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宋宴》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宋宴》读后感100字

2020-03-03 23: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宋宴》读后感100字

  《宋宴》是一本由徐鲤 / 郑亚胜 / 卢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宴》精选点评:

  ●整本书的插图,装帧都不错。好想吃春饼啊!

  ●这本书是我近期生活悄悄的一线光。不过是夜深人静之时看看他们都在吃什么。

  ●在吃的方面真是越来越有文化了!只是,宋朝人的吃食有些看着真的不好吃诶。

  ●朋友是个老广,三作者之一那个负责做菜的,地域加成让我对本书品质和操作性毫不怀疑。最让我感动之处在于作者对细节考据的执着:有些山野食材,古今叫法的差异和规模种植的变迁都增加了准确还原的难度。在第一年作者发现某个应季食材被错用了,又等到第二年重拍更正。另外,我拿到书之前以为是本图册,结果发现内容远超简单的食谱,风俗掌故信手拈来,字号小到诚意满满。

  ●古菜新做。序言写得不错

  ●厉害厉害

  ●还可深挖

  ●大约是我最贵的一本菜谱了

  ●通过饮食这个最能勾起共鸣的话题,将当代人对古典生活的热烈想象变成现实,是很有吸引力的一本书。文图相配,通俗明了,热闹好看。考据与实践上都相当地用心。但作者在厨事经验、吃货阅历、食文化储备上,似还有欠缺,给出的现代食谱在制作细节上,还是有些可商榷之处。比如“雪霞羹”,成品是以一碟荷花瓣托出水煮老豆腐,显然对原文有误解。厨艺一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再由于古今食材差异,部分食谱尤其荤食类,如果全按古谱复原,而不加以额外去腥,提鲜,味道恐怕一言难尽。不过当真会动手照做的人不多吧(顺便说下林洪《山家清供》一书,装叉功能远大于实际功能)。最后,成品菜肴图太大,大到损失美感。而文物书画图太小,小到要用放大镜。

  ●真的太有趣了,这书排版很舒服这个太重要了。宋人给菜取名字都好好听,连带着菜都觉得雅致了

  《宋宴》读后感(一):切入点

  三百多页的大书,看起来愉快得像吃坚果,三天时间就翻完了。听故事、看菜谱、赏名画,典故文雅,跟现在饭店墙上挂的乾隆下江南、慈禧太后逃难的野史截然不同。只是苏轼出现得未免多了些,他是个真吃货,爱做爱吃还爱写,写的还很好看! 做书,切入点很重要。复原古做法,本身就是一大看点,再把菜式背后的故事讲出来,让人看着图片恍然大悟“哎呀这个我吃过耶,苏东坡也这样吃过?”或者照着菜谱“这个我也会做了,今天尝尝宋真宗吃过的鱼羹吧!”而且文笔平实风雅,与文人故事、文人菜相得益彰,书做的很丰满了。 好多菜式,在《金瓶梅》里有,但小说应该不在作者的参考之列,作者参考的是正规史书和学术书,内容很可信了。 学了三个小知识,金鱼是鲫鱼系列,锦鲤是鲤鱼系列,经常疑惑一点也不香的海螺为啥叫“香螺”,据说大概是因为它的螺厣可用于合香,有助提升香品的质量。

  开卷有益,信哉。

  《宋宴》读后感(二):共赴一场宋朝飨宴

  林逋《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诗云:“水痕秋落蟹鳌肥,闲过黄公酒舍归。”秋令正是蟹肥时,一年又逢好光景。

  吃蟹之风古已有之,普遍食用且被文人引为时尚,却是到宋代才出现的。《蟹略》云:“西湖蟹称天下第一。”陆游吟:“一尺轮困霜蟹美,十分潋滟社醅浓。”欧阳修的《归田录》述:“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至今世人以为口实。”这则故事可真是与著名的“莼鲈之思”异曲同工。后世的吃货看见这些记载,想必垂涎欲滴。

