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风声》读后感1000字

2022-03-27 03: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声》读后感1000字

  《风声》是一本由麦家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6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声》精选点评:

  ●和电影是不同的…

  ●最近入了风声电影的坑,深陷其中,又特地读的小说。故事非常精彩,的确是传奇,就是整体结构的编排和叙事节奏有点不舒服,人物也没有塑造得很饱满,从篇幅上本应足够了的,但是有些部分过于冗长和重复了。

  ●麦家的小说,还是那样的精彩

  ●一直知道这本书,但是以前没看过,看过之后名不虚传。

  ●精彩

  ●…完全没有电影好看

  ●不输《暗算》的精彩

  ●很多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换一个又一个角度反复审视,好在「风声」做到了,而且难得的是在作者心境逼仄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喜欢顾晓梦小姐姐喜欢的李宁玉小姐姐!!!

  ●麦家谍战系列终曲,却是我读的第一部。小时候和外公一起看了电影电视剧,现在再读到原著感受还是跟当初一样,感动于像"老鬼""老汉""老虎"等一些中共地下分子面对艰苦环境下的隐忍和对抗日打伪的决绝。他们个体的斗争他们个人的牺牲无不为以后新中国的重生讴歌了血与泪的壮歌!

  ●电影和原著比单薄多了,悬疑部分不算出彩,不过人性的多面确实写出来了。《静风》篇有点累赘多余了,尤其是肥原那一篇(虽然也想不到还能和芥川龙之介中国行有关系)。

  《风声》读后感(一):《风声》评论-5分

  麦家写得好,刚看完一本,再来一本,来个最经典的。电影看过几遍了,再来看原著,我就喜欢对比不同的艺术的表达方式,也不仅仅局限在文学对照电影的局限里,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是可以挑战的,无非就是当掌握了一种技术手段时,再为自己编织一个丰满有趣的故事作为依靠。

  看原著的时间肯定远远大于电影的固定时限,也就留下了更多的不断思考的余地,让我更加了解了在1941年日伪时期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组织的异同,东北的伪满洲国、东南的汪精卫南京政府、西南的蒋介石重庆国民党政府、西北的毛泽东延安共产党政府。看看,多复杂。

  原著的剧情和电影还是有小许区别的,这让原著带来了新鲜感,并不是再重复电影的细节。原著中更为重要的部分,是谈论了后续的故事,分析当事人的真实状况,分析了功劳的归属,还有裘庄的历史。给我绕的是一圈接一圈,我已经分不清这是小说?还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越是如此,越是高级啊!

  风声这个题目好,贴切生活,我最近就听到了一些风声,在我为之奋斗的十余年里,终于要发生些变化了。即便是在极其安逸的环境中,也不可能永远的安逸下去,只有不断的向前走,才能遇到更多的生机。站得越高,看的越远,人才能更淡定,这就叫市面,能有机会见识见识,一定要抓住。

  《风声》读后感(二):心急是要导致智力下降的

  若干年前看过电影版的《风声》,看书本来只是想重温一下故事。没想到电影和书原来差异这么大。

  首先,关于杭州被日军轰炸的那段历史,原本我是不知道的。看完书后,特意去查找了一番,原来这段历史与淞沪会战还有这么直接的联系。麦家是富阳人,不知道他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家乡的历史告与更多人知。张爱玲的小说,让我了解到日本对香港的那段侵略史,而麦家让我了解到杭州的那段历史。故事的情节固然重要,故事附着的时代背景也同样重要。人不可能独立于时代而存在,有了时代感的故事,可以让你更清楚地认识作者视角。

  其次,这本书的结构让我想到了芥川龙之介的《竹林间》,而且是个《竹林间》套《竹林间》的故事。裘庄里发生的一切,扑朔迷离,各方各执一词,到底谁是老鬼,直到故事结尾终于有了说法。正当我为了这样的结局感叹时,忽然笔锋一转,什么?这竟然还不是故事的全部?扑朔迷离从到底谁是老鬼,转移到到底是谁传递了密报。这样的画风,应该被拍成一部大卫林奇式的电影,而不是陈国富式的商业片啊。

