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岸的海》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无岸的海》读后感100字

2020-02-22 23:1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岸的海》读后感100字

  《岸的海》是一本由杨志军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岸的海》精选点评

  ●看了之后我觉得越是人畜无害的人越恐怖。。。。

  ●我的天,这可真是一个太悲伤故事了。是那种我喜欢的,棱镜一样的故事,每个人不同角度,能够看到不同的光彩,写得真好。唯一让我从头困惑到尾的是:纳粹在青修炮台是为啥啊?啊?啊?????

  ●读过才发现了这本好书,发现作者的写的很贴切生活

  ●充满众多悬疑事件一个故事,很好看的一本书。。

  ●很喜欢类型的书,写的很好。值得一读

  ●故事紧凑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啊!

  ●买了实体书,不舍得拆,又去找的电子书看的,打算收藏起来

  ●凶杀案的背后上演着人性善恶的搏杀!

  ●个人命运被历史前进的潮流裹挟,每个人都是棋子身不由己。更悲哀的是,我们不仅无法抗衡历史的发展,还拒绝不了出生的环境。于是冲突出现了,每一步原来都是错

  ●一点一点破案感觉很棒,故事慢慢的让走进打开不错

  《无岸的海》读后感(一):读后感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看懂了那句话。 你有没有无止境的等过一个人男人被一个谎言欺骗一生,何其悲惨。他以为自己去了德国,却没想到是在家乡青岛附近。去德国找了外国女友六次,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被女友哥哥欺骗,去了纳粹集中营还能平安回来。 直到最后发真相,他愤怒的杀掉了欺骗他的人。 故事情跌宕起伏。 无聊消遣。

  《无岸的海》读后感(二):彼岸,真的会到达吗?

  一个人从心底里感到自卑,觉得自己卑贱时候,是什么支撑着这个人继续活下去呢?

  开篇便是“皇族事件”,整个故事的由此开始

  《无岸的海》的内容大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对“皇族”相关内容的解释,一个部分是从王济良口中述说的,与玛丽娅口中的秘密组成的一个完成的故事,一部分是穿插在审问时间意外的日常中的任务关系政治关系。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剧情人物关联吧。

  作为第一人称主角——作者若缺,和“五人调查委员会”的作用更多的是是讲王济良的故事连接起来。

  从一开始看“皇族事件”,我一度认为这个凶手非一般的凶残,毕竟仿佛还有人想要杀若缺呢。可是实际上这整一个事件,就是一个悲剧

  王济良,一个出生在青岛一个小渔村的人,他在石匠这个职业上的天赋简直贯穿了《无岸的海》。从开始的跟他父亲,后来跟着“不来梅号”到“德国”建造炮台,再到三番五次的去德国想要寻找吉娜,石匠的技能贯穿了全文

  一开始我是不懂王济良为什么非要去找吉娜的。是因为吉娜美吗?可是他有一个哑巴媳妇儿,虽然是个哑巴可是相貌也可以说是美貌了。是因为孩子吗?可是哑巴同样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是因为当初离开了吉娜内疚吗?可是他已经去过好几次了,亏欠哑巴的不是更多吗?可王济良每次依旧是选择了抛弃哑巴而选择远走去寻找吉娜。

  后来整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才明白,让王济良坚持着要找到吉娜的原因,一开始也许是因为爱,因为内疚,可到了后来,是一种支撑。支撑着一个自卑的人能生活下去的动力。只有吉娜认为他是天才,是艺术,其他人即使对于他的手艺惊为天人,可是要么是为他口中的爱情故事所感动,要么是看上了他的勤劳或者手艺想要以此赚钱。只有吉娜是从心里崇拜他的天赋,并且为他自豪。这可能是他自卑的一生里面,唯一一个会为他骄傲,让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卑贱的石匠,而是一个被人需求被人尊敬的人吧。

  而更大的悲剧,是因为他们其实并没有被送到德国建造炮台,而是在海上漂流一段时间以后回到青岛,在那个军事重地维多利亚角建造炮台。在这个时候对于过程中很多的伏笔就都解开了。比如为什么一直不让他们吃鱼,为什么这个“德国”的气候跟植被都跟他们的故乡青岛一模一样,为什么不允许他们登上制高点。不是怕他们侦察地形逃跑,而是怕他们发现地形熟悉,甚至发现自己依旧在自己的家乡,怕他们发现家,就在距离自己不远的地方。

  在最终真相彻底铺开之前,就已经隐约提醒了我们,一直被寻找的吉娜,还有最终的结局,必然是个悲剧。为什么呢?因为王济良的女儿和儿子,是黄鼠狼和鸡啊!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一定要等到的人。即便前面是汪洋大海,只要那个人还在,终会抵达彼岸。如果当初王济良最后选择的是哑巴,这一切,又会不会改变呢?

