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星球》经典观后感集
《禁忌星球》是一部由弗雷德·威尔科克斯执导,沃尔特·皮金 / 安妮·弗朗西丝 / 莱斯利·尼尔森主演的一部悬疑 / 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禁忌星球》精选点评:
●悬疑氛围相当不错,对于人工智能的展现也颇令人信服,关于高级文明的自我毁灭之途的心理解释——颇有点哲学上的深刻。
●富野由悠季的啟蒙作。人心的惡,才是生成怪獸的源頭,60多年前的科幻片可謂概念超前。白頭神探的演技真是從年輕到老,始終如一。
●没字幕看的不是特明白,而且片子也太老式了很拖沓。但是有噱头啊,比如机器人落比和或星的大花(真好看,用来求婚我会晕过去的),博士美女女儿服装太空还裸泳,无形电光大怪物,哈哈哈哈哈,还有博士的神奇小屋,哈!还有停不住的太空之声配乐,太摆老!哈哈哈什么时候也弄把射线枪啊
●纵然这电影现在看起来显得有些过时,特效布景什么的在今天看起来都很假,不过撇开时代性不谈,整个电影的故事还是很有看头的,外星球的神秘怪兽源自于人们自身的不安和对外界的排斥。那博士的女儿就是个换装女神啊,另外星球大战中的R2D2的原型应该就是片中的罗比吧
●1956年,美国人开始幻想太空,幻想未来。1956,国人三大改造完成,国人开始奢想共产主义,奢想超英越美。
●从头到尾怪异声音不断
●真正的靠意志发电,厉害了。片中配乐营造的异世界感很好。
●海报真狗血,差点一掠而过
●注意它的年份,1956年。所以可以直接举证后世许许多多经典太空歌剧电影电视剧都致敬借鉴甚至直接抄袭了本片的种种设定。
●56年居然已经有纯合成器制作的电影原声了,这一点12年之后的2001与之相比都不得不汗颜
《禁忌星球》观后感(一):小点评
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与外星女郎相爱,经过千辛万苦得到了岳父的承认然后远走高飞的故事(不)。恐怖的气氛依靠bgm以及粗糙的特效营造得很好,金属门被一点点融化的时候真的蛮恐怖的。参观奎尔族文明时那种新奇感和想象力也很不错。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我个人觉得是机器人罗比,不论是输入伤害人的命令会短路,还是给船员找酒喝,都很可爱忠心。
不过科幻的塑造主要是依靠场景,缺乏更加成体系的框架,故事剧情也很单薄无力。总之四星好评!
《禁忌星球》观后感(二):禁忌星球的一点回忆
第一次看《禁》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五、六年级的样子。那个时候接触科幻题材的文艺作品很少,大约只看过学校发的科普读物之类。彼时思维正处在开发期,求知欲强烈。当时看过一篇关于转基因的科普文,封面是人手捧一只红艳的苹果,标题是转基苹果你敢吃吗,震撼不已。
背景大概如此。
某天放学回家,约是在中央台上正播放《禁》,好奇心、求知欲的驱动下,我就迷迷糊糊地看完了这部片子。当时真正是完全不懂,却又感觉到很震撼,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仿佛内心有什么东西要涌出似的。后来回想,当时的迷惘与惊奇大约还记得一二。舰长说那种东西不是原子组成的,它根本不属于物质的范畴;瓶子里的小人竟是来自那位科学家的想象;还有粗糙的线条形状的怪兽和发射蓝点的激光武器等等,这些都是当时的我不能理解的。
物质与意识的话题,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显然尚早,不过这部电影对我终究有所启迪。那个时候订阅数学报,上面经常有一些科幻类的连载故事,现在还记得有个博士对抗机器人的故事。很多年后,我又想起了那个激光武器打粗糙线条特效怪物的场景,却忘记了自己是在哪里看到过的了。多方寻觅未果,后来还是知乎上的大神给找到了电影的名字。重温存于久远记忆中的故事,于是就有了这篇小记。
《禁忌星球》观后感(三):全方位分析与吐槽
一、历史背景
本片拍于50年代,50年代科幻电影的典型特征就是“怪物”。比如《天外魔花》、《哥斯拉》等。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在科幻史中留名的不多——《禁忌星球》算是一部——但对之后出现的《星际旅行》《星球大战》等重要科幻电影都有深远影响。
