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花》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再生花》是一部由郑正秋执导,胡蝶 / 高占非 / 宣景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生花》精选点评:
●胡蝶是外放生活化表演,但我更喜欢阮玲玉的内敛细腻的演技。一人分饰两角在34年就有了,真是牛。
●郑正秋焕发艺术第二春的经典影片
●
●郑正秋影戏经典。贫富兜转之间+爱恨交织之时。鲜明的阶级门第之隔确而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吧,同质于《桃花泣血记》。中影史:反映了一对孪生姐妹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命运,郑的进步不再是抽象的善恶说教,而是以生动对比的画面展示了阶级悬殊、贫富对比的社会现实。PS:第一次得见电影皇后胡蝶。
●6/10
●阶级贫富的鸿沟是民国社会现实的写照,一对同卵双胞胎姊妹分在不同身份环境下命运截然不同,以充满对比的画面代替抽象说教;画面景别单调平面,结尾人物转变生硬、结局仓促(似在避谈当时法制被富人腐化的现实);胡蝶分饰两角数次同框。惊喜的是演员不论表演是否协调丰富,至少状态放松看着舒心。
●没有外景,极少移动镜头,节奏缓慢,人物稀少,几乎没有群众演员。
●1·先吐槽《姊妹花》在豆瓣的名字居然叫做《再生花》,害我一开始还以为发现豆瓣BUG,一部如此经典的电影居然没有收编。直到沿着影人胡蝶的所有作品才搜到这部影片。
●哭得淅沥哗啦!
●面子的反封建,里子的新市民+真仇富~大宝的终极目标显然是:“如果我长得比你好看我就去做姨太太”;大宝和苦命母亲的终极目标:你爹有钱不给我们花……于是这片子很微妙的揭示了某种穷人的仇富心态。批判意味反而有些讽刺。
《再生花》观后感(一):精彩都在续集,可惜流失了
这是姊妹花的续集,也是故事的高潮和主题意义所在,可惜片子遗失。这里文字叙述一下电影轮廓:二宝接母女二人回督办求情,结果督办未归,大宝担忧丈夫,于是二宝决定先将母女二人送回。督办回来后,派箫队长捉拿,二宝买通箫队长才使母女无事,回到乡下。此时赵大妈病重,桃哥不得不去找二宝求救,结果被捕。同时,二宝在第一部中提及的旧情人丁正名参见了革命家,暗自见二宝,希望她能够里应外合,办掉督办,但事情败露,丁正名亦被捕,二宝也被软禁起来。此时,革命军打了进来,督办失利,二宝、丁正名、桃哥重获自由。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在最后有政治意义的主题升华。
可惜,二宝这个人物塑造并不合理,从前一副骄横样子,见到母亲,一下子换了个人,显然不符逻辑。而且,郑正秋有意展现旧社会下的黑暗统治,坑蒙拐骗有出路,老实肯干被压迫,这样的电影在当时很多。独特之处在于郑正秋用姐妹花来对比呈现,父母两种不同人生观下的两种生活,非常值得肯定。问题还是在于,没有把姊妹二人见面后的阶级对立呈现出来,倒是父亲的态度算是自然。因为二宝这个人设在一出来时,已经是个恃强凌弱、颇有心计的主。
整体来讲,郑正秋对主题意义的认识是好的,可惜人物人设安排还是十分无厘头、幼稚的。对社会的揭露程度还是不够深刻,流于表面。
《再生花》观后感(二):简评《姊妹花》
郑正秋作为中国第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开创了以“褒善贬恶”、强调戏剧冲突、注重环境构图指示、摄影构图展现、表演和场面调度单向、平面大景别构图,展现大叙事段落时空镜头语,等四大特征的“影戏”电影。
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在陷入商业投机,市井庸俗的怪圈后,郑正秋和张世川却没有跟风,从他们的第一部电影《难夫难妻》就可以看出,他们一直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贫困。他们结合了现实生活和舞台戏剧的艺术养料,让电影可以照应现实,让电影可以启迪人类。
《姊妹花》作为一部有声电影,是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之后郑正秋的电影。据说在当时上海连续放映60天的记录,并送到莫斯科电影节参展。