  《无岸的海》读后感(三):爱是无缘还是无岸

  世上的海是否都有岸边?四大洋里的五十多片海都有岸,可是有一种海永远没有岸,那就苦海。

  青岛现在是国家的沿海重要中城市,还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有着“东方瑞士”欧韵之都、“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可又有谁能想到这座美丽繁华的城市里承载着一片无岸苦海,且来听听现居青岛的杨志军给我们从无岸苦海里带来的一个小小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香港记者来青岛调查“皇族事件”——一起18名“皇族资本”成员被人杀害的暴力事件,甚至这件事还招来了一个联合国“五人调查委员会”,那么查出凶手是谁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可凶手是看似普通却有着不平凡经历的王济良,记者记录了王济良的遭遇也错过他所爱之人。

  王济良,来自一个落后的渔村,在偶然机会他发现自己的石匠天赋,在他手中的石头每一个都能变成一件艺术品,任何雕刻出的人物都可以栩栩如生,也正是他的手艺让他的后半生注定不平凡。他和一批石匠和铁匠被选中去德国工作需要五年时间,他原本也不想去,但是他为了他爱的人吉娜,吉娜是德国商人的妹妹,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他放弃在中国的工作而去了远远的德国。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阴谋,根本就不是雇佣他们去干活,而是要他们去做苦力最后杀害他们,而王济良和几位伙伴死里逃生回到了中国,而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吉娜,吉娜已经生下了他的孩子,他还没有见过一面。可是回到中国的他心心念念着吉娜却只能藏在心底,家里在他出远门前说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一位哑巴,而家里的情况让最终他只能娶了那位哑巴,生下了儿子王实诚。可是他有了孩子,他还是不能忘记吉娜,他抛弃了哑巴和自己的儿子,他去当水手去德国寻找吉娜,但这只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已,而这一切苦海的源头都是“皇族资本”。

  王济良遇到了德国吉娜一见钟情,若是两人生在现今的平安时代,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王济良的手艺也足够让他成为一名出名的石匠艺术家,名扬海外,与吉娜一家和和美美。但是他们生在了乱世中注定了是一个悲剧,十二岁的王济良手中就沾着鲜血,吉娜生下女儿却不敢与王济良相认,而他们的爱情悲剧也连累了哑巴,哑巴只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女子,嫁给王济良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却因为王济良心系吉娜,抛弃了她。哑巴也是苦命人,王济良不管她,对她好的男人一个个死去,她不会说话,忍受了太多的苦难。而上一代的爱恨纠结也也害了下一代,王实诚认识了玛丽娅,他们的相爱是不被允许的。

  在混乱的时代遇到想要厮守一生的人,却只能一次次错过,只愿那片无岸的苦海不要再出现,不要让千千万万的人再经历这些爱恨情仇,不要让国界,让阶级把爱隔开。

  《无岸的海》读后感(四):无岸的海,无岸的人生

  在过年气氛愈加浓重的日子里,看完这本《无岸的海》,我内心是波澜起伏的,就如书名一样,我的心仿佛漂浮在海面上,随着海浪翻腾。

  《无岸的海》是一本融合了谋杀、历史、战争和人性的一本小说,通过了进行时和过去时穿插的写作手法,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复杂又十分悲剧的故事。

  这本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的青岛,对青岛这座城市的印象,完全来自于电视剧《青岛往事》,黄渤在剧中塑造的敦厚朴实勇敢仁义的奋斗者王满仓,加上剧中还原了青岛民国特有的建筑群,让我对青岛有点念念不忘。我特别喜欢看小人物的故事,比如《青岛往事》,比如《无岸的海》,但是《无》中的小人物王济良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剧性角色。

  我觉得王济良身上,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出发,他都是一个值得深度剖析的角色,他的人生带有很复杂的命运性。王济良出生在清末,成长在一个祖宗规矩大于一切的村庄里,封建时代的精神压迫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一个12岁的孩子,从他父亲逼迫他举起刀子时,就注定王济良悲剧人生的开始,哪怕他过后有心灵上在惭悔,也被父母教育成“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

  尽管后来王父领他去青岛闯荡,学会了石刻手艺,但是童年的往事就是根刺,一针扎下去就埋在骨血里,变成一颗定时炸弹,等待某一刻悄然爆炸,彭,炸死粉身碎骨。没有良好的童年教育基础,自然无法让王济良在租界里,正面面对外国人的辱骂欺凌等,一切精神上的摧残。于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遭遇,让王济良变得懦弱、犹豫、脆弱,哪怕遇见了一个爱他的吉娜。