二、历史追溯
1、邪恶科学家
本片中的怪物就是科学家“制造”的,而科幻真正起步的作品《弗兰肯斯坦》同样是科学家制造怪物的故事,只不过本片中制造的怪物并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
科学家在科幻中的形象要么是救灾的解药,要么是制造灾难的祸根,通常后一种形象出现的更多,本片就是后一种形象。
2、全员白人
50年代时,黑人运动和女性解放运动还没有轰轰烈烈。我们现在对一个队伍中出现各种人种、性别、种族的生物一起工作已经习以为常,但是那个年代还是白人至上的年代。这样更显得《星际旅行》系列中各种族一起工作这种设定的可贵。
3、天真少女
这个时代在科幻中出现的女性形象还是美丽、天真的少女形象,注意是少女,不是已婚女性。当时的文化中,少女才象征着纯洁,才能和白人主角来一段浪漫的恋爱。
所以,你会在本片中看到很多与科幻和爱情无关的恶俗片段,这些都是时代的遗产。
所以,你看到《异形》中竟然以女性作为英雄,才会感到时代在解放。
4、机器人
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大多原载于1940年到1950年间,里面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这里提一下,阿西莫夫在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之前,机器人的形象大多是以杀手形象出现的,那个时候杀手机器人的形象在科幻界很火(大体上是因为人们害怕科技),就像现在超英很火一样。阿西莫夫厌倦了这种陈词滥调,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创造了人和机器人和谐相处的图景。
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不仅对科幻界有重大影响,启发了后世很多创作,也对机器人设计研究有影响。
本片中没有明确指出机器人搭载了这三大定律,但还是稍微暗示了一下机器人不能杀人,契合了阿西莫夫的精神。
5、UFO式飞船
4、50年代UFO很火,当时又处于冷战时期,人们担惊受怕,本部电影中对飞船的想象力是照搬UFO的形状的,和后世设计的飞船形象基本上是不一样的。
三、对未来的影响
1、危险的太空探险
深究本片内核,一群人收到信号来到陌生星球,被高级种族制造的怪物攻击,最后跑了,这就和《异形》的内核非常相似了。
但本片不像《异形》那样惊悚,人们的确是遇到了危险,但最后还是“英雄式”地化解了它,从这一点来说,又和《星际旅行》很接近。
2、光槽与奎尔
光槽那里不免让人联想到《星际旅行》中的人体传述技术,站在光槽中,很快就能到达另一个地点。《星际旅行》的衍生剧集《奥维尔号》里面就有一种反派叫做奎尔人。
四、吐槽与其他
1、已经掌握了星际飞行技术,但是信息通讯技术竟然那么落后,竟然还要拆飞船的材料,不可思议。
2、第一次看到特别提到了飞船里的厨师。
3、这里面演亚当斯长官的莱斯利·尼尔森在经典喜剧电影《空前绝后满天飞》中出演了医生。
4、这部电影大体上有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的影子。
5、这是第一部完全由电子乐器演奏配乐的主流电影。
6、这部大制作电影获得了市场成功,鼓舞了将来的大制作科幻电影。(以前不是这样的)
7、《星际旅行》制作人吉恩·罗登贝瑞说过他的灵感主要来自这部电影;在本部中出演医生的人之后在《星际旅行:原初》第二季中出演了;企业号的序列号是1701,这是本部中飞船进入禁忌星球轨道的时间。
8、电影开头说,大概在21世纪最后的10年人类登上了月球,距离1956年大概有140年,实际上1969年人类就登月了。
9、电影海报是一个邪恶机器人举着一个姑娘,但电影中完全没有这个内容。(图片仅供参考)
10、这个电影中的超短裙基本上是好莱坞电影中第一次出现超短裙,这个电影被西班牙禁了,直到1967年才解禁。
11、本片中的星球Altair IV,在《星际旅行:深空九号》第一季中也是一颗联邦星球。
《禁忌星球》观后感(四):《禁忌星球》:人类终将毁灭于潜意识的魔鬼
