基情四射的剧情,而是因为音乐。在那些小孩子在纠结于剧中各种CP配对的时候,我却在《欢乐合唱团》选择的音乐里去更深入的了解英语文化。《欢乐合唱团》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英语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平台。自从看了《欢乐合唱团》后,我已经看了好多部以前闻所未闻的歌舞片与音乐剧,像《燕特尔》《辣身舞》《歌舞线上》,现在还要再加上本片《毛发》。

  这部电影相信国内不会有几个人会去看,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知道这部音乐剧的人很少,况且这种冷门的音乐剧即使知道的人也不会想去看;二是能够下载到这部电影的人也不多,我用PT下载,还下载了四天才下载完;三是这部电影没有匹配的字幕,为了看片,我自己调整了R3的字幕,很辛苦。不是我自夸,国内能够看完这个版本电影的人屈指可数,我算其中一个。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嬉皮士的故事。影片讲述一个来自西部的年轻人,来到纽约之后打算观光一番,再去参军奔赴越南战场。在纽约他遇见了一个心仪的女孩,又遇见了一些嬉皮士。经过一番了解后,他与嬉皮士们成为了朋友,并在他们的怂恿下大闹女孩家的聚会。几番交往后,女孩对年轻人产生了好感,可是他却离开大家去参军了。几个月后,嬉皮士们与女孩驾车来到美军基地看望这个年起人。为了能让年轻人能见到女孩,嬉皮士的中的一个小伙子与年轻人互换了衣服,假扮成为士兵,让年轻人去见这个女孩。可是年轻人刚刚离开,军队就要离开美国飞向越南,小伙子只好代替年轻人奔赴战场。最后,年轻人死在了越南,电影在反战的歌声中结束了。

  想要看懂这部电影,就先要明白什么是嬉皮士,网上搜索一番,摘录如下:

  1940年代和1950年代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称爵士乐音乐家为“hipster”和“beatnik”,同时这两个词也被用来称呼围绕着这些艺术家而出现波希米亚主义似的反文化。1960年代,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同时从爵士乐中演化出摇滚乐。在美国东海岸的格林威治村年轻的反文化者称他们自己为“hips”。许多来自纽约市区的失望的年轻人聚集在那个村中,他们穿着他们最旧的衣服。第一个用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穿着旧衣的中产阶级子女的媒体是一个广播电台。1965年9月6日旧金山的一家报纸使用首先使用了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年轻的波西米亚主义者,但其它媒体在此后两年中几乎没有使用过这个词。旧金山海特·亚许柏里地区的嬉皮士是以一个叫做Diggers的团体为中心。这个街头剧团体将即时性的街头剧、无政府主义行动和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他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自由城市”。他们受两个不同的运动影响:一方面受波西米亚主义的、地下艺术的、剧团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左派的、民权主义的、和平运动的影响。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也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嬉皮士社团。1967年夏许多年轻人(警察估计有七万五千人)聚集在海特·亚许柏里分享他们的新文化的音乐、毒品和反抗。1960年代末嬉皮士运动达到其高潮。1976年7月7日《时代》杂志将嬉皮士运动作为其封面故事:《嬉皮士:一个次文化的哲学》。由于许多嬉皮士在他们的头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因此他们也有“花孩子”(Flower Kids)的外号。

  特征:长发,大胡子,许多人觉得长发是一种冒犯,因为它代表不整洁或女性;色彩鲜艳的衣着或不寻常的衣饰;听一定的音乐,比如吉米·罕醉克斯和杰菲逊飞艇的迷幻摇滚、詹妮斯·乔普林的蓝调、斯莱和斯通家族、ZZ顶级乐队、死之民乐队等的音乐;偶尔自己演奏音乐,一般吉他,一般在家里与朋友一起,或在公共绿地上或节日;自由恋爱;公社式的生活;毒品。

  看完上面这些文字,就可以清晰的明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嬉皮士的生活及其思想。上面文字里对于嬉皮士特征的描述,本片全部都涉及到了: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吸食各种各样的毒品、围坐在公园里集会,以及不考虑父亲是谁的未婚妈妈、各种稀奇古怪的音乐,还有他们标志性的长发。影片描述的就是那个长发飘飘的年代——一九六十年代末的嬉皮士年代。此外,本片的还有另外一个主题——反战。影片后半部分对于军队戏谑的描述以及讽刺,充满了调侃的味道。当影片中的嬉皮士代表死在越南战场时,这种黑色的情节设置更显露出越南战争的荒诞之处!所以本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越战毛发》,不过这个名字怎么看都感觉别扭,还是单纯叫《毛发》好一些。

  因为嬉皮士文化的原因,影片的音乐与舞蹈也是天马行空,不循规蹈矩,即荒诞又搞笑,好玩极了。电影刚开始的几分钟,看起来像是一部常规的剧情片,可是镜头一转,我就被一首“水瓶座时代”的歌曲给震晕了。竟然还有歌颂水瓶座的歌曲,那有没有反映巨蟹座的呢?这才是开始,片中还有更多描述五花八门内容的歌曲,比如基督教、印度教混杂在一起的歌曲、反应性生活的歌曲、讲自己长发的歌曲、描述毒品的歌曲等等。这还不算离奇,让我惊讶之处在于,片中歌曲首首都好听,而且每首歌曲风格都不相同。根据资料显示,这是六十年代的音乐剧,竟然能有如此动听的歌曲!这又是天才作曲家的作品。

  没有机会看音乐剧,只好退而求次看电影。电影的好处在于场景真实,可以完全带入氛围。从本片来看,电影拍摄的中规中矩,没有特别花哨的电影技巧,看来编导只是把音乐剧的情节完全照搬到电影里来。这样也好,毕竟电影的重点在音乐、舞蹈,以及剧情所表达的主题,况且又没有什么复杂的剧情。

  本片的演员都是不熟悉,看来都不是知名演员。女主角的扮演者Beverly D'Angelo的相貌,在片中给人感觉一亮。典型的美国女孩子的特征,暗色的金发,大脸庞,浓眉大眼,这个形象代表着美国几十年以来的美女标准。现在人们的审美也是如此,没有多大变化。哎,看多了好莱坞电影,我对于这种美女有点反胃了。

  关于这部电影,我没写很多。它没有深刻的剧情,没有精湛的表演。它的存在,本身就有着一种特殊涵义,代表着一种文化。喜欢了解美国文化,喜欢经典音乐剧,喜欢经典电影的人们,快去下载吧,这种冷门资源用不了多久,网上就会断种的断种,无源的无源了。

  接下来,就该看《纽约,纽约》了,字幕可不好弄啊。

  序列:0391

  Hair.1979.720p.BluRay.X264-AMIABLE

  2011-06-1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