  关于王济良和吉娜的爱情,真的算是爱吗?我觉得不算,至少我觉得王济良某一刻不一定是真的爱吉娜,即使是爱,王济良残缺的性格始终占上风,比如吉娜怀孕要待产时,王济良选择放弃她,哪怕后来王济良用30年时间渡海6次,几度丧命,我觉得更像王济良自身的心魔:在艰难时刻才想到吉娜的好,在吉娜对自己的好中才能看到自己作为人价值。这是王济良卑微的性格里,唯一的反抗精神,但这种精神并没有演化燎原之火,燃烧掉他曾经的全部屈辱,让他觉醒重生,反而是命运之海,一潮又一潮的扑灭了他的星星之火。这个过程中,王济良的思想是在新与旧中被疯狂拉扯的,加深了他心灵上的伤害,以至于,在最后知道真相的那一刻,几十年的人生过往压垮了他,12岁埋下的炸弹终于爆发了,炸毁了他最后一点感知,他心中只有复仇的快感。

  仔细看会发现,记着若缺与王济良之间,虽然相差20年左右的年龄差,但是二者青少年时期有一些相似的重叠,都是被父亲领着在外国人租借里讨生活,遭受不同程度的奚落鄙夷。但是二者生命路程中,一些看似不重要的拐点,让两个相差20岁的人,从一样的环境里开始走向不一样的人生。我觉得这是作者精心的安排,这个设定很妙,让一个看似非常西化的青年,去揭秘一个平淡无奇的中年人,这个过程中,青年一边了解对方一面回忆自己过去,当读者看到二者人生之相同又不同,会有很强烈的情绪气氛,这个设定就像个巧妙的机关,一旦发现并打开,看到的是故事背后并未明确表明的一方天地,给读者留下的思考空间非常大。

  这本书中,除了人物故事本身,还有三个非常值得探讨和思考的地方,一是:作者对地理背景描写非常细致,尤其是对航海和欧洲沿海大陆的描写,有很强的头感。二是:作者对历史时代背景的描写,从清末开始,到一战二战,再到故事结局,所有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都被作者揉碎填充到故事里了,让本书有强大时间背景支持,给读者以真实感。三是:作者对被强行征用的中国劳工的描写,我就不剧透了,这点不亚于王济良性格成因对我震撼,劳工之间发生的事情,更加反应了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人和人之间的人性与残忍。

  《无岸的海》是一本有深度的小说类文学读物,喜欢悬疑情节的读者可以尝试看一下,喜欢悲情小人物类型的也可以看一下,本书带给读者的思考范围还是很大的,喜欢的不要错过。

  《无岸的海》读后感(五):杨志军《无岸的海》:消失在彼岸的泅渡

  杨志军的新作《无岸的海》2018年12月出版,这是杨志军“海洋·都市”系列作品之一,是一部以青岛为背景,既通俗又充满生命哲思的小说。故事从发生在20世纪初青岛的一桩世人震惊的凶杀案开始,杀手在德国贸易公司“皇族”设立于青岛的“皇族资本”制造并经营的一艘准军事运输舰“不来梅”号上,大开杀戒,用卡宾枪和平安斧杀死了十八个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德国人。在获悉此血腥事件后,各方力量纷纷介入,包括联合国派出的“五人调查委员会”,香港《华报》的记者,国民政府及“皇族”机构等,来到青岛调查事件真相。“皇族”是香港《华报》最大的股东,报馆派遣记者若缺——“我”赴青岛调查报道案件,“我”也成为整个事件真相的发掘者、推动者和参与者。故事就在“我”的视角与叙述中展开。

  “我”与联合国的“五人调查委员会”成员无意中帮助警方抓住了作案凶手,在调查凶手作案动机的过程中,逐渐呈现案件发生的隐情,一曲悲伤、奇绝、令人震颤的爱之殇穿云裂石扑面而来。杨志军采用了双重叙述:现实的叙述者是记者“我”,历史的叙述者是凶手,现实与回忆、承诺与谎言、爱与杀戮、远行与等待、温情与残酷,构成双重讲述惊心动魄的内容,展现了青岛殖民时期历史的宏大波澜中个人命运的悲歌。

