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1000字

2020-02-28 23: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1000字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博弈突围》是一本由陈芳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精选点评

  ●贸易战开打了,其实这本书的很多思路都有值得借鉴

  ●中国的创新能力一定要与时俱进才可以,我们中国一定可以的!

  ●微信文章集合体,扫盲

  ●总结了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历史;各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博弈;推荐从事半导体行业/相关IT行业的阅读一下,开阔视野

  ●希望芯想事成,在芯世界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不愧是新华社高级记者视角专业文笔细腻,把中兴事件还原到历史和科技博弈上,对于读者来说不仅是产业科普,更引起我们对经济、科技、企业国家发展等更多问题思考。值得一读

  ●1958-2018年,中国芯片产业60年的历史,我们跟美国的差距,从拉制硅单晶时的落后6年,到年产1亿块集成电路时的落后20年。 期间经历了50s满怀报国之情的英美海归开疆拓土,60-70s十年动乱科学规律严重破坏,到改革开放后各类“数字计划”下的科研市场之争、自研与引进之辩。 时至今日,我们一边口号式地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一边眼睁睁地看着地产金融互联网行业的快速造富神话,把人才从这些核技术领域依次挤出。

  ●祖国越来越强大,中国心势不可挡!中国芯的成长史

  ●记者写的芯片

  ●informative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一):从“芯”出发

  读完本书,才知道原来我们国的芯片实力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不堪,只是有些领域比较弱罢了。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用的是申威芯片,北斗导航用的是龙芯,手机基带通信芯片华为海思(麒麟鲲鹏),新兴领域AI芯片寒武纪。在这些成就背后,是我国科研工作者辛勤汗水智慧结晶,背后的故事同样令人感动

  但是,在庆幸已有技术的同时,还要认清现实,我国芯片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某些领域甚至是3~5代的差距。造成这种局面原因主要在于60~80年代错失了发展机会文化大革命是避不开的话题

  就目前我国芯片产品应用来看,国防军工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已实现芯片全面国产化。但日常生活方面的应用还未实现国产芯片产业化,整个生态链由国外高科技企业牢牢把控。让人欣慰的是,华为异军突起,带给了国人希望与骄傲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二):知道了中国芯片产业的举步维艰

  知道了中国芯片产业的举步维艰,曾经滞后了20多年,现在在强国领先的基础上,再重新奋起直追确实是很难,到底是造船买船还是租船?真正变成一个芯片强国需要政府产业研究机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就像曾经的日韩一样,不要吝惜大比资金的投入,以及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否则就会出现强者愈强,而中国在核心的芯片技术上受人控制,没有议价能力,没有竞争力的局面,中国能够做重工业,能够研究两弹一星火箭上天,却在精密仪器微观层面上发力较晚,没有早日大规模投入集成电路,而芯片产业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讲求产业链,生态环境的产业不仅需要基础建设,还需要应用在应用的基础上不断迭代,越做越好,如果能够坚持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就能够突破难关突破谷底,实现契机和增长,相信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再加上耐力和合作一定能够获得后发的机会。这本书重点是在讲我国芯片的发展情况,以及世界芯片发展的情况,以及各国芯片发展的对比,了解了芯片产业在全球发展的概况,知道了芯片难技术环境生态的根本原因,也对世界芯片的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读书的过程中心情不断由沉重,变得深思熟虑,思考最后也是沉重,但是却也有了希望,希望中国能够奋起直追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支持国产,希望政府能够在政策上多支持芯片产业实现,真正的起飞。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三):一个重要性堪比两弹一星的产业

  书写的很好,通俗易懂且逻辑清晰,可读性很强。

  如果说两弹一星的成功,保证了中国可以安稳的从穷国发展成中等收入国家,那么以芯片产业为代表的尖端核心技术,就成了保证中国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

  显然,美国作为现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的赢家,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挠中国对其“核心产业”垄断的挑战。迈不过这个坎,中国将永远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更弱,因为有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可以取代中国),这是战略新兴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逻辑。看完倪光南院士的撰文,对于中国突破围堵的信心又多了不少:中国在超级计算机芯片领域和移动芯片领域其实没有很差,桌面应用(电脑)和工业应用领域应该有些差距,但是重视起来以后,花几年也有机会追上。