  我手头这部《宋宴》,里面就有好几则蟹食。“蟹生”要讲究鲜活,治净后拆开斩段,加酱汁拌吃——麻油、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姜、胡椒末、葱粒、盐、醋等,将蟹段放入浸泡,即食。“螃蟹羹”,差不多也要用到以上佐料,加一份研米糁,滚煮为羹,趁热吃,香辣扑鼻。“蟹酿橙”,将蟹肉填进挖空的橙子内部烹煮,视觉效果很好看,不过据说螃蟹与维生素C不可同食,所以,我对这道菜肴暂且存疑。

  《宋宴》并非宋朝典籍,而是今人的美食著作,为徐鲤、郑亚胜和卢冉合撰。三位作者都从事美术工作,三人同时也是宋粉+吃货,于是一拍即合,打算联手共赴一场宋朝的飨宴。他们搜集整理宋以及宋以后描写宋代饮食的典籍,精选其中可具操作性的菜式,然后收集食材,尽力一一还原这些美食佳肴,用文字、摄影记录其中过程,颇有成效。

  《宋宴》分四辑,春夏秋冬,各有分说。“春饼”放在首篇。我家住浙东南,“春日春盘细生菜”(杜甫),初春的嫩芹菜、马兰头、椿芽,裹在春卷里,一口咬下去,破开的仿佛是满口的春意;夏日,我最爱各种粥,据说为了感谢“杏林圣手”董奉,民间流行用杏子熬粥,谓之“真君粥”,酸酸甜甜,开胃化积;重阳节,饮菊花酒,食“春兰秋菊”,菜名取自屈原的《九歌》,其实是石榴、雪梨、橙子这三种秋季水果拌制而成的“沙拉”;腊月冬日,家家户户吃鱼鲞,既可与素菜搭配,也可与荤菜共烩,如用鱼鲞煨小排,鲜香爽口,风味极佳,“肉软而鲜肥,生时拆之,便可当做小菜”(袁枚),实乃佐粥下饭良品。

  玉蝉羹、山海兜、玉灌肺、山煮羊……这些菜名很眼熟,可不就是林洪《山家清供》的配方吗?说道宋朝美食,有位大吃家定然跑不了。东坡肉自不必多说了,天下皆知。苏轼勾留黄州之时,写过《煮鱼法》,讲述鲫鱼或鲤鱼与白菜、萝卜同煮的过程,这道菜是有明确出处的,东坡豆腐、东坡脯则多半是他人附会,但也无妨,大家都爱苏东坡。宋朝食事之雅,从食材上也能见出两三分,各种花草皆能入口,春有柳叶韭,夏食蜜煎樱桃,冬天把樱桃换了金橘,仍然好味道。秋高气爽,桂子飘香,玉露生凉,银蟾光满,不妨共制广寒糕。季季有风味,时时多欢乐。

  观《宋宴》的资料底本,主要来自于《山家清供》《梦梁录》《东京梦华录》《随园食单》《饮膳正要》《随园食单》《遵生八笺》等,显然既考虑了菜馔的风格传统,也考虑了养生价值。作者说,这不是一本“纯粹的食谱”。书中每一道菜,不仅罗列了配料与烹煮步骤,还会从宋人的日常生活入手,谈一谈这是谁的创意、被谁在何种场合享用、裹挟什么非说不可的往事等,想让读者用舌尖感受历史,获得超出食物本身的乐趣。

  不过,作者本身并非历史学家,考据很浅显,也就只起了引子的作用,那些小故事无非以后能拿来当作谈资吧。在我看来,乐趣还是在怎么做菜。作者也不是金牌大厨师,跟我们一样都是外行,其实这样也有好处,文风很平易,做法也容易上手,不会有门槛。更何况,作者的美术鉴赏力很好,无形中让使用的器具、食物的摆盘,拍摄的光线等,呈现美感,江南菜式讲究清淡雅洁,素净的瓷碗杯盏盛载静谧闲甯的食光,是生活难得的真情时光。