  出现在“我”和“五人调查委员会”成员面前的凶手王济良,“他黑瘦,头发蓬乱,胡子拉碴,眼睛里流露着受伤的兔子才会有的惊惧,一副唯恐遭受打击的样子,看谁都像是眼瞪着即将来临的危险。”就是这个在作者笔下一直以“猥琐、紧张、胆小、贫穷”形象活着的小人物,却在德国人的船上做下滔天惊案。他的面容是生活在殖民地的底层民众的典型肖像,也凸显出殖民侵略构成的人格特征。本来他也会与殖民时期绝大多数人的命运相同,但由于与一个女子的偶然相遇,命运竟有了惊天动地的大转折。王济良是个天赋异秉的石匠,跟随父亲从王哥庄来到青岛德国人开办的浮山石料厂做工,成了石料厂数一数二的能人,被石料厂经理亨利希的妹妹吉娜称赞为“天才、了不起的艺术家、石头的上帝”。德国女子吉娜因此爱上了这个中国的艺术家。战战兢兢卑微敏感的王济良在艰难时世中得以像一个人一样活了一次,却也从此被抛入人生的深渊。

  王济良的讲述通往回忆的闸门,他的命运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无人探测到那深邃幽暗的痛苦、欢乐、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海底。一个殖民地的被奴役者,在没有光亮和未来的屈辱生存中,突然被爱情与温暖照耀唤醒,燃烧起他全部生命的热力,抵死与自己的命运做一次血泪飞溅的肉搏。他对自己从无希望,也从未想过他会爱与被爱,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不过是大多数中国人繁衍子嗣的需要,爱为何物对于生存都无保障的小人物而言,实在是一个做梦都不会梦到的问题。然而,王济良偏偏就掉进了温柔乡里,而且还是一个来自殖民者的美丽女子!这样的冲击与震荡是王济良所不能抵挡的,当他的爱从灵魂深处被激发出来,他也就走上了一条烈焰焚身的不归路。从青岛到德国,王济良历经磨难,辗转于各种货轮上出卖苦力,数次往返两地,在屈辱、卑下、残酷、死亡、坚忍、孤绝中寻找生之希望、爱之归宿,已有家室的他一次一次抛妻弃子,泅渡茫茫大海,只是为了抵达他心中爱人的呼唤与承诺。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爱的海上冒险,这是令人悲伤的无望之旅,王济良却走得义无反顾、生死置之度外。

  为什么王济良会如此舍身忘死踏上寻爱的险途,“陷入痛苦的浪漫和坚忍的疯狂中,面对着自己梦游般的人生”?杨志军有一段重要描述:“他寻找吉娜并不仅仅是寻找一个深爱的人,而是为了寻找自己的价值,寻找一种来自世界的认可和人的尊严。他跟许多青岛人一样,在外国人的歧视中长大,习惯了逆来顺受、卑躬屈膝,习惯了在屈辱和伤害的盐水里泡软自己的骨头,然后默默地苟活。不一样的是,他并不麻木,也不甘心,他还带着希望,一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希望。他天性里对屈辱和歧视的敏感,让他随时都会想到死亡,也让他随时都能获得再生的力量。”因此,“没有谁能够阻止他,就像谁也无法阻止拍向岸礁的海浪、扑向灯火的飞蛾、行走在天空的云彩、从宇宙深处飞翔而来的阳光。”

  这关乎一个“人”的觉醒,“人”的价值的确立,“人”的生命的卓然。

  每一部个人史都是民族史。王济良生活在德日占领时期的青岛,作为一个被奴役的殖民地的小人物,他本来应该是仰人鼻息、逆来顺受、卑躬屈膝、浑浑噩噩地生存,纵使有慧眼识石的天分、技艺超群的雕刻才干,也不过仍是德国人眼里的“猪猡”,日本人随意操纵的奴隶和“会穿裤子的猴子”,无法与青岛的外国人尤其是欧洲人平等的“下等人、苦力、没有进化好的人。”作为一个“人”他不是人,一个“人”的尊严早已丧失殆尽,更遑论“人”的价值的实现与立世的根本。但王济良在一个“外来入侵者”的爱里意外获得了“人”的觉醒,这于他是罕见的生命殊遇,几乎以海啸般的能量主宰了他整个人,他从此成为一个卓异于他人的“人”,也才能一次次地渡过大海,在非人的境遇中寻找彼岸的光亮。这是生命的泅渡,无关生死,也无关爱的救赎,它超越了生存本身,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生命内在。也正是这样的泅渡,当王济良发现他的人生遭际实际上是建构在德国殖民者亨利希制造的巨大的谎言上,数百个中国劳工的死那么残酷无价值,而他的爱的彼岸一直都在他出发的地方,他的泅渡变成虚无和绝望,他便以摧枯拉朽般的石匠的力气,开始了血腥的复仇。