  对于芯片产业来说,大投入大利润,小投入大亏损,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只能买最好公司的股票,炒作概念的早晚凉凉,当然大部分股价已经炒飞了,找到相对便宜的没那么容易(不得不感慨,聪明钱和聪明人真的多)。

  书中的各位业内大佬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核心环节自主可控是必不可少之路,而且与市场的结合也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建立生态。现有的win-tel生态颠覆难度很大,所以我也在书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很多努力:1,通过AI芯片、量子芯片、生物芯片等新技术新方式在芯片领域弯道超车;2,去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找机会,绕开民用领域的巨大壁垒。让我们拭目以待。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四):《芯想事成》读后

  《芯想事成》读后

  从中兴事件开始说起,讲了中国贸易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此后,介绍了芯片产品是什么,分析了世界芯片产业、中国芯片产业以及中国芯片行业中的CPU行业。本书用记者有温度的文字,串起了一系列概念、事件、企业、趋势,可以作为研究芯片行业的入口。

  从半导体行业投资研究的目的来说,本书介绍了很多宏观的知识、数据、产业链关系,虽然几近常识,但却是最根本的基本的,把握这些有助于把握电子行业研究的大方向。

  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手机和95%的电脑,但在芯片领域的占有率均接近0。2017年,中国进口3770亿块芯片,总计2601美元,超过原油的1623亿美元,而当年中国所有进口总额是19151亿美元。一台499美元的苹果平板电脑,富士康仅拿到11.2美元的代工费。

  2018年,中兴被美国制裁,并非偶然,2012年就有了制裁,而背后是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国家战略驱使。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美国就发动并打赢了对日本的半导体之战,背后的原因也是因为日本产业升级影响到了美国的利益。这次的贸易摩擦,是科技战,贸易战,反映了美国全球化战略的调整,或许是一轮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大周期变化的起点。

  发展芯片产业,难在哪里?一是高投入,截至2017年,大基金投入1387亿元,但也就相当于国际上两个大型芯片公司(比如,2016年,英特尔研发支出127亿美元,高通是50亿美元);二是缺生态,芯片是用出来的,需要下游产业链的支持;三是少人才,学校专业少,科技人员考核不重视,芯片研发人员收入不高。

  《芯想事成 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读后感(五):所谓国际自由市场、全球一体化只是一厢情愿

  1》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唱起同样韵律的歌 日本历史上有个“失去的20年”的说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电子信息、汽车、半导体产业方面势头直逼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时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存在着巨大的顺差,例如日本汽车占了美国进口汽车市场的20%。导致美国汽车产业一片萧条,传统制造业濒临破产,数万工人失业。 当时世界半导体排名前十位公司有六家是日本企业,并且把前三甲位置全占。 美国芯片业翘楚英特尔一度被日本芯片冲击得毫无还手之力,财政出现严重赤字。英特尔的总裁安迪•格鲁夫权衡利弊,转变研发的芯片类型,才将英特尔从绝境中救了出来。 日本的崛起,直逼美国的全球经济体大哥大地位,令美国大为恐慌,于是针对日本的制裁开始了。 美国以东芝公司违法了“巴统”禁令向前苏联出售管制机床为由,向东芝开出巨额罚单,并限制其向美国出口产品。 美国又以日立和三菱暗藏间谍在IBM公司为由,对这两家公司进行制裁。 美国还对日本的进口商品课以重税,例如家电和计算机类关税一度达到100%。 美国通过种种措施打压刁难,迫使日本主动让步:对美国减少出口、开放国内市场。 这些制裁加上后续的“广场协议”等,日本经济相当长时间发展滞后,历史上称为“失去的二十年”。 美国对日本的制裁手法是否似曾相识?对了,不久前,美国制造了“中兴事件”,使用的手段一如既往。 美国以中兴向伊朗出售违禁商品和技术为由,对中兴进行制裁。一句话,就是禁止自家企业和中兴发生任何商业往来。 分析起来看是因为日益崛起的中国对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构成了威胁,所以从贸易、企业着手,打击中国经济。因为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通过武力与战争解决,而是科技、经济的比拼。 而美国,对使用何种打压手段早已经是驾轻就熟。对一次次贸易战,也已经是食髓知味,乐此不疲。 在这过程中,中兴的软肋被击中,就是对美国高科技公司的技术和产品的强烈依赖,最突出的就是“芯片”。这不仅仅是中兴的软肋,也是中国整个制造业的软肋:最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 因为中兴事件,国内出现了全民谈“芯”的热潮,这不仅仅是关乎一个有良知、有热血的公民对企业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的担忧,也饱含着对中国制造能够昂首挺胸,不必受制于人的殷切期望。