  《宋宴》读后感(三):宋宴:纸上谈吃的乐趣

  75道宋时菜式,依据20余部宋元典籍文献细致还原;上至宫廷盛宴,下至平民餐桌,包含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餐点,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精心布排;从食材用料到制法步骤,用量精确、说明精细、配图精美,上手便可操作。

  即便如此,《宋宴》一书于我而言却不只是一部纸质版宋代“下厨房”App。

  正如影迷们总是对电影中埋下的“梗”津津乐道,作为一个最爱“纸上谈吃”“读书先读吃”的人,一本《宋宴》可谓妙梗暗藏,读起来乐趣横生。

  以苏轼为例,他就是书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明梗”。东坡肉和煮鱼自不必说,有《猪肉颂》和《煮鱼法》两篇奇文相佐证。看到蜜煎樱桃、五味杏酪羊、酒腌蛤蜊、糟蟹的菜名,一篇《老饕赋》已然要脱口而出,所谓“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原来按书中制法如此这般操作一番,便可“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至于苏轼为海南卖馓子老妪写下“纤手搓来玉色匀”,为安定郡王所酿柑橘酒题诗“洞庭春色”,得知私人信函被好友拿去换羊肉吃却不愠不恼、哈哈大笑的“换羊书”之典,更是散在书中四处,让人边读边对“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的“吃货”形象心驰神往。

  而要破解书中的“红楼梗”,“吃货”之心就要更热切些。比如我读到《瓜齑》一节,马上想起芦雪庵联诗前,宝玉因记挂诗社活动,早饭也不好生吃,“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原来南宋主妇食谱《中馈录》中早有记载,瓜齑本身就是一道含酱瓜的家常小炒:“取等份酱瓜、生姜、葱白、笋干、虾米以及鸡胸肉,分别切长条细丝,以香油大火爆炒……整体风味相当浓郁而有层次”,让一直只把瓜齑当成酱黄瓜的我从此喝粥时有了新念想。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叫袭人捎去的“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也有了着落,原来是制香过程中一次次蒸出的花液。这种用高温抑制发酵、凸显香气的制香技术,宋人早已娴熟。香薷饮算是“半明梗”。《宋宴》依照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记载复刻了这道“因被林黛玉饮用而名气高涨的饮料”。但大约只有“吃货”们记得,这道具有“浓郁芳草香兼凉喉感”的香薷饮是在清虚观打醮后,宝黛二人为了“金玉相对”之说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大哭,“刚吃的香薷饮解暑汤全吐了出来”。想到此处,不由对着《宋宴》作者在方子末了暗搓搓加的那句“饮用时一定要放凉,热饮很可能导致呕吐”而忍俊不禁。

  《金瓶梅》的梗就藏得更深了。南宋杭州人用鲜牛羊奶微火煮沸,晾凉后结出的“熟奶皮子”二次加热提炼出的酥油,以挤奶油花的手法塑造出的下圆上尖、螺蛳壳状甜点,原来就是让应伯爵称“吃了牙老重生、抽胎换骨”,让西门庆见了睹物思人、想念李瓶儿的“酥油泡螺儿”。而潘金莲最拿手的“裹馅肉角儿”,要按《宋宴》“宋朝典籍中频现的食夹儿即是后世食谱中的角儿”的推测,却令“吃货”如我难以信服。因为食夹儿“很有可能是一种馅饼”,而潘金莲为着相约西门庆偷情,可是包下了30个肉角儿,少一个都大发雷霆。一场风月之前,一人先吃15个小馅饼,只怕“饮食男女”,男女没了,剩的只有饮食。