故事借鉴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不同的是,《暴风雨》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时间设定在2200年,20年前,人类科考队曾经登上过一个星球,全军覆灭。20年后人类又派出一支队伍前去考察,发现这个星球上只有劫后余生的一位博士和他的女儿活着。他们登陆星球后,受到了一个神秘的怪物攻击,一些隐藏的事实也逐渐被揭开。
这是50年代最著名的科幻片之一。虽然在今天看来,片中所用的特效早已习以为常,但片中构造出的另一个地球外的幻妙的世界,合理而又充满神秘,还有非常前卫的智能机器人形象,是极具突破性的。
这个星球上曾经生活过一群高智能生物奎尔族,他们制造出可以自给自足和自我修复的机器,能够无休止地运行下去。高智能生物灭绝之后,他们留下的机器还可以继续运行多年,可是种族已经灭亡,这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可见,高级文明的自我毁灭这个科幻世界中的常见话题,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涉及。
这次星球之旅的主角们发现,这些高智能的生物,科技已经先进到能够将人类的潜意识通过机器具像化,让意识的微小能量,以指数形式递增,人类的潜意识便可以被放大,形成了某种强大的实体形象。而人类的潜意识由于人性与生俱来的欲望与自私的本质,最终化成了魔鬼,反而吞噬了他们自己。他们互相残杀,最终致使自己的种族灭绝。
电影以此引申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
“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适用于精神分析领域。“本我”代表了潜意识部分,即人最原始的欲望、内心深处的渴望,常常会被自己的意识所掩盖,不易察觉,但是会出现在夜晚的梦里,受到层层伪装后向你自己展示出了你内心的渴望;“自我”即人有意识的部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关系,是理智、意识,以及思考;“超我”指部分有意识的层面,是良知和道德判断,是内心的管理者,制约着人的种种行为。
简洁地说,“本我”就是人内心的魔鬼,“自我”是人自身,“超我”是人内心的天使。
意识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一个意识就像一粒小小的沙粒,看似微小没有力量,但一旦许许多多的沙粒聚集起来,就会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意识也是如此,尤其是人类不受控制的潜意识。高级文明最终将走上这样的道路,终极成就便是自我毁灭。
这个星球上仅剩的一个神秘怪物,便是博士自己的潜意识。这个星球上生活了这么多年,直到最后被逼无奈的他才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不愿意相信,20年前的人类科考队的覆灭,是他一手造成的。因为只有高智商的生物,潜意识才能在自己的大脑不被摧毁的前提下被塑造出来。所以讽刺的是,智商越高的生物,潜意识的危害越大。
但博士无疑是爱着自己的女儿的,为什么还要杀死自己的女儿?因为潜意识深藏在人类的内心深处,却是最真实的表现,他感受到了女儿即将被带走的威胁,最后将矛头直指自己的女儿,因为女儿已经长大,思想已经成熟,即将会脱离自己的控制。博士为了救女儿,只能牺牲自己。只有博士本人消失了,他的潜意识才会随之消失。
博士的女儿出生在这个星球上,从出生到长大,所见到的人类只有他的父亲和他们的机器人管家。女儿的“纯真”和父亲的“邪恶”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女儿出生在这个星球上,人格与行为塑造和地球上的人类完全不同,她不会接触到人类社会中人性的阴暗,也不会学习到人类生存必备的心理知识,所以她的潜意识中,不会对同类产生恶念。
这里也涉及到了人格塑造的话题,每个人的人格塑造离不开后天的环境、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当这些影响因素被抽离,人格的塑造便朝着相对背离现实的方向前进。