  2》带你了解芯片背后的故事 中兴事件4月份发生,7月份有一本关于芯片的书截稿,书名叫《“芯”想事成》,算起来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作者就写成一本包罗了芯片万象的书。内容详实,数据严谨,忧国忧民与热烈展望的情绪交错。 作者从“芯片”的前世说到今生,它的诞生与发展、结构与功用、原材与成品;当前几个技术靠前的国家各自芯片的发展史;大国之间明争暗斗的较量;当然了,还有我们中国芯片之路的艰辛与坚持、遗憾与荣耀。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陈芳、董瑞丰。陈芳是新华社高级记者,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和科技报道,对焦点问题有着超于常人的敏感和思考,多篇文章获得过中国新闻奖。董瑞丰是新华社主任记者,曾驻外,主要从事时政报道,多次获得中国科技类好新闻奖。 作者从中兴事件讲起,说了最重要的事实:类似事件从来都不孤立,无论是从历史方面来分析还是背后的动机来思考。历史上的日本也曾遭受过美国如出一辙的制裁手段;而事件背后的真相则是全球大的经济体对国际主权的争夺,是国际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对自己地位的持续修筑与巩固。 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国际利益竞争永远存在,而芯片事件也并没有完全结束,中国“芯”的道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3》供应链风险只是表相,安全风险才至关重要 中兴这次表相上看是供应链出现风险。不过比起原材料断供,信息安全风险才是重中之重。只有一毛硬币大小的芯片中,包含着电子科技的万千世界,它承担着设备与信息的安全使命。例如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防类、军事类设备,只有使用自己研发的芯片才值得信任,才是自主可控的。 2011年,伊朗核电站离心机突然出现障碍,更换新机器后也无法解决问题,最后只好宣布卸载核电站。 直到一年后美国《纽约时报》对“震网”病毒的报导,伊朗人才反应过来他们核电站主机遭到了这个病毒的攻击。他们也才意会到当时希拉里的态度太值得玩味,希拉里在伊朗事发后,一反之前对伊朗制造核武器事件的焦灼与强势,变得云淡风轻。 英特尔等几家国际主流厂商制造的芯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漏洞,通过这个漏洞,黑客可以远程捞取设备数据、控制机器等。 前几年,美国前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斯诺登曝光了美国安全局对其他国家进行信息监听的新闻,斯诺登也因此被迫至他国寻求庇佑。这份监听的名单,不单包括了美国假想中的敌对国,还包含了它忠诚的小跟班们,这是美国对自己所谓的铁杆盟友们的做法。更别说对中国了。 所以,所谓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实为真理。对利益的争夺,实质上是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而掌握了芯片的底层技术,就掌握了信息来源的主动权与真实性。 在《“芯”想事成》这本书中,作者借中国芯片领域资深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之口说出芯片的重要性,“自主可控的技术不一定安全,但不自主可控的技术一定不安全。芯片等技术受制于人,不仅会带来供应链风险,还会带来安全风险”。 4》研发事业道阻且长,各种因素交错 每个人都在疑问,为什么我们做不出世界一流水平的芯片?核弹可以爆炸、飞船可以上天、航母可以下海,为什么在这一毛硬币大小的方寸之地上却丢了山河、失了主权? 这要从很多方面来考虑。芯片技术是目前人类历史上最精密的技术,从工艺、设备、耗材、人才、资金上,都要下狠劲投入,是完全的高投入低回报的事情。甚至于,并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 芯片技术更新换代太快,先行研制的国家在起点上就赢了。例如美国就掌握了芯片的底层技术架构,在关键零部件的出售上也占了绝对霸主地位。我们国家芯片发展首先要挑战的就是技术和垄断。 以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高精度光刻机来说,荷兰ASML光刻机是行业里的翘楚,这家公司每年才生产十几台,每台价格1亿多美元,主要出售给自己的三家股东:台积电、英特尔、三星。 