郑正秋英年早逝,其实这部作品可以算作是他的晚期电影了。
在郑正秋死后,片中大宝和二宝的主演胡蝶为纪念这位充满才华的导演,买下了他的故居,并常年居住在里面,这不仅看出了导演和演员之间深厚的友谊,更让人为英年早逝的导演感到惋惜。
回到《姊妹花》这部电影上。
作为电影的编剧,郑正秋同样擅长以鲜明的贫富差距,激烈的情节冲突来取悦关注。不难看出,他是想以大宝和二宝,妈妈和爸爸不同的生活境遇来反映时代的悲哀,而遗憾的是,这种悲哀到最后成为了“团圆”。这种团圆是我无法接受的,人性之恶,在一个贫富差距非常大,在一个富人宁可去打牌也不管穷人死活,在一个为了生存穷人夫妻三年不见,富人夫妻还在搞外遇的混乱年代,最纯正的亲情,我相信是无法跨越世俗的鸿沟的。
胡蝶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一人分饰两角在80年前居然已经被演绎的惟妙惟肖,这人我异常诧异。她的演技非常外露而煽情,(相比阮玲玉的内敛而风情,我更喜欢阮玲玉),大宝是坚强独立而可怜的穷人主妇,二宝是庸俗虚荣而泼辣的富人太太。受当时的限制,演员们包括她的表演难免出现夸张、做作和文明戏的痕迹,但这部影片足以证明胡蝶的电影皇后不是徒有虚名的。
《姊妹花》的摄影是以长镜头大景别为主,脸部表情的近镜头为辅。镜头语言落后于导演想表达的演员表现力,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整部影片并没有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的镜头,不过我想起吴永刚的《神女》中到是有一个男人胯下之女人的镜头,让我非常难忘。也许当时郑正秋还并未深刻意识到镜头语言的渲染力和寓意性。
总之,《姊妹花》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无论是它的商业性(戏剧冲突明显)还是它的艺术性(一人分饰两角和一家人贫富差距的蒙太奇对比)都是非常鲜明的。
《再生花》观后感(三):《姊妹花》给了后80年中国电影狠狠的一嘴巴子。
1·先吐槽《姊妹花》在豆瓣的名字居然叫做《再生花》,害我一开始还以为发现豆瓣BUG,一部如此经典的电影居然没有收编。直到沿着影人胡蝶的所有作品才搜到这部影片。
2·原谅我亵渎了民国第一影后胡蝶小姐,为毛我对她有种靓版芙蓉姐姐的
错觉。“桃哥”有马可代入感。
————————————————————————————————
(华丽分割线,下面进入正题)
《姊妹花》作为中国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郑正秋自编自导的代表作,由民国第一影后胡蝶主演,影片一上映便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由于影片是根据郑正秋自己创作的舞台剧改编的,所以演员的表演和布景都过于舞台化。以当今的视觉感受来评论,这部1933年的老电影,的确纯在着剧情粗糙,转场生疏,表演夸张,对白生涩等缺陷。然而这些问题都是那个时代的影片普遍纯在的因素。是时代感赋予的无法避免的问题。
然而这部影片能成为经典,自然有着她的经典之处。
首先片头的字幕提示故事发生民国十三年,即公元1925年。1925年的时代背景,孙中山逝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郑正秋正是通过一个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遭遇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示了一个富人为所欲为,穷人难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自此,郑正秋摒弃了传统电影和左翼电影惯用的说教手段,用故事用情感打动观众,是中国电影艺术的进一步提升。
其次本片叙事手法多样,不仅采用闪回插叙,还用了平行叙事的手法。
通过平行描述大宝的困境和二宝的富奢生活进行对比,同时也增加了影片的冲突感。虽然影片在两人相遇时以互不认识有意缓解了冲突,然而等到最后解释两人身份更具可信度。多次采用闪回插叙具有创新精神,也让本片更具有趣味性。