同时,前卫的想象力使得这个星球上的机器人形象塑造也十分的抢眼。他是一个称职的管家,可以分析配方并成功复制你提供的成品(类似于今天的3D打印);虽然被允许使用枪支武器,但严格执行不能伤害人类的命令,逻辑分析功能十分强大。这条命令也在之后面对怪物的袭击时产生了矛盾,他无法攻击怪物,因为机器人明白,这个怪物就是博士,他一边要保护博士,一边又不能伤害怪物,这个矛盾超出了机器人的逻辑运算范围。(连机器人都明白的道理,人类却不明白)。
但是,星球探险类的科幻电影的整体格调不会太低,因为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对宇宙以及宇宙中的未知世界心存敬畏,当地球的人类与宇宙的其他文明交流或产生碰撞时,人类往往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从而达到批判人类自身的目的。所以,在科幻的世界里,人类是自卑的,电影是自卑的,我们是自卑的。这种自卑也使得博士在面对高级文明的遗物时表现出油然而生的敬畏,在面对现实时深刻感受到自身的无力,悔不当初。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自身,思考人类已经存在且可以被改变的事物,通过改变自身实现人类的成长。
《禁忌星球》观后感(五):地球是母亲,但不是母星
(原文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众网友站在窗边,眺望星空,等待0:00分显身的母星飞船,母星老乡的面孔似乎近在眼前,对母星的幻想让我们老泪纵横……一小时后,我们回到电脑旁,敲下一行字:上当了,外星人没来。这是个外太空争霸偃旗息鼓的时代,无数个阿姆斯特朗争先恐后去月球上踩脚印的事,已被人说成了骗局,爆料人士自觉匡扶正义而沾沾自喜;“旅行者一号”更像英雄故事的主角,制造的是回忆,不是未来。科学重新坠落地面,坚挺着的只有科幻,或者无力资助航天事业的草根科幻迷,大家一遍遍刷新着自1956年以来,在现实中渐远,在幻想中渐近的故事。我们依然有一个外星梦,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中,心猿意马地呼唤着匿名的母星。
我有一个梦
每个流浪汉都开着星舰
这一切都发生在登月、主动向遥不可及的外星文明发出友好信号、以及开展星球大战计划和拍摄[星球大战]电影之前,这是[惑星历险],人类初具规模的星际探险之梦。
由于质子引擎的出现,光速旅行变得普遍,人类开始了初步的太空移民活动,于是在2200年,一艘名为“联合星球号C-57D”的星舰,来到了距离地球一光年之外的埃提尔星系,任务是搜寻之前派往埃提尔四号行星——牵牛星四号的幸存者,就此展开了冒险之旅。影片开始于一片浩渺的宇宙,一艘飞船闲庭信步地飞过银幕。替换掉引擎燃料、年代、星舰的名字、跟母星的距离,以及所到星系的名字,这个开头适用于任何一部太空科幻电影,换句话说,这种大背景设定,几乎就是太空冒险科幻片的终极公式,也许唯一的变量就是:让故事发生在飞船之内,还是飞船之外?
至于飞船飞过画面的镜头,也是同类电影必用的桥段,23年之后,当[异形]在影片一开始,把它的“诺史莫”号运输船船体压满整个画面,并慢慢在镜头中移动时,充分说明了,在科幻影史上,每一个里程碑式的细节,都并未改变初衷,它们要营造的是同样的感觉,人类在宏大浩渺中流浪的感觉,而且在这样的流浪中,感伤成了附带的情感,兴奋与恐惧才是主导,这样的开头,一方面在幽深的宇宙中对比出了渺小,一方面又是秩序井然的科学技术发展带给人类的自信,极度的自卑与极度的豪情并存,[惑星历险]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牢牢抓住了这样的情感基本状态,在日后的电影中,这种状态余音绕梁,如果有一天,我们真正实现了太空旅行,透过舷窗欣赏无尽时空,想必也是这种感觉吧。
我有一个梦
每个新世界都有个抢戏的AI
机器人在电影中,大致有三次明显的更新换代——比微软地道不少。第一代是“逻辑至上”, 这一代中的佼佼者就包括[惑星历险]中的罗比、[太空漫游]中的哈尔,就连《星际迷航》中的瓦肯星人史波克,也推崇的是机器人式的思维方式,并且大副显然以此为傲。到了第二代就突然矫情起来了,人类忍不住移情,臆想着机器人的情感,“催泪派”大行其道。于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第三代对此进行了调和,机器人可以有情感,不过是逻辑化的,所以,一、他们不对自己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二、他们的情感都很极端,你总会看见他们在相同的情感追求上锲而不舍,其中的红人就包括班德、马文和瓦利。