  当然,如果要说谁最有口福吃遍《宋宴》整本书75道美食,大概还是金庸笔下的洪七公。且不说和《红楼梦》相比,《射雕英雄传》的故事背景正当宋时,洪七公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他是最有可能吃遍宫廷宴、文人菜以及市井小吃的唯一人选。官场不得志的苏轼未必有多少机会得享御宴,洪七公可是先后两次进宫,在御厨一藏就是3个月,什么清河郡王为宋高宗献上的荔枝白腰子、鹌子羹,全都吃过,五珍脍更是“吃了四次,过足了瘾”。暴发户出身的西门大官人,往来的不过是应伯爵、谢希大之流,又沉迷色欲,豪吃起来不过是“煮猩唇、烧豹胎、烹龙肝、炮凤髓”,洪七公却与黄药师、段皇爷是旧日友好,又有黄蓉孝敬,更懂得欣赏“莲房鱼包”“雪霞羹”“山海兜”之类文人菜的风雅。至于市井美食,虽是丐帮帮主,但因为爱吃,洪老帮主并不完全遵守污衣派戒律,花炊鹌子、羊舌签之类的酒楼大菜都吃过,到了华山连蜈蚣都要大快朵颐一番,更别说杭州城里的贺四酪面、宋五嫂鱼羹了。

  行文至此,我不由吞着口水想起洪七公名言:“天下没不散的宴席,却有吃不完的菜肴。”在这被迫宅家的“悠长假期”,读一本《宋宴》,把那些读过却没吃过的美食串起来,这一份纸上谈吃的乐趣,与“全网做凉皮”的热火朝天相比,倒也别有一番滋味呢。

  《宋宴》读后感(四):人间有味是清欢

  常有人说到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不过,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绝大部分一样,现存的饮食文化大体也都只能追溯到宋代。像炒菜的盛行、面条和各式点心的繁盛、各地饮食风味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大菜系,甚至现在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从宋代开始出现的。在对“中国味道”的形塑上,两宋的三百年是一个转折性的时代,随着中古贵族阶层的消亡和科举制度的确立,整个社会结构更趋向平民化,士大夫阶层的旨趣主导了全民的品味,唐代那种尚武、好战、组织严明的社会逐渐演变出活泼、重商、享乐乃至腐化的风习。也因此,以往被视为不登大雅的食谱等文献记载也大量出现,堪称饮食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巅峰。

  实际上,对于当代人来说,唐宋之前的中国饮食已经吃不惯了。二十多年前广州曾开设了一家“商代饭店”,以复原的商代菜品待客,结果没几周就关门大吉了,因为吃惯了粤菜的顾客们完全无法适应这些口味。英国汉学家魏根深也曾在北京做了三个月实验,要求厨师按照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记载的烹饪方法来做菜,这些菜没有酱油、菜油、花生油、糖、辣椒、西红柿等晚出的调料和食材,烧菜时也不使用油炒而只有熬煮、烘烤。其结果,他的大多数中国客人都觉得自己吃的是外国菜。

  以往比较成功的仿古菜是西安饮食研究所研发的“仿唐菜点”,1986年还由刘峻岭等唐史专家、烹饪技术专家、烹饪理论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出具了“技术鉴定证书”。这些菜点虽然也根据唐代文献的记载,但通常被视为秦菜中的创新菜,也即“仿古”其实是“创新”,是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大唐盛世”的向往。相比起来,宋代菜肴更合乎现代人的口味,可做的文章其实更多——宋朝食谱现留下的仍有一千多道菜,对做法的描述也更详细,复原是确有可能的。

  这本《宋宴》,就是徐鲤等人再现宋菜的一次尝试:将存世食谱中的宋代菜肴,还原为看得见吃得着的实物,配上精美的图像和文献出处,这样一共选出七十五道别具特色的菜式。涵盖宫廷菜、文人菜、平民菜三级,涉及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最终的目录分类却是按照时令,分为春食、夏食、秋食、冬食、仿古五类。这也可说颇能得传统文化的遗意: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往往丧失了对季节变迁的敏感,随着反季节蔬菜瓜果的盛行,对时令也不像古人那么留意了。