  再次,我有些惊讶于麦家对日本文人的评价。肥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包括了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村松梢风,佐藤春夫...这些原本对中国文化充满敬仰之情的日本文人们是怎样转变的 (谷崎润一郎除外),麦家没有带着情绪去描述,我可以看到他的某种理解,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芥川龙之介的好感。当然,他也让我看到了《罗生门》,《竹林间》之外的芥川龙之介。

  《风声》不仅是一本悬疑小说,它所描绘的故事,让我的世界又多了一扇窗。

  《风声》读后感(三):“黑暗逐漸又逐漸地淡了”

  靜風,氣象專業術語,是指當空氣流動小於0.2米/秒的時刻,人類無法感知的風。

  麥家在書中284頁,才說出了這個概念。他說,這就像潛伏在我們身邊的事物,耳無法聞,目無法睹,但或許比明面上的東西,還要影響我們的身心。

  《風聲》的故事,某種角度說,有著不輸《暗算》的精彩。《暗算》里的每個人物都相對獨立,各自傳奇,《風聲》則講的是普通人的神性,或者說,他們人生的,高光時刻。

  這樣的《風聲》,距離我們更近,更貼心,當然同時,也更觸目驚心。我想故事或許很多人都熟稔了,但文本上,或許我們不妨把麥家的敘述倒著讀一遍,也許還能找到許多新意思。

  第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在“外部”這個部分。小說中看似虛構的故事,在歷史與文學交織處,竟然有了確鑿的原型。虛構中的肥原,有著典型戰時日本軍官的冷酷無情,但“外部”里的他,竟是芥川龍之介在《上海遊記》里明確稱道過的有為青年。虛構與非虛構的交織,麥家給出了理解但不必要同情的另外一面,這使得前述傳奇的敘事層次更豐富,更撲朔,同時也具備了更多解讀的空間。

  同樣有著多副面孔的,當然要屬書裡兩位核心女性角色:李寧玉和顧曉夢。或許是受了電影的影響,我總覺得顧曉夢的晚年,要是繼續由著周迅演下去,倒也不無合適。想象當年那個表面上是刁蠻小姐,暗地裡柔軟心善的樣子,或許再從《明月幾時有》的角色里借鏡拼合,晚年在台北修養的老人,眼裡仍有光,掌心還會熱,迅哥兒一定也可以娓娓道來,這一場歷史迷霧。

  初讀《風聲》的人,會被一次次的反轉驚到過癮,但要是重讀再重讀,不禁會覺得麥家只是開了一個窄門,他還留了許多可能性,等著讀者去擴充與探索。當年涉事的四人,或加上白小年,再加上王田香,或再加上張司令,最後,或者加上大家的家屬後人等等等等,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這《風聲》,或許都會有差異性敘述,整個再拼接出來的,有可能是一套意想不到的諜戰心裡巨幅拼圖。這本小說如果真要擴大化,可能會成為一部愛恨迷離的皇皇巨著。

  書裡有句話說,黑暗逐漸又逐漸地淡了,天光慢慢又慢慢地明了。麥家對於絕境中的人所爆發出的智慧與能量從不低估,他擅於描寫這樣的人,他們不談大話,甚至不談覺悟,只是用人性的善和道德的底線去處世做事,是這樣的人令人感到天明,感到黑暗真的能夠變淡。諜戰只是外衣,有心的人能明辨風的聲音。

  《风声》读后感(四):一段中共地下党与日伪组织斗智斗勇的故事

  偶然发现麦家老师的这部《风声》竟然曾出现在多年前公布的一份***总书记的书单中,加之早前对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印象很好,所以约了两位书友一起看这本谍战题材的长篇悬疑推理小说。

  真正看了原著才知道,电影中的角色身份设定和主要人物的结局与小说中差别很大。简单来说,电影中为了戏剧效果给每个角色都加了一些戏,让角色之间变得更加立场分明,有受不了被质疑的,有随便就乱指证别人的,也有谨言慎行态度不明的,这反而令谁是真的“老鬼”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电影和原著的差别,在顾小梦和李宁玉这两个女性身上是通过“老鬼”这个特殊身份展现的。虽然电影和原著中都是“老鬼”在裘庄以牺牲自己生命为代价,设法将情报传递出去的,但原著中死的是李宁玉,而电影中死的是顾小梦。

