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比寿花园广场读后感摘抄
《惠比寿花园广场》是一本由黑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惠比寿花园广场》精选点评:
●现在很少看到这么干净的文字了。未来的文学应该是这部长篇的样子:诚恳。老实、真诚的对待自己、读者、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难得的一部良心之作,让我们对黑孩今后的作品充满期待!
●中国现在时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作品呢。真诚。文字天衣无缝。经典作品。
●读读看就知道好坏了。是否可以窥到日本私小说的精髓。
●正如黑孩在长篇小说《惠比寿花园广场》的创作谈里说:“写作期间,有一天,我斗胆在天黑了以后去惠比寿,本想通宵达旦,但那天的街偏偏是雨,万籁俱寂,与小说中描写的灯火辉煌完全不同。凉风袭来的时候,我竟胆怯地逃离了。”读完了小说,不仅文中的情节让人难以忘怀。写小说的人的心境也让人充满遐想。 “韩子煊是侧脸对着我的,他的脸看上去非常光滑。我想,如果韩子煊哭的话,那么光滑的面颊可能挂不住泪水。”作家在文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细腻心思,在文中比比皆是,让整部作品在当代文学中有很高的辨识度和新鲜感。 小说的名字乍一听像是在写日本,尽管背景是日本,但作为肉身男女都存在某种共性。黑孩抓住了这种共性,坦诚的把男女情爱展示出来,恰恰让这种关系变得纯白富有情趣。 总之,强力推荐,先睹为快!
●清新自然的文字,虚实交错的故事,一口气读完,很喜欢。
●非常有趣的作品,文字自然纯粹,能让读者温暖动容。
●再次读到黑孩老师的作品,还是那样真诚的文字,还是一样的被感动,一如多年前……
《惠比寿花园广场》读后感(一):如《东京女子图鉴》光怪陆离
提起惠比寿,就会想起繁华小资,会想起时尚与光怪陆离,也会是日本无数年轻女孩的梦想。
多年前读大学时看《流星花园》,道明寺与杉菜的王子灰姑娘恋情让人怦然心动,而惠比寿花园的也满足了我彼时的青春幻想。妆容精致、服装优雅,骄傲而从容地昂首走过,当然也只是走过。
后来远赴日本读研究生,大抵也是为了实现心中的一个少女梦吧,立刻去了惠比寿花园广场打卡,去后又感觉却也不过如此。转眼在日本已经四年,偶然在《收获》杂志上看到黑孩老师《惠比寿花园广场》连载,忍不住阅读起来,而后一发不可收。现在这本书也出版了,真可谓激动人心。
读罢突然想起之前火爆一时的《东京女子图鉴》,出身小地方的年轻姑娘也是一心向往着大都市,渴望着东京,渴望着惠比寿,渴望着出人头地以及上流社会。然而自以为摘得桂冠,却发现“当时只道是寻常”。
《惠比寿花园广场》中的男女主角是尘世间普通的男和女,但一切的顺其自然和真诚纯粹让读者忍不住感叹万千。中国籍女子和在日朝鲜族的男子,不同的文化和思维也擦出了美妙绝伦的火花。这样一部真诚纯粹但也不乏光怪离奇的作品,值得细细品鉴。
《惠比寿花园广场》读后感(二):不明所以的爱恋,不知所起的忧伤