  可以说,这不仅是让我们得以很直观地感受一千年前的饮食文化盛况,复活了一种生活格调,也提醒了人们当下中国与传统审美之间的差异与距离。这样的实验当然很有价值,因为光靠看书是永远无法鲜活地体验这一切的;不过严格来说,这里的“复原”仅限于尽量使用相等的食材、调料,但没有交代是否用相同的炊具、炉灶和燃料。1879年,丹麦人弗雷德里克·塞赫斯泰德首次让人只用石器时代的工具建造了一座小木屋,这种实验考古学也包括严格按照古代的技术条件来试验罗马帝国时代的武器与食物,但在《宋宴》这里的重点显然是再现“风味”而非严格“实验”。

  有些宋代菜式在复原之后已再度成为名菜,例如“蟹酿橙”——书中虽然也收录,但并未提及一点:杭州名厨董顺翔多年前就已将之精心再现,在2008年联合国总部的美食节上让这道菜获得了各国美食家的交口称赞。不久前,纪录片《风味人间》也将这道菜视为最具代表性的杭帮菜之一。当然,精选杭白菊、绍兴香雪酒和正宗浙江玫瑰米醋的蟹酿橙已经是现代工艺的产物,这是一种“受传统启发的创新”,也证明“传统”其实可以很“新”。至少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传统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宝库。

  与当下的中国菜相比,宋代饮宴给人留下的首要印象,便是对清淡滋味的强调。苏轼词作《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有名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很好地点出一种新型的时代审美:从唐代的张扬绚烂转为沉潜隽永,正如唐人最喜欢的是牡丹,而宋人题咏最多的却变成了“暗香浮动”的梅花。在近几十年对“重口味”的偏好兴起之前,这种对本味、清淡的强调长期主宰了中国饮食的烹饪哲学。这无疑是与文人士大夫那种安贫乐道、以隐逸为高的风习相匹配的。

  确实,与前此的唐代相比,宋代的文化价值取向整体上便显得相当平民化。正如赵荣光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所指出的,“宋代宫廷饮食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宫内饮食常常取之于宫外的酒店、饮食店。”宋高宗吃宋五嫂鱼的故事,固然是因其北宋遗民的身份,但也意味着当时的朝廷并不排斥市井饮食。虽然两宋朝廷还是以羊肉为贵,但作为平民肉食的猪肉也随着“东坡肉”的美名开始跻身于宴席之间。作为中国史上最富庶的王朝之一,宋代当然也多的是豪华饮宴的排场,只不过有所不同的是,最受推崇的不是宫廷菜(一如后世的“满汉全席”)、官府菜,而渗透着一种市井化、文人化的趣味,一如从禅宗寺院饮食发展而来的怀石料理也被视为代表着日本料理的精华,这正是因为近世以来的日本文化中渗透着禅宗的审美观。

  与这种平民化的倾向相应的,是宋代菜式中极为繁荣的点心果子。据考证,“点心”一词本身就是晚唐才开始出现、而到宋代得以流行的。在北宋东京、南宋临安的市井里,这些原本在正餐之外的饮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面条(无论是汤面还是新发明的炒面、冷面)、馄饨、饺子之类的小食,茯苓饼、桂花糕等糕点,以及酥、酪、乳团、乳饼等各式乳制品,花式繁多,契合不同的时令季节。一度曾是奢侈品的冷饮,在宋代也随着民间藏冰、藏雪的兴起而成为社会各阶层都能享用的小吃。凡此等等,都显示出当时即便是普通人的生活也已达到相当程度的丰富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文人不仅关注饮食这种小事(苏轼曾自诩“自笑平生为口忙”),而且特别留意那些原本被视为廉价无用的“野趣”食材。荠菜本是野菜,但梅尧臣、陆游均有《食荠》诗;竹笋本也是平民食材,但在文人、僧人的推崇之下,却渐渐与“清雅”、“禅味”画上了等号。宋代甚至还出现了十来样花卉入菜——那可不是现在的“茉莉花炒蛋”这种,而是符合文雅趣味的精心餐点。这当然部分也因现在留下的宋代食谱本身就大多是南宋时期的文人所著,诸如《山家清供》这样的书名本身就透露出鲜明的趣味:那种浮华的宴席是与这样清雅、淡泊、超脱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因为饮食对人们来说,除了果腹的“食物”之外,还是每天践行的人生态度。