  原著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政治色彩明显更浓重一些,李宁玉是代号为“老鬼”的中共地下党,而顾小梦的真实身份则是国民党安插在汪伪剿匪司令部的特工。书中的李宁玉由于是孤军奋战,显得更加沉稳老练、机敏睿智。顾小梦在得知李宁玉身份后发生的事,充分体现出了抗战期间国共合作一致对外的民族团结精神。

  电影和原著反差最大的角色是吴志国。电影中的吴志国也是中共地下党,而且是顾小梦的上级,最终在经受住多种酷刑后死里逃生。原著中的吴志国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汉奸,后来被李宁玉嫁祸为“老鬼”,不堪忍受酷刑折磨死于刑讯过程中。

  坦白讲,刚读完《风声》原著时我感觉有点失望,好象没有电影中悬疑色彩那么浓重了。而且书中的表述方式是麦家老师对两种不同立场的人进行了采访,分别按照他们各自的叙述写出了两个不一样的故事。或许我更想看到的是作者自己判断真假后统一成一个故事后的作品。

  仔细琢磨我看完原著后的心理落差,我想最关键的可能是对它的期待不同了。当初我是抱着看一部明星荟萃的抗战题材影片的希望,看到的那部充满悬疑色彩的电影。所以尽管不是我喜欢的影片类型,看过之后却感觉获得了意外惊喜。影片中的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显得很激烈,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但如今我却是抱着看悬疑推理小说的想法,看到了一个抗日历史故事的两种不同版本。尽管细节上和电影不太一样,但那些电影曾中呈现的疑点我却早已心知肚明,这难免令原本的悬念明显弱化了。而且麦家老师虽然自己对于孰是孰非已有判断,但他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推理判断引导读者一起还原故事真相,而是直接引用了两种不同立场人物的说法,这样令推理部分也打了一些折扣,只剩下故事中不同角色之间对谁是“老鬼”的分析推理了。

  不过,重新审视《风声》的整个故事,还是很惊险刺激,充满智慧与勇气的。而这段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历史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作为一部谍战题材的小说,《风声》讲述的中共地下党与日伪组织的这段斗智斗勇的经历确实是挺精彩的!(作者:Rosiedream)

  《风声》读后感(五):可能性的胜利(有剧透)

  我有过一次难忘的“冒险”:那时我和女朋友确定关系不久,我们随机坐上一辆武汉的公交,提前约定十站后下车——无论到了哪里。我们打赌会在几点钟到站,各自猜一个时间,输了的人要请吃晚饭。我们还约定,在下车后遇到的第三家餐馆吃饭——除非有人特别不愿意。就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我们在出发的时候不知道要去哪里,到站后又不确定会发生什么;尽管只有几个小时,却存在无限的可能性,心里满是忐忑和期待,但到了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惊喜。

  第二部分《西风》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了一遍,讲述者换成了五人中唯一在世的顾小梦,她指出前一版本的许多谬误,又补充了更多细节:原来她是国民党的间谍,在李宁玉的胁迫和哀求下帮忙传递信息,也经历了一番斗力与斗智。第三部分《静风》再一次补充了许多细节,顾小梦与潘教授的父亲原是夫妻,潘老假意与顾小梦结婚,实际上是为了骗取情报。

  如果《风声》只有第一部分,那它不过是设置巧妙的悬疑故事,是谍战版的“狼人杀”。如果《风声》只有前两部分,那也不过是在悬疑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反转,尽管精致,但也平庸。由于有了第三部分的推翻和补充,才使前两个部分蒙上了一层阴影,整个故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相信任何一方,也可以全盘接受,甚至全盘否定,设想自己的答案。这就是可能性的胜利。

故事的可能性

  《风声》最早出版于2007年,在2018年的新版中,麦家增加了一篇后记。他在后记中写道:“于是‘风声’便生出三个声音:东风、西风、静风。‘东风’代表共产党说一套,‘西风’代表国民党,反过来说一套,‘静风’是‘我’静观其变,查漏补缺,翻老账,理蛛丝马迹。”我认为这儿想要说的其实就是故事的可能性。

  任何一个故事都不可能有确定性的描述,因为“确定的描述”存在太多敌人:历史文献之稀缺,记忆之不可靠,文字记录存在歧义和偏颇,照片和摄影会因为角度、光线、分辨率等问题只能见其一斑。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眼中的那个故事,只不过是基于情理概率最高的可能性。