其三,本片剧本具有极高的文学性。通过文学上著名的宿命论的创作手法,将一对孪生姐妹分离,通过不通的境遇不通的人格塑造故事情节塑造冲突升华矛盾。这一故事与1933年令一出伟大的戏剧《雷雨》的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难以想象这居然是一部80年前的电影,这部电影里拥有的元素再今后的近80年间的所有国产电影中随处可见。尤其是里面诸多电影桥段,被后世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模仿。本片的台词和表演居然毫无违和感,即使再今天的电影中也随处可见。诸如将军发毒誓,二宝赶紧用手指捂住他嘴唇的桥段几乎每3部电影中就能见到一次。
可以说,中国电影,自本片之后在拍电影的手段和技巧上几乎没有明显的进步,长期停滞不前。偶有佳作,也只是亦步亦趋。中国电影起步亦不算太晚,百年有余。然而在世界上的地位依然低下。可以说跟中国影人的不思进取和光电肿菊的审核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事到如今依旧遵循着80年前的电影的套路,不可不谓之自招耳光。
《再生花》观后感(四):看中国经典老电影之——《姊妹花》
《姊妹花》是中国第一代导演郑正秋的代表作,拍摄于1934年,是20世纪30年代最卖座的电影。由胡蝶一人分饰大宝、二宝两个角色。叙述了一个阶级差别、贫富分化的社会问题。这个主题被贯穿到社会伦理的情节之中。讲述了大宝、二宝在年幼时分别随父母过活,大宝随母亲留在乡下,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二宝随父亲进了城,长大后做了大帅的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日子。整部影片在声声“我们穷人”、“你们有钱人”的对白中奠定了阶级对立的基调。当大宝一家人穷苦到无米下炊的时候,经人介绍到了二宝家里做奶娘,造成了戏剧冲突,当大宝借工钱给受伤垂死的丈夫看病遭到二宝拒绝,被迫偷东西误伤大帅府小姐性命时,冲突到达高潮。
郑正秋重视电影的教化功能,在影片里热切的关注现实,同情穷人的遭遇,谴责富人的无情,加上通俗的情节,因此大受当时观众的欢迎。
郑正秋在《姊妹花》中还运用了多种电影手段,如闪回镜头的使用,交代童年大宝的欢乐,以及大宝二宝分离的原因。大宝唱摇篮曲的段落,使用了长镜头,画面真实、淳朴、自然,非常动人。特写镜头的使用,通过人物表情,展现大宝的悲哀、痛苦、愤怒以及二宝的轻浮、娇纵、狡黠。
全剧使用对比手法,不仅仅有大宝二宝穷人富人生活的截然不同,也有穷人们的相互依靠、富人们的冷酷无情;纵向上有大宝小两口追逐逗趣,气氛轻松,场面生活、活泼与后来接连遭遇公公的死、两个孩子的出世、婆婆重病以及丈夫危在旦夕,成日价借米度日的困境。
有很少几个外景的使用,一个是在逃难时,有着开阔的全景;另一个是片尾时二宝带大宝出逃,车子在林荫道上飞驰的场景。多数是内景,乡下的房子、院子以及大帅府和官府内院大宝二宝父亲的居所。但看完全片,竟没有如今大陆众多室内剧那样的局促。
精彩的是演员的表演,尤其是胡蝶一人扮两角。通过角色发型、着装以及脸上的妆容,已经能区分两个不同的人物,尤其是化妆上还很有些技巧,大宝清秀、明媚、脸颊瘦削,而二宝却是蛮横、庸俗、脸颊丰满。最重要的是演员的表演,二宝身体语言大开大合,表情夸张,展现骄横跋扈的一面;大宝沉稳、质朴、贤惠、善良,演出坚强、隐忍的一面。脸谱化的人物给胡蝶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降低了难度,但非常的清晰和了然。
然而,最让我吃惊的居然是结尾部分,如果大宝的控诉中仅仅是穷人遭到富人的压榨,仅仅是阶级对立的仇恨,我一点都不惊讶,因为全篇就是这样的布局,然而,大宝对二宝说了这样的话,当你年老之后,大帅还会找别的女人,到时罪恶的父亲不会再理会你。于是喊出一句“可怜是穷人,可怜的是咱们女人”。
二宝也正是因了这分讲述,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发誓要救姐姐出牢狱,最终有了带母亲和姐姐一同离开衙门的结局。
正正因为这结尾的突变,给了我意外的震惊。处在阶级对立面的二宝忽而转变为受害者和阶级的同路人;控诉富人阶级的冷酷残忍、不忍穷人的贫苦遭遇竟然加上了男人对女人的压迫。这个意识也未免太新了吧。暂且不说这个结尾是否突兀,也不说二宝带大宝去向大帅求情这是一个多么苍白无力的结尾,就这份突如其来的意识,让我有几分惊喜,这可是真是现代的女性意识啊!