黑孩以意识流的创作写法,讲述了一个自传式的情感故事,结合黑孩的履历,很难区别现实与虚构的成分。和大多数女作家的作品一样,这部小说充满了女性特质的情感细节,散落在文章的各个角落,以一种颇具年代感的俯瞰视角从母亲、姐妹、丈夫、情人、男友一直写到相识相知的名人作家,流溢出的情感看似支离破碎,却又一脉相承。黑孩似乎有意将故事写得破碎而不完满,在看似平和徐缓的叙述中,带着并不难察觉的愁绪与怆然。不论是书中对“一期一会”的诠释,还是对童年和母亲的幽幽回忆,都透着不尽的伤感。书中写到“怀念,还有爱,其实不过就是伤感”,本人已经不能赞同更多,生活间不经意冒出来的忧伤,无非都是过往记忆在当下的投射,一种怀念的方式罢了。无论往事开心与否,怀念永远离不开伤感的宿命,伤感,最终都会落在一件事上,那些未曾表达或者表达却不得回应的情感,以及因此虚度的光阴。人终究是自恋又自私的动物,我们更愿意记住被伤害被无视的事情,而对别人做出的伤害往往意识模糊,而一旦认识到对别人的伤害以及随后的利他意识,我们才算真正成为了成熟的社会性动物。小说中还有很多精辟且令人感同身受的语句,又如“人在受某一种心情牵制的时候,解救的唯一的法宝就是语言,通过字眼来吐露心的声音”。除了诸多感性的语句,我也很喜欢小说呈现的故事本身,客居日本的单身女人,身处东京黄金地段惠比寿花园广场,周转在形色各异的男人女人之间,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生活和写作事业,有着离群索居的出世况味,也有着半推半就的俗世牵绊。故事将普通人终其一生都无从抉择的精神追求,以白描的笔触表现得透彻深邃,没有奇情与狂喜,只有不明所以的爱恋和不知所起的忧伤,恰如小说结尾的一句话“爱是悲切的,悲是深沉的,爱与忧伤一样完美,一样可以放之四海”。
《惠比寿花园广场》读后感(三):摘自王继军的“创痛”本身深藏向上的渴望
摘自王继军的“创痛”本身深藏向上的渴望
2019,炬火与微光
原创 王继军 中华文学选刊杂志 1月9日
如今,可能很难用“爱”或者“真理”这些概念来证明个人的“活着”了,这些概念变得越来越相对和局部,倒是“创痛”还仍然是“硬通货”,像音乐一样不用翻译就能传递到他人那里。只是这个“硬通货”也越来越少了——卡夫卡的荒诞变得更容易被接受,而那原初的焦虑则很难继承,不过,较真的人还是会遇到,或者说会被选中去承受。黑孩在长篇小说《惠比寿花园广场》的创作谈里说:“写作期间,有一天,我斗胆在天黑了以后去惠比寿,本想通宵达旦,但那天的街偏偏是雨,万籁俱寂,与小说中描写的灯火辉煌完全不同。凉风袭来的时候,我竟胆怯地逃离了。”作家的这种感觉仿佛还沉浸在《惠比寿花园广场》营造的世界里,小说是关于爱(爱不成)的故事,但也是关于生存的寓言:一个旅居日本的中国女人遇到一个居住在日本的韩国人,而这个韩国人又是亲朝鲜的。他们因为著名的惠比寿花园相爱而生活在了一起,但是他们的开始却是用来结束的,而这种结束仿佛耗尽了主人公所有生存的心力。小说其实是完全“写实”的,有着日本私小说的真切表达。从写实的层面看,他们爱的开始和结束更多是“个人”的原因,但爱的失败中的茫然其实是生存无根状态的呈现,而触及这个层面,个人确乎是无处倾诉的,从而永难释怀。小说本身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层面,但是作者在写创作谈的时候说:“所以,从决定写这部小说开始,我从头到尾都是战战兢兢的,用两个字来形容这种心情的话,可以说是‘庄重’。之于文学来说,庄重听起来似乎呆板,其实是我个人通向文学的一条捷径。”看上去“庄重”是作者有意选择的,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对题材本身蕴涵的存在无根性的潜意识领悟,只有“庄重”才能匹配这个空旷的领悟。程永新老师在初读《惠比寿花园广场》的时候说:语言有一种向上飞的感觉。这固然是黑孩作为诗人赋予了语言灵性,但本质上所有真正写出“创痛”的作品,都反而会给人“向上”的感觉。
《惠比寿花园广场》读后感(四):最高的治愈
长篇是买了《收获》杂志拜读完的。