  麦家并不致力于讲一个确定的故事。当第一部分结束的时候,实际上故事的可靠性就已经大打折扣,因为叙事者潘老是李宁玉的哥哥,而“为亲者讳”又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哥哥为妹妹增加荣光,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果然,第二部分的开始,顾小梦就从逻辑上提出反驳:李宁玉的尸体不可能送出去,即使要送也不会当晚送,一幅画是多此一举——总之经不起推敲。到了第三部分,潘教授又反驳了顾小梦的叙事,理由是“特工不相信眼泪”;“我”又找到了另外一个当事者亲属,把真相又推进了一层。

  然而直到最后,故事的真相依旧不明了。不过正如前文所说,对于小说中的多层叙事,我们既可以全盘接受,也可以全盘否定,因为这个故事有很宽泛的可能性。在电影版《风声》中,编剧把剿匪队长吴志国设定为另一个间谍“老枪”;尽管这个改动很蹩脚,但是,谁知道呢?

人性的可能性

  我一直相信,小说的最高境界就是写人性。故事其实就是提供人性的试炼场,设置一种情境,把人投入其中,经历恐惧、诱惑、绝望和温情,看人会如何行动。当故事有了多重可能性,人性也会有多重可能性。

  凭直觉可以知道,要成为一名间谍,绝不是泛泛之辈。李宁玉和顾小梦,一个是共产党的间谍,一个是国民党的间谍,她们都心思缜密,行动审慎,有天赋、有胆识,骗过了一群经验丰富的老狐狸。从顾小梦的叙事来看,李宁玉或许更胜一筹,因为她在被顾小梦抓住把柄之后,还能够反将一军。李宁玉真的是天生的间谍,而顾小梦可能会更复杂一些——她成为间谍多少有些不自愿的成分。

  在顾小梦的叙事中,她之所以会帮忙传递消息,是因为被李宁玉胁迫,担心暴露自己的身份。后来李宁玉苦苦哀求,反复下跪,使顾小梦产生了同情和敬重,发誓一定会办到。潘教授后来对这一点提出来质疑,因为特工是一群特殊的人,不可能相信眼泪。从顾小梦后来的经历看,潘教授的说法似乎更可信一些:南京解放以后,潘老向妻子顾小梦摊牌,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动员她加入共产党,可是“顾老坚决不从,毅然把身上的孩子做掉,抛夫别子,孤身一人出逃,辗转几千里,去了台湾”。一个做事如此决绝的人,却在那个危险的关头冒着极大的风险帮别人传递消息,的确有些不可想象。

  与可能性相对的是确定性,确定性往往意味着必然和简单,可能性则通常代表着复杂。古代有“性善”和“性恶”的争论,在我看来,人性首先是复杂的。一个对家人很粗暴的人,可能会对小动物表现出极大的善意,这种在人性中涌动着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动机,真的无法用善恶来界定。正因为人性的复杂,才有了人性的可能性,也往往意味着人生的可能性。

人生的可能性

  小说还给顾小梦设置了另外一重复杂的背景:她因为某个原因一直没有结婚,抗战胜利后才跟嫁给潘老。但她到台湾之后,居然又结了一次婚,还生了至少两个孩子。这使人不禁想知道,她之前一直不结婚的原因会是什么。麦家在这里故弄玄虚,没有作答,更使读者浮想联翩。不过,一个老人的复杂人生,岂是一篇小说能够写尽的?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伊利亚•普里戈金写过一本书叫《确定性的终结》,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新的自然法则,确定性不断丧失,未来不再简单地由过去决定。在新的自然法则中,概率和可能性支配着万物的走向。

  当宇宙诞生的时候,一切都在不确定中。这时宇宙有两种策略,要么全部往一个方向发展,有什么结果全凭运气,这是确定性是思路;要么随机往各个方向发展,结果是样本乘以概率,这是可能性的思路。幸运的是,我们的宇宙选择了后一种路径,并在这种路径上催生了生命、文化和艺术。这也是可能性的胜利。

  “可能”比“确定”有更丰富的含义,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惊喜也往往来自可能性。多放了一勺糖却意外好吃的午餐,夹在旧书里的一百块钱突然出现,养了很久的花悄然在某个清晨绽放……这些都足以让人开心很久。这种喜悦不可以事先设计,它们是被某种精灵藏了起来,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使人欢欣不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