在经典老电影里可以获得多少益处啊。呵呵。
《再生花》观后感(五):导演说
与阮玲玉的短暂一生相比,当时与她齐名的另一位女星胡蝶的生涯就要漫长而曲折得多。她一生中在很多地方定居和生活过,正如一直渴望自由的她为自己选定了胡蝶这个名字,美丽、自由,飞累了便寻找一处地方栖息。81年的漫漫人生,又有几多坎坷几多辉煌?飞入花丛不见16岁考入电影学校胡蝶出生于上海,父亲胡少贡在胡蝶很小的时候就在京奉铁路线上当总稽查。由于父亲常年奔波在铁路线上,生活很不稳定,四处漂泊使得幼年的胡蝶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视野要比同年龄的孩子都宽阔。
1924年16岁时,胡蝶全家在上海定居,她进入了务本女中读书,并参加了学校的话剧队。真正让胡蝶跨入演艺之门的则是洪深主持的中华电影学校,当时报名入学的有上千人,最终只录取几十人。当时考官要求表演几个动作来体现内心的不同情感,胡蝶的装扮吸引了考官的注意,她16岁的年龄却扮成一个少妇,头发梳一个髻,耳朵上戴长耳坠,上身穿短袄,下身着长裙,外表亭亭玉立颇为动人,所以很快被录取了。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中华电影学校其实是短期培训班,因为只有半年的时间,学习并不系统,但课程设置相当全面,比如学开汽车,学骑马等,胡蝶在当时还是胆子很大的,不仅因为技术的掌握需要下很大工夫,更因为还要冲破世俗偏见。这些技艺后来都用上了,比如《火烧红莲寺》中“红姑”策马狂奔的镜头都是胡蝶不用替身亲自出演的。
从“龙套”到“明星”之星半年后,胡蝶毕业了,老师陈寿荫推荐她进入大中华公司,在电影《战功》里饰演一角色,只有短短的几个镜头。1926年,18岁的胡蝶加入友联影片公司,主演了《秋扇怨》,之后被著名的天一公司看中。加盟“天一”的两年时间里,胡蝶主演了近20部电影,其中的《梁祝痛史》使她开始扬名。
当时的电影公司的竞争开始凸显,明星公司的负责人郑正秋非常欣赏胡蝶的表演,就和老板张石川商量把胡蝶从“天一”挖过来。“明星”找人和胡蝶接触,提出的条件很有诱惑力,但是胡蝶还在犹豫,真正使得她下定决心的还是对发挥自己更大才能的渴望,因为“明星”较之“天一”更开放,更有发展前途。当然,充分预见到胡蝶潜力的明星公司开出的月薪也是天文数字,无名的“蝴蝶”逐渐变成了“得宠的胡蝶”。
胡蝶在“明星”9年,经过了《火烧红莲寺》等片的磨砺,逐渐成为“明星”首席女星,并且与郑正秋、张石川成为了固定搭配,胡蝶主演的影片也拥有了大量的观众。1930年胡蝶主演了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1934年与郑正秋合作的《姊妹花》真正地把胡蝶推向了表演生涯的最高峰,后来还饰演了《狂流》、《脂粉市场》等左翼影片。
为了爱情卖水瓶胡蝶与丈夫潘有声的相识是在舞会上,两个人“一见钟情”。其实潘有声相貌平平,才能一般,经济实力也并不雄厚,做的都是小生意,当时电影界猜想胡蝶会找电影界的一个同行,但偏偏不是这样。胡蝶那时非常年轻,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也并没有什么世俗的标准,就是凭自己的感觉。据胡蝶回忆,恩师郑正秋对潘有声的评价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胡蝶与潘有声1927年相识,直到1935年才最终完婚,经历了爱情长跑。婚后胡蝶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1937年战火蔓延到上海,“明星”公司也最终倒闭,胡蝶听从丈夫的安排全家到香港避难,还协助丈夫开设“兴华洋行”,销售胡蝶牌系列热水瓶。借助着胡蝶的名声,热水瓶的销路很好。
“蝴蝶”息翅温哥华1942年香港沦陷后,日本人想利用文化名人宣传“中日亲善”。逼梅兰芳到到东京唱《天女散花》,又请胡蝶演观光片《胡蝶游东京》,但是均未得逞。梅兰芳蓄须拒演,胡蝶谎称怀有身孕逃离香港辗转来到重庆,战后重返上海。
1975年,67岁的胡蝶从台湾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她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是在台湾拍摄的《塔里的女人》。1989年胡蝶在出行途中突然中风,送去医院便卧床不起,在那年的4月23日去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蝴蝶要飞走啦”。想起1924年,16岁的胡蝶从影之初,为了给自己取一个新名字曾伤透了脑筋,曾经想到过“胡琴”,但是这种乐器被人拉来拉去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当时还叫胡瑞华的小姑娘忽然想到了百花丛中的蝴蝶,美丽而且总是伴随着花出现,有一双翅膀就可以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