某一个夏日,女主人公在日本的惠比寿花园广场溜达。广场上最高的大楼,仿佛是由一大片一大片蓝色的玻璃建筑的,而大部分建筑物的屋顶、栏杆、窗框、街道的标示牌的基调,是金黄色和墨绿色的。到了晚上十点,露天酒吧里人群熙攘,啤酒的香气瘟疫般蔓延开,连夜晚的天空都蒙上橙黄的啤酒的颜色。她突然产生了一种幸福感,她对自己说,什么时候有了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搬到惠比寿来。她自己没能“有了钱”,但是她在飞机上遇到了一个住在惠比寿花园附近的男人,然后她就实现了这个愿望。
小说像一个童话的反版:一开始,女主人公就过上了幸福生活,然后开始了各种磨难——她是中国人,他是从韩国偷渡出来的朝鲜族人,而他们生活在日本……
中国出身的女作家,能够以这样的视角和文笔来写作,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实在是与众不同。跟现在文坛上的所有作品完全不一样,仿佛带着清新的气息,一下子给了我内心一种很大的欢喜。
尤其是开头和结局两个部分,着实令人觉得惊艳,使人爱不释手,同时又不忍心马上就看完。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住在惠比寿花园广场的那一段生活,具有深刻的理性与道德层面的内涵,特别震撼人心。
黑孩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动声色。从头到尾表现的是非此不可的天然,给人一种气质上的美感。抚慰人心的文字,人间的温情,让我在读到最后的一行时,突然觉得被治愈了。母亲和猫,是小说给予读者最高最完美的治愈。
虽然所有的憧憬被连根拔起,但带着一只流浪的猫做新的伴侣,去新的地方过一种无法想象的新生活,令我感到惊艳。还是惊艳。
一只流浪猫是突如而至的温暖,是明天的希望。我想强调的是作品的温暖的格调。我觉得对一部作品来说格调是最重要的。而温暖是真实的。在虚情假意泛滥的时代里,黑孩畅抒胸臆,写出了富有人性的文学经典。她是个有勇气的女作家。
一个长篇,内容如此单纯,笔调如此优雅,真是好小说。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小说。
《惠比寿花园广场》读后感(五):童年阴影下的人格缺陷
——读黑孩的《惠比寿花园广场》
文/岑玥
如果灵魂朽烂,骨血酸涩,那还剩下什么?一具皮囊。一具时而温暖,时而阴冷,时而无耻,时而脆弱,时而令人疼痛,时而令人怜惜,在理想、现实、困惑中不停穿梭的像泥鳅一般的皮囊。
主人公“我”随男友韩子煊租住于具有欧式风格的惠比寿。 “惠比寿”,在日文是财神爷的意思,就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东京的富人区,周边环境极具个性,也是来日本打拼者的奋斗目标之一。
童年的不幸和动荡,给了“我”与韩子煊在物质领域的强烈追索与把控。“我”父亲酗酒,家庭生活艰辛。第一次不到一年的短暂婚姻,有分房福利的诱惑。在日本做第三者,也有物质方面的因素。与韩子煊同居,也是因为能够住在惠比寿。
韩子煊,父亲因支持朝鲜而被韩方迫害,偷渡到日本,凭着自己的交际能力,获得了永住权,在各色人等中获取机会和利益。如果他能好好利用自己的才干(一个偷渡者居然能够得到100位大学学者的认可),也能成就一番事业,但他坐吃山空,四处借债,混迹于江湖。这应该与他童年不为人知的经历是对应的,哪怕他有能力翻身,最终还是要回归生命原色。
那一叠厚重的个人资料,既证明了过去,也是重新奋斗的动力,只是照片上的韩子煊,脸上灿烂的笑容仅是一瞬,背景的灰色大楼才是日后的主基调。韩子煊的种种心理不安定因素给人以极大的不安全感,资料里又有多少是真实的,那卖惨的经历也许是打开另一位上钩者的敲门砖。