  由此,个人遭际与历史风云汇成青岛殖民时期小人物的生命画卷,在浩大苦难的民族背景上,爱与家国恩仇百转千结,构成《无岸的海》极其深邃宏阔的书写。杨志军把王济良与吉娜的爱放在一个大的特殊的动荡的历史时期,经由爱的苦难,展现的是一个被欺侮的民族,人的尊严与生命的彻底丧失,是多么微不足道,卑贱如蝼蚁。以吉娜的哥哥亨利希为代表的德国殖民者,除了奴役中国的劳工,最卑劣的是一直在用谎言欺骗王济良及五百多名劳工为他效力,五百多名劳工的生命在亨利希制造的德意志阴谋中灰飞烟灭;同时也在所谓的“国家利益”的幌子下,哄骗妹妹吉娜放弃与王济良的聚首,一生都在青岛等待“国家禁令”的解除中虚度,也悲惨地听任王济良一次次踏上危险的海途经历九死一生。当最终真相大白,寻找和等待都成为荒芜,王济良的“彼岸”坍塌了,他的复仇之剑不仅杀向了敌人,也挥向了家人。

  德国女子吉娜是小说中最具悲剧色彩的形象,作为亨利希的妹妹,她摒弃了一切世俗的桎梏,也打破了高贵与卑贱的藩篱,她可以主动承担起爱的追求者,也可以无视种族阶层的偏见,甚至可以为了爱而独守异国等待一生。在爱的世界里她是自己的主人,但是当爱与所谓的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她就成了无形的囚徒。吉娜在青岛历经德占、日占时期、中国的内战,经历被蹂躏、被驱逐、被幽禁的深重伤痛与羞耻,抑郁、困顿、痛苦、孤独、自杀……她的人生从未像一个真正的女人被打开,也并未在阳光下明亮地闪耀,她的美丽与她的渴望都深锁在以国家的名义建筑的意识城堡:严守德意志祖国的秘密,等待禁令的解除。什么“禁令”?她却一无所知,只能被囚禁在漫长的岁月里等待一个虚无的希望。吉娜被中国的爱人与德国的故乡撕裂,而她的血液要求于她的道德选择注定了她的悲剧。关于吉娜,杨志军始终没有正面的深入的描写,她的行为包括说话、面容、心理乃至生活状态,都经由他人的叙述而呈现出来,这使得她的隐秘而黑暗的痛苦愈发令人悚然。我也只能想像吉娜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黑夜守望中,是怎样熬过了那一天一天仿佛没有尽头痛入骨髓的心灵与情感的苦难,乱世中千疮百孔的生命要如何修复!这是无法揣度的漫长的痛苦,一点一点吞噬了吉娜,她最终也只能走向大海。

  曲终人散,苍茫的大海上只有记者“我”一次次地游向历史上的毕史马克街,寻找一个叫“玛丽娅”的女孩。玛丽娅是王济良和吉娜的女儿,更是殖民地出生的悲剧角色:她的身份、情感、归属全都是错位的,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国人,爱上一个两小无猜的人却发现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妈妈是她的故乡,最后这个故乡也失去了。玛丽娅终究只能像一条鱼游进大海,没有了踪迹。记者“我”的现实视角是一条通往历史的交叉小径,他一面在调查中进入凶手王济良的生活并与其女儿玛丽娅情感交错,一面在倾听王济良的讲述中进入这个家族的历史深处,也因此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爱的守候者。最后,“我”爱上了玛丽娅,开始了三十年的等待,也开始了王济良的人生——跳进海里,游向彼岸,却发现海是没有岸的。然而,“爱”已然成为一种信念,种植在“我”的身体里,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杨志军仍然想传达出关于“爱”的生命的永恒:王济良、吉娜、玛丽娅等人的肉体的生命消失了,爱的回声却在明天缠绵不绝:“我按响了门铃,出来了一个女孩儿。我说:‘我找玛丽娅。’女孩儿说:‘老伯伯,你又来了,我都好多次告诉你了,这里没有玛丽娅。’我笑笑,大声问:‘你是说她不在?那我明天再来。’‘你别来了。’‘你是说没有明天?不会的。’”

  明天永无止境,时间是一条大海,即使是无法抵达的泅渡,也需奋不顾身全力以赴。

  至此,杨志军的书写已经不着力道,他在节制和平静中透出了难以言说的深沉的悲伤,写尽人生的苍茫与荒诞。然而,活着不易,生存艰难,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爱也仍是支撑生命的高贵信念。这是对现实的观照与反省——“爱”已是当下的稀缺品种,“爱究竟是什么”严肃地拷问着现代人的内心:纯粹的、清明的、诚挚的、坚忍的、无条件、无索取、无功利、无计较的爱,只怕像珍稀动物一样濒临灭绝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