罗比的造型,无疑是对“逻辑运算”的高度赞扬,它全身上下最重要的地方是头部,此处是用来处理命令的,也是全身唯一一个透明的地方,它在进行逻辑运算的时候,所有组件的运作都暴露无疑,至于四肢如何运作,设计者并不打算强调,它被隐藏在了罗比乌黑锃亮不透明的躯体中,这就跟今天的极客一样,喜欢显摆自己灵光的大脑,对运动充满鄙视。
在[惑星历险]中的出色的本色出演,让罗比一炮走红,它因此还客串了当年的热播侦探剧集《迷雾重重》(The Thin Man),在那部短剧中,罗比被人栽赃陷害,但受到主角威廉·鲍威尔的青睐,意思是,它是人见人爱的主。不过,罗比的作用不限于充当万人迷和厨子哥的知心人,它跟电影中的爱德华·摩比斯教授、星球原住民奎尔族那个宏伟的发明,为[惑星历险]构筑了稳固的精神内核。奎尔族曾致力于摆脱肉体,变成纯智慧的存在,他们留下了一项巨大的财富,可以自行思维、自行修复的庞大机器,这其实也是个机器人,机器巨人。在他们的发明中,有一个增益装置,可以让机器微小的能量,以平方数递增,教授的潜意识,便因此被放大,并变成了某种看不到的实体。罗比、奎尔族机器和教授,从三个角度展示了意识,或是机械逻辑生成意识、或是意识机械化、或是最复杂的:意识在机械作用中发生了能量转化,生成了新的物质/生命体,也就顺便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情感和道德问题。[惑星历险]对AI的思考,使其完全不像是一部1956年的电影,因为仅此三点,几乎就涵盖了人工智能类科幻片中,一些最重要问题。
我有一个梦
每颗心灵都向往未知的疆界
有个现实很叫人沮丧,科幻片大多充满了自我批判精神,因此,每一项发明都会引发灾难,搞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家都是怪人,负责承担亦正亦邪的道义重压,只有工科科学官才有可能胜任完全正面的角色。有些是道德反思,有些纯粹是制造矛盾冲突,多数是两者兼有。在[惑星历险]结尾,奎尔族的发明被发现存在致命瑕疵,摩比斯教授坚持的观念也被证伪,他还搭上了性命。但是,星际旅行类电影的整体格调还是上扬的,星际旅行的故事属性,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和其他文明、人类和宇宙这一自然存在的交流和碰撞,科幻创作者对这些对象往往充满了敬畏,批评依然集中在人类自身,很少会有电影去批评宇宙,这显得很傻,也很少去批评外星文明,除非这种文明是用来影射人类文明的,比如某种极端的政治体制。这种心理也不难理解,在科幻的世界里,人是自卑的,否则我们会因自满而停止幻想。另一科幻大类塞伯朋克也从相反的方向证明了这一点,塞伯朋克的格调基本是下沉的,它塑造的世界充满了不美好的事物,因为,塞伯朋克的世界里,幻想的文明不是来自其他族类或自然,而是来自人类自己。
摩比斯教授依然是人生的赢家,他对奎尔族文明充满敬仰,以及身为人类的自卑感,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能看到,甚至可以说,这是科幻存在的一大心理基础,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正是因此在进步。
我们称地球为母亲,对母亲的热爱让我们选择了留下,而对自己的热爱让我们选择了离开,因为在母亲的怀中,我们将永远是幼儿,为了实现自己的人格,人类必须成长,我们对母星的呼唤,正是对自我的呼唤,母星既可能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星球,但它更承载着精神寄托,象征着开拓宇宙洪荒的精神,即便在地球上,人类的进步也都伴随着开拓,如果人类丢失了仰望星空的能力,那就标志着这种文明已进入了衰退期。
所以,仅以[惑星历险]纪念那个现在只会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1960年代,在那个年代,连第三世界穷得皮包骨的老人,都会为登月成功欢呼落泪,那个时代,人们还不局限于现世的利益,他们看得见未来,也能感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