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气预报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天气预报读后感1000字

2020-02-29 23: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气预报读后感1000字

  《天气预报》是一本由[英]彼得•穆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气预报》精选点评

  ●天气预报不是不准,是看晚了

  ●很值得一看。“人类天性是低估所有他们不理解事物。” 历史小说精彩,从黑暗中冲出一条路的科学先驱们值得敬畏,即使失败也会被铭记。

  ●一部内容丰富详实科学史作品,既有科学,又有历史;既有文字,又有图片。让我们了解了人类是如何在宗教桎梏努力开启对未知世界探索

  ●通过“天气预报”看19世纪气象发展。对菲茨罗伊船长着墨颇多,原来他不仅是“小猎犬号”的船长,还是现代天气预报公众服务的创设者。

  ●人类群星闪耀时

  ●L

  ●介绍天气预报的产生历史

  ●原来在如今司空见惯的科学观念,于岁月长河中也是花了数百年淌过河流走近我们的回顾历史,更能感觉到如今的不易,更好奇未来,更珍惜下。

  ●从一片混沌无知中探索世界最为艰难。曾经人们认为上帝发怒后制造飓风雷暴地震海啸伟大科学家经过无数次的挫败试验,终于证明自然是有规律的。不算是通俗类的书,读起来会蛮吃力,但可以通过了解到人类现代文明史上被忽略的细节,还是值得花时间精力一读

  ●那些值得被时代铭记的追风者……2019年度最佳出版科普读物

  《天气预报》读后感(一):一本完全没读下去的书

  我真的很困惑为什么此书收获如此多的好评赞誉,冲着豆瓣上这么高的得分来的,结果发现完全读不下去。读不下去,一定是自己走神了,再重读,我真的是认认真真翻了好几遍,至少在菲茨罗伊相关部分做了不少的勾画和标注,结果是我依然读不下去。这写得真的是如小说般精彩?出乎意料好看?我觉得就是流水账啊,而且读到了一种似曾相识味道,就是《女士品茶》那个味,即毫无紧要的细节描写一波接一波冲淡着主题主线。我能记住的点只有菲茨罗伊与达尔文同乘小猎犬号,以及菲茨罗伊开枪自杀令人扼腕,其余真的没太大印象了。

  《天气预报》读后感(二):奔流的维多利亚时代

  作者栖身于图书馆2F过道间,甘坐冷板凳,硬是从故纸堆中联系还原出昂扬振奋的维多利亚时代——浮雕般的科学家群像勤勉严谨孜孜以求,他们只要一张纸,一支笔和一些经过认真统计数字,就可以发现真理。上帝的原野不在陌生,科学的秩序扩张触手可及,天空成为彼时的大航海主题。科学成为他们的黑魔法,他们仿佛破解天机秘密团体巫师,他们睁眼看世界,他们延续并重新定义了时代精神(Zeistgeist)。

  今日所享观念之自由、科技之便利者,皆拜前贤勇猛精进而得也。谁曾想到,表面上人畜无害、绝对和谐的气象学(Meteorology),自诞生之日起,原来存在如斯革命之内核。但一个建构考量是Forecast只是1800-70年代科学史及文化史的一个面向,作者将其置于核位置统御全篇,似力有未逮,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ug:译者未全部及时给出英文原名,至少首次出现时应如此。

  《天气预报》读后感(三):天气预报的初期创业史

  这是一部讲天气预报起源的著作,不涉及现代天气预报的科普,只是娓娓道来19世纪的欧美人如何逐渐地发展出天气预报这门独特的科学,记述了浦福、菲茨罗伊、格莱舍等几个关键人物有趣的生平和科学贡献,文字写得很好,翻译也非常不错,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重新回到历史场景的感觉。有些知识也是第一次获得,例如达尔文搭乘的小猎犬号船长菲茨罗伊,本身就是著名的气象学,英国最早的系统性天气预报就是他一手建立的,他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的天气预报由于科学逻辑的严密性不足和准确性不是太高而备受质疑。还有例如浦福的光电报计划,说是电报,实际是编码的现代烽火台系统,或许《长安十二时辰》的望楼信息传递系统也是从中获得的灵感,而莫尔斯真正的电报在天气预报的实现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风暴模型的建立也是颇为有趣的一段历史,在没有飞机和卫星的年代,从实地的调研中,去判断飓风这样的大尺度自然现象的本质,无疑比福尔摩斯探案还难,科学家从各地报告的风暴来临的时间、风向的变化、气压的变化,判断出飓风是移动的巨大旋风,这是非常精彩的分析判断,并以此模型来对风暴进行预报,减少灾难损失,这就是科学作用于现实的典型案例。

  《天气预报》读后感(四):如何“预报”未来

  明天的天气怎样?在今天,这不是难题,任何人都可以打开手机,轻松搜索:是否降雨、有无污染、乃至穿什么衣服,一目了然。受惠于天气预报,我们得以“未雨绸缪”。然而,直到19世纪中叶,天气预报依旧不被信任,气象学被视为带有玄学色彩的学科。英国作家彼得·穆尔的《天气预报:一部科学探险史》还原了早期气象史。

  如其他新科学发展史一样,气象学也经历了观察、争论、实验之途。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谟就是个早期气象学爱好者,他在书房天花板上做了个简单装置,与屋顶的风向标相连,随时知晓风向。不同的观察者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天气,水文学家弗朗西斯·蒲福则抛砖引玉,给风力划分了等级,并以代码描述不同的天气。热气球的发明让天空不再神秘,电报的发明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18世纪后,气象学渐有雏形。科学家对气象原理的解释各执一词,争论白热化,彼时大胆的气象学家詹姆斯·埃斯皮语不惊人死不休,声称给他一个气柱,他能呼风唤雨。媒体感到很新奇,跟踪他巡讲所到之处,竟总有雷雨相随,因而获“雷电教授”之名。