在中兴事件后,我国中芯国际用了全年的利润--1.2亿美元,紧急向ASML订购了一台光刻机。但是订单得排队,等拿到机器正式量产需三年时间,就已经落后最先进技术三年了。 除这一点外,从垄断的层面和众所周知的、可以看到的国际形势来说,机器真正拿到手才算是花开蒂落,不然都没有定数。 对中国高科技行业发展,发达国家一直是采取遏制和打击的态度。连台湾企业对日本企业的并购都出现障碍,例如富士康在表了态,说不会让技术流失到大陆,才成功收购了夏普;而在之后的东芝并购上,富士康就铩羽而归、遗憾落败。 除了技术和垄断的原因外。在芯片研制过程中,还需要有不断验证、试错的机会,产品才能优化至最新水平。而事实是,对于一个昂贵且不成熟的产品,很少有企业愿意花钱购买使用,把自己当成小白鼠的角色。 例如,前些年中国“方舟”芯片问世,因为软件的不兼容,影响用户体验,使用的企业连篇累牍地报道这款芯片缺点,导致销量大幅度下滑,最终惨败;而这几年台湾的联发科芯片(MTK)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智能机的兴起。 有许多中小型手机企业购买国际大厂商的芯片有困难,转而与联发科合作,给了它很多试错、优化的机会,技术迅速提升;再来,华为芯片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与它有许多下游产业,可以方便地拿自己的产品体验有关。 另外中国的IT人才培养基本上停留在一个应用层面,侧重底层技术、创新研发的人才紧缺,也是一个原因。 再来就是泡沫经济的兴起、实体经济的衰退,后者被前者抽取了大量的血液,导致投入研发的资金不足。举个例子,一家房地产公司一年赚取的利润,抵得上一家实体企业一辈子辛苦经营的收入,那谁还愿意投入资金在高风险的研发上呢,芯片这类高投入低收益的项目更是想都不会去想。 正因为以上一系列的原因,让中国在这个民族之“喉”的产业中落后于人,被人扼住命门无法动弹。 5》错过的是遗憾,做过的是心安 但是中国从不曾因为列强的阻挠而偃旗息鼓一件事,越是被压制越是要奋起。 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一条巨龙,不可能因为默不作声,就可以假装别人看不见它;也不可能因为生性温良,就可以让所有人喜欢它”。 中国从建国后就已经开始走在了研发芯片这条路上。在《“芯”想事成》这本书中,回顾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之路。六七十年代,一批在海外学有所成、胸怀祖国的留学生怀抱赤子之心,冲破帝国主义的层层封锁,千方百计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事业添砖加瓦。看他们看来,个人的奉献只是萤火之光,可是对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实在是皓月之辉。 中国的“龙芯”芯片经过了十几年的风雨,销售慢慢增长,虽然无法和国际市场顶尖技术相媲美,但至少是向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华为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成立了自己的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漫漫征途由此开始。经历了技术人员缺乏、资金不足等困难。华为有了自己的芯片,降低了成本,供货也有保障。这是华为死磕出来的江山。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痛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无论是在中兴事件上,还是波及到的很多背后的真相上,我们不必要躲闪逃避、妄自菲薄,更不能夜郎自大。应该正视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树立起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信心,借力造势,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底层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历史的趋势永远是向前,创新者们总会甩开至暗时刻,迎来黎明曙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