即便这样,“我”出于个人意志的警觉、对财产的慎重和在是非边缘的纠结,而没有深陷淤泥。“我”吃到了韩子煊伸出的鱼饵,就在被吊上去之际迅速脱落,虽留有内伤,但足以自愈。80万元的支票好像一个试探,被“我”毫不犹豫地兑换了,接下来的拒绝投资,用刀逼回被韩子煊藏起来的护照和存折,宁愿花在野猫身上也不愿给韩子煊的钱。这些都没有让“我”彻底沦陷。反观“我”,因为与韩子煊生活在一起,必定要承担部分连带效应。韩子煊的某种性格缺陷或者说道德缺失,是投射在“我”身上的镜像。当“我”惶恐时,会想到那被咬了一半的苹果里的虫子,当“我”心生厌恶时,会想到蟑螂。或者将自己融为垃圾的一部分。“我”看到了那个丑陋的“我”。
韩子煊的生活一团糟,付不出房租,靠着给房东太太按摩以及钻了法律的空子才勉强糊弄过去。他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去帮助别人以期获得更大的赌注。继女的名字叫真实,好像一面镜子,却也没有唤醒他。为了钱,他像泥鳅一般挖空心思,也不忘安全地揩女人的油(借摸女人的屁股来判断对方是否健康以便睡她)。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因为觉悟的人越来越多。韩子煊终将落魄不得志,甚至还不如惠比寿花园广场的野猫,但他会一直这么混下去。只要有诱饵,总有鱼会上钩,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韩子煊的生存空间不小,毕竟渴望成为锦鲤的鱼太多了。
韩子煊的人格缺陷来自于家庭和个人经历。由于父亲的关系,使得其家庭对于韩国来说是罪人,而在朝鲜是英雄。他偷渡到日本,施展才能,居然拿到了日本永住权,同时也拥有韩国护照。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定,他一直是模糊的,对于护照和身份证的重要性和真实度缺乏认知。他是韩国人,朝鲜人,日本人,还是在日朝鲜人?他出生在韩国,却永远也不想回去。面对如此混沌的状态,他根本无法厘清自己,也就无法进行“自我破产”。“自我破产”,就是将自我镜像打碎,与过去彻底割裂,也不用还债,可以重新开始生活。但韩子煊已经习惯了目前的生活空间,投机取巧的生活方式根深蒂固,早已没有勇气重拾破产后的支离破碎。而“我”,毅然与过去告别,努力与缺陷人格渐行渐远,离开了惠比寿花园广场,与野猫惠比寿开始了安稳、踏实的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对母亲的描述。在“我”和韩子煊的童年生活中,母亲背负了太多沉重与苦难。所以有一点是相通的,我们都想让她们过得更好。当韩子煊的母亲第一次来到日本,他执意将母亲从车站背到家中。“我”愿意相信,此刻的韩子煊是一个温暖的儿子,就像他自己说的,“妈妈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妈妈是生活的最高意义”。而我在日子安稳的时候,也希望与母亲一同分享。母亲来到了日本,关心着花园里的一只野猫(取名惠比寿),“我”则是爱屋及乌,把对韩子煊的失望转化到了去爱一只充满野性的猫。对母亲们的付出,是血缘亲情,是心底本能,也是对过去的某种补偿和不曾忘却。
小说的虚实相间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前面还读到韩子煊的坑骗生活,后面就穿插了“我”曾经在国内与冰心、汪曾祺等文学大家交往的细节。这样的落差,那种一高一低的失控,一虚一实的点缀,一冷一热的交错,让人有了片刻的恍惚,甚至错乱。不禁感叹,这“实”是那样的真,这“虚”也是那样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