  从饮食上看,与同时代的西方相比,宋代即便是普通平民也能体面地享有一定品质的生活。毫无疑问,几乎每个古代文明的底层民众都过得相当艰难,但在近代以前的西方,饮食文化一向与森严的社会等级结构相匹配,不同阶层的人吃得很不一样,平民百姓通常仅能吃最粗粝的黑麦面包——甚至面包都吃不起,只能以燕麦、大麦或小麦烹煮的粥作为主食。因此在西方文明史上,无论餐桌礼仪还是多样化的饮食,都是原本上层阶级的一套事物而被社会大众逐渐接受;但在中国,至少在秦汉帝国“编户齐民”之后便形成了相对齐等的平民化社会结构,宋代的市井饮食和隐逸品味,无论哪一种都往往基于普通、乃至极廉价的食材,却形成了相当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甚至在审美上倾倒了宫廷。这本身就是宋代留下的最好遗产之一。

  *已刊2018-12-10《三联生活周刊》 ------------------------------------------------------------------ 勘误:

  .9:[宋代]即使是平民也习惯在街边食店解决一日三餐;p.10:他们解决三餐的菜羹小饭店:宋代其实多是两餐制,参见程民生论文《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

  .84:当时宫廷正上演八皇夺权的混战:西晋“八王之乱”并非“八皇”

  .89:王定保在《唐摭言》中特意提到:唐乾符四年(877),宰相刘邺的二儿子刘覃得中进士。重臣之家权钱兼备,与朝中公卿又熟络,刘覃干脆撇开同门,给自己独办一场樱桃宴。当时樱桃初熟,还没现身市面,为准备足够多的樱桃,刘覃派人四处重金采办,最终竟购得逾千公斤,堆起来像座小山。在吃之前,也会浇上糖与酪,每位嘉宾能分到好几升这样的樱酪(唐朝一升约合现在600毫升,一瓶啤酒的容量),足可尽兴享用。 按,《唐摭言》原文是:“唐时新进士尤重樱桃宴。乾符四年,刘邺第二子覃及第……覃潜遣人预购数十树,独置是宴,大会公卿。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而覃山积铺席,复和以糖、酪者,人享蛮画一小榼,亦不啻数升,以至参御辈,靡不沾足。”这里所说的是“数十树”,“逾千公斤”是作者揣测,一般每棵樱桃树也就能结10斤果左右,数十树也不过数百斤

  《宋宴》读后感(五):从蜜煎樱桃开始

  希望一道一道的实验下来,能把这七十道菜都实验一遍。具体有什么意义,其实也没有。耐心做一点无所谓吃不吃的东西,好像是泡澡的放松。从蜜煎樱桃开始。人到中年,珍惜心动即可,不必追求更多。蜜煎樱桃,金桔,或者其他水果,在糖极其珍贵的时代、甜是多幸福。

  放在酸奶里,或者茶席雅集,如果有玩伴或者懂欣赏是最好的。

  第二道肉生法

  对我个人来说,这种味道咸了一些。但是夏季佐粥很不错。红糟萝卜干得味道有点特别。

  菊花脑南京一般就是蛋汤或者清炒

  我自己包过馄饨,放青虾籽提味。做面很难得。从南京背了菊花脑上京,当作礼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