  气象学研究虽然热闹,天气预报的诞生却不顺遂。它就像个早产儿,命悬一线,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使人信服。突破思维定式的科学家敢为人先,但要将成果落实,需说服众人共同改变,这并不比科学探索本身容易,因此,超前于时代的科学家未必能功成名就。

  书中着墨最多的罗伯特·菲茨罗伊即是一例。后世对他的评价,通常是“达尔文在‘小猎犬号’上的船长”,但他更应该作为一名气象学的先驱被铭记。菲茨罗伊使气象局从行政中心变成了活力十足的部门:分析电报传来的气象数据、总结预测风暴的方法、渐渐不再局限于船员和海边生活者,让预报服务于普罗大众——“明后两天的天气概况……南部地区:较强的偏西风,晴”,已然非常接近今日的天气预报。可是菲茨罗伊却饱受质疑,表面的原因是预报時有不准(其实准确率达到了75%),深层次的争议主要有二:一是在宗教立场上,气象预报挑战了“天气是种神力”的宿命论,如同达尔文宣称“人是猴子变的”一般石破天惊;二是基于科学性的质疑,菲茨罗伊的预报系统是“试验性质的过程”,不够严谨、完善。

  科学发展得很快,即便如此,天才的预测和有力的论证之间仍有时滞,它往往是争议的来源。譬如,20世纪争议最久的科学问题:全球变暖、人们等待“实锤”,但它的别名是“来不及”。在实用科学中,更揪心的例子是,与疾病赛跑的患者是否尝试新型药物。反对的声浪中,菲茨罗伊或许显得冲动冒进,但他应当无怨尤。因为对他而言,天气预报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非沽名钓誉的手段——多年的航海经历、与死神的擦肩,让他比旁人更了解未卜的天气何等凶险,他从中获得了“催人奋进的情感力量”,急于用不成熟、却正在不断改进的成果挽救生命。

  丹尼尔·笛福曾说,英国船只的平稳,影响了水手们对风的感受。菲茨罗伊正相反,科学感性的一面有时可以预见理性未见之处。受惠于科学指引的未来,亦不该忽略那些知不可能而为者及其大胆的“预报”。

  ——己亥年读彼得·穆尔《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读后感(五):气象学漫长的现代化

  今天的我们在享受着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无数便利,其中很多都以习以为常的形式呈现,比如天气预报:从长者的生活经验到守候在电视机跟前等候预报员的播报,再到打开手机客户端查看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天气预报,实际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稍稍想想传统西方认为雷霆是上帝的愤怒的观点、中国古代强调异象是对统治者是“失德”的警告声音,就会发现,气象学也有一部漫长的现代化历史。

  而说到天气,一个陈词滥调就是,英国人见面时总会首先聊到天气,无论彼此是熟悉的朋友,还是初次遇见问候。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英国天气的多变是背后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翻阅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觉,在气象学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中,英国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最多努力,那些了不起的天气实验,比如热气球升空记录高空大气的状况,里面总能看到英国人的身影;而那些了不起的仪器,比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等,要么是英国人的发明,要么由他们进行了细致的改进,以至于研究该主题的历史完全无法躲开英国人。

  英国作家彼得·穆尔的《天气预报》(The Weather Experiment)就是对气象学现代化历史的细致描绘。在这部书中,读者可以看见艺术家、探险家、气象学家、商人之间的沟通、争吵,也能发现官员、乃至帝国之间的角力。虽然看似平凡,但气象对于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特别是与航海业相关的领域,对于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乃至社会福利,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如何权衡这项事业的不确定性(以及高支出)与它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考验着精英、政府,甚至是帝国。

  在这场历时甚久的战役中,我们依次见证了蒲福确定风力等级的努力、艺术家康斯太勃尔以科学的精神从事艺术创造(描绘云彩)、卢克·霍华德对云朵体系的划分、约翰·福斯特对天气的量化描述,以及海军军官罗伯特·菲茨罗伊利用数据进行天气预报(weather foecast)——他着重强调了它和“预言”、“预测”之间的区别——和灾害预警的反复尝试。在他们的合力下,原本象征上帝的遥不可及的天空,变得可以描述,可能还有规律可循。当然,这是19世纪,科学扬眉吐气、迅猛发展的世纪的一个方面。

  除此以外,一系列我们今天熟知的细节,比如等压线、等温线、气旋与反气旋理论,也大多出现在这个令人兴奋的时期,尽管它们从提出到确定,再到经受现实的检验,还有一段同样漫长的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热烈的气象学讨论的国际气氛——数不胜数的协会或学会、负责搜集气象信息以便分析数据、预测天气的结构得以建立,大西洋两岸气象学家彼此之间交换意见看法的便利(借助电报、科学共同体的塑形)使得该学科走向了快速生长的阶段。

  如果非要挑出一位代言人,恐怕非罗伯特·菲茨罗伊莫属。虽然这位海军军官如今以达尔文乘坐的“小猎犬号”船的船长为人所知,但在当时,他的名声——部分是因为他的海军生涯,部分是因为他号召建立完备的天气预警体系——远远高于达尔文。作为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天气预报活动,显然“意味着对神圣未来的入侵”,尽管如此,尽管也曾被嘲讽为气象学界的门外汉,没有建立雄伟的理论,但必须承认的是,他终究还是以自己的热忱、奉献、无惧流言,在这段伟大的时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身后,还有大